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利率》精品教案.pdf
-
资源ID:91170686
资源大小:358.98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利率》精品教案.pdf
课题:利 率 科目:数学 教学对象:六年级 课时:1 课时 执教者:彭新年 单位:彭楼小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利率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是百分数乘法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在百分数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次教学我努力做到把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储蓄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含义,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鼓励学生节约用钱,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设计教案前我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是,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到银行存(取)过钱,对储蓄方面的知识一知半解。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的:1、课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参与及调查对储蓄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2、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3、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4、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集知识性、互动性、应用性于一体,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1、从生活中引出知识学习知识。让学生课前从生活中收集有关储蓄的知识,使每一位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特别是在利息税的征收问题上,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实际根据国家现行政策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理念。2、在互动交流中探索知识。教师由存款情境与学生交流存款方式,引出年利率、利息等问题,又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探索如何计算利息并抛出利息税的问题,引发新的一轮对利息税和税后利息计算的互动交流,探索出计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3、从多层次练习中巩固知识。对知识的巩固不停留在基础知识,而是由对知识运用的延伸,到培养运用数学方法的能力,再到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开放性多层次的练习设计。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利息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利息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一周安排学生到不同的银行进行实践调查。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教师:同学们到银行去存钱或取过钱吗?(播放本地银行工作人员工作的录像)大家为什么要把钱存入银行呢?2、通过课前调查你有什么收获?调查中你记录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银行来学习有关利利率的知识吧!(板书课题:利率)二、联系生活,理解概念 1自主学习。2.课件出示三张填写好地真实存单。学生结合存单交流汇报:存款的方式 教师适时进行板书:活期 存款方式 零存整取 定期 整存整取 教师:你对以上这些术语理解吗?它们有什么区别?结合存单举例说明。引导学生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教师补充说明:利率在我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的,利率的高 1、学生观看录像。知道存入银行既安全可靠又可获得利息还能支援国家建设。2、学生结合课前调查回答并提问。1、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前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阅读课本 99 页的两个自然段,不懂的内容在小组内讨论或做记号。2、学生汇报 学生观察认识存单,结合存单举例说明。结合存单内容,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概念。学生了解利率的重要意义。课前调查,让学生走进银行,对储蓄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了解存款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感知小组合作的团队力量。结合多张存单,学生可以直观具体的理解相关概念并进行比较区别。低反映一个时期经济状况和消费状况,银行的存款利率有时会调整。(课件出示近期银行利率表)三、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及利率表:2007 年 12 月奶奶到银行存 1000 元,2年后可得到税后利息多少钱?师:你能从中找出储蓄的知识吗?什么是税后利息?先计算税前利息 师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再计算税后利息 教师:什么是税后利息?税后利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概括板书:税后利息 本金利率时间(1-5)%计算能取回多少钱?2、学生观察第 100 页做一做填写的存款凭证。讨论:半年的时间怎样表示?若是 3 个月呢?请你来当银行工作人员,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对算好。3、好消息:课件出示银行工作人员介绍利息税的征收情况:储蓄存款在 1999 年 11 月 1 日至 2007 年 8 月 14日孳生的利息所得,按照 20的比例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在 2007 年 8月 15 日至 2008 年 10 月 8 日孳生的利息所得,按照 5的比例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在 2008 年 10 月 9 日(含)后孳生的利息所得,暂停征收个人所得税。师提醒学生要根据当时实际情况 1、学生讨论汇报,正确区分理解利息和税后利息。学生理解后概括公式并计算 学生理解后讨论计算步骤再计算。汇报两种不同的算法。学生总结方法:本金+税后利息 学生独立计算,整理算式。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全面了解后谈谈感想。结合实例进行利息计算教学。分步教学,逐步掌握,化难为易,透彻理解。回放思路,清晰算理。引导学生正确区分3个月和3年的表示方法,以防混淆。不照本宣科,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利息税的征收情况,与时俱进,感知国家的利民政策,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与 生 活 实 际 接轨,免征利息税后教进行判断是否计算利息税。四、参与实践,内化体验 1、练习二十三第 6 题 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教育储蓄?假设 07 年 3 月或 08 年 3 月存入,应缴纳利息税应为多少?2、我会存钱了。观察每人手中空白存款凭证,春节到了大家想把压岁钱存到银行吗?交流填写情况。出示利率表,同桌互相交换计算利息。3、开放题:练习二十三第 7 题,李叔叔要将利息捐给希望工程的失学儿童,分组探索选择哪一种存款方式所得利息多些?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能谈谈你的收获吗?2、课外讨论:银行支付给我们的利息是哪来的?1、学生读题。理解教育储蓄与普通储蓄的区别。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指名上台板演评比结果。2、学生填写存款单。仔细想好:准备存入多少钱?从什么时候开始起存?存期多长?指名展示自己的填写结果。计算同桌的存款到期时能得到利息多少元?3、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选出较佳的方案交流,互评互议。育储蓄与普通储蓄利率相同,已没有多大区别了。但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免税政策的好处,安排了缴纳 20%和 5%的税率时利息的计算。模拟存钱活动,让学生自主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不同存款方式的特点与利弊。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鼓励学生节约用钱,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八、板书设计 利 率 活期 存款方式 零存整取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定期 整存整取 税后利息本金 利率 时间(1-5)%好消息:2008 年 10 月 9 日(含)后孳生的利息所得,暂停征收个人所得税。九教学反思 利率一课是百分数乘法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也是在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次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做到把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一星期前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每个学生在父母的监督下,亲自到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定期活期都可以,多少不限,将复印件带来学校,原件给父母;或者到银行了解利率情况,并做好记录。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去银行储蓄网点对利率、利息及其他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时从认识自己的存折开始,不仅培养学生的能力,掌握了相关利息知识。课的开始,我播放本地银行工作视频,从而引出课题,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接下来我又用课件出示了一张存单,让学生进行观察。“存单”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不陌生,但是小学生真正接触到存单的大概并不多,这样就会使他们感受到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多么紧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这节课的内容也不算太难,书中给出了明确的计算公式,而且课前我还让学生对储蓄知识进行了调查了解。接着让学生结合学习中的体验开展交流汇报活动。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我再不失时机地出示年利率表,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学生不但对存款的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对存款中的有关专用术语也就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对利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不用再费周折。有效培地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的练习设计是由简单到难。练习内容也与生活密不可分,如让学生存压岁钱的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特别是在利息税的征收问题上,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实际根据国家现行政策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