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5e第04-07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ppt
-
资源ID:91004760
资源大小:3.70MB
全文页数:8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MIS-5e第04-07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ppt
2023/5/20MIS-5e第第0407管理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息系统应用技术4.1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对象对象数据数据信息信息知识知识识别、检测、表达转变、处理获取、创造一、概念一、概念 按照应用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和输出这样一个过程的总称。应用的要求应用的要求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输出输出数据处理的依据决定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和效果数据处理的归宿1 1、数据收集、数据收集2 2、数据转换、数据转换3 3、数据的筛选、分组和排序、数据的筛选、分组和排序4 4、数据的组织、数据的组织5 5、数据的运算、数据的运算6 6、数据存储、数据存储7 7、数据检索、数据检索8 8、数据输出、数据输出内容内容1 1、简单应用、简单应用(20(20世纪世纪5050年代以前年代以前)无数据管理及完全分散的手工方式无数据管理及完全分散的手工方式 无外存或只有磁带外存,输入输出设备简单。无外存或只有磁带外存,输入输出设备简单。无操作系统,无文件管理系统,无管理数据无操作系统,无文件管理系统,无管理数据的软件。的软件。二、数据处理的发展阶段二、数据处理的发展阶段应用程序应用程序1应用程序应用程序2应用程序应用程序n数据组数据组1数据组数据组2数据组数据组n .数据是程序的组成部分,数据不独立。数据是程序的组成部分,数据不独立。外存有了很大的发展,输入、输出能力大大加强。外存有了很大的发展,输入、输出能力大大加强。系统软件方面出现了操作系统、文件管理系统和多系统软件方面出现了操作系统、文件管理系统和多用户的分时系统用户的分时系统2 2、文件系统、文件系统(50(50年代后期到年代后期到606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数据冗余度大。数据与程序独立性仍不高。数据管理方面,实现了数据对程序的一定的独立性数据管理方面,实现了数据对程序的一定的独立性数据存取以记录为单位。数据存取以记录为单位。3 3、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60(60年代后期开始年代后期开始)6060年代后期,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数据量年代后期,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数据量急剧增大,对数据共享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急剧增大,对数据共享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同时,大容量磁盘已经出现,联机实时处理业务增多;同时,大容量磁盘已经出现,联机实时处理业务增多;软件价格在系统中的比重日益上升,硬件价格大幅下降,软件价格在系统中的比重日益上升,硬件价格大幅下降,编制和维护应用软件所需成本相对增加。编制和维护应用软件所需成本相对增加。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面向全组织的复杂数据结构。面向全组织的复杂数据结构。数据冗余度小,易于扩充。数据冗余度小,易于扩充。数据与程序独立。数据与程序独立。4.2 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技术信息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数据标识与采集技术数据标识与采集技术-条码技术;条码技术;RFIDRFID技术技术 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 -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 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存储技术 -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 数据传输技术数据传输技术 -网络技术(网络技术(Internet Internet、EDIEDI技术)技术)1 1 数据标识与采集技术数据标识与采集技术条码条码 条码技术 条码最早出现在40年代,但得到实际应用和发展还是在70年代左右。现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已普遍使 用条码技术,而且它正在快速的向世界各地推广,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并逐步渗透到许多技术领域。早在 40年代,美国乔伍德兰德(Joe Wood Land)和伯尼西尔沃(Berny Silver)两位工程师就开始研究用代码表 示食品项目及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于1949年获得了美国专利。1949年 美国的N.J.Woodland申请了环形条码专利。1960年 提出铁路货车上用的条码识别标记方案。1967年 美国辛辛那提的一家超市首先使用条码扫描器。1971年 欧洲的一些图书馆采用Plessey码。1972年 美国提出库德巴码、交叉25码和UPC码。1974年 美国提出39码。1977年 欧洲采用EAN码。1980年 美国军事部门采纳39码作为其物品编码。1981年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成立;实现自动识别条码译码技术。1982年 手持式激光条码扫描器实用化。1983年 美国制定了ANSI标准MH10.8M,包括39码和Codebar码。1987年 美国的David Allairs博士提出49码。1986年 我国邮政确定采用条码信函分捡体制。1988年底 我国成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1991.4“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条码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条码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条码的应用有如下优越性:条码的应用有如下优越性:可靠准确可靠准确数据输入速度快数据输入速度快经济便宜经济便宜灵活、实用灵活、实用自由度大自由度大设备简单设备简单易于制作易于制作一维条码一维条码简单来说,条码是用来方便人们输入资料的一种方简单来说,条码是用来方便人们输入资料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将要输入电脑内的所有字元,以宽法,这种方法是将要输入电脑内的所有字元,以宽度不一的线条度不一的线条(Bar)(Bar)及空白及空白(Space)(Space)组合来表示每一组合来表示每一字元相对应的码字元相对应的码(Code)(Code)。其中空白亦可视为一种白。其中空白亦可视为一种白色线条,不同的一维条码规格有不同的线条组合方色线条,不同的一维条码规格有不同的线条组合方式。式。在一个条码的起头及结束的地方,都会放入起始码在一个条码的起头及结束的地方,都会放入起始码及结束码,用以辨识条码的起始及结束,不过不同及结束码,用以辨识条码的起始及结束,不过不同条码规格的起始码及结束码的图样并不完全相同。条码规格的起始码及结束码的图样并不完全相同。一维条码符号的结构一维条码符号的结构n通常一个完整的条码是由两侧静空区、起始码、资料码、检查码、终止码组成,以一维条码而言,其排列方式通常如下所示:静空区 位於条码两侧无任何符号及资讯的白色区域,主要用来提示扫瞄器准备扫瞄。起始码 指条码符号的第一位字码,用来标识一个条码符号的开始,扫瞄器确认此字码存在後开始处理扫瞄脉冲。资料码 位於起始码後面的字码,用来标识一个条码符号的具体数值,允许双向扫瞄。检查码 用来判定此次阅读是否有效的字码,通常是一种算术运算的结果,扫瞄器读入条码进行解码时,先对读入各字码进行运算,如运算结果与检查码相同,则判定此次阅读有效。EAN码的全名为欧洲商品条码(European Article Number),源于1977年,由欧洲十二个工业国家所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条码。目前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条码系统。EAN条码系统的管理是由国际商品条码总会(International Article Numbering Association)负责各会员国的国家代表号码之分配与授权,再由各会员国的商品条码管理机构,对其国内的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授予厂商代表号码。EAN码具有以下特性:只能储存数字。可双向扫瞄处理,即条码可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扫瞄。必须有一校验码,以防读取资料的错误情形发生,位于EAN码中 的最右边处。具有左护线、中线及右护线,以分隔条码上的不同部分与撷取适 当的安全空间来处理。码长度一定,较欠缺弹性,但经由适当的管道,可使其通用於世界各 国。依结构的不同,可区分为:EAN-13码:由13个数字组成,为EAN的标准编码型式。EAN-8码:由8个数字组成,属EAN的简易编码型式。EAN13EAN13码码 标准码共标准码共1313位数,系由位数,系由“国家代码国家代码”3 3位数,位数,“厂商厂商代码代码”4 4位数,位数,“产品代码产品代码”5 5位数,以及位数,以及“检验码检验码”1 1位数组成。其排列如下:位数组成。其排列如下:EAN-13EAN-13码的结构与编码方式包括:码的结构与编码方式包括:国家号码由国际商品条码总会授权,我国的国国家号码由国际商品条码总会授权,我国的国家号码为家号码为690690691691,凡由我国核发的号码,凡由我国核发的号码,均须冠上均须冠上690690为字头,以别於其他国家。为字头,以别於其他国家。厂商代码由中国商品条码策进会核发给申请厂商,厂商代码由中国商品条码策进会核发给申请厂商,占四个码,代表申请厂商的号码。占四个码,代表申请厂商的号码。产品代码占五个码,系代表单项产品的号码,由产品代码占五个码,系代表单项产品的号码,由厂商自由编定。厂商自由编定。检查码占一个码,系为防止条码扫瞄器误读的自检查码占一个码,系为防止条码扫瞄器误读的自我检查。我检查。国家码为国家码为“978978”时表示时表示ISBN ISBN 国家码为国家码为“977977”时表示时表示ISSNISSNISBNISBN的结构图如下:的结构图如下:简单来说,ISBN与EAN的对应关系为:978+ISBN前9码+EAN检查码 每组每组ISSNISSN由八位数字构成,分前后两段,每段四位数,段与由八位数字构成,分前后两段,每段四位数,段与段间以一短横段间以一短横(hyphen)(hyphen)相连接,其中后段的最末一数字为校相连接,其中后段的最末一数字为校验码。验码。如:如:ISSN 0211-9153ISSN 0211-9153。制作条码时,将。制作条码时,将ISBNISBN码中的码中的“978978”部部份更改为份更改为“977977”即为即为ISSNISSN码。码。ISSNISSN结构图结构图 ISSN与EAN的对应关系为:977+ISSN前7码+00+EAN检查码 二维条码二维条码一维条码虽然提高了资料收集与资料处理的速度,但由於受到资料容量的限制,一维条码仅能标识商品,而不能描述商品,因此相当依赖电脑网路和资料库。在没有资料库或不便连网路的地方,一维条码很难派上用场。也因此,最近几年开始有人提出一些储存量较高的二维条码。由於二维条码具有高密度、大容量、抗磨损等特点,所以更拓宽了条码的应用领域。随着资料自动收集技术的发展,用条码符号表示更多资讯的要求与日俱增,而一维条码长度通常不超过15个字元,故多用以存放关键索引值(Key),仅可作为一种资料标识,不能对产品进行描述,因此需透过网路到资料库抓取更多的资料项目,因此在缺乏网路或资料库的状况下,一维条码便失去意义。此外一维条码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即垂直方向不携带资料,故资料密度偏低。当初这样设计有二个目的:(1)为了保证局部损坏的条码仍可正确辨识;(2)使扫瞄容易完成。要提高资料密度,又要在一个固定面积上印出所需资料,可用二种方法来解决:(1)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向二维条码方向扩展-堆叠式(Stacked)二维条码;(2)利用图像识别原理,采用新的几何形体和结构设计出二维条码-矩阵式(Matrix)二维条码。构成现今二维条码的两大类型。二维条码的优势二维条码的优势项目 条码类型一维条码二维条码资料密度与容量密度低,容量小密度高,容量大错误侦侧及自我纠正能力可以检查码进行错误侦测,但没有错误纠正能力有错误检验及错误纠正能,并可根据实际应用设置不同的安全等级垂直方向的资料不储存资料,垂直方向的高度是为了识读方便,并弥补印刷缺陷或局部损坏携带资料,因对印刷缺陷或局部损坏等可以错误纠正机制恢复资料主要用途主要用於对物品的标识用於对物品的描述资料库与网路依赖性 多数场合须依赖资料库及通讯网路的存在可不依赖资料库及通讯网路的存在而单独应用识读设备可用线扫瞄器识读,如光笔、线型CCD、雷射枪对於堆叠式可用型线扫瞄器的多次扫瞄,或可用图像扫瞄仪识读。矩阵式则仅能用图像扫瞄仪识读2 2 数据标识与采集技术数据标识与采集技术RFIDRFID何为何为RFID?RFID是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的缩写,中文称为:1.无线射频身份识别2.感应式电子芯片3.感应卡4.非接触卡.等等,是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RFID系统工作原理系统工作原理标签(Tag):标签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核心,是射频识别系统真正的数据载体。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依据射频标签供电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有源标签和无源标签。阅读器(Reader):阅读器用以产生发射无线电射频信号并接收由电子标签反射回的无线电射频信号,经处理后获取标签数据信息,有时阅读器也可以写信息到标签。阅读器可被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天线(Antenna):天线是为标签和阅读器提供射频信号空间传递的设备。阅读器的天线可以内置也可以外置。系统组成系统组成RFID特性(特性(1)(一)数据可读写 只要通过RFID 阅读器即可不需接触,直接读取信息至数据库內,且可一次处理多个标签,並可以将物流处理的状态写入标签,供下一阶段物流处理的读取判断之用。(二)小型化、形狀多样:RFID在读取上並不受尺寸大小与形状的限制,不需为了读取精确度而固定其尺寸和印刷质量。RFID特性(特性(2)(三)鲁棒性强:纸张一受到污染就看不清楚,但RFID对水、油和药品等物质却有很强的抗污性。RFID在黑暗或脏污的环境之中,也可以读取数据。(四)可重复使用:由于RFID为电子数据,可以反复被覆盖写入,因此可以回收标签重复使用。如无源的RFID,不需要电池就可以使用,沒有维护保养的需要。RFID特性(特性(3)(五)良好的穿透性:RFID若被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料包裹的话,也可以进行穿透性通讯。(六)数据的记忆容量大(七)每个RFID的身份是全球唯一的(有人说地球上的一粒沙子也可以分配一个ID)RFID使用的频率使用的频率国际上按照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范,目前RFID使用的频率有6种,分別为:125KHz、13.56MHz、433.92MHz、860M930MHz(即UHF)、2.45GHz以及5.8GHz条码与条码与RFID的比较的比较信息信息载体载体信息量信息量读读/写性写性读取读取方式方式保密保密性性智能智能化化抗干抗干扰能扰能力力寿命寿命成本成本条条 码码纸、塑料薄膜、金属表面小只读CCD或激光束扫描差无差较短最低RFIDRFID卡卡EEPROM大读/写无线通信最好有很好最长较高RFID应用应用RFID技术作为快速、实时、准确采集与处理信息的高新技术和信息标准化的基础,已经被世界公认为本世纪十大重要技术之一,在交通、军事、医疗、生产、零售、物流、航空、资产管理、食品安全、动物识别等各个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RFID应用(应用(1)交通:高速不停车、出租车管理、公交车枢纽管理、铁路机车识别等。军事:弹药、枪支、物资、人员、卡车等识别与追踪。医疗:医疗器械管理、病人身份识别、婴儿防盗等。生产:生产过程的生产数据实时监控、质量追踪、自动化生产、个性化生产等。零售:商品的销售数据实时统计、补货、防盗等。RFID应用(应用(2)物流:物流过程中的货物追踪、信息自动采集、仓储管理应用、港口应用、邮政包裹、快递等。航空:飞机的制造、飞机零部件的保养及质量追踪、旅客的机票、快速登机、旅客包裹追踪。资产管理:各类贵重的或数量大相似性高的危险品管理、实时监控等。食品安全:水果、蔬菜、生鲜等食品的保鲜度管理。动物识别:驯养动物、畜牧牲口、宠物等的识别管理,动物的疾病追踪、畜牧牲口的个性化养殖等。RFID应用实例应用实例3 3 数据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系统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结合分散在远程的终端装置或其他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彼此连接起来,进行数据的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的设备总称。计算机(远程通信软件).远程通信处理器远程通信信道和介质数据通信系统模型数据通信系统模型发信者发信者编码编码调制调制信道信道解调解调译码译码收信者收信者1 1、中央处理装置、中央处理装置2 2、终端设备、终端设备3 3、通信线路、通信线路4 4、调制解调器、调制解调器5 5、集线器、集线器 数据通信系统主要由中央处理装置、终端设备、通信线路及相关设备(如调制解调器、集线器)等三大部分组成。包括主处理机、前端机及通信处理机,其主要功能有:完成两个部件之目的通信;在通信系统与计算机主机之间形成一个计算机级的接口,用以实现速度缓冲或串/并行转换。向系统发送数据或程序并从系统接收信息。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系统。一、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一、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网络介质网络介质:数据传输的物理通道,有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微波、卫星信道等。协议协议:网络设备间进行通信的一组约定。如IEEE802.3,802.4,FDDI,ATM等。网络协议具体规定了设备间通信的电气性能、数据组织方式等。节点节点:网络中某分支的端点或网络中若千条分支的公共汇交点。链路链路:是指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线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概念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概念4双双绞线绞线 分屏蔽双绞线(STP)与介质为非屏蔽双绞线(UTP),其中屏蔽双绞线具有较高的带宽,因成本高而较少出现,非屏蔽双绞线因成本低而流行,两对线型的接插头称为RJ11,四对线型的接插头称为RJ45。传输介质传输介质双绞线双绞线(Twisted pair cable)4粗粗缆缆(RG-11):):4细缆细缆(RG-58):):4CATV(RG-59):):传输介质传输介质同轴电缆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传输介质传输介质光纤光纤地表卫星微波站(B)卫星通信地表地面波微波站(A)地面微波通信传输介质传输介质微波通信微波通信第一代第一代主计算机主计算机前端处理机前端处理机TCTC.TC多路器多路器终端控制器终端控制器二、计算机网络的演变和发展二、计算机网络的演变和发展第二代第二代IMPIMPIMPIMPIMPIMPHHHHHHHH主机IMP接口报文处理机第三代第三代国际标准化的网络,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的协议。其互联的国际标准为ISO7498。该模型也称OSI七层模型。所谓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的链路和节点在地理上所形所谓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的链路和节点在地理上所形成的几何结构。成的几何结构。用户通过终端可以访问分布在各处的主机上的数据信息,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软硬件、信息等资源的共享。三、网络拓扑结构三、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拓朴结构网络拓朴结构.通信控制器通信控制器PC1PC2PC3点阵打印机点阵打印机硬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激光打印机激光打印机a.星形网络星形网络.PC1PC2PC3点阵打印机点阵打印机激光打印机激光打印机b.总线形网络总线形网络.PC1PC2PC3硬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激光打印机激光打印机c.环形网络环形网络混合局域网拓朴结构混合局域网拓朴结构.集线器集线器PC1PC2PC3星形环星形环.PC4.PC5物理连接数据流.集线器集线器PC1PC2PC3.PC4.PC5星形总线星形总线集线器集线器.PC4.PC5.服务器服务器集线器集线器集线器集线器集线器集线器集线器集线器菊花链形菊花链形案例:武科大中南分校的校园网建设案例:武科大中南分校的校园网建设目前,校园网和校园信息资源的建设已经被全国高校列为重点项目,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沿用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手段已不能满足学校对教学、科研和管理要求,更无法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需要,而这一切都需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学校希望扩建后的网络能把学校新建教学楼各楼层到网络中心的新建教学楼各楼层到网络中心的新建教学楼各楼层到网络中心的新建教学楼各楼层到网络中心的带宽用千兆互连带宽用千兆互连带宽用千兆互连带宽用千兆互连,以消除大楼局域网的通信瓶颈,同时将光纤通信线路延伸到所有基层大楼,使所有光纤接入点到网络汇聚层的网络通信带宽均达到千兆,满足多媒体教学所需要的带宽质量,从而建成涵盖整个中南校区系统的信息高速公路。1 1 1 1、建网需求、建网需求、建网需求、建网需求2 2 2 2、建网原则、建网原则、建网原则、建网原则 实用性和先进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标准性与开放性标准性与开放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扩展性经济性和可扩展性可维护性与可管理性可维护性与可管理性3 3 3 3、效益体现、效益体现、效益体现、效益体现 (1)资源共享:)资源共享:不仅实现了校内的资源共享,如校园行政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图书馆的资料阅读系统等,还能同国内外的信息进行交流,随时掌握最新的教育资讯和技术,从而跟上时代的发展;(2)基于)基于 Intranet的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实现了网络化的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安排、人事考勤管理、财务管理等功能。(3)高速多媒体校园网教学系统应用:)高速多媒体校园网教学系统应用:采用国际先进的数字监控技术和视频流技术,使每个教室都成为多媒体网络教室,具有视频广播、视频会议、网上课件、BBS等。(4)完善的网络安全机制:)完善的网络安全机制:利用3Com的设备可以方便的实现交换机的管理安全技术、交换机端口安全技术、Vlan技术、包过滤技术以及静态APR技术等。数据传输技术数据传输技术-EDI-EDI技术技术*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是企业协调一致工作的基础。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是企业协调一致工作的基础。EDIEDI技术和互联网实现了高效、准确、低成本的信技术和互联网实现了高效、准确、低成本的信息交换。息交换。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为一体的产物。国际标准组织(ISO)于1994年确认EDI的技术定义:根据商定的交易或电子数据的结构标准实施商业或行业行政交易,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数据传输。传统的商往来是通过印在纸上的文字进行信息交换的,随着经济和技术科技的迅速发展,交换信息量的剧增,许多组织开始寻求更便利的方式来交流和处理商业往来业务。EDI最初由美国企业应用在企业间的订货业务活动中,其后应用范围从订货业务向其他的业务扩展,如POS销售信息传送业务、库存管理业务、发货送货信息和支付信息的传送业务等。近年EDI在物流中广泛应用,被称为物流EDI。所谓物流EDI是指货主、承运业主以及其他相关的单位之间,通过EDI系统进行物流数据交换,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物流作业活动的方法。物流EDI参与单位有货主(如生产厂家、贸易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承运业主(如独立的物流承运企业等)、实际运送货物的交通运输企业(铁路企业、水运企业、航空企业、公路运输企业等)、协助单位(政府有关部门、金融企业等)和其他的物流相关单位(如仓库业者、配送中心等)。EDI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计算机与通讯网络来完成标准格式的数据传输,不需要人为的数据重复输入。数据是在物流公司的应用程序(如采购系统)与货物业主的应用程序(如订单输入系统)之间电子化转移的,没有另外的人为干预或重复输入。数据不仅在物流公司与货物业主之间电子化流通,而且在每一个物流公司和货物业主内部的应用程序之间电子化流通,同样不需要重新从键盘输入。如物流公司的订单进入货物业主的订单输入系统后,同样的数据就会传递到货物业主的仓储、运输、加工、财会等应用程序,并由各程序自动相应产生加工安排表、库存记录更新、货运单、发票等等。数据在一个组织内部的应用程序之间的电子化 流通称为“搭桥”。由于报文结构与报文含义有公共的标准,交易双方所往来的数据能够由对方的计算机系统识别与处理,因此大幅度提高了数据传输与交易的效率。实现实现EDI的环境和条件的环境和条件要实现要实现EDIEDI的全部功能,需要具备以下的全部功能,需要具备以下4 4个方面的个方面的条件条件,其中包括其中包括EDIEDI通信标准和通信标准和EDIEDI语义语法标准。语义语法标准。1数据通信网是实现EDI的技术基础2计算机应用是实现EDI的内部条件3标准化是实现EDI的关键4EDI立法是保障EDI顺利运行的社会环境(1)Internet是全球网络结构,可以大大扩大参与交易的范围。(2)一般地讲,通过私有网络和传统的增值网(VAN)建立全球的EDI系统只有那些列入“Fortune 1000”的大型企业才具备条件。但通过Internet,中小企业也能方便地建立自己的全球EDI系统,花费很少。(3)Internet对数据交换提供了许多简单而且易于实现的方法,用户可以使用Web完成交易。(4)ISP提供了多种服务方式,这些服务方式过去都必须从传统的VAN那里购买,费用很大。Internet对对EDI的影响可概括为的影响可概括为:EDI与Internet的结合有四种方式:Internet Mail,Standard IC,WebEDI,XML/EDI。其中WebEDI方式是最流行的方式。(一)Internet Mail方式 Internet Mail最早把EDI带入Internet,用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代替了传统EDI依赖的VAN,解决了信道的廉价问题。(二)标准翻译 在实现EDI的方案中,不同的企业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选择一定标准,去掉一些他们根本不使用的部分。IC(Implementation Conventions)就是指那些经裁剪后的标准信息版本。(三)WebEDI方式 WebEDI方式被认为是目前Internet EDI中最好的方式。标准IC方式的EDI不能减少那些仅有很少贸易单证的中小企业的费用,WebEDI的目标是允许中小企业只需通过浏览器和Internet连接去执行EDI交换。(四)XML/EDI方式 XML称为可扩充标记语言,是HTML的变体。HTML只确定网页的外观,而XML将表明页面的数据代表什么内容,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将网页 转换成商务文件。XML_EDI方式着重解决转换问题,其原理是引进模板的概念,模板描述的是报文的结构以及如何解释报文,这样无需编程就能实现报文的转 换。目前这一语言的标准还在制定中。4 4 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系统原理 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 采用存储程序方式采用存储程序方式 4.1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1946年年真空电子管计算机(真空电子管计算机(5050年代)年代)晶体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5050年代年代606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集成电路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606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7070年代)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正在进入第五代正在进入第五代(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等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等)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组成4.2 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 软件技术就是研究计算机软件技术就是研究计算机系统软件系统软件系统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及其所依赖的及其所依赖的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如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如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等)和和基本方法基本方法基本方法基本方法(如系统开发方法等如系统开发方法等)。指为管理、控制和维护计算机及外设,以及提供计算机与用户界面等的软件。系统软件系统软件系统软件系统软件 指面向用户的、为用户服务的软件。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应用软件 如操作系统如操作系统(OS)(OS)、数据库管理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统(DBMS)(DBMS)、各种语言编译系统等。、各种语言编译系统等。如科学计算类软件、数据处理类软如科学计算类软件、数据处理类软件、辅助设计类软件等。件、辅助设计类软件等。操作系统具备两大功能操作系统具备两大功能:1 1、系统资源的管理。、系统资源的管理。2 2、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WindowsWindowsUnixUnix操作系统操作系统LinuxLinux操作系统操作系统OS/2OS/2操作系统操作系统Mac OSMac OS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应用软件用户用户用户用户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5 5 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数据库数据库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管理的一个核心技术。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管理数据的方法,它研究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是通过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存储、设计、管理以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并利用这些理论来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的技术。数据处理是指将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是对各种形式的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传播等活动的总称,要求高效率地管理浩瀚的数据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作为人类活动的依据。因此可以说信息是一种被加工成特定形式的数据,这种数据形式对于数据接收者来说是有意义的。6 6 追踪与定位技术追踪与定位技术GPS/GISGPS/GISGPS的英文全称是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 System 简称GPS,有时也被称作NAVSTAR GPS。其意为“导航星测时与测距全球定位系统”,或简称全球定位系统。详细热点关注:热点关注:信息外包和信息外包和ASP ASP(Application Service 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Provider)模式是继电子商务发展后新兴模式是继电子商务发展后新兴的一种经营模式,其核心内容为:资源共的一种经营模式,其核心内容为:资源共享、应用租赁。该模式是近年来被业务认享、应用租赁。该模式是近年来被业务认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运营模式。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运营模式。ITIT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的ASP(1)ASP(1)v应用服务提供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是一种第三方服务公司,它以租赁方式,通过中央服务器实施、管理和远程托管套装应用软件。作为获得或使用该软件的代价,客户支付租用费用。vASPASP的所有应用服务产品被放置在的所有应用服务产品被放置在ASPASP的数据中心供客户随时调用,的数据中心供客户随时调用,ASPASP动态地管理、维护和更新这些服务产品,并通过将软件、硬件、动态地管理、维护和更新这些服务产品,并通过将软件、硬件、网络和专业技术的合理搭配,提供给户更优质完善的服务。网络和专业技术的合理搭配,提供给户更优质完善的服务。ITIT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的ASP(2)ASP(2)基本基本ASPASP关系图关系图资料来源:中国网络评价中心资料来源:中国网络评价中心ITIT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的ASP(3)ASP(3)资料来源:由中国网络评价中心整理 ITIT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的ASP(4)ASP(4)图一 全球ASP市场预测 单位:百万美元资料来源:IDC,中国网络评价中心整理ASPASP的好处和问题的好处和问题v降低成本v得到更多及更新的软件v便于管理和维护v不用或少用专职IT人员最关心的问题最关心的问题v信息安全信息安全v服务与支持的质量服务与支持的质量v服务的范围和灵活性服务的范围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