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技术指南.pdf

    • 资源ID:91496647       资源大小:8.49M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技术指南.pdf

    ICS 07.060D02D Z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地 质 矿 产 行 业 标 准XX/T xxxxxX X X X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eological disasters monitoming and Early warning by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Masses methods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本稿完成日期:2021.6.17)X X X X -X X -X X 发布X X X X -X X -X X 实施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自 然 资 源 部发 布XX/T X X X X X xxxx目 次前 言.Ill引 言.IV1 范 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3.1 群测群防.13.2专业监测预警.13.3专群结合监测预警.13.4普适型监测设备.13.5 测 项.24 总 则.24.1 目的任务.24.2总体要求.24.3组织与工作机制.34.4 工作流程.35监测方案设计.35.1 设计原则.35.2 专群结合监测内容.45.3监测设备选择.45.4 监测布设.56设备安装与运行维护.76.1 一般规定.76.2 基础施工.86.3 设备安装.86.4联调联试.96.5 安装记录.106.6 设备管理.106.7 设备验收.106.8 运行维护.107 监测数据通讯及数据库建设.117.1 一般规定.117.2 监测数据通讯技术要求.117.3 网络环境与硬件系统.127.4 数据库.12IX X/T X X X X X x x x x7.5 信息系统.1 37.6 安全体系.1 48 监测预警实施.1 48.1 一般规定.1 48.2 预警判据.1 68.3 预警模型与预警指标.1 78.4 预警等级与信息发布.1 88.5 预警响应.1 98.6 成果要求.1 98.7 预警实施与反馈优化.2 09 质量管理与过程控制.2 09.1 设备检验检测.2 09.2 设备安装与运行维护.2 29.3 数据库与系统建设.2 29.4 组织验收.2 2附录A (规范性)地质灾害危害等级划分及监测分级.2 3附录B (规范性)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主要技术参数表.2 4附 录 C (规范性)监测方案设计简表.2 8附 录 D (资料性)监测设备材料验收记录表.2 9附 录 E (资料性)设备验收记录表.2 9附 录 F (规范性)设备维护记录表.3 1附 录 G (规范性)监测类型与传感器定义.3 2附录H (规范性)设备状态参数说明.3 5附 录 I (规范性)监测业务数据表.3 6附 录 J (规范性)监测数据表.4 2附 录 K (规范性)预警业务数据表.4 4附 录 L (规范性)数据接口表.4 5附 录 M (规范性)监测设备布设竣工表.4 8附 录 N (资料性)设计方案参考提纲.4 9附 录 0 (资料性)竣工报告参考提纲.5 0附 录 P (资料性)预警速报、快报参考格式.5 1参考文献.5 3IIXX/T XXXXX xxxx_i_Z_ 刖 百本文件按照G B/T 1.1 -2 0 2 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 A C/T C 9 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武汉地大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智连灾害感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鲁尔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鸣之、齐干、倪化勇、吕杰堂、马娟、李俊峰、李扬、季伟峰、冯苍旭、杨飞、苏永超、刘秋强、黄 吉 吉、李忠、王洪磊、张磊、韩冰、马维峰、黄文进、李宏祥、谢谟文、胡辉、王小平、马志刚、张家勇、付小林。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负责解释。IIIXX/T XXXXX xxxx引 言监测预警作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手段。“十二五”以来,我国建立了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全覆盖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监测预警工作历经群测群防、专业监测等发展阶段,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当前,智能传感、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为构建专群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此背景下,充分依托已有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工作基础,遵 循“以人为本,科技防灾”理念,基于对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开展重点针对地表变形与降雨等关键指标的专群结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支撑地方政府科学决策与受威胁群众防灾避灾工作,显得尤为及时和必要。为规范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工作,制定本文件。IVX X/T X X X X X x x x x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工作的目的任务、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等。本文件适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的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工作,其余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工作可参照本文件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 2 8 6 4-2 0 1 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 1 8 3 1 4-2 0 0 9 全球定位系统(GP S)测量规范DZ/T 0 2 2 1-2 0 0 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群测群防群众性预测预防地质灾害工作的统称,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的以当地民众为主体的监测、预警、预报、预防工作。3.2专 业监测预警通过专业仪器设备和技术,对地质灾害体地表及深部变形破坏、相关因素、宏观前兆等指标开展专业化立体综合监测,实现地质灾害多指标的监测与预警。3.3专 群结合监测预警通过配置普适型专业监测设备实现地表变形、降雨和环境因素等关键指标的自动化监测,实现与群测群防监测体系有机结合的综合预警。3.4 普适型监测设备一种监测斜坡类灾害地表变形、环境因素等指标的自动化监测设备,包括位移、裂缝、倾角、加速度、含水率、雨量、泥位等测项。具有运行可靠、功能简约、性价比高、安装便捷、易于维护、可实现智能预警、推广适用性强的特点。3.5 测项1XX/T XXXXX xxxx指以某种物理变量为监测对象的具体项目。4总则4.1目的任务4.1.1目的4.1.1.1.提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专业化水平,降低群测群防员监测预警工作强度和压力。4.1.1.2.提升地质灾害自动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监测预警覆盖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4.1.1.3.支撑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1.2任务4.1.2.1.制定监测预警设计方案。开展踏勘核查及设计方案编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确定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设备选取与布设、初步建立预警模型、运行维护计划等。4.1.2.2.开展设备安装与运行维护。结合现场情况与监测设计方案开展安装,组织监测设备及辅材现场验收,结合现场情况与实施方案开展监测设备安装调试工作,调试完成后进入试运行阶段,试运行合格后进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合格后开展监测设备状态监控、巡检维护、数据分析评价等运行维护工作。4.1.2.3.进行数据库与系统建设。进行数据库建设、物联网平台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建设、业务平台建设,完成后对数据库及平台组织验收,为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工作提供全流程信息服务支撑。4.1.2.4.实施分级预警与响应.通过宏观预警、专业预警与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综合分析,实施分级预警与响应。4.2总体要求4.2.1以尚未规划或实施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威胁人数较多或监测等级达到二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主要监测对象。地质灾害危害等级划分及监测分级见附录Ao4.2.2开展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工作前应进行资料收集及现场踏勘,充分依托本地区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成果,必要时补充调(勘)查工作量,在灾害机理研究和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编制监测设计方案,方案通过专家论证后方可进行实施。4.2.3监测预警设备应优先选择不低于附录B参数要求的普适型设备。4.2.4加强标准统一的数据通讯与数据库建设,充分利用已建系统及共享模式,实现国家级-省级-县(市)级-群测群防员互联互通和实时联动,深化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和推广。4.2.5加强工作机制构建和运行。依托现有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明确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工作的技术支撑队伍与群测群防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与演练。4.2.6加强自动化监测与群测群防的结合。充分依托属地群测群防工作基础、实现技防与人防的有机融合,不能简单替代群测群防工作。4.3组织与工作机制2XX/T XXXXXxxxx自然资源部负责标准制定、数据汇总和技术指导;省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开展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工作。4.4工作流程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工作应包含监测方案设计、设备安装与运行维护、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建设、监测预警实施、质量管理与过程控制等工作内容,见图1。(确保4.1.2与图1的匹配,再改)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制定监测预警设计方案技术标准监测设备与辅材配件验收数据库建设一 物联网平台建 设 基础施.L及安 装布设开展设备安装与运行维护芟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建设 数 据 赛 平 台业务平台建设验收 数据交换平台,建设质量管理与过程控制实施分级预警与响应建立预警模型预警模型校验)发布预警信息预警响应 预警成果报告总结评估与动态调整图1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工作程序5监测方案设计5.1 设计原则5.1.1 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类型、形成机理、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等及现场条件进行监测预警设计,确保设备安装位置的准确性、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预警发布的有效性。5.1.2 应按照集约与集成原则进行监测方案设计,提高设备安装和运行的成效,保障设备数量和运行成本的合理性。5.1.3 编写监测设计方案时,应细化每处灾害点监测方案,并填写监测设计简表,包括灾害点名称、编号、安装地点、地理位置、坐标及主要监测内容等,详见附录C。3XX/T XXXXX xxxx5.2专群结合监测内容5.2.1滑坡监测5.2.1.1.滑坡以监测变形和降雨为主,具体包括位移、裂缝、倾角、加速度、雨量和含水率等测项,按需布置声光报警仪。5.2.1.2.土质滑坡必测项包括位移、裂缝和雨量等,选测项包括倾角、加速度和含水率;岩质滑坡必测项包括位移、裂缝和雨量等,选测项包括倾角、加速度。设备类型、数量和布设位置根据滑坡规模、形态、变形特征及威胁对象等确定。5.2.1.3.根据实际监测需求,可补充开展物理场监测(如应力应变等)。5.2.1.4.群测群防员应定期开展宏观巡查,包括地表裂缝、建构筑物开裂等宏观变形的监测、地声的监听、动物异常的观察、地表水和地下水(含泉水)异常等观测。5.2.2崩塌监测5.2.2.1.崩塌以监测变形和降雨为主,具体包括裂缝、倾角、加速度、位移和雨量等测项,按需布置声光报警仪。5.2.2.2.土质崩塌必测项包括裂缝和雨量,选测项包括位移、倾角和加速度;岩质崩塌必测项包括裂缝、倾角、加速度和雨量,选测项包括位移。设备类型、数量和布设位置根据危岩体的规模、形态及威胁对象等确定。5.2.2.3.根据实际监测需求,可补充开展物理场监测(如应力应变等)。5.2.2.4.群测群防员应定期开展宏观巡查,包括崩塌体前缘的掉块崩落或挤压破碎等宏观变形、岩体撕裂或摩擦声音等方面。5.2.3泥石流监测5.2.3.1.泥石流以监测降雨、物源补给过程、水动力参数为主,具体包括雨量、泥位、含水率、倾角和加速度等测项,按需布置声光报警仪。5.2.3.2.沟谷型泥石流必测项包括雨量和泥位,选测项为含水率;坡面型泥石流必测项为雨量,选测项为倾角、加速度、含水率和泥位。设备类型、数量和布设位置根据泥石流规模和流域特征等而定。5.2.3.3.根据实际监测需求,可补充开展物理场监测(如应力应变等)。5.2.3.4.群测群防员应定期开展宏观巡查,包括沟道的堵塞情况、水流的浑浊变化或断流、对洪流砂石撞击声音进行监听等方面。5.3 监测设备选择5.3.1根据监测精度需求选择监测仪器设备。在满足监测精度的前提下,宜选用运行可靠、功能简约、性价比高、安装便捷、易于维护、可实现智能预警的普适型专业监测设备。5.3.2监测设备应具备接收未来2 4小时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数据能力,并根据预警等级动态调整采样与上传频率等运行参数,且具备双向控制功能,适应监测需求。5.3.3监测设备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适应监测点的地质环境条件,具备防雷、防水、防尘及耐高低温等基本性能。4XX/T XXXXX xxxx5.3.4 监测设备应经过法定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校准/检测/标定/测试合格,且检验检测资料齐全,并应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使用。5.3.5普 适型设备原则上以内置高性能电池供电为主。采用太阳能供电的仪器设备,配套的蓄电池容量必须保证监测设备在无日照条件下至少连续工作3 0天,在久雾久雨及日照率小于30%的地区适当增大容量,太阳能电池板功率应与蓄电池容量匹配。采用一次性电池供电的低功耗仪器设备,在1小时采集和上报一次的工作频率下,应保证电池至少能供设备正常工作1年(即电池更换周期为1年)。5.3.6 地面网络信号覆盖不佳、危害等级较高与极端天气事件易发地区,可以采用地面网络与卫星通信相结合的双模通讯方式。5.3.7 应选择多参数普适型设备及组合针对性的开展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对地质灾害体孕育、发生过程及降雨等触发过程等关键性指标和指示性信息进行实时监测,见 表1。表1灾害类型与测项选择灾害类型监测设备声光报警备注测项位移(GNSS)裂缝倾角加速度含水率雨量泥位滑坡岩质OO按需得置具体安装位置及数量,根据灾害体规模及特征综合确定。如需增加其他测项,视具体情况而定。土质OOO崩塌岩质*土质OOO泥石流沟谷型O坡面型OOOO注:为必测项,。为选测项。5.4监测布设5.4.1 监测剖面布设5.4.1.1.监测剖面布设应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监测剖面的布设宜根据隐患点类型、发育分布特征及发展演化趋势,结合监测场地条件和监测预警工作需要统一规划、统筹部署。以隐患变化明显因素和主要控制因素为主要监测内容,以明显变形区段和块体为关键监测部位。5.4.1.2.监测剖面应能系统监控致灾体自身及周边环境因素的活动特征和发展趋势,并兼顾承灾体的分布情况。5.4.1.3.监测剖面应穿过滑坡、崩塌的不同变形地段或块体,应重点考虑滑坡、崩塌的群体性和次生复活特性,还应兼顾外围小型滑坡、崩塌和次生灾害体。来源:GB/T 32864-2016,6.4.2,有修改5.4.1.4.纵向剖面线方向应与滑坡、崩塌主要变形方向一致或相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变形方向时,纵剖面应相应布设。5X X/T X X X X X x x x x 来源:GB/T 3 2 864-2 0 1 6,6.4.2,有修改5.4.1.5 .横向剖面线宜布设在滑坡中部至前缘剪出口之间,并结合滑坡规模、地形条件等情况,向两侧延伸至滑坡边界以外一定范围。5.4.1.6.剖面布设宜优先考虑“十”字型,即一条纵剖面和一条横剖面。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监测需求扩展为“什 字型、“卅”字型、字型或“丰”字型或放射状等型式。针对小型的滑坡、崩塌可以简化。5.4.1.7.主监测剖面上布设的监测仪器,确保能综合反映地质灾害体及致灾环境因素的变化特征。5.4.1.8.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相关监测剖面,避免重复建设。5.4.1.9.集中连片实施时应在保障单点监测需求的前提下,遵循集约共享原则优化总体方案,统筹规划雨量与GN S S 基准站部署,并在监测设计方案中编制相关内容。5.4.2 监测点位布设5.4.2.1.监测仪器设备安装点位的选择应遵循监测有效性、环境适宜性、施工可行性、维护安全性和便利性等原则,监测点位应具备较好的人机可达性和一定的基础施工条件。5.4.2.2.监测点位应根据剖面设计,布设在剖面线上或剖面线两侧5 n l 范围内。5.4.2.3 .各测项监测点位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a)雨量计监测点位应选择相对平坦且空旷的场地,且使承雨器口至山顶的仰角不大于3 0 ,不宜设在陡坡上、峡谷内、有遮挡、或风口处。b)GN S S 监测点位应布设在灾害体变形量较大、稳定性状态差处;基准站应布设在灾害体外围稳定处;应保证搜星条件良好,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 5。,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件(如大型建筑物等),以便接收卫星信号。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 0 0 m;远离高压输电线路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输通道,其距离不应小于5 0 m。c)集中连片宜采用商用地基增强系统服务或自建G N S S 基准站。自建G N S S 基准站选址结合实际需要,位置距离隐患点的距离宜在3 k m-1 5 k m 范围;距易产生多影响效应的地物(如高大建筑、树木、水体、海滩和易积水地带等)和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发射塔架)的距离应大于2 0 0 m;应有视野开阔且具备1 5 以上地平高度角的卫星通视条件,能够接收可靠的卫星信号;应进行连续2 4 h 以上的实地环境测试,基准站数据可用率应大于8 5%,多路径效应小于0.5;选择年平均下沉和位移小于2 m m 的稳固位置,避开易产生振动的地带;考虑未来规划和建设,选择周围环境变化较小的区域进行建设;首选在地灾监测系统的产权建筑内、乡镇居委会建筑等;具有较好的安全保障环境,便于人员维护和站点长期保存。来源:G B/T 1 8 3 1 4-2 0 0 9,7.2.1,有修改d)裂缝计监测点位应布设在主要裂缝两侧或经地灾专业人员现场判断未来可能开裂地段两侧,且宜布设在裂缝较宽或位错速率较大部位的中点或转折部位。对宽度大于5 m 或两侧高差大于1 m的裂缝,宜安装无线裂缝计。e)倾角计、加速度计监测点位应布置在灾害体主要倾斜变形块体。f)含水率计监测点位应布置在主剖面,且应安装在滑坡主滑段、泥石流物源丰富段。g)泥位计监测点位应选取能客观、准确反映沟道内泥石流泥水位变化特征、监测断面规则、沟床稳定的沟段,建议布置在泥石流沟中部。6XX/T XXXXX xxxxh)现场声光报警器监测点位应尽量布置安装在受威胁的集中居住区附近或道路、水体两侧,以便及时提醒警示居民或过往车辆船只行人。i)对于需要接收空天信号或通过公网进行通讯才能工作的仪器设备,监测点位布设应优先满足通讯要求。5.4.2.4.监测点位布设应避开以下位置:a)地势低洼,易于积水淹没之处。b)埋设有地下管线处。c)位置隐蔽,信号不佳处。d)人畜易扰动破坏处5.4.2.5.G N S S 监测点位应按监测剖面组网进行整体控制,监测剖面应能达到监测滑坡、崩塌的变形量、变形方向的目的,以掌握其时空动态特征,判别发展趋势。每处地质灾害隐患原则上应布设不少于2个监测剖面,每个监测剖面上原则上应布设不少于2个监测点位,且监测点位间距宜不大于5 0 m。5.4.2.6.泥石流监测点位宜布设在泥石流物源区及其暴雨带内,特别是物源区内滑坡、崩塌和松散物质储量最大的范围。不具备条件时,也可考虑流通区的上游段或危险区。5.4.2.7.泥石流监测点位布设密度应与流域面积关联,可按照表2执行。表2 泥石流监测点位布设密度序号流域面积(km?)雨量计监测点位个数泥位计监测点位个数次声、雷达、视频等(必要时补充监测)1 2 0按 1 0 k m?布 设 1 个计算5.4 2.8.对集成复合安装条件的不同类型监测仪器,可考虑布设安装在同一位置,共用立杆/支架/观测墩,以缩短施工周期并节约建设成本。6设备安装与运行维护6.1 一般规定6.1.1 设 备的安装应保证监测设备的安全性,安装方法应符合监测设备的测量原理及测量条件。6.1.2 设备安装应考虑监测设备的复用性。6.1.3 安 装应尽可能稳固、美观,整体外观颜色宜采用蓝(#0 0 5C A F)、白、灰等进行搭配。6.1.4 设备维护方法应简单易推广,维护工作应做到准时、及时、长时。6.2 基础施工6.2.1对采用地埋件安装立杆的监测设备,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上端为地脚螺栓螺纹,下端为防拔结构;在保障稳定性需求前提下,可采用预埋箱、地插胀杆等新型绿色安装方式。地埋件应保持水平,7XX/T XXXXX xxxx上端与监控立杆法兰盘应可靠配合。相关施工质量控制及技术要求参考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范(G B 50 2 0 4-2 0 1 5)。6.2.2对采用混凝土浇筑安装立杆的监测设备,立杆长2 m 时混凝土底座长*宽*深不小于50 0 m m*50 0 m m*60 0 i n m,立 杆 长 3 m 时混凝土底座长*宽*深不小于60 0 m m*60 0 i n m*8 0 0 m m,立杆长5-6 m 时混凝土底座长*宽*深不小于8 0 0 m m*8 0 0 m m*1 0 0 0 m m,且基础露出地面高度不小于2 0 0 m m。混凝土基础位于冻土层上时,墩体重心原则上应位于冻土层以下不少于0.5m。6.2.3对于地插胀杆式的新型安装方法,应保证钻孔直径不小于胀杆直径,地插部分长度不小于60 0 m m,地插深度不小于60 0 m m。并采用原位土和泥浆填充空隙,保证仪器安装稳定。胀杆位于冻土层上时,胀杆应插入冻土层以下不少于0.5m。6.2.4采用悬挂安装的仪器设备,应配备仪器安装背板,并安装不少于3颗 e 6 m m 的膨胀螺钉固定。6.2.5 对需要采取避雷措施的监测仪器设备,基础施工时应预先埋入接地电极。6.2.6 基础开挖属隐蔽工程,开挖时应按施工流程做好影像记录以备查验。6.2.7监测工作须在监测点位的基础达到稳定状态后开展,监测数据也应在此之后方可被认为有效。6.2.8 C 0 R S 站观测墩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依据基准站建站地理、地质环境,观测墩可分为屋顶观测墩、土层观测墩和基岩观测墩,观测墩的建造要求如下:a)对于基岩观测墩,内部钢筋与基岩紧密浇筑,浇筑深度不小于0.5 m:对于土层观测墩,钢筋混凝土墩体地下埋深不小于1 m(冻土层上,墩体重心原则上应位于冻土层以下不少于0.5 m);b)观测墩主筋不低于M 1 6 规格,配筋不低于M 1 0 规格,主筋长度不小于相应观测墩高;c)屋顶观测墩所在建筑物应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顶观测墩长宽高尺寸不低于1 0 0 0 mmXlO O O mmX3 0 0 mm,钢筋混凝土墩体应位于房屋承重柱、梁上;屋顶观测墩与屋顶面接合处应做好防水处理。6.3设备安装6.3.1根据监测设计方案,将对应类型的传感器安装在指定位置。6.3.2雨量计应检查压敏(电)感应区是否水平,且安装高度选定后,不得随意变动,以保持历年降雨量观测高度的一致性和降雨记录的可比性。6.3.3 GN S S 立杆直径与1 4 0 mm,管壁厚度23 mm,并加装防雷设施。6.3.4裂缝计在灾害体主裂缝位置应尽可能垂直穿过裂缝安装,拉绳必须通过保护管进行保护,激光式裂缝计标靶必须固定,且标靶面积不小于5 0 0 mmX5 0 0 mmo6.3.5倾角计、加速度计等应将传感器埋入浅层或固定在灾害体表面及水泥台上,以便准确反映灾害体变化。6.3.6 管式含水率计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a)监测点位选择时,应尽量选择土层较厚且碎石杂质较少的区域安装,土层厚度一般不小于1米;安装点位附近有裂缝时,应 保 持 1 米以上的直线距离;安装后含水率仪周边5 0 c m范围内若发展出裂缝,需要及时更换点位,以避免数据异常。8X X/T X X X X X xxxxb)安装前需采用手动或机械取土钻竖直向下打孔,孔径一般大于传感器外管直径的23m m,孔深大于等于传感器所标识的监测区域,保证各层传感器的埋设深度准确对应,避免安装后部分含水率传感器外露。c)安装时需采用原状土泥浆回灌的方式,灌浆后泥浆应溢出地表,以保证传感器与土体之间紧密接触。d)安装后需立即检查安装数据质量(以安装后30分钟内的前3 包数据为准),一般要求相邻两层土壤含水率数据差不超过土蝴,全部层差不超过6%,若层差偏差较大,应尽快拔出重新进行灌浆安装,直至达到层差要求。e)具备施工现场免标定(校准)功能的管式含水率计可直接检查安装数据质量,要求同 d)”。f)不 具 备 施 工 现 场 免 标 定(校准)功能的管式含水率计,按 照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 23-201 9),采用烘干法进行室内试验或原位测试进行标定,环刀取样不少于4 组,然后现场或远程设定参数。标定工作全部完成后进行数据质量检查,要求同 d)”。g)设备周围50c m 内不应有金属,以免干扰传感器采集和信号传输。安装后,不应采用影响水分入渗或迁移的装置进行防护,以免数据失去代表性。6.3.7 泥位计立杆和横杆管径应分别与1 40n l m、76m m,管壁厚度2 4 m m,支撑杆管径和长度视实际需求而定,要求雷达传感器晃动幅度不超过精度范围。6.3.8 需配备太阳能电池板的仪器设备,应将太阳能支架固定在立杆上,并确保太阳能板受力均匀,朝向为南向。6.3.9采用外置传输天线的设备应通过机箱预留开孔固定在机箱外侧。6.3.10 设备安装完成后,应整理接线,收纳美观。对安装的所有监测仪器支架进行接地电阻测试,达到防雷设计规范。及时清理安装现场残余垃圾,保护环境。6.3.11设备安装完成后,现场应统一安装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仪器标识牌,仪器设备二维码应刻蚀、印刷或贴于仪器外壳明显处,并防止损毁。6.4 联调联试6.4.1 对所有外接连接线(电源线、数据线)进行检查,特别注意电源线正负极连接是否正确,以免造成设备损坏。6.4.2 连接太阳能电池板与充电控制器线缆,检测太阳能充电控制器负载端输出电压。6.4.3 依顺次连接传感器、电源、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天线与主机线缆等。6.4.4 检查数据采集、传输通讯情况,查看远程客户端是否收到测试数据及收到的测试时间、数据量,并检查分析测试数据的合理性。6.4.5 如数据异常,依次检查传感器、供电电源、传输天线,排除故障直至传输正常。6.4.6 信息送达调试。包括预警信息下发测试、预警喇叭现场远程唤醒测试、采集频率动态调整测试等。6.5安装记录6.5.1设备进场安装前,应组织现场验收并填表(见附录D)。9X X/T X X X X X xxxx6.5.2 安装记录应包括监测点位信息、基础施工、安装调试步骤、过程影像记录等内容。6.5.3 监测点位信息应包括灾害点名称、编号、经纬度、施工过程图、施工单位等信息。6.5.4 基础施工包括施工条件、基础尺寸、施工时间等内容。6.5.5 对安装过程进行拍照记录填表(见附录E),照片主要包括施工前(监测点位裂缝分布、地形地貌)、施 工 中(基础施工、设备安装、设备调试)、安装完成后设备整体等。6.6 设 备管理6.6.1.设备管理包括二维码信息编制、监测设备防护、监测设备标识牌建立等内容.6.6.2.对每台设备应编制二维码信息,野外可通过移动设备扫描快速检索到设备信息及实时监测数据曲线,二维码信息须与设备安装记录信息一致。6.6.3.监测设备建成后,应 按 照 地质环境监测标志(DZ/T 0309-201 7)设置标识警示牌,标识牌宜采用醒目标识及警告内容。6.6.4.对于本身保护要求较高或位于房前屋后、公路旁、农用地内等受人为活动直接影响的监测点位,应修建围栏、防护网等防止破坏。6.6.5.各监测设备供应商应根据设备传感器、配件等材料易损性,预留相应配件,保证备件的使用,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6.7 设 备验收6.7.1.对照监测设计方案,检查监测仪器指标符合性、安装位置及安装方式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6.7.2.检查仪器设备工作状态,各部分组件安装是否齐全。6.7.3.检查仪器设备安装记录表、资料归档、后续维护人员等信息。6.7.4.检查仪器设备监测数据库,查看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及完整性。6.7.5.明确仪器设备服务周期,确保后期运行正常及维护及时到位。6.7.6.按要求填写设备验收记录表,一处灾害点一张表(见附录F)。6.8 运行维护6.8.1.充分利用信息系统进行设备故障统计,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维护,维护工作应及时上报系统存档记录。6.8.2.汛期内每月对监测点位进行巡检,非汛期每季度巡检一次。主要检查有无破坏迹象,对已被破坏的监测点进行记录并及时填表(见附录G)。6.8.3.每季度检查太阳能充电面板,对有灰尘、积雪覆盖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清理;对树木生长导致太阳能电池板被遮挡的监测点位,应及时修剪树枝。6.8.4.具备电量自动测量功能的仪器设备,应定期观察仪器电池电量;无电量自动测量功能的仪器设备,应每月进行人工检查。对电量不足的仪器设备,应及时进行人工充电或更换电池。6.8.5.每季度检查仪器机箱内部状态,对有异物的机箱进行清理;对锈蚀的接线端子进行更换。10XX/T XXXXX xxxx6.8.6.工作期内出现数据异常的监测仪器设备,须在发现异常后4 8小时内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排除异常。6.8.7.雨量计应保持传感器探头无异物遮挡,避免影响仪器测量精度。6.8.8.裂缝计应每季度检查出线口,避免灰尘堵塞,影响钢丝绳收放;检查钢丝绳绷紧程度,对过松的裂缝计采取紧固措施。6.8.9.监测设备质保期不低于2年,后期年运行维护费不宜低于建设投资的15%,可根据灾害点数量、分布及维护难度等情况适当调整。6.8.1 0.针对隐患点周边群众,及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设施保护宣传。7监测数据通讯及数据库建设7.1 一般规定统一地质灾害监测设备通讯及数据库建设标准,依托国家级与省级地质灾害数据库互联互通和动态更新基础,实现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市)级-群测群防员实时联动,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专群结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供全流程数据服务支撑。窄带自组网数据传输;蜂窝物联网数据传输;卫星数据传输;宽带自组网数据传输)图1地质灾害监测通讯总体架构7.2 监测数据通讯技术要求数据采集设备使用传感器对变形场、物理场、影响因素、宏观现象等地质灾害监测类型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数据采集设备中的通信单元进行数据传输,通过HTTP、MQTT、COAP等协议接入物联网平台及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此工作涉及的通讯架构、数据采集设备、数据传输、数据格式约定、物联网平台接入、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数据传输考核等应参照 地质灾害监测通讯技术要求执行。7.3 网络环境与硬件系统网络环境依托现有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自然资源业务网、地质环境业务专网等专网体系建设,国家-省级通过地质环境业务网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省-县(市)级通过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自然资源业务网或互联网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11硬件系统根据数据库与平台建设需求,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可采用独立服务器、私有云、公有云或混合云的方式开展。11XX/T XXXXX xxxx7.4数据库7.4.1.基本要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库应服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业务,包含基础数据、监测数据、预警业务数据、监测业务数据等,数据库可基于数据交换平台服务解决各级数据异源异构、数据同步时效性差、数据同步和共享的安全性低等问题。监测类型及传感器定义、设备状态参数详见附录H、I。7.4.1,1.数据类型说明本数据库表结构中使用的数据类型共有三种:字符串、数值、时间。7.4.1.2.接口格式说明a)所有接口统一使用re s tfu l a p i提供服务。b)客户端通过HTTP动词(GET、POST、DELETE PUT),对服务器资源进行操作。c)所有服务返回结果需要有明确的状态码和提示内容。7.4.2.数据表7.4.2.1.监测业务数据表监测业务数据表主要包括监测点基础信息表、监测点建设信息表、二维码记录表、监测点剖面线表、钻孔基本信息表、设备基础信息表、设备选址安装记录表、设备状态记录表、设备指令下发历史记录表、设备运行维护记录表、传感器基础信息表、传感器异常设置表等,详见附录J。7.4.2.2.监测数据表监测数据表主要包括6类普适型监测设备数据表,分别是雨量数据表、土壤含水率数据表、裂缝数据表、GNSS数据表、倾角数据表以及加速度数据表,详见附录K。7.4.2.3.预警业务数据表预警业务数据表主要包括监测点预警信息表,详见附录L。7.4.3.数据接口数据接口主要包括各信息系统之间以及信息系统与第三方平台之间数据交互所需的API接口,详见附录M。7.4.4.数据库集成7.4.4.1.软硬件集成应根据数据库物理设计方案,将数据库建设所选择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有机集成。硬件网络化集成应确保网段与网址合理分配、权限分级设置、硬件互联互通和资源有效共享等;软件系统的集成应确保所选择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专业软件系统等能够发挥各自的效能,并形成有机的整体。7.4.4.2.数据集成为满足数据一体化管理的需要,应采用相应的数据组织方式,建立多类型、多尺度数据(包括同尺度同类型、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尺度同类型、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等)之间的逻辑关联,元数据与相应数据体之间也应建立相应的逻辑关联。12X X/T X X X X X X X X X7.4.4.3.功能实现与集成应根据系统的功能设计进行软件开发,实现数据库管理、维护与分发等功能,包括日志管理、用户管理、视图管理、数据的导入导出、查询与检索等模块,并能将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集成,形成不同的子系统和系统。7.4.5.数据库测试数据库测试应包含编写测试大纲、明确测试项目、明确测试方法与步骤、编写测试报告等重要步骤,数据库在系统测试后,应根据测试报告针对设计目标的完成情况作整体性评价。7.4.6.数据库验收数据库应根据设计要求按照相应的验收流程进行验收,验收依据应包括数据库建库任务书、委托检验文件、数据库建库技术设计书、有关技术规定和标准以及测试报告等,验收内容可以从是否提供了齐全完整的数据库成果文档、操作手册、测试报告以及数据库基本功能是否符合数据库设计的要求等方面进行。7.5信息系统7.5.1.基本要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应满足对监测对象的自动、连续、实时监测,具备前端监测数据管理、数据动态展示、预警分析以及数据应用服务能力;同时能在信息采集及预报分析决策基础上,根据预警等级及地质灾害威胁范围,通过短信、传真、无线广播等预警方式及相应预警流程,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地质灾害危及区域,使预警信息接收人员能实时掌握地质灾害区域整体的安全状态。7.5.2.系统架构基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和标准体系,系统总体架构见图3。图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总体架构13XX/T XXXXX xxxx7.5.2.1 .基础数据层:主要包括监测业务数据、预警业务数据、监测数据,其中监测数据可通过物联网平台实时转发获取,国家-省(直辖市)-地市各级监测业务数据、监测数据等可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进行同级、跨级的双向实时动态地交换共享获取。7.5.2.2.服务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业务平台底层主要由物联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预警系统、视频服务平台等提供基础的业务支撑服务,且各业务支撑服务平台之间通过完全解耦的方式提高业务平台的可伸缩性、可扩展性。业务平台可通过对基础业务支撑服务的封装,对外部提供WebAPI服务、功能组件以及第三方A P I,便于业务平台内部进行功能扩展、第三方应用进行数据服务调用

    注意事项

    本文(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技术指南.pdf)为本站会员(奔***)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