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pdf
小学电子备课教案二年级数学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小学二年级数学培优辅后计划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教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课本第1、2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感度价观情态与值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亲自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教法与学 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币、别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若干个、粉笔、铅笔、三角形。1 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学前准备1.说一说,下面物体哪个长,哪个短。教师出示几段长度不同的绳子让学生比较长短。2.比一比,下列物体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别针比,粉笔长,别针短.粉笔和铅笔比,粉笔短,铅笔长。提问:粉笔,一会儿说它长,一会儿说它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一一统一长度单位。二、探究新知1.情景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长短短的物体,这些物体是长还是短都需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比较。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如何统一测量标准。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讨论怎样用实物测量数学书的宽。以用别针测量为例说明测量方法:先找到数学书的宽边,用别针的左端与数学书宽边的左端对齐。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摆,要放平、摆直。最后数一数摆了几个别针,数学书的宽大约就是几个别针那么长。小组合作:用1角硬币、别针、三角形、木块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汇报测量结果。提问:通过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用不同的物品去量数学书的宽,量得的结果不相同。3.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小组合作:让学生任选一种物品去量桌子的长、宽,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汇报测量结果。提问: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结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4.用同一物品作标准去量不同的物体长度。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去量数学书的长、宽,粉笔的长,桌子的长、宽等。三、课堂小结同学们亲自通过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不同的物体;用同一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物体等不同测量方法得知,要知道物体的长短必须用同一物品作标准去量。作业设计1.用木块量一量手指的长和宽,量完后说说大约是几个木块的长。2.课本第2页“做一做”的第1、2题。3.课本第2页“做一做”的第3题。板书设计统一测量单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测量的结果各不相同。用同一种物品作标准去量: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教学反思第2课时教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2、3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过程与方法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感度价观情态与值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形象。教法与学 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刻度尺、棱长1厘米和正方体木块若干个、纸条、图钉。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学前准备1.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小刀、铅笔、纸条等约5厘米的物体)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要比较物体的长短必须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总是用X X 物体的长度作标准来量物体的长度,的确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并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二、探究新知1.认识厘米认识刻度尺。观察刻度尺,看看它上面有什么?(数字、小格、字母c m,字母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在刻度尺上找到“0”,它在什么位置,表示什么意思?(“0”在尺子的左端,说明刻度从这里开始。)刻度尺上还有哪些数字,是什么意思?(1、2、3)认识刻度尺上的1厘米。“0 1”是几厘米?“1 2”是几厘米?(板书:1厘米)“2 3”是几厘米?“5 6”呢?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0 2”是几厘米?“0 3”呢?“0 6”呢?“010”呢?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到1是1厘米,从。到2至1 2厘米,从4至!5是1厘米,从1到4是3厘米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我们知道刻度尺从。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量一量,图钉的长大约是几厘米?(大约1厘米)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订书机,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筋的厚)2.用厘米量每人发一张5厘米的彩色纸条,先让学生用手指比一比,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厘米,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测量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是几厘米。(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5,说明它的长度是5厘米。)量一量下面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橡皮的长、宽。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 1厘米大约有多长,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并共同总结了测量的方法。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的物体时,我们先估测一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得准。作业设计1.量一量手掌的宽度、一拄的长度。2.完成课本第6页练习一第2题。3.完成课本第6页练习一第3题。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L _,一 /1 1 -1 T T I 1 耳片,、/-D3图 5 6-手掌宽_厘米 1 n 贴)长_厘米教学反思第3课时教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4、5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4、5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过程与方法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感度价观情态与值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知数学来源地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教法与学 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米尺、卷尺、绳子。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学前准备1.用刻度尺量出文具盒的长、宽、桌子的长、宽约是几厘米。2.量一量黑板的长是多少。(找两名学生测量)3.导入新课。刚才,这两名同学测量了黑板的长度,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这样量太麻烦了)对!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来作单位,如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高等。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有关米的知识。二、探究新知1.认识米。(1)1米有多长?让同学们猜一猜。出示米尺或米尺图。同桌互相测量。测量身高看1米到哪儿,两臂伸平,看1米到哪儿。闭上双眼,用两臂表示1米的长度,睁开眼看一看,手势是否准确。做一做小组同学或同桌互相测量1米、2米、3米互相检测。一位同学说出长度,其他同学量出长度。2.学习1米=100厘米。探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这是1根1米长的绳子,请同学们量一量它是多少厘米。小组活动。学生的刻度尺有10厘米、20厘米、30厘米,通过自己亲自量体会1米=100厘米。(2)练习。2米=()厘米 300厘米=()米5米=()厘米 800厘米=()米3.用米量。认识卷尺、皮尺。用卷尺或皮尺实际测量。分组活动:测量教室的长、宽,黑板的长,也可以到室外测量。分组活动:测量每个学生的身高,课桌的长、宽、高。分组活动:测量每个学生立定跳远的长度。三、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亲自测量,知道了 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并且学会了用米测量较长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估测较长的物体的长度也很多。如这栋楼房我多高,这棵大树有多高等。同学们要多练习估测。作业设计1.课本第6页练习一的第4、5题。2.用尺子量一量你家桌子的高,看看比1米高还是比1米低。3.先看一看1米有多长,然后估计一下你的卧室长有几米,宽有几米。板书设计1认识米用米量II F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第4课时教学课题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并能分辨线段。感度价观情态与值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能用刻度尺画出、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教学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与法法教学教法:讲解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带刻度的直尺。1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学前准备1.教师出示橡皮、小刀、别针、钥匙等实物,让学生量出实际长度。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都喜欢在纸上画一些自己喜爱的图画,像大树、花、小草、房子、小鸟等。这些画有的是弯弯曲曲的线,有的是直直的线。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线,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种线一一线段。二、探究新知1.认识线段。教师出示几条不同的线段,并介绍:这些都是线段。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说出它的名称。注意观察老师先干什么?(两个点)再干什么?(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接起来)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线段,两边的点叫线段的端点。学生模仿画线段。(先在纸上点两个点,然后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你还能画出不同方向的线段吗?讨论:仔细观察这些线段,它们有什么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量一量课本第5页“做一做”下面的线段,它们的长度各是几厘米。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并指出它的端点。2.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画。老师演示画线段的方法:先用铅笔对准尺子上的“0”刻度点上一个点,再结准刻度“3”点一个点,然后把两个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三、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都是直直的,可以测量出长度;并学会了量线段的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同时还能分辨哪些是线段。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作业设计1 .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6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2 .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一第6题。3 .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一第8题。4.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一第9题。板书设计认识线段都是直直的。线段的特点 都有两个端点。1都可以测量出长度。教学反思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两位数加两位数第 1课时教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内容课本第8 1 0 例 1、例 2 及练习二的第1、2 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感度价观情态与值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教学难点笔算的计算顺序。教法与学 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课本第8页的情景图、小棒。1 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学前准备1 .口算下列各题。2 6 +3 =7 +2 2 =4 2 +3 =6 4 +4 =1 8 +2 =5 +3 4 =5 5 +2 =3 +7 4 =1 5 +3 0 =6 5 +2 0 =5 0 +2 8 =6 6 +3 0 =2 0 +3 4 =1 7 +4 0 =7 3 +1 0 =5 0 +2 4 =2 .填表。加数2 31 63 04 12 45 36 03 57加数58764 06426 2和二、探究新知1.出示课本第8页“参观博物馆”的情景图.让学生自己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先在小组里说一说你设计的乘车方案,再全班交流。老师按不进位和进位的先后顺序板书6 种不同的乘车方案。学习例L“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同学们设计了以上6种乘车方案。下面我们用“两位数加两位数”来检验同学们设计的方案能不能通过。二班的3 6人和二班的3 0人合起来是多少人?3 6 +3 0 =6 6 (人)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方法。聪聪又给我们提出一个要求: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怎样写竖式呢?让同学们用小棒竖着摆出3 6 +3 0,然后写出竖式。整捆的小棒上下对齐,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齐。单根的和单根的对齐,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写成竖式是:3 6+3 0相同数位对齐,便于我们把计数单位相同的数相加。个位:6 +0 =6对着个位在横线下写6。3 6十位:3 +3 =6对着十位在横线下写6。+3 06 6十位上的“6 和个位上的“6”,同样是“6”,表示的相同吗?(不同,个位上的“6”表 示“6个一”,十位上的“6”表 示“6个十”。十位上的“6”和个位上的“6”合起来是“6 6”。比一比。让学生比较口算和笔算的结果。(结果相同,在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二班和二班一共是6 6人,比一辆汽车“准乘7 0人”少,二班和二班的同学可以合乘一辆车。方案一通过。3.请同学们分成小组,用笔算的方法来检验同学们设计的第二、三个方案行不行。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教师板书。4.做一做。用竖式计算。(同桌互查反馈)3 2 +6 =5 9 +4 0 =2 0 +6 7 =8 +3 1 =5.学习例2.请同学们检验第四个乘车方案。二班和二班合乘一辆车。自己用小棒摆出3 5 +3 4。写出竖式,应该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说说你是怎样算的。提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从个位算起会更方便,建议同学们从个位算起。6.做一做。2 4 +6 3 =5 2 +3 6 =3 7 +4 2 =3 3 +2 5 =三、思维训练:教师写竖式,让学生判断对错,并将错题改正过来。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在列竖式时一定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更方便。作业设计完成练习2的 第1、2题。板书设计笔算不进位加法36+30=66 30+35=65 35+34=69363035+30+35+3466 65 69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教学反思第2课时教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内容课本第1 1 1 2页 例3、“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 7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利用情景图和动手摆小棒,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算理,掌握方法。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书写的好习惯。感度价观情态与值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教学重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以及进位加的竖式写法。教学难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以及进位加的竖式写法。教法与学 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课本第8页的情景图,第11页例3图,小棒。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学前准备1.口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26+6=18+7=39+5=47+6=55+5=64+9=52+8=33+9=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口算时可以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把一位数相加,也就是先算个位上的数.2.用竖式计算。22+45=51+36=43+15=21+56=54+23=18+40=62+17=26+13=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出示第8页情景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检验后面两个乘车方案是否可行。2.学习例3。(出示第11页例3图)方案五:二班和二班合乘一辆车。36+35=先用小棒摆一摆,想:先加什么?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小结:先加单根的或先加整捆的都可以。相同之处是把单根的相加,满十后捆成一捆,然后整捆的相加,再把单根的和整捆的加起来。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怎样写?怎样算?汇报交流:写竖式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3.比一比。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以前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比一比,想一想哪儿相同,哪儿不同。经过计算36+35=71(人),71人 比“准乘70人”多,所以二班和二班的同学不能合乘一辆车,第五个方案不可行。4.检验第六个方案:二班和二班合乘一辆车。36+34=用竖式计算,想:个位上的6+4得(),该怎样写?7 0人 和“准乘7 0人”同样多,二班和二班同学可以合乘一辆车。方案六通过。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以上六种方案其实是三种情况:两个班的总人数比7 0少的,两个班的总人数和7 0同样多的,两个班的总人数比7 0多的。5.新课小结。(看情景图,出示六种乘车方案的算式和竖式)像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写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提示:千万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1,计算要认真,不要算错数,也不要抄错数。三、思维训练:看课本第8页情景图,如果二班又转来6人,算一算二班能与哪个班合乘一辆车。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在列竖式时一定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作业设计1.完成课本第1 2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二第3 7题。板书设计笔算进位加法36+30=66 30+35=65 30+34=6436 30 30+30+35+3466 65 6435+34=69 36+35=71 36+34=7035 36 36+34+35+3469 71 70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教学反思第3课时教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1 5 页练习二第8 1。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过程与方法体验计算过程,灵活运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度价观情态与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中应用。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中应用。与法法教学教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口算卡。1 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复习1 .口算。1 5 +8 =7 +2 5 =1 8 +6 =6 +4 5 =3 0 +6 0 =4 3 +2 0 =3 2 +9 =3 7 +4 0 =2 .举例说一说,两位数加两位数应该注意什么?二、基本练习1 .独立完成练习二第8 题。2 .看图列式计算。鹦鹉 燕子 苹果 桃子3 5 只 4 8 只 2 6 个 5 4 个Vv一共有多少只?一共有多少个?3 .完成练习二第9 题,小组订正。4 .先填表,再回答问题。二班二班合 计男生人数1 62 4女生人数2 51 8总 计二班和二班的同学去看电影,1 0 0 张票够了吗?二班比二班多,比50人少,二班可能有多少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三、思维训练:自己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应用题,请同学解答.作业设计小练习册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教学反思2.两位数减两位数第4课时教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教学内容课 本 第16-17页 例1及练习三第1 4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从情景图所提供的数据中发现数学问题。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方法。感度价观情态与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教学重点掌握不退位减的方法,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的方法,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法与学 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录像、情景图。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学前准备1.口 算。3 7 -5 =1 6 -8 =5 0 -3 0 =4 8 -6 =1 4-6 =6 5 -2 0 =7 9 -7 =2 5-4 =2.用竖式计算。8 42 5 1 76 0-4 05 9-3 0二、探索新知1.播放录像,激情导入新知识。2 0 0 1年7月1 3日,北京申办2 0 0 8年奥运会成功了,“北京赢了”,申办现场的中国人欢呼、跳跃。所有的中国人都为自己祖国的强大而自豪。2.出示课本第1 6页情景图,引出问题。当时申办2 0 0 8年奥运会的有下面几个城市,它们所得的票数如下:城市北京多伦多巴黎伊 斯 坦 布尔票数5 62 21 893.学习例1。北 京5 6票,多伦多2 2票,是表格中已知的,聪聪提出一个问题: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也就是求5 6比2 2多多少。列出算式是5 6 -2 2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口算:5 0 -2 0 =3 0,6 -2 =4,3 0 +4 =3 4 或 5 6 -2 0 =3 6,3 6 -2 =3 40笔算:5 6-2 23 4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全班交流。列竖式应该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上的6减2得4,写在个位上,十位上的5减2得3,写在十位上。三、思维训练:把竖式补充完整.8 5 8 -口 0 -3 口 -74 0 5 2 1四、课堂小结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有的同学喜欢从十位减起也可以,不过以后再学习退位减法或多位数减法,还是从个位减起比较方便。作业设计1.完成练习三第1题,看书上的图,列竖式计算。2.独立完成练习三第2题。3.在练习本上做练习三第3题,同桌交换订正。4.出示练习三第4题,说一说条件和问题,然后列出算式用竖式计算。5.请你自己提出几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试着算一算。板书设计笔算不退位减法5622=3456 6个一减2个一是4个一一 22 5个十减2个十是3个十34 合起来是34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教学反思第 5 课时教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教学内容课本第18 19页例2、例3及练习三第5 7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方法。过程与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感度价观情态与值在情景图中感受北京申奥成功,人民的喜悦心情。教学重点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退位的方法。教学难点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退位的方法。教法与学 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情景图、小棒。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学前准备1 .口算。1 2 -5 =1 0-6=1 1-7=1 8-9 =2 3 -4 =5 0 -5 =3 1 -2 =4 6 -8 =2.出示情景图及表格,你还提出什么问题?城市北京多伦多巴黎伊 斯 坦 布尔票数5 62 21 89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或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北京比伊斯坦布尔多多少票?或伊斯坦布尔比北京少多少票?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票?二、探究新知聪聪的问题跟同学们提的一样,我们先来解答: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1.学习例2。北 京5 6票,巴黎1 8票,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也就是求1 8比5 6少多少,用减法计算。5 6-1 8 =小组讨论:个位上的6减8不够减,怎么办?算法一:5 6-8,个位不够减,从 十 位 退1,5 6-1 8也一样,个位不够减也从十位退1再减。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重点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算法二:5 6-1 8,个位不够减,就 用5 8 -1 8,5 6加2是5 8,最后再 减2,4 0-2是3 8.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方法,解答了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的问题,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下面的题,从哪一位减起比较方便。4 3 8 8 9 2 不退位减法,从哪1 3-6 2-7 1一位减起都可以。3 02 62 16 73 57 3退位减法,从个位减起3 9-8-3 5比较方便。建议同学们2 82 73 8计算时从个位减起。自己编两道减法题做一做。2.学习例 3:5 0 -2 4 =被减数个位上是0,0减4不够减,说一说怎样做。(个 位。减4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要算1 0-4)3.做下面的题,然后小组讨论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7 3 7 8 6 5 8 1-2 72 21 34 84.自己解决伊斯坦布尔比北京少多少票,巴黎比多伦多少多少票。三、思维训练:算一算,填一填。苹 果(个)鸡 蛋(个)黄 瓜(根)芹 菜(棵)原有6 03 53 2吃掉4 51 3还剩1 678四、课堂小结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时,就从十位退1当1 0再减。1.完成练习三第5、6、7题。2.下面的计算错在哪里?请你改正过来。80 56 613.列式计算。原来有5 0朵花,送给别人1 3朵,还剩多少朵?小明有4 2块奶糖,吃了 1 8块,还剩多少块?笔算退位减法板书设计3 85618=3850-24=26(416)(410)5650-18-242 6教学反思第6课时教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2 1页练习三第8 1 3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巩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应注意优化。感度价观情态与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法与学 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计算题卡、小黑板。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复习1.做一做下面的题,说一说是怎样算的。34 83 72 6015-56 27 232.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说一说应该注意什么?(1)68 68(2)72 70一39-36-52-52二、基本练习1.先填表,再回答问题。数学组 音乐组 摄影组 围棋组女 生(人)1 8281 2男 生(人)2 51 51 62 8合 计(人)哪个小组的人数最多?哪个小组的人数最少?最多的小组比最少的小组多多少人?自己提出几道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2.连一连。4 7 5 4 3 8 4 5 2 8 4 3 5 74 6 -1 8 7 0-2 3 6 1 -1 6 7 +3 6 5 2 -2 43.笔算下面各题。4 6 -3 4 7 6 -3 8 6 0-2 7 81 -1 8三、思维训练:自己编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应用题,并解答。作业设计完成练习三第8 1 3题。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教学反思第7课时教学课题应用题教学内容课本第2 3页例4和“做一做”及练习四第1 3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 论 感 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感度价观情态与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感 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教学难点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感 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教法与学 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情景图、口算卡片。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学前准备1.口算下列各题。36-6=15-4=22-8=13-7=54-9=11-2=40-5=12-6=2.解答下面各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今年二月有28天,三月有31天,二月比三月少几天?求 28比31少几,用减法,31-28=3(天)。有30只白兔,18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求 30比18多多少,用减法,30-18=12(只)。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4 情景图,学习例4。从图中知道:二班得了 16面小红旗,二班比二班少3 面。算一算:二班得了多少面?可以画出线段图。求比1 6 少 3 的数,用减法计算。16-3=13(面)。出示三班、四班得红旗图。比一比:和二班是多是少?相差几面,也可以和二班比一比。小组讨论,算一算,全班交流。三班比二班少2 面,三班得()面。16-2=14(面)三班比二班多1 面,三班得()面。画出线段图.求比13多 1 的数,用加法计算。13+1 =14(面)。四班和二班同样多,是 16面。四班比二班多3 面,四班有()面。13+3=16(面)2.出 示“做一做”情景图。说一说“每个球优惠8 元”的意思。(每个球比原价少8 元)算一算。足球58元,优 惠8元后是多少元?58-8=50(元)篮球45元,优 惠8元后是多少元?45-8=37(元)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并解答。三、思维训练:教师画出几幅线段图,让学生先说图意,再列式计算。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多少”应用题中的“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这种变式习题的解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找出“谁和谁比?”再 看“谁多?谁少?”最后确定算法: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作业设计1.列式计算。有8只蜻蜓,蝴蝶比蜻蜓多3条,蝴蝶有几条?有50个苹果,香蕉比苹果多30个,香蕉有多少个?有45只小狗,小猫比小狗少9只,小猫有多少只?商店里有14台冰箱,彩电比冰箱少6台,彩电有多少台?2.独立完成练习四第1 3题.板书设计应用题_16_二班:L|_|1 3-二班:AJ21 7=4 乂 9=9x6=口诀_ _ _ _ _ 口诀_ _ _ _ _ 口诀_ _ _ _ _ 口诀3.把口诀补充完整。八九()一九()三九()二九()九九()七九()4.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9 的乘法口诀的。5.做一做。(用手型表示9 的乘法口诀)6.在下面的表里找出9、9 的2 倍、3倍9 倍,把这些数圈起来。观察9 的倍数在表格中是怎样排列的。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的这规律,对你记忆口诀有帮助吗?忘记六九()怎么想?二、基本练习1.课本第86页练习第8、9 题,认真审题,小组里说一说再计算。2.独立完成课本第87页练习十九第11、13、14题。三、课堂作业:完成课本第86页练习十九第4 7 题,全班订正。四、思维训练:在。里填上符号,在口里填数。9 x 8=9x4=9x3+D 9x6=9x209x44 x =36 5 x 9-=904 x 909=9 x 7五、课堂小结作业设计1.一枝圆珠笔4 元,一枝钢笔9 元,一共多少元?2.数学游戏:每人准备1 9 的数字卡片,两人一组,同时出示数字卡片,先算出两个数的积为胜方,卡片归负方,先出完卡片的为胜方。板书设计9 的乘法口诀练习教学反思第9课时教学课题乘法口诀表教学内容九九乘法口诀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捷、清楚,懂得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会比较熟练地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感度价观情态与值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教学重点整体记忆乘法口诀表的方法。教学难点整体记忆乘法口诀表的方法。教法与学 法教法:演示讲解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乘法口诀表、乘法口诀卡片。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自主整理全部乘法口诀1.回忆所学乘法口诀。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所学乘法口诀。3.展示乘法口诀表。先 出 示“一一得一”。接 着 出 示“一二得二”“二二得四”,整 齐 的 排 在“一一得一”下面。依次出示3、4、5、6、7、8、9的乘法口诀,按教材的排法排好,就形成了一张乘法口诀表。二、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乘法口诀表,发现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三、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1.复习口诀的含义。任意挑出一句乘法口诀(两个因数不同的),让学生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如“七八五十六”,使学生知道它既表示8 个 7 相加是5 6,又表示?个8 相加是56。2.以游戏的方式开展用口诀进行计算的活动。已知两个因数求积的游戏。方法:请一位学生随意说出一个两位数,另一位学生则将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相乘,并算出结果,如果结果又是一个两位数,再将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相乘,直至结果是一位数或零。如:一位学生说“79”,另一位学生则口算7x9=63,6x 3=18,1 x8=8 o 一位学生报了 3 个数以后,互换角色进行。已知积求两个因数的游戏。方法:一位学生说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另一位学生则说出相应的口诀。如:一位学生说“24”,另一 位 则 说“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这两个游戏可在两人间进行,也可在一人和全班其他学生或小组其他成员中进行,还可在师生间进行,由教师说数,学生写算式。四、课堂作业1.做练习二十的第1 题。可让学生先观察表中出示的那一斜行数和正中数的特征,然后填数,并涂上颜色。将表格填满以后,再引导学生整体观察这张数表,看看还能发现什么规律。如,由于将那一斜行数涂了颜色,学生能较快地悟出这行数就是这张数图的对称轴,两边对应方格里的数是相等的。学生发现的规律也许有很多,说出来都应给予鼓励。2.做练习二十的第2 题。这题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可让家长协同学生做好学具。学具做好后,学生在家中或在课内都可用它进行表内乘法口算的练习。3.做练习二十的第3 题。由于这是第一次出现填最大值的练习,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看懂题意,让学生弄清“最大能填几”的意思,可分两步引导:先让学生 思 考()里能填几?如()x 4 6=3 x 2=7x7=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4题。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仔细看题,独立完成。(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7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四、总结提升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作业设计测试题板书设计表内乘法的复习一、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5 x 4=20乘 数 乘 号 乘 数 积二、乘法口诀背诵1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第4课时教学课题观察物体、搭配问题复习课教学内容有关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过程与方法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度价观情态与值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法与学 法教法:演示讲解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课件、玩具汽车等1 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情境创设,引入课题1 .情境中设问(1)课件出示第1 0 0 页图(四)的情境图。(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2.揭示课题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教师引导,自主梳理1.复习观察物体(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自主观察,组内说说。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交流汇报,发现问题。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2)及时练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 题)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说一说。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