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届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易错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面汇总归纳全面汇总归纳全面超详细知识汇总全面汇总归纳全面汇总归纳.pdf
1 (每日一练)2022 届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易错知识点总结 选择题 1、北京时间 2018 年 11 月 19 日 2 时 7 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 42、43 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任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广泛用于()A.灾害评估 B.作物估产 C.勘测矿产 D.抢险救灾(2)基于北斗系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轨道线路规划需要用到的图层是()A.大气质量图层 B.人口分布图层 C.矿产分布图层 D.土壤类别图层 答案:D B【提示】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解析:(1)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2 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解答】(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类似于 GPS,主要是定位导航,可以用于灾害定位,抢险救灾,D 正确;灾害评估,作物估产,勘测矿产不需要北斗卫星导航,ABC错误。故选 D。(2)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是客运交通,很明显人口分布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B正确。大气质量、矿产分布、土壤类别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没有直接联系,ACD错误。故选 B。2、2020 年 12 月初,美国西部加州地区再次发生大面积森林火灾,若要监测火灾范围,宜采用的技术是()A.GPSB.5GC.GISD.RS 答案:D【提示】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遥感技术及其应用。【解答】RS是遥感,具有实时性的监测功能,能有效的监测火灾范围,D 正确。GPS是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定位和导航功能,A错。5G 是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B错。3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不具有实时性功能,具有模拟、分析等功能,C错。故选 D。3、下图为 2019 年 7 月至 2020 年 2 月澳大利亚山火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监测山火的实时情况主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RSB.GPSC.GISD.数字地球(2)甲区域发生山火频率低,其原因可能是()A.地形复杂 B.气候湿润 C.土壤干燥 D.植被稀少(3)山火发生后,乙河段()A.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B.汛期延长 C.含沙量减小 D.流速增快 答案:A D A【提示】4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土壤的观察、形成与养护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解析:(1)监测山火的实时情况主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RS遥感技术,监测地表的情况,A正确。GPS是定位和导航功能,B错。GIS是模拟分析和地图功能,C错。数字地球不能监测山火的实时情况,D 错误,故选 A。(2)甲区域(热带沙漠气候,地表植被稀疏,发生山火频率低,其原因可能是植被稀少,D正确,地形复杂、土壤干燥跟山火关系不大,当地气候干燥,ABC错误,故选 D.(3)山火发生后,乙河段森林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径流季节变化增大,A正确,汛期缩短、含沙量增大、流速变化不大,BCD错误,故选 A.【解答】此题暂无解答 4、新华社东京 2020 年 7 月 5 日电,受暴雨天气影响,日本九州地区熊本县 4 日以来出现河流泛滥、河川决堤、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已造成 20 人死亡,另有 14 人心肺功能停止,14 人失踪。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报道中的自然灾害属于地质灾害的是()5 A.暴雨灾害 B.河流泛滥 C.山体塌方 D.河川决堤(2)熊本县本次发生的自然灾害体现了灾害的主要特征是()A.突发性 B.周期性 C.频繁性 D.广泛性 答案:C A【提示】地质灾害 解析:(1)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八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2)考查自然灾害的特点。【解答】(1)暴雨灾害属于自然灾害中的气象灾害,故 A选项错误;河流泛滥不属于地质灾害灾害,故 B选项错误;山体塌方属于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故 C选项正确;河川决堤属于自然灾害中的洪涝灾害,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C。(2)熊本县此次发生的自然灾害,时间、地点、规模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本次自然灾害体现了灾害的主要特征是突发性,故 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 A。5、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6 (1)图中内容说明航天遥感的什么特点()A.监测范围广 B.时效快,精度高 C.连续性强 D.准确定位 (2)就航天遥感而言,其探测的范围越大,则()A.获得资料的速度越慢 B.获得资料的周期越长 C.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 D.对地物的分辨率越高 答案:A C【提示】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1)由图中“我一次就可以把半个地球照进去”可知航天遥感的监测范围广。(2)探测范围越大往往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而对获取资料的速度、周期影响不大。【解答】此题暂无解答 6、闽北某县城 2018 年初安装了“智能公交”候车站台,每个站台设有动态(半分钟更新一次)公交车电子屏,7 可实时显示各路公交车当前到达的位置、下一班距离本站预计时间等信息,极大方便了市民出行,下图为某公交车站电子屏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智能公交”候车站台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GPS和 RSB.RS和 GSC.GIS和 GPSD.VR和 GPS(2)“智能公交”候车站台电子屏的使用,可以让乘客()A.减少等车时间 B.更改出行计划 C.增加换乘频次 D.了解车内信息 答案:C A【提示】3S 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及其综合应用 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1)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2)本题考查了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解答】(1)“智能公交”中的公交定位应用了 GPS技术;而 GPS信号要与电子地图相结合来处理相关信息,采用了 GIS技术。8 故选 C。(2)候车乘客可以直观清楚地了解到所等候车辆已驶达的站点以及距离到达本站还要多长时间。候车乘客能根据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等车计划,从而减少等车时间。故选 A。7、青海湖,藏语名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中国最大的内陆湖。2018 年 7 月 6 日,从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获悉,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受近期持续强降水影响青海湖面积显著增大,达到 18 年来最大值。下图为 19862005 年间青海湖水域面变化曲线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推测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给青海湖水域面积变化的自然原因()A.围湖造田 B.引水灌溉 C.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D.人口增长,用水增加 (2)有关近 18 年来,青海湖水域面积变化对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周边气候变湿变暖 B.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发育、安全越冬和来年返青 C.有利于改善野生动植物和鸟类栖息环境 D.有利于加快旅游业的发展(3)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科对青海湖面积监测,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9 A.GISB.RSC.GPSD.数字地球 答案:C D B【提示】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湿地萎缩的原因。(2)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的开发与保护。(3)本题主要考查遥感技术及其应用。【解答】(1)由图示信息可得,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给青海湖水域面积缩小。由所学知识知,引起湖泊萎缩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原因为该地区近年来降水偏少,造成入湖水量减少;同时由于“温室效应”不断加剧,蒸发量增加,入湖水量少于蒸发量,使湖面度缩小;再次,由于湖泊流域范围内人类活动加剧,截留了不少流入湖的水量,致使流入湖泊的水量减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选项中围湖造田、引水灌溉、人口增长,用水增加是人为因素,不符合题意,ABD错误;全球变暖,蒸发加剧是自然因素,符合题意,C正确。故选 C。(2)由所学知识知,湿地在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青海湖面积增大有利于周边气候变湿变暖,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安全越冬和来年返青,对改善野生动植物和鸟类栖息环境以及整个环湖地区的生态环境都比较有利,有利于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是湿地的社会经济效益。综上分析,D 正确,ABC错误。10 故选 D。(3)由所学知识知,RS 主要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GIS 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处理空间数据,具有查询、统计、预测等功能,GPS 的主要功能是导航和定位。故对青海湖面积监测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RS,故 B正确,ACD错误。故选 B。8、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A.有效管理轨道卫星的正常运行 B.快速了解全球各地地理信息 C.准确分辨地面物体的种类和性质 D.适时测定经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 答案:D【提示】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解答】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度)、高程(海拔),从而可在野外调查中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故 D正确。故选 D。综合题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2020 年 12 月 1 日-2021年 1 月 15 日,我国在 45 天内遭遇 4 次全国性寒潮,其频率之高、寒冷之强世纪罕见。全国多个省区市的气温最低值纷纷创下新低,南方地区还出现了冻雨。冻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组成,与温度低于 0 C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出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气象专家解释,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和秋季北极海冰偏少是今年冬季风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的重要背景条件。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通过海洋和大气、陆地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影响到局地的气候。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海冰偏少,极地高压的势力减弱,使位于其上空的北极涡旋易频繁南下,有利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增强。(1)结合图文分析 2020 年 12 月 1 日-2021年 1 月 15 日,我国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原因。(2)随着北极海冰面积的大量减少,使得北极变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进行解释。(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方冻雨的主要危害。答案:(1)北极海冰偏少增强冬季西伯利亚高压,使得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大;拉尼娜现象产生时,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较常年偏高,上升气流旺盛,近地面气压降幅快,增大了亚欧大陆南北气压差,使得冷空气频繁南下。(2)海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海冰面积大量减少后,下垫面的反射作用减弱,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增多,产生的地面辐射增强,给近地面大气的能量增多,加快了北极变暖的速度。(3)交通因地面结冰而受阻,交通事故因此增多;农田结冰,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冻雨还能大面积地破坏幼林、冻伤果树;冻雨冻结在电线上时,可能会导致电信和输电中断。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寒潮以及寒潮的影响等相关知识。难点在于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理解拉尼拉现象、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对亚洲冷空气的南下的影响,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1)本题需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注意材料信息“气象专家解释,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和秋季北极海冰12 偏少是今年冬季风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的重要背景条件”。首先,根据材料“北极海冰偏少,极地高压的势力减弱,使位于其上空的北极涡旋易频繁南下,有利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增强”可知,北极海冰偏少增强冬季西伯利亚高压,使得冷空气更易南下,加重了我国的冷空气强度;其次,根据材料“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以及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拉尼娜现象产生时,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较常年偏高,上升气流旺盛,近地面形成低压,这使得亚洲南北气压差加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加大,有利于促进冷空气南下。(2)海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随着全球变暖,海冰融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少,从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地面温度升高,一方面,地温升高促使了海冰的融化;另一方面,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由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又加快了北极变暖的速度。(3)本题主要从冻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角度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通因地面结冰而受阻,交通事故因此增多;农田结冰,会冻伤越冬的农作物,或冻死早春播种的作物幼苗,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冻雨还能大面积地破坏幼林、冻伤果树,对林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如果冻雨冻结在电线上时,可能会导致电信和输电中断。小提示: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2017 年苏门答腊岛的锡纳朋火山已发生三次喷发。材料二:2017 年 11 月 4 日台风“维达”登陆越南,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材料三:图 1 为亚洲部分地区示意图,图 2 为曼谷气候统计图。13 (1)此次台风登陆时,乙地的风向是 ;受该台风影响,甲地区易遭受的气象灾害是 ,此外还会带来沿海地区的风暴潮,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性的特征。(2)苏门答腊岛火山频发的原因,是地处板块的 边界,地壳运动频繁,山区岩体破碎,常由降水诱发 (填地质灾害)。(3)新加坡终年受 (气压带或风带)影响,但赤道地区缺乏 ,难以形成气旋。(4)从天气状况角度分析曼谷 7 月均温低于 4 月的原因。答案:(1)东北风、暴雨(或洪涝)、群发(2)消亡、泥石流(3)赤道低压、地转偏向力(4)7 月受西南季风影响,多阴雨天气,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台风的成因及其对风向的影响,火山地震的成因,新加坡和曼谷的气候特征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果。北半球气旋的气流呈逆时针辐合,故气旋北侧吹东北风。台风由南向北登陆时,乙地刚好位于台风北侧,风向是东北风。受该台风影响,甲地区易遭受的气象灾害是暴雨或洪涝。14 自然灾害具有群发性特征,台风往往伴随着风暴潮。(2)苏门答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处,地壳运动频繁,故火山频发,山区岩体破碎,常由降水诱发泥石流灾害。(3)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压带影响。赤道地区缺乏地转偏向,难以形成气旋。(4)曼谷属于热带季风气候,7 月受西南季风影响,多阴雨天气,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弱。4 月为旱季,降水较少,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故 7 月均温低于 4 月。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 年 10 月 27 日,美国北利福尼亚州的风暴系统带来了创纪录的降雨量。据萨克拉门托市中心报告,此次降雨创造了 24 小时总降雨量约 138m 的纪录,该暴雨引发了洪和泥石流灾害,产重影响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图为泥石流形成示意因。(1)推测美国北加利福尼亚州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2)描述泥石流导致堰塞湖形成的过程。(3)简述此次泥石流可能对北加利福尼亚州造成的危害。答案:(1)有地势起伏较大的沟谷地形;沟谷有大量松散的冲积物;出现暴雨级别的降水条件。(2)泥石流通过流通区向下流动,形成堆积体;堆积体阻塞河道形成堰塞坝,阻碍水体下泄;河流来水不断在堰15 塞坝上游汇集,最终形成堰塞湖。(3)泥石流摧毁当地村庄,威胁人们生命安全,造成财产损失;破坏交通设施,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形成堰塞湖,可能引发洪涝。解析:本题考查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及其危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要有地势起伏较大的沟谷地形,容易形成短时间内的强大洪水;沟谷有大量松散的冲积物,出现暴雨级别的降水条件,洪水侵蚀搬运能力强。(2)在上游坡度较大,有大量碎石的地区,暴雨在沟谷中形成巨大的洪流,流水侵蚀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碎石向下游流动形成泥石流形成区;从泥石流形成区继续向下游流动时,通过流通区向下流动,形成堆积体;巨大堆积体阻塞河道形成堰塞坝,阻碍水体下泄;河流来水不断在堰塞坝上游汇集,最终形成堰塞湖。(3)由所学知识可知,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洪流中含有数量庞大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可以摧毁当地村庄,威胁人们生命安全,造成财产损失;泥石流能够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形成堰塞湖,可能引发洪涝。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