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重难点知识梳理提纲(精华版).docx

    • 资源ID:91462306       资源大小:38.57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重难点知识梳理提纲(精华版).docx

    2023a名考历史总复制分修二睢点和鹤 梳理提神(精隼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重难点拨:全面理解小农经济(1)形成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确实立。(2)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 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生存和开展的经济基础。(3)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落后性:注重精耕 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脆弱性:由于天灾 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4)小农经济开展的条件: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技术的提高; 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封建政府为保证税源,采取 重农政策。(5)评价: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的耕作模式开展的主要动力, 是封建王朝主要的财政来源,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一切文明成就的基 础和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开展时期,小农 经济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开展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开展;在封建社.比拟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相同点: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开展; 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 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2)不同点: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许多技术创造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 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相结合。产业结构侧 重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点是开展轻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 工业为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广度及 深度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 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规模更加广泛,开展也比 拟迅速。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原因: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前提:工 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大迅速开展, 推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主要 依托:通讯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业的空前开展。客观条件:国际 分工体系趋于成熟。(2)方式:国际贸易的开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3)过程:新航路的开辟及随之而来的早期殖民扩张,加强了世 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第一次工业革命 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促进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 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垄断组织,推动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开展。19 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评价:从生产力开展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推 动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开展。从道德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 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剥削的产物,造成了 这些地区的贫穷和落后。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 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在全球的传播,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 与开展。误区警示:1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第二次 工业革命后,列强的经济侵略方式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与掠夺,但不是唯 一的途径。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开展重难点拨:全面认识自然经济解体 自然经济解体本质上是指封建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别离并日益 商品化。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 场;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产生 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因素。但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一个缓慢的开展过 程,在整个中国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存在。重难点拨:1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列强的经济侵略,客观上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2)不利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 迫和束缚。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乱。重农抑商政策等传 统思想的束缚。民族工业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先天缺乏一一资金少、 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一一地区分布以东南沿海为主,工 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2 .近代三类性质企业认识(1)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是鸦片战争后列强在通商口岸和租界设立 的近代工业。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虽然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但 它们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开展。(2)洋务企业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的 新式工业。他们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培养了新式人才,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企业的诱导, 属于近代工业,但其始终没有战胜自然经济取得统治地位,同时受外 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开展艰难。误区警示:1 .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开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 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洋务企业和近 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属于近代工业的范畴。洋务企业虽然也采用机 器生产,但仍然是封建官僚式的管理和经营,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性 质。2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不是由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展而来 的。列强侵略阻断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进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 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下产生的。重难点拨: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 和开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开展,为维 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 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开展,不断冲击和动 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 了社会条件。(4)从开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使之没有形成完整 的工业体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 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开展。2 .巧记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1)一个特点:先天缺乏,后天畸形。(2)两个阶级和两面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3)三个产生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解体、洋务运动 诱导。(4)三次开展机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 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欧战。(5)三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6)五个开展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战后初步开展;“一战”期间“短暂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较快开展;抗日战争 后日益萎缩。误区警示:不能以为近代化是经济工业化。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 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经 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是一场全 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重难点拨: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2)社会主义改造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扫清障碍、建设社会主义经 济制度的重大步骤。(3)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 约,表达了开展生产力和改变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二者的结合使中 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2 .正确理解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 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过渡的形式;社会主义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而形成 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个体经济即以农业、手工业 为主体的个人经济。重难点拨:1 .全面认识过渡时期失误探索的表现(1) 1958年总路线:它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反映了人们要求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无视了客观经 济规律,无视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2) “大跃进”: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 愿望,但无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属于生产力范畴的错误。(3)人民公社会运动:犯了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开展的错误, 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探索中的一次重大失误。2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开展的启示(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开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2)经济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开展水平。(4)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5)国民经济要协调开展,按方案进行,不能急于求成。(6)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重难点拨:1 .全面认识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调整原因土地改革(1950 1952 年)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开展农业合作化(1953 1956 年)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开展的需要人民公社会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调整原因土地改革(1950 1952 年)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开展农业合作化(1953 1956 年)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开展的需要人民公社会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核心内容结果废除封建地主土地 所有制,实行农民 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为农业生产 的开展和国家工 业化开辟了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 由私有制变为公有 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提高公有化程度,严重挫伤了农民运动(1958年发动)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 大,公有化程度越高, 越能促进经济开展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十 一届三中全 会后)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 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 化的经验教训,做出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决策运动(1958年发动)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 大,公有化程度越高, 越能促进经济开展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十 一届三中全 会后)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 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 化的经验教训,做出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决策扩大公有化规模的积极性在坚持土地公有制 的前提下,改变经 营管理方式,实行 分户经营、自负盈 亏极大的调动了农 民的积极性,推 动了农业生产的 开展启示: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开展。2 .全面认识建国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建国初到1956年,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方案经济体制转变。(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 济为主题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从方案经济转变为 以市场调节为主、方案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 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误区警示:1 .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根本区别: 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不同,二是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重难点拨:1 .清政府的被迫开放与当前对外开放的区别(1)前提不同:清政府的被迫开放是在国家主权丧失、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状态下被动实行的;当前对外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 上。(2)性质不同:被迫开放是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政策;当前对外开 放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开展(3)结果不同:被迫开放有利于西方列强向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 出,进一步破坏国家主权;当前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 .准确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1)“全方位”:不仅“引进来”,而且“走出去”;不仅对兴旺国家 开放,也对开展中国家开放。(2) “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领域涉及经济、科技、文化等众多领域。(3) “多层次”:不仅设立经济特区,而且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开展,小农经济逐渐阻碍了社 会经济的开展。误区警示:1 .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不等同于 自然经济。(1)从产生时间来看,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自然经济;小农 经济是在铁犁牛耕出现和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后才产生。(2)从经济单位来看,小农经济只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而自 然经济既可以是家庭为单位,也可以包括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 (欧洲的封建庄园)2 .自给自足不等同于富足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不是指富足,而 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 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往。事实上,封建社会自耕农的生活很艰苦。3 .自给自足不等同于市场没有联系小农经济带有自给自足的封闭性,但不是与市场没有联系。如农 民生产所需的铁农具和生活需要的食盐等都需要从市场上购置。重难点拨:1.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放沿海开放城市,并且不断向内地延伸。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重难点拨: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1)原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 政治、经济、思想带来的强烈冲击。政府政策的影响,特别是中华 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一系列改变传统社会风气的政令。西方民主 平等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改进和革命运动兴起开展。中国近代工 商业的开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在一些通商口岸的兴起,使人们的 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2)特点: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变化在 城乡之间差异极大,地区之间开展也极不平衡。近代社会生活的变 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剧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 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3)影响:政治上,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 级改进和革命的开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和 工业化的进程。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 既保存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重难点拨:1 .多元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缓和了经济危 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2)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辞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 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时代。(3)文明史观:罗斯福新政反映了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的 相互借鉴和交流。(4)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 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缓解了社 会紧张局势。(5)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 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开展。2 .罗斯福新政中“新”的内涵(1)新政策: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2)新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实行一些有利与平民 的措施。(3)新起点:二战后,这种模式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 度由此获得新生,成为继续开展的新起点。误区警示:罗斯福新政只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部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 本主义制度。因此,新政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而不能从根 本上克服经济危机。重难点拨:1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1)原因:生产力的开展;工人阶级的不懈斗争;对社会主义建设 成果的吸收、借鉴;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互相适应 和协调的一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开展还有相当大的容纳 度。(3)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2 .资本主义开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1)重商主义:盛行于1718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流出,增加金银输入,展开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设置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 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2)自由主义: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 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 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开展的要求。(3)凯恩斯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 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资本 主义经济开展的要求。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二战后在资本主义 世界大规模地推行。(4)混合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 涨”现象,各国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 开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误区警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 会运转,进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 内开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稳固工农联 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重难点拨:1.全面苏俄(联)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1)余粮收集制是为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超越了生产力开展水平。(2)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生产力开展的需要,减轻了农 民负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只是一个短暂的措施。(3)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开展水平,但过 度牺牲农民利益,后来也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使农业生产效率 没有得到明显提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 的开展。2.世界历史上三大开展模式的比拟模式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开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开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方案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 权)、一党制、终身 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 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误区警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体制都排斥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日益阻碍经济的开展;新经济政策则利用商品市场的作用促进了经济 的恢复和开展。误区警示:1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 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认,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2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重 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在工业。3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 度的失败。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误区警示:1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由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包 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多边贸易协定即关税与贸易总 协定共同构成。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可以为成员国提供贷款,但有所 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针对的是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国家, 贷款是短期的;世界银行是全球性的开展援助,贷款是长期的。3 .关贸总协定外表上看是一项“协定”,但它实际上是一个“组织”, 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和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 的前身。重难点拨:比拟当今三大世界经济区域集团误区警示:名称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建1989 年1993 年1994 年时间成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兴旺国家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员国家性质合 作 领 域经济经济、政治经济特点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 性经济合作组织;在经 济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 性由最初的经济合作到政 治、经济一体化;规模由小到大世界上第一个由兴 旺国家和开展中国 家组成的经济集团三大经济集团性质是不同的。欧洲联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集团, 它不但是经济实体,也是政治实体,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 的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由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 经济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论坛性质的“跨区域”的松散的经济 集团。重难点拨:1 .世界经济多极化、区域性经济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1)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 多极化开展时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步由美、欧、日的三足鼎 立代替了美国的独霸局面。因此,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出现区域性经济 集团的基础,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多极化的特定表现形式。(2)区域性经济集团不可防止地具有排他性,但从整体来看也促进 着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区域集团化客观上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 体化。从长远角度来看,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 阶梯,但二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同时存在并行开展。2 .全面理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英国号称“世界工厂”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二但在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丧失了历史开展的机遇,被美、德赶超。19 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二战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实力普遍削弱,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 力,建立了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3)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伴随着欧共体的开展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欧三 足鼎立的局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开展。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的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自主经营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局部出售2 .古代三种手工业类型的各自地位(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2)民营手工业自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 义萌芽开始产生。(3)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 素。3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开展的条件(1)有利条件: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兴旺的手工业生产; 兴旺的商业;充足的货币条件;科技优势。(2)不利条件: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开展 的根本原因;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自然 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 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 大再生产;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小农 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导致劳动力缺乏;重农抑商政策抑制 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开展。误区警示:1 .官营手工业不是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占据主导地位,而只是在明代 前期之前占据主导地位,明朝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开展的结果,但直到鸦片战争前 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 品经济开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重难点拨:1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开展的影响(1)在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开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 稳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2)在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开展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稳定了统治秩序。(3)在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开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2 .中国城市的开展特点(1)从城市功能上看,从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到以商贸经济功能为主。(2)从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程度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 限制到逐渐放宽。(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后,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 模不断扩大。(4)从城市布局来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转移紧密相连。(5)从影响上看,城市商品经济的开展,影响市民价值观念和生活 方式的变化。重难点拨:1 .正确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1)积极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开展、维护社 会稳定、稳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抑商的结果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 加剧了土地兼并,导致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开展,激化 了阶级矛盾;到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 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开展的客观规律,阻碍了商品 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2 .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型的因素(1)制度性因素一一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这是封建专制统治的 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这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 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 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政策性因素一一重农抑商政策以及“海禁”和“闭关锁国”政 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使中国逐渐与世界 开展潮流隔绝,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扩张 资本、推进工业化的有利时机。(3)经济结构因素一一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开展。小农 经济的生产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 经济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思想观念因素一一”以末致富,以本守之”自战国以来,历代统治着大多对工商业实行压制政策,导致民间 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误区警示:1 .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但允许外国人来华贸易,但前提是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而闭关锁国 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2 .闭关锁国不等于完全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交 往和贸易,如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开展重难点拨:多元史观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全球史观: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大洲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世 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文明史观: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不同文明 的交流与融合。(3)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的物种得以交流和传播,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4)唯物史观和革命史观: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开 展,加速了资产阶级的崛起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没落,推动了西欧封建 制度的瓦解。误区警示:正确理解“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1)“商业革命”是指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使贸易范围空前扩大, 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 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 “价格革命”是指由于西方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黄金白 银从而导致欧洲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多,引起了通货膨胀。依靠固定地 租为生的封建主势力衰落,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和封建制度的解 体。重难点拨:1 .全面理解殖民扩张的影响(1)对殖民地来说,破坏性:殖民掠夺造成了亚、非、拉地区 的贫穷与落后,使东方附属于西方;建设性:殖民者带来了先进的 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瓦解了殖民地旧的生产关系,传 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明,促进了殖民地的开展。(2)对殖民者来说,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 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开展;为即将展开的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 市场。(3)对世界来说,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各地的 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2 .全面理解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关系重难点拨:多元史观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1)整体史观: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创造为世界 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2)文明史观: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 点。(3)近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 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 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4)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 对贫困化问题、城市化问题等。(5)生态史观: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开展。误区警示:1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创造的珍妮纺纱机,而不是凯 伊的飞梭,也不是瓦特的改进蒸汽机。2 .手工工场是以雇佣方式进行的手工生产,是向大机器生产的过渡 形式;而工厂是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的机械化生产。重难点拨: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重难点知识梳理提纲(精华版).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