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4教学计划(共7篇).docx
化学选修4教学计划(共7篇)篇:化学选修4计划2012-2013年度下学期工作总结计划一、教材分析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涉及4个主题: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主题3: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主题4:电化学基础。4个主题都是教学重点。高考所占权重:约占化学总分的40%.第一章注重知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1.注重与大学内容的衔接;(焓变、熵变、化学反应的方向、沉淀溶解平衡)2.注重与必修内容的衔接;(原电池、电解池、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3.注重模块内部内容的衔接(反应焓变反应方向的判据化学平衡移动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如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教学建议:1.反应焓变的计算是教学的重点。(在第三节)不回避概念,但不在“焓”、“焓变”的概念上纠缠,不要求学生进行概念辨析。2.关于焓变与“生成物的总能量和反应物的总能量差”的关系、焓变与反应物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形成的能量差值的关系。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习的易错点。4.以燃烧热为例给出一种具体的反应热(定义)5.概念的理解和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是计算的前提。要注意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反应热、燃烧热、盖斯定律等理论概念,熟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6.学生在初次进行反应热的计算时,学生只关注数的计算,反应热的单位和正负号容易丢掉或写错。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习题作为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7.发挥书后习题的教学功能,不仅巩固、落实知识和计算技能,还要唤起学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第二章:本章主要学习的是有关化学反应的快慢(速率)、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推动力)三方面内容,是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学习了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内容上有助于加深理解以前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反应,同时也是解释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一些平衡现象的基础,起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为第三章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可以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认识反应速率的含义、单位;2.知道怎样测定、描述、计算在一定条件进行的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3.认识外界条件(催化剂、温度、反应物浓度)怎样影响化学反应速率;4.能应用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解释说明有关的简单问题,认识控制反应条件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性。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能用于说明相关问题.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和影响因素。教学难点:1、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2、用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6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了解常用的比较反应快慢的简便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几种主要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能以粒子的观点和有效碰撞理论初步解释。教学重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教学难点:用有效碰撞、活化能等理论解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三节化学平衡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并能初步判断化学反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过程与方法:通过做硫酸铜晶体结晶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可逆过程与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特征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教学难点: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教学建议:教材的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如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等,对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注意采用多种方式,将一些较抽象的知识用浅显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例如,教材在介绍平衡移动原理时,既充分肯定它的作用,说明它适用于所有的动态平衡,又指出它亦有局限性,即不能用它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平衡建立过程中各物质间的数量关系等。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反应方向判断的焓判据及熵判据;(2)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重点:能说出化学反应的焓变与熵变对反应进行方向的影响。教学难点: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学建议:1、应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2、启发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对信息进行加工,得出结论;3、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的经验上构建新知识。第三章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掌握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判断。2.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3.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教学重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建议:本章是上一章化学平衡理论的延伸和扩展。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的课标要求主要是认识电解质的强弱和能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本节理论性较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节,掌握方法是学好本节知识的关键。在具体的学习中,注意与初中和高中必修内容的衔接,增强知识的逻辑性,以化学平衡理论为指导,引出一系列新知识点;同时通过实验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学习,加强能力和技能培养。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1知识目标(1)理解水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2)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教学重点:水的离子积涵义教学难点:溶液pH的简单计算2/6教学建议:迁移电离平衡理论学习水的电离。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验证明水也有极弱的导电性,试分析水导电的原因”,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电离理论得出“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纯水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的结论。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班级,利用化学平衡常数推导水的离子积常数,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学生层次较低的班级,可以以教师为主进行推导。推导水的离子积常数,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水的离子积常数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原因。教学中切不可把重点放在使学生掌握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推导方法上。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演示水的电离过程,增强直观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讨论溶液的酸碱性时,应先让学生分析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分析水中加入酸或碱后c(H+)和c(OH)的变化。再根据KW=K·c(H2O),说明对于稀溶液而言,c(H2O)也可看作常数。因此,只要温度一定,无论是纯水还是稀溶液在KW都为常数,或者说c(H+)和c(OH)的乘积都是定值。进而得出水溶液的酸碱性是由c(H+)和c(OH)的相对大小所决定的结论,并具体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关于pH的教学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先说明引入pH的意义,再给出计算式,介绍有关pH的简单计算,最后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并强调pH的使用范围。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班级,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确定pH的使用范围。可安排学生课下阅读课后的“资料”和“阅读”材料,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及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2、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理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的规律。教学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知识与技能1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平衡过程2能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沉淀溶解和转化的本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将“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转化为“固体溶解的问题”来讨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思考原有知识的方法2通过沉淀溶解和转化知识的学习,将溶解平衡理解为化学平衡的一种特殊形式,加深对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提升。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难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和转化教学建议:1、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将“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转化成“固体溶解的问题”来讨论。这是因为“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常常给人的印象是一种单向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而“固体溶解”却是一种双向互变的、动态的过程。因此,这种讨论问题方式的改变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一个知识点,更是对一种思维方式的探讨。2、重视“沉淀平衡常数”溶度积Ksp虽然课本把溶度积的内容放在“科学视野”的楷体字选学部分,如果不利用高二系统的学习衡和各种平衡常数的时机突破难点,到高三时就会事倍功半。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能写出电极反应式。3/62、通过实验与分析,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3、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教学建议:本节内容关键是讲透原电池原理。而这一内容的关键在于做好实验。无论演示实验还是采用边讲边实验,都应使实验成功。直观性强,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可设计一连串的思考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最终得到原电池原理、形成条件和原电池的科学定义。第二节化学电源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池的一般分类,2、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原理,知道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国防中的应用3、掌握几种典型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教学重点:掌握几种典型电池的用途和特点。教学难点:掌握几种典型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教学建议:本课可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模式和分类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1.新课引入,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可配合使用一些实物或图片的展示,加上对各类电池标志的辅助说明,或者引用一段关于电池工业的新闻报道,都有助于引起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关注和积极参与探究的意识。2.关于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的教学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既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角度介绍化学电池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用途,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化学电池工业随社会、科技发展而发展的历程和前景,同时还应注意帮助学生理解要使一项理论性研究成果转化成技术产品,实现其应用价值,需要考虑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第三节电解池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解池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初步了解溶液中的微粒放电顺序教学重点: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总反应方程式教学难点:电解过程中离子放电顺序的判断教学建议:1.做好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并帮助引导学生进行透彻分析是本节教学的关键。2.结合常见阴、阳离子在阴、阳两极上放电(得失电子)能力,渗透氧化还原反应并巩固氧化还原规律,是学习电化学的一大核心。要让学生明晰氧化还原是电化学的基石。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电解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本节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并最终让学生学会分析之法。这是处理一切复杂电解问题的“钥匙”。4.教学中,教师应把“电离与电解”“金属导电与电解质溶液导电”“原电池与电解池”“正负极与阴阳极”“电解铜与电镀铜”对比重点设计,贯穿在教学的各环节之中,以此让学生加深理解。5.有关电解的计算,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常用技法,这是电化学考查的重点。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腐蚀的种类,探究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2、掌握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区别。3、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及防腐措施,感受化学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吸氧腐蚀、析氢腐蚀的原理教学难点:吸氧腐蚀、析氢腐蚀的原理教学建议:本节内容可大致分为三部分:揭示金属腐蚀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分析发生金属腐蚀的原因探讨防止金属腐蚀的思路和方法。4/6二、学情分析3班(一层次):1、本班整体学风很不错,学生都有吃苦耐劳精神,课上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对化学也有很大兴趣,师生相处融洽,配合默契。2、个别同学上课易分心、打瞌睡,课后没有按时完成作业3、本班学生基础比较平均,没有很厉害的尖子生,思维不是很灵活,难题易丢分。9班(二层次):1、本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气氛在二层次中还可以,有个别同学化学比较好。有十多个同学平均分在20左右,要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很难,首先他们对学习课本知识没有兴趣,对化学也没有很大兴趣。2、二层次中的一层次学生还是能刻苦学习,把学习当一回事,有学习目标,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有讲小话、发呆、打瞌睡、不带资料的习惯,他们学习不主动,懒惰、注意力不集中,不想上学只想混日子。教学实施措施自身要求:课前认真准备,备好教材、资料,备学生。课中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讲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讲思路、策略、方法、规律、技巧,讲思想、情感、态度、品质、体验等促使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和境界,教会学生学习与思考。课后及时有效批改作业,多向老教师学习。提高措施:一层次:1、课后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接受情况,了解后进生的学习困难之处2、抓好基础的同时,要有能力提升,不逃避难题,多练多讲难题,让学生遇到难题能下手不害怕3、掌握几种解题方法,例如常规方法,极端假设法,平均值法,十字交叉法,质量守恒法,电子守恒法,电荷守恒法,差量法。二层次:1、管理好课堂纪律是首要,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2、多关注后进生,对后进生要有耐心,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3、课上不用为了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感受自己讲自己的,必须让学生基本掌握了所学知识点再进入下一内容。5/66/6第2篇:高中化学选修4目录绪言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二节燃烧热能源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归纳与整理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归纳与整理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归纳与整理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第二节化学电源第三节电解池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归纳与整理第3篇:化学选修四教学工作总结计划高二化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认真落实学校教学工作总结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二、现状分析1、教材分析: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对于大家已经熟悉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将以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以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如电池、电冶金和金属腐蚀等,是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作为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每个实例,都是那样的有趣和富有启发性。2、学情分析: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工作目标1、以学校教学工作总结计划为指导,围绕化学教研组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和学习高考考试说明,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加强常规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以及为高三培养化学尖子作好培优工作。2、根据学校教学工作总结计划,结合学科实际,落实各项教研和教学常规工作。树立质量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四、具体工作措施1、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学生配套教辅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3、做好综合实践,践行分层教学(1)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2)利用晚自习做好缺差辅导,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习不掉队。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1)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每周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2)定时与备课组内的老师进行交流,解决有关问题。与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3)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第4篇: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2)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对于反应体系体积不变的化学反应,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值表示。某一物质A的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为:式中某物质A的浓度变化,常用单位为mol·L-1.某段时间间隔,常用单位为s,min,h。物质A的反应速率,常用单位是mol·L-1·s-1,mol·L-1·s-1等。(3)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规律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间的关系同一时间内,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数值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规律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这是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或换算的依据。(4)化学反应速率的特点反应速率不取负值,用任何一种物质的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都不取负值。同一化学反应选用不同物质表示反应速率时,可能有不同的速率数值,但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化学反应速率是指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小贴士: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指的是某物质在某一段时间内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而不是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由于在反应中纯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对于有纯液体或纯固体参加的反应一般不用纯液体或纯固体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其化学反应速率与其表面积大小有关,而与其物质的量的多少无关。通常是通过增大该物质的表面积(如粉碎成细小颗粒、充分搅拌、振荡等)来加快反应速率。对于同一化学反应,在相同的反应时间内,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其反应速率,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这些不同的数值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反应的速率。因此,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时,必须指明是用反应体系中的哪种物质做标准。2、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1)基本思路化学反应速率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因为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体系中的化学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所以与其中任何一种化学物质的浓度(或质量)相关的性质在测量反应速率时都可以加以利用。(2)测定方法直接可观察的性质,如释放出气体的体积和体系的压强。依靠科学仪器才能测量的性质,如颜色的深浅、光的吸收、光的发射、导电能力等。在溶液中,当反应物或产物本身有比较明显的颜色时,常常利用颜色深浅和显色物质浓度间的正比关系来跟踪反应的过程和测量反应速率。第5篇:高中化学选修4详细教案高中化学选修4详细教案【篇1: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总教案(共91页)】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2过程与方法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教学重点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教学难点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教学用具:投影仪学习过程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思考(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1: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那么化学反应中能量到底怎样变化2:反应热,焓变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的变化?(用学过的知识回答)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反应热焓变?h为“”为放热反应,?h为“”为吸热反应思考: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是降低?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规定放热反应的是环境?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he(反应物的键能)e(生成物的键能)3:练习1)1molc与1molh2o(g)反应失成lmolco(g)和1molh2(g),需要吸收131.5kj的热量,该反应的反应热为h=kj/mol。2)拆开lmolhh键、lmolnh键、l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kj,则1moln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h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1mol3)h2+f2=2hfh2+cl2=2hcl预测当生成2molhf和2molhcl时,哪个反应放出的热量多?若干化学键的键能(kj/mol,25)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易发生c、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d、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2、反应c(石墨)c(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由此可知a、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b、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相互转化c、金刚石比石墨稳定d、金刚石和石墨不能相互转化教学反思: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局限性,介绍热化学方程式的必在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教学难点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学习过程1复习回忆1)、催化剂为什么能够加快反应速度?2)、什么是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4)、你了解“即热饭盒吗?知道是什么原理吗?5)、什么是反应热(焓变)2引入阅读课本:例1与例2与化学方程式相比,热化学方程式有哪些不同?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哪几点?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热化学方程式定义: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2)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为什么?)而常温、常压可以不注明,即不注明则是常温、常压。(2)标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为什么要标出?)(3)写出了反应热,还注明了“”,“”(4)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4注意点:反应物和生成物前的系数它代表了什么?在方程式中?h它表示了什么意义??h的值与什么有关系?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表示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h(kj/mol)它表示每摩尔反应所放出的热量,?h的值与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有关,即对于相同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不同。例题1、当1mol气态h2与1mol气态cl2反应生成2mol气态hcl,放出184.6kj的热量,请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1moln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no(g),需吸收68kj的热量;2)2molcu(s)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uo(s),放出314kj热量;3)1g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9.36kj热量,写出硫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4)4g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放出9.6kj热量,写出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5)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h=572kj/molch4(g)+2o2(g)=co2(g)+2h2o(l);rh=890kj/mol由1mol氢气和2mol甲烷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多少。6)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h=572kj/mol【篇2: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教案】第三章第一节:电离平衡教学目标: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3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重点、难点: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电离平衡常数。课时安排:共2课时(此为第二课时)。教学方法:类比、推理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教学准备:习题及知识的总结、扩展可制作ppt或使用纸板。教学过程: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电离平衡”知识。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2当v弱电解质分子电离速率?v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速率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3与化学平衡比较(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a内因的主导因素。b外因有: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浓度:问题讨论:在nh3?h2o加入hcl:加入naoh:加入nh4cl: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nh3、h2o、nh4、oh溶液ph如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4)电离平衡常数()一元弱酸:?的平衡体系中:nh?oh4?c(ch3coo)?c(h?)ch3coo?hka?c(ch)3cooh?ch3cooh(3)一元弱碱nh3?h2o?c(nh?4)?c(oh)nh?ohkb?c(nh?ho)32?4?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不变。k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k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k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h,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如:?h3po4h2po?4hpo?4随堂练习?3h?h2po?4k1?7.5?10?8h?hpo2k?6.2?1042?13h?po34k3?2.2?101足量镁和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h2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amgobh2ock2co3dch3coona2hclo是比碳酸还要弱的酸,为了提高氯水中hclo的浓度,可加入()ahclbcaco3ch2odnaoh3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足量caco3固体(颗粒大小均相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应速率b盐酸的反应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应速率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d盐酸和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4下列叙述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强的是()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b钠盐溶液的碱性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酸甲的钠盐比酸乙的钠盐弱c酸甲中非金属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属元素化合价高d酸甲能与酸乙的铵盐反应有酸乙生成5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将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co2,发生如下反应:nar?co2?h2o?hr?nahco32nar?co2?h2o?2hr?na2co3hr和hr?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ahr较弱bhr?较弱c两者相同d无法比较总结、扩展1化学平衡知识与电离平衡知识对照比较。2一元弱酸弱碱中c(h?)与c(oh?)的求法:弱电酸中h浓度:c(h?)?弱碱中oh?浓度:c(oh?)?ka?c酸(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kb?c碱(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3讨论cl2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4扩展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在常温下,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以它们的系数为方次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叫溶度各(ksp)。例如cu(oh)2cu2?2oh?ksp?c(cu2?)?c(oh?)2?2?10?20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加上其方次)的乘积大于、等于溶度积时出现沉淀,反之沉淀溶解。o(1)某cus4溶液中,如需生成cu(oh)2沉淀,应调整溶液的c(cu2?)?0.02mol/lc(oh?)使之大于(2)要使0.2mol/lcuso4溶液中的cu2?沉淀较为完全(使cu?2?浓度降低至原来的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里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oh为。布置作业第二课时p60一、填空题:234p61四、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电解质,非电解质1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思考baso4,agcl在水溶液中,不导电,它属于非电解质吗?为什么?nh3(g)溶于水能导电,则氨气是电解质吗?为什么?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能否导电?为什么?2电解质导电实质,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原因是什么?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1区分电解质强弱的依据: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能力”的大小。2电离方程式:电离方程式书写也不同(1)强电解质:nacl?na?cl?koh?k?oh?(2)弱电解质:ch3cooh?ch3coo?h?nh3?h2o?nh?4?oh3强弱电解质与结构关系。(1)强电解质结构:强碱,盐等离子化合物(低价金属氧化物);强酸,极性共价化合物;(2)弱电解质结构:弱酸,弱碱具有极性共价位的共价化合物。三、弱电解质电离平衡1电离平衡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2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比较“等”:电离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定”:离子、分子的浓度保持一定。“动”:电离过程与离子结合成分子过程始终在进行。“变”:温度、浓度等条件变化,平衡就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3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1)温度: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温度降低,电离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减小。(2)浓度: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大,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减小;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小,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增大;4电离平衡常数(1)一元弱酸电离平衡常数:kach3coohch3coo?h?c(ch3coo?)?c(h?)ka?c(ch3cooh)(2)一元弱碱电离平衡常数:kbnh3?h2o?nh?4?ohc(oh?)?c(nh?4)kb?c(nh3?h2o)(3)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每步各有电离常数。如:h3po4h3po4h2po?4?hpo24?3h?h2po?4k1?7.5?10?8h?hpo24k2?6.2?10?13h?po3k?2.2?1043(4)电离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而与浓度无关。(5)k的意义:k值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k值越小,弱电解质较难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弱。教案点评:此教案体现了在教学建议中的方法,运用了知识的迁移方法,用化学平衡的知识的作为基础,来学习电离平衡。同时,又运用了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应用于电离平衡。从而使电离平衡的学习变得相对容易。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2、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3、通过水的离子积和溶液酸碱性等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重点:水的离子积,溶液酸碱性和溶液ph值的关系教学难点:水的离子积教学过程:引入:水是不是电解质?研究电解质溶液时往往涉及溶液的酸碱性,而酸碱性与水的电离有密切的关系。那么水是如何电离的呢?精确的实验证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它能微弱地电离,生成h3o+和oh:板书:一、水的电离1、水的电离h2o+h2oh3o+oh简写为:h2oh+oh实验测定:25h=oh=1?10mol/l100h=oh=1?10mol/l+-+-?7?6水的电离与其它弱电解质的电离有何异同?不同点:水是“自身”作用下发生的极微弱的电离。相同点:均是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篇3: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全册教案绪言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