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一、预习展示,了解作家作品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题目苏州园林。生齐读:苏州园林。师:作者是谁?生:叶圣陶。师:同学们,了解作者叶圣陶吗?他的原名是什么?生: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教师黑板板书:绍钧)师:课下已经让同学们做了预习作业单,收上来发现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多媒体展示)王一诺和徐一鸣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出自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他来自苏州园林为什么要“寄深眷”?“深眷”是指什么?生:“深眷”是指深深的眷恋。师:那他对什么深深的眷恋?生:他对他的家乡苏州。师:叶圣陶先生,是苏州人。苏州园林是他的家乡著名的名片,他对他的家乡充满深深的眷恋之情。同学们,你对你的家乡深深的眷恋吗?你对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感情呢?生:眷恋和热爱。师:大家对自己的家乡都充满了深深的热爱之情,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叶圣陶先生的故事,叶圣陶12岁在苏州上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伯寅说:(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一起读出来。生齐读:“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比喻执掌国政)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师:叶圣陶先生就得到了一个字为“秉臣”。那他的“圣陶”又是怎么来的呢?生: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他又得到了“圣陶”这个字。师:预习得很充分全面。章伯寅说:(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一起读出来生齐读:“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贤能的人能够陶冶造就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就取圣陶为字吧。”师:叶圣陶因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他的家乡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可见爱家才能爱国。1979年初,陈从周邀请叶圣陶先生为他的一本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叶圣陶先生慨然允诺,写下了拙政诸园寄深眷。究竟是怎样一座园林让叶圣陶先生如此眷恋呢?让我们一起到苏州园林寻美。二、定标自学,探行文思路之美(多媒体展示)叶圣陶先生还是一位语言大家,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文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生齐读:1.勾画全文及各段中心句,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探寻苏州园林之美。师:(多媒体展示)“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 叶圣陶评改两篇报导鸟瞰全文探行文思路之美(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速读全文,勾画出全文及各段的中心句,即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概括文段大意。本文大约1500字,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速读课文,拿起笔来进行标画。(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同学们,你们找到中心句了吗?哪位同学来给我们展示一下第一段的中心句。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师:“标本”是什么意思?生:典范、代表。师:有选择第一句的吗?生:我没有选择第一句,因为第一句只是一个叙述,并不能代表全段,只是一个引子。师:那什么是中心句呢?生: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师:学习说明文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是中心句,什么是支撑句。那我们来找一下第二段的中心句。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师:那下面的句子是什么呢?生:是为了分述这一句话的。师: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段话。生齐读第二段。师:我们继续找第三段的中心句。生: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师:那本段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呢?生:打比方、做比较。师:那第四段的中心句呢?生: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师:那“艺术”和“技术”有什么区别?生:“艺术”具有美感的,而“技术”只是单纯的一种制造。“艺术”具有独创性。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第五段的中心句呢?生: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师:我们继续来找一下第六段的中心句。生: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师:那第七段的呢?生: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师:第八段的呢?生: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师:第九段的呢?生: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师:第十段就一句话,大家齐读。生齐读: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师:这一段是不是多余的呢?生:说明了苏州园林有很多的美,希望大家亲自去苏州园林看看,感受一下。师:言有尽而意无穷啊!这篇文章是为苏州园林图册做的序,其余的美让读者去看图册吧。(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再次齐读一下本文各段的中心句。生齐读。师: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同学们,此文可以说是说明文中的“标本”,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 请大家思考一下,本文围绕哪一句话展开的呢?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师:非常好。本文按照“总分”的结构,围绕“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展开,3到9段分别写了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 ,建筑的色彩美。那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生:是按照由总到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师: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结构文章时,不是随心所欲安排段落,而是从游览者的角度出发,按观察顺序一一写来,这显示出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假如明天我们写一篇说明文,该如何安排结构?生:我会抓住事物的总特点入手,再分述几个方面,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组织材料。三、合作探究,寻自然含蓄之美师:很好,说明文谋篇布局很重要,请大家记住要“抓特征,明顺序”。学习本文我们还有一个学习目标。聚焦语段寻苏州园林之美(多媒体展示)师:你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了“如在画图中”?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或者句子细细品味并加以赏析。生:我喜欢“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这一句,因为它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写出了苏州园林的自然之美,点出了这就是一幅好画。师:让我们再次齐读这一句,品味出语言之美。生齐读。生:我喜欢“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其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有一种含蓄之美。(教师板书:含蓄之美)生齐读。师: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是因为苏州园林体现了我国园林建筑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如在画图中”中的自然之趣,苏州的山水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自然画卷,美不胜收。四、交流释疑,悟中国文化之美透视精句悟中国文化之美(多媒体展示)(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3)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生齐读。师:在这里老师把苏州园林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汇在了一起,请想一想体现了中国人什么样的审美观?生:中国人的审美就是画面美、意境美、情趣美。师:确实,(多媒体展示)中国的绘画、建筑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浑然天成。苏州园林曲曲折折的回廊,近景远景的层次,都体现出中国古人“曲径通幽”的审美观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而这种审美观,也慢慢地积淀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这就是文化。叶圣陶先生的这篇苏州园林用准确、自然、流畅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传达出苏州园林的神韵,它介绍的不仅仅是虽有人作,宛如天成的园林艺术,更是苏州文化,是中国的文化。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来学习,也要把它当作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来学习。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更美地生活。五、拓展延伸,比较鉴赏在我国的经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有精彩的描写:(多媒体展示)一入门,两边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p)吐丹砂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yíng)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曹雪芹红楼梦 生品读。师:今天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阅读红楼梦第十七回,注意其中描写楼台轩榭、假山池沼和花草树木的内容,看看大观园与苏州园林还有哪些异同之处。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老师您辛苦了!参考文献:1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教师教学用书·苏州园林 语文 八年级下册2尤炜 南洋苏州园林深度解读,中学语文教学 2013.63孙娟娟苏州园林一文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分析,语文建设2018.074郑丽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获奖课例 2019.105王洪新苏州园林教学评一致性设计,鸢都初语 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