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基础复习练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
资源ID:9104636
资源大小:21.01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一单元基础复习练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第一单元基础复习练习知识点一字词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归省( ) 撺掇( ) 船棹( ) 糜( )子 蓦( )然凫( )水 斡( )旋 亢( )奋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恬静 飞溅 黑熙然 叹为观止B.震撼 偏辟 马前卒 人情世故C.晦暗 绞洁 暖融融 大彻大悟D.冗杂 羁绊 风啸啸 嘎然而止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一项是( )A.行辈(háng) 冗杂(rng) 糜子(méi) 熙熙然(x)B.脑畔(pàn) 瞳仁(tóng) 争讼(sòng) 戛然而止(jiá)C.羁绊(j) 怠慢(dài) 磅礴(bó) 大彻大悟(chè)D.眼眶(kuàng) 潺潺(chán) 怅惘(chàng) 马前卒(zú)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问题。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一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了,使tián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kàng奋了。(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旋风( )安塞腰鼓( )tián静( )kàng奋( )(2)上面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 应改为 应改为 知识点三语言运用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B.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自失:因感空虚、不足而内心若有所失。)C.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晦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D.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冗杂:繁杂。)6.选词填空。(1)母亲便 (安慰 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2)我不喝水,支撑着 (仍然 依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7.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历过这番生死劫难之后,他终于大彻大悟。B.快速行驶的汽车在即将撞上峭壁的瞬间戛然而止,真悬啊!C.不管面对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他总是临危不惧,让人十分钦佩。D.这幅画作中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让人叹为观止,真乃极品!8.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岗前的集中培训,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删去“通过”或“使”)B.大桥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坚持始终最小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保护的建设目标。(将“坚持”和“始终”调换位置)C.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将“还”改为“更”)D.三亚亚龙湾建造了第一座国内大佛石全海景玻璃栈道。(把“国内”调到“第一座”前面)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戏台在灯光中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禁缈”。)B.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从旁鼓动人做某事。)C.几回回梦里回延安。(一回又一回。)D.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头顶上。)10.下面句子的描写方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A.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B.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C.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D.“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11.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填序号)踩岁,最初盛行于乡下。在除夕子时,小孩子们得了长辈给的压岁钱(方孔铜钱),就用红线绳串起来系在手腕上, , , 。 , ,人们以此举动讨得“踩碎”即为“踩岁”的口彩。踩踏大人们早已铺在地上的芝麻秸有的还要在红线上系上小铃铛手腕上的铜钱与小铃铛也发出清脆悦耳的碰撞声一边摇着手腕,一边蹦蹦跳跳地来到院子里芝麻秸被孩子们踩得粉碎,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知识点三文学常识12.社戏选自 。作者 ,原名 ,字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 ”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13.回延安选自 ,作者 。全诗以“ ”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 ,表达了作者 ,抒发了 14.安塞腰鼓选自 年 月 日 。作者 通过对一群朴实得像红高梁一样的茂腾腾的 后生在 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15.灯笼选自 。作者 ,原名 ,山东莱芜人,中国现代著名 家、 家。著有散文集 等。知识点四阅读理解肩上社戏张强福一场不经意的动作足以温暖人一辈子的内心,一场简易的文化传播也足以洗涤人一阵子的精神积尘,儿时的社戏就是这样。物质匮乏的当年,精神世界充盈的粮草一概来自设备简陋的社戏。在那时,它就搭在父亲的肩上,至今无法卸载。 故乡的社戏早年主要以傀儡戏为主,汉剧团也是偶尔“客串”。暮秋时节,风急天高,乡人为庆丰收以酬神愿,或逢人做寿,图个热闹,总会叫当地戏帮摆戏。倘若要隆重点,也会从外地请来戏帮助兴。那场面忒壮观,彻夜通明的灯火,咿呀不止的戏腔,铿锵振奋的锣鼓,以及发自内心的喝彩,洋溢着轻松的笑脸。整个村沉浸在暮色与祥和之中,无须额外的广告或招贴渲染,也无须堂而皇之的装饰。 我看社戏当然没有遇见鲁迅笔下那样的“六一公公”以及美味的豆子,却也回味十足。邻村里以木偶戏班名闻全乡,常演傀儡戏,有兴趣的乡人爱前往观看,全是免费。秋后农闲,木偶舞台就响起锣鼓声,四邻乡里,成群相约,呼拥于社所。人们在寒风中手拿热乎乎的烤地瓜,兴奋地吆喝着。我也为了看热闹,总是被父亲抬在肩上。循着黑压压的脑袋,眼光窜到台上,那张张面若桃花或面目狰狞的傀儡,对于孩子来说无不充斥恐怖。就在那时,我第一次知道大名府、包公传、桃园三结义等。这些戏在五十年代还到了北京为国家总理表演过,这也是戏匠们一直引以为荣的幸事。散戏后,各自回家。一路人语不断,起起落落,谈论着今夜的戏,或是来日农事。夜里路过水口,阴森得吓人,孩子们早已缩在大人怀里,或熟睡在肩上,即使醒着趴在肩上也是没胆睁开眼往后看的,心里惧怕今晚上演的丑角出现,至少容易与平日里大人讲的聊斋故事中的妖狐鬼怪关联起来。沿途常遇众相攀扶回家的的那些醉人,他们自然就是畅饮社酒尽兴而归的食客了,有的干脆席地而坐抑或以地为席天为被酣睡一番再说。善良的乡亲,凭借一出戏,就能洗涤他们一年中劳苦困倦的精神,也依着一场社戏,就能满足他们一年当中最崇高的庆典。我至今还深深感触到他们内心那份纯朴。 而后,县里的汉剧团下得乡来,为单调的乡村生活增添了异样色彩。活人演员生动活泼,远远胜过了死板的傀儡,一时轰动全乡。县里来的,总是带点“洋气”。戏班早早入了院内,一边搭台,一边咿咿呀呀练嗓子。好奇的孩子,总是凑在窗前偷窥,先睹为快。孩童为了凑热闹,总是拖着认识的或亲戚,请求顺带入内。大人常常闹出临时多“生”出几个子女的的故事。有点不是钻“狗洞”逃票,或是攀厕所,时不时发生鞋粪坑内或重则人掉入坑内而不敢吭声,闹出许多笑话。我幸运投生了一对戏剧迷父母,每次不用耍伎俩逃票,骄傲地跟入,挺有优越感。其实,我每次看戏也不全是为了看,绝大部分是为了小摊上的瓜子甘蔗桔子等零食,坐在父母怀里听一会,等零食吃完,人也就昏昏欲眠,倾倒即睡,每次散戏,就被父亲扛在肩上,害得父亲负担不轻,成了累赘,总怒拍屁股遭威胁下次不再随带,但迷迷糊糊睡在父亲肩的感觉是最好的。如今想来,当年听戏也不会白去,至少听得惯京剧、汉剧等,而且还能来几段。 随着影院的普及,县里的剧团很少下乡表演。父亲最中意的演员是那位演如花的姑娘,父亲常夸她表演得好,害得母亲醋意十足,一把我抛给父亲怀里,甩着便走,父亲一时闷了,不知何处得罪了母亲。我也跟着着急,架在父亲肩上的我使劲地催促跟上,可负重的父亲哪能赶上疾步如飞的母亲?回到家,母亲照样一阵闷气,罩得父亲满头雾水。现今想来,个中情感是多么值得玩味。 由于工作的关系,现今我在城里也与当年的汉剧演员有了更多接触,不再感到当年台上可望不可及的神秘。尤其是父亲当年引以为明星的那位如花演员,60多岁了,依然风韵犹存。真想叫父亲到城里来见见当年他心中的明星,我想,他也不会感到当年她那种高不可攀的站姿与距离。 时下,偶尔带着儿子看场电影,儿子坐在一旁,开心地吃着薯条,喝着可口可乐,一幅悠然自得的样子,一边母亲还要伺候着边哄边擦小嘴。为电影迟迟不放而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望着他那模样,我真感慨良多。如今坐于舒适的影院,手捧薯条的孩子,是根本无法想象那么遥远的社戏。随着传媒时讯的发达,它就像时代的背影,在历史地平线上渐行渐远。日子虽然如白驹过隙,却从没冲淡自己对父亲肩上曾经搭载的社戏的印象与怀念,想必也走不出这辈子记忆了,那撼人心魄的锣鼓声,还有那优美的唱腔(选自台潜文学选刊,有删改)16.阅读文章后,你认为标题“肩上社戏”有什么含义?17.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18.文章第四段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其作用是什么?19.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