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6.3.1--应激与适应理论概述.doc
-
资源ID:90990316
资源大小:28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8.3.1)--6.3.1--应激与适应理论概述.doc
6.3.1 应激与适应理论概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情形下的压力,压力既是应激。应激又称紧张或压力,是一种跨越时间、空间、人格与文化的全人类经验。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经历各式各样的应激。有些应激是积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过多的应激可能导致身体疾患以及失去应对的能力。应激从身体、情绪、智力、精神和社会等多方面影响人。然而,人们对应激的感知以及对应激的反应却具有高度个体化倾向,这种个体化不仅表现在不同的人之间的差异,也表现在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内的差异。一、基本概念(一)应激应激(stress)又称压或紧张,许多学者从生理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以期对应激的概念作出相对精确的界定。加拿大著名生理学家塞里(Selye H)于1936年将这个概念引入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并将应激定义为:有机体在遭受各种刺激侵袭时产生的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目前普遍认为,应激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作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带有适应性的生理、心理紧张性状态的过程。(二)应激源 应激源(stressor)又称压力源或紧张源,是指任何能使人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应激源作用的大小及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应激源的性质、强度、频率、数量、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可预测性等因素。自然界及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应激源,通常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对应激源进行分类。二、应激源分类1.按应激源存在的部位 (1)内源性应激源:产生于人体的内部,如发热、妊娠、沮丧感、癌症等。 (2)外源性应激源:产生于个体的外部如噪音、环境温度的明显变化、同伴的压力、家庭或社会角色的改变、迁徙等。2按应激源的性质(1)一般性的应激源:包括:生物性的:如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物理性的:如温度、湿度、光、声、放射线、暴力等;化学性的:如酸、碱、化学药品等。(2)生理病理性应激源:包括:正常生理功能变化:如月经期、妊娠期、更年期变化等;或基本需要如饮食、性欲、活动等朱得到满足;病理性变化:各种疾病引起的改变,如缺氧、脱水、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变化、外伤等。(3)心理社会性应激源:包括:灾难性社会因素:如地震、水灾、火灾、战争或社会动荡;一般性社会因素:如生死离别、搬迁、旅行、人际关系纠葛或角色政变,如结婚、生育、毕业等;心理社会因素:如应付考试、参加竞赛等。三、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指机体对应激源的反应,可分为2类: 1.生理反应 大量实验和观察证实,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可通过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介质系统及免疫系统等的变化影响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常见的生理反应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需氧量增加、免疫力降低、胃液分泌增加、括约肌失去控制等。 2.心理反应 包括认知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 (1)认知反应: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认知反应使个体保持适度的警觉水平和情绪张力,注意力集中,对事物的敏感性增加,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消极的认知反应指情绪过度激动或抑郁,认知能力降低,个体不能对现实的情景作出正确的评价,不能选择有效的应对策略。 (2)情绪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 (3)行为反应:常见的应对行为包括攻击性行为、退缩性行为和折中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即直接采取行动去除或者战胜应激源,如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噪声扰民,居民要求施工方夜间停工,去除噪声这一应激源。退缩性行为:指将自己的身体或情绪从应激源中抽离,使自己的身心远离应激的环境,如丧亲后搬离原住处,避免睹物思人;折中性行为:是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价值观、习惯或者忽略某一需求的满足,以此来避免应激,如某人因外伤截肢,为了生存,他学会使用假肢行走。 一般来说,在应激源作用下,人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经常是同时出现的。四、应对为了有效地处理应激,人们常常采用一些特定的策略来应对应激。应对(coping)是指处理问题和情境,或成功地与问题和情境抗争。应对机制(coping mechanisms)是一种先天的或后天获得的对变化的环境或特定的问题或情境做出反应的方法。 应对机制有两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机制和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机制。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是指通过制造变化或采取一些行动来改善情境。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包括减轻情感痛苦的思想和行动。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不能改善情境,但却常常能使个体有良好的感觉。应对机制也可以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两种。长期的应对机制可以是建设性的和现实性的。例如,在某些情境下,与他人谈论所面临的问题并努力对这一情境多加了解即是长期的应对机制。其他长期的应对机制包括改变生活方式类型的机制,如食用平衡膳食、定期锻炼,或者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等。短期应对机制可以暂时地使应激减小到一种可以容忍的限度内,例如食用含酒精的饮料或药物,做白日梦和抱有幻想,以及为避免冲突而向他人让步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短期应对机制不能有效地处理现实问题,甚至对人体有破坏性或有害。应对机制因人而异,它常常与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认识有关。应对应激的方法有三种:改变应激源、适应应激源及避开应激源。个体的应对机制往往会随着对情境的重新评估而发生改变。应对可以是有效的也可以是无效的。有效应对的结果是适应,而无效的应对将导致适应不良。五、适应适应是应对的最终目的。应激源作用于人体后,人体将要选择一系列应对行为进行适应。若适应成功,身心平衡得以维持和恢复;若适应失败,就会导致疾病。因而,适应(adaptauon)是生物体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维持内环境及外环境的平衡的一种正在进行的过程。适应包括采取各种措施以调整机体的各个方面使其适应应激源的改变。适应可以导致下列情况: 各方面处于最佳的功能状态; 正常的生长和发展; 对身体的和情绪上的应激存在正常反应; 有能力承受情境变化。对应激的适应过程是持续进行、动态变化的。这过程对身体、情绪和社会方面的安适状态非常重要。小结:学习应激的理沦和知识,可以帮助护理人员观察和预测护理对象的应激反应,应用相应的护理措施帮助护理对象提高身心适应能力,减轻应激带来的各种影响,维护护理对象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有助于护理人员明确自身所面临的应激源,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解决应激所带来的各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