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二轮复习:说明文阅读.pdf
专题13说明文(科普文)阅读一、说明文阅读综合1.(2020贺州)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身佩荷囊,衣袂飘香王树金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佩囊是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布兜。古人衣服没有口袋,一些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如印章、凭证、钥匙、手巾、钱币、珠宝、书籍、食物或香草等,多贮放于这种囊内,外出时将其佩于腰间,故谓之“佩囊”,又 称“荷囊”。因时间、形制、材质与盛放物品不同,佩囊又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容臭、缨、疆、佩帏、熏囊、香囊、滕囊、香袋、花囊、香包、荷包等。香囊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佩戴香囊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佩戴香囊风俗日盛。屈 原 离骚中 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古人把香料佩带在身上,目的是让人与生活环境更加洁净、清香。到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如繁钦的 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可见,将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臧在袖中,是当时一种佩戴香囊的方式。渐渐地,香囊应用越来越广。比如,可以悬挂于帏帐内,用于增加整个居室的香气。还有古人为了防止蠹(du)虫蛀书,在书箱中放上香囊,让其挥发气味驱除蠹虫。还有人在厕所里置香囊以消除异味。可见,香囊在古代富贵人的生活中用途较广泛,是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在古人看来,很多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常年闻香识味,有助于防治疾病。加之部分香草、香料本身即具有驱虫驱蚊功能,因此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更多文化含义,如祛恶气、避邪秽等。香囊的制作工艺也更加丰富。材质方面,除了有布帛之外,还有玉镂雕而成的,有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的。形状方面,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4件“信期绣”香囊,是难得的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汉代布帛香囊。4件香囊形制相同,分为领部、腰部和底部,腰部有带用于封口系戴。腰以上的领部和囊里都用斜裁的素绢缝制,腰以下的囊部 除1件黄褐色菱纹绮香囊用香色罗绮外,都以精美的信期绣缝制。香囊内均盛有香料。除了布帛香囊外,金属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这是一种以花卉和动物纹镂空图案为主的空心金属球。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是迄今全国发现最大、最精美的一枚,重547克。香囊内外分三层,中间的焚香盂用于放置香料。它通身用花叶装饰,等距离的六簇团花内都塞刻两只飞蜂,花叶间镂空,可使香气外溢。到明清时期,精雕细琢的玉制香囊越来越多,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白玉镂雕荷包式香囊和白玉镂雕双鱼式香囊等。(选 自 人民日报2020.6.26.有删改)(1)下列与“香囊”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B.古人佩戴香囊,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目的是让人与生活的环境更加洁净、清香。C.香囊的制作工艺从材质上看,有布帛制香囊,玉制香囊,还有金属制香囊等。D.香囊的应用很广,可佩戴于身上或系于肘后,也可悬挂于帏帐中,甚至放到书箱中或厕所里,成为古人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A.在古人看来,很多植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药用价值。常年闻香识味,有利于疾病的防治。B.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祛恶气,避邪秽等文化含义,因此部分香草,香料具有驱虫防蚊的功能。C.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4 件“信期绣”香囊,是难得的保存完整的汉代布帛香囊。D.除了布帛香囊外,玉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3)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香囊。文章介绍了香囊的发展过程,应用及制作工艺。B.本文按从商周时期到明清时期的顺序来说明香囊的发展过程,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C.第段画线的句子中,”从文献记载来看 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D.第段为了说明金属制香囊的制作工艺。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和分类别等说明方法。2.(2020鞍山)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古代快递什么样雷册渊伴随电商的一路高歌而蓬勃发展起来的快递业,事实上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相当早。一套完整的国家邮政系统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建立了。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叫作“驿传”或 者“邮驿”,是古代政府为了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组织,官办官管官用。其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政府的公文往来和军情传递。公文和军情对时效性的要求就非常高。那么,这套系统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汉代马递的最快速度是日行400里(汉 代 1里等于345米,400里等于138公里)。唐代则规定,每天车行至少 120里,骑 马 180里,皇帝颁布的敕令须日行500里(唐 代 1里等于450米,500里等于225公里)。清代设立了军机处,传递文书的速度提高到一昼夜600里甚至800里(清 代 1里等于510米,800里等于408公里)。咸丰和同治时期,由于战火不断,军情紧急,出现了“红旗报捷”,各驿站必须接力传递讯息。如何保密是古代快递业十分重视的问题。为了防止泄密,古人采取了不少手段。秦代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同时对投递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硬性要求:老弱和不诚信的人不能担任投递员。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书写在竹简上,传递前人们都会将邮件捆扎妥当,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写在绢素上的则要装入书袋中。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外封套有函、箧、囊等。在唐代,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需要囊封。封泥不仅有保密作用,还有等级之分,最高5封,最低3封,封泥越多,邮件越重要。清代邮件的封发、保密和防损工作做得更好,有“重封入递”“木匣入递”“绢袋封发”“汇总封发”“长引隔眼”等多种装封手段。清代在速递奏折一类的重要邮件时还有专用的封装程序,使 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是绝对看不到的。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也有物流服务。古代生鲜速递可以追溯到唐代,山东官员进贡海鲜时,为了保证新鲜,会用毡子密封,然后用驿马快速运到长安。然后,这种果蔬生鲜的快递业务大多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们的口腹之欲,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被言官和文人们批评。古代物流也会输送很多来自国外的商品,那时的“快递”输送着最早的“海外购”。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丝绸之路”。隋唐时期,除了陆路以外,还可以走海路,东到日本,西到波斯湾。到了宋代,海运和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和密州设置了5个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事务。彼时海外的商品多达几百种,有香料、宝物、皮货、食品等,其中光是香料就有一百多种。明代的海外贸易虽然时开时禁,但总体上十分繁荣,很多我们现在常见的作物都是这个时候才有的,例如南瓜、玉米、番茄、烟草等。(摘 自 老友2 0 1 9年第4期,有删改)【注释】物流:产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流动转移。一般经过包装、运输、存储、养护、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环节。(1)请简要分析选文题目有什么作用。(2)阅读选文主体部分,概 括“古代快递”的特点。(3)选文第 段画线句除了作比较,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4)以下内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伴随电商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快递,业务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B.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是政府为了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组织。C.清代咸丰同治时期,战火不断,军情紧急,出现了“红旗报捷”。D.秦代不仅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封装工具和手段也更加丰富。(5)说明这则材料放在选文中哪个自然段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材料】杜 牧 在 过华清宫绝句中写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3.(2 0 2 0包头)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夏津,有片古桑林 河,本来是流水的,但黄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滚滚泥沙,送来为我们造地。这一条黄龙滚来滚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桑树最适宜沙地生长,旱涝不避,沙打不埋。其根深可达八米,根幅是树冠的几十倍,任多大一片沙地,多么长的故道,都会让它的根网编扎得密密实实,咆哮的沙龙就再也不可能翻身了。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齐鲁大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曾有“齐纨鲁编”之称,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元代后因引进棉花,丝绸业开始下滑,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o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千年以上的两百余株。桑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位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国为年代久远,许多老树都中心开裂,或张开乌黑的树洞。与枣树一样,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棋,给你一个惊喜。上千亩的桑园,浓荫蔽日,枝叶折射阳光,筛出金光万点。一粒粒桑松,白的、红的、黑的,如珍珠玛瑙点缀其间。这千亩老桑园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令人油然想起 诗经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采桑的美丽诗句。桑树浑身是宝,而且都与活命教人、抗灾度荒有关。桑树的果实为桑根,除吃鲜果,还可晒干,当储备粮。上天安排,桑松的成熟期,正是农历小满前后,麦子待熟,青黄不接,穷人缸底无粮,这时桑根就成了救命粮。桑树无论多老,只要活着都会结果。那棵一千五百多年的桑王,现每年还产果一千两百斤。现在全县年产桑果近四万吨,简直是又一个门类的粮食。桑树与枣树虽为树木,却同被称为“铁杆庄稼”,其栽培史与其他粮食作物同步。中国的红枣产量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宋太祖下令凡垦荒植桑者可免田赋。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种桑、枣二十株。明太祖要求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须栽桑麻木棉半亩。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夏津的这片古桑林颁发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作者:梁 衡 有 改 动)(1)本文开篇写黄河搬运泥沙造地的内容有何用意?(2)第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第段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4)给夏津古桑林颁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的原因是什么?4.(2 0 2 0 孝感)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筷子小传 施芳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 3 0 0 0 年。商王纣用筷子的故事被人熟知。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就是说商王纣挥霍无度,大臣箕子为之恐惧。“纣王象箸”便典出于此。这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阳殷墟1 0 0 5 号墓中曾出土 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校”,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明陆容在 菽园杂记中写道:“如 舟 行 讳 住、讳 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翻”等字,故 将“箸”称 为“快儿”。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 作“筷子”了。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筷子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朱 熹 的 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在现代,人们也都遵循着筷子使用过程中的礼仪禁忌:颠倒乾坤-筷子颠倒使用;仙人指路-筷子指向人;焚香礼拜-筷子竖插在碗中;翻江倒海-筷 子()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就造型而言,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镶拼而成的筷子。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子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合家庭成员间区分使用。一种配有筷子及勺子的便携餐盒既环保又卫生,深受年轻人喜爱。为推广分餐制,写 有“公筷”的筷子正被越来越多的餐馆所接受。小小筷子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多一双公筷,多一份安心。(I)本文主要介绍了筷子的历史、种类。(2)选出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A.筷子为中国独创的餐具。它的使用历史悠久,直到明代才称之为“筷”。B.朱熹的话,说明古人讲究筷子和勺子同时举起来使用,进食极为方便。C.筷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既有人们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也有对美好生活的祝愿。D.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便携餐具的出现、公筷的推广,都顺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3)请将第段括号里的内容补充完整。5.(2020株洲)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提到饮食方式,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群人围坐一桌,亲密无间,筷来箸往:晚辈或主人用自己的筷子夹菜敬菜,是餐桌上公认的礼仪,欣然笑纳则是相互之间毫无嫌隙的体现。但这种合食的饮食方式并不十分古老。在合食制出现前,我们的祖先一直都采用分食的饮食方式。分食制起源悠远,到西周时期已基本定型规范。人们席地而坐,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于现在的自助餐。上层社会使用贵重金属、美玉制作的食具或制作精美的漆器,下层社会则是陶或木制品。在分食制下,统治者通过制定食礼来规定食器的使用规则,严格等级秩序,以此达到表现尊荣与亲疏关系的目的。在周代,青铜器是统治阶层所专用的,被广泛用于祭祀、饮食活动之中。即使在统治阶层内部,以鼎为核心,不同等级所使用的饮食器在数量上也有着严格的等差原则,其组配制度是周人政治等级观念在饮食上的反映。青铜时代的青铜器是政治权利的象征,通过制定食器和食物类别的规制来表达礼义,区别尊卑贵贱,保证上下有序,贵贱不逾,让贵族获得身份认同。周代的分食还体现在男女不同席进食。尤其是社交场合,关中、中原地区的男女在进食时都要分开,遵循男女有别之礼。不过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南地楚国男女却可以在一起进食。汉代依旧承袭了周时的分餐饮食风格,成 语“举案齐眉”中妻子孟光为表达对丈夫梁鸿的尊敬,在侍奉夫君进食时将食案举至与眉毛平齐,就是汉代实行分食制的例证。汉代的许多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汉代人宴饮时非常重视座次安排,一般情况下主人居中,客人分坐两边。室内宾主宴席,以东向最尊贵,其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再次为西向。这种礼制方面的等级限制,是辨别分层生活方式的最有效要素。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饮食这一活动成为一种礼制活动,它要求参与者严格按照礼制的规定进行。从食具的选择、食物的类别到饮食中座次的安排,无一不受礼的制约。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是分食到合食的过渡阶段。总的来说,魏晋时期多为分餐,南北朝尤其是北朝合食较多,但仍以分食制为主流进食方式。饮食方式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唐朝时,合食制已基本普及,到宋朝则最终定型。不过,宋以后分食的习惯也没有完全消失,如 红楼梦描写了大量围坐合食的场景后,在第四十回里写到,贾母等人商议给史湘云还席,贾宝玉说:“既没有外客,不必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一两样,再一个十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可见,在出现合食制千年后的清代,某些场合(如家宴),依然有分食的习惯。由于朱元璋出身贫民,明朝的一些餐具则有比较鲜明的从下层影响上层的特点。如筷子就是从平民下层普及到上层的。明初到中国来的朝鲜人曾非常讶异:“你们怎么不用勺子吃饭了?”饮食方式的转变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新型家具的使用、餐具的改进、烹饪技术的丰富以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等的变化,都会使饮食方式发生改变,并与社会变化相呼应。(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有分食制的普及,后来才有合食制流行。B.在周代,楚地男女则是可以在一起进食的。C.汉代所有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D.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分食制起源于西周,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现在的自助餐。B.周朝人以占有鼎的多少来区分等级的高低,汉代人则轻视鼎而非常重视座次安排。C.由分食制到合食制,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民族接受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D.家具、餐具、烹饪技术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的变化,都会对饮食方式产生影响。(3)传 统 合 食 制 的 优 点 是、;缺点是,改 进 的 办 法 是。6.(2020常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真实的声音你了解自己的声音吗?相信不少读者在用社交软件和别人进行语音聊天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按到自己发送出去的语言信息,听到被录下的声音,却发现自己的声音是如此陌生,和原先认为的大相径庭;也有些喜欢唱歌的朋友,在用唱歌软件录制自己歌声并上传后,却听到自己的音色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连忙尴尬地删除。这一系列现象的发生,不免让我们疑惑,我们自己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自己说话时觉得声音还不错,但传到别人耳朵里后,却变得“傻乎乎”的?或许很多朋友会认为,其实别人听到的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而自己说话时听到的,是经过“自行脑补”后美化了的,并不真实。这样认为的朋友,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别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己听到的也并非 脑 补 ,它也是真实的。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声音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空气传导。当外界出现嘈杂的声音时,这些声音会首先通过你耳朵的外耳道振动鼓膜,再通过鼓膜传导到听觉感受器中,最后通过感受器中的听觉神经将声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导到大脑皮层,声音就这样被听到了。我们听自己的录音,或者别人听我们自己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导。第二个渠道是骨传导。当我们自己发出声音时,声音会通过中耳的听小骨传递到颅骨,再由颅骨传递到听觉感受器,经听觉神经在大脑皮层感知声音。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就是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这就是为什么就算你用双手将自己的耳朵严实地堵住,然后轻轻地说话,无论再小声都能感觉得到的原因-我们听自己的声音,不用通过空气。那么问题来了,空气传导也好,骨传导也罢,究竟哪个声音,才是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呢?其实,你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才是你最本真的声音。声波在固态物质中传递的速度最快,因为固态物质微粒之间的间距比气态和液态物质更小,微粒振动时的能量能够紧密传递下去,所以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不会有太多损失。音调、响度、音色都最接近真实。而声音在空气中传导时,能量损失较大,因为声波在空气中传递最慢,振动的能量有很大部分会被空气中的分子吸收。音调、响度、音色都会发生改变。简而言之,其实当你说话时自己听到的声音,才是失真最小,察戛实覆 但可惜的是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而他人听到的你的声音,经过空气传导都失真了。习惯了自己真实的声音。听到失真的当然会感到厌恶了。(选 自 奥秘,2 0 1 9年第4期。有改动)(1)第段中说,“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那么,“另一半”指什么?(2)“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它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A.第段后B.第段后C.第段后D.第段后(3)第段中的“最接近真实”与第 自然段中的“最真实”是否矛盾?为什么?(4)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7.(2 0 2 0 宜昌)花开缀晕邓云乡 红楼梦怡红院中,有一棵海棠树,叫“女儿棠”,又配一株芭蕉,蕉、棠映照,显现了“怡红快绿”的境界。书中又写因了两盆白海棠,故兴诗社名“海棠社”。其实,前者是,后者是。海棠的种类很多,木本中有四大类,即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花色有大红、粉红、粉白。秋海棠草本,也有许多利J 如四季海棠、竹节海棠等。一般红色、嫩红色,变种也有黄、白二色。木本海棠中,贴梗开花最早。而最美丽娇艳的,还要属垂丝和西府二种。花镜中述西府海棠云:“初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缀晕明霞,落则有若宿妆淡粉。”述垂丝海棠云:”其瓣丛密而色娇媚,重英向下,有若小莲,微逊西府一筹耳。”二者都说海棠之美,一在于花色娇嫩,红中有白,白中有红,不胜娇羞:二是花开得很繁,密缀枝头,如云蒸霞蔚。儿时住在北京苏园,厅前有两株西府海棠,年年春天,花开繁茂,一树嫩红,桃李莫比。秋天还要好看,一簇簇的海棠果,满满-树,把枝条都压弯了。海棠各地都有,但北京人特别喜欢种。龚自珍 西郊落花歌云:“出丰宜门一里,海棠大十围者八九十本。”这或有夸大处,但海棠确可长成大树,我在北京虎坊桥看到过二三百年的老海棠,近三层楼高,相当可观。海棠产地最著名的是四川。有一年十月中旬,我在成都草堂公园,见小河两旁,全是海棠,正在开花,招展枝头,使我大饱眼福。海棠有无香味,是文人学士争议不休的。闲情偶寄说:“然吾又谓海棠不尽无香,香在隐跃之间。吾欲证前人有色无香之说,执海棠之初放者嗅之,另有一种清芬,利于缓咀,而不宜于猛嗅。使尽无香,则蜂蝶过门不入矣。何以郑谷 咏海棠 诗云: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有香无香,当以蝶之去留为证。”这段话说得既通达、又科学,而且还经过自己调查研究。看来。秋海棠草本,颜色也是嫩红,花开娇艳异常,人说有如“美人倦妆”。一般也无香,而定州、重庆品种有香。李渔评秋海棠云:春花肖美人之绰约可爱者,秋花肖美人之纤弱可怜者,处子之可怜,少妇之可爱,必将娶怜而割爱矣,相传因女子怀人不至,涕泣洒地,遂生秋花,故名为“断肠花”。如 以 红楼梦中人比拟,或 A.可比西府海棠,B.可比秋海棠乎?【注释】缴(x i6)晕:红晕。隐跃:同“隐约”。(1)请根据后文的相关知识介绍,将正确的选项填写在第段横线上。A.春天开花的木本海棠B.春天开花的草本海棠C.秋天开花的木本海棠D.秋天开花的草本海棠(2)秋季学期,学校准备组织一次以“共赏海棠花”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请你根据文章介绍,推荐两个合适的研学地点供选择。(3)研学活动中,有一个“海棠知识竞答”环节,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最娇艳的木本海棠是哪一种?若要观赏高大的海棠树,可以去哪里?(4)围绕海棠香味的争议,作者得出什么结论?请将其写在第段的横线上。(5)请结合最后两段的内容,选择恰当的人物依次填入第段的横线上。备选人物:扈三娘 林黛玉 翠翠 薛宝钗(6)积累链接:请将秦观 行香子中相关句子补齐:小园几许,,。8.(2020黄冈)阅读下则说明文,完成问题。汉语可以治病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在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时,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上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则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就 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的左半球,按照这个观点推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产生失语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的人少的原因。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3 秋不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语,接着让他在一张纸的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地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不过,这个试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完全把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 唤醒 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达到治病的效果。汉语的学习、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第段加点的“这种关系”具体指第段中所说的“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B.文章第段不能删去,理由是:一、它与最后一段的内容相对应,如果删去,末段就失去了理论支撑;二、它丰富了说明内容,体现了学习、使用汉语的深远意义。C.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D.在仍有不少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今天,读了本文后,我们应该会增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摒弃崇洋媚外的错误想法。(2)结合文章前三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给“失语症”下个定义。失语症是(不超过30个字)二、科普阅读综合9.(2020丹东)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以下各题。口罩,为呼吸道设防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全民战争中,“人自为战”最基本、最有效的式器,莫过于口罩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新型冠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病人的飞沫。你知道飞沫的来源吗?飞沫主要来源于咳嗽和喷嚏。咳嗽是一种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能把肺中的空气压缩为1米多长的喷射流,携带着3(X)0多个细小液滴,以 2 0 多米每秒的度冲开声门,脱口而出。喷嚏则能将4万个细小的液滴,以超过1 2 级飓风的速度猛烈喷涌而出。不仅咳嗽和喷嚏,从高声喧哗到日常呼吸,都能产生大大小小的飞沫。飞沫的直径一般小于1 0 0 微米,携带着病毒在空气中悬浮、飘散、游荡,远达十余米,长达数小时。如何为我们的呼吸道站岗放哨以切断病毒传播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戴口罩。市场上的口罩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但预防疫情的主流口罩是N 9 5 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与市场上其它类型的口罩相比,N 9 5 口罩防护性更强。它由以聚和聚丙烯为基材的多层无纺布制成,N代表非油性粒物,9 5 则表示过滤0.3 米颗粒物不低于9 5%.飞沫正好在N 9 5 口罩的“关照”之下,因此N 9 5 口罩就能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对密切接触者的医护人员来说,N 9 5 口罩是久经考验的“忠诚卫士。”但 是 N 9 5 口罩并非所有人所有时刻都适合佩戴。则先事明,佩戴N 9 5 口罩时,吸气和呼气的阻力分别增加2 6%和 2 2%,我们不得不更努力地呼吸,才能维持正常的压力梯度和空气流量。数据显示,连续佩戴N 9 5 口罩4小时后,空气交换量减少3 7%,血氧饱和度降低,能引起疲劳、头疼症状,对于心肺功能较弱的人,佩 戴 N 9 5 口罩时不可不慎重。我们选择口罩要遵循“完分而不过分”的原则。与 N 9 5 口罩相比,医用外科口罩成本更低,舒适性更强,普及程度也更高。它由三层无纺布组成,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吸水层。虽然没有达到N 9 5 口罩的防护标准,但对飞沫和微小颗粒物有很好的阻隔和过滤作用。对于公共场所的日常防护,医用外科口罩应该足够了。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是其发挥效能的关键。戴口罩前要洗净双手,捏住左右系带挂在耳上,防水层朝外,带有铝条鼻夹的一边朝上,切勿内外反置和上下颠倒。将鼻夹按压到位,拉伸底部盖住下巴,半张脸就在口罩的防护之下了,有效地阻止了手无意间触摸脸部造成的污染。随着呼吸,大量尘埃、飞沫会附着嵌合在纤维中,因此口罩一般4小时就要更换。2 0 2 0 年春天注定是一段忘的岁月,在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慷慨悲歌中,雪片般的口罩也昭示了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人们在公共场所自觉佩戴口罩,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人一份关爱,这是我们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薄薄的口罩,也许会在更久的时空里融入我们的文化。(原文有改动)(1)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选文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选文第段中的加点词语“研究表明”不能删掉的原因是什么?(4)结合第段说说选文是从哪两方面介绍医用外科口罩的?1 0.(2 0 2 0 绵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你不知道的烟草真相林风世界卫生组织从1989年开始,将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 月 31日,意在儿童节之前,引起公众对烟草给下一代健康成长带来危害的重视。新冠疫情期间,曾 有“吸烟可以预防新冠肺炎”的论调,后被证实为谣言。有证据表明,无论年龄、性别、种族,与新冠肺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的是身体健康程度。烟草防病不行,伤害人体健康的本事却不小。相关研究显示:美烟烟雾中有超过4000种有害化学物质,主要分为气体和焦油两类。气体物质中的苯,致癌性强,除易引发肺癌外,还会增加罹患膀胱癌和白血病的风险。此外还有CO、CO2等气体,部分停留在肺部,部分进入血液循环,会损伤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诱发冠心病、动脉硬化等慢性病。焦油是毒性最强、对人体危害最大的物质。被人体吸入后,75%以上会附着在气管黏膜上和肺泡中,使得气管中为排出异物而不断扫动的纤毛无法正常工作,导致炎症刺激粘膜发生鳞状化,直至变异为癌。全球每年有800多万人死于烟草,其中约120万人因接触二手烟死亡。英国癌症杂志曾详细统计了欧洲国家不同年龄段男性肺癌的死亡率,结果显示:吸烟者死于肺癌的概率比从不吸烟者高约50倍。而吸烟致死的原因里,肺癌不到1/3,其他超过2/3是吸烟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或其他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疾病、缺血性心脏病等。吸烟不仅威胁烟民自身健康,产生的二手烟还会严重危害他人健康。由于烟草燃烧时产生的大量有毒物质向周围释放。二手烟中的主要有害物质浓度甚至比一手烟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仅在中国,每年就有约10万人死于二手烟。除了对人体造成危害,吸烟者随意丢弃烟蒂导致火灾的案例比比皆是。测试表明:烟蒂表面约300摄氏度,中心温度最高可达800摄氏度,足以引燃纸张、棉花、木屑等物品。据报道,全世界所有火灾中有20%左右系吸烟引起。据统计,2018年中国共接报火灾23.7万起,其中因吸烟引发的火灾占总数7.3%,超 17000起!除此之外,烟蒂材料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生产过滤嘴所用的原料是一种由再生纤维制造的人造高分子材料-醋酸纤维。它弹性好、热稳定性好、吸阻小,有一定截滤效果,能选择性地吸附卷烟中部分有害成分,同时又保留了一定烟碱而不失香烟口味。然而,醋酸纤维需经过数十年才能降解,并且,除了降解难外,过滤嘴本身释放的化学物质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烟草废弃物中含有7000多种有害物质,而全球每天有超过100亿支卷烟废弃物被丢进环境中。好在为了防止滤嘴污染,有公司正在开发可降解的滤嘴材质。例如,一种由马尼拉麻、纤维、木浆组成,用天然淀粉粘合在一起的新型滤嘴材料就可在土壤或水中快速降解。只是由于截滤效果不如醋酸纤维,暂未投放市场。不过我们相信,将来一定会研发出理想的可降解过滤嘴材料。相对于成年人来说,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生理系统、各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对环境毒性的易感性较高,对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抵抗力也较成年人弱。烟草及其烟雾中包含大量有害物质,低龄化吸烟会导致青少年患病危险性明显增加,研究显示,2 0 岁以前吸烟相对2 0 岁以后吸烟的人,生存年龄平均减少约3年。令人担心的是,目前我国吸烟人口正呈现出低龄化的发展趋势。我 国 5岁 至 1 9 岁青少年尝试吸烟率2 0%,吸烟率近7%。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吸烟将严重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并预测中国目前2 0 岁以下青少年与儿童,将有约2亿变成吸烟者,其中至少5 0 0 0 万人将因吸烟而缩短寿命。禁止未成年人吸烟,已刻不容缓。(选 自 科普中国,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用砸的一项是A.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严密”,因此,文中画线句中的“超过”一词不能删除;画线句中在“2 0%”前应加上“约为”一词。B.我国2 0 1 8 年因吸烟引发的火灾数占全国火灾总数的7.3%,远低于全球2 0%的比例,这说明我国吸烟者素质高于其他国家烟民素质。C.醋酸纤维虽然弹性好、热稳定性好,但其降解难度大、易造成环境污染等弊端明显,因此醋酸纤维并不是最为理想的香烟滤嘴材料。D.“列数字”是本文典型的说明方法,作者意在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让读者在进一步了解烟草的同时也对其带来的危害引起重视。(2)本文从哪些方面对烟草的危害进行了介绍?请简要概括。II.(2 0 2 0 遵义)说明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中微子,关乎宇宙起源之谜曹俊 日 本“顶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器项目已正式启动,计划于2 0 2 7年开始收集数据。该项目由日本主导,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参与,目的是阐明物质的起源及基本粒子的“大统一理论”,揭开宇宙起源之谜。中微子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基本粒子之一。基本粒子是已知的最小粒子,它们不能像原子那样被分成更小的粒子,是构造宇宙中一切的基本元素。而中微子又是最轻的物质粒子,迄今还未能测出它的确切质量,但至少比电子的的0万分之一还要轻。它们无处不在,如太阳发光、核反应堆发电、岩石的天然放射性衰变等核物理过程中都会产生,就连我们每个人也会因体内的钾-4 0 衰变而每天发射约4亿个中微子。中微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反应。不管是人体还是地球,在它看来,都是极为空旷、可以自由穿梭的空间。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科学上探测也极为困难。因此,中微子的发现和研究过程,饱含着几代科研人员的心血。1 9 3 0 年,奥地利科学家泡利为了解释原子核衰变中能量似乎不守恒的现象,预言了中微子的存在,认为就是这 种“永远找不到的粒子”偷偷带走了能量。经过2 0 多年的寻找,美国科学家科万和菜因斯终于在核反应堆旁探测到中微子,证明了它的存在。莱因斯因此获得了 1 9 9 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 9 6 8 年,美国科学家戴维斯在地下1 5 0 0 米深的废弃金矿中进行实验,首次探测到了来自太阳的中微子,证实太阳无穷无尽的能量来自氢核聚变。1 9 8 7 年,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在第一代神冈实验中,探测到了来自超新星的中微子。他们二人因此都获得了 2 0 0 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戴维斯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却发现太阳中微子的数量比理论预言的要少得多,被称为“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此后,小柴昌俊的学生棍田隆章发现,宇宙射线在大气层中产生的中微子也比预期少,称 为“大气中微子丢失之谜”。中微子为什么比预计的少?1 9 9 8 年,娓田隆章在升级后的第二代神冈实验中发现,大气中微子比预期少,是因为在飞行过程中自发变成了其他种类的中微子,这一现象就是中微子振荡。他也因此获得了 2 0 1 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微子振荡现象证明了中微子有质量,尽管质量极其小,但会影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根据已知的物理规律,在宇宙早期,正反物质应该成对产生,数量是一样的。但在现在的宇宙中,并没有发现大量反物质存在的迹象。为什么宇宙只由正物质构成?反物质到哪里去了?这是宇宙起源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中微子振荡会带来一个意外的结果,即正反粒子的行为可以不一样,很有可能造成反物质消失。因此,全面了解中微子振荡,是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的重要一环。由于中微子难以探测,解决这些谜团需要巨大的探测器,获取更精确的数据。日本前两代神冈实验坚持自己的优势方向,掌握核心技术,持之以恒地探索,取得了巨大突破。此次启动的第三代实验“顶级神冈”将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