(52)--5.2微观粒子的运动特点.doc
讲稿-5.2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点-韩玮娜同学们好!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三个知识点,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原理,波函数和原子轨道。上次课学习了Bohr理论,知道其仍然存在着局限性,便要探寻更符合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理论,这个理论不是由某一位科学家提出的某一种思想,而是一套体系,包括着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原理和波函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个说法大家并不陌生,在它的启示下,法国物理学家de Broglie就大胆提出了一个假设,电子等微观粒子是不是也像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呢?就像钱币有两个面,两面是共存不可分割的,其中微粒性一面已经翻开,已有大量的实验证明了电子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而另一面,波动性,de Broglie大胆提出了假设,认为电子的运动也具有波动性的特点,这被称为一个伟大思想的诞生。大家注意这里的用词,伟大思想,和理论还是有差别的,因为这个假设仅仅只是一种说法,并没有相关实验论证。但是de Broglie的猜想仍旧给出了一个关系式,这个式子中可以看出微粒性和波动性两者兼而有之。波长证明了其波动性,动量证明了其微粒性。让人高兴的是,在de Broglie假设提出四年之后,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戴维森和革尔麦用实验证明了这个钱币的另一面。用电子束代替X射线做衍射实验,电子束通过一个薄层金属晶体Ni,投射到照相底片上,得到了与X射线衍射类似的图像。实验现象说明:电子也能发生衍射现象,电子运动与光相似,也具有波动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电子的波动性并不是一种电磁波或者以振动的方式进行,而应该从统计学的角度解释。大家来理解这样几段话。做衍射实验时,不仅用较强的电子流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电子衍射图,而且用很弱的电子流只要时间够长,也可以得到电子衍射图。开始时,电子观察上去像是随机到达底版上的点,没什么规律,但经过长时间照射便可出现衍射图,显示出了波动性。在电子出现概率大的地方,出现亮的光环,即衍射强度大的地方。而电子出现少的地方出现暗环。所以,电子波是概率波。它只反映电子在空间各区域出现的概率大小。换种说法,电子的运动速度是极快的,现有的手段无法捕获它的运动轨迹,并不像Bohr理论中所描述的那样有着固定的运动轨道,而是具有随机性,可能会出现在核外空间的任一点。但利用统计学去考量,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某些地方出现的机会多,某些地方出现的机会少,因此才出现了概率波,这是电子波动性的关键所在。微观粒子的另一个运动特点,不确定原理,这与宏观物体截然不同。经典力学中的宏观物体,运动的位置和动量可以同时准确测定,如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比如扔出一个球,在任意时刻都可以准确的测出其位置和动量。但是,微观粒子却不同,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测出,满足如下的关系式。从式中看出,动量的变不确定量和位置的不确定量的乘积要大于某个定值,若其中一个值越小,另一个值就会越大。也就是说,如果对动量测得越精确,动量的不确定量就越小,另一个位置的不确定量必然会越大,即测得的位置就越不精确。反过来说,位置测得越准确了,动量就越不准确,这两者是无法同时测准的。既然无法同时确定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要描述其运动就要另辟蹊径。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Schrodinger提出了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用以描述其波动性。这个方程不需要记忆,知道它所涉及到的几个关键的物理量。Xyz是三维空间的坐标,E是能量,称为波函数。求解Schrodinger方程, 不是得到具体数值,而是求得波函数和能量E ,而又是一个包括三个常数 (n, l, m)的函数式n, l, m ;这样的函数式有很多,但是有一些是不合理的,不能用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只有n, l, m满足一定的取值规则时,才能得到合理解,所以波函数仅指有合理解的函数式。这一部分有点繁琐,总结来说,关于薛定谔方程,我们要把握的就是波函数指的是Schrodinger方程的合理解,每个波函数对应着一个能量值E,因为波函数可以用来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所以又称其为原子轨道,但是,这里的轨道同宏观的轨道以及Bohr理论中的轨道都不同,只是沿用了一种固定说法,并非是固定轨迹的意思,实际上只是电子出现概率大的地方作出的图形。比如,球形原子轨道,并不是说明电子沿着球面运动,只是说,电子出现概率多的地方作出标记,这些标记形成的图形看上去是一个球体。刚才提到,在求合理解的过程中,引入了3个参数(量子数)n、l、m 。三个常数项只能按一定规则取值Y 才会有意义。而Schrodinger方程是跟三维空间有关的,三维空间坐标xyz转化成球坐标可以用r, q, j,也就是球半径和两个方位角表示,于是波函数可写为具有3个参数和 3个自变量的形式:Y n, l, m(r, q, j)。那么,到底3个参数要符合什么规则才能让波函数是合理的呢?将在下次课介绍。从本节课的知识,我们了解到微观粒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有着本质区别,不能用分析宏观物体的思维解释微观粒子的运动特点,而要借助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原理,因为无法完全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轨迹,所以要利用波函数和原子轨道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