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大连市弱势群体社会救助问题调查研究.doc
-
资源ID:91492755
资源大小:87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本科毕业设计--大连市弱势群体社会救助问题调查研究.doc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大连市弱势群体社会救助问题调查研究 学 校 名 称: 年 级: 专 业: 学 号: 论 文 作 者: 指 导 教 师: 工作完成日期: 目 录摘要.2关键词.3一、弱势群体涵义及其特征. 3 二、大连市弱势群体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社会救助形式.4(一)、大连市弱势群体基本情况.4 (二)、大连市弱势群体生活中存在的问题.4(三)、大连市弱势群体产生的成因.5(四)、政府对大连市弱势群众的救助形式.6(五)、大连市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具体开展情况.6(六)、大连市弱势群体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8三、政府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中的重要性.9(一)、救助弱势群体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9(二)、完善弱势群体的宪法保护和政策倾斜.9(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0(四)、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资源.10四、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建议11(一)、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发挥政府对社会救助的主导作用.11(二)、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建立新型救助资金筹集投入机制. .12(三)、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为弱势群体生存提供制度性保障.12(四)、加大再就业扶持和教育救助力度,促进弱势群体自立自强.13致谢.14参考文献.15内容摘要 弱势群体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成果,全国居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同时,弱势群体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由社会弱势群体引发的社会风险正在日益增加,诸多社会矛盾、社会冲突以及各种突发事件不断出现,引起了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从总体上看,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不愁吃穿,过上了小康生活。但仍然有一部分人群因病、生理原因(包括先天性的和后天性的残疾人群)、无劳动能力的,所产生的收入低下,还生活在贫困中,靠政府每月的救助来维持生活,也是平时所说的弱势群体;当然国家对这部分人有特殊关照,但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需要社会给他们送去温暖。目前,弱势群体已成为一个规模较大,具有自身特征的群体,在社会中处于极低的低位,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因此,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而政府救助则成为对弱势群体救助的主导形式。本文主要对大连市弱势群体救助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首先界定了弱势群体涵义,分析了其特征,接着调查了政府对弱势群体救助的方式,分析了政府对弱势群体救助重要性。最后,为政府和公众了解和帮扶社会弱势群体提出可行.(查看更多)性建议,目的就是希望能最终解决大连市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大连市弱势群体社会救助问题调查研究关键词:弱势群体 政府救助 和谐社会 医疗保障 生活补助 救助措施问题研究 完善制度一、弱势群体涵义及其特征为了更好的探讨政府对弱势群体救助问题,我们首先对弱势群体的概念做一番了解,这也是进一步探讨问题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来探讨有关的政府救助问题。关于弱势群体的含义:弱势群体是指在当今社会中,创造财富、积聚财富能力较弱,因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较差而处于社会底层、抵御风险能力弱、发展困难的一类人的总称。一般来说,弱势群体具有如下特征:1、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社会弱势群体通常都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其经济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2、精神生活层次低低层次性是弱势群体在生活质量上的共同特征。弱势群体的精神生活状况也十分令人担忧。这些弱势群体由于经济的局限性,很少考虑到精神生活。3、应付风险的能力不高弱势群体对外界的各种反应也十分敏感与脆弱。这部分人一般都属于救济和援助对象,处于政策边缘,属于社会底层,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不能与社会主流人群以及其他人群相提并论。二、大连市弱势群体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救助形式(一)、大连市弱势群体基本情况对大连市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了资料调查,基本情况如下:调查总人数200人,其中:下岗再就业18人,病残12人,孤寡老人14人,单亲家庭11人。按困难原因分类:因下岗致贫15人,家庭成员患大病致贫7人,因子女上学致贫13人,因收入低致贫7人,其他3人。(二)、大连市弱势群体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收入低或没有收入,再加上患大病、子女上学等,使部分人成为弱势群体,有的困难到在菜市场捡剩菜叶、在大街上拾垃圾的地步,状况惨不忍睹。通过对大连市弱势群体调查了解,困难群众存在着六难现象,困扰着他们的生产生活。 1、就医难。职工的收入本来就不高,一旦患上重病,难以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大连市一名下岗职工,2年前患双侧股骨头坏死,丧失劳动能力,因治病负债累累,现在每月还需要200多元的医疗费,爱人也早已下岗在家。为了生活,夫妻二人在小市场摆摊,勉强度日。2、子女上学难。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教育费用对于家庭人均收入不足130元的困难家庭来说,确实难以承担。一名大学生一年的费用需要上万元,按他们的话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如某街道王某患脑梗塞,丧失劳动能力,爱人也离她而去,收入来源中断。因无钱交纳学费,其女儿整日在社会上游荡。 3、就业难。下岗职工由于受年龄、技能、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实现再就业非常难,尤其是“4050”人员,更是难上加难。如年近50岁的肖某为某私企的一名下岗职工,在求职过程中,屡次遭到用工单位的拒绝,如今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与两个儿子挤在一间单身宿舍内,生活十分窘迫。 4、生活难。对于孤寡老人,他们年世渐高、无依无靠、体质减弱、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为此,生活逐步陷入困境。另有,在单亲家庭中,一个人收入有限,不但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生活更是难上加难。5、住房难。现阶段,房价稳居不下,对于困难家庭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更不用说买房子了。他们只能用租房子、借房子来解决住房的问题,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6、养老难。养老已经成为中国年轻人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中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时候就抢先撞线。“未富先老”意味着社会能提供的资源非常有限,各方面的准备也不够。过低生育率必然会加剧老龄化问题,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独生子女政策造就的“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面对的是两个人要赡养四个老人,甚至更多。即使通过社会养老方式,始终都是这个社会所有年轻人承担了所有老年人养老问题。(三)、大连市弱势群体产生的成因1、自身差距老弱病残,天灾人祸是造成弱势群体生存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差的主要因素。根据调查分析,弱势群体的生存、保障和风险承受能力差主要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一是文化偏低,技能单一,不可能学习新技术、新信息,也不会安排生产和经营;二是观念陈旧,缺乏能力和胆量,即使有机遇也干不成大事;三是年龄偏大,身体病残,再加上发生天灾人祸等意外风险,使这些特困家庭雪上加霜。 2、政策差异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规范以及行政管理体制上的缺陷,使一些无收入或低收入城镇人口得不到必要的、及时的救助而最终积弱成群。目前,社会保障覆盖面还较窄,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没有进入保障;一些进城的农民工没有进入政府管理的视界,甚至没有纳入社会统计的范围,因而谈不上任何保障,他们平时只能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关键时则只能听天由命;社会保障水平总的说还比较低,有限的资金往往难以较好地满足基本保障的需要。(四)、政府对大连市弱势群体的救助形式对于大连市弱势群体的以上种种困难现象,党和政府采取不同形式予以救助:1、政府制定城市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办法,将弱势群体纳入城市贫困人口疾病医疗救助,实行重大疾病及特殊病种免费检查政策;城市困难居民就医、购药,享受政府给予的资金补助和医疗机构诊疗收费优待;2、为困难家庭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减免学费,为符合助学条件的残疾人子女和残疾人大学生提供资金援助等;3、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在社会上开设各种不定向培训就业课程,创造就业机会;4、政府将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困难户纳入低保,采取差额保障、定额保障、临时救助制度、突发性救助等救助形式予以救助;5、政府确立城市公共房屋政策,采取发放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两种保障方式,对符合经济适用房条件的家庭在享受公租房保障的时候,将按政府测算的公租房租金标准的50%予以补贴;6、政府相对于农村居民对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生活最低保障费,并增加合作医疗,给予种地补贴。(五)、大连市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具体开展情况 政府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各项救助措施:一是以解决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为重点,建立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去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40元/人·月和230元/人·年的基础上,按照省政府“城市低保标准平均提高15%、标准增加额不低于50元,农村低保标准平均提高25%、标准增加额不低于40元,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年人均净增加额不低于600元”的要求,合理确定和调整城乡低保标准及五保供养标准;二是以解决弱势群体生活无着落为重点,建立就业援助制度。通过设立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弱势群体就业档案等方式,为下岗失业困难人员、“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就业“一站式”服务;三是以解决弱势群体看不起病为重点,建立并推行城乡贫困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农区合作医疗制度;四是以解决弱势群体子女上不起学为重点,建立贫困学生救助制度。在认真执行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加大贫困大学生救助力度;五是以解决弱势群体住不起房为重点,建立廉租住房补贴制度。对大部分弱势群体无力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实际,实施了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制度;六是以解决弱势群体保障问题为重点,不断扩大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社区弱势群体的生活牵动着街道干部的心。在大连市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统一安排下,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分头分批走访慰问部分弱势人群家庭,并向他们送上关心与问候。一是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工作;二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三是做好社区老龄工作;四是发挥资源优势,组建爱心志愿者服务队,各街道居委会与社区商店、医院、餐饮服务等单位签定“帮扶空巢老人合作协议”。大连市民政局组织干部深入困难群众中调研和走访慰问。每年临近冬季,那些贫困户家里暖不暖和?有没有供暖设施?这些问题紧紧地牵动着大连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心。民政局领导及工作人员亲自走访慰问送温暖,为50多个贫困户发放抚恤补助金、医疗补助费等。在送上慰问款物的同时,全面了解掌握并帮助民政对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充分表达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将创先争优活动推向新的高潮。信息闭塞、缺乏必需的知识技能是残疾人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为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促进残疾人就业,全市认真按照市残联培训工作要求,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一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协调民政、工商、税务、劳动、银行等部门,争取优惠政策,帮助扶持残疾人实现个体就业,使大批残疾人实现就业。二是以宣传贯彻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为契机,努力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实现了用人单位得益、残疾人得利的双赢就业局面。同时,为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残疾人心里,广泛开展救助贫困残疾人家庭系列活动,全面完成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进家庭项目,为残疾人免费改造卫生间等项目,为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投药,为符合助学条件的残疾人子女和残疾人大学生提供资金援助,组织开展全市范围内的优秀残疾人普查活动,挖掘艺术、体育、音乐等方面的人才,并及时向上级残联运输。(六)、大连市弱势群体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区低保和五保供养制度由于经费来源不足而难以覆盖所有的农区弱势群体。 二是救助标准偏低,覆盖面仍需进一步扩大。现行的城乡低保标准对于低保对象多为老弱病残,收入较低的人群,还需进一步提高标准,扩大保障覆盖面。 三是救助资源没有得到整合,管理不统一,救助无序。目前,从事社会救助工作的除民政、教育、司法部门以外,还有工会、共青团、残联、关工委等部门和单位,而且相当多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也在不定期地募集捐款,实施社会救助。信息不通,责任不明,形成各自为阵,“你收我收大家收,你救我救大家救”,导致误救、漏救和重救的现象时有发生,既浪费了有限的救助资源,还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 四是弱势群体的自强自立意识薄弱。弱势群体中相当部分对摆脱贫困感到遥遥无期,一味伸手“等、靠、要”,两眼死盯“救济金”。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低保线”边缘的低收入家庭和因病因残而返贫的特殊对象将随时跌入贫困,成为新的救助对象。三、政府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中的重要性 由于弱势群体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迅速摆脱自身困境的。所以政府在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救助弱势群体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政府的职能已不再是统治,而是要通过其社会管理职能为全社会提供服务。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救助是政府的一种责任与义务,受救助者接受救助是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当前在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造成弱势群体的原因当中社会原因多于个人原因,所以构建社会安全网,保障弱势群体的最低限度的日常生活,保证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救助弱势群体不是对弱势群体自身的单纯施舍和恩赐。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人民政府的神圣使命。何况弱势群体说到底是社会资源不平等分配的受害者。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任何社会都无法保证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必须要通过某些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在稀缺的社会资源与各种社会需求之间寻求一种配置平衡。在社会生活中,弱势群体是社会的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救助弱势群体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政府的份内职责。(二)、完善弱势群体的宪法保护和政策倾斜 任何社会都会有天灾人祸,都会有一部分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而暂时或永久地丧失劳动能力,对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政府有责任以立法和制度的形式予以保障。政府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协调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向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和物质上的给予,而且还应该激励和培养他们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的特殊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同时,要落实宪法精神,完善法律体系,对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政策也要进行修改,特别是户籍制度、劳动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消除针对弱势群体的各种歧视性制度、法律与政策,建立公平的社会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此外还应该进行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机关的地位和权威,为维护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提供有力的司法保证。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国际经验,解决因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而导致的较大规模的贫困问题,最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在救济弱势群体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的救助方式有制度性救助(如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定期的周期性救助(如节假日期间的送温暖等),也有不定期的临时性救济,对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其实,在帮助弱势群体问题上,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安全网。除了通过社会资金救助方式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还要建立健全针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性社会保护政策,如对受最低生活保障者及其家庭的医疗救助政策,对高龄老人、残疾者特别是孤残儿童等特殊弱势人群的特殊保护政策,对在岗社会弱者的特殊劳动保护政策等。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底线就是要让弱势群体能够有尊严地“活下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理应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继续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四)、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资源 弱势群体问题的根本症结之一是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包括财力、人力、物力、权力、能力、信息等)整体匮乏,由此导致其生活质量的低下与承受力的脆弱。要改变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就必须通过外界的帮助使其拥有足够多的社会资源。因此,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其所需资源应成为社会救助的工作目标之一。影响弱势群体素质的因素很多,关键是教育不足、知识和技能缺乏。从当前就业形势来看,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不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从发展趋势来看,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普通劳动力需求将不断下降。 在此背景下,对弱势群体实施良好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显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提高弱势群体的素质和竞争能力,帮助他们摆脱弱势地位的最有效的途径。提高弱势群体素质,充分挖掘弱势者的潜能,有利于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调动社会的各种力量构建社会安全网络。比如对下岗职工而言,技能培训、再就业信息、社会保障资金、各种优惠政策等都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弱势群体的社会关系,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小环境,如果不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发展而相应的发展,弱势群体将逐渐脱离社会,使其更加困难和无助。所以,要关注弱势群体社会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帮助弱势群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小环境,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和支持,让弱势群体尽快走出困境。四、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建议 调查中我们对社会弱势群体所能提供的物质帮助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关注这一问题,让大家对弱势群体的生活情况有所了解,并不断地为其提供帮助。使弱势群体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以精神层面的鼓励和支持。(一)、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发挥政府对社会救助的主导作用。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是国家为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中心,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各种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慈善、群众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建立“政府主管、部门配合、民政协调、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管理格局。建议成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发展改革、财政、民政、劳动、教育、司法、建设、房管、卫生等部门为成员单位。明确各成员单位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职能和任务,建立定期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阶段性目标,研究解决相关难点问题。二是建立市区两级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在现有低保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整合部门资源,建立救助管理信息平台,救助内容涵盖最低生活保障,粮油帮困、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就业援助等。对全市享受低保的困难群众建立资料库,根据各种指标进行智能排序,实施动态管理,最困难最需要的可以最先获得救助,以有效避免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及时而造成重复救助或救助缺失。(二)、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建立新型救助资金筹集投入机制。资金投入是社会救助体系的生命线,救助标准的高低、救助面的宽窄都取决于救助经费的投入。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建议改革传统办法,变政府财政单一投入为政府、企业、社会、基金多元投入。一是充分运作市慈善总会。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慈善文化。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慈善能力有大小、慈善之心无大小”的观念,慈善事业不只属于富翁,也属于一切社会公民。大力倡导和践行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时代精神,营造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二是建立畅通的社会捐赠渠道。改变年终机关干部扶贫捐款的单一做法,建立平时经常性的社会捐赠接收机制,为社会化捐赠提供便捷的服务。三是在低保站建立爱心超市或慈善超市。接收个人捐赠的款物,免费提供给需要的困难家庭。 (三)、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为弱势群体生存提供制度性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以公平优先为原则,切实解决弱势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一是制定统一政策,将市直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全部纳入财政补贴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救助范围。对改制企业变现资产,由国资委统一调剂,优先解决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不足部分由财政补贴,切实解决职工参保不一的状况。二是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根据目前农民工最紧迫的社保需求,优先解决工伤保险,逐步解决养老保险问题。应强制用人单位必须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通过建立统筹基金和参加大病医疗费用补助的办法,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根据农民工不同情况,为其纳入有差别的社会养老保险,建立个人帐户,实行专户管理并可随人转移接续。三是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建立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将城乡高龄无保老人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对城乡高龄无保老人按月发放养老金,报销一定比例的门诊、住院费。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农村困难群众保障面。(四)、加大再就业扶持和教育救助力度,促进弱势群体自立自强。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岗位指导,开展技能培训,是提高弱势群体就业和立业本领,增强其自我造血功能的有效手段。一是加大对下岗职工的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帮助困难群众增强再就业能力。通过开设就业指导窗口、开通就业咨询热线等办法,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形势、求职技巧、择业观念等方面的指导,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现行的就业方针政策,知晓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掌握岗位竞争就业技巧。充分利用技工学校、职业学校进行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同时把就业技能培训与推荐就业安置结合起来,形成培训安置就业一条龙服务体系。二是进一步增加公益性岗位,扩大困难家庭的就业扶持力度。在现有公益岗位安置的基础上,重点开发社区保安、市场管理、保洁保绿、环境管理等社区公益就业岗位。对自主合作、自筹资金从事社区物业管理、家庭服务、医疗保健、生活护理、修理等社会化便民服务业的弱势从业人员,纳入社区就业管理,给予各种优惠方便,开辟公共就业场所,减免各种税费,缴纳社会保险。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救助力度,增强困难家庭子女的就业能力。形成以政府资助为主体,以社会捐助为补充,惠及所有贫困学生的助学保障体系。建立爱心助学基金,切实保障困难家庭学生和残疾学生接受9年义务教育,并资助其高中阶段教育。结束语对于每个人来说,知识是无止境的,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极快。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吸收新的营养,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才能更好的融入到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化时代。特别是我参加工作后,更觉得自己知识的匮乏与不足,我常常觉得自己知识的浅薄,看问题的肤浅,处理事情的简单。于是,为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为了更好适应本职工作,我报考了电大行政管理专业。通过这两年的电大行政管理学习,我不仅学习到许多专业知识,自己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我深知作为一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行政管理是必修的一门课,我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无论是面授辅导,平时作业,还是网络辅导,全部认真完成,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分析总结。一直以来,我秉着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工作的态度,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正是由于工与学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才能够将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及时地不断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使自己的工作能力也在不知不觉地有了长足的进步,因此我认为电大的学习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知识后盾。两年的电大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我真心感谢电大各位老师给予我的帮助!特别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其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指导我的论文写作,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由于指导老师的热心帮助和细心指导,我的论文才能够顺利完成。也是此次的调查研究性论文,让我学会了从实际中看待问题,了解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我想这将会对我今后的工作及学习起到一定的作用。参考文献: 梁紫卉;我国救助管理制度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徐宏伟;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王三秀;我国农村最低生活救助制度价值目标转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周作翰.郑自立.我国弱势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政策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6); 王朝掌;蔡建旺;和谐共生:社会救助的“温州模式”J;中国民政;2010年01期; 魏继华;我国弱势群体法律保障问题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曾艳;我国城市残疾人社会保险制度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林顺利.孟亚男.国内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研究述评J.甘肃社会科学,2010(1); 赵路华;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60年J;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01期; 胡鞍钢.勿让弱势群体停留在发展的边缘J.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