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pdf

    • 资源ID:91245488       资源大小:12.27MB        全文页数:10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pdf

    教学进度表周次内容课时数1 桃花源记 短文两篇62 核舟记 大道之行也53 杜甫诗三首第五单元作文检测64 三峡 短文两篇65 观潮 湖心亭看雪56 诗四首第 六 单 兀 作 文 检 测67 新闻两则 芦花荡68 蜡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上尉的信 亲爱的爸爸39第 一 单 元 作 文 检 测510复 习 中 考311 阿长与 山海经 背影612 台阶 老王313 信客第 二 单 元 作 文 检 测614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615 苏州园林 故宫博物院516 说屏第 三 单 元 作 文 检 测617 大自然的语言 奇妙的克隆6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生物入侵者419 你一定会听见的 第 四 单 元 作 文 检 测720复习检测21复习期考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目标:1.学习古代诗人“忧天下忧”、脱俗豁达的情怀,体会古代文化的魅力。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提高阅理解能力。3.识记、了解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段落和作者简况。4.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古今异义词。5.知识与能力要求综合归纳。文言文阅读阅读方法:反复诵读:文章意境、作者感情、读准字音、读清句子涵泳品味:文章语言、作品意境、诗情画意品味文眼:疏理关键词句,找出字眼、文眼角色朗读:体会人物语言,揣摩说话语气,理解语言逻辑基本技能:复述法:疏通文字、理解大意、口头表达读议结合法:熟读课文、揣摩精妙、解析重点迁移法:联想想像、突出情趣、丰富感情比较法:比较作者、比较题材、比较语言风格及写景抒情基础知识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近义词比较、句 式(反问句、被动句、设问句)古文体裁议论文: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记叙文:传状、碑志、箴铭抒情文:颂赞、辞赋、杂记、哀祭课时安排:本单元教学拟用八课时完成,精读课文各用两课时,自读课文各用一课时。2 1桃花源记陶渊明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3.朗读、背诵课文。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延伸阅读。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Li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教学步骤: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豁 然(huo)严 然(yau)阡 陌(qian mo)诣(yi)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二、导入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其画像)2.导语: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 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三、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为、必 靠 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 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 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 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四、小结1.古今词义。2.一词多义3.判断句五、作业1.课后练习。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步讨论问题,整体掌握文章内容。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二、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第 一 部 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 二 部 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 三 部 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8.提问: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卜.文再寻桃源不得埋卜.伏笔。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喑示桃源是虚构的。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三、小结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 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四、作业1.课后练习。2.练习册上的作业。五、板书设计(虚景实写,中有实)教学后记: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领略了桃花源的美景,但是对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掌握还不够好,这还需努力。2 2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学 习 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2.学 习 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教学难点:1.辨 析 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导 读 法(通 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 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一、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课题 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作者及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二、学习课文(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学生试读课文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二 读 品析诗句)“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 儒,无 白 丁(雅)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品 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鄢安宁的环境。“鸿儒”可 否 换 成“群儒”?不能。“群儒”则 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能否将“阅金经”改 为“阅五经”,为什么?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首尾句有何关系?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不矛盾、题中 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 句 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三、教学小结(略)四、全班竞背(学生自由背,小组中相互背,全班竞背)五、板书设计:一 山水比兴 引陋至一荷陋之有 A陋对偶拟人衬托对仗夸朋友虚 实 对 比话生活不陋类 比 喑 含立志向引经据典表态度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生自主:品评这篇课文美在何处,然后逐步品析文章,突出文章精辟的语言美、精妙的形象美、隽永的意蕴美。背诵课文,对照阅读 陋室铭与 爱莲说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行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 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二、整体感知课文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文章的题目是 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1.检查ri读 情 况(看屏幕,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周 敦 颐()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2.向: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五、研读课文(-)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托物言志文章的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理解运用“菊“和”牡 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首饮酒诗,当中有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然而能洁身白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 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 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 读出“鄙视”的语气。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4.小 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六、指导学生背诵。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七、总结课文1.学生总结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占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2.教师总结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样正直的人。八、布置作业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九、板书设计精辟的语言美好的形象隽永的意蕴教学后记:教学中加强朗读背诵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学 习 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学 习 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2 3核舟记魏学潜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诘、句式。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题部分的说明顺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方法:1.读想法。2.发现法、探究法。3.点评法。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 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 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教师提示以下内容(投影显示)3.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三、整体把握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3.多媒体显示文中优美的语句。五、课堂小结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六、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七、布置作业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2.作课文后面的练习。八、板书设计核舟记-、概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细 生致 动观 说察 明整体二、详写核舟三、总述并评价局部 _船头教学后记:学习本文要注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2 4大道之行也 礼记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 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4.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2.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学习占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教学重点:背诵课文教学难点:联 系 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3.探究创新法。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学步骤: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 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 大道之行也。二、整体把握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研读理解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知道学生翻译课文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2.小 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3.全班交流三、探究讨论: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3.指导朗诵4.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一)总领全文(二)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三)总结全文5.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四、教师总结: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五、作业布置: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2.背诵并默写全文六、板书设计大道之行也概 率 伙 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满足生存需要辞 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满足发展需卜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一总需全文,折射现实教学后记: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M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2 5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些常识及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过程和方法目标:1.掌握一些占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学 习 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切的雄心和气概。2.学 习 春望 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畜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3.古诗五步教学法。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互动,学习研讨 望岳 春望,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诗意,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诗的意境,结合读诗的切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教学步骤:一、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二、读读讲讲问问。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整体感知。问:诗 题 叫 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 何 (怎么样)上,试 比 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光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发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 欲 登。)由引出下两句。“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三、总结。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学生自由发言。四、春望赏析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 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乂 是 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h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一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儿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乂叹息衰老,则更增层悲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潮,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五、作业布置背诵这两首诗。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 习 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教学步骤: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1 .介绍背景。2 .简介作者。二、出示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1 .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2 .谈谈你的初步感悟。四、看图理解课文:1 .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2 .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更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更与妇对话的情景。五、说一说: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六、复 述 课 文 一“走进石壕村”七、合作探究;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欣赏音乐 家和万事兴。九、作业布置:1.背诵诗三首。2.完成练习册十、板书设计:色林(14)“致词”的由来。掾更 凝(5 16)老妇苦叙不幸“致调”一r 脚(17 20)老妇自请应役 的内容德 声(21-24)作别老翁一“致迥”结果望春城败象忧国伤时春望念亲人境况念家悲己教学后记:教学本文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学 习 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切的雄心和气概。学 习 春望 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第六单元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课文以古代诗文为主。2.五篇课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3.本单元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4.但这些诗文都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了在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不同空间内I日的风貌。二、教学目标:(-)知 识 和 般 目标: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了解文中所写的自然景观,感受自然美。3.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三、教学方法:教读本单元应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的优美意境,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四、课时安排:本单元教学拟用15课时,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各用3 课时;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各用2课时,第五单元作文、复习、检测共用5课时。26三峡郦道元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 .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 .了解文中所写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3 .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4 .背诵并默写全文。(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 .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2 .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1 .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2 .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3 .背诵全文。教学难点:1 .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2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1 .诵读法: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2 .拓展法: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3 .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 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二、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多媒体课件出示)正音:阙(q u 5)叠嶂(z h d n g)曦(x i)月 褰(x i d n g)陵沿溯s i)素湍(t u i n)绝媒(y 6 n)长啸(x i 4 o)三、研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朗读停顿训练重点: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线天。)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第3自然段则/素 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蟾/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第4自然段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四、畅读全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五、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讨论:1.全篇只儿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儿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的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3.第 2 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六、作业布置:熟读成诵七、板书设计:i(r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高峻美、三峡 1 夏千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奔放美 人 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幽美认一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凄婉美 J教学后记:教学本文,应在疏通文句、把握文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写景的脉络,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2 7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教学目标1、2难点:教学目标3课前准备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 山峡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干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 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 的 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注意事项

    本文(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pdf)为本站会员(无***)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