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之文言文阅读.pdf
2008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阅读学习目标搜索i .掌握语句朗读的节奏;2.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3.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4.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6.表达臼己的阅读体会。自学方法点击1.掌握语句朗读的节奏2.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晓声”,考生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文言实词,才能学好文言文,才能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词是复习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弄懂弄通。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古汉字通假的主要特点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例如:满 坐(同“座”)寂然,无敢哗者。便 要(同“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寒暑易节,始 一 反(同“返”)焉。政通人和,百 废 具(同“俱”)兴。辨析通假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依据字音,求得本字。例如在 陈涉世家中“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一句中的“唱”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音同和音近方面方面去寻找本字,找 到“倡”字就讲通了。凭借字形,求得本字。例如在 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字形相似和相近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披”字就讲通了。初中阶段实际上把古今字和异体字都当作了同通假字,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进行深究。考试中般从三个角度进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它的读音、指出它的意义。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给阅读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此我们也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古今异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词义扩大。例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在现代汉语里,“江”“河”则泛指一般江河水流。词义缩小。例 如“池”,古代常跟“城”连用,专 指“护城河”;现代汉语里则只指“池塘”。词义转移。例 如“卑鄙”,古 代“卑”指地位低,“鄙”指见识浅;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指“品质恶劣,不道德”。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时季节,指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时候、时间、时辰:明月何时照我还?时代: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时机、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运:是不利兮雅不逝。按时:学而时习之。那时:时先主屯新野。时常、经常:冻风时作。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呢?养成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习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不断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学过的词语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词类活用:文言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如名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等。初中阶段虽不要求掌握这些名词术语,但在具体的学习中却经常碰到,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下面举儿个常见的句子: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一 狼 洞(打洞)中;一 鼓(击鼓)作气。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亲(亲近)贤臣,远(疏远)小人。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尔敢轻吾射(射箭的本领)。惧 有 伏(伏兵)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将军身被坚(坚固的铠甲)执 锐(锐利的武器)。名词作状语。例如:其 一 犬(像狗一样)坐于前。西(向西)行百二十步。使动用法。例如:苦(使苦恼)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意动用法。例如:不 耻(认为可耻)下问,渔人甚异(认为奇异)之。3.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4.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由于历史的演变、语言的发展,它们之间也有相异之处,作为初中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四种即可。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表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是”表示判断,通常情况下 用“者,也”、“也”、者,”,或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等词语表示判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常 用“于”、“见”、“味”、“见于”、为所”等形式表被动。例如:帝 感(于)其诚;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倒装句。所 谓“倒装”,是指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主要有四种类型: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定语后置。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宾语前置。例如:何陋之有?介宾短语后置。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省略句。例如:(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近几年中考虽未出专门考查文言文句式特点的试题,但从文意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的角度也都考查了这一知识和能力。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文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如何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呢?略读全文,猜测文章大意。中考文言文的选材一般都较为短小,并且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因此,通过略读我们完全可以对文章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下一步打下一个基础。精读全文,落实词句含义。猜测了文章的大意之后,我们就要开始落实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全文,进一步落实开始获得的整体印象。研读全文,概括文章主旨。在研读阶段,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脱离“语境”,凭空猜想;不要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有意无意地贬低或拔高文章的主旨。6.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表明,通过阅读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是较为流行的考题,因此在复习中我们必须多加注意,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答题时必须做到两点:要有感而发。要有的放矢。经典妙题回放回放1:(2 0 0 3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隹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臼:“吾不能拜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厘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日:“国亡,承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法然出涕,日:“国亡不能揉,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宋史?文天祥传)【注: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屋(y d)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杆(h a n):保卫。汝(xu a n)然:水滴下的样子。揉(j i C i):同“救”。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乡(xi d n g):同“向”】1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2 .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1)书:(2)涕:(3)殊:3 .弘 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 .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抹,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理解正确的项。【】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5 .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天祥的句子。(不少于两句)6.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参考答案:1.遣 使/使 送 天 祥/至 京 师(1 分)(只要标对一处即给分,出现读破句不给分)2.(1)书:写(书写等)(2)涕:眼 泪(泪、泪水等)(3)殊:特 别(很、十分等)(3 分,各 1 分)3.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可以吗?”他将所写的 过零丁洋一诗给弘范(以明志)(2分;只要答对意思即给分)4.B (2分)5.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如能答到“丞相忠孝尽矣”也算对)(2分)1 5.要求能结合选文并联系所学课文如 过零丁洋 谈骨气等阐明文天祥的民族气节。(2分;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回放2:(2 0 0 4 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王献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献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王献 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帽布衣,徒行于路。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 精 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注:缜(z h M):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刘王献(h u d n):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芒(j u 6):草鞋.(三礼:仪礼 周礼 礼记的合称.萧琛:南朝人.】1 .用 /”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闻沛国刘王献聚众讲说2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少:从:善:3 .范缜”性质直”在文中表现为:(用原文句子回答),而 恒芒布衣,徒行于路”又可见他的性格.4 .选出对画线句子”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A.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他的门下,觉得无比羞愧。B .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他的门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C.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家门口(看),觉得无比羞愧。D.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5 .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王献亲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6.读了这篇短文,你对范缜有什么评价?请谈谈理由。回放3:(2 0 0 5 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日:”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三国志王粲传 注 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倒 屣(ql):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强(q i S g)记:记忆力强。属(z h t i)文:写文章。宿构:预先谋划准备。精意草(t d n)思:精心深思。加:超过。1 .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争取停顿。时邕才学显著。2 .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奇:一:识:3 .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4 .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5 .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6 .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参考答案:1 时/邕/才学显著(1 分画出其中一处即该给分,其它处画线均不给分)2.着 重(以为奇)全(满)记(各 1 分,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3.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2分,视意思利语言酌情给分。)4.强记默知;善算;善 属 文(2分,答出一个给0.5 分,两个给1 分,三个给2分)5.没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个年幼矮小的孩子。(2分,需要说出前后两句的原因,若只说出其中一句的,给 1 分)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敬佩):或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或,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2分,其它角度的合理答案,均给分。)回放4:(2 0 0 4 年上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献曲求诗北宋 苏轼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间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目 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曝然有穿云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日:“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注释:嘉 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酣()(2)腰()(3)既()(4)袖()2 .翻译(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2)坐客皆引满醉倒3 .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件事。成语:参考答案:1.(4分)喝得痛快腰间插着己经从袖子里2.(4分)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3.(3分)抛砖引玉或醉翁之意不在酒。回放5:(武汉市2 0 0 4 年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终不知车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腐而轮败,蜿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注:越:越国。辐(f U)”与下文的“独(n i)”、“辕(y u d 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诸:相 当 于“之于”。相属:一个接着一个。绐:d a i,欺骗。1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辐腐而轮败 败:以为车固若是 固:效而为之者相属 效:越人以为绐己,不 顾 顾:2 .翻译下列句子。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译文:及寇兵侵其境译文:3 .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答:参考答案:1.坏、毁坏;本来;模仿、仿效;理睬。2.用船运回家并向别人夸耀。等到敌人侵入他们的国境。3.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彷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要自以为是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回放6:(2 0 0 4 年杭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 啊 阅微草堂笔记)注:干:岸边。圮(p i):倒塌。阅:经历。棹(Z h ):船桨,这里作动词用。柿(f i):木片。颠:颠倒、荒唐。河兵:治河的士兵。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一老河兵闻之果得之于数里外A.和句相同,和句不同B.和句相同,和句相同C.和句不同,和句相同D.和句相同,和句不同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参考答案:1.B C(4分,各 2分)2.A C(4分,各 2分)3.C(3 分)4.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6分,各 3 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3分。意思符合即可)回放7:(2 005 年嘉兴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撤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短上革肉,巳破裂云。(蒲松 龄 螳螂捕蛇)【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飕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蹙其脑果腹而去。(选自薛福成 物性相制)【注释】飓下:带着一股风跳下。踞:趴。蹙(碇):吃。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闻崖上有声甚厉渐近临之久之,蛇竟死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2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1)反侧倾跌之状蛇复昂首待之(2)以刺刀握其首以首俯地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然审视殊无所见。(2)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4 .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5 .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1)听 到(2)从 上 往下看(3)终 于(4)曾 经(5)离开2.(1)的它,指 蜘 蛛(2)用把3.(1)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2)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撤不可去。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飕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5.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回 放8:(2 0 0 5年泰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 自 欧 阳 修 醉翁亭记)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自欧阳修 丰乐亭记)p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掇:(d u 6)拾取,采取。(p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遂书以名其亭焉()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 处朗读停顿。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3.翻译下列句子。(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4.从 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 用 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参考答案:1.(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 名(本题2分。每小题1 分)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本 题 1 分)3.(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 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 错 1 处 扣 1 分,扣完为止)能力拓展训练训 练 1:(2 0 0 4 年上海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日:“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日:“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日:“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日:“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 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坐:因为。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 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衣食所安B谨食之,哩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积压以为知”的看法参考答案:1.(4分,各2分)(1)D (2)B 2.(4分)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日,土产,强,知)3.(2分)得分要点,提出看法:提出看法1分,表述完整1分。训 练2:(2 0 0 4年宜昌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滇游日记文/(明)徐霞客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南,余竟仰攀而上。(1)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选 自 徐霞客游记)削徒 峭 陨坠 落 摧 崩裂1.查阅工具书,给“间得一稍粘者”中 的“间”注音。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3 .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4.作者艰险地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情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字数在4 0个左右。训 练3:(2 0 0 4年广东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口:“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选 自 贞观政要)(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3)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 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2.对对联。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下联:参考答案:1.6分(1)2分(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2)2分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3)2分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错、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题分值为止)2.4分宽对即可。示例: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训 练4:(2004年温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荀巨伯探病友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日:“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日:“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选 自 刘 义 庆 世说新语)注释:值:适逢。郡:这里指城。相视:看望你。一:整个。独止:一个人留下。无义:不懂道义。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友人语巨伯日()子 可 去()宁以我身代友人命()遂班军而还()2.下列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A.败义以求生。译文:毁坏情义而求得保全性命。B.岂荀巨伯所行耶?译文:难 道 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C.贼既至,谓巨伯曰译文:不久,胡人闯进家来,(友人)对荀巨伯说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译文: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3.读 了 荀巨伯探病友一文之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回答。训练5:(2004 年绍兴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南歧之见明?刘元卿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廿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瘪,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瘦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日:“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瘦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 莫 知 其 为(选 自 贤奕编?警喻)注释 瘦:(yin 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焦:细瘦。1 .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A.凡饮之者辄病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B.其水甘而不良出淤泥而不染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瘦者彼竭我盈,故克之D.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2 .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4 .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参考答案:1.D 2.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3.不找些好药除去你们的颈瘤病,反倒觉得我的头颈细瘦(不正常)?4.因为南歧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就嘲笑他。(或“见怪不怪,见不怪而怪之”;或“以错误的标准看待事物,正确的反而是错误的了”。)训练6:(2 0 0 4 年无锡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约不可失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选 自 魏文侯书)【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虞人:掌管山泽的官。罢;停止,取消。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 雨()公 将 焉 之()岂可不一会期哉()2 .与“公 将 焉 之 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不复出焉3 .翻译下面的句子。乃往,身自罢之。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候表现出来的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参考答案:训 练7:(2 0 0 5年青岛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邹 孟 轲 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日:“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日:“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日:“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3 .简答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内容:启示:参考答案:1.(1)离 开(2)等到,至。(有 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项不得分)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有 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3.(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训练8:(2 0 0 5 年舟山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日:“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日:“他 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注释:原谷:人名。捐:抛弃。谏:好言相劝。舆:手推的小车凶:不吉利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一老父衣褐()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父以足受,笑 而 去()谷年十有五()是负义也()乃载祖归养()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组是()A.良愕然,欲殴之吾欲之南海B .捐祖于野移其民于何东C.父以足受不以物喜D.直堕其履圮下其如土石何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良殊大惊,随目之(2)岂有老而捐之者乎?4.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 .听到从上往下看终于曾经离开2.之的它,指蜘蛛以用把3.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蜘蛛仍然退回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5.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训练9:(2 0 0 5 年济南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王著教帝学书太宗朝,有王著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王 辟 之 海水燕谈录)【注释】太宗:宋太宗赵匡义。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遽:匆忙。1.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百姓多闻其贤B.其如土石何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2.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太宗益刻意临学1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又以问著,对如初。1 2 .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答案:1.C2.更加;精益求精。3.(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4.要求严格,循循善教。(能紧扣内容答出其特点即可)。训 练 1 0:(2 0 0 5 年南京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臼:“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匕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日:“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日:“日近。”元帝失色,日:“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日:“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注东渡:公元3 1 6 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及其日中如探汤()(2)元帝异之()2 .下列与例句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A.朋帝问何以致泣 B.告以此意,更重问之C.皆以美于徐公 D.策之不以其道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孰为汝多知乎?(2)何故异昨日之言邪?4 .甲 段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乙 段中晋明帝两次回答的同一问题是,问题不同,但两则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现了儿童的。参考答案:1.(2 分参考热水(2)对感到惊奇(每小题1 分)2.(2 分)C 3.(4 分)(1)谁说你见多识广呢?(2)为什么和昨天的话不同呢?(每句翻译正确,得 2 分)4.(3分)太阳何时距离人远(近)(1 分,意思同即可)长安和太阳哪个远(近)(1 分,意思同即可)聪慧(1 分,意思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