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经典作文素材专题07古人诗情画意话节气-2023年高考语文经典作文素材之中华名人故事集锦.docx
-
资源ID:91461685
资源大小:19.59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高考语文经典作文素材专题07古人诗情画意话节气-2023年高考语文经典作文素材之中华名人故事集锦.docx
古人诗情画意话节气引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为适应“天时”、”地利”,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长期的农耕实 践中,综合了天文与物候、农业气象的经验所创设。中国历法中是以“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 即如立春、立秋等。从古人对节气最早的命名,如尚书记载的“日中“、”宵中”等,可知二十四节气的形 成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节"的意思是段落,"气"是指气象物候。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 轨迹上的位置划分的,并描述了地球因太阳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现象。因地球绕日一年转360 度,将360度分为24份,每份是15度,15度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即约15天,这就构成 了二十四个节气了。每个节气的专名,均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以上依次顺数, 逢单的为节气,简称为”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起来就叫“节气”。古人的对节气的重视远远超过现代,既有诗词歌赋的赞颂也有别样风俗、经典美食,可 谓将节气过得比节日还颇有味道,可谓充满诗情画意,浪漫极致。一起欣赏,积累素材。小雪风采:古人的小雪: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扬子晚报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横琴对深醋,犹自敛愁眉。敦煌写本咏廿四气诗小雪十月中“小雪”是冬季第二个节气。和雨水、谷雨、大雪一样,是个降水的节气。在这个节气里,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但,天南地北,各有不同。 小雪不见得就下雪,“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在这里更多的是气候特征的指代。小雪节气有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小雪时 彩虹消失得无影无踪,此时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一场小雪将严寒和暑热截然分离,万物萧瑟, 北风吹得树枝响声不断,寒冷的冬天真的来临了。唐人这首诗作,三候都写到了。结句“横 琴对深醋,犹自敛愁眉”是在抒怀,一年又将逝去,面对萧瑟冬景,有琴音有美酒,但感伤 之情依然难以消解。渔村小雪图(局部)北宋王诜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 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唐张登小雪日戏题绝句身在江南,唐朝诗人张登所见却是不同。江南地暖,寒色偏迟。小雪节气前后,北方早已大雪纷飞,而南方尤其是广东、海南一 带,与之相比仍很温暖。“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甲子,古代天干地支相配用以纪年,这里意为 历法。历法上是到小雪了,但也只是“徒推”,白白地推算,因为南方的刺梧仍绿,木槿仍 开。“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融和”,和煦,暖和,气候一年到头基本上都 是这样的,没有中断的时候,正是因为雨露对南方格外偏爱的结果。炎洲,指南方,广东海 南一带,作者张登曾在广东为官。蜀葵宣花图(局部)清蒋廷锡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宋徐铉和萧郎中小雪日作在某一年小雪日的傍晚,徐铉用一个新茶炉煮茶吃。菊花已经开罢,过冬的鸿雁也在晚 霞中越飞越远。清冷闲适的寒冷冬日,甚至让人感觉到了寂寥。发鬓已添了几许斑白,流年 匆匆,不为春留,亦不为人留,这灰白的头发、虚度的年华,又何必吟诗称颂。徐铉是扬州人。初仕杨吴,再仕南唐,又随后主李煜归顺北宋。这首诗应是归宋前所作。 人生如四季,此时正中年。经历了世事变幻,尝到了些许人生况味,“消受年华,几番吟醉, 惆怅前尘”,余下的岁月又当如何?在冬日的寂寥中,只觉得人生不过如此吧。霜降风华:竹菊图(局部)清溥侄再过几天就进入农历十一月,一年就只剩下两个月了。“殊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 酒杯”,唐人当琴音美酒边,犹自黯然;徐铉在清茶篱菊前,拂过发髻,感叹年华易逝。青 春年少时尽可马踏落花,笑入酒肆,人至中年,学会了沉潜,这是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生命 状态。面对小雪节气,少年人大概会欢呼,希冀年底节假日的到来;而“鬓己星星堪镜”的 中年人,则在寒冷萧疏中,察觉“岁月匆匆留不住”,对于人生、对于生命,会有另一番冷 静而复杂的感触。(扬子晚报记者臧磊)古人的霜降:风色萧萧生麦陇,车声碌碌满鱼塘扬子晚报明陆逵菊花枫叶图(局部)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敦煌写本霜降九月中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再过十五天就是立冬。深秋月夜,天高云淡,露水成霜。密林深 处,豺狼开始捕捉准备过冬的食物,高空之上,鸿雁南飞却心怀故乡。此时百花凋零,草木 枯黄,唯有菊花绽放,装点着一片肃杀的秋景,让人心生诸般闲愁,难以遣怀,唯有身前“一 樽酒”,消得“百秋亡”,将百年的惆怅去除殆尽。霜降三候中,“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这首诗写到了前两候,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豺乃祭兽”,即豺狼捕猎过冬。深秋季节不光豺狼要捕猎,人类也贴起了秋膘。霜降红梨熟,柔柯已不胜。未尝蠲夏渴,长见助春冰。苏轼梨霜降后,梨子都熟了,坠得枝头要断了似的。因为是秋季结果,所以不曾见它在夏季解 暑,又因它果实脆爽,竟像是吃冰雪一样。“长见助春冰”,有版本写作“助冬冰”。这首诗写于苏东坡到凤翔府任签判期间,应在嘉祐六年(1061年)冬之后。当时其官 署附近种了不少植物,苏轼为它们写了一组诗,这首便是其中之一。元钱选莲实三鼠图秋梨甘性凉、微酸,具有清热生津、润肺化痰的功效,是霜降时食用的佳果。霁月光如练,盈庭复满池。秋深无热后,夜浅未寒时。露叶团荒菊,风枝落病梨。相思懒相访,应是各年衰。白居易酬梦得暮秋晴夜对月相忆白居易与刘梦得是多年好友,经常在诗中诉说对对方的想念。在这首诗中,他写道:月 光如水,洒澈庭院。一天比一天凉了,但还没有到寒冷的地步。野菊花绽放着,上面一层圆 圆的小露珠。风过后,有生病的梨子掉落。这个时候,我们虽然互相想念,但到底是老了, 也就没有见面相访。这里的“病梨”,既是客观存在的暮秋之景,也是比拟自己的衰年之景。除了梨子外,在霜降时节,我们还能吃到“低丛柚子黄”的柚子,“溪寺黄橙熟”的橙 子,“枣熟从人打”的枣子,这些果实都意味着秋天的丰收。同时,“田深狡兔肥,霜降妒鱼 美”(苏辙登南城有感示文务光王遹秀才),“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王冕舟中杂 纪),大自然慷慨地赠与人类肥腴的水产和野味。在霜降时节,古人们还会被热闹的车水捕鱼的大场面所吸引。这要从霜降带来的一个显 著的自然变化说起。霜降水反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黄庭坚谪居黔南黄庭坚喜欢用前人诗句,前三句袭用的是白居易的岁晚,几乎一模一样。“霜降水反壑”,霜降后,水都流返大壑,塘子里的水位降得很低,风也将树叶吹还给大山。岁月不居,昆虫也都藏匿起来要冬眠了(这正是霜降三候的最后一候“蜜虫咸俯”)。水从哪儿来?又往哪儿去?古人也都想过这个问题。上古民谣说“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水要归往“壑”里去。对人们来说,霜降后水位的降低,岂不是 车水捕鱼的好时候?元唐棣(传)烟波渔乐图(局部)宋代诗人孙岩写过一首观渔行,描述了古人在霜降时的捕鱼场景:霜降平湖鉴群象,中有黄鱼儿一丈。渔师早已中豪家,今旦连舟布新网。东西南北三重围,围形渐缩如小池。水位降低,湖中接近一丈的大鱼很容易便被发现了。捕鱼的人在水塘里设下重重渔网, 层层向前围堵,将鱼都网在了一小块地方。而鱼呢?也在拼死挣扎,其处境像是即将被诸葛 亮捉住的“孟获”,又或是像快要被曹操活捉的“吕布”,苟延残喘。捉到后,只见一一日斜创甚上平沙,两岸居人如堵立。渺渺腥风吹水云,卖鱼沽酒赛湖神,醉来预唱江南春。不管是捕鱼的还是看客,在秋风里都觉得无比自在,快活极了。霜降今年已薄霜,菊花开亦及重阳。四时气正无愆伏,比屋年丰有盖藏。风色萧萧生麦陇,车声碌碌满鱼塘。老夫亦与人同乐,醉倒何妨卧道傍。陆游季秋已寒节令颇正喜而有赋庆元四年(1198年)秋,73岁的陆游正在老家山阴。他感觉那一年气候和节气正对得 上。霜降的时候下了霜,重阳的时候也开了菊花。家家户户都有余粮。麦地里秋风萧萧,鱼 塘里也是车声碌碌,都在车水捕鱼。老年陆游也与人同乐,这样的好时节,醉卧路旁他都觉 得很开心。哪儿来那么多的闲人与他同乐呢?因为“霜降百工休”。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埋户畏初寒,开炉代温律。欧阳修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五言三十七韵(节选)霜降后,室外工作几乎都停止了,人们开始准备猫冬,把门缝都用泥涂上,屋里生起了 火炉。既然什么都干不了,几年才能见到一次的车水捕鱼的活动,又岂能不去凑个热闹?秋收,冬藏。霜降之后,最后一枚硕果也终将被纳入囊中。在向冬天进发的短暂时间里, 人们渐渐放慢匆忙行进的脚步,放一放空,远望几丛如红荷绽放的江上丹枫,围观一场如荒 野群猎般的车水捕鱼,在江风和鱼腥中,去分享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美好,像品尝秋梨一样 去品尝这难得的闲适滋味。(扬子晚报记者臧磊)春游情怀:古人的春游是一件正经事作者:张汀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暮春时节,气温升高,吐故纳新,四野明净,生机盎然。中国人自古就喜欢在此时踏青, 追根溯源,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春回大地之时,自然界到处生机勃勃,人们因利趁便,一家老少在山野乡间游乐。加之 处于这一时期中的清明、谷雨节气所体现的物候特点,以及唐代之后清明对于相邻的上巳、 寒食的节俗融合,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对此时春游更加习惯和偏爱。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春 季活动更倾向娱乐化、世俗化。唐朝初年,民间在寒食节扫墓,并在墓前食用供品、郊游春嬉的习俗已蔚然成风,并引 起了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朝廷发布了一道诏令,禁止民间在临 丧嫁娶和送葬之时,共为欢饮。然而,这些在祭祖期间踏青游玩的民间习俗,并没有因朝廷的禁令而衰减,反而越来越 兴盛。到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朝廷眼见禁令难行,无奈又准许恢复了之前的节俗 模式。杜甫清明有云,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 蹄骄啮膝,描绘了彼时男女老少乘船骑马、踏青赏春的热闹场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变,社会物质文明逐渐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更为 多彩。陈寅恪先生曾评价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到了宋代,春日里的习俗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势更加明显,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 抵暮而归(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人们常常阖家携带酒食,到郊外园地亲近自然,这 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展现出的氛围异曲同工,正是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 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唐韦庄丙辰年廓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 之一)。元末明初诗人杨基的浣溪沙上巳写道软翠冠儿簇海棠,研罗衫子绣丁香。闲来水 上踏青阳,道明了春日里人们闲来无事、游玩作伴的舒畅。当人们遇到春天的鸟语花香、 郁郁葱葱,也不甘于一般情境下的"内聚",而更愿走出家门进行社交活动,也是古人"天人 合一精神的体现。事实上,踏青一俗,由来久矣。唐天宝年间的画家张萱就通过虢国夫人游春图,描 绘了当时贵族在上巳节的游春场面,营造出春和日丽的轻松氛围,展现出杜甫丽人行中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的融融春景。春游走得更远一些,就是远游,这在交通并不便利的古代,不是一件寻常事。但总有那 么一些不走寻常路的古人,走出了另一番天地。和贵族们浩浩荡荡的春游队伍相比,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春游,则显得朴实许多。 为了获得真实的地理信息,他到过许多地方考察,足迹遍布长城以南、秦岭以东的中原大地, 又通过行万里路,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地理资料。在水经注一书中,大部分地理资 料都源于郦道元亲身考察所得,还有不少汉、魏时代的碑刻(这些资料大多都已失传),为 研究中国文明发展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佐证。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南直隶、河南、北 直隶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 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 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 192万字的本草纲目。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区、市),达人所之未达, 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开创了实地考察自然、系统描述自然的新方向。这 些造福于后世的先人学者,一陛一步完成千里之行,一笔一画写下了推动人类进步的文字, 实乃身体和心灵均在路上的最佳典范。刘魁立在中国节典记载,"唐宋时期,清明踏青的活动非常丰富,荡秋千、拔河、 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插柳、植树等不一而足。而来自壮族、黎族、畲族、布依族的射 箭、对歌、宴请、跳竹竿、赶舞场等三月三(上巳节)节俗内容,也已列入国家级非遗项 目民俗类名录,反映了我国自古以来普遍存在的、人们对于春光的喜爱与珍惜。又是一年春来到,对于我国传统节气、节日习俗的继承和发扬,依然围绕着我们生活的 方方面面。人们在每年春季的载歌载舞、踏青游玩中,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加强彼此的情 感联结,这是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更给复兴民族传统文化、重构民族节日系统、促成民 族共同体的内部意识提供了丰沛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