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教学工作总结(共4篇).docx
地理高考教学工作总结(共4篇)高考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一作为中学教学重要指挥棒-高考,其功能已从过去的"选拔"模式(即遴选少数尖子学生),逐步转变为"淘汰"模式(即将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的人加以分离)。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已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近年来,越来越强调有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新形势,高三地理教学应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等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的思维为重要目标。一、全面安排,重基础高三地理教学实际上是对中学阶段地理学习内容的全面复习,从20xx年起广东省省高考采用的模式是3+综合+X(综合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综合,X为六科中任选取一科,即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根据有关文件精神,高考综合考试地理学科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考必修课的内容;综合总分中地理学科占综合总分占20%左右,测试既有学科内的综合(约占60-70%)也有跨学科的综合内容(占20%)。综合科目,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占一定比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中学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也就是说,综合能力测试主要是指学科内的综合,哪怕是跨学科的综合也是建立在各学科教学基础上的综合。因此,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应把精力放在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只有保证了双基教学的传统优势,教给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动用知识解决综合问题才会有坚定的基础,切勿在跨学科综合上猜题押宝。因此,高三地理复习应该重基础,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如何安排高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呢?首先根据高考的总体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高三年级总体复习计划,在思想上对高考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并对高三的复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高三年级的总体复习计划大体上分为二个部分,即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分为周课时安排和复习阶段安排,具体情况为:每周2课时,第一轮复习时间为20XX年9月20XX年2月,第二轮复习时间为3月1日4月14日,第三轮复习时间为4月16日5月24日,6月份为总复习。内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为主,将初中地理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去。具体地分为三块,即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以高中地理上册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将初中地理中的时区和区时、经纬线、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等内容结合进来,补充地图、地形、等值线等内容,用15个课时完成;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册教材为主,适当结合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用15个课时完成;区域地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国的主要区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国家,用10个课时完成;这些知识的"梳理"均在第一轮复习中完成,按2课时/周计算,高三第一学期的总课时为40课时,考虑到节假日的因素,故将第一轮复习延至第二学期开学。第二轮复习侧重学科内的综合,形成知识网络,构成学科体系,强调训练、点评。第三轮复习注重专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总复习阶段主要查漏补缺,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复习,并进行考前指导、心理训练等。我们分别在20xx年3月25日、5月12日参加佛山第一、二模拟考综合测试卷,统一把握在全市中的复习情况和效果,并及时进行质量分析,向分管教学校长和分管主任通报情况,便于对高三的教学进行全面的监控和调控。把握系统,兼顾区域教育部规定:新高考地理只考必修课内容(暂不考高三选修教材内容)。这无疑给中学地理教师增加了一个难题,因为高中地理必修内容为系统地理,而选修教材为区域地理(中国、世界),不考选修课内容,是否意味着不用复习区域地理的高考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三20XX年高考落下了帷幕,备受关注的高考试题展露真容,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虽然地理试题在不断变化,但一直不变的是知识体系和越来越贴近生活的出题思路。我们甘肃省所采用的新课标更加表现出这种倾向,试题难度逐渐降低,更加侧重考查学生对地理生活常识的理解和应用侧重能力的考查,体现了一直以来高考能力立意的宗旨。一、试题分析和评价试题结构:试题结构没有变化,必答部分有选择题11道(44分):非选择题36题(22分)、37题(24分)共46分;选答题在选修模块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中任选一题作答(10分),总之题型体量试题结构都没有变化。1、客观题(选择题)部分【难度变化】下降今年的高考试题仍然采用五组材料展开,分别为城市区位、世界区域地理、地球运动(仅第4题一道)、地理新概念理解(“蓝水”和“绿水”概念的判定)、地理环境整体性、气候成因分析、农业地域类型,整体难度较低,题目综合性好,知识点考察范围广。选择题题组数量增加,共5组,每组题的数量减少,这样变化使得命题涉及到更多的知识点。今年的选择题整体偏简单、都是基础知识,考察以世界地理基本常识为主,基本没有“陷阱”型问题,难度较20XX年、20XX年高考题简单。2、主观题(综合题)部分【难度变化】简单第36题考察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从气候、河流的水文特征、地理生物入手,难度较低,几乎都是讲课过程中的答题模版,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容易拿到高分。第37题考察中国东北商品农业,特别是三江平原的农业类型,都是答题模版,直接套用就可以了,只是出题形式略有变通,没有直接考察农业区位选择,而是以“环境质量优良”、“病虫害少”、“化肥使用量少”这种原因描述的形式出题而已,基本答题模板基本没变。3、选修题部分【难度变化】持平选修地理中“旅游地理”考察老工业区的资源化转变,发展旅游业,出题形式较新颖,必修三区域地理中“德国鲁尔区的老工业改造”有知识重叠的部分,是今年高考地理试卷中个人觉得出的最好的一道题。“自然灾害与防治”考察地质灾害类,以福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切入点,难度低。“环境保护”考察生物多样性问题,比较难答。总之,20XX年地理试题在变化中保持了稳定,重能力考查,起点低,贴近生活,巧妙地设计和隐藏了难度但没有回避难点,侧面考查了热点。更符合课改的趋势,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二、复习备考经验总结面对今年的高考试题和学生的高考成绩我们有一丝丝的欣慰甚至是一丝得意,令人欣喜的是一方面我们在复习备考中给学生进行了准确有效的指导,起码没有误导学生;再者是学生的成绩很令人满意,不少学生考下来说地理做的很有感觉,出错很少。地理学科再不是制约文综的瓶颈反而成了学生的得分学科。回顾一年的工作觉得我们比较可取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1、精细制订备考计划,有条不紊地完成高考复习内容一进入高三我们就纵观全局制定全年的复习备考计划,高三地理复习为三个阶段:第一轮3月初完成,第二轮是专题复习到4月底结束,第三轮5月初开始大概用两周到三周时间,最后留一周多时间学生自主复习。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差,课时安排比较紧,以往有些老师四月份一轮复习还没有结束,二轮只是象征性的讲几个专题就匆匆结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三轮四轮复习。根据我们的经验必要的轮次一定要做全做实,一轮复习重要,二三轮更是必不可少,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知识的重复和老师的总结都很有必要。到后期可能学校安排的各种考试比较多,学生和老师都开始着急,可以按照计划结合实际进度适当调整,但是必须把该做的轮次做好,既不能过于拖拉也不能跳跃式前进。2、精心组织教学,认真做实备、讲、练、批、辅等教学常规环节备课方面:在集体备课统一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每一位教师从自己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集体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既发挥集体的优势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彰显教师的独特教学魅力。讲课方面:高三的课堂追求实效和高效,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所以课堂上“精讲”讲要讲的透彻,“精练”练要练的有效,结合学校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我们钻研每一种不同课型的上法: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试卷讲评课等。练习方面:认真编写和筛选课时练、周练、月考试题;在平时练习中要求学生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指导。尤其是后期的二轮三轮练习是老师们自己精心筛选和编写的,以求有的放矢。辅导方面:辅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辅导学生有效做作业辅导学生及时总结。总之教学工作看似周而复始却是充满艰辛,没有华丽的语言不需要豪言壮语,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坚守,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去做好每一个环节,只有做好这些常规工作、只要做好这些常规工作我们就能取得骄人的成绩。3、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准确把握高考内容、要求和方向面对今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禁窃喜,其中对试题难度的把握、对地球运动部分的预测、对区域地理的分析、对试题题串的估计无不与我们的预计相符合,所考的考点也是我们平时反复强调的重点。所有的这一切应该归功于我们平时展开的教学研究工作为我们的复习备考工作正确的导航。我们教研的主要途径有: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包括考纲考试说明的学习和解读;学校间组织的教学交流活动;自己平时积极主动地收集高考信息;做近几年高考试题和分析高考试题;参加省上等上级单位主办的高考信息发布会,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积极的学习。4、胆大心细合理取舍、勇于创新胆大源自于对考纲的准确解读、对教材的悉心参透,心细源自于高度的责任感和强悍的业务能力。教学不是墨守成规,不是照本宣科更不是人云亦云,高考复习备课更是对教师业务能力、敬业精神极好的锤炼和检验。在教学中我们大胆取舍,深切领悟新课改精髓,对于老旧知识进行舍弃,对非重点知识适当提及,对重点知识精讲细讲。到后期的二轮三轮复习没有现成的教材,主要靠老师的经验和智慧,合理地重组知识、整理专题,复习中我们打破陈规依据大纲要求参照高考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取舍,力求高效。比如区域地理部分内容看似简单但是按传统的地名加矿产的教法需要记忆大量的东西,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负担。我们深刻领悟高考能力立意的精神,不让学生过多地去死记太多无用的东西,侧重区域分析的方法。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有效。今后复习思路1、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尤其是新课标卷,广泛收集关于高考的信息,以考试动向为依据,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保证复习扎实有效的进行。2、高三复习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立足基础,构建知识网络,梳理知识,从微观上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广度。3、针对试题难度降低的实际平时训练面向低、中档题抓训练,多抓基础,避免偏难怪题4、加大区域地理复习力度5、地球运动部分侧重基础理论的理解,避免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6、开放性试题是近几年的一个亮点,继续开放性试题的训练7、人都有惰性哪怕是高三的学生也不例外,布置的各种任务要勤督促抓好落实,只有抓住学生才能出成绩。第2篇:高考总结地理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地理试题评析及备考总结2014年高考已经结束,地理试题与往年相比,试题比较平稳,突出主干知识考查,注重能力培养,没有偏、难、怪题,较好地体现了课改精神。特点如下:从考查的知识点看,今年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必修1、必修2、必修3的大气、农业、工业、人口、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地球运动部分重现且难度较往年有所下降。试题充分体现了重基础、重主干知识的考查特点。从材料选择角度看,今年的地理试题关注关系人类生产、生活的诸多问题,紧密联系实际,用所学理论解答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一、重主干知识,能力覆盖相似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和方向都是高中地理的核心主干知识和四方面的能力。如大气、农业、工业、人口等,都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主干,也成为近年高考中出题的重点知识块。在每个重点知识块的选点命题又以核心知识为主。如农业、工业重点考区位因素。绝大多数考题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立意十分明显,尤其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二、加强区域分析内容的考查如选择题除3、7、8、9、10、11题外,其它都与区域地理分析相关;综合题更加突出了区域分析.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依旧是主体,占的比重大。选择题1、4、5、6、7、8、9题,综合题36、37题都重点考查了自然条件分析。另外,学生读图识图能力依旧是地理考试的重点,全卷共10副图,所有试题都与图相连,体现图象考查、能力立意,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重视对图像的考查,从多角度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分析、提取信息,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三、重在考查能力试题对考生逻辑思维、综合思维等地理思维能力进行了重点考查,如选择题2、8、9、10题,只看题干,考生难免迷惘,只要通读全题、认真分析材料,则不难作答。虽然没有偏、难、怪题,但考生想拿高分也不容易。只有那些地理素养深厚、答题习惯良好、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才能拿到较高分数。11个选择题,思考量都比较大,稍有疏忽就可能丢分。四、贴近生活现实,学以致用试题关注关系人类生产、生活的诸多问题,紧密联系实际,用所学理论解答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试题中涉及了生活中较常见的自驾旅游、人口迁移等中国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也是考生比较熟悉的社会现象,较易得到考生认同。五、强化趋热求新高考永远不回避热点,通过联系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充分说明了地理学科的应用性,选择第2题涉及到光热发电,选择第4、5、6题铁路交通,7、8、9题涉及全球气候变化,36题错那湖沿岸沙尘暴,37题第3问涉及到工业污染,都是今年度较新、热的话题,或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六、开放式的讨论试题,强调探究能力37题第三问开放性的试题,有人提出观点,问考生是否赞成。这些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只要考生能阐述清楚理由即可。七、新增加考查内容地球运动部分已三年没有考查,选择题第3题考查日影方位,难度适中,波澜不惊,进一步丰富地理考查知识。现将一年地理学科备考复习方法总结如下:一、认真研读考试大纲,捕捉高考信息开学初,利用集体备课,认真研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的内容,确定高考地理科考试内容。内容包括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选修模块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1、考核目标与要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2、高考试题特点、变化与启示(1)关注命题人的关注点:了解命题人的总体想法:理解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具体表现在:注重评价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品质;注重考查学习方法与过程;注重考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注重社会重大问题的地理认识,体现学科的实用性和时代性。(2)新课程的高考命题原则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为评价核心,在试题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重大问题;试卷布局设定考查重点和层次要求,拓宽考查空间;适当增加开放型试题,鼓励有创造性答案;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起点高、落点低,立意鲜明、背景新颖、设问灵活、层次清晰,体现学科自身价值;读题时间多、做题时间少,重在考查思维能力;入门宽,路子多;大开口,小出口,层层设卡,题题把关;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二、研究学生,研究学情本届学生地理基础较为薄弱,整体学科素养比较低。同时对新课程概念模糊,不能够很好的顺应新课程的学习,缺乏自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水平参差不齐,复习难度大。三、复习要求1.定准课程目标,适当加快速度整个复习阶段的基本要求是重视教材,重视基础。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和考试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停留在像上新课那样一章一节,按部就班。复习标准不再是新课的低水平、浅层次重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更高水平的知识再现和能力的提升。2.增大课堂容量,注重知识拓展一轮复习基本上是按照教材一章一节地复习,但不能仅限于教材的知识内容,需要补充和扩大容量,要把课堂的容量做足,对教材知识内容拓展,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教材的高度整合,做到收放自如;二是将经典题恰当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行深化、拓展。通过增加容量,知识拓展,让教材“由薄变厚”,让复习课增值。例如:在复习气候类型时,了解了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成因、特点后,就应联系到区域地理的具体地区,复习气候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气象灾害等。3.整合教材,构建知识体系一轮复习既不能象新授课低水平重复,也能象二轮专题复习那样对教材高度整合,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须对多本教材内容相近的知识板块进行重组,构建新的知识网络。4.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进行单元复习时,不必面面俱到,不必重视课堂结构的完整、完美,关键是要有效果。多采用“点”讲的方式,即提示重点,破解难点,讲学生还没理解的知识。具体要求是:记知识、明重点、讲问题、破难点。5.形成“公式”,降低难度、增强信心对于抽象的、难度较大的内容,如地球运动关于时间、日期、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等方面的计算,文科学生都感到头痛,成为制约学生考试的瓶颈、拦路虎。其实,问题真正理解了很简单,老师应很好地归纳,总结出“公式”(解题技巧、解题规律),然后让学生去套,化整为零,层层分解,步步推导,多算多练,做到熟能生巧。对主观试题的解答,也有一些基本的套路。提高解答能力,课堂运用典型的案例,剖析解题的思路,展示解题的过程,总结解题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套路,让学生模仿、领悟、形成能力,实现解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标。6.以问题为线索,加强针对性复习中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在备课阶段把本节的主要问题弄清,并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作为备课的重点。讲、练都应围绕这些重点问题进行,以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认真备课、精确设计教案,打造高效课堂。7.以训练为途径,强化训练,增强实效性学生能力归根结底是考试能力,考试能力是通过有效的训练得来的。复习要有很强的训练意识。坚持周周练、限时练、半月一次大考、滚动练习相结合,训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练,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性。训练定时定量,以考代练,增强实效。8.以学生为主体,提高有效性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方针,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克服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低效率的课堂。9、注重过程与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具体措施1、夯实基础,讲清概念,突出主干重点,加强识记。注重知识归纳和整理,总结基本规律和建立知识网络,划繁为简,加强学生记忆和理解。把高考常考知识点答题思路整理出来,反复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堂记忆,课后落实。2、加强综合训练,以练代讲,讲练结合,重在评讲,提升应试能力。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强选择题的训练力度,强化基础知识,提高分析和解答试题的能力,提高基本技能。二是加强对试题的研究,对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常考知识、难点知识重复考,反复练,使学生既重点又全面的掌握地理知识。三是对考试、训练中发现普遍问题,在评讲时以小专题的形式针对训练,查漏补缺,并回归教材,形成知识体系。3、高度重视评讲课。通过错题统计,了解学情,确定评讲内容,对审题(审题干特别是限制条件、审材料和图表,提取解题的有效信息)、答题技巧、解题思路、答案规范方面(科学的精辟语言、学科的准确语言,)进行重点培养,使评讲课更有针对性、实效性。4、强化区域地理,提高空间定位能力。把握区域自然特征,特别中国周边的区域地理特征。5、结合社会热点,强化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训练,加强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关注开放性试题,掌握答题技巧,体现课改理念。6、注重地理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尽管每年试题的情境是全新的,但是回答问题所需要的知识都来自于教材中的内容,新课程更注重考查考生面对试题的新情境,是否迅速从已构建的知识体系中调动和迁移知识和原理,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7、题目开放性越来越强,答案的开放性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同学们要从地理角度对时政热点问题、身边的现实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提出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8、与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注重考查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新课标中高频考点有:区域空间定位、等值线的判读、区域地理特征及成因分析、天气与气候、区位因素分析、环境问题、地理计算、洋流等依然是主干知识!五、研究高考真题,关注命题的变化1、关注命题的思路(小题量大分值)知识抽样-全面复习,分清主次图像承载-注重各种图表的判读要领与分析思路重在过程-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立意深刻-关注与当前实际联系的隐性信息材料新颖-具备迅速理解试题中虚拟情境的能力2、关注命题过程的变化图示语言丰富,选择题中人文地理比重有所上升。卷以区域地理为主载体,中国地理的考察更加明显。理性思维与思考过程增强,与新课标要求紧相贴。注重理论的探究与结论的表达,体现新课标的能力要求。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学习有用地理的新理念,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3关注题型、题量的变化及分值的变化,学生答题时间的变化。4注意内容的变化依据课标及考试说明适当的调整。5注意选修课的考察方法及附分,评分标准。6复习的重心从关注知识的系统复习转变到能力立意上,凸显地理学科的过程方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训练上来。六、复习流程三轮复习法,即:模块小专题复习学科内综合专题复习综合练习第一轮复习:模块小专题复习。总体要求:抓纲务本,夯实三基一标(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理论,课程标准);构建网络,形成能力;按章节复习,做全、稳、实。讲透自然地理,认识地理区域,活用人文地理,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自然地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紧抓主干,突出重难点,精炼考点。一轮复习的具体方法与策略:(1)抓中间,促两头。抓住中间,有两大优势:一是提高上线人数,二是提高成绩。中间学生是主题,抓住中间就是抓住整体。同时对两边学生有促进作用和带动作用。(2)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对于学科主干知识尽量安排充足的时间,并放在复习的前期。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学生要求熟练掌握五大地理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四大区位理论,即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运力结合有关图像进行深入理解。其次,教师要把握问题的实处,进行方法的提升,授之以渔。依据标准和考试说明对教材进行重组,确定复习的重难点。处理好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和初中教材的关系。必修教材是重中之重,其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识和基本原理及规律,占比重最大。选修教材是对必修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复习中可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和提炼。初中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是选择典型地理现象、典型区域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知识和原理分析研究区域地理现象的成因,掌握区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3)创设激情课堂。课堂上,教师需要用魅力感召学生,用智慧启迪学生,用激情感染学生,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和社会责任,融入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力求思维严谨、条理清晰、要点明确、主次分明、激情点拨、旁引博证、扣人心弦。(4)渗透心理辅导性课堂。提高课堂管理意识,走下讲台,用一个眼神、一中暗示、一句箴言、一个肢体语言或一次谈话,力求从情感、兴趣、毅力、恒心等方面,充分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5)注重课堂管理。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萎靡不振、漫不经心,或不思考、不讨论、不回答、不记录,课堂气氛沉闷。加强课堂管理,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6)做好课堂笔记和纠错笔记。要求学生课堂三动:动口、动手、动脑,来训练学生在高考考场上的三度速度、准确度、整洁度实属必要。笔记是记录上课时老师讲授的重点、难点,学生听课时的智慧火花,做题时记录实战心得,评卷时记录老师的订正。纠错笔记要求学生能够整理核心知识,错题记录和反思,在核心知识整理中梳理系统,在纠错中学习。(7)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答题指导早进行、严要求;及早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第二轮复习学科内综合专题复习把握主干,训练方法,培养思路,提高能力。对重点的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考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这一阶段的复习要凸现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升应试能力。第三轮复习-考前模拟规范训练排查疑难点,查漏补缺,回归课本,高仿真模拟。以考练为主,讲解为辅。实施五天一轮的轮考制度,共计三轮,命题时发挥团队优势,新老校区围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精选试题,围绕个案做好讲评,进行思维的撞击和知识的整合。按照高考科目时间安排顺序进行高考仿真模拟,考试过程仿真模拟,强化做题训练,培养学生应试心理。并实行网上阅卷和手工阅卷相结合,这样在评讲中更具针对性,效果更明显。罗山高中高三地理组2014.06第3篇:高考地理总结高考地理答题技巧总结总结一、前提-熟悉区域地理,掌握双基和主干知识进行地理主观性试题答题能力提升专题讲练的前提是在对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双基和主干知识学习已经完备后。功夫在平时,能力的提升在三年功课的积累,也是高考备考的最后冲刺。总结二、基础-明确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三年功课的积累已经见了无数的主观性试题。厚积薄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有能者将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归纳成辑,供参考。当作我们提高解答主观题性试答题能力的起点。所以我们第一步便是熟读该资料,掌握常规解题方法。1.分布规律问题: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1)"点"状分布一般有"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2)"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稀密特点。3)"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4)"点、线、面"综合考虑解答。2.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之归纳:1)原因(自然、人为)2)条件(有利、不利)3)影响(正面、负面)4)区位(自然、社会、经济)5)措施(生物、工程、技术)6)效益(经济、社会、环境)7)重大工程意义(两端、中间)或(政治、经济、民族、国防)8)要素(总量、结构)9)评价(积极、消积)10)降水量多少成因(大气环流、地形(迎、背风坡)、洋流、距海陆远近、下垫面)11)气温高低成因(纬度位置、冷气流影响、洋流、地形-海拔高低与阳坡阴坡、下垫面)12)大渔场成因(有无较宽阔大陆架,是否为实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是否是大江大河的入海口)3.近几年考题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之归纳:1)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矿产或其它资源)2)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3)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4)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变化、流速、含沙量、结冰期)5)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6)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7)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主要地形区、海拔状况)8)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种植历史经验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9)工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10)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总结三、关键-熟悉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有了以上的准备,便进行归纳概括,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的第二步便是总结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和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总结四、提升-明确常见行为之答题要领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指明了答题方向。为了提高答案的质量,我们还要研究提问中的谓语动词。新课标的可操作性很强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指令性的明确,用语文的话说就是"谓语明确"。在我们教学生审题时候要特别注意的也是这个"谓语"部分,明确答题之要领。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间的差别、不同事物间的联系;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地理高考试题中经常考查的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分析、对比、评价等总结五、实践主观性试题答案之要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规范答题的宗旨。1.注意从图中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确、有效的信息,并能够适当地迁移知识2.规范用语,回归教材;3.要点不自相矛盾、不重复;.有多少问,分多少(段)答题,分段分点答题,每个要点尽量序号化。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可根学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5.书写整洁,不留空缺,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知识结构要点概括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3、天气状况(晴天日照时间较长)。二、影响太阳辐射高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l、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例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晴天多:地势高;空气稀溥,大气洁净。三、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l、纬度:低纬小,高纬大;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四、河流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五、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1、纬度;2、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植被状况);3、天气状况。(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昼夜长短。(2)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物质多少、大气透明度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大小和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大气环流(3)地面状况物质组成(对太阳辐射反射率不同)、海陆差异、地形、洋流、水域、森林、冰雪等。(4)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如CO2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排放消耗臭氧层物质,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烟尘则削弱太阳辐射;改变下垫面,植树降低气温,提高湿度,与建造大型水库起到的作用相似。释放人为废热,如城市热岛的形成。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自然条件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社会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河流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防洪和发电、航运、提供水源、灌溉、养殖、旅游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建大坝等)河流问题(洪涝、断流、凌汛、水土流失、水污染、咸潮等)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一)自然原因:l、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二)人为原因:l、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凌汛的形成条件: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在中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即宁夏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潜水等水位线的应用: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流向。潜水面的坡度(潜水水力坡度):确定潜水流向之后,在流向上任取两点的水位高差,除以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潜水面的坡度。潜水埋藏深度:等承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点,二者高程差即为潜水埋藏深度。若所求地点的位置不在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交点处,刚可用内插法求出该点地面与潜水面的高程,潜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根据潜水流向来判定。利用等水位图合理地布设取水井和排水沟,一般应沿等水位线布设水井和排水沟。六、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原因自然原因l.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人为原因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解决措施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l.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七、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