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王进行曲教学案例.pdf
欣赏课狮王进行曲教学案例欣赏课狮王进行曲教学案例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 小鸟 大象 主题音乐,了解音区与动物形象之间的联系(低音区适合表现体型较大的动物,高音区适合表现体型较小的动物)。2、通过反复聆听狮王进行曲,学唱狮王主题,并发挥创造与想象,模仿士兵、狮王、小狮子的姿态,加深对音乐表现手段的体验。教学重点:了解音区与动物形象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怎样引导学生想象,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形象(士兵、狮王、小狮子)。教学准备:钢琴、头饰、多媒体课件设计意图:体现以多种参与与体验的方式进行音乐欣赏,激活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低年级孩子最感兴趣的是有情节有形象的乐曲,这节课我把孩子们已知的和未知的可爱的动物的乐曲采集在一起,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翅膀去感受音乐,去描述乐曲的旋律所描绘的音乐形象,去理解音乐的各要素。采用音画结合的方法,增强了教学的形象、趣味性和创造性。不仅出示图片,还让学生亲自把他们所想象的动物的图片贴出来;不仅让学生去贴画好的图片,还要求学生用图谱(圈、点、线等)画出大狮子的吼叫声等。通过表现音乐的高低走向、节奏快慢的走向,使学生对音乐的表现手段有了深一层次的认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随着音乐乐曲的流动,调动了学生听觉的动、视觉的动、思维的动、手动、脚动、全身动,孩子们在动中感受了音乐,在动中找到了情趣,在动中发展了想象,在动中愉悦了身心。一组织教学听音乐进教室,跟音乐进行律动。师生问好!二了解高低音所塑造的音乐形象(1)(师)故事导入:高个子和矮个子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高个子对矮个子说“朋友,咱们去旅行怎样?”矮个子说“你的主意太棒了!”于是,他们俩收拾好行装出发(老师弹琴),同学们猜一猜那一句是高个子在走路?那一个是矮个子在走路呢?(2)提问:模仿高个子走路的声音与矮个子走路的声音有何不同呢?教师板书:高音,低音(3)你们能学一学他们走路的样子吗?(老师弹奏,学生表演)(4)高个和矮个走了很久,来到一个茂密的大森林,从一棵大树上传来一种很好听的声音,同学们猜猜是谁的叫声?(5)高个子正想跟小鸟打个招呼,却突然被矮个子拉着躲到大树后,原来这时原处走来了一个长着长鼻子的庞然大物,他是谁呢?(放录音)学生猜。“哦,原来是大象。”(6)小鸟的音乐和大象的音乐,那一个是高音,那一个是低音?(7)大象走过来友好地说:“远方的朋友,不要怕,欢迎你们来到动物王国来作客,今晚就参加我们的动物狂欢节吧!”高个和许多小动物成了好朋友,矮个和许多大动物成了好朋友。后来,音乐家们就习惯用高音来模仿小动物的形象,用低音来模仿大动物的形象。老师板书:小动物(高音区轻巧、活泼)大动物(低音区威猛、厚重)(设计意图:在孩子的眼里,动物是十分可爱又有趣的。从孩子的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高个子与矮个子的形象,将神奇的动物王国之旅与音乐元素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听音响效果的同时,能形象的感受音乐元素与音乐形象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为后面欣赏狮子王的主题埋下)三初听狮王进行曲(1)听狮王主题音乐(低音区主题):是高音还是低音呢?模仿什么?请用动作表现一下。(钢琴颤奏)这里又向什么?(高音区主题):是高音还是低音呢?模仿什么?请用动作表现一下。曲子里先出现的是高音还是低音呢?那么应该是什么动物先出场呀?(大动物先出场)(2)欣赏狮王进行曲视频。观察狮王的姿态和吼声,为接下来的模仿做感官上的准备。听完后老师解说:这首曲子叫狮王进行曲,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所写,这位作曲家还写了许多关于小动物的音乐,汇总成管弦乐曲动物狂欢节。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给狮王编的曲子。(3)复听狮王主题音乐,边跺脚边演唱。(4)狮王迈着豪迈的步伐前进,我们听听它是用什么来表现自己的威严(5)请学生用动作来表现狮子的吼叫。(6)启发学生通过音区的变化,想象狮王出现后,紧跟着小狮子出来了。(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律动,唱,演等环节来强化狮王主题音乐。为什么狮王主题音乐会比较有力?后面高音区出现的主题音乐为什么和前面的狮王主题在强度上有变化?这些都是这一环节需要解决的难题!如果只是简单的运用教师的语言和音乐素材,学生无法亲身感受这其中的原因,因此我选用了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唱一唱、动一动、演一演中体会音乐素材和音乐形象的联系。)四听音乐看图编故事(师)这曲子究竟是不是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咱们再来完整的听一遍,请你边听边看边想象一下,他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会儿讲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棒.边放录音,边出示画有狮子王的幻灯片请学生来讲故事。(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主要突出音乐的欣赏性,既然这是一个主题鲜明的音乐,为什么不让孩子们说一说他们心中的音乐故事呢?通过聆听、想象、叙述等方式,让孩子真切的进入到一个音乐的情境之中,调动了孩子们参与欣赏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不只是老师在教音乐知识,而是学生想了解这其中的音乐语言。通过对音乐语言的探究引领着学生走进乐学的殿堂。)六(1)老师给学生分组进行排练表演。(2)分组请学生上台戴上头饰表演(3)老师与同学们对上台表演的同学进行点评。(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总是喜欢用自己的动作来表达他们的思想,针对这一特点,我特别设计了这一环节,从孩子们的角度来看,他们有喜爱的游戏,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可以清晰的了解教学的反馈情况。)七课堂小结结束教学。教学后记:“情有独钟”的错误观念从刚刚落地的娃娃一听音乐就不哭了,我明白了音乐是神奇的。从孩子们非常乐意演唱比较难的动画歌曲中,我感觉到音乐是极具魅力的,!从孩子们站起来兴奋的表演中,我体味到音乐是富有激情的!但是我怎样把这种神奇的吸引力、独特的魅力带进我的音乐课堂中呢?为此,我开始了欣赏课堂的探索之旅。(一)“情有独钟”之一不想“忍痛割爱”从搜索资料,到教案的雏形,感觉到是这么的不自信。自己没有足够的音乐欣赏方面的知识,没有能用音乐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奇招,更加没有信心能在一节课里将我的热情完全的展示并且具有成效,我想我要的可能太多,还是追求最重要的实效吧!一节欣赏课,我认为首先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和听课的老师记住音乐的主题,也就是这一节课你想要孩子欣赏的音乐的精华。很庆幸狮王进行曲是一首很形象的乐曲。就算老师不讲音乐元素与音乐形象之间的关系,孩子们应该也可以听出来!那么我的目的达到了吗?能感受到音乐的形象,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关键是要在引导的基础上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作曲家要采用低音区的音色?为什么狮王的主题要采用重音演奏?为此,我想了一招有用的办法:给学生创设一个高个子还矮个子旅行的情境,在旅行的过程中,让孩子聆听模仿高个子(高音区)和矮个子(低音区)走路的音乐,让学生一开始就将音乐元素和音乐形象联系在一起,为了将这种迁移理由更充分,又选择了两段描写动物的音乐,体会高音区与小动物,低音区与大动物之间的联系。时间虽然花得比较阔绰,但效果还是挺明显的!也就是说可以不用割舍这份“长长的导入”了!(二)“情有独钟”之二妄想“面面俱到”以为经过前面长长的铺垫,再让学生欣赏这首狮王进行曲,应该改明白的都明白了。可课上完之后,情况确大不相同。同学们虽然理解音区与力度的关系,但是在律动的时候,很多同学的重点并不在音乐与节奏上,而沉醉在“模糊的参与”之中。这能说明前面铺垫的成功吗?为了弥补第一阶段的过失,我开动脑筋,只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让孩子们听的开心,学得明白!因此,音乐主题的演唱,乐曲中独具特色的狮王吼叫,音乐中士兵、狮王、小动物等形象的刻画,我都在有条不絮的进行着。我的任务好像完成了,可孩子们呢?也许他们早就知道要用渐强渐弱的声音来模仿狮王的吼叫,也许他们早就知道第一段是描写小动物害怕的情景,只是老师没有给他们一个自己倾听、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的机会吧!“自以为是”是我对自己这节课的评价,其主要的出发点是,我总是忽略在课堂上孩子们才是真正最需要考虑的主体。少一些“情有独钟”的观点,就能让自己更加谦虚,少一些“情有独钟”的方法,就能让自己多一些创造,少一些“情有独钟”的原则,就能让每一节课彰显灵动。因此,多想想实在的办法,抓住一节课的知识重点,围绕重点进行设计孩子们喜欢的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我的课堂才会来得更加扎实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