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百科-中外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特奥蒂瓦坎建筑(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专业百科-中外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特奥蒂瓦坎建筑(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专业百科中外建筑 古代美洲建筑中美洲和南美洲在古代曾有过较高的文化。公元前2000多年,中美洲有许多土著部落建立起来的农业国,较为突出的有玛雅人,托尔特克人和阿兹特克人。12世纪左右又在南美洲西部出现了印加人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建筑规模之大,形体之宏伟与装饰之精美,曾使16世纪的西班牙人入侵者大吃一惊。公元前1000年左右,奥尔梅克人在墨西哥湾附近建造了一批宗教建筑,多为金字塔形,顶部有平台,上建神殿,通向神殿的阶梯位于金字塔一面的正中,神殿模仿木构草顶的居住住宅,规模不大,仅供宗教活动,这种建筑成为石代美洲宗教建筑的蓝本。特奥蒂瓦坎建筑群1、特奥蒂瓦坎建筑月神庙公元前500公元750年建于墨西哥高原,以公元23世纪为极盛时代。由于年代久远的关系,今天的人们已不知道它们的建筑者和建筑者的历史,只能从遗迹上细细品味那一群不知名的人们留下来的辉煌。建筑以其主要城市特奥蒂瓦坎命名。该城面积有20平方公里,人口达20万之多。城内有供水渠道、水库、作坊、露天市场、剧场、蒸气浴室、官署等。城市布局极富特点:主要建筑沿城市轴线布置;各建筑群内部对称;形体简单的建筑立在台基上;以57米为城市的统一模数;居住建筑内部在庭院采光通风。特奥蒂瓦坎建筑的主要代表为太阳神金字塔建筑群,包括月神庙金字塔,羽蛇神庙,太阳神金字塔等保留至今,太阳神金字塔基座面积为225米见方,全高75米,共分5级。2.月神庙即阿尔忒弥斯神庙(希腊语: )月神庙供奉的是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双生妹妹。位于约旦的第二大城市伊尔比德。阿尔忒弥斯是格拉森的守护神,因此她的神庙比宙斯的神庙位置更高,也更雄伟。要进入神殿先要登上高高的、仿佛通向穹宇的台阶,令人倍感崇高与神圣。神殿前的大理石巨柱,直径约2米,高度达20米,是由三截巨石磨成圆柱然后叠起来的。神奇的是,这些看似不可撼动的巨柱之中,有一根是会摇动的,导游会拿一根汤匙插入石头基座的缝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汤匙因大柱的摇晃而震动。你也可以用钥匙、或干脆自己的手指探入石缝里去感觉这种震颤。这说明石柱和基座之间并没有采取固定措施,却能历经数次地震而千年不倒,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特奥蒂瓦坎古城遗址的中央有一个南北向的轴心称为“死亡大道”(纳瓦特语:Micaohtli),是一个实际上比较像是长方形广场的宽广大道。之所以这条大道被称为“亡灵大道”,是因为西班牙人来到此地时,看到成群的金字塔。西班牙人由于古埃及的金字塔的缘故,认为所有金字塔都是陵墓(另一说是这里的阿兹特克人就称此地为“亡灵大道”),于是把这条金字塔群中的大道如此命名。事实上印第安人的金字塔不是陵墓,而是祭祀或是占卜测量用的。大道的北端是月亮金字塔(西班牙文:Pirámide de la Luna),中段的东侧则有一座古代墨西哥最高大的建筑,称为太阳金字塔(Pirámide del Sol),这两座金字塔的造型类似,都是采用阶梯状的梯型叠成、正前方设置有非常陡峭的走道,其中月亮金字塔长宽分别为170米、150米,太阳金字塔的基座则为225米乘以222米,接近正方形,全高64米,不过太阳与月亮金字塔的塔顶在古代可能还有神庙状的建筑,因此金字塔实高比现今高一些,但因为年代久远早已消失,只剩下一个略呈圆顶状的小丘。另外月亮金字塔比太阳金字塔矮一些,但由于月亮金字塔所在地势较高,因此这两座主要金字塔的塔顶是接近水平的。特奥蒂瓦坎城月亮广场以西,耸立着古城最豪华的建筑“蝴蝶宫”。这是宗教上层人士和达官贵人居住的地方。宫殿里的壁画完整无损,保持着原来的鲜艳色彩。中央大厅的圆柱上刻着蝶翅鸟身的浮雕。西边圆柱上雕刻着一只美丽飞鸟,双翅齐展,仿佛迎面飞来。“蝴蝶宫”的住房结构典型地反映出当时特奥蒂瓦坎城建筑的特点:每幢房子都是四方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房子中间都有一个四方形的天井。在“蝴蝶宫”下面,挖掘出了另一座宙宇,是迄今发现的特奥蒂瓦坎城最古老的建筑,称为“羽螺庙”,其墙上画有许多用美丽羽毛装饰的海螺。在离羽螺庙不远的地方,是“美洲豹宫”,它的门口墙上画着两只蹲在地上的美洲豹。美洲豹头饰羽毛,虎视眈眈,前爪握着一只海螺,在嘴边吹奏。 除此之外,整个遗迹群还包含了位在太阳金字塔对面的羽蛇神(Quetzalcóatl)神庙,与一些围绕在大道周围的迷你金字塔与半地下半地上的建筑物地基。整个特奥蒂瓦坎遗迹的占地约83平方公里,由于早在西班牙人登陆墨西哥之前,该地就已经无人居住呈现荒芜状态,因此当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各民族,大肆破坏印地安原住民的建筑物建立自己的殖民地文化时,特奥蒂瓦坎反而躲过一劫安然存在到今日,而成为今日古代墨西哥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象征物,并受到各方高度重视。今天,特奥蒂瓦坎遗迹已经是墨西哥境内最受欢迎的观光点之一。2021年第 1期 总第 139期福 建 建 筑No1 2021Vol 139山地建筑规划的探索 “ 永鸿国际花园” 规划随感张 帆(福建省集泰建筑设计 350011摘 要 :本文通过 “ 永鸿国家花园” 规划设计的实例 , 提出了山地建筑规划必须因地适宜 , 充分利用地形 、 地貌 , 并把握好山地建筑规划的重点 。关键词 :山地建筑 规划设计中图分类号 :TU984. 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135(2021 01-0018-03the exploration of hillside Architecture Planning Essay of the Wing -hung G arden StateZhang Fan(Fujian Jitai Archutectural Design ,Ltd Abstract :By using the " Wing -hung G arden State" the point that theconstruction planning must be appropriate , f , and a good grasp of the focus of the planning of hillside K eyw ords :Hillside planning 作者简介 :张帆 , 男 ,1972年出生 ,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收稿日期 :2021-09-281 前言当你在喧嚣的都市里沉溺得太久 , 一定想与自然做最亲密的拥抱 , 追逐原始 , 渴望物质 , 你已不必走得太远 ; 当你一次次 期盼 , 一个个萦绕的梦想 :曾几何时栖息在自然的碧水蓝天和 森林海湾之间 , 让大地澄净你的记忆 , 让水声抚平你城市中的 浮躁 , 永鸿国际花园让你找到一个满意的精神归宿 , 诗意般的 栖息之所 , 它离你只是一步之遥 。笔者主创的永鸿国际花园所处的地形起伏大 , 落差高 , 复 杂的山地环境使该项目的规划布局具有一定的难度 。正是由 于这种环境依山临海的特殊地形也为笔者把握好山地建筑的 特性 , 使规划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提供了有利的要素 。 本规划充 分利用了原始地形地貌 , 并根据项目的需求 , 因地制宜加以合 理的利用和巧妙的改造 , 因山造势 , 创作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山 地建筑群 。2 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招商局漳州经济开发区 , 地块呈 “梯形状” , 地 貌形态复杂多变 , 东致南滨大道 , 西向海 , 北靠两座自然山脉 , 东南 、 北侧为缓坡地 , 靠近西侧山坡较陡 , 用地内有一山谷地穿 过 , 周边 自 然 山 体 环 境 优 美 , 海 景 视 线 无 限 。用 地 面 积 约 20619亩 , 规划总建筑面积为 19. 06万 m 2, 分两期开发 , 一期 主要为住宅区 , 规划十个组团 , 二期为酒店及其他商业配套 (详图 1 。 本规划属丘陵地貌 , 纯属山地建筑 , 地型为两山夹一 谷 , 地势起伏 、 变化丰富 、 交通便利 、 视野开阔 。 规划因地制宜 , 充分利用山地的特点 , 挖掘景观潜力和滨海山地建筑的特征 , 赋予其丰富的滨海文化内涵 , 通过体块的穿插和舒展的横向布 置 , 规划出富有现代感且充满张力和动感的滨海山地建筑群。图 1 总平面规划3 规划设计 3. 1 总体布置 3. 1. 1经济技术指标 2021年 01期 总第 139期 张 帆 山地建筑规划的探索 19 一期经济技术指标二期经济技术指标 3. 1. 2 总体规划构思本项目地块成方正 “ 梯形” , 笔者充分利用山地的特点和优势 , 提出布局构思为 “一带两轴两谷一岛” 。一带 :小区 8m 主 要交通干道 ; 两轴 :两个景观视线廊 ; 两谷 :根据排洪防涝的需 要 , 利用地势交叉形成 . 峡谷 ; 一岛 :结合现有场地两谷 , 构思成 “ 月牙形” 岛屿组团 。 3. 1. 3 规划布局 成两条峡谷景观带 , , 向大海 , ; , 采用 传统 “ 梯田” 的方式组织建筑组团 , 构建 2条景观轴线 , 利用景 观搭乘电梯直达半山处 。这种剥落布局不仅形成了一系列十 分丰富的院落空间和多界面 、 多层次的复合空间效果 , 而且还 使空间环境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多层和叠拼花园洋房 、 双拼和组合及落差联排别墅 、 组合 和叠排组合别墅 、 高层住宅 、 高级会所等十个团 , 根据周边环境 的地形 、 地势 、 朝向和交通需要 , 确定其存在的形态 , 组成一个 个有机的 、 活跃的居住组团空间 , 穿插于空间序列之中 , 形成一 系列变化丰富的空间景象和山地建筑群 。整体布局疏密有致 , 统一中有变化 , 各建筑间距在 12m 以 上 , 保证主要房间朝南或东南向 , 有良好的视线 、 日照和通风条 件 ; 竖向布置方式采取平坡式与台分阶式相结合 , 为节约土房 , 增加半地下室 , 以台阶式为主 , 形成错落丰富的坡地建筑 。 3. 2 景观布置根据山地的自然地形 , 结合建筑的总体布局 , 设置 “ Y ” 型 景观轴线 , 沿轴布置多个景观点 , 以两个景观带配合 “ Y ” 型景 观轴线收尾 ; 基地内依山就势 , 布置水体景观 , 引入两条水湾 , 贯穿别墅区 , 提升别墅的景观品位 ; 尊重地形现状 , 尽可能保留 现有场地有价值的树木 , 建筑物的每一个组团都构成庭院空 间 , 并共享一个组团绿地 , 形成组团小区的建筑与山水结合 , 使 自然山水与人工景观得以相互渗透 , 形成丰富的景观视线和建 筑的景观感受 (详图 2 。 3. 3 土方平衡分析作为山地建筑 , 土方的挖填直接影响到规划方案的成败和 投资 。 本地块标高最低点为 8. 307m , 最高点为 79. 692m , 笔者 根据建筑组团的规划 , 对土方平衡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 并按方 格网法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 , 按挖土松散系数 1. 2计取 ,则总图 2 景观规划示意图方量为 80137m 3, 实际回填量为 80370m 3, 做到基本平衡 。 3. 4 洪水防涝及自然灾害防治本地块现状地形为两山夹一谷 , 属典型的山地 , 据不完全 统计 , 仍有 400多亩山体雨水汇流至峡谷 , 经本地块排出 , 山体 有大量孤石 , , 对此造成安全隐患和( 图 3防水防涝及自然灾害防范规划中 , 本案将峡谷汇水区敷植 耐冲刷草皮 , 在山体排水坡内设沉沙区 , 经过滤沉淀后出水区 进行截留 , 再进入消能区 , 根据建筑物布置走向 , 分别设主次泄 洪沟 , 以防整个小区内洪水防涝的安全 。 除此之外 , 还采取了 下列防洪措施 :(1 峡谷域种植耐冲刷草本植物 , 防治部分泥砂 ;(2 峡谷处构建 1. 0m 交带凹口的拦水堤 , 凹口处设粗格 栅 , 使峡谷处形成沉砂地 (详图 4 , 使粗格栅挡住大部分枝桠 。(3 在地块边界设计挡土墙时高出该处地石 500mm, 并结(下转第 14页 2021年 01期 总第 139期 黄春煌等 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套型设计初探 14 4. 2 储藏空间 , 复合设计 住宅的储藏空间主要包括储藏室和各种用于收纳的橱 柜 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生活日用品日益丰富 , 人们对住宅储藏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 , 如何增加小套型住宅的 储藏空间 , 是设计人员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解决住宅套型中的储藏问题 , 不是单纯的将面积放大就可 以做到的 , 需要优化功能 。 最理想的储藏空间是在不耗费面积 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扩大储藏能力 。储藏空间恰当的组合和 形式可以节省空间 , 且实用整洁 , 这就需要与住宅套型 、 面积 、 空间 、 结构作整体布局 。由于生活中需储藏的物品种类多 、 规 格不同 、 使用频率不一 , 宜与其它空间相结合 , 分类 、 分区 、 分散 储藏 , 便于日常取用 。 具体到设计 , 还要考虑人体的尺度 , 特别 要关注老年人及儿童的特殊要求 , 坚持方便 、 安全的原则 。常见的储藏空间布置方式有 :门厅储藏 、 卧室储藏 、 厨房储 藏 、 卫生间储藏 , 此外 , 还可以借助家具和有一定长度的墙壁来 增加储藏空间 , 如 :床下空间的利用 , 电视墙壁做成整体橱柜 , 沿走道布置储藏空间等方法 ; 或者通过设置吊柜 、 安装隔板等 方式加大对上部空间利用 。4. 3 公摊面积 , 精打细算无论设计板式住宅还是塔式住宅 , 住宅 , 。 使用要求的基础上 , 、 管 道井 、 过道等 的合理布局 , 这也成 为提高小套型住宅得房率的重要手段 。还有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选择合理的梯户比 。 标准层的 公共交通面积分摊在同层的套型中 , 所以 , 在标准层的户数相同的前提下 , 套内建筑面积越小 , 得房率越低 , 对住户来说就越 不利 。 因此 , 在小套型的单元式高层住宅设计中 , 一般不宜采 用一梯两户的形式 , 而倾向于选择一梯三户或者一梯四户的形 式 , 并以一梯四户为佳 , 这样在满足各项规范的要求的前提下 , 既能提高得房率 , 同时也较为经济合理 。5 结语在对保障性住房的套型设计所作的案例分析与设计实践 中 , 可以看出 , 功能布局的合理紧凑 , 储藏空间的复合设计以及 公摊面积的精打细算 , 对于 “ 套型小 , 功能全” 的设计原则来说 , 显得尤其重要 。 总体而言 , 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套型面积限定 , 在一定程度上 , 使建筑的套型设计更具有挑战性 。 面积小不等 于空间拥挤 , “ 简约而不简单” 可以用来概括保障性住房的设计 原则 , 如何依据现有条件 , 设计出布局紧凑 、 合理 , 经济 、 适用的 保障性住房 , 以满足人们最基本居住生活需求 , 还需要广大建 筑师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1王璁 . J.当代经济 ,2021(10 OL .住房公积金与EB/OL .厦门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2021. 6.4武勇 . 住宅平面设计指南及实例评析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37.5余媛 , 徐秋实 . 浅析住宅储藏空间设计 J.浙江建筑 , 2007(5 :17.(上接第 19页 合挡墙做一些防水措施 , 以减少截洪投资 , 又遮挡山体滑落的 孤石 。 (详图 5 图 4 截污坝示意图(4 边界周围 3m 内配植多层次的乔灌木 , 形成整体的立体绿化 , 既可以作为小区边界的背景绿化 , 又可以遮挡现有山 地的裸露 。4 结束语山地建筑的规划对笔者仅是一个尝试和探索 , 待进一步深 入研究 、 分析和探讨 , 还有更多更深的问题急待解决 。作为一图 5 边界挡墙示意图个规划师来说 , 尽管山地建筑地形复杂 , 相对而言规划就难 , 但通过本项目规划的实践 , 加深了如何做好山地建筑规划的基本 思路 , 掌握了重点 , 本项目给了笔者探索和挑战的机会 。参考文献1王芬 , 史增震 . 城市快速扩张中对山地土地资源开发的探讨 J.北方经济 ,2007(12 .2黄光宇 . 山地城市学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2.9.7【摘要】论述了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近年来浙江省以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化质量,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为目标,不断完善和创新城乡规划体系,转变规划编制重点的一系列实践、探索及取得的经验。【关键词】新型城市化;浙江省;城乡规划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improving and re-forming the urban-rural planning system and convert-ing the planning focus in the formulation, the targets of which are integrating regional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upgrading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public policy attribute of ur-ban-rural planning under market economy.KEYWORDS: new-type urbanization; Zhejiang Province; urban-rural planning1引言面对资源、能源、环境等要素制约凸现的现实,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宏观发展环境,200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决定,并明确提出了“发挥城乡规划的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加快完善以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群规划、设区市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以及相应详细规划为主要内容的城乡规划体系”的具体要求。根据这一要求,结合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浙江省规划设计研究院围绕以人为本,统筹区域、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化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中心工作,在构建省域、次区域(城市群、设区市、县市域、城市区块不同空间层面的规划编制体系,明确各层次规划重点,强化不同类型、不同层面规划在空间上的综合性、协调性,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实践。2发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对落实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引领调控作用2.1以提升城市化质量为目标,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目前,浙江省人均生产总值超越6000美元,城市化水平接近60%,已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正处于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进入城市和城市大规模扩张为标志的“城市化一次转型”,向以外来人口与本地城市人口待遇同等化和城市品质提高为标志的“城市化二次转型”转换期。新一轮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基于这一省情,以“提升城市化质量,促进城市化转型升级”为总体要求,在城市化发展方式上坚持四个结合、实现四个转变,四个结合是: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走城乡互促共进的城市化道路;城镇空间布局与人口产业布局结合,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城镇布局和规模控制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结合,走资源节约的城市化道路;创造优美人居环境、创建宜居城市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走环境友好的城市化道路;四个转变是:一是在指导思想上,从以物为本的城市化向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转变,凸显农民市民化这一城市化本质内涵;二是在发展重点上,从城市规模扩张为主向城市功能提升为主转变,增强城市化在提升工业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功能作用;三是在空间形态上,要从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各自为政向城镇集群和产业集群联动转变,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互促共进;四是在城乡关系上,从城乡差别发展到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变,适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编制的实践与探索顾浩陈勇【作者简介】顾浩(1965-,男,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书记,教授级高级规划师。陈勇(1973-,男,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主任规划师,高级城市规划师。【收稿日期】2021-08-10【文章编号】1002-1329(2021增刊-0007-06【中图分类号】T U 982【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URBAN-RURAL PLANNING UNDER NEW-TYPE UR-BANIZATION BACKGROUNDGU Hao; CHEN Yong规划研究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82.2明确城市化空间载体,强化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一是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长三角规划对浙江的要求。将浙江放在全国、长三角区域发展这个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提出了以环杭州湾、温台和浙中三大城市群,落实国家城镇体系规划和长三角城镇群规划对浙江的要求。由于浙江地域狭小、城镇密度高,城镇间功能关联度大,且按照自然地形、经济联系、资源禀赋和地域文化,基本形成了覆盖了省域杭州湾、东南沿海和浙江中西部的3个城镇密集地区,依次组织环杭州湾、温台、浙中3个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既能覆盖浙江省域的全部空间,实现省域空间的全方位对接,又可发挥要素集聚、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克服单个城市过大带来的不良后果。二是强化都市区在区域发展中的中心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我省实施国家战略,接轨长三角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和实现率先发展的重要支柱。规划提出了在提升沿海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都市 区功能的基础上,在浙江中西部地区培育金华-义乌都市区的中心功能,使其成为带动我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核心区域。4个都市区可以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与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集聚区、景区进行一体化规划,协调组织城镇空间布局,实现重大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促进都市区内部生活、生产、游憩等功能同城化(图1。三是发挥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平台纽带作用,重点培育300个左右中心镇,以集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吸纳本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外来人口的就业安居地。以中心镇为节点和纽带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2.3综合协调基础设施网络,落实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新一轮省城镇体系规划十分强调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的综合与落实,按照“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省地”的规划理念,加强了基础设施网络布局与区域及城镇布局的协调。一是加强了省内设施网络与长三角、海峡西岸城市群在骨干性交通,能源、信息等网络的协调,特别是在省际交界部位,在线位、标准等方面的协调。二是构筑以城镇为节点,主要交通通道为骨架,能源供应、信息传输等共同构成的综合性基础设施廊道网络体系。通过综合性基础设施廊道的安排,不仅减少了设施通道对空间的分割,而且比原来各部门专业规划确定的空间占用面积减少了12%左右。三是结合高速铁路网的形成,规划落实了杭州、宁波、温州以及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及主要中心城市的客运枢纽,完善连接枢纽和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开发区、景区、中心村等地区的综合客运交通运输体系,预留了以客运枢纽为核心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为促进要素流动,推动城镇功能重组、加快城镇集群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优化了省域内电力网络的布局,不仅协调了与城镇布局的关系,落实了电力廊道;而且缩短布线里程,降低了电能的线损,节约了能源。3以城市群规划编制为载体,深化落实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3.1落实省域核心空间,提高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由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的作为省级核心区域的4个都市区,打破现有城市行政区划范围,空间设施组织上超越了城市政府的规划事权,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框架性措施无法指导和协调空间矛盾,因此需要省级层面的次区域规划,具体落实都市区的空间范围,协调安排城镇功能、空间形态、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以提高整体竞争能力。4个都市区有两种发展型态,一种是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如杭州、宁波、温州,其产业布局、居民生活、通勤交通组织等城镇功能联系,已经远远超出了现有行政区划的空间范围,需要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与周边的市县以功能联系 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进行空间安排。第二种是几个实力相当、空间相邻、各具优势的城市共同组成,如浙中城市群的金华-义乌都市区。作为图1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和四大都市区Fig.1 Three city clusters and four metropolitan areas of ZhejiangProvince9带动浙江中西部广大地区的核心,金华、义乌两个城市规模均未上百万,单独都难以起到城市群核心辐射带动推动的条件,规划利用两个城市产业错位、空间相邻,文化相近、资源互补的特点,提出空间上聚合金义主轴线,共同打造合作区域,设立金东-义西南战略发展区,进一步推动两城市相向发展和空间接轨;设施上加强沟通共享,在城际建立以城际轻轨、快速路为主体的交通支撑体系;政策机制上以双赢为目标,以市场为平台,促进两市之间在空间、水资源等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设施共享、合作共赢”(图2。3.2组织城镇集群,构筑产业-空间互动发展的对应体系浙江的城市化是从农村工业化起步,其经济的活力和特色在于由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承载的中小企业集群,并由此构成的块状经济。这些城镇在自身利益最大化驱动和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下,严重阻碍了城镇间横向的功能联系,使得城镇间产业结构趋同、分工互补不足、设施共享难以实现,无法发挥整体效应。根据这一特点,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按照企业集群向产业转型集群转型、产业链向价值链升级的客观要求,在城市群规划中,最小以镇为单位,深入分析各自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发展潜力等因素,以及城镇间在资源、产业、设施、环境等方面的关联性互补性,遵循产业集群内部分工合作的规律,按照因地制宜、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产业集群和城镇集群共进、城乡一体的理念,规划分层次组织一体化的生产、居住、旅游休闲、交通、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组织小区域的城镇合理分工和城镇的集群化发展,使其成为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和吸纳不同层次劳动力的重要载体,构筑“产业集群引导城镇集群、城镇集群支撑产业集群”的产业-空间对应体系。例如在浙中城市群规划中,根据现有基础与发展趋势,规划重点培育机械装备、日用小商品、五金工具、影视文化4个产业集群;与上述产业集群培育相对应,规划设置了“三大城镇集群”,分别为北部城镇群(发展机械装备、日用小商品两个产业集群、南部城镇集群(发展五金工具产业集群、东部城镇集群(发展影视文化产业集群,使城镇集群与产业集群相互配合,产业集群培育和空间载体建设互促互进(图3。3.3落实省域网络体系,整合城市群重大市政设施在城市群规划中,注重衔接省域网络体系,构筑城市群层次的网络体系。在交通网络上,通过城市群层次轨道交通和干线公路,构建区域、城乡一体化交通系统,使城市群中心城市、各级城镇及与各主要风景旅游景区便捷连接,实现城市群内部同城化;在能源、电信网络上,衔接上层次接入节点,构建覆盖城市群的高效运行网络体系。例如在浙中城市群规划中,规划布置了城市群轻轨系统,通过金华、义乌等综合枢纽与高速轨道交通和地方轨道交通衔接,形成连接城市群中心城市、各级城镇及与各主要风景旅游景区的40分钟交通圈。在支撑人流、物流、能源流、信息流的基础设施综合通道设置上,在“二横三纵”区域性廊道基础上进一步规划了“三横二纵”的“日”型城市群内部廊道主骨架,综合落实了承载城市群层次网络体系的空间资源(图4。规划中十分注重统筹协调重大市政设施,如水资源合理配置,建设区域联合供水体系;统筹安排引水工程和水库,建立城市群一体化给水保障网络;在城镇集群层面推进污水厂共建共享,垃圾联合处理、上下游联合治污,以提高设施利用效率,避免设施重复建设等。图2浙中城市群规划:“金义主轴线”Fig.2 City cluster plan of central Zhejiang: Jinhua-Yiwu main axis 图3浙中城市群规划:三大城镇集聚Fig.3 City cluster plan of central Zhejiang: three city clusters 规划研究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10略措施和政策引导,使规划更具操作性。二是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制定的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区、历史文化名城,水资源保护涵养区、基础设施廊道等资源类保护区域和限制、禁止建设区域,但各城镇发展同时受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功能区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各专业部门规划的约束,使得地方在规划执行过程中显得无所适从。基于此,需要在城市群规划层面,突破行政区划和部门职能限制,综合协调空间使用的要求和矛盾,并按照事权划分和管治力度的差异,按照监管型、调控型、协调型、指引型4种不同的空间使用和管理类型,通过管治措施制定过程中的综合协调,分类落实管治的内容、方式和部门,制定统一、可实施的规划管治措施,确保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图5。4以统筹协调发展为主线,实现县域空间规划全覆盖4.1县域总体规划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县是我国行政管理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城乡居民点体系较为完整的单元。浙江较早的实行了省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因此县域经济也成为了浙江经济的一大亮点。一方面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县域发展呈现了城市区域化、县域城镇一体化的城乡发展态势,县域内的每一寸土都涌动着开发的冲动,需要将原来以中心城市为主的规划视野转向县域,进行整体考虑和控制;二是由于各县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规划以及各专业部门的规划不断完善,急需以县域为单位在空间上加以综合协调,处理好城乡建设、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三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需要以县域为单位,科学预测城乡发展规模,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城乡空间资源、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接轨我省“强县扩权”,和“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省级战略,规划院开展了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4.2以资源承载力为前提,科学确定发展规模县市域总体规划强化了传统规划较为薄弱的资源环境约束分析,要求在评估现状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效率的基础上,以生态足迹、水资源容量、土地资源容量、自然人文遗产保护等因子为限定条件,合理预测县市域人口总容量。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城市化进程,确定城镇人口规模,以此作为核算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以图4浙中城市群规划:区域综合性廊道Fig.4 City cluster plan of central Zhejiang: regional comprehen-sive corridors图5浙中城市群规划:四类型空间管治Fig.5 City cluster plan of central Zhejiang: four types of spatialgovernance3.4落实政策分区和空间管治要求,确保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政策分区是确定城市群内空间资源利用方式的重要手段,是落实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空间管制要求的平台。尽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基于省级事权制定了政策分区原则,但还需要在城市群规划层面加以细化落实。规划以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各市县的现实条件为基础,以调控全局性、长远性的资源和地区为重点,按照城市群发展的目标战略和规划建设要求,进一步划定资源环境保护地区、经济扶持振兴地区、城镇功能提升地区、区域性基础设施通道、重大交通枢纽地区、城际相邻地区等的空间地域,合理确定不同分区的发展重点和管理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战11及相应的资源调配和设施配置的主要依据,改变了传统“以需定供”的规模预测方法。同时要求通过将农用地、林地、水系等非建设用地纳入县域总用地进行平衡。4.3为城镇密集区邻域城镇空间形态与结构功能提供协调平台相对于传统的城镇体系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通过在县域一张图上协调城镇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实施县域用地空间管治、县域城乡规划管理全覆盖三项举措,强化了城乡全覆盖的空间协调作用,增强了规划处理区域性空间矛盾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城镇密集区内邻域城镇空间形态和结构功能的冲突(如城镇上下游,上下风向等。相关城镇可以以县市域总体规划空间方案为框架,进行会谈协商,消除矛盾,共同确定“双赢”的城镇群体形态和结构。例如,浙江省诸暨市诸北分区四镇间首尾相连,环白塔湖湿地分布,阮市镇在白塔湖上游设置董公五金工业区,以吸纳店口镇强大的五金产业集群溢出效应,但其污水排放直接影响到邻近的山下湖镇珍珠养殖产业发展,且对整个分区的水环境也产生了严重影响,各镇在诸暨市域总体规划编制中通过多次协调,最终达成了限制并逐步迁移董公工业区的方案(图6。4.4为推进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事业提供保障县市域总体规划从整体出发,以县域为单元,建立城乡一体的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自然村的居民点体系,以此作为城乡人口分布和设施安排的依据,打破了传统城乡规划“就城镇论城镇、就乡村论乡村”的封闭型二元规划体系。一方面在城镇的各类设施标准、容量与布局规划上充分考虑服务乡村的要求,真正体现“以城带乡、城乡共享”的理念,另一方面明确了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社会服务等设施向乡村延伸的方向,为实现“自来水下乡、垃圾进城、公交到村”的城乡设施一体化提供了规划保障。4.5为城乡空间多部门协调管理构筑了基础平台针对现行县市域空间管制职能由规划、国土、农林、水利、交通、环保等多部门依据各专业法规共同承担,而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矛盾冲突较多的现实问题,县市域总体规划根据城乡规划法要求,建立了与各部门管理相适应的用地分类管制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管制内容,有效衔接土地利用规划,协调交通、电力、环保、农林等各部门专项规划,为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多部门协调管理搭建了良好的共同平台。5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创新,科学指导城市土地使用5.1规范控规编制:统一标准,推进全省控规编制的成果规范和品质提升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类型多,编制主体多、实施修改反复多,编制内容、图文表达各不相同,对控规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有较大影响的问题,浙江省努力推进控规编制成果规范化工作,制定并颁布了浙江省控制性详细规划图集编制导则(试行,并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动控规图集编制工作,通过“两个统一”,即统一全省控规编码方式,统一全省控规编制内容与图文格式标准,实现了“五个结合”,即控规编制与土地使用的分区分类管理相结合,与控规动态管理相结合,与规划电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