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诊断及鉴别诊断qgl.pptx
脊髓灰质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儿科 李臻全球消灭脊灰进展o 目前仍有多个本土流行国家-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日利亚、缅甸、尼泊尔等。o 有多个重新输入国家。我国已通过证实无WPV病例o 1994年9月以来 中国已成功阻断本土脊灰野病毒传播,1994年9月发生最后1例本土野病毒病例o 已具备能迅速发现和对输入野病毒病例快速反应能力1995年11月1996年4月 发现4例输入野病毒病例1999年(青海)1例输入野病毒病例 都能及时发现并在病例周围大范围“扫荡式”免疫和AFP病例主动搜索,未再发现野病毒传播的证据WHO西太区证实无脊灰 通过开展OPV常规免疫、强化免疫,人群中建立有效免疫屏障 2000年10月29日WHO西太区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RCC)在日本京都宣布:西太区所有国家和地区已经阻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传播 标志我国消灭脊灰工作进入无脊灰阶段。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_Manual on National Documentation for Certification of Poliomyelitis EradicationWestern Pacific Reg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anila(03/02/99)为何目前一再强调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监测o 对于无脊灰国家,输入性脊灰野病毒或病例成为当前脊灰的主要传播方式o 成人脊灰病例的存在o 输入病毒与输入病例并存o 8月26日新疆和田地区发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疑似输入性疫情o 我国维持无脊灰工作的压力明显增加当前全球脊灰疫情(截至2011年3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周边国家病例占全球病例数的53%(690/1292)新疆西藏云南广西 阿富汗巴基斯坦 印度 应对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的关键o AFP监测系统是否足够敏感,在第一时间识别、发现o 采取快速正确的反应阻断传播措施o 及时实验诊断、尽早启动灵敏的监测和持续快速的免疫补充活动(SIAs)o 加大OPV服苗覆盖的比例,维持人群有效的抗WPV的免疫力 以上是控制WPV蔓延和终止暴发的关键o 不存在WPV流行的国家都应该保持警惕MMWR2009,58(14):357-362Cur Info Pub Health 2009,5(8):5-7监测病例定义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o 任何小于15岁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o 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o AFP监测是症状监测。高危AFP病例 凡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定为高危AFP病例:(1)年龄小于5岁、接种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的AFP病例;(2)临床高度怀疑为脊灰的病例(年龄小于5岁,发热3天后出现弛缓性麻痹,麻痹时伴有发热,退热后,出现躯体或四肢肌张力减弱、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并出现不对称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重症伴有呼吸肌麻痹,无感觉障碍,后期肌肉萎缩,临床上不能排除脊灰的AFP病例)。常见AFP病例报告主要包括几类疾病1.14类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有毒物质引起、原因不明)(5)神经根炎(6)外伤性N炎(包括臀部药物注射引发)(7)单神经炎常见AFP病例报告主要包括几类疾病(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高钾、正常钾性)(10)肌病(包括全身型、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为什么上述疾病都要列入AFP报告范围?o 上述疾病早期即有运动障碍,呈不同程度急性 弛缓性瘫,可由各种原因引起。o 经过病史分析、实验室相关检查、病程经过观察,最终明确:病变累及中枢、周围N、肌肉系统。o 病初无法明确,无确凿证据可除外脊灰病毒感染急性弛缓性麻痹诊断与鉴别诊断oAFP病例诊断要点(一)详细了解病史(二)区别真假麻痹和上下运动神经元麻痹(三)加强对脊髓休克的认识脊髓休克期o急性与严重的上运动神经麻痹可有一休克期,如脊髓受累,称脊髓休克期。病变虽累及上运动神经元,但表现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数小时或几周,休克期解除,渐出现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神经系统及相关实验检查o 神经系统检查要点 运动检查 神经系统疾病中常出现运动障碍 AFP患儿重点检查下列项目1.肌萎缩 指肌肉体积变小 方法:与对侧相同肌肉及邻近肌肉比较 可用带尺测量肢体的周径运动检查2.肌张力 指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 方法:触摸肌肉的硬度 做被动运动体会其肌紧张度,了解其阻力 肌张力增强:触摸肌肉较坚硬,被动运动阻力大 提示锥体束损害,称痉挛性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减弱:肌肉弛缓松软,被动运动阻力减退,关节运动的范围增大n运动检查3.肌力 指肌肉收缩的力量 肌力分级(按六级记录)0级:完全瘫痪 1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而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能平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起,但不能抗阻力 4级:能作低抗一定阻力的运动 5级:正常肌力 AFP相关实验检测要点1.脑脊液(CSF):细胞蛋白分离,蛋白细胞分离2.肌酶:GPT、GOT、CPK(CK)、CKMB、LDH3.血生化:K(3.44.7)、Na(138145)、Ca(2.22.7)、P(1.451.78);单位mmol/L4.肌电图:5.影像学:脑MRI、脊髓MRIAFP相关实验检测的临床意义o CSF 帮助判断病变由炎症、变性、肿瘤侵润所致o 肌酶 帮助判断是否肌肉系统病变所致o 血生化 是否因低钾、钠、钙等电解质紊乱所致o 肌电图(EMG)判别肌源性或神经源性损害o 影像学(CT、MRI)对脑、脊髓检查 了解是否存在脑、脊髓病变致瘫痪脊灰的临床神经病学基础o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脊髓有两处膨大n 颈膨大 发出神经 支配上肢n 腰膨大 发出神经 分布于下肢o 脊灰病变 主要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受累o 临床特征n 患儿发热或热退时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脊髓灰质炎传播o 脊灰病毒 粪口传播,人粪是唯一宿主 室温、污水、粪便中存活46个月,煮沸、紫外线、各种氧化剂敏感o 潜伏末期、瘫痪前期排毒最多、传染性强 病前23天,病后1周内排毒最多 持续时间可达3-6周,少数长达34月o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带病毒者(1:75 1:1000)脊髓灰质炎病毒 临床表现o 临床过程 按症状轻重及有无麻痹分四型:隐形感染、顿挫型、无麻痹型及麻痹型 潜伏期:514d(335d)1.隐形感染(无症状型)占感染者90%-95%,因不产生症状,不侵入中枢。咽部、粪便可分离到病毒,2-4周后中和抗体可4倍2.顿挫型(轻型)占4%-8%,出现发热、咽部充血、头痛乏力、恶心、腹泻等。症状持续1-3d自行恢复,病毒未侵袭中枢神经组织临床表现3.无麻痹型o 出现顿挫型症状外,且症状稍重,体温高、头痛、烦躁、肌痛o 克-布氏征阳性,深、浅反射活跃 减弱或消失,CSF细胞稍高o 发热持续3-5d内热退,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1周后消失。病毒侵入中枢,出现NS症状,但不发生麻痹4.麻痹型 约占1-2%,在无麻痹型临床基础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中枢,出现麻痹,此型按病程分五期临床表现麻痹型按病程分五期1.前驱期 发热1-4d,症状与顿挫型相似 儿童伴上呼吸道及胃肠道症状为主2.麻痹前期 经1-6d热退后再度升高或持续下降时出现脑膜刺激征、颈背强直、全身或四肢肌痛、脑脊液呈无菌性脑膜炎样改变。此期持续2-3d3.麻痹期 典型者在第2次发热1-2d高峰时或开始下降(称双峰热)时发生麻痹,逐渐加重,至热退尽麻痹不再进展临床表现麻痹型按主要病变部位分四型1)脊髓型:最多见,以下运动N元性,急性迟缓性麻痹 单肢,尤以下肢多见;近端大肌群轻远端小肌群为重,麻痹肌群分布不对称;无感觉障碍,麻痹后腱反射消失2)脑干型:麻痹者中6%-25%,常与脊髓型同时发生。因危及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及颅N而病情危重3)脑炎型:主要见于婴幼儿,高热、谵妄、惊厥、嗜睡、昏迷、神志不清4)混合型:兼存上述各型混合,常见脊髓型与脑干型混合临床表现4.恢复期 麻痹后1-2周麻痹肢体逐渐恢复 从远端开始,轻者1-3个月即可恢复,重者12-18个月5.后遗期 指起病满2年,受损肌群因N损伤而不能恢复,持久麻痹,肌肉挛缩,骨骼发育受阻,肢体畸形脊灰后遗症脊灰实验室检查o 麻痹前期及麻痹早期 脑脊液:常规淋巴细胞增高,蛋白正常或略增高 血液或CSF:ELISA检测IgM(脊灰特异性抗体)o 恢复期与麻痹前期 血液和/或CSF特异性抗体呈4倍以上增高o 发病2周之内(未再服苗)采集双份足量粪便,间隔2448h,冷藏(4以下),送规定实验室,尽快病毒分离o 麻痹病例 为鉴别肌肉病和神经受损病,作肌电图。脊灰为神经源性受损病,并有助于确定受损部位和程度脊灰确诊、排除及临床符合病例o 确诊病例 无论其粪便采样合格与否 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AFP病例为确诊病例。o 排除病例 按采便标本合格与否分 1.凡采集到合格标本,但脊灰野病毒检测阴性 2.无标本或不合格标本,脊灰野病毒检测阴性 第60d随访无论有或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病例,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有确凿证据诊断为非脊灰脊灰确诊、排除及临床符合病例o 临床符合病例 无标本或不合格标本,且脊灰野病毒检测阴性 无论第60d随访有或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无其他疾病依据不能排除脊灰的AFP病例脊灰与主要疾病鉴别诊断o 脊髓灰质炎(麻痹型以脊髓型多见)1.可有双峰热2.发热或热退后出现肢体和/或躯干肌麻痹3.弛缓性、不对称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4.重症伴呼吸衰竭5.病程早期CSF中有细胞蛋白分离,恢复期蛋白细胞分离6.肌电图:神经源性受损7.粪便 分离出脊灰野毒株(确诊病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o 又称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1.急性起病,不发热,对称性、弛缓性肢体麻痹2.主观和/或客观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3.常伴面N、舌N、迷走N麻痹,重者亦常有呼吸肌麻痹4.CSF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5.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受损 脱髓鞘型GBS:N传导速度减慢为主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不明显,F波潜伏期延长 轴索型GBS:CMAP波幅明显降低;N传导速度正常或轻度减慢;F波潜伏期正常。6.恢复较脊灰好急性横贯性脊髓炎1.急性起病 常有脊髓休克期 急性弛缓性麻痹2.典型截瘫 平面内感觉障碍及尿储留(或失禁)3.CSF 淋巴细胞和蛋白含量轻度增加4.脊髓MRI检查 有助区别病变性质和范围5.视力和眼底检查 除外脊髓炎伴视N炎少年型重症肌无力(全身型)典型临床特征:四肢及躯干易疲劳性和无力;伴或不伴眼外肌或球肌受累 经休息或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a.甲基硫酸新斯的明药物试验 阳性 b.重复电刺激,15Hz诱发电位波第5次比第1次降低10 c.血nAchR-ab 阳性(抗烟碱型乙酰受体)坐骨神经麻痹1.有臀部注射药物史或腓骨小头受压史2.多见注射即刻,有注射部位或向小腿、足部放射痛3.患肢小腿及足无力、足下垂史,膝踝反射引出提示腓总N受损4.患儿呈仰趾足,膝反射正常,踝反射消失,为胫N受损5.感觉障碍出现在受累N支配肌群类脊灰综合征(poliomyelitis-like-syndrome,PIS)又称急性麻痹综合征o 临床特征与脊灰相似 前驱期 发热、恶心、头痛、肌痛等 迅速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 非对称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感觉障碍o CSF可有淋巴细胞增多o 病因检测:非脊灰病毒;其他肠道病毒多见o MRI有定位价值 如脊髓灰质炎T1与T2相异常信号疫苗相关病例诊断依据o 服苗者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VAPP):疑似病例近期曾有OPV免疫史,且在服用OPV后4d35d内发热,6d40d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无感觉障碍,临床诊断符合脊髓灰质炎。麻痹后未再服用OPV,从粪便标本中只分离到脊髓灰炎疫苗病毒,该病毒和原始疫苗病毒相比,VP1区基因序列变异l%。o 服苗接触者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VAPP)疑似病例曾与OPV免疫者在服苗后35d内有密切接触史,接融6d60d后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或发病前40d未服过OPV,符合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诊断。麻痹后,再服后,粪便中只分离到髓灰质炎疫苗病毒,该病毒和原始疫苗病毒相比,VP1区基因序列变异l%。疫苗相关病例诊断依据o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病例(VDPV):疑似病例曾有OPV免疫史或疫苗病毒接触史,临床表现符合脊髓灰质炎诊断,发病后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液组织中分离到VDPV病毒,且VP1区基因序列变异1%。危险因素和减少、避免V APP发生o 患儿存在免疫缺陷,肛周脓肿可能是V APP危险因素o 减少和避免V APP 加强接种前病史询问及体检 严格掌握接种疫苗禁忌症o 临床诊断必须慎重 任何医生没有经过省级AFP病例专家诊断小组 讨论同意,不能作出V APP的诊断注意!o各级医疗机构在诊治过程中凡遇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必须慎重诊断,在不能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均作为“急性弛缓性麻痹(原因待查)”诊断,不应做出“类脊灰”和“脊灰(原因待查)”等其他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