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中兽医学课件第七章.ppt
-
资源ID:91054113
资源大小:357KB
全文页数:7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中兽医学课件第七章.ppt
第七章 辨 证l 证即证候,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因、病位、病机、病性、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方面情况的概括。l 辨证是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等理论为基础,以四诊所获取的资料为依据,认识疾病、诊断疾病的过程。l 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所有辨证方法的总纲,是对疾病所表现出共性的概括 脏腑辨证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是以脏腑理论为基础的,多用于辨内伤杂病 气血津液辨证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针对外感热病的第一节 八纲辨证l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l 八纲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搜集到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加以概括,归纳为八个具有普遍性的证候类型。表、里证病位的深浅寒、热证疾病的性质虚、实证邪正的盛衰阴、阳证疾病的类别八纲辨证表、热、实证阳证里、寒、虚证阴证一、表里证l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及病势进退的两个纲领。l 病邪侵犯肌表而病位浅者属表,病在脏腑而病位深者为里。(一)表证l 一般症状:舌苔薄白,脉浮,恶风寒,发热。l 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主要有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种。l 治法:汗法=解表法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二)里证l 相对表证而言,里证病位在脏腑,病变较深。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诸病。l 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 具体内容在脏腑辨证中介绍。l 里证的治疗,分别采用温、清、补、消、泻诸法。二、寒热证l 寒证感受寒邪或机体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证候。l 热证感受热邪或机体机能活动亢盛所反映的证候。(一)寒证l 一般症状:口色淡白或淡清,口津滑利,舌苔白,脉迟,尿清长,粪稀,鼻寒耳冷,四肢发凉等。l 治则:“寒者热之”。(二)热证l 一般症状:口色红,口津减少或干粘,舌苔黄,脉数,尿短赤,粪干或泻痢腥臭,呼出气热,身热。l 治则:“热者寒之”。三、虚实证l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l 虚证是正气不足的证候。实证则是邪气亢盛有余的证候。(一)虚证l 一般症状:口色淡白,舌质如绵,无舌苔,脉虚无力,头低耳耷,体瘦毛焦,四肢无力。l 治则:“虚则补之”。(二)实证l 一般症状:常见高热,烦躁,喘息气粗,腹胀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少或淋漓不通,舌红苔厚,脉实有力等。l 治则:“实则泻之”。四、阴阳证l 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两个纲领。临床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均可分为阴证和阳证两种。l 阴证 是阳虚阴盛,机能衰退,脏腑功能下降的表现。多见于里证的虚寒证l 阳证 是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亢奋的表现。多见于里证的实热证l 亡阴 是阴液衰竭出现的一系列证候。l 临床上主要表现:精神兴奋,躁动不安,汗出如油,耳鼻温热,口渴贪饮,气促喘粗,口干舌红,脉数无力或脉大而虚。多见于大出血或脱水,或热性病的经过中。l 治宜益气救阴。l 亡阳 是阳气将脱所出现的一系列证候。l 临床上主要表现:精神极度沉郁,或神识呆痴,肌肉颤抖,汗出如水,耳鼻发凉,口不渴,气息微弱,舌淡而润或舌质青紫,脉微欲绝。多见于大汗、大泻、大失血、过劳等患畜。l 治宜回阳救逆。五、八证论八证论是中兽医学辨证的基本方法,它把各种复杂的疾病证候归纳为正、邪、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以指导临床治疗。正证:是动物健康无病的状态。邪证:泛指动物体的疾病状态。正邪证是辨别动物健康和疾病状态的两个纲领。第二节 脏腑辨证l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对疾病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因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和正邪盛衰等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八纲辨证是各类辨证的总纲脏腑辨证是基础和核心一、心与小肠病证l 心气虚l 心阳虚l 心血虚l 心阴虚l 心热内盛l 痰火扰心l 痰迷心窍l 心火上炎l 小肠实热l 小肠中寒一、心与小肠病证(一)心气虚l 主证 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运动后尤甚,舌淡苔白,脉虚。l治则 养心益气,安神定悸。l 方例 养心汤l 主证 除心气虚的症状外,兼有形寒肢冷,耳鼻四肢不温,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l 治则 温心阳,安心神。l 方例 保元汤(二)心阳虚l主证 心悸、躁动、易惊、口色淡白,脉细弱。l治则 补血养心,镇惊安神l方例 归脾汤(三)心血虚l主证 除有心血虚的主证外,尚兼有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l治则 养心阴,安心神。l方例 补心丹(四)心阴虚l 主证 高热,大汗,精神沉郁,气促喘粗,粪干尿少,口渴,舌红,脉象洪数。l 治则 清心泻火,养阴安神。l 方例 香薷散或白虎汤(五)心热内盛l 主证 发热,气粗,眼急惊狂,蹬槽越桩,狂躁奔走,咬物伤人以及一些其它兴奋型的表现,苔黄腻,脉滑数。l 治则 清心祛痰,镇惊安神。l 方例 镇心散或朱砂散(六)痰火扰心l 主证 神识痴呆,行如酒醉,或昏迷嗜睡,口流痰涎或喉中痰鸣,苔腻、脉滑。l 治则 涤痰开窍。l 方例 寒痰可用导痰汤;热痰可用涤痰汤。(七)痰迷心窍l 主证 舌尖红,舌体糜烂或溃疡,躁动不安,口渴喜饮,苔黄,脉数。l 治则 清心泻火。l 方例 洗心散或泻心汤。(八)心火上炎l 主证 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及心火热炽的某些症状。l 治则 清利小肠。l 方例 导赤散(九)小肠实热l 主证 腹痛起卧,肠鸣,粪便稀薄,口内湿滑,口流清涎,口色青白,脉象沉迟。l 治则 温阳散寒,行气止痛。l 方例 橘皮散。(十)小肠中寒二、肝与胆病证l 肝火上炎l 热极生风l 肝胆寒湿l 寒凝肝脉l 肝胆湿热l 肝血虚二、肝与胆病证(一)肝火上炎l 主证 两目红肿,羞明流泪,睛生翳障,视力障碍,或有鼻衄,粪便干燥,尿浓赤黄,口色鲜红,脉象弦数。l 治则 清肝泻火,明目退翳。l 方例 决明散或龙胆泻肝汤(二)肝血虚l 主证 眼干,视力减退,甚至出现夜盲、内障,或倦怠肯卧,蹄壳干枯皱裂,或眩晕,站立不稳,时欲倒地,或见肢体麻木,震颤,四肢拘挛抽搐,口色淡白,脉弦细。l 治则 滋阴养血,平肝明目。l 方例 四物汤l 主要症状:肝风内动 以抽搐、震颤等l 常见的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生风和血虚生风四种。(三)肝风内动l 主证 高热,四肢痉挛抽搐,项强,甚则角弓反张,神识不清,撞壁冲墙,圆圈运动,舌质红绛,脉弦数。l 治则 清热,熄风,镇痉。l 方例 羚羊钩藤汤 1.热极生风l 主证 神昏似醉,站立不稳,时欲倒地或头向左或向右盘旋不停,偏头直颈,歪唇斜眼,肢体麻木,拘挛抽搐,舌质红,脉弦数有力。l 治则 平肝熄风。l 方例 镇肝熄风汤 2.肝阳化风 l 主证 形体消瘦,四肢蠕动,午后潮热,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l 治则 滋阴定风。l 方例 大定风珠 3.阴虚生风l 主证 除血虚所致的眩晕站立不稳,时欲倒地,蹄壳干枯皱裂,口色淡白,脉细之外,尚有肢体麻木,震颤,四肢拘挛抽搐的表现。l 治则 养血熄风。l 方例 加减复脉汤 4.血虚生风l 主证 形寒肢冷,耳鼻发凉,外肾硬肿如石如冰,后肢运步困难,口色青,舌苔白滑,脉沉弦。l 治则 温肝暖经,行气破滞。l 方例 茴香散(四)寒滞肝脉 l 主证 黄疸鲜明如橘色,尿液短赤或黄而浑浊。母畜带下黄臭,外阴瘙痒,公畜睾丸肿胀热痛,阴囊湿疹,舌苔黄腻,脉弦数。l 治则 清利肝胆湿热。l 方例 茵陈蒿汤(五)肝胆湿热l 主证 黄疸晦暗如烟熏,食少便溏,舌苔滑腻,脉沉迟。l 方例 茵陈四逆汤(见清热方之茵陈蒿汤)加减。l 肝与胆病辨证论治要点(六)寒凝肝脉三、脾与胃病证l 脾气虚脾虚不运脾气下陷脾不统血l 脾阳虚l 寒湿困脾l 胃阴虚l 胃寒l 胃热l 胃食滞三、脾与胃病证(一)脾气虚l 临床上脾气虚可分为以下三种证型:脾虚不运脾气下陷脾不统血 1.脾虚不运(脾不健运)l 主证 草料迟细,体瘦毛焦,倦怠肯卧,肚腹虚胀,肢体浮肿,尿短,粪稀,口色淡黄,舌苔白,脉缓弱。l 治则 益气健脾。l 方例 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 2.脾气下陷(中气下陷)l 主证 久泻不止,脱肛或子宫脱或阴道脱,尿淋漓难尽,并伴有体瘦毛焦,倦怠肯卧,多卧少立,草料迟细,口色淡白,苔白,脉虚等。l 治则 益气升阳。l 方例 补中益气汤 l 主证 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并伴有体瘦毛焦,倦怠肯卧,口色淡白,脉细弱。l 治则 益气摄血,引血归经。l 方例 归脾汤 3.脾不统血l主证 在脾不健运症状的基础上,同时出现形寒怕冷,耳鼻四肢不温,肠鸣腹痛,泄泻,口色青白,口腔滑利,脉象沉迟。l治则 温中散寒。l方例 理中汤(二)脾阳虚l主证 耳耷头低,四肢沉重肯卧,草料迟细,粪便稀薄,小便不利,或见浮肿,口粘不渴,舌苔白腻,脉象迟缓而濡。l治则 温中化湿。l方例 胃苓散(三)寒湿困脾l主证 体瘦毛焦,皮肤松驰,弹性减退,食欲减退,口干舌燥,粪球干小,尿少色浓,口色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l治则 滋养胃阴。l方例 养胃汤(四)胃阴虚l主证 形寒怕冷,耳鼻发凉,食欲减退,粪便稀软,尿液清长,口腔湿滑或口流清涎,口色淡或青白,苔白而滑,脉象沉迟。l治则 温胃散寒。l方例 桂心散(五)胃寒l 主证 耳鼻温热,草料迟细,粪球干小而尿少,口干舌燥,口渴贪饮,口腔腐臭,齿龈肿痛,口色鲜红,舌有黄苔,脉象洪数。l 治则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l 方例 清胃解热散(六)胃热l 主证 不食,肚腹胀满,嗳气酸臭,腹痛起卧,粪干或泄泻,矢气酸臭,口色深红而燥,苔厚腻,脉滑实。l 治则 消食导滞。l 方例 病情轻者,用曲蘖散;病情重者,用调气攻坚散。(七)胃食滞四、肺与大肠病证l 肺气虚l 肺阴虚l 痰饮阻肺l 风寒束肺l 风热犯肺l 燥热伤肺l 肺热咳喘l大肠液亏l食积大肠l大肠湿热l大肠冷泻四、肺与大肠病证(一)肺气虚l 主证 久咳气喘,且咳喘无力,动则喘甚,鼻流清涕,畏寒喜暖,易于感冒,容易出汗,日渐削瘦,皮燥毛焦,倦怠肯卧,口色淡白,脉象细弱。l 治则 补肺益气,止咳定喘。l 方例 补肺散(二)肺阴虚l 主证 干咳连声,昼轻夜重,甚则气喘,鼻液粘稠,低热不退,或午后潮热,盗汗,口干舌燥,粪球干小,尿少色浓,口色红,舌无苔,脉细数。l 治则 滋阴润肺。l 方例 百合固金汤 l 主证 咳嗽,气喘,鼻液量多,色白而粘稠,苔白腻,脉滑。l 治则 燥湿化痰。l 方例 二陈汤(三)痰饮阻肺(痰湿阻肺)l 主证 以咳嗽,气喘为主,兼有发热轻而恶寒重,鼻流清涕,口色青白,舌苔薄白,脉浮紧。l 治则 宣肺散寒,祛痰止咳。l 方例 麻黄汤或荆防败毒散(四)风寒束肺l主证 以咳嗽和风热表证共见为特点。咳嗽,鼻流黄涕,咽喉肿痛,触之敏感,耳鼻温热,身热,口干贪饮,口色偏红,舌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数。l方例 表热重者,用银翘散;咳嗽重者,用桑菊饮(五)风热犯肺l主证 干咳无痰,咳而不爽,被毛焦枯,唇焦鼻燥,口色红而干,苔薄黄少津,脉浮细而数。常伴有发热微恶寒。l治则 清肺润燥养阴。l方例 清燥救肺汤(六)燥热伤肺l主证 咳声洪亮,气促喘粗,鼻翼扇动,鼻涕黄而粘稠,咽喉肿痛,粪便干燥,尿液短赤,口渴贪饮,口色赤红,苔黄燥,脉洪数。l治则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l方例 麻杏石甘汤或清肺散(七)肺热咳喘(肺实喘)l主证 粪球干小而硬,或粪便秘结干燥,弩责难以排下,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数。l治则 润肠通便。l方例 当归苁蓉汤(八)大肠液亏l主证 粪便不通,肚腹胀满,回头观腹,不时起卧,饮食欲废绝,口腔酸臭,尿少色浓,口色赤红,舌苔黄厚,脉象沉而有力。l治则 通便攻下,行气止痛。l方例 大承气汤(九)食积大肠l主证 发热,腹痛起卧,泻痢腥臭,甚则脓血混杂,口干舌燥,口渴贪饮,尿液短赤,口色红黄,舌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滑数。l治则 清热利湿,调气和血。l方例 白头翁汤或郁金散(十)大肠湿热l主证 耳鼻寒凉,肠鸣如雷,泻粪如水,或腹痛,尿少而清,口色青黄,舌苔白滑,脉象沉迟。l治则 温中散寒,渗湿利水。l方例 桂心散或橘皮散(十一)大肠冷泻(冷肠泄泻)五、肾与膀胱病证l 肾阳虚 肾阳虚衰 肾气不固 肾不纳气 肾虚水泛l 肾阴虚l 膀胱湿热五、肾与膀胱病证(一)肾阳虚 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特点可分为以下四种证型(一)肾阳虚1.肾阳虚衰l 主证 形寒肢冷,耳鼻四肢不温,腰痿,腰退不灵,难起难卧,四肢下部浮肿,粪便稀软或泄泻,小便减少,公畜性欲减退,阳痿不举,垂缕不收,母畜宫寒不孕。口色淡,舌苔白,脉沉迟无力。l 治则 温补肾阳。l 方例 肾气散(一)肾阳虚2.肾气不固l 主证 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甚至遗尿或小便失禁,腰腿不灵,难起难卧,公畜滑精早泄,母畜带下清稀,胎动不安,舌淡苔白,脉沉弱。l 治则 固摄肾气。l 方例 缩泉丸或固精散 3.肾不纳气l 主证 咳嗽,气喘,呼多吸少,动则喘甚,重则咳而遗尿,形寒肢冷,汗出,口色淡白,脉虚浮。l 治则 温肾纳气。l 方例 人参蛤蚧散(一)肾阳虚4.肾虚水泛l 主证 体虚无力,腰脊板硬,耳鼻四肢不温,尿量减少,四肢腹下浮肿,尤以两后肢浮肿较为多见,严重者宿水停脐,或阴囊水肿,或心悸,喘咳痰鸣,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l 治则 温阳利水l 方例 济生肾气丸(一)肾阳虚l 主证 形体瘦弱,腰胯无力,低热不退或午后潮热,盗汗,粪便干燥,公畜举阳滑精或精少不育,母畜不孕,视力减退,口干、色红、少苔、脉细数。l 治则 滋阴补肾。l 方例 六味地黄汤(二)肾阴虚l 主证 尿频而急,尿液排出困难,常作排尿姿势,痛苦不安,或尿淋漓,尿色浑浊,或有脓血,或有砂石,口色红,苔黄腻,脉濡数。l 治则 清利湿热。l 方例 八正散(三)膀胱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