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探究性试题汇编之中国古代史.docx
-
资源ID:91462428
资源大小:1.11MB
全文页数:8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探究性试题汇编之中国古代史.docx
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探究性试题汇编之中国古代史一.材料题(共20小题)(2022建湖县一模)思想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 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墨家从一开始就是儒家的对立物,至于韩非 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有尖锐的批评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 的融合也就不可防止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 现得越加明显。摘编自袁行需、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材料二:在15、16世纪,西欧发生了两场重要的文化运动,一场是南方拉丁文化圈的文 艺复兴运动,另一场是北方日耳曼文化圈的宗教改革运动从时代精神的角度来看, 它们虽然客观上导致了西欧社会的一系列变化,但并没有开创出西方现代文化赖以生长 的理性精神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正是经过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洗礼,一个全新意 义上的西方现代文化才得以产生。摘编自赵林西欧启蒙思想的开展历程 材料三: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 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16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鼓励人们运用自己 的判断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要迷信权威。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 法,即依靠实验、观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奥秘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 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这些内容都被用于揭露法国文化和制度的 非理性。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请回答:(1)材料一中很适合的“这个词”是什么?据材料一归纳该局面所呈现的特征。(2)材料二认为,15、16世纪西欧的文化运动存在什么缺乏?这些缺乏后来被哪场“思 想运动”所弥补?(3)材料三认为“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试据材料三概括该认识的依据。(4)综合上述三那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事件所产生的共同影响。1. (2022涟水县一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3)图1是此古人类的头盖骨化石,中国哪位学者发现了第一个此人类的头盖骨化石?图2说明了此人类使用怎样的工具?(4)该远古人类遗址有何重要地位?对这一古人类的研究,对研究人类进化的历史有何 重要意义?15. (2020春在平县月考)观察以下电视剧的海报,回答以下问题。贞观长歌(1)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示了哪位皇帝纵横跌宕的一生?请结合 图一和所学知识,说说他在位期间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2)结合图二,请你说说武那么天对唐朝起了什么作用。(3)结合图三说说唐明皇是谁,他统治的前期被后人赞誉为什么。(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在以上三位皇帝统治期间出现国家兴盛局面的共同原因有哪些。16.(2020秋宁都县期末)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复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 非,而循礼者缺乏多J孝公曰:“善J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 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材料三各国纷纷变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射 死在楚王的尸体前;商君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五马分尸而死。(1)材料一中主持变法的是谁?根据材料概括其主张。(2)结合所学指出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 么?(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变法后的秦国有什么变化?(4)阅读材料二回答,变法者不仅遭到旧势力的重重阻挠,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商鞅 虽然殒命,但改革遗留下的成果却推动了社会进步。你认为一名改革家应具备哪些优秀 品质?17. (2021秋黔西南州月考)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工具说进步】材料一:见图一、图二【食物话变迁】图四黑米以待风雨。材料二:见图三、图四图一图二 图三炭化的稻林【住房见开展】材料三: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周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和图二的工具,分别由哪个石器时代的原始 居民所使用?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而成的?(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3)图三、图四所示的农作物,分别是由哪一原始居民种植的?(4)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18. (2017沂水县二模)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的变 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开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 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 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明史。选举志材料二:清朝乾隆帝时,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竞说:“加 '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 ”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材料二:17世纪是中英两国开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 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弊端。(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材料一、二表达了统治者怎样的意图?(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中国选择了陆地”?这些选择对中国的开展带来了怎样的消 极影响?19. (2019春垣曲县期末)材料分析题:伟大帝王的治国方略往往对一个王朝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由于时宜的不同而各有别样 的风采。材料一: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初, 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唐太宗说:“其(夷狄) 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材料二: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统编七年级下册材料三: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 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材料一中唐太宗是如何把自己的言论付诸于行动的?在他的努力下出现了什么治世 局面?(2)材料二反映当时实行什么治国政策?这一政策给宋朝带来哪些影响?(3)材料三表达明初的哪一政治措施?其目的是什么?为到达这一目的明太祖还采取了 哪些举措?(4)从以上材料和问题中你有哪些认识或感悟?20. (2018春驿城区期末)阅读以下材料: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 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那么镇之以行中书省。假设边徼之事者,那么置宣慰司以达 之。举刺之事,那么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之。元文类卷40请回答: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材料中“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方?这一制度影响如何?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探究性试题汇编之世界古代史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材料题(共20小题)1. (2022建湖县一模)思想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 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墨家从一开始就是儒家的对立物,至于韩非 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有尖锐的批评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 的融合也就不可防止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 现得越加明显。摘编自袁行需、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材料二:在15、16世纪,西欧发生了两场重要的文化运动,一场是南方拉丁文化圈的文 艺复兴运动,另一场是北方日耳曼文化圈的宗教改革运动从时代精神的角度来看, 它们虽然客观上导致了西欧社会的一系列变化,但并没有开创出西方现代文化赖以生长 的理性精神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正是经过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洗礼,一个全新意 义上的西方现代文化才得以产生。摘编自赵林西欧启蒙思想的开展历程 材料三: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 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16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鼓励人们运用自己 的判断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要迷信权威。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 法,即依靠实验、观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奥秘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 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这些内容都被用于揭露法国文化和制度的 非理性。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请回答:(1)材料一中很适合的“这个词”是什么?据材料一归纳该局面所呈现的特征。(2)材料二认为,15、16世纪西欧的文化运动存在什么缺乏?这些缺乏后来被哪场“思 想运动”所弥补?(3)材料三认为“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试据材料三概括该认识的依据。(4)综合上述三那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事件所产生的共同影响。【考点】百家争鸣;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启蒙运动.【分析】此题考查百家争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航路的开辟等相关史实,掌握相 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材料一中很适合的“这个词”是“百家争鸣”;据材料一可知,百家争鸣所 呈现的特征是学术流派多,思想主张多元化,且存在分歧和冲突,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 并存。(2)材料二认为,15、16世纪西欧的文化运动是指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存在的缺乏是缺 乏理性精神;这些缺乏后来被启蒙运动所弥补。(3)材料三认为“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据材料三可知,该认识的依据是材料三 认为启蒙运动的出现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识之士的推动,自然科学的开展,中国 儒家思想的影响。(4)综合上述三那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事件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推动了思想 的解放;推动了社会的开展与转型;丰富了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遗产。故答案为:(1)“百家争鸣”;特征:学术流派多,思想主张多元化,且存在分歧和冲突,分化趋势 和统一趋势并存。(2)缺乏理性精神;启蒙运动。(3)材料三认为启蒙运动的出现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识之士的推动,自然科学的 开展,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4)推动了思想的解放;推动了社会的开展与转型;丰富了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遗产。【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文艺复 兴、启蒙运动、新航路的开辟等相关史实。2 . (2022涟水县一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 实力。某班欲以“文化传承开展”为主题创办手抄报,请你协助完成。【汉字之源】材料一:图1刻有文字的甲骨图2统一文字(1)图1中文字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何时开始?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什么?【思想之光】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孔子(2)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文史之萃】材料三:他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体例,他接任父亲继任太史令, 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材料四:图3大观园图局部(3)材料三中的“他”撰写的史学巨著是什么?与材料四中这幅图密切相关的是清代哪 一部文学名著?材料五: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局部时间中,中国享有高度开展的文化 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它任何文明。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元时期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分别是什么。【考点】文字的演变;老子和孔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司马迁与史记;唐朝 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和元曲;明清文学成就和特色.【分析】此题考查甲骨文、小篆、孔子、史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相关 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图1中文字是甲骨文,它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小篆。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 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2)孔子的思想主张是强调统治者实行德政,以道德教化天下,有利于弘扬正气;主张 学思结合。(3)材料三中的“他”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他撰写的史学巨著是史记;与材料四 中这幅图密切相关的是清代文学名著红楼梦。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 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力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4)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是诗歌,宋朝在文 学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是词,元朝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是元曲。故答案为:(1)商朝;小篆。(2)强调统治者实行德政,以道德教化天下,有利于弘扬正气;主张学思结合。(3)史记;红楼梦;(4)唐:诗歌;宋:词;元:元曲。【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骨文、小 篆、孔子、史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相关史实。3 .(2020秋武威期末)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J-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 生如梦,一尊还酎江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1)材料中的“浪花淘尽英雄” “一时多少豪杰”,是说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很多的 英雄豪杰。请你举出两个当时的“英雄豪杰”来。你最喜欢的是哪个英雄豪杰?为什么?(2)你知道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所描述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吗?这次战役交战双方是谁?对当时的局势有什么影响?(3)除了这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试举出三 个。【考点】三国鼎立的形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分析】(1)此题是开放型的题目,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2)此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3)此题考查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解答】(1)此题是开放型的题目,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 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我喜欢诸葛亮。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耿耿,致力于治理蜀 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由材料二“三国周郎赤壁”判断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交战双方是曹操与孙刘联军, 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的战术大败曹军,曹军退回北方,孙刘联军取得胜利。赤壁之 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3)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泗水之战。故答案为:(1)曹操、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等。比方喜欢诸葛亮,理由:诸葛亮足智多谋, 致力于治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言之有理即可)(2)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和曹操;为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官渡之战、涮水之战、巨鹿之战等。【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三国时期的相关知识及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 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4.(2021 扬州模拟)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三:宋代针铺商标及铜版 图一北宋货币 图二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二材料一:朝代南 方北方人口 (户)占全国户中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中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天下足”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材料二:“苏湖熟,材料四:两宋时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 南方经济迅速开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开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开展概况(1)根据数据变化说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哪个朝代最后完成?这时的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的什么流域转移到南方的什么流域?(2)材料二的谚语说明哪一地区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3)材料二中图一 “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创造中的哪一项创造?图二“货币”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请问它的名称是什么?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 风俗画卷,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宋代的社会生活;活字印刷术的创造.实力。某班欲以“文化传承开展”为主题创办手抄报,请你协助完成。【汉字之源】材料一:图1刻有文字的甲骨图2统一文字(1)图1中文字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何时开始?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什么?【思想之光】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孔子(2)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文史之萃】材料三:他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体例,他接任父亲继任太史令, 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材料四:图3大观园图局部(3)材料三中的“他”撰写的史学巨著是什么?与材料四中这幅图密切相关的是清代哪一部文学名著?材料五: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局部时间中,中国享有高度开展的文化【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及这时的经济重心转移的区域.(2)此题主要考查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太湖流域.(3)此题主要考查活字印刷术、交子和瓦舍.(4)此题主要考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解答】(1)据材料一 “南宋”“南方” “人口(户)、11240760”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62.9%”“北方”“人口 (户)、6624296”“占全国户中数比例、37.1%”等数据的变化可知,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这时的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的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的 长江流域.(2)据材料二中的“苏湖熟,天下足”可知,材料二的谚语说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 重要的粮仓.(3)观察材料二中图一 “铜版”可知,图一中的铜版出现于宋朝,结合所学可知,其涉 及到我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因而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创造中的活字印刷术;由于 宋朝商品经济开展,在北宋时的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图二“货 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宋朝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瓦舍.(4)据材料二中的“苏湖熟”“东南”都说明国家的经济重心在南方,故反映出经济重 心的变化是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南方地区相对和 平的环境;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统治者的重视等.故答案为:(1)南宋(或两宋、宋朝).黄河流域;长江流域.(2)太湖流域.(3)活字印刷术;交子;瓦舍.(4)南方地区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南方地 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统治者的重视等.(言之有理即得分)【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社会经济的开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 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5.(2019临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复姓 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当时鲜卑民族改姓达一百多。-摘自中新网 材料二:“太和改革”由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基本上取得了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改革 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另一方面,孝文帝本 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改革面临保守派阻挠和挑战的时刻,孝文帝 始终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对破坏改革的势力进行强有力打击,扫除改革障碍,同时他 还注意选贤任能,培养改革中坚力量,推动改革持续不断向前迈进。-摘编自北京日报(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哪一项汉化措施?请你再列举出两项他所实行的其 他汉化措施。(2)因当时北魏孝文帝的年号是太和,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太和改革二这场改革的历 史作用如何?(3)根据材料二,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今天的改革有哪些重要启示?【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分析】此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据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 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无,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 孤氏改姓为陆。当时鲜卑民族改姓达一百多”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改 汉姓的汉化措施,他所实行的其他汉化措施有说汉话、穿汉服等。(2)因当时北魏孝文帝的年号是太和,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太和改革二这场改革促进 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据材料二“'太和改革'由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基本上取得了成功。一方面是 因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另一方面, 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改革面临保守派阻挠和挑战的时刻, 孝文帝始终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对破坏改革的势力进行强有力打击,扫除改革障碍, 同时他还注意选贤任能,培养改革中坚力量,推动改革持续不断向前迈进”可知,北魏 孝文帝改革对今天的改革的重要启示有,改革要顺应历史开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 情;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开拓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惟改 革创新者胜等。故答案为:(1)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等。(2)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改革要顺应历史开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改革是社 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开拓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惟改革创新者胜等。【点评】此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 知识。6. (2019梧州)改革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开展的动力。阅读以下材料, 回答以下问题。材料 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 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开展。当时 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 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 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 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概括当时民族融合的特点。(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他”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分析】此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材料中的“他”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据材料“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 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 官制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迁都洛阳、说汉语、穿 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2)据材料“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 开展。当时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 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 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 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当时民族融合的特点是汉化为主、相互学习、形式多样等。(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促进了民族交融, 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故答案为:(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2)汉化为主、相互学习、形式多样等。(3)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点评】此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 基础知识。7.(2018秋高邮市期末)中国古代南方的经济经历了漫长的开展时期。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 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史记材料二 南宋时,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北师大七下教材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材料四南宋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北宋。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200万贯,是北宋治平 年间岁入63万贯的三倍多。-朱绍侯编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时南方经济开展状况如何?(2)材料二和材料三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开展格局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出现这种 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最终完成于哪一朝代?(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海外贸易繁盛的最主要原因。为了管理海外 贸易,宋朝政府最早在哪一城市设立了什么机构?(4)综合以上材料,从变化的原因中,请你谈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的启示。【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宋代南方经济的开展.【分析】此题以中国古代南方的经济经历了漫长的开展时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西汉江 南经济开展状况、经济重心南移及其原因、宋代南方经济开展的相关知识点。【解答】(1)由“地广人稀”可以看出江南地域广阔但是人烟稀少;“刀耕火种”指的是 在江南农业生产中还使用的是刀耕火种的耕种方式,比拟落后;“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 可以看出很多人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从整体上处于相对落后状态。(2)据材料“南宋时,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宋史中记载:'国 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材料二和材料三共同反映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至南宋时最终 完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南方战乱较少,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更适 合农业开展;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统治者重视开展农业。南宋,我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兴旺的原因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农业、手工业、商业兴旺;造船业兴旺;南方经济开展。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朝政府 设立了市舶司。(4)此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开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 对经济开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开展的重要因素;要重视引进劳力、先进工具和技术。故答案为:(1)相对落后。(2)经济重心南移至南宋时最终完成;原因:南方战乱较少,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 优越,更适合农业开展;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南方劳动人民 辛勤劳动;统治者重视开展农业。南宋。(3)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商业兴旺;造船业兴旺;南方经济开展。市舶 司。(4)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开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开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开展的重 要因素;要重视引进劳力、先进工具和技术。【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汉江南经济 开展状况、经济重心南移及其原因、宋代南方经济开展的相关史实。8 .(2017春镜湖区校级期中)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日:“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 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日:”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 “太祖”指何人?(2)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3)赵普说的“权” “钱” “兵”分别指的是什么?(4)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如何“夺其权”的?【考点】陈桥兵变和北宋的政治.【分析】此题以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相关材料为依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 施,问题设计比拟简单,属于基础识记层次的考查。【解答】(1)据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可知,“太祖”指 宋太祖赵匡胤。(2)据材料“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 其因何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五代十国的分 裂割据局面。(3)赵普说的“权” “钱” “兵”分别指的是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财权和掌控的士兵。(4)宋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 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故答案为:(1 )赵匡胤。(2)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3)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财权和掌控的士兵。(4)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太祖加强 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9 .(2020聊城)阅读以下有关秦始皇的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命为“制”,今为“诏”,天子自称日“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 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司马迁史记(1)材料一是关于皇帝制度的描述。依据该材料概述这一制度的特点。材料二: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陈寿三国志(2)材料二中“罢侯”“置守”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三: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 威。-张居正杂著(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创制立法”的影响。【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此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依据材料一 “命为制',今为诏',天子自称曰'朕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这 一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2)据材料二“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可知,“罢侯”指的是废除分封制,“置 守”指的是实行郡县制。(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创制立法”的影响是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 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故答案为:(1)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2)“罢侯”:废除分封制;“置守”:实行郡县制。(3)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 施和作用等相关史实。10.(2018春那坡县期末)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隋统一全国后,天下安定,老百姓各安其业。那时,水旱灾害也比拟少。皇帝 下令在洛阳等地修建大型粮仓广储粮食。开皇末年,仓库里粮食堆积如山。一一摘编自隋书材料二 贞观年间,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满山遍野,粮食空前廉价。皇帝励精图治,官 吏大多勤谨清廉。城市、乡村社会秩序良好,犯罪人数大大减少。一一摘编自旧唐书新唐书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縻俱丰实。九州 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编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一一杜甫忆昔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皇帝”指的是谁?这那么材料反映出该皇帝在哪个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 施并取得很好效果?(2) “贞观”是谁在位时的年号?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他在治理国家时所采取措 施(写两点)。(3)材料三中,杜甫回忆那个令人难忘的往昔,有哪些令人忘怀之处?(4)据三那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涉及的三位皇帝在治国安邦中共同点(写 两点)。【考点】开皇之治;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分析】(1)此题考查开皇之治(2)此题考查贞观之治。(3)此题考开元盛世。(4)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答】(1)由材料中“开皇末年”可知,皇帝是隋文帝,开皇是隋文帝的年号。由材 料“修建大型粮仓广储粮食”“仓库里粮食堆积如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文帝在农业 生产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并取得很好效果。(2)依据所学,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由材料“贞观年间,粮食连年丰收,马牛 满山遍野,粮食空前廉价。”可见唐太宗重视开展农业生产。材料“皇帝励精图治,官吏 大多勤谨清廉。城市、乡村社会秩序良好,犯罪人数大大减少”是唐太宗减轻刑罚,重 视人才的结果。(3)由材料“小邑犹藏万家室”可见开元时期城市繁荣。由材料“稻米流脂粟米白,公 私仓廉俱丰实”可见开元时期农业兴旺。由材料“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缩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可见开元时期社会安定。(4)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在治国安邦方面的相同点有都注重人才的选拔、都注重发 展农业生产、都注重减轻农民负担等。故答案为:(1)隋文帝;农业生产。(2)唐太宗;减轻刑罚、重视人才、开展农业生产等。(3)城市繁荣、农业兴旺、社会安定等。(4)都注重人才的选拔、都注重开展农业生产、都注重减轻农民负担等。【点评】此题以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 史知识的能力。11. (2013百色)自去年以来,日本右翼围绕着“钓鱼岛问题”制造各种事端、开展日美联 合夺岛军演等系列活动,引起中国人民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等问题的极大关注。某班同学针对“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进行归类学习,收集到了以以下图 片和材.料,让我们一起阅读与感悟。材料一国-荷兰军队投降图国二沙俄侵略者侵入我国黑龙江材料二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 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请回答:(1)图一情境发生在1662年初我国某岛,与此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2) 17世纪中期,面对图二的情境,清政府哪位皇帝组织哪两次还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