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pdf

    • 资源ID:91146380       资源大小:1.22M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pdf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 3-1)重、难点梳理 第一章 电 场 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一、课标及其解读 1、了解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知道元电荷(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了解摩擦起电、感应起电,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知道元电荷、电荷量的概念,知道电荷量不连续变化。)2、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知道电荷守恒定律;应掌握完全相同的两个带电金属球相互接触后,电荷间的分配关系。)3、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经典植绒、静电除尘等。)二、教学重点 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三、教学难点 起电的本质 四、教学易错点 1、在静电感应现象中,金属导体内移动的是电子,而不是质子;2、元电荷是电荷量,并不是某个实体电荷;3、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电荷的正负表示其带电性质。五、教学疑点 1、对起电方式及实质的理解(对物质内部微观结构分析,说明部分物质内部电子可以自由移动;电荷守恒,说明起电的实质不是新电荷的产生。)2、电中性的解释,加深学生对起电的理解。六、教学资源(一)教材中重视的问题 1、关于静电现象方面的知识,初中已有介绍,而高中则更侧重于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去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如教材中提到的导体与绝缘体;2、能用静电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课本 P5 第 1 题)。(二)教材中重要的思想方法 1、各种守恒定律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本节进一步突出守恒的思想;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教材中各种实验现象均未给出具体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学中要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2 库仑定律 一、教学要求 1、知道点电荷,体会科学探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了解点电荷;明确点电荷是个理想模型及把物体看成点电荷的条件;体会理想化物体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2、知道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了解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知道两个点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库仑定律及其适用条件);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库仑定律中存在的极值问题。)3、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二、教学重点 库仑定律 三、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四、教学易错点 1、将库仑定律应用于非点电荷;2、完全相同的两个金属带电球接触后,应先中和再平分;3、库仑定律中的极值问题。五、教学疑点 1、实验探究的方法;2、库仑实验中解决电荷定量的思想方法;3、带电体简化为点电荷的条件(类比于质点);4、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计算方法类比于万有引力(区别)。六、教学资源(一)教材中重视的问题 1、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电荷分配问题(如 P11(1),帮助学生了解库仑实验中巧取不同电荷的方法,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2、通过原子核内核子作用力的计算,使学生对微观粒子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如课本例 1);3、库仑定律的具体应用,注重与力学的结合,注意矢量法则(如例题 2,习题 5)。(二)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1、将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相类比,体现自然界物质规律的和谐与统一;2、体验理想模型的研究方法;3、通过对库仑定律的历史背景学习,体会科学定律的建立除了实验事实外,还需推理创新及在此基础上的猜想。1.3 电场强度 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知道元电荷电荷量的概念知道电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经植绒静电除尘等二教学重点某个实体电荷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电荷的正负表示其带电性质五教学疑点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一、课标及其解读 1、了解静电场,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场与实物是物质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2、理解电场强度(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理解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单位、方向;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认识匀强电场,点电荷的电场,能推导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并进行有关计算;了解电场的叠加原理(电场的叠加只限于两个电场强度叠加的情形。)3、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知道电场线的定义和特点;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经历用实验的方法模拟电场的过程,了解几种典型的电场线分布。)二、教学重点 电场强度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情况。四、教学易错点 1、对电场的客观性理解不够,误认为 E 与 F 成正比,与 q 成反比;2、将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 E=Kq/R2应用到其它电荷;3、电场强度的方向;4、电荷在电场中运动轨迹问题(认为沿着电场线或与电场线重合);5、对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情况不清;6、对“电场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的理解不够。五、教学疑点 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和电场强度。六、教材资源(一)教材中重视的问题 1、对电场强度的理解及利用定义式进行相关计算(P16);2、电场强度的矢量叠加问题(课本 P17 7)这种训练为今后与力学知识综合运用,夯实基础;3、电场中电荷运动轨迹问题(课本 P17 4);4、利用电场线分布情况判断电场强弱(课本 P 17 5);5、力平衡问题。(二)教材中重要的思想方法 1、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2、通过电场线的教学,使学生感悟用虚拟的图线描述抽象的物理概念的做法,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1.4 电势能 电势 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知道元电荷电荷量的概念知道电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经植绒静电除尘等二教学重点某个实体电荷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电荷的正负表示其带电性质五教学疑点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一、课标及其解读 1、知道电势能(经历电势能概念建立的过程,了解电场力做功的特点;认识电势能的相对性;知道电场做功与电势能改变的关系。)2、知道电势(了解电势的定义方法及其定义式;知道等势面的定义;知道电场线一定垂直于等势面;了解几种典型电场的等势面的形状与特点。)二、教学重点 电势的概念、电势能变化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电势、电势能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易错点 1、不能把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做功相联系;2、正负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电势能的变化情况分析。五、教材疑点 1、建立电势能、电势的概念;2、等势面与电场线垂直的阐述方法反证法;3、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证明方法;4、电场中的电势由电场本身决定,与试探电荷无关;5、零电势点。六、教材资源(一)教材中重要问题:1、对电势及电势能的定义理解(课本 P22 1);2、通过实验探究电荷在电场中的静电力做功,判断电荷电势能的变化;3、通过电场线或等势面的分布情况,来判断静电力做功和描绘电场线(课本 P22 3、7);4、将电场与重力场类比,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课本 P22 4)。(二)教材中思想方法 1、类比法;2、比值的定义方法。1.5 电势差 一、教学要求 理解电势差(理解电势差的概念,知道电势差与电势零点的选择无关;掌握两点间电势差的表达公式,知道两点之间电势差的正负号与这两点的电势高低之间的对应关系,能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在电场中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功与两点间电势差之间的关系,会应用静电力做功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了解电势差、电势、电势能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二、教学重点 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知道元电荷电荷量的概念知道电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经植绒静电除尘等二教学重点某个实体电荷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电荷的正负表示其带电性质五教学疑点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静电力做功公式 WAB=qUAB的推导和具体应用。三、教学难点 静电力做功公式中正负号的应用与正负号的理意义。四、教学易错点 1、忽略电势差的正负,平时不注重顺序 UAB=AB;2、利用 WAB=qUAB求功时,可以把 q、UAB的正负号直接代入求出功的正负,也可代绝对值,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正负功;3、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对应关系 WAB=EPAEPB。五、教学疑点 WAB=qUAB的推导;电势差的绝对性 六、教学资源(一)教材中特别重视的问题:认识静电力做功与电势差关系,理解 WAB、q、UAB三个物理量正负的应用,如书本 P17 例 1 是一个很好的例题。(二)教材中思想方法 本节由电势概念为起点,再次用类比的方法,把电势差与高度差相类比引入。1.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一、课标及其解读 认识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进行有关简单计算(理解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定性、定量关系,对公式 U=Ed 要知道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公式的意义、适用条件及公式中 d、U 的准确含义;能熟练应用 U=Ed 解决问题。)二、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公式 U=Ed 进行有关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电场强度描述的是电场力的性质,电势差描述的是电场能的性质,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同一对象,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我们也只有把握这个关系,对电场才能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所以本节内容是前面几节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前面知识的升华和补充,对这个公式的理解和应用,理所当然地成为本节的重点。)三、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公式的适用条件及公式中 d、U 的准确含义(只有在匀强电场中,这个公式才能适用;d是两点间在电场强度方向上的距离,U 是所对应的两点间的电势差。)四、教学易错点 1、不看公式适用条件,盲目代公式(不是匀强电场的,有的同学也用它来计算。)2、不理解 d 的准确含义,就用两点间的距离代入计算;3、不理解 U 的准确含义,就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代入计算。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知道元电荷电荷量的概念知道电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经植绒静电除尘等二教学重点某个实体电荷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电荷的正负表示其带电性质五教学疑点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五、教材疑点 课本在 27 页的说一说栏目中提到静电平衡问题,应该适当补充静电平衡、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有关知识。六、教材资源(一)教材中重视的问题:静电平衡问题(课本 27 页的说一说栏目中提到)。(二)思想方法:类比法,讨论电势差与电场强度关系时,可以举例说明从山顶上从坡度不同的两个方向下到同一水平面,坡度陡的方向,单位长度的水平方向上高度下降大,即高度下降快,再讲匀强电场中,沿不同方向,电势下降差值都相同时,沿电场线方向距离最小,即电势降落最快。1.7 电容器与电容 一、课标及其解读 1、观察常见电容器的结构(知道电容器的结构、分类及相关电容器的特点,特别是电解电容器的使用、电容器的工作电压与击穿电压的关系);2、了解电容器的电容(知道电容器充电就是把电能储存起来,放电过程就是电场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经历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只有电容器本身的、S、d 能影响 C 的大小,而电容器是否带电、极板上电压多高对 C 都没有影响;电容器的计算虽然不作要求。但对电容单位的换算、利用 C=Q/U,C=s/(4kd)以及 E=U/d 讨论平行板电容器上各物理量变化情况还应是要求的。)3、举例说明电容器在技术中的应用(如收音机、电视机等电气设备上的滤波电路,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等。)二、教学重点 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利用 C=Q/U,C=s/(4kd)以及 E=U/d 三公式讨论平行板电容器上各物理量变化情况。三、教学难点 利用 C=Q/U,C=s/(4kd)以及 E=U/d 三公式讨论平行板电容器上各物理量变化情况。四、教学易错点 1、电容单位不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容易搞错;2、电容器带电量是指电容器一个极板上带电量的绝对值,学生容易理解成两个极板上带电量的绝对值;3、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当有一极板接地时,改变影响电容的因素,电容器上所带电量不变,学生不易理解。五、教材疑点 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知道元电荷电荷量的概念知道电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经植绒静电除尘等二教学重点某个实体电荷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电荷的正负表示其带电性质五教学疑点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在电容器极板间插入金属导体、绝缘介质对电容器电容的影响 六、教材资源(一)教材中重视的问题:1、电容器中 U、C、Q、E 的变化(1)若电容与电源断开,则 Q 不变,然后根据 C 的变化确定以上物理量的变化;(2)若电容与电源相连,则 U 不变,然后根据 C 的变化确定以上物理量的变化(如课本 32 页第 1、4题);2、电容器的决定因素。1.8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一、课标及其解读 1、认识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讨论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只限于带电粒子进入电场时速度平行或垂直于场强的情况。但也应注意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平衡类问题。)2、了解示波器的基本原理(包括示波器的结构、加速和偏转。)3、了解示波器面板开关与旋钮的作用,并会使用示波器观察直流电与交流电的波形(只要求了解示波器的基本原理,对示波器的工作原理不作要求。)二、教学重点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示波器的使用。三、教学难点 对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的侧移距离、偏向角的讨论,示波器面板上各旋钮熟练使用。四、教学易错点 1、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同学会不分电场是否是匀强电场,而直接用牛顿定律求解;2、对示波器面板上的扫描微调旋钮、外 x、外界信号输入、同步开关等使用不清楚;五、教材资源(一)教材重视的问题 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和平衡问题;2、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偏转问题;3、示波器的基本原、示波器的基本原理。(二)思想方法 1、理想化方法;2、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科学研究方法(带电粒子的中力。)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知道元电荷电荷量的概念知道电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经植绒静电除尘等二教学重点某个实体电荷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电荷的正负表示其带电性质五教学疑点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二章 恒 定 电 流 2.1 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一、课标及其解读 认识电流(了解形成电流的条件,知道电源的作用和导体中的恒定电场;初步体会动态平衡的思想;理解电流的定义,知道电流的单位、方向的规定;理解恒定电流的含义;经历金属导体内自由电子定向移动速率的推导过程,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导体中电荷的定向移动与电流之间的关系。)二、教学重点 1、理解电流的定义,能在具体环境中求解电流强度;2、会用假设法推导电流强度与自由电荷定向移动速率关系。三、教学难点 1、对通电导体中恒定电场的理解,体会动态平衡的思想;2、会用假设法推导电流强度 I 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速率 V定、导线横截面积 S载、导体单位体积内自由电荷个数 n 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四、教学易错点 1、导线中的电场分布 错误类型:(1)认为也是静电平衡,内部合场强为 0;(2)认为导线内电场仅由正、负极产生,与导线上堆积电荷无关。2、对恒定电场的认识 错误类型:(1)电场分布稳定与匀强电场混淆;(2)恒定电场中电荷相对位置不变,不能很好理解动态平衡;3、将导线内自由电荷定向移动速率与电场传播速率等同。五、教学疑点 电流形成的微观表达式是否作为一个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六、教学资源 假设法求解电流的微观表达式,类似方法应用还有:例:风力发电中,知道空气密度为,流动速度为 v,风扇的半径为 R,机械效率为,求发电功率。再如:洗车时水枪出水速率为 v,枪口横戴面积为 S,又知水密度为,求水对汽车的冲击力 2.2 电动势 一、课标及其解读 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知道元电荷电荷量的概念知道电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经植绒静电除尘等二教学重点某个实体电荷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电荷的正负表示其带电性质五教学疑点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了解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在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理解电源内电阻。)2、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知道测量原理及所需实验器材;明白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会数据记录和处理;懂得误差分析方法。)二、教学重点 1、知道内、外电路中自由点荷定向移动的原因,从而理解静电力做功与非静电力的存在;2、从非静电力做功角度理解电动势的概念。三、教学难点 1、对电动势的理解;2、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四、教学易错点 1、电动势(1)认为电动势就是电压、电势差,反映了静电力做功本领;(2)电动势与电池容量相混淆。2、影响电源的内阻及电动势因素 错误类型:1、认为电池体积越大,电动势越大;2、电池体积越大,内阻越大。五、教学疑点 科学漫步中关于电池的知识处理深度不明 六、教学资源 类比法应用 1、电源水泵 2、电动势类比于电势差 3、电动势、电池容量的应用 2.3 欧姆定律 一、课标及其解读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经历探究导体电压和电流关系的过程,体会利用 U-I图象来处理问题、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理解电阻的定义;理解欧姆定律;通过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掌握利用分压电路改变电压的基本技能,知道伏安特性曲线,知道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学会一般元件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方法。)二、教学重点 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知道元电荷电荷量的概念知道电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经植绒静电除尘等二教学重点某个实体电荷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电荷的正负表示其带电性质五教学疑点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掌握用分压式电路探究导体电压和电流关系的过程。2、能根据实验数据正确绘制 U-I图象,正确分析图象中所隐含的信息。三、教学难点 1、分压式电路的连接及优缺点。2、对 U-I图像中各类信息的判断 四、教学易错点 1、分压式电路的设计与连接(1)不看实验条件,直接设计成限流式电路;(2)开关闭合前滑片 P 的位置随意。2、实验数据处理(1)绘制 U-I图象时,坐标轴上一格习惯取 1V 或 1A 为一个标度;(2)当 U-I图线为曲线时,图线上某一点电阻值的计算方法与该点切线的斜率相混淆。五、教学疑点 什么情况下考虑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六、教学资源 加强 U-I图象绘制与信息判断,为后面的图表绘制继续做准备。2.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一、课标及其解读 1、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特点;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阻的计算。)2、了解电流表中并联电阻的分流作用(了解电压表中串联电阻的分压作用。)二、教学重点 1、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2、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电功率的分配关系;3、电表改装的原理及计算。三、教学难点 实验方法探索物理规律 四、教学易错点 1、并联电阻的计算;2、复杂电路的等效电路图;3、电表改装的原理图及计算尤其是双量程;4、伏安法测电阻,内接法、外接法的选择。五、教学疑点 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知道元电荷电荷量的概念知道电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经植绒静电除尘等二教学重点某个实体电荷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电荷的正负表示其带电性质五教学疑点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省标要求:了解电流表、电压表中分流、分压电阻的作用,而例题与习题中出现了双量程电表的计算;2、改装电表的校正是否要讨论;3、小量程电流表表头内阻测量是否要讨论。六、教学资源 1、教材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等效法 2、教材中应重视的问题(1)课本 P52 思考与讨论,电表改装的计算及刻度。(2)课本 P53 问题与练习 伏安法测电阻内外接法的系统误差分析,特别注意内外接法的选择方法的归纳;理想电表的等效及实际电表内阻对电路的影响;双量程电压表改装的原理及计算;双量程电流表改装的原理及计算;应把电表实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分流(压)电阻的接法及大小。2.5 焦耳定律 一、课标及其解读 1、知道焦耳定律(知道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并进行有关计算;认识焦耳定律,用其表达式进行计算;知道电功和电热的区别。)2、了解焦耳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电功和电热的关系、电功和电热的计算。三、教学难点 纯电阻电路的判断 四、教学易错点 1、电功、电功率在纯电阻电路中推导出了几个计算式,选用时不注意条件;2、在非纯电阻电路中,不注意欧姆定律的使用条件。五、教学疑点 1、课本 P54 推导电功表达式,自由电荷在空间移动时实际是要和金属的离子碰撞,是否要引入自由程的概念;2、混联电路是否要求;3、焦耳定律的微观解释是否要求。六、教学资源 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知道元电荷电荷量的概念知道电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经植绒静电除尘等二教学重点某个实体电荷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电荷的正负表示其带电性质五教学疑点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教材中主要的思想方法: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思想 2、教材中应突出重视的问题(1)P56 思考与讨论应突出欧姆定律 I=U/R 的适用条件(2)P57 问题与练习,突出物理与生活和生产的联系(3)P57 问题与练习 灯泡额定功率与额定电压的物理意义,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别,灯泡亮暗的决定因素。(4)应突出混联电路的处理方法,以及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用电高峰时为什么灯泡特别暗?(5)热量计算与电功计算的综合题,应突出能量守恒思想及研究热效率的意义。2.6 电阻定律 一、课标及其解读 1、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体电阻的因素(通过实验,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2、知道电阻定律(知道电阻定律,会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计算;知道电阻率的概念、物理意义和决定因素;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二、教学重点 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电阻率的物理意义 四、教学易错点(1)I=V/R 与 R=(L/S)的物理意义;(2)探究实验伏安法测电阻,电流表内、外接法的选择,滑动变阻器分压、限流的选择,以及电表量程必须转换时而不转换;(3)处理把金属丝拉长或折起电阻变化时,不能全面考虑 L、S 的变化;(4)分析小灯泡的 V-I图象时某一电流(电压)时电阻的求解。五、教学疑点 1、课本 P58 图 2.6-2原理图:为什么变阻器用分压式;2、与温度的关系,对超导现象能否涉及;3、P61 金属的电阻率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吗?六、教学资源 1、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 2、应重视的问题(1)实验方法的讨论与制定(2)P60 表 2.6-1几种导体材料在 20 摄氏度时电阻率要强调意义。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知道元电荷电荷量的概念知道电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经植绒静电除尘等二教学重点某个实体电荷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电荷的正负表示其带电性质五教学疑点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3)P61 说一说,培养学生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4)P61 问题与练习 应突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2.7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一、课标及其解读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了解内电路和外电路,知道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电势降落之和;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几种表达式,并用它进行有关电路问题的分析与计算;会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会用公式法、图象法分析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二、教学重点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1、对电动势概念的理解;2、路端电压随负载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易错点 1、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几种表达式的适用范围。2、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对复杂电路中进行动态分析。五、教学疑点 1、电动势意义的理解;2、闭合电路中的电功率是否要讨论?六、教学资源 1、重要思想方法:能的转化与守恒思想。2、教材中应重视的问题(1)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要充分利用 P63 图 2.7-2;(2)P64 图 2.7-4是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另一种方法;(3)P65 做一做,可以和(1)中结合到一起讨论;(4)P66 问题与练习,测串联电池阻的电动势和内阻。2.8 多用电表 一、课标及其解读 1、了解多用电表的工作原理,能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多用电表;2、了解多用电表的基本结构,理解欧姆表的内部结构及刻度特点;3、会用多用电表测量电路中的交、直流电流、电压和电阻;4、会用多用电表测量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和极性,能探索简单黑箱中的电学元件。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知道元电荷电荷量的概念知道电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经植绒静电除尘等二教学重点某个实体电荷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电荷的正负表示其带电性质五教学疑点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二、教学重点 欧姆表的原理、多用电表的使用、探索简单黑箱中的电学元件。三、教学难点 欧姆表的原理、多用电表的使用,多用电表的结构分析。四、教学易错点 1、欧姆表零刻度线位置;2、欧姆表的黑表笔当成“负极”。五、教学疑点 1、欧姆表刻度不均匀;2、如何实现一表多用。六、教学资源(一)、重要思想方法:1、采用转换测量的思想,把测量电阻转化为测量电流;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思想。(二)、教材中引起重视的问题 1、对欧姆表要求较高,不仅要掌握其原理,而且从举例入手,对欧姆表进行剖析。2、欧姆表使用中,要求掌握欧姆表的使用方法以及判断二极管的正负极、测量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并能用欧姆表探测黑箱内的电子元件,在教材中安排了 2 个专门习题,P71 页 3、4 题。3、要求学生能灵活变换量程(档位)分别测量电压、电流和电阻,在本节安排了 4 个相关的实验。4、注重欧姆定律在多用电表中的运用,分别在教材中安排了“做一做”、“说一说”以提高学生对欧姆定律的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2.9 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一、课标及其解读 1、理解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原理,进一步感受电源路端电压随电流的变化关系。2、体验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探究过程,掌握实验方法。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真实记录实验数据等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质,体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4、用解析法和图像法求解电源电动势和内阻,能对结果进行误差分析、了解减小误差的方法。二、教学重点 探究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其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三、教学难点 实验电路连接,图像法求解及误差分析。四、教学易错点 1、实验电路的连接;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知道元电荷电荷量的概念知道电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经植绒静电除尘等二教学重点某个实体电荷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电荷的正负表示其带电性质五教学疑点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实验时间的控制。一是读数的时间控制,二是实验总时控制;3、测量过程中短路(尤其是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方案);4、绘制图象时曲线应尽可能地布满整个坐标纸;5、三种测量电路的系统误差分析;6、坐标原点(有时坐标原点电压不取零)。五、教学疑点 1、平均值法(解析法)与图解法的优劣;2、三种实验方案的比较(课本 P72 页的图 2.9-1、2.9-2、2.9-3);3、实验中为什么选用旧的干电池?六、教学资源(一)教材中引起重视的问题 1、测量电路的多样性。选择测量电路时,更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原理;2、重视图象处理数据的优越性。(二)教材中体现的重要思想 1、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灵活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讨论了三种电路);2、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教材用较多的篇幅引导学生使用水果来做电源进行实验。2.10 简单的逻辑电路 一、课标及其解读 1、了解简单逻辑电路及其符号,理解“与”、“或”、“非”门逻辑电路中结果与条件的关系,会用真值表表示这种因果关系;2、通过实验,观察门电路的作用,初步了解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3、初步了解集成电路,关注我国集成电路及其研究、发展情况。二、教学重点 1、“与”、“或”、“非”门的逻辑意义及实现方法;2、逻辑运算的真值表;3、几种实用控制电路的原理。三、教学难点 逻辑电路的结构及真值表。四、教学易错点 1、逻辑电路的符号使用混乱;2、自动控制电路分析,如 P79 页例题 1、P81 页第 3 题中 R 的调节。3、脉冲信号的电势变化图,如 P81 页第 2 题。五、教学疑点 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知道元电荷电荷量的概念知道电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经植绒静电除尘等二教学重点某个实体电荷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电荷的正负表示其带电性质五教学疑点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逻辑电路作何用途,与生产生活有何联系;2、真值表的意义及运算。六、教学资源(一)、教材中引起重视的问题:1、逻辑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课本中的例题 1 及问题与练习中的第 3 题;2、集成电路在科技、生产以及生活中的应用。(二)、教材中的重要思想:1、教材中使用类比的思想,使学生便于接受逻辑运算关系;2、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3、培养学生严密逻辑思维能力的思想。第三章 磁 场 3.1 磁现象和磁场 一、课标及其解读 1、知道电流的磁效应(了解电流磁效应的发现过程,体会思维观念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体会奥斯特实验的物理思想和重要意义。)2、知道磁场的基本特性(类比电场概念,体会磁场的客观存在性;认识到磁场比电场更为复杂,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通电导体之间,以及通电导体与通电导体之间均是通过磁场发生的相互作用。)3、列举磁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关注与磁相关的现代技术发展(过查阅资料及相互交流,了解磁现象的应用,尤其关注磁现象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和发展;了解地球的磁场。)二、教学重点 1、磁现象、电流的磁效应;2、磁场概念的形成。三、教学难点 地磁场的空间分布特点 四、教学易错点 对地磁场的理解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一方面对地理南北极和地磁南北极的区别会认识不清,二者不重合,存在夹角,即磁偏角;另一方面对于地磁场的空间分布情况认识不到位,地磁场方向在两极是竖直的,而在赤道上方是水平的,其他处与地面存在一定夹角。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并能清楚地表述地磁场的空间立体分布情况,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空间表述能力。五、教学资源 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知道元电荷电荷量的概念知道电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经植绒静电除尘等二教学重点某个实体电荷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电荷的正负表示其带电性质五教学疑点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本节内容蕴藏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教材中突出重视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思想的传播,对生产生活的关心,对科技发展的关注。体现了物理教育在科学和文化方面的双重作用。本节内容蕴涵了联系与发展的思想、类比的学习方法。3.2 磁感应强度 一、课标及其解读 知道磁感应强度(通过实验、类比和分析,寻找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进一步体会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磁感应强度的定义,知道其方向、大小、定义式和单位。)二、教学重点 1、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形成;2、磁感应强度方向的确定;3、磁感应强度大小的确定。三、教学难点 1、如何寻找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2、对于磁感应强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四、学生易错点 1、对于公式 B=F/IL 的理解不准确 误认为 B 的大小是由 F 和 IL 决定,即 B 与 F 成正比,与 IL 的乘积成反比。对此,可类比以前所接触的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体会其含义。要使学生了解比值 F/IL 是磁场中各点的位置函数,即在磁场中某一确定位置处,无论怎样改变 I 和 L,F 都与 IL 的乘积大小成比例变化,比值与 F、I、L 无关;而在非匀强磁场中的不同位置,比值 F/IL 不同。公式 B=F/IL 的成立条件容易忽视。在涉及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大小时,往往仅考虑 B、I、L 三个量的大小,忽视它们的方向关系。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当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受力最大,平行时受力为零。也可借助实验演示,加强认识。2、对于磁场力和磁感应强度方向关系的认识不准确 学生容易将电场中形成的认识搬至磁场中,误认为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一致。教学中应借助实验加强正确认识,也可在电场、磁场的对比中深化认识。五、教学疑点 1、为什么不通过磁极受力的大小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呢?2、为什么不通过电流元受力的方向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呢?3、对于小磁针两极受力方向的判断,“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与“小磁针 N 极受力与磁感应强度方向相同”是否是统一的?二者有何区别?4、磁场力和磁感应强度方向”是否与“电场力和电场强度方向”存在相同关系?5、对于电流元概念的理解。六、教学资源 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知道元电荷电荷量的概念知道电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经植绒静电除尘等二教学重点某个实体电荷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电荷的正负表示其带电性质五教学疑点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本节内容突出重视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形成过程,即如何寻找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借鉴、类比电场强度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全面、联系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磁场方向确定上,借鉴了电场方向的确定方法;磁场大小的确定过程中则体现了大量的思维活动。3.3 几种常见的磁场 一、课标及其解读 1、知道磁感线(了解磁感线的特点;比较电场线和磁感线的区别不同之处。)2、知道几种常见磁场磁感线的分布情况(利用铁屑模拟磁场的磁感线,了解常见磁场分布情况;熟记几种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如:条形磁铁、通电直导线、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等。3、判断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掌握安培定则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直导线、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分布情况。)4、了解安培分子电流假说。能够用其解释一些磁现象。5、知道磁通量(理解磁通量的定义;会计算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二、教学重点 1、磁感线的特点,几种常见磁场磁感线的空间分布情况;2、安培定则及其应用;3、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计算。三、教学难点 1、几种常见磁场磁感线的分布情况;2、安培分子电流假说;3、磁通量物理意义的理解。四、教学易错点 1、磁感线 对于磁感线是闭合曲线认识不到位。在磁体内部磁感线方向是从 S 到 N,小磁针放到磁体内部时,不少同学会继续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来判断小磁针的 N 极指向。这里要强调此结论只适用于在外部磁场中,不适用于内部磁场。正确的分析方法应是按安培定则分析出磁场方向,而小磁针的 N 极必指向它所处的磁场方向。对磁感线的疏密分布认识不清楚,尤其是内部磁场的分布情况。2、磁通量 在应用=BS 计算磁通量时,不少学生会不注意 BS 的条件,忘记考虑方向问题。在计算磁通量的变化时,会忽视磁通量的正负,出现错误。在涉及到磁体内部磁场时,会忽视内部磁场与外部磁场反向这一问题及内部磁场强于外部磁场这一分布特点,在判断上出现错误。五、教学疑点 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知道元电荷电荷量的概念知道电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经植绒静电除尘等二教学重点某个实体电荷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电荷的正负表示其带电性质五教学疑点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磁体内部磁场的分布具有怎样的特点?2、如何利用安培分子电流假说解释磁化和退磁现象?3、如何理解磁通量的意义?六、教学资源 1、本节内容突出重视几种常见磁场的空间分布情况。让学生运用安培定则讨论了通电直导线、环形电流及通电螺线管等磁场磁感线的空间分布,并能够画出它们的磁感线的俯视图和不同角度的剖面图,调动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使学生对空间分布的磁感线的方向及疏密分布有一个完整的认识。2、教材中的“做一做”,“验证环形电流的磁场方向”,通过动手实验,加深对磁场方向的认识;“用磁传感器研究磁场”,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但作为复习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背景资料,可挖掘的东西较多,可涉及传感器及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等知识。3、教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全面联系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从通电直导线磁场,过渡到环形电流的磁场,再过渡到通电螺线管,体现由直到曲的转化、由少到多的叠加过程,形象思维中隐含了逻辑思维,注意到这种联系,而不是孤立地罗列,有利于培养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pdf)为本站会员(Q****o)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