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2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doc
-
资源ID:90990617
资源大小:15.78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4.4)--6.2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doc
6.2 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同学们好,欢迎来到我的微课堂,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DI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什么原因会导致DIC的发生呢?常见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感染性疾病是DIC最重要最常见的病因,如细菌,病毒等感染。二是恶性肿瘤。三是妇产科疾病,由于妊娠末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凝血,因此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易发生DIC,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而DIC又是产科大出血以及病理性产科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第四个病因就是创伤及手术,如严重的组织损伤。上节课我们说了正常机体的凝血与抗凝功能是处于动态平衡的,DIC是机体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一种重要表现,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各种病因引起DIC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组织因子释放并引起全身凝血系统的激活;二,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凝血、抗凝调控的失调;三,血细胞破坏的促凝作用;四是促凝物质入血造成凝血的异常激活。我们先看第一个发病机制,严重的创伤、烧伤、产科意外等各种原因导致组织损伤,可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入血,组织因子与V因子形成复合物,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凝血酶,启动凝血过程。同时,激活的凝血酶又可反馈激活IX因子、X因子、XI因子等,扩大凝血反应,促进DIC发生。第二个机制是血管内皮损伤,由于严重感染、缺氧等会使血管内皮出现损伤,内皮下的胶原暴露,带有负电荷的胶原通过接触激活X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我们知道血管内皮细胞具有非常重要的抗凝作用,所以内皮损伤时会造成凝血抗凝的失衡,首先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凝血系统;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减少,抗凝作用降低。此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产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增多,纤溶作用减弱。另一方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的一氧化氮、前列腺素、ADP酶等产生减少,分泌血小板活化因子增加,使血小板激活,加速凝血过程。所以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全身凝血与抗凝失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直接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还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抑制纤溶,促进血小板粘附等,因此也是DIC最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第三个发病机制是血细胞的破坏,各种因素如感染使白细胞破坏会有大量的组织因子释放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第二,异型输血等可使红细胞大量破坏,破坏的红细胞可释放大量ADP等促凝物质,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导致凝血;另一方面,红细胞膜磷脂可浓缩局限凝血因子及凝血酶原,生成大量凝血酶,促进DIC发生,这是红细胞大量破坏的促凝作用。第三,血小板的激活可明显促进DIC的发生发展,血小板被激活后,暴露大量磷脂表面,为凝血酶原激活提供有利条件,且活化的血小板可释放5-羟色胺、血栓素A2等,这些物质反过来又可进一步激活血小板,从而使血小板在DIC发生发展中产生放大作用。DIC的第四个发病机制是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如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大量胰蛋白酶入血,可激活凝血酶原,促进凝血酶生成。羊水栓塞时因羊水中含有大量组织因子样物质也可导致DIC,此外,某些蜂毒或蛇毒,如蝰蛇蛇毒入血也可激活凝血酶,导致DIC。 在这四个发病机制中;凝血系统活化具有级联反应和正反馈调节的特征,引起DIC发生的各种病因通过不同的机制引起相关凝血因子活化,再通过凝血级联反应的正反馈放大和抗凝作用的降低,引起过度的凝血反应。 总之,DIC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各种机制可能先后或同时存在,共同促进DIC的进展,多数情况下,DIC的病因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DIC的发生发展。好,这次课我们学习了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为什么感染性疾病是DIC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因,羊水栓塞可通过哪些机制引起DIC? 下次课我们将接着学习DIC时的功能代谢变化,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