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文化生态观光园建设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XX县XX文化生态观光园建设项目2、项目建设地点:XX县“XX大桥”西侧3、项目性质:新建4、项目承办单位:XX县住建局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 编制XX县XX文化生态观光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书;2、 XX县住建局提供的有关技术基础资料;3、 XX县县城总体规划(2009-2020); 4、XX县“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4、 XX县历史文化人文资料;5、 国家现行有关政策、法规;6、 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1、 项目提出的背景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 项目建设地点与项目建设条件;3、 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4、 项目规划设计方案;5、 公用工程设计方案;6、 环境保护;7、 节能分析;8、 职业安全与卫生;9、 项目实施进度与组织管理;10、 项目招投标方案;1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2、 社会效益分析13、 风险分析。 1.4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1、建设规模XX县XX文化生态观光园的建设,总占地面积521258平方米,分为XX文化纪念景观主轴区、生态观光园区和休闲健身广场区。2、建设内容“XX文化纪念区:景区占地127632 平方米,建筑面积12346 平方米,为XX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区域,主要包括鼎盛门、鼎盛广场、唐人街、翰墨苑、叔虞广场、叔虞阁。 “生态农业观光”景区:占地360626平方米,其中桃园占地306960平方米,水域占地53666平方米,是一个集采摘、观赏、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休闲旅游项目。陆地区域采用3米×3米形式种植桃树,水体区域种植荷花并放养锦鲤。休闲健身广场景区:占地33000平方米,为市民集会、健身、休闲娱乐的场所。 1.5项目实施进度本项目总工期2.5年,建设期2年,总工期从2011年12月至2014年5月。 1.6、项目投资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9940.3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8600.47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603.52万元,预备费736.31万元。1.7项目资金筹措县政府财政投资9940.3万元,不足部分由受益农民自筹。 1.8结论与建议项目借助XX县浓郁的XX文化氛围,建设规模宏大、特色鲜明,建成后必将成为XX县城区的标志性景观,其出现丰富了临汾市旅游产品的类型,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区域知名度。项目实施后,年可创造可观的利税收入,并扩大市场需求,拉动旅游相关行业的大力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带动和促进XX县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力。项目自身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有效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剩余劳动力。其对相关产业的联动作用,相应的也增加了就业岗位,为实现就业率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建设和谐稳定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项目的实施具有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提出的背景XX县位于晋南文化的核心区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根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宗奉的圣王尧、舜曾在这里活动,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遗迹和传说。这里还是三晋文明的源头,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史称“剪桐封国”,从此开启了三晋700多年霸业、2500多年文明史。XX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XX县以建设富裕、繁荣、美丽、和谐的新XX为目标,以创建文明和谐县城为总抓手,大力弘扬“自信坚韧、爱拼敢赢”的XX精神,创新理念,延伸内涵,完善举措,深化创建,推动了四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在XX故地上绘就一幅文明和谐创建的壮丽画卷。自2005年开始,XX县掀起一场市政文化建设热潮。夯筋壮骨强基础,以摧枯拉朽之势,XX县市政文化建设,在短短几年间,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力延伸了市政文化的内涵,构筑起县城大文化的框架和品牌。2011年,随着XX大道建设接近尾声,一场为汇丰路更名的研讨悄然兴起,继而进入热议,在众人的热盼中,“XX大道”这一极富蕴含XX精神、彰显XX深厚文化的名字倍受青睐。与此同时,能够充分展现XX文化的建设项目也在酝酿之中。 2.2项目发展概况 2.2.1文化生态观光业的发展背景 文化生态观光园是一种以文化氛围和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随着各地对城市发展历史文化过程找寻的重视和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追求,将历史文化与特色自然环境结合形成的文化生态景观,不仅可作为产业发展,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去处,还可以提升环境质量,同时对当地文化的传播业能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文化氛围浓厚的优秀自然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在生态城市背景下,文化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文化生态观光业应运而生,拓展了文化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2.2.2文化生态观光业的发展趋势现代社会,人们渴望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并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于是,在自然风光中感受历史文化的氤氲就成为人们最好的选择。根据调查,文化生态观光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世纪年代就已形成产业规模,进入年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态观光业也渐渐发展起来。 文化生态观光园是现代文化园发展的一个趋势,有着丰厚的社会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对吃穿以外的生活追求日益增多,日趋多样,这是文化业发展的主要基础。同时,除大型节假日,人们休息的时间基本集中在周末两天时间,这么短的时间不允许人们远游,此时城市内部或近郊的短期旅游项目就成了人们度过周末的首选去处。再者,整日面对城市里的水泥盒子,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与日俱增,闲暇之余人们通常希望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度过。因此文化与生态环境结合产生的新型旅游观光项目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向。而现实中,这样的景点场所显得相对匮乏,这就为文化生态观光业园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市场。XX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则为文化生态观光业园的发展提供了建设资源。 2.2.3文化生态观光园的基本特点 文化生态观光园不是人们通常所述生态环境背景下布置文化类景观小品生态观光园,它是在现代动植物养殖技术上,集合现代观赏性园区的实践经验,迎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情趣变化的需要而提出的。文化生态观光园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区位优势为基础,以大区域内文化的交融为桥梁,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融直接效益与观赏效益、长远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文化旅游业新体系。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本地化、通俗化、多元化和亲民性。 2.2.4文化生态观光园发展定位文化生态观光园主要是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与生态旅游项目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在发掘特定文化旅游项目的同时,将周边环境以生态性为宗旨,既为背景又为主角的与文化项目融合。游人游览其间时,仿佛自己就是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文人墨客。文化项目的选择宜以展现当地民俗民风以及历史为切入点,自然生态项目宜文化景观所需的自然环境为主要选择方向,并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布置,为文化景观提供良好的背景氛围的同时自身也成为富于内涵的景观项目。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3.1塑造XX形象,提升XX知名度 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间竞争的加剧,形象品牌竞争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竞争的重要手段,所谓城市品牌,是指城市的总体风格和特征,是将城市的传统文化、城市标志、经济支柱、文化积淀,生态环境等要素塑造成可以感受的一种表象和能够神会的内涵。长期以来,XX县城形象定位为生态农业、魅力文化、快乐休闲。在城镇化发展迅速的今天,XX作为唐晋文化的源头,必须发展自身的个性与特色,在城市建设上力促精品,积极挖掘,精心打造,树立精品城市形象。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XX县围绕“打通断头路、建起主框架、突出主街道、实现大循环”的目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精心打造城市精品,努力塑造城市特色。住宅小区环境幽雅,城区街道树木林立,县城环境景色迷人。透视景墙、艺术廊架令人目不暇接;园林小区、圆型饰柱与叠石造景与自然水面相映成趣;一座环境优美、功能完善、高效节能、生态环保的现代县城正在焕发出新的魅力。 XX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和深厚的XX文化底蕴,但在XX文化的宣传和品牌打造上相对滞后,没有形成XX文化特色品牌,没有综合反映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开放式景观建筑,因此借助城镇扩张,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XX资源来塑造县城景观,对于丰富县城文化内涵,塑造县城形象,提升县城知名度,是必要的。 本项目选址于县城中轴线核心区,将该地块建设成集市政文化广场与休闲公园为一体的主题公园,运用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浓厚的人文气息,自然的桃园风光等造园元素,来赋予公园丰富的文化内涵,打造县城建设精品力作,树立县城形象的招牌,进一步提升县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县城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市民对县城的归属感、自豪感,更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促进人才、资金及其他优势资源的聚集和流动。 2.3.2浓缩历史文化,挖掘XX人文资源商业价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一科学论断告诉我们,如果经济是一个城市的物质基础,那么文化则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要正确把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传承和丰富地方文化内涵,不断发掘和培育地域文化亮点,推动文化事业与经济的协调,同步发展,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城市的经济建设,将会使城市充满活力,魅力无限。XX县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余遗力的加强文化建设,先后建起浓荫匝地的两用型桐封公园、多功能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设有“三场三亭两山两湖”的“八一”公园,处处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的九龙公园等高标准的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提高县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XX县作为XX文化的发源地,近七千年来,涌现处许许多多杰出人物,至今保留着诸多享誉海内外的众多人文历史古迹。主要包括:苇沟北寿城西周文化遗址,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枣园新石器文化遗址等6处。古墓葬有西周唐叔虞墓、周将军阎没墓、周小子侯墓、周郑太子墓等数十处。古建筑有明代玉皇楼、元代四圣宫、元代舞楼(乔泽庙)、清代关帝庙、明代木牌坊、石牌坊、文峰双宝塔等上百处。古碑碣石雕有:元裕公和尚道行碑、宋苏轼书醉翁亭记碑、清风竹惊鹤图碑等数十通。 本项目拟建一座集市政文化广场与休闲公园为一体的新型概念公园,通过挖掘XX县人文资源商业价值,将沉寂已久的杰出人物叔虞和历史遗迹进行浓缩和融合,加强宣传XX悠久的历史文化,并在XX区域形成体现地方人文精神面貌的文化产业链条,来引领县城的经济建设,从而使XX未来充满活力,魅力无限。 2.3.3树立旅游形象,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支持旅游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更加有力,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一批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全面铺开,全县旅游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XX县依托秀美的山川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致力打造XX文化旅游景区,目前华北地区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历山风景旅游区开发已经初具雏形,明孝定李太后故里旅游区、介湖古代文明观光旅游区、晋文化展示区和佛爷山风景名胜区已经纳入旅游规划,县城城内木、石牌坊金代大钟武池元代舞台翔山四圣宫历山风景旅游区;东线:县城介湖佛爷山风景旅游区;西线:县城晋古绵山天马曲村晋文化博物馆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已经开通,随着各景点的投入和完善,旅游业将逐步成为XX的重要产业。本项目拟建于县城新区南北中轴线XX大道西侧,未来县城政治文化中心,是各界人士出入XX办事、投资和旅游的必经之道,可以说XX大道是未来县城经济、政治、文化的核心区域。本项目将以XX县域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为载体,建设一座集游览、观赏、教育的文化生态观光园,打造出XX县城的标志性景观,建设项目的实施对于树立XX的旅游形象,促进XX旅游产业的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第三章 建设选址与建设条件3.1 项目选址 该项目选址于XX县XX大道西侧,园区西端以小河口河道为界,北以房陵街为界,南端以侯月铁路与XX大道三角地带为界。 3.2建设条件 3.2.1地理位置 XX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的东南部,中条山与太岳山两大山脉之间,东与沁水县为邻,南与垣曲、绛县两县接壤,西与曲沃县交界,北与襄汾、浮山两县毗邻。地理坐标在东经110°34112°3、北纬35°23-35°52之间,南北长约53公里,东西宽约44公里,总国土面积为1160平方公里。 3.2.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XX县隶属临汾市,地处黄河流域汾浍之间。县域总面积为1170平方公里,辖6镇4乡、212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1万。201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56亿元,同比增长25.1%;财政总收入8.8亿元,同比增长10.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932元,同比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5265元,同比增长14.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5亿元,同比增长17.8%。3.2.3XX县人文历史条件翼古称唐,为陶唐虞夏时的重要部族方国。按尚书之禹贡的划分,翼在“冀州(古九州之一)之域”,为古大夏之墟。尧受封于此,号陶唐;禹封丹朱于此,因名曰“唐”,今里砦镇唐城村即是当时的都城;至周成王五年(前1020),唐有乱,周公灭之,迁尧子孙于杜。成王戏剪桐叶为珪,封其弟叔虞于唐,建都翔翱山下,以山形如鸟舒翼,故名翼,即今南梁镇故城村。到唐叔子燮父时,因缘于晋水之旁,改国曰晋。曲沃武公并翼后都于翼。战国县名绛邑,地兼今XX、曲沃、绛县而治于绛,即今XX(县城附近“苇沟北寿城”遗址有出土的“降亭”陶文)。北魏熙平二年(517),翼、曲、绛分治。隋开皇十八年(598)始名XX县。XX县历史悠久,战国称绛邑,隋称XX县,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商、周与汉属文化遗址多达40余处已发掘的国家、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古遗址8处,市、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古迹近300处。保存完好的古遗址有:苇沟北寿城西周文化遗址,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枣园新石器文化遗址等6处。古墓葬有西周唐叔虞墓、周将军阎没墓、周小子侯墓、周郑太子墓等数十处。古建筑有明代玉皇楼、元代四圣宫、元代舞楼(乔泽庙)、清代关帝庙、明代木牌坊、石牌坊、文峰双宝塔等上百处。古碑碣石雕有:元裕公和尚道行碑、宋苏轼书醉翁亭记碑、清风竹惊鹤图碑等数十通。2010年发掘西周霸伯墓地。 3.2.4地质地貌条件 XX县全县东、北、南三面环山,西为略有起伏的平原,中部为丘陵。山脉除东南部属中条山系外,其余均为太岳山系。主要山峰有西北部塔儿山、北部和尚功德山、东部佛山、东南部历山。海拔均在1200米以上,其中历山2358米为最高。XX位于太岳山、中条山和临汾盆地的交接部位,西北边缘又是临汾盆地中柴庄-塔儿山隆起东端,县域地势总的特点是东高西低,东部又向南延伸较远,而东部又是南高北低,北、东、南群山环抱,平原堆积地貌、黄土梁峁侵蚀堆积地貌和山岳侵蚀地貌均很发育。全县可分为三个大的地貌单元:即平原台地堆积地貌区、黄土梁峁侵蚀堆积地貌区、中山侵蚀地貌区。平原台地堆积地貌区包括上梁庄、北撖,武子官庄和南梁一线以西的地区。黄土梁峁侵蚀堆积地貌区包括平原台地以东和甘泉、李家山一线以北的地区。中山侵蚀地貌区包括黄土梁峁地貌区以南的地区;县域各代地层出露较齐全,自南而北有由老到新分布的趋势。岩浆岩主要以中生代燕山期酸性侵入岩为主。 3.2.5水文条件 县域河流均属黄河水系。浍河是本县最大的河流,横贯县境北部,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曲沃、侯马,在新绛注入汾河,为黄河的二级支流,其余主要河流有浇底河、石门河、史伯河、西阎河、澄金河(滏河) 、天河及县境南部的大河。除大河和澄金河以外,全部流入浍河。县域内共有大小河谷91条,河流的流向和发育受地质构造,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条件控制,县域中部为浍河谷地,主要河流的流向与地势倾向和两侧山脉走向大体一致,山脉的脊线成为河流的天然分水岭。浍河支流的上游地处石质山区,节理发育,渗漏严重,水量很小或时有时无,属时令河。位于县城西部的澄金河,上游集水面积不大,流量较小,但切割严重。县域河流受地形、气候的影响具有显明的夏雨和山型河流的特征,清水流量小,洪水流量大,水量不稳,变率较高,加之黄土覆盖,侵蚀切割较严重,河水含砂量较高,受季节影响,利用率不高。浍河,为XX最大的河流,河源有二:右源史伯河,发源与浮山县东部山地;左源浇底河,发源于县境东北翼、浮两县交界一带,两源在小河口会合,始称浍河。河流全长54.81公里(本县境内长23公里),流域面积1260平方公里(本县境内流域面积924平方公里)。浍河自东北流向西南,在下阳村出境。浇底河集水面积329平方公里,根据河运水文站观测资料,其多年径流量0.908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2.88立方米/秒(1955-1972年),1958年最高径流量2.06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6.53立方米/秒。1972年最低年径流量0.313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0.9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输砂量278万吨,其中在本县199.6万吨,该河地处丘陵山区,雨水侵蚀,沟深塬高,水土流失严重。西阎河,发源于县境东南的西阎村,自东向西经绛县、曲沃县流入浍河。西阎河在县域长10公里,集水面积133平方公里,多年来平均径流量1463万立方米,平均流量0.464立方米/秒,河床高程1060-840米,落水220米,纵比降为22,该河在本县地处石质山区,植被较好,河道含砂量不大,多年平均输砂量26.6万吨。大河,位于县域最南端,发源于大河村北的母鸡沟,向南经垣曲县直接流入黄河,该河在县域长10公里,集水面积13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600万立方米,平均流量0.51立方米/秒,河床高程1532-791米,落差741米,纵比降74,地处石质山区,植被较好,河道含砂量不大,多年平均输砂量18.8万吨。 澄金河(滏河),位于县境西部,发源于马尾山,向西流经曲沃县,注入汾河,该河在本县长15公里,集水面积7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93万立方米,平均流量0.125立方米/秒,河床高程为850-512米,落差338米,纵比降为22.5。该河地处丘陵区,侵蚀严重,河道含砂量较大,多年平均输砂量23.5万吨。 3.2.6气候XX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据XX县气象站多年来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1.8,一月份最冷, 平均气温-3.1,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7。县域内气温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递减,塬面和山地气温年较差小于川区和丘陵区(23);由于受地形条件影响,县域各部分无霜期差异较大,平川比隆化、甘泉等地多2030天;年均日照时数为2408.7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54%;年平均降雨量为510585毫米,夏季降雨量为297.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55%,一般东南山区比平川区降雨量偏大;年平均蒸发量1759.1毫米,夏季大于冬季,平川大于山区;年平均风速2.0米/秒,全年以4月和6月风速最大,为2.5米/秒,定时最大风速19米/秒。县域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次主导风向为西南风。3.2.7工程地质根据建筑物分布及场地地形,本次勘探共分三个区进行,一区为牌坊;二区为唐人街;三区为叔虞阁。三个区层序分述如下:一区(牌坊):第层:黄土状粉质粘土(Q4al)黄褐色,可塑,具大孔隙,0.3m以上为耕植土,切面有光泽,干强度中,韧性中,摇震反应无,该土层在本区均有分布。层厚3.24.1m,平均厚层3.81m,层底埋深3.24.1m,层底标高590.41592.61m。第层:粉质粘土(Q4al)褐黄色,软塑,切面有光泽,偶见锈黄色斑,局部夹薄层粉土,干强度中等,韧性中,摇震反应无。该土层在本区均有分布。层厚12.414.6m,平均层厚13.36m,层底埋深16.318.3m,层底标高576.61579.49m。第层:粉质粘土(Q3al)褐黄色,可塑,以粘粒为主,土质均匀,切面有光泽,可见锈黄色斑及少量黑色斑点,干强度中,韧性中,摇震反应无。该土层在本区均有分布。层厚14.215.2m,平均层厚14.7m,层底埋深32.533.0m,层底标高562.72563.28m。第层:粉质粘土(Q3al)黄褐色,可塑,以粘粒为主,土质均匀,切面有光泽,含大量锈黄色条纹及黑色斑点,干强度中,韧性中,摇震反应无。该土层在本区均有分布。该层未揭穿。二区(唐人街):第层:湿陷性粉质粘土(Q3al)黄褐色,可塑,具大孔隙,0.3m以上为耕植土,切面有光泽,局部夹薄层粉土,干强度中,韧性中,摇震反应无,该土层在本区均有分布。层厚12.012.8m,平均层厚12.41m,层底埋深12.012.8m,层底标高590.83594.82m。第层:粉质粘土(Q3al)褐黄色,可塑,切面有光泽,可见锈黄色斑,夹少量钙质结核,局部夹薄层粉土,干强度中,韧性中,摇震反应无,该土层在本区均有分布。该层未揭穿。三区(叔虞阁):第层:湿陷性粉质粘土(Q3al)黄褐色,可塑,具大孔隙,0.3m以上为耕植土,切面有光泽,局部夹薄层粉土,干强度中,韧性中,摇震反应无,该土层在本区均有分布。层厚13.513.9m,平均层厚13.71m,层底埋深13.513.9m,层底标高616.41616.88m。第层:粉质粘土(Q3al)褐黄色,硬塑,切面有光泽,可见锈黄色斑,夹钙质结核,局部夹薄层粉土,干强度中,韧性中,摇震反应无,该土层在本区均有分布。层厚15.116.4m,平均层厚15.94m,层底埋深29.029.9m,层底标高600.43601.31m。第层:粉质粘土(Q3al)黄褐色,可塑,以粘粒为主,土质均匀,切面有光泽,夹钙质结核,可见锈黄色斑及少量黑色斑点,干强度中,韧性中,摇震反应无,该土层在本区均有分布。层厚10.116.2m,平均层厚14.33m,层底埋深40.045.7m,层底标高584.63590.34m。第层:粉质粘土(Q3al)黄褐色,可塑,以粘粒为主,土质均匀,切面有光泽,含大量锈黄色条纹及黑色斑点,干强度中,韧性中,摇震反应无,该土层在本区均有分布。该层未揭穿。3.2.8地基土均匀性评价一区: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建筑物天然地基持力层为第黄土状粉质粘土层,底面坡度小于10%,持力层为第黄土状粉质粘土层及第一下卧层为第粉质粘土层,该场地持力层及第一下卧层含水量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变异较大,故该建筑场地应视为不均匀地基。二区: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建筑物天然地基持力层为第湿陷性粉质粘土层,底面坡度小于10%,持力层为第湿陷性粉质粘土层,该场地持力层具湿陷性,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变异较大,故该建筑场地应视为不均匀地基。三区: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建筑物天然地基持力层为第湿陷性粉质粘土层,底面坡度小于10%,持力层为第湿陷性粉质粘土层,该场地持力层具湿陷性,且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变异较大,故该建筑场地应视为不均匀地基。3.2.9场地湿陷性评价一区:场地土第层黄土状粉质粘土层,具湿陷性;二区:第层湿陷性粉质粘土层,具湿陷性;三区:第层湿陷性粉质粘土层,具湿陷性。 3.2.10交通条件 XX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被誉为“小陇海线”的侯月(山西侯马河南月山)电气化铁路、(晋城侯马)高速公路、晋韩(山西晋城陕西韩城)二级公路横穿东西;临翼、王续、翼么三条二级出境公路纵贯南北,与大运、晋焦、长治至太原、运城至西安大三角高速公路紧密相接;与同蒲、陇海、京广、京九等铁路干线融于一体。3.2.11电力本项目用电引自XX县电力公司供电线路,电压为10kV。项目区新建配电室,满足项目用电需求。3.2.12供水 本项目采用引自XX县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线的自来水,采用生活和消防合一制供水管网。3.2.13排水项目生活废水均设化粪池,外排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由排水管线汇集排入污水管网,入县城污水处理厂。雨水直接排入城市雨水管道。第四章 项目的需求分析与功能定位4.1XX县县城公园建设现状近年来,XX县加大对中心城区绿化的资金投入,陆续建设了桐封公园、八一公园和九龙公园。这些公园的建设,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休闲活动空间,大大改善了城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了县城绿化景观,成为县城绿地系统中的亮丽节点,构成了一幅“城市建在花园里”的生态景观。2010年投资1000万元建成南环路绿色景廊,成片栽种树木,将森林引进城市,增加了绿量,把优雅的自然美和生态环境引入县城的公共领域。根据XX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规划在XX大道西侧建设公园一处,公园位于未来县城区中心,在公园建设方面既要注重从生态建设的角度出发,也要注重XX人文历史的角度,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容是一个城市的精华所在,历史遗迹和人文故事是城市最让人动情的人文景观。4.2项目建设的需求分析1、构筑XX靓丽的人文景观,优化县城环境的需要项目拟建地位于县城中轴线XX大道西侧,XX大桥附近,地处未来县城的核心区,是各界人士出入县城办事、投资、旅游的必经之道,因此,XX大道沿线是XX规划打造的风景线,在此建造一个展示XX“XX文化、名人文化和旅游文化” 的城市标志性景观,丰富县城的文化内涵,提升县城品位和形象。项目的建设对于优化县城环境,提升县城综合竞争力,构建“宜业、宜居、宜游”的和谐XX,将起到积极作用。2、 提升文化品位,打响XX特色文化品牌 XX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为充分挖掘XX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XX县政府作出了建设文化大县的决策。XX人文历史资源得天独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打响XX特色文化品牌,不仅可以推动XX文化大县的建设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提升XX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提升区域文化品位,XX近年来以更高和更严格的标准提升县城档次,依托XXXX文化和人文特色开展XX文化研究。本项目位于未来县城中心,精心做好该节点的景观设计,进一步挖掘XX人文资源,重塑区域城市景观,打造XX文化特色品牌,迫切而必要。4.3功能定位分析 4.3.1功能定位本项目定位为集游览、观赏、健身、休闲、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将重点突出XX文化、名人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特色,以区域内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为载体,打造出XX的标志性景观。 4.3.2功能分区 各功能区布局要综合考虑现状地形与周边的地貌环境,分区结合用合理融洽、景观相互渗透,各区之间联系便捷,重点突出各项规划场所的设置,项目拟设置三大功能区: 1、XX文化纪念区:是公园的主题区,主要由鼎盛广场、唐人街、翰墨苑、叔虞广场、叔虞阁等XX具有XX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建筑缩影组成。 2、生态观光区:包括瀑布、人工湖、桃林、观景亭等,该区无论在植物种植还是在地形处理上均以自然布局为主,与周边元素有机结合、因地制宜。 3、休闲健身广场区:包括霸国鸟盉铜雕、景观廊架、运动雕塑和绿化等景观元素组成,重在体现XX文化。 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 5.1设计的指导思想 以唐晋文化和新发现的霸国墓地遗址文化为主线,在景区整体控规的前提下,结合建筑规划特色及场地现状,将景观规划设计高度提升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结合现代科技,改造生态环境,打造品牌文化产业。 5.2设计原则5.2.1功能性原则1、城市的功能性以XX文化、民风民俗和大面积生态农业景观为主的观光园一旦建成,将会迅速提升整个XX的文化品位,拉升区域经济效益。未来观光园将会成为整个XX的品牌和代名词。园区大面积的生态绿化景观将成为新城区整个大气候的“绿肺”,同时观光与广场也为市民提供集会、游玩和休闲的场所。 2、区域的功能性 充分利用地型高差优势塑造完美景观层次,展现区域文化特色。 5.2.2文化性原则1、历史文化方面: 对XX独有的XX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形象展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从而将历史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2、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 为XX非物质文化遗产(如“XX琴书”、“XX花鼓”、方言喜剧等)提供形象展示和表演的区域,使XX地方民风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5.2.3生态性原则1、园区主题以绿色产业为主,符合国家农业政策,为园区的长久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利用丘陵和耕地的自然地型现状,打造错落有致的建筑效果和景观层次,营造最佳的视觉效果。 5.2.4景观的持续性原则XX生态文化观光园,是集文化再现、民俗表演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综合型园林。随着城市北移和紧邻未来城市南北中轴线的区域优势,将来必定发展成为新城市的中心公园。 随着未来经济的发展,娱乐、学习、赏玩及城市休闲场所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5.2.5“以人为本”,完善的设施原则根据不同功能的场地需要设计具有古代风格的室外座椅、垃圾桶、服务呼叫亭、直饮水、雕塑小品、导示系统、警示系统、公共卫生间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等,满足游人的多种基本需求。 5.2.6“以人为本”,完善的交通路线原则主要以电瓶车道和步行道结合。一条宽6米环形的电瓶车道贯穿整个园区,是游人游览园区的主要路线,并在重要节点(如中心广场处)设置电瓶车车站,以方便游人乘坐;设计游园步行道,以方便游人自行漫步于各个景观之间。5.3总平面布置 本项目作为市政文化广场与休闲公园相结合的综合性公园,各功能区布局要综合考虑现状地形与周边的地貌环境,分区应合理,景观融洽、相互渗透,联系便捷,重点突出各主题场所的设置。本项目为XX文化纪念区、生态观光区、休闲健身区三个区域。 5.3.1XX文化纪念区XX文化纪念区是公园的主题区,位于XX大桥西侧,公园的主轴线上,主要由鼎盛门、鼎盛广场、唐人街、翰墨苑、三级叠水瀑布、叔虞广场、叔虞阁等具有XX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建筑缩影组成,重在表现XX的历史内涵。XX文化纪念区规划总面积127632,分为四个区。1、鼎盛广场区位于园区入口,园区入口鼎盛门,高13米,宽40米,门柱周身雕刻有花鸟花纹,斗拱下匾额处雕刻鼎盛门。鼎盛广场进深220米,宽180米,共占地35200平方米,中央主轴宽80米,两边各50米,6.6米宽大型地雕横贯广场东西,地雕两侧铺装云状纹路的带状石;广场西端中央竖立有15米高“霸伯圆鼎”一座,以霸寓意“敢为人先”,圆鼎四周篆刻霸鼎铭文;广场两侧耸立12座高8米的方柱,柱顶设置高2米的唐方鼎,柱身用各种书法字体雕刻有唐风12篇。 2、 唐人街区位于XX文化观光园区主轴线的中间部位,由莲花喷泉和唐人仿古一条街组成。街区全长275米,占地38001.9平方米,建筑面积9874平方米,拱桥3座,停车场1089平方米。拱桥两侧设置莲花喷泉,每片莲花花瓣的轮廓和中心花蕊处都设有小型喷泉,中心花蕊处还设置一个高空喷泉。在莲花花瓣处安装LED灯,夜晚可发出类似莲花花瓣的粉红色,中心花蕊出设有金黄色LED灯。街区全长275米,唐人街建筑分东西两个区域,景观大道东侧按晋南民居院落式布局,通过宅门院落内院室内的空间序列组合,形成封闭与开敞、宽阔与狭窄的不同感受。景观大道西侧为组合式建筑布局。立面上依地势不同高差和建筑不同层数成高低错落分布。3、翰墨苑位于叔虞广场东侧,利用现状丘陵地带的断壁,以壁画的形式,重现XX的明八景、清八景和新八景,同时兼顾丘陵地带的完整性,在断壁处及小河口灌渠上方架桥,与制高点的叔虞阁连成一体,同时利用14米高差,引小河口灌溉渠水,建设叠水瀑布。XX八景断壁长24米,总高7米,景墙高4米,台阶高3米。断壁景墙南侧为法碑林,共县城居民学习、休闲、观赏书法的地方,书法碑林占地441平方米,以景墙的形式将书法碑镶其中,最长景墙14米,以6米居多,景墙高3.5米。瀑布为三级叠水瀑布,第一级叠水为3米,第二级叠水为4米,第三级叠水为7米。4、叔虞广场位于主轴线的最西端,也是整个文化生态观光园的制高点。叔虞广场长205米,主要雕塑有叔虞铜像和占地900平方米的叔虞阁。叔虞铜像雕塑底座以桐叶为造型,组成一朵“桐叶花”,借此寓意“桐叶封弟”的历史典故。叔虞展开双臂,神态淡然的目视远方。叔虞阁总建筑面积2472,其底部基座高9米阁楼共五层。总高45米,一层为早元文化展区,展示早元文化中著名的玫瑰花纹彩陶器皿,及其他早元陶器;二层以雕塑形式展现晋国时期经典故事叔虞风堂;三层在厅面、柱面、梁面等处绘制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国家级XX花鼓、XX琴书、省级孝义旱船、西洋民歌、浑身板等;四层为圆木展区,展示近代出土的圆木文物;五层为整个园区的制高点。5.3.2生态观光区生态观光区位于主轴线两侧,由水系、桃园、仿古亭等,主要塑造公园的绿化景观。生态观光区无论在植物的种植上还是地形处理上均以自然布局为主,与周边的建筑元素有机结合,做到因地制宜。1、水系面积53636平方米,萦绕园中,在适当水域种植莲藕,养殖鲤鱼。该景区由湖及湖景构成,风景旖旎。不仅能够让游人领略到大自然的秀美,更可让游人体验到“江南美景”诗文意境,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2、桃园面积306960平方米,桃树采用正方形栽植形式,3×3的种植间距,亩植74株。规划为开放式果园,让游人自己动手采摘果实,体会劳动后收获的喜悦。在供广大市民体会劳动乐趣和休闲的同时又为其提供了一个接触大自然、舒缓心灵的休闲方式。3、仿古亭结合文化生态观光园地貌特征,设置九座,分别为松涛亭、藕香亭、翼然亭、望荷亭、涵青亭、待霜亭、飞瀑亭、湖心亭和远香亭等。有些矗立在游园路边,有些沿水系建设,有些则攀在丘陵之上。从功能上和品赏方面提升整个园区的人气值,以游园路为线,亭为点,通过景观微地形处理,加强景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明显的景观序列。其中的每个亭子相互呼应、衬托,更为游园提供了栖息地。 5.3.3休闲健身区 休闲健身广场区:霸国鸟盉铜雕位于休闲健身广场中央,舒翼台底座为大型方正石台底座,上端塑“霸国鸟盉”铜雕。广场的绿化景观和硬质铺装相结合,其中穿插景观廊柱,附属各类建筑雕塑、景石、棋牌等小品设施,植物配置落叶和常绿树木相结合,。5.4园区道路系统规划本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