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6-2《插秧歌》教案.docx
6.2插秧歌/杨万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了解“诚斋体”的特点。2、分析文中白描、比喻、衬托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析诗歌中描绘的农民插秧劳作的情景,把握诗人的情感。(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诗歌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的语言特色及白描的艺术手法。(二)教学难点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人们对农业生产的印象大多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 土”的艰辛,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劳顿.而南宋诗人杨万里却把劳动场景写出了不同的感觉。(二)写作背景插秧歌写于淳熙六年春,杨万里西归故乡吉水,途径衢州,时值农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的 劳动场面,作该诗。(三)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天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 人,与陆游、尤熬、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 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著有诚斋 集,被誉为一代。(四)题目解说“插秧”指将秧苗栽插于水田中,或指把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插秧歌是杨万里在途中见到农 民男女老幼冒雨插秧后写的。(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层: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第二层:领联点明雨中抢插秋苗的情形。第三层: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第四层:尾联写田夫对送饭人的回应。(六)全文分析(一)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明确: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 “儿”,相映成趣。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 “接” “拔” “插”“唤”“歇”“低头” “折腰”“不答”等词,不断的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二)再次诵读,结合“采集米营”这一习俗、汉字文化知识,展开想象,描述米甘反映的劳动场 景。采集琴莒,传说是古老的习俗。毛传说“若莒,车前,宜怀妊焉。” “秸”“祜旷,都是 “衣”部,或是用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以腰带掖起衣襟兜着,是以裙襟盛所采的紫莒的具体动作。我们可以想象:三五成群的田家妇女,在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同歌互答,兴高采烈地边唱边采 摘:鲜艳繁盛的紫甘呀,采呀采呀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茶甘呀,采呀采呀采得来。鲜艳繁盛的紫甘呀,一 片一片摘下来。鲜艳繁盛的米甘呀,一把一把捋下来。鲜艳繁盛的米甘呀,提起衣襟兜起来。鲜艳繁盛的 米苜呀,掖起衣襟兜回来。(七)写作特点1、用白描的勾勒图景。2、以修辞传达精神。3、借对话展现情态。(八)课文拓展杨万里的"诚斋体"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其特点是:幽默诙谐,风趣活泼。他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取笑,涉笔成趣。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他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幅情趣 盎然的图画。语言通俗明快,多用口语、俗语,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当然,诚斋体也有缺点。其取材琐细,较少反映社会现实,气魄、意境都欠阔大,也有一些浅薄无聊 之作。但诚斋体的出现,给笼罩在江西诗派风气下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为宋诗开创了一个新 境界。【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