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全诗翻译鉴赏.docx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全诗翻译鉴赏篇1: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全诗翻译鉴赏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全诗翻译鉴赏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北地春。 解释: (1)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2)才子:指袁拾遗。 (3)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4)梅花早:梅花早开。 译文: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 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 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江岭:指大庾岭,过此即是岭南,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 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这两句诗对袁拾遗被流放岭南,既有不平,也有伤感诗人从襄阳到洛阳来拜访才子袁拾遗,说明二人感情深厚,但此时袁拾遗却作了“流人”去了岭南,这使诗人十分伤感。既是才子,即是难得的人才,不被重用,却被流放,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流人”又是自己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用人对比(“才子”对“流人”),显示不平,用地对比(“洛阳”对“江岭”)显示伤感。以之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 赏析: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 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如今到了洛阳,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足以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自己的挚友呢。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怎及得留居北地故乡呢?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篇2: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篇3: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译文】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解释】 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才子:指袁拾遗。 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梅花早:梅花早开。 北:一作“此”。 【赏析】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篇4: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诗歌鉴赏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北地春。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 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如今到了洛阳,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足以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自己的挚友呢。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 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怎及得留居北地故乡呢?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篇5: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翻译赏析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翻译赏析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全文如下: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前言】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诗人去洛阳寻访故人,不料挚友已经被贬江岭。诗人的心绪颇为复杂,不平、感伤、怀念交织在一起,但表现在诗里的却含蓄深沉,甚至很飘逸洒脱。用“才子”二字,表达对袁拾遗的倾慕。同时“才子”与“流人”的对比,暗喻诗人的不平之气。虽然说江岭梅花开得早,风光美妙,也不如北地家乡之春好。诗有收放自如、含蓄不露的美感。这首诗虽然短短二十个字,但其境界非常大,于情感上虽未着一字,但那种寄予的深情却在相隔千山万水的南北之间弥散开来,虽不得不淡,却至死不灭。 【解释】 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才子:指袁拾遗。 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梅花早:梅花早开。 北:一作“此”。 【翻译】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鉴赏】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篇6: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高考诗歌鉴赏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高考诗歌鉴赏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鉴赏: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篇7:孟浩然古诗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北地春。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解释 (1)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2)才子:指袁拾遗。 (3)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4)梅花早:梅花早开。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译文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 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 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篇8:孟浩然古诗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翻译及赏析 题目又是不遇的套路,不知孟夫子又能写出何种的余味。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地名对地名,身份对身份,对的工稳,但内里乾坤岂是工稳二字所能涵盖。洛阳繁华之都也,袁拾遗原居之地,才子人中之杰也,对有人的倾慕之意,繁华之都居才华之人,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而是诗人却不动声色的偷天换日,瞬间作天壤之别。江岭荒芜偏远之所也,袁拾遗发配之地也。流人待罪之身也,无限不平的淡。真乃见尺幅千里,瞬息云泥。前一句读的时候是多么的兴奋、艳羡,后一句读的时候又是多么的失落凄凉苦楚不甘。这种变化于开篇是罕见的,这种语句上的平静更是可怕的。真实平静的海面愈加的深邃呀! 怎么接,一味的苦下去。还能怎么苦,而且还有浓墨重彩之嫌,这和诗人的风格是背离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要转,怎么转,转的"自然而然,看不出是转,最简单的法子就是承着上句的写。 闻说梅花早。好,扑面而来风景,竟是梅花,也是文中第一个意象-唯一的具体意象-早梅,多么的清新淡雅,令人不禁心神为之一荡,顿时从苦楚惨痛中拔了出来,得到了些许安慰。 喜欢读诗的读者可能会有某种灵犀,诗人下面可能会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写下去,甚至写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地步,获得一种自由和愉悦。可是孟夫子是很“规矩”的人,他要回题的,他要收尾呼应的圆形结构,回笔一兜,有一个尺幅千里。 何如北地春。自然而然的回到了洛阳。而且是接着梅花的意象,回到了春天里的洛阳。而且是在比,南国蛮荒之地和北国华丽之都的比较,怎么比,没法比?也许现代在的环保主义者会选择前者,但不要忘了那是在一千多年以前,都市才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地,而蛮荒之都成为人们的圣地是在现代以及未来。诗人此一问,将我们心中刚刚升起的温暖瞬间毁灭殆尽,一朵梅花的春天怎抵得上一个都城的春天,那里是远在天涯的漂泊,这里是近在咫尺的安居,那是艰难岁月的起始,这是衣食无忧的终生。比的是梅花和春天,比的更是生活与人生。 这首诗虽然短短二十个字,但其境界之大,令人叹为观止,于情感上虽未着一字,但那种寄予的深情却在相隔千山万水的南北之间弥散开来,虽不得不淡,却至死不灭。 古中国有过多少这样的事迹,昨天还高高在上,志满意得,今天就成阶下之囚,路往蛮荒。这就是人生的大玩笑,亦是人生的大悲欢。多少诗人费尽心思的惨淡经营,写的惊天动地,然而总是难以流传。 再将诗重新吟诵一遍,北国之城,才子之友;南国之偏,待罪之身;梅花之美,物芳难赏;北都之春,欲哭无泪。这就是绝唱的中国诗,有人可能还根本不知道它是绝唱。 篇9: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的意思,洛中访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的意思,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赏析 -诗词大全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体裁:五绝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篇10: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译文及解释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译文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解释 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才子:指袁拾遗。 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梅花早:梅花早开。 北:一作“此”。 篇11:孟浩然的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及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的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及孟浩然简介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注: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才子:指袁拾遗。 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梅花早:梅花早开。 作品译文: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 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 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作品赏析: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游历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落榜。他在太学赋诗的时候,名动公卿,满座为之倾倒。后因写诗引起唐玄宗不悦而被放归襄阳,于是漫游吴越一带,游览名山胜水。734年(开元二十二年),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准备向朝廷举荐他,但他不慕名利,到期竟然失约不赴,终究还是没有成就功名。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时期,早年曾有远大的抱负,但在政治上困顿失意,终生过着隐士的生活。他洁身自好,不乐于趋附权贵,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当时和后世所倾慕。 他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他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 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2.隐居生活: 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 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或许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一个乱世,例如庞德公(东汉名士)的时代,对于某种特别性格的人,入山采药,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但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吗?然则为什么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援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入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走路呢?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鹿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寞,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恐怕那时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为心理上他早与那位先贤同体化了。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实在,鹿门山的家园早已使隐居成为既成事实,只要念头一转,承认自己是庞公的继承人,此身便俨然是高士传中的人物了。总之,是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于布衣的。孟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 3.文学创作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他的诗虽不如王诗题材广泛,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v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孟浩然的诗描写田园风光,表达对农家生活的热爱,读来朴质感人。他与王维是盛唐时期的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人物。 篇12: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唐诗原文赏析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唐诗原文赏析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前言】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诗人去洛阳寻访故人,不料挚友已经被贬江岭。诗人的心绪颇为复杂,不平、感伤、怀念交织在一起,但表现在诗里的却含蓄深沉,甚至很飘逸洒脱。用“才子”二字,表达对袁拾遗的倾慕。同时“才子”与“流人”的对比,暗喻诗人的不平之气。虽然说江岭梅花开得早,风光美妙,也不如北地家乡之春好。诗有收放自如、含蓄不露的美感。这首诗虽然短短二十个字,但其境界非常大,于情感上虽未着一字,但那种寄予的深情却在相隔千山万水的南北之间弥散开来,虽不得不淡,却至死不灭。 【解释】 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才子:指袁拾遗。 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梅花早:梅花早开。 北:一作“此”。 【翻译】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鉴赏】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宿建德江孟浩然全诗鉴赏 闺怨全诗鉴赏 新晴野望全诗鉴赏翻译 自洛之越孟浩然鉴赏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全诗鉴赏 感遇其一张九龄全诗鉴赏 孟郊劝学全诗翻译 三五七言的全诗翻译赏析 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古风全诗翻译赏析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