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则bskk.pptx

    • 资源ID:91071260       资源大小:1.63MB        全文页数:145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则bskk.pptx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石景山区中医医院 冯立新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l诊法l诊病l辨证l病案1.诊法l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括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l 2.诊病l诊病亦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的诊断。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描述,即该疾病的代名词。3.辨证 l辨证,指通过对各种临床资料的综合、分综合、分析,对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作出判断判断,辨识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l 辨证主要包括八纲辨证(辨证总纲)脏腑辨证。4.病案l病案又称病历(主要包括门诊病案、住院病案),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l1.整体审察 l 2.诊法合参 l 3.辨证求本 l 4.病证结合 1.整体审察整体审察l人是一个整体l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2.四诊合参四诊合参l望 l闻 l问 l切切l四者具备,才能见病知源3.辨证求本l辨证求本,找出疾病本质及其规律性病本质及其规律性l第一,全面收集临床资料 l第二,分析内在联系 l第三,联系各种因素,进行判断4.病证结合病证结合l症 症状l证 证候l既要做出病名诊断,又要做出征候诊断咳嗽咳嗽l咳嗽(风寒袭肺)l咳嗽(风热犯肺)l咳嗽(肺阴亏虚)l咳嗽(燥邪伤肺)l咳嗽(痰热壅肺)l咳嗽(肝火犯肺)l咳嗽(痰湿蕴肺)第一章 望诊l1、概念: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审察,用以诊察了解疾病的一种方法。l2、原理: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心为主宰,脏腑为中心,身形各部在经络的联系与沟通作用下,也“内属脏腑”,从而使内脏与形体各部之间构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观察机体表现的各种外象,便可测知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阴阳盛衰,判断疾病情况。l3、地位:“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而知之谓之神”。注意事项l一是注意光线 l二是注意诊室温度 l三是注意受检部位充分暴露 l四是注意整体判断 l五是注意动态观察 l六是注意望诊与其它诊法有机结合望诊的内容望诊的内容l神、色、形、态l头颈、五官、舌象、皮肤、络脉、排泄物、分泌物等望诊望诊l面诊l舌诊l望小儿食指脉络面部色诊的原理l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故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l2、面部皮肤薄嫩,其位最高,其色泽变化易于外露。l3、易于观察。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l肝-青-木l心-赤-火l脾-黄-土l肺-白-金l肾-黑-水 图1、图2常色 常色可分为主色和客色两种。l主色:由于先天个体差异,偏于以某色为主,百岁不变。l客色:因各种非疾病因素影响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如气候、昼夜、情绪,饮食饥饱等 白色主病:l主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虚证、寒证、脱血、夺气。病人面色发白,。病人面色发白,多由气虚血少,或阳衰寒盛,气血不能上充于多由气虚血少,或阳衰寒盛,气血不能上充于面部脉络所致。面部脉络所致。l淡白无华伴唇甲舌色淡血虚淡白无华伴唇甲舌色淡血虚 l 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黄色主病:l主脾虚、湿主脾虚、湿证。病人面色发黄,多由脾虚机体失养,或者湿邪内蕴、脾失运化所致。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l 黄胖脾虚湿盛 l 黄疸阳黄鲜如桔色湿热蕴蒸 l 阴黄晦暗如烟熏寒湿内阻 l 面色苍黄肝郁脾虚赤色主病:l主热主热证,有热而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所致,但亦可见于虚阳上越的病人。l 满面通红实热 l两颧发红虚热 l颧红如妆戴阳(真寒假热)青色主病:l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l病人面见青色,多由寒凝气滞,或痛则不通,或瘀血内阻,或筋脉拘急,使面部脉络血行瘀阻所致。l面青伴唇甲青紫心痛心阳虚,心血瘀阻 l小儿面青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黑色主病l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l病人面色发黑,多因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失温养,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所致。l黑而暗淡肾阳虚内分泌失调 l黑而干焦肾阴虚温病后期 l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l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注意事项l1、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 l2、注意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的结合 l3、注意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l4、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舌 诊l舌诊,又称望舌,它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以诊察了解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在中医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是中医有别于西医的诊法之一。舌诊原理舌诊原理l 1、舌与经络相连 l舌与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手少阴心心经沿食道,之别系舌本;足少阴肾肾经、足厥阴肝肝经,沿咽喉,分别夹舌本、络舌本;足太阴脾脾经,连舌根、散舌下。它们分别直接或间接联络脏腑。l2、舌与脏腑功能相关 l舌为心之苗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因心主血脉而藏神,故舌体的色泽变化,从而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又能反映“心主藏神”的功能。l舌为脾之外候舌为脾之外候,舌苔是胃气蒸化谷气上承于舌面而生成,与脾胃运化功能相适应,故舌象的变化,可以反映全身营养和代谢的功能,气血的生化状况。l肾藏精,在液为唾;脾在液为涎,肾藏精,在液为唾;脾在液为涎,均为津液组成部分,关系着舌体之润燥,反映脾肾的功能。l总之,人体内部的变化,脏腑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盈亏均可反映于舌象的变化。舌体分候脏腑理论l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即舌尖舌尖部多反映上焦心肺心肺的病变;舌中中部多反映中焦脾胃脾胃的病变;舌根舌根部多反映下焦肾肾的病变;舌两侧两侧多反映肝胆肝胆的病变。l根据临床观察,提示某些脏腑病变在舌象变化上有一 定的规律,但并非绝对,还需结合其它症状,加以分析辨别。舌诊的方法l 1、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l望舌时患者可采取坐位或仰卧位,但必须使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伸舌时必须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l2、诊舌的方法 l观察舌象,一般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后舌根。先看舌体的色质,再看舌苔。如果一次望舌判断不清,可令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复望舌一次。l除了望诊了解舌象外,还必须配合其它诊察方法。刮舌法和揩舌法。此外,还可以通过询问、了解舌上味觉的情况以及舌部的异常感觉,舌体运动是否灵活,同时借助闻诊,听其语言是否清晰帮助判断。舌诊注意事项l舌诊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一项重要依据,则必须注意排除各种操作因素所造成的虚假舌象。l 光线影响:望舌以白天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线为佳,光线要直接照射到舌面。光照的强弱与色调,常常会影响正确的判断。l 饮食或药品影响:饮食和某些药物可以使舌象发生变化。饮服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以使舌苔着色,称为“染苔”。如饮用牛乳、豆浆等可使舌苔变白,蛋黄、核黄素可将舌苔染成黄色。诸如此类,应予排出。l口腔对舌象的影响:牙齿残缺,可造成同侧舌苔偏厚;镶牙可以使舌边留下齿印;张口呼吸可以使舌苔变干等等,这些舌象异常,不能作为机体的病理征象,应予鉴别,避免误诊。舌诊的内容l舌诊主要观察舌体和舌察舌体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l望舌体包括舌的颜色、形质和动态,以判断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望舌苔包括诊察苔质和苔色情况,以分析病邪的深浅,邪正的消长正常舌象l正常舌象的特征是:舌象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淡红舌,薄白苔”。l正常舌象提示脏腑机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望舌体l1、望舌神 l 舌神,即舌之神气。舌体运动灵活,舌色红润,鲜明光泽,为有神之舌,诸病皆吉,预后良好;舌体运动异常,舌色晦暗,干枯无光,为无神之舌,诸病皆凶,预后不良。l2、望舌色 l 舌色即舌体颜色。一般分为淡红、淡白、红绛、青紫舌几种。淡红舌l舌象特征:舌体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l形成:心气充足,阳气旺盛,鼓动血液则色赤,而胃气,亦上荣于舌,故色质颜色为淡红。临床意义:淡红舌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常见于正常人,或表证初起正常人,或表证初起。淡白舌l舌象特征:舌色比正常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称为淡舌。若舌色全白无血色,则称为枯白舌。l形成:气血亏虚,血不荣舌;阳气虚衰,运血无力,舌失血充,故舌质浅淡。l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阳气虚主气血两虚、阳气虚衰。红绛舌l舌象特征:舌色较正常舌色红,呈鲜红色者,称为红舌;舌色 深红者,称为绛舌。l形成:l阳热亢盛,气血上壅 l热入营血,血热充斥 热斥血络红绛舌 l阴虚火旺,虚火上炎 l临床意义:实热证实热证:苔黄燥或芒刺,多因邪热亢盛,热入气分而舌红;热入营血,血液浓缩而舌绛。l 虚热证虚热证:苔少或无苔,多因热病伤阴,或阴虚火旺。青紫舌l舌象特征:全舌青紫或泛现青紫 l 形成原理:l热入营血,气血壅滞 l阴寒内盛,气血不畅瘀血凝滞 青紫色 l暴力外伤,气滞不通 l临床意义:l主气血运行不畅(即血瘀证血瘀证、热证、寒证)l舌青紫湿润,苔白而滑 多属阳虚阴盛,气血不畅之证。l舌青紫深绛,苔少而干 多属热毒炽盛,深入营血之证。l舌青紫而暗,有瘀斑点多属瘀血内阻,络脉瘀滞之证。望舌苔l望舌苔要注意苔质苔质和苔色苔色两方面的变化。l1、望苔质 l 苔质,即舌苔的质地、形态。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松、腐霉、剥落等方面的改变。厚薄苔l舌象特征: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苔称薄苔,又叫见底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之苔则称厚苔,又称不见底苔。故“见底”、“不见底”是衡量舌苔薄厚的标准。l 临床意义:舌苔的厚薄变化,主要反应邪正的盛衰舌苔的厚薄变化,主要反应邪正的盛衰。l病位在表,病情较轻,未伤胃气,可见到薄苔;病位在里,病情较重,可见到厚苔。舌苔由薄变厚,提示邪气渐盛,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则提示正气胜邪,为病退的征象。润燥苔l舌象特征: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称为“润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称为“滑苔”。舌苔干燥少津,甚则舌苔干裂,称为燥苔;舌苔干而粗糙,如砂涩手,称“糙苔”。l 临床意义:舌苔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l润苔:属正常或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l滑苔:为水湿之邪内聚的表现,主寒、主湿。l 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多属高热、吐泻伤津。l糙苔:可由燥苔进一步发展而成,多属津伤已极。l总之,舌苔由润变燥,表示热重津伤由润变燥,表示热重津伤,或津失输布;反之舌苔由燥转润,主热退津复燥转润,主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l 腐腻苔l舌象特征: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边中皆厚,刮之易去,似豆腐渣堆铺舌面者称为“腐苔”。苔质致密,颗粒较小,边薄中厚,刮之难去,似蜡浮涂于舌面者称为“腻苔”。l 形成:腐苔 阳热有余,蒸化胃中腐浊之气上泛于舌。l 腻苔 湿浊内盛,郁遏阳气,湿浊停聚于舌面。l 临床意义:l腐苔主食积胃肠、或痰热内蕴腐苔主食积胃肠、或痰热内蕴。l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l剥落苔l舌象特征: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者,称为剥苔。l 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剥落部位时时转移,称为地图舌。l 形成:胃气亏损,不能上熏于舌;胃阴枯涸,不能上潮于口所致。l 意义:一般主胃气匮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胃气匮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亦是全身虚弱的一种征象。先天性剥苔先天性剥苔是生来就有的剥苔,其部位常在舌面中央人字沟之前,呈菱形。l 望苔色l苔色,即舌苔之颜色。其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三类,临床上可单独出现,也可相兼出现。各种苔色变化需要同苔质、苔色、舌的形质变化结合起来,作具体分析。白苔 l舌象特征:有厚、薄之分,是最常见的苔色,其它各色舌均 l 可由白苔转化而成。l临床意义:l主表证、寒证表证、寒证。l舌质淡红 见于正常人。l 薄白苔-质地干燥 多属风热表证。l l 厚白而腻 多属湿浊、痰饮、食积之证。l厚白苔-厚腻而干 多属湿浊内蕴,化热伤津之证。l黄苔 l舌象特征:黄苔有淡黄、深黄和焦黄苔淡黄、深黄和焦黄苔之别。黄苔多 分布于舌中,亦可满布于全舌。黄苔多与红绛舌同见。l临床意义:黄苔主热热证,里证证,里证。舌苔由白转黄,提示邪已化热入里,苔色愈黄,邪热愈甚。l黄厚而干(糙)邪热津伤,燥结腑实l舌苔黄而腻,多属湿热内蕴、痰饮化热、食积热腐之证;l舌苔黄而滑,多属阳虚寒湿,痰饮化热,或复感湿热之邪。灰黑苔l舌象特征:灰苔与黑苔同类。浅黑苔即称为“灰苔”;深灰苔 l 即称为“黑苔”。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l 其中苔质润燥是鉴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l临床意义:l多见于热极伤阴;阳虚阴甚或肾阴亏损,痰湿久郁等证多见于热极伤阴;阳虚阴甚或肾阴亏损,痰湿久郁等证。l舌苔灰黑而干 主里热之重证 多因里热已极,l 热炽津伤所致。l舌苔灰黑而润 主里寒之重证 多因阳虚寒极,l 痰饮寒湿内阻所致。舌诊的临床意义l1、判断邪正盛衰l2、辨别病位浅深 l3、区别病邪性质 l4、推断病势进展估计病情预后 l5、指导立法处方望小儿指纹l将小儿食指按指节分为三关:l食指第一节(掌指横纹至第二节横纹之间)为“风关”;食指第二节(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为“气关”;食指第三节(第三节横纹至指端)为“命关”;l以上三关合称“虎口三关”。l三岁以内望指纹的临床意义l小儿正常指纹的表现是:浅红微黄,隐现于风关之内,既不明显浮露,也不超出风关。其形态多为斜形、单支,粗细适中。l望小儿病理指纹的要点,可概括为:l浮沉分表里,纹色辨病性,淡滞定虚实,浮沉分表里,纹色辨病性,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三关测轻重 浮沉l(1)、指纹浮显:为病邪在表,见于外感表证,因外邪袭表,正气抗邪,鼓舞气血趋向于表,故指纹浮显。l(2)、指纹沉隐:为病邪在里,见于内伤里证,因邪气内困,阻滞气血难于外达,故指纹沉隐。颜色 l(1)、指纹鲜红:属外感表证鲜红:属外感表证。因邪正相争,气血趋向于表,指纹浮显,故见鲜红。l(2)、指纹紫红:属里热紫红:属里热证。因里热亢盛,脉络扩张,气血壅滞,故见紫红。l(3)、指纹青色:主疼痛、惊风青色:主疼痛、惊风。因痛则不通,脉络气滞血郁,或肝风内动,筋脉拘急,脉络郁阻,故见青色。l(4)、指纹紫黑: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紫黑: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因实邪亢盛,心肺气衰,脉络瘀阻,故见紫黑。l(5)、指纹淡白:属脾虚、(疳积):淡白:属脾虚、(疳积):指小儿面黄肌瘦,腹臌胀,营养障碍,伴有慢性消化不良等特征的病症。因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不能充于脉络,故指纹也变淡。长短l(1)、指纹显于风关:显于风关:是邪气入络,邪浅病轻。可见于外感初起。l(2)、指纹达于气关达于气关,其色较深:是邪气入经,邪深病重。l(3)、指纹达于命关达于命关,其色更深:是邪入脏腑,病情严重。l(4)、指纹透关射甲透关射甲(即直达指端),其色紫黑:是病属凶险,预后不良。形状l(1)、指纹增粗,分支显见者,多属实证,热证。是因邪正相争,气血壅滞所致。l(2)、指纹变细,分支不显者,多属虚证、寒证。是因气血不足,脉络不充所致。第二章、闻诊第二章、闻诊 l概念: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用以来诊断疾病的方法。l内容: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l原理:由于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产生的,所以通过声音与嗅气味的异常变化便可诊察病情。问诊问诊l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问诊的内容l问诊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询问之时,应根据就诊对象,如:初诊或复诊、门诊或住院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询问。十问歌l“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l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l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l妇女尤必问经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l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切诊切诊l包括脉诊和按诊 脉诊l脉诊,亦名切脉,是指医生用手切按病人有关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症的诊察方法。l切脉以断病,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l传统脉诊是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力加以体验识别的,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脉象形成的原理l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脉象形成的有关因素有三:l1.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 l2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l3五脏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诊脉的部位和方法l诊脉部位历来就有多种。l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诊法;三部九候诊法;l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状况的论述。三部九候诊法l三部九候诊法见于素问,是一种最古老的诊脉方法。又称遍诊法,即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l三部九候诊法的用意是何处脉象有变化,便可提示相当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病变的可能,而不是用一处或几处脉象来测知全身情况。l 人迎寸口诊法l 人迎(颈总动脉)寸口诊法,是对人迎和寸口脉象相互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l该诊法出自灵枢终始:“持其脉口(寸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l人迎寸口诊法是用二部相互参照来进行诊断,它比遍诊法简单。寸口诊法l“寸口”及“寸、关、尺”的概念 l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寸口诊法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桡后高骨)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现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高骨内侧下方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独取寸口脉诊全身疾病之理l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l 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l 寸口部位表浅,易于感知。寸关尺分候脏腑l现在临床上大致认为:l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两尺候肾。诊脉方法l1、体位 l 病人的体位是正坐或仰卧,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l2、平臂 l 无论正坐或仰卧位,前臂应自然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l 3、时间 l 诊脉最理想的时间是清晨,实则不必为拘,随时可诊。布指 l(1)、交叉取脉:即医生以左手诊病人右手的脉,右手诊左手的脉。l(2)、中指定关:即先用中指在高骨内侧下方定关位,再以食指在关前定寸位,以无名指在关后定尺位。l(3)、指目触脉:三指微曲弓形,使指端齐平,触脉,疏密适当。指力指法l 轻手循之曰“举举”(即用较轻的力触按至皮肤),称为“举法”,又称“浮取”、“轻取”。l重手取之曰“按按”(即用较重的力触按至筋骨),称为“按法”,又称“沉取”、“重取”。l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寻”(即用不轻不重的触按至肌肉),称为“寻法”,又称“中取”。l调息(平息)l即调息切脉,其意义有二:一是以息计数,一呼一吸,名为一息,正常情况下,一息脉跳四次(正常人呼吸是每分钟1618次,每次呼吸脉动4次,间或5次,正常人的脉搏次数为每分钟7280次)。二是强调医生切脉时,须调匀呼吸,全神贯注于指下。候五十动l其本意是指每次切脉的时间,不应少于脉来五十至,目前在临床应用中实际不得少于一分钟,必要时可延长。脉象要素 脉象要素通常以位、数、形、势位、数、形、势四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以四要素统括28脉。l “位”是指脉搏位置的深浅;“数”是指脉跳的至数和节律;“形”是指脉道的粗细、长短以及脉管的硬度和脉搏往来的流利度;“势”是指脉搏力量的强弱,而脉的硬度和流利度也都与“势”密切相关。平脉l 平脉是正常人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 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平脉形态特征l 平脉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正常变化。平脉特点l平脉的特点是有胃、神、根胃、神、根。l有胃气:总的说来,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l有神之脉的形态是柔和有力。有根: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形态 平脉的生理变异l(1)四季气候:平脉相应四时气候有春弦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l(2)地理环境:南方地处低下、气候偏温、空气湿润,人体肌腠缓疏,故脉多细软或略数;北方地势高,空气干燥,气候偏寒,人体肌腠紧缩,故脉多表现沉实。l(3)性别:性别不同,则体质有差异,脉象亦不同。妇女脉象较男子濡弱而略快,妇女婚后妊娠,脉常见滑数而冲和。l(4)年龄: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每分钟脉搏120次;五、六岁的幼儿,每分钟脉搏90-110次;年龄渐长则脉象渐和缓。青年体壮脉搏有力;老人气血虚弱,精力渐衰,脉搏较弱。儿童脉象较软,老人脉多弦硬。l l(5)体格:身躯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人肌肉薄,脉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脉常沉。运动员脉多缓而有力。凡常见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阴脉;六脉常见洪大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阳脉。l(6)情志:如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等,当情志恢复平静之后,脉象也就恢复正常。l (7)劳逸:剧烈运动和远行之后,脉多急疾,人入睡之后,脉多迟缓,脑力劳动之人,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8)饮食:饭后,酒后脉多数而有力;饥饿时脉象稍缓而无力。此外,有一些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斜飞飞脉脉;若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名叫反关反关脉。脉。常见脉象 l内经记载脉象21种,我国最早的脉学专书脉经提出24种脉象,宋崔嘉彦脉诀增补革、牢二脉,濒湖脉学增长脉,提出27种,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又增加疾脉,故近代多从28种脉种脉论述。1、浮脉l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其脉位表浅。l 临床意义:浮脉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主表证表证,亦主虚证。l脉理:邪袭肌腠,卫阳抵抗外邪,则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2.沉脉l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其脉位深沉,位于皮下筋骨。l临床意义:沉脉里脉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l脉理: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脉气鼓动无力,故脉沉而无力。3.迟脉l脉象特征: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l临床意义:迟脉主寒证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l脉理:寒凝气滞,阳失健运,故脉象见迟,迟而有力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多属虚寒。脉迟不可概认为寒证,如邪热结聚,阻滞血脉流行,也可见迟脉,但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所以临证当脉症合参。4.数脉l脉象特征:脉率增快,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l临床意义:数脉主热证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l脉理: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必数而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见数,但数而无力;若阳虚外浮而见数脉,则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l生理性数脉生理性数脉可见于儿童(每分钟110次左右)和婴儿(每分钟120次左右)。正常人在运动和情绪激动时,脉率也加快。5.洪脉(附大脉)l脉象特征:脉体宽大,充实有力,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其脉位浮浅。l临床意义:洪脉主气分热盛气分热盛,亦主邪盛正衰。l脉理: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脉见洪象,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6.微脉l脉象特征:脉形细小,脉势软弱,按之欲绝,若有若无。l临床意义:微脉主气血大虚,阳气衰主气血大虚,阳气衰微。l脉理:阳衰气微,无力鼓动,故见微脉。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7.细脉(小脉)l脉象特征: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l临床意义: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l脉理:营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气虚则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故脉体细小而软弱无力;湿邪阻遏脉道,气血运行不利,也见细脉;若温热病昏谵见细数脉,是热邪深人营血或邪陷心包的证候。8.散脉l脉象特征:浮散无根,稍按则无,至数不齐。其脉位浮,脉形散乱,脉势软弱。l临床意义:散脉主元气离散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l脉理:气虚血耗,阴阳不敛,元气耗散,脉气不紧,故举之浮散而不聚,重按则无,漫无根蒂,有:“散似杨花无定踪”之说。表示正气耗散,脏腑之气将绝的危候。9.虚脉l脉象特征: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l临床意义:虚脉主虚证虚证。l脉理:气不足以运其血,故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充于脉,则脉道空虚,故虚脉包括气血两虚及脏腑诸虚。10.实脉 l脉象特征:三部脉举按均有力。l临床意义:实脉主实主实证。l脉理: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正邪相搏,气血壅盛,脉道坚满,故应指有力。11.滑脉l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l临床意义: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痰饮,食滞,实热。l脉理:实邪壅盛于内,气实血涌,故脉来往甚为流利,应指圆滑。生理性滑脉可见于妇女妊娠,是气血充盛而调和的表现。正常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亦为平脉。12.涩脉l脉象特征:脉细而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l临床意义:涩脉主伤精,血少涩脉主伤精,血少,气滞血淤,挟痰,挟食。l脉理:李时珍称之为“病蚕食叶慢而艰。”精亏血少,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来艰涩,故脉涩而无力;气滞血淤或食痰胶固,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而有力。13.长脉l脉象特征:脉形长,首尾端直,超过本位。l临床意义:长脉主肝阳有余,阳盛内热肝阳有余,阳盛内热等有余之证。l脉理:医碥四诊云:“溢出三指之外为长。”阳亢、热盛、痰火内蕴,使气逆壅盛,脉道充实,故脉象长而硬满,超过尺寸。l生理性长脉可见于正常人。脉长而和缓,是中气充足,升降流行畅通,气血都无亏损的脉象。即所谓“长则气治”。14.短脉l脉象特征:首尾俱短,不能满部。l临床意义:短脉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l脉理:医碥四诊云:“歉于三指之中为短。”气虚不足,无力鼓动血行,故脉短而无力,所谓“短则气病”。又有因气郁血瘀,或痰滞食积,阻碍脉道,以致脉气不伸而见短脉,则短涩而有力。故短脉不可概作不足论,应注意脉之有力无力。15.弦脉l脉象特征: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较强、较硬。l临床意义:弦脉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亦主虚劳,胃气衰败。l脉理: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以柔和为贵。邪气滞肝,疏泄失常,气机不利,诸痛,痰饮,阻滞气机,脉气因而紧张,则出现弦脉。张仲景云:“疟脉自弦”。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病乘脾,亦常见弦脉;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胃气全无,病多难治。l老年人阴血不足,血脉失于濡养而失柔和之性,亦可见弦脉。16.芤脉l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其脉位浮,脉形大,脉势无力,按之中空,即上下两旁皆见脉形,而中间独空。l临床意义:芤脉主失血,伤阴失血,伤阴。l脉理:濒湖脉学云:“芤形浮大软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减,营血不足,无以充脉,或津液大伤,血不得充,血失阴伤则阳无所附而散于外,故见芤脉。17.紧脉l脉象特征:脉来紧张,状如牵绳转索。其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l临床意义:紧脉主寒、痛、宿食寒、痛、宿食。诊家正眼云:“紧脉有力,左右弹人,如绞转索,如切紧绳。”l脉理:寒邪侵袭人体,阻碍阳气,寒邪与正气相搏,以致脉道紧张而拘急,故见紧脉。寒邪在表,脉见浮紧;寒邪在里,脉见沉紧。剧痛、宿食之紧脉,也是寒邪积滞与正气相搏的缘故。18.缓脉l脉象特征:一息四至、来去缓怠。其脉率稍慢于正常脉而快于迟脉。l临床意义:缓脉主湿病,脾胃虚弱湿病,脾胃虚弱。l脉理:湿性粘滞,气机为湿所困,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以充盈鼓动,故脉见缓怠无力,弛纵不鼓。l生理性缓脉见脉来从容不迫,应指均匀,和缓有神,是神气充沛的正常脉象。19.革脉l脉象特征: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其脉形浮弦大,有搏指感,重按则豁然而空。l临床意义:革脉多主精血亏虚,阳气外浮精血亏虚,阳气外浮。l脉理:由于正气不固,精血不藏,以致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脉来如按鼓皮,外强中干。临床常见亡血,失精,半产,漏下,如老年人出血即可见革脉。20.牢脉l脉象特征:脉位沉,轻取中取均不应,其形大体长,势微弦,力强,坚牢不移。l临床意义:牢脉主阴寒内实,疝气癥瘕阴寒内实,疝气癥瘕。l脉理:因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所致。牢脉主实,有气血之分,癥积、肿块,是实在血分;瘕聚、疝气,是实在气分。若牢脉见于失血,阴虚等证,便属危重征象。21.弱脉l脉象特征:极软而沉细。l临床意义:弱脉主气血不足,阳虚气血不足,阳虚。l脉理:血虚脉道不充,则脉细;气虚则脉搏乏力,则脉位深沉、软弱无力。弱脉主气血不足,阳虚气弱之病。病后正虚,见脉弱为顺;新病邪实,见脉弱为逆。22.濡脉l脉象特征:浮而形细,势软,搏动力弱,不任重按,按之则无。l临床意义:濡脉主诸虚,又主湿诸虚,又主湿。l脉理:因阴虚不能敛阳则脉浮软,精血不充则细弱。湿气阻压脉道,阻遏脉道,也见濡脉。23.伏脉l脉象特征: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其脉位较沉脉更深,脉隐伏于筋下,附于骨上,轻取、中取、重取均不见,诊查时需用指力直接按至骨上,然后推动筋肉,才能触到脉象搏动,甚则伏而不见。l临床意义:伏脉主邪闭,厥证,也主痛极邪闭,厥证,也主痛极。l脉理:因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所致。伏而无力为气血虚损,阳气欲绝,不能鼓脉于体表所致。若两手脉潜伏,同时太溪与趺阳脉都不见的,属险证。24.动脉l脉象特征: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关部尤为明显,且动摇不定。l临床意义:动脉主痛,惊恐痛,惊恐。l脉理:动脉主弱主惊,痛则阴阳不和,气为血所阻滞;惊则气血紊乱,脉行躁动不安,阴阳相搏,升降失和,使其气血冲动,故脉道随气血冲动而呈滑数有力,但脉体较短。25.促脉l脉象特征: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l临床意义:促脉主阳盛实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脏气虚弱,阴血衰少。l脉理:阳盛实热,阴不和阳,故脉来急数有力而时见歇止。促脉亦主真元衰惫,若促而细小无力,则为脏气虚弱,阴血衰少,致脉气不相接续,多是虚脱之象。26.结脉l脉象特征: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l临床意义:结脉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亦主气血虚衰。积聚。亦主气血虚衰。l脉理:阴盛而阳不和,故脉缓慢而时一止,凡寒痰瘀血,气郁不疏,脉气阻滞,故见结脉。久病虚损,气血虚弱,脉气不继,多见结而无力。27.代脉l脉象特征: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l临床意义:代脉主脏气衰微脏气衰微。亦主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l脉理:脏气衰微,气血亏损,元气不足,以致脉气不能衔接而止有定数。至于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诸病而见代脉,是因病而致脉气不能衔接,脉亦见歇止。l体质异常或妇女妊娠,也可见到代脉,这些都与脏气衰微,或一脏无气之代脉有所不同,不可概作病脉论。28.疾脉l脉象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40次以上)。其脉率比数脉更快。l临床意义:疾脉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阳极阴竭、元气将脱。亦主热盛阳极。l脉理:伤寒、温病在热极时往往有疾脉,疾而按之益坚是阳亢无制,真阴垂危之候;若疾而虚弱无力是元阳将脱之征。临床上高热,脉疾有力,为热盛阳极之证。劳瘵病亦可见疾脉,多属危候。l生理性疾脉可见于剧烈运动后,婴儿脉来一息七至也是平脉,不作疾脉论。l 六纲脉l 脉纲 脉名 脉象 主病 浮 脉 类 浮 洪 濡 散 芤 革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指下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浮而细软 浮散无根,至数不齐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表证,亦主虚证 热邪亢盛 主虚,又主湿 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失血,伤阴 精血亏虚 六纲脉 沉 脉 类 沉 伏 牢 弱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重按推筋著骨始得 沉按实大弦长 柔细而沉里证 邪闭,厥证,痛极 阴寒内实,疝气,徵瘕 气血不足六纲脉l 迟 脉 类 迟 缓 涩 结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寒证 湿证,脾胃虚弱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主气血虚衰 六纲脉l 数 脉 类 数 促 疾 动 一息五至以上 脉来急数,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一息七至以上,脉来急疾 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热证,亦主虚证 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 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亦主热盛阳极 疼痛,惊恐 六纲脉 虚 脉 类 虚 微 细 代 短 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至数不明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首尾俱短,不及本位 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 脏气衰微,跌扑损伤 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虚六纲脉 实 脉 类 实 滑 紧 长 弦 举按均有力 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紧张有力,如转绳索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实证 痰饮,食滞,实热 寒,痛,宿食 阳气有余,热证 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亦主虚劳(二)相兼脉与主病l单一脉:是单一特征脉,如浮、沉、迟、数。l 相兼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脉象相兼出现的脉。这些相兼脉象的主病,往往等于各个脉所主病的总和。如浮为表,数为热,合之即为表热;浮为表,迟为寒,合之即为表寒。又如浮数而无力为表虚热;沉迟而有力为里实寒。沉迟脉,主里寒证,常见于脾肾阳虚,阴寒凝滞的病证。沉弦脉,主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沉涩脉,主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沉缓脉,主脾虚,水湿停留。真脏脉l凡脉无胃神根的,便是真脏脉,又称怪脉,败脉,死脉,绝脉。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列怪脉十种,称为“十怪脉”,后世医家在十怪脉中除去偃刀、转豆、麻促,称为“七绝脉”。七绝脉(1)l1釜沸脉:脉在皮肤,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釜沸脉:脉在皮肤,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为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主脉绝,多是临死前的脉泛无根。为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主脉绝,多是临死前的脉象。象。l2鱼翔脉: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鱼翔脉: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此为三阴寒极,阳亡于外之候。动。此为三阴寒极,阳亡于外之候。l3虾游脉: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虾游脉: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其急促躁动之象仍如前。为孤阳无依,躁动不安之候,主大肠气其急促躁动之象仍如前。为孤阳无依,躁动不安之候,主大肠气绝。绝。l4屋漏脉:脉在筋肉之间,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即脉搏极屋漏脉:脉在筋肉之间,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即脉搏极迟慢,溅起无力。此为胃气营卫将绝之候。迟慢,溅起无力。此为胃气营卫将绝之候。七绝脉(2)l5雀啄脉: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雀啄脉: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此为脾无谷气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此为脾无谷气已绝于内。已绝于内。l6解索脉: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解索脉: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这是一种时快时慢,散乱无序的脉象。乱绳状。这是一种时快时慢,散乱无序的脉象。为肾与命门之气皆亡。为肾与命门之气皆亡。l 7弹石脉:脉在筋肉之下,如指弹石,辟辟弹石脉:脉在筋肉之下,如指弹石,辟辟凑指,毫无柔和软缓之象,此为肾气竭绝之象。凑指,毫无柔和软缓之象,此为肾气竭绝之象。诊妇人脉与小儿脉l(一)诊妇人脉(一)诊妇人脉l 1.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则bskk.pptx)为本站会员(jix****n1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