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七上历史期末试卷.pdf

    • 资源ID:90992774       资源大小:1.65M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七上历史期末试卷.pdf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图片中,能反映我国黄河流域半坡聚落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炭化稻谷种子人面鱼纹彩陶盆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子A在何处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除汉D建立魏国3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局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思想B每个人生活的国家不一样C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D社会制度的变革4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A“八王之乱”B定都洛阳C“七王之乱”D五族内迁5远古的早期,人类经常处于饥饿状态,后来原始农业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之一是人类()A开始学会用火B开始学会制造工具C开始学会打渔和捕猎D开始学会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6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见下图)的设计,一方面闪烁着当代建筑科技新的光辉,另一方面也传承着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工程建筑的叙述,正确的是()BCD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A秦朝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B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清朝修建的C隋朝大运河开凿于隋文帝时D故宫修建于明朝,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7张老师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如下图)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A太学是最早的私学C汉武帝首创殿试B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D太学生通过钻研八股,求取功名8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下列成就不能支持此结论的是()A造纸术的发明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是A史前时代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D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10以下文物或模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是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指南针用于航海ABCD11“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12小华编制了下列三张学习卡片,从他的学习卡上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是A对外的交往与进步B国家的统一与发展C民族的交流与融合D经济的繁荣与昌盛131982 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14某同学依据朝代更迭示意图(如:下图)概括时代特征。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16我国古代封建官制中的“丞相”一职,开始设置和最后废止的朝代是在()A汉朝宋朝 B唐朝中华民国C秦朝明朝 D唐朝清朝17决定秦朝兴起、灭亡的两次战役分别是A长平之战、巨鹿之战B桂陵之战、长平之战C巨鹿之战、长平之战D官渡之战、巨鹿之战18下侧地图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促进了民族融合B丰富了发展了中华文明C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D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19挥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以下哪一著名战役有关A城濮之战A建立了皇帝制度B都实行了调整政策C都放权基层郡县D都实行裁减官员21洛阳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所给选项中曾经在此建都的是()秦朝西汉东汉西晋A BC D22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属于()A社会大变革时期B国家统一与民族发展时期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20东汉的“光武中兴”与西汉的“文景之治”出现的相同原因是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D国家繁荣与开放时期23参考下图:根据材料“1923 年被考古学家发现了他们生活的遗址和头盖骨,他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请你判断他属于A元谋人的是()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24大泽乡起义和黄巾起义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对这两次农民起义分析正确A都是统治者不得民心,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的B都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C两次起义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规模较宏大D都是带有一定宗教形式的农民起义25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A西周、春秋C西周、东周B春秋、战国D东周、战国二、材料综合题二、材料综合题26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西部的贸易和交流日益频繁,在汉武帝时期尤为明显;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而北方边境却战争不断。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材料三:朝廷常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边疆的北方各族内迁,以便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到了西晋时,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史书记载“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戴逸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材料四:魏主下诏:改革要逐步展开的,先变本,北方人把土地称为拓,后又称为跋。北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所以称为拓跋氏。土地是万物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当改姓为元氏。魏书任城王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秦汉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2)材料二图中 C 地在当时称为西域,它是通过什么机构的设置归属中央的?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3)材料三中这些民族内迁后,主要分布于哪一地区?对当时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材料四中的“魏主”是谁?材料反映了北魏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这次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上述材料看出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简要概括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迁都示意图中国地图出版社等中国历史地图册材料二 5 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3)根据材料一,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28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材料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儒家的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儒家最终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逐渐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材料二:与孔子有关的图片请回答:(1)材料一中“仁”的含义是什么?儒家所强调的“和”指的是哪两种“和谐”?(2)结合材料二中三幅关于孔子的图片,请你谈谈获得的历史认识。(3)结合材料,请你谈谈儒家思想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29对外交往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各朝各代绵延有序材料一汉代丝绸之路路线图汉武帝时,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逐渐形成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逐步形成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朝陆上、海上交通发达,架起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与世界70 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交往。唐朝的发达文化远播域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唐朝对域外文化广泛吸收,也促进了社会发展。材料三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 次。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织品等物产和造纸、指南针为代表的科技以及四书五经等为代表的书籍,成为交流的重要产品。(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表格。(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中外交往的主要特点。(3)依据材料三,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多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郑和下西洋清剿海盗、平息纷争,维护了沿线安定和平。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宣扬国威,对经济贸易交流没有起到促进作用。(4)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程中,你能够获得哪些认识?30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下图材料二:见下图请回答:(1)请说出材料一中图一是传说时代的哪位英雄人物?该人物被炎黄子孙尊奉为什么?(2)分析材料一中图二材料,材料中的“子”指的是谁?说出他的治国主张?材料一中图三人物提倡“无为而治”,警告统治者不要为所欲为。请问他是谁?(3)依据材料二图一,请说出与丝绸之路开辟有直接关系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4)依据材料二图二,请概括丝绸之路开辟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作用?(5)今天生活中有许多地方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请举一例说明。【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D【解析】【分析】【详解】半坡人,是我国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居民代表,过着定居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他们会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会饲养猪、狗等家畜,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具,会烧制彩陶。因此反映我国黄河流域半坡聚落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炭化稻谷种子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特征。故AB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2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 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军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趁势统一北方,但是南方的孙权、刘备却仍然各雄踞一方,统一大业尚未实现,曹操有此诗作,抒发了他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所以当时曹操“志”在统一天下,A 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 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3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君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进行变革,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 D。4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亡于最高权力的争夺,八王酣战未休,五胡又揭竿而起,遂演成著名的永嘉之乱,西晋王朝从此覆亡。由此可见,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八王之乱”,BCD 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A5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上古时期,神农氏把种植的技术交给人们,从此有了农耕。同时人们也把狩猎获得的野兽驯化成家畜。开始学会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是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之一,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选D。6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修建的,不是秦朝时期修建的,A 项不正确;长城是明朝时期修建的,不是清朝时期,B 项不正确;隋朝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C项不正确;故宫修建于明朝,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D 项正确;所以答案选 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充分掌握四个选项中都江堰、长城、大运河、故宫的相关基础知识,结合选项的说法来判断是否正确,利用排除法来解答本题。7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既爱情昂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所以答案选B。8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代,人们发明了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而我国在西汉末年就发明了造纸术,A 项不能说明“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这一结论,符合题意;BCD 三项都能说明这一结论,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是否定性选择题,做这种题型时,一定要将“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支持”、“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词语勾画住,提醒自己不要选成“对的”。还需熟悉宋代居于领先世界科技成就的表现,逐项进行分析,然后选出正确的答案。9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是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时期,故D 项正确。中国史前社会是从发现古人类开始,下限为发现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盘庚迁殷之前的历史时期,故排除 A 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从夏朝开始到秦朝建立,故排除B 项。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指的是秦汉时期。故排除C 项。故选 D。10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陶瓷器平面略呈正方形,房顶均为悬山式。前有门楼,后有栅居式双层主房,中为庭院,两侧筑有带墙帽的围墙,屋顶正脊两端上翘,房屋墙体往下收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B 项符合题意;ACD 三项的内容不能体现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不符合题意;故选B。11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图中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商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代表,是青铜器中的精品。B 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12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提示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有利于北方民族的融合。由此可知这一主题是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故C 项正确。材料是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的发展,故 A 项错误。张骞出使西域是发展同西域的关系,不是国家统一,故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关系,与经济无关,故排除D 项。故选 C。13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他们已经会打制石器,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等。从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大量灰烬可知,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B 项符合题意;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 项不合题意;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C 项不合题意;半坡居民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房屋,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D 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 ACD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点睛:“北京人”是解题的关键。这里需要掌握各种原始居民的显著特点。据所学,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会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使用打制石器,进入旧石器时代;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有了原始农业。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长江流域,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耒耜等垦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会制作彩陶,居住半地穴是房屋。14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秦朝到东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 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西汉,汉武帝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因此“秦朝到东汉”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选项C 符合题意;选项 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15C【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C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的奖励军功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排除A;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支持,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自身就是最高统治者,排除B;无论当时怎么变法,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可能代表广大人民利益,排除 D。故选 C。点睛:抓住信息“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解题的关键,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16C【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都对皇帝负责。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因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对皇权威胁最大,到明朝时被朱元璋废除。C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点睛】题干中“丞相”一职,开始设置和最后废止的朝代是解题的关键。秦朝统一后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明太祖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废除丞相,设立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17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决定秦统一六国的战役是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打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此役之后其他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强大攻势,之后庞大的秦帝国建立起来;导致秦王朝灭亡的战役是巨鹿之战。公元前 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之后刘邦入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所以决定秦朝兴起、灭亡的两次战役分别是长平之战、巨鹿之战,A 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18C【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也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无关,故答案是C。19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与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有关的历史事件是淝水之战;城濮之战与成语“退避三舍”有关;巨鹿之战与成语“破釜沉舟”有关,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成语有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故选C。20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刚刚统一之后的政权百废待兴,外有匈奴,内有生产的凋敝,西汉的皇帝进行政策的调整,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为稳定、巩固王朝统治,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由此可知,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发展,是东汉的“光武中兴”与西汉的“文景之治”出现的相同原因,A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词语“相同原因”,结合课本关于“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利用比较法分析二者的异同点,找到“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原因。21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秦朝的都城在咸阳;西汉的都城在长安;东汉和西晋的都城在洛阳。故选 D。22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先后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所以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C 项符合题意;A 项是战国时期,B 项是秦汉时期,D 项是隋唐时期。由此分析 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3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约7020 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但是手脚已经分工明确,会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采集和狩猎,并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故选B。24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起义都是统治者不得民心,残暴统治引起来的,A 符合题意;大泽乡起义起义打击的秦朝政权,B 不符合题意;大泽乡起义是突发性的,黄巾起义经过精心准备,C 不符合题意;大泽乡起义没有宗教色彩,D 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 A。25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夏朝至汉朝这一段时期我国朝代更替的顺序。先后为夏、商、西周、东周、秦、汉,其中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选项A 少了一个战国,选项B少了一个西周,选项 D 少了一个春秋。故答案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二、材料综合题二、材料综合题26(1)丝绸之路的开辟或者张骞通西域;匈奴。(2)西域都护。从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中原地区;影响:少数民族纷纷建立了民族政权,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民族交融加强。(4)北魏孝文帝;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民族融合。(5)派兵反击;友好交往;设置机构管辖;改革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解析】(1)根据题目中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它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或丝绸之路开辟;当时北方边境战争不断主要指的是对匈奴的战争。(2)材料二图中西北狭长地带在当时称为西域,它是通过西域都护的设置归属中央的。西域都护的设置,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依据三“到了西晋时,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可知,这些民族内迁后,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少数民族纷纷建立了民族政权,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民族交融加强。(4)根据材料四“魏主下诏:改革要逐步展开的,先变本,北方人把土地称为拓,后又称为跋。北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所以称为拓跋氏。土地是万物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当改姓为元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主是北魏孝文帝,材料中反映了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5)从上述四则材料看出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主要有派兵反击;友好交往;设置机构。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到王昭君和亲等。27(1)从平城迁到洛阳。(完整表述变化过程给;若答“平城洛阳”“迁都洛阳”给;只答“洛阳”给 I 分;只答“平城”不给分)(2)原因: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黄河流或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意义: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人新的活力。(3)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分析可知,北魏都城地点发生了变化:从平城迁到洛阳。北魏时期,为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迁都的原因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黄河流或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孝文帝迁都后,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人新的活力。(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概括可知,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是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28(1)一切美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2)孔子是思想家,四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是教育家,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3)开放性题目,儒家思想有利于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的改变等。【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仁”的含义是一切美德;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和”的首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可知,儒家所强调的“和”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2)依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孔子是思想家,四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是教育家,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3)开放性题目,儒家思想有利于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的改变等。29(1)时间对外交往路线或政策对外交往史实丝绸之路玄奘西行或鉴真东渡等闭关锁国(2)特点:交往方式以和平交往为主;交往路线由陆路逐渐转为海路;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交往领域或内容包括贸易、文化、政治等多方面;明清出现反侵略斗争。(3)正确;错误;(4)认识:对外开放促进国家发展或丰富了中华文明;闭关锁国阻碍社会发展。【解析】【详解】(1)据三则材料分析可知,汉朝时期,对外交往的路线是丝绸之路。中国的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运到中原,佛教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唐朝时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外交往更加频繁,如玄奘西行或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之间的交流和发展。但在清朝前期,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2)据三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出中国古代中外交往的主要特点有:交往方式以和平交往为主;交往路线由陆路逐渐转为海路;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交往领域或内容包括贸易、文化、政治等多方面;明清出现反侵略斗争。(3)据材料三“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 次。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织品等物产和造纸、指南针为代表的科技以及四书五经等为代表的书籍,成为交流的重要产品”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多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因此该表述直接可从材料得出,所以是正确。郑和下西洋清剿海盗、平息纷争,维护了沿线安定和平。该表述在材料中没涉及,所以是。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宣扬国威,对经济贸易交流没有起到促进作用。该表述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所以是错误。(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围绕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如:对外开放促进国家发展或丰富了中华文明;闭关锁国阻碍社会发展。30(1)黄帝人文始祖(2)孔子以德治国(或为政以德)老子(3)张骞(4)丝绸之路成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5)答到以下任何一个要点可得满分。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法家: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墨家:发对不义战争、对待别人与自己一样、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等【解析】(1)据图片可以知道,图一是炎帝,图二是黄帝,相传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代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了蚩尤,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相传,黄帝建造宫殿,制作衣服,还叫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被尊称为“人文初祖”。(2)依据图片中论语,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材料三中的“子”是指孔子,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体现了以德治国的主张。图四的人物是老子,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3)依据图片和题干中的“丝绸之路开辟”,结合课本所学,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和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在转运到欧洲,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4)依据问题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结合课本所学答出丝绸之路的意义即可。丝绸之路是商路,从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回答即可。(5)依据课本所学,春秋时期各家学术思想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思想在今天我们生活中处处体现。我们国家是法制社会,依法治国,体现了法家思想;国家治理主张以德治国,对人要团结友爱,体现了儒学思想;国家相处之道,人与人相处之道,不要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体现了墨家思想;世间的事物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体现了道家思想;保护环境体现了孟子的儒学思想等。点睛:学生对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识记与理解,是解题的关键。首先要准确掌握每家学说主张。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提出“春秋无义战”,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维护生态平衡;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事物有对立面,而且能相互转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注意事项

    本文(七上历史期末试卷.pdf)为本站会员(蓝****)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