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pdf
五年级科学教案(教 科 版)上 册(2)科任:第 三 单 元 材 料第一课时研究材料的特征教学目标:1.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常见材料的显著特征;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开展研究活动;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4.通过对材料特征的研究,意识到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5.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6.对研究材料特征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7.知道周围的材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8.知道周围的物品是由材料构成的,能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教学重点:认识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教学难点:能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材料的特征。教学准备:材料:文具盒、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陶瓷片、石块、木材、纸片、棉花、橡 皮 泥(儿种片状材料的大小、厚薄基本一致);其他自选材料。工具:放大镜、砂纸、铁钉、电池、小电珠、导线、钢笔、油性笔、粉笔、磁铁,其他自选实验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同学们,今天穿的衣服各种各样,这些衣服老师都喜欢看。你们知道这些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制作衣服的布料就是材料,制作纽扣的塑料,制作拉链的金属也是材料。”“桌子是用什么制成的?树 木(铁)也是材料。”“我们用到的各种各样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从今天开始没就来研究材料。”二、探究内容:L找一找我们周围的材料。师:“找我们周围的物品,辨认它们分别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可以找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或鞋子,找学习用品,也可以在教室里找各种物品,找你知道的各种物品。在辨认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时,要认真分辨 学生找物品,分辨艘使用的材料。把找到的材料填在书上的表中。名 称 构 成 的 材 料我的上衣圆珠笔教室的窗户 交流:我们找到的材料。小结:我们身边的材料是丰富多彩的,也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2.我们一起来做研究计划。认识提供的材料: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陶瓷片、石块、木材、纸片、棉花、橡皮泥。你认为它们的哪些特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各小组可以从中选择一个特征来研究。思考:怎样研究材料的这个特征呢?要考虑用什么方法来研究?选用什么工具?讨论:制订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3.动手研究。交代研究中注意的事项:按研究计划进行研究,也可以对计划进行修改。要如实记录研究情况。分小组研究材料的某一特征。交流:研究的内容,使用的方法,选用的工具,研究的结果,研究中的新发现或新感受。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1、你还想研究材料的哪些特征?2、制订课后研究计划,继续研究材料的有关特征。3、讨论课后研究的注意事项。第二课时雨天中的布料教学目标:1.会连续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2.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4.能够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5.通过对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意识到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6.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7.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8.了解模拟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9.能根据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应用时做出合适的选择。教学重点:认识布料的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教学难点:能根据布料的特征做出合适的选择。教学准备:材料:棉布、丝绸、毛料、尼 龙(或其他化纤布料)。工具:放大镜、废旧 发胶 瓶(或其他小型喷雾器)、喷壶、橡皮筋 4 根,透明塑料杯4 个,透明水槽1 个。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在下雨天,你们是穿什么的啊?你们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我们这儿课来研究好吗?”二、探究内容:1.观察雨中的布料。师:“我们看看书本P44的插图,你能描述一下这儿个穿着不同衣服的同学被雨淋着后,衣服上会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同样是衣服,在雨中的状况为什么会不同呢?(可能是制作衣服的布料不同。这些衣服可能分别是由棉布、丝绸、毛料、尼龙等布料制成的)假如是由于布料不同而产生的,这些不同布料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呢?我们可以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讨论:要考虑模拟什么,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我们可以模拟下毛毛雨和中雨的情况。)2.模拟实验:“毛毛雨”下的布料。选择制造毛毛雨的工具。如何让不同的布料在毛毛雨中均匀淋雨?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布料上的水珠大小、多少,布料吸水、渗水的多少;可以用放大镜看,可以用手摸,还可以用手摸布料的反面。模拟毛毛雨的实验,让不同的布料均匀地淋“雨二不断观察布料 淋“雨”后发生的变化。把观察的情况记入记录表中。交流实验情况。对这儿种布料的吸水性、渗水性做出小结。3.模拟实验:“中雨”下的布料。选择制作中雨的工具。如何让不同的布料在中雨中均匀淋雨?(设计让不同的布料在中雨中均匀淋雨的装置。)实验:模拟中雨中布料的渗水反应。观察、比较不同布料渗水的多少。记录实验情况。对这儿种布料的渗水性做出小结。设计研究不同的布料在大雨中的模拟实验。根据布料在毛毛雨和中雨中的反应,推测在大雨中儿种布料会出现的情况。4.布料的使用。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同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的差异,同样在透气性上也存在着差异,想一想,我们该怎样使用这儿种布料?在使用这些布料时,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和布料所具有的特征来选择。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设计一件漂亮实用的雨衣。教学后记:第三课时各种材料的“锅”教学目标:1.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能根据已有认识做出大胆的预测;2.掌握对比实验的基本规则,会做出简单的对比实验;3.体验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4.意识到预测和实验是有一定差距,要尊重事实;5.认识材料在传热性能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6.初步理解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两个概念;7.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一些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教学重点:能设计实验研究方案。教学难点: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教学准备:材料: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木材、卡纸片、棉布片、陶瓷片各一片、橡 皮 泥(加地的细砂与橡皮泥揉均匀)若干块,边长 为 15cM 的白纸,回形针。工具:酒精灯、三脚架、打火机、小瓶盖、直径为20cM 的圆铁片。教学过程:一、引入:师:“我们家里都用到锅,锅可以把火焰的热传到锅内,使锅里的物体受热。能够做锅的材料有哪些特点呢?”二、探究内容:1.预测:这些材料能做“锅”吗?“以下儿种常见材料,你能用它们制作可以装水和加热的锅吗?”学生分析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木材、卡纸片、棉布片、陶瓷片等材料。预测: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做“锅”,哪种材料做的“锅”传热性能可能最好?把自己的预测和理由填在书上的表格里。2.设计研究方案。讨论:如何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呢?如何进行实验?用提供的材料分别制作成同样大小的可以装水加 热 的“锅”,装上同样多的水,给它们同时加热,看 哪 个“锅”里的水最先冒泡或烧开。如何做好可以装水加热的“锅”呢?用橡皮泥围在铁片、铝片、玻璃片、陶瓷片的四周做成“锅圈”,“锅”的大小要一致,要把橡皮泥紧贴在材料上以防止漏水,橡皮泥的高度不能太高,应不高于lcm o3.完善方案。讨论:我们的实验应该注意什么?各 种“锅”踞铁片中心的距离有什么要求?怎 样 给“锅”里加入同样多的水?让酒精灯的火焰在铁片什么部位加热,这儿种锅能受到同样多的热?给“锅”加热的过程中,我们观察什么?哪 种“锅”里的水会最先冒泡或烧开?4.实验研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要注意小组内同学的分工合作。实验中应该认真观察。实验结束后把实验结果填在书上的记录表中。与预测进行对照,如有不符,看看是预测有误,还是实验有误。5.交流整理,形成结论。交流和整理实验结果,得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你还知道哪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6.扩展实验。在我们提供的这些实验材料中,有的很容易燃烧,它们是否肯定不能用来做“锅”呢?我们如果用卡纸来做一个“纸锅”,然后用酒精灯直接在锅底下加热你认为会怎样?我们的预测。怎 样 做“纸锅”?“纸锅”烧水的实验。“纸锅”为什么没有被火烧着?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你认为用什么样的材料做“锅”最好呢?教学后记:第 四 课 时 被“种下”的材料教学目标:1.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材料变化的因素;2.能对材料发生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观察;3.能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材料的变化做出大胆而合理的预测;4.意识到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如果大量使用不易分解的材料,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5.事物总是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变化的;6.知道影响材料变化的主要因素;7.知道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的变化是不同的。教学重点:探 究“种”材料的方法。教学难点:观察发现材料的变化。教学准备:材料:1、铁片、塑料片、纸巾、棉布。2、各种土壤或相应的室外空地。3、铁 锹(铲)、花 盆(或空饮料瓶)、刷子、放大镜、旧报纸。4、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种”材料一、引入:师:“我们把种子种到地下,过一段时间,种子会发芽,长出新苗。如果我们把材料 种 到地下,材料会发生变化吗?”二、探究内容:1.制订我们的实验计划。(1)讨论:我们把材料“种”到地里可以研究材料的什么特征?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环境中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材料的变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温度、水分和微生物。把材料“种”在什么地方才可以分别研究可能使材料发生变化的因素?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对比实验。用什么材料来研究比较好?较好的材料有铁片、铜片、塑料、棉布、纸巾等。预测:在这些环境中的材料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发生的变化。(2)制订小组研究计划。2 .记录材料的初始状态。怎样知道材料“种”到地下之后有没有变化?记录材料在没有被“种”下之前的样子。(学生用文字描述,最好用照片来记录。)3 .“种”材料。在花盆里“种”材料。(1)把 材 料“种”在较大的花盆或空饮料瓶中,每组只研究一个因素,因此每组只需要两个花盆或空饮料瓶。(2)如果研究温度对材料的影响,盆或瓶里的土都是一样的,只是把它们分别放在向阳的地方和背阴的地方。(3)如果研究水分对材料的影响,把两个盆或瓶放在条件相同的地方,一个装干燥的土壤,一个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4)如果是研究微生物对材料的影响,需要一个盆或瓶里装肥沃的土壤,一个扎比较贫瘠的土壤。第二课时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1、挖“种子二经过两周的埋种,把挖出的材料和粘在上面的土一起带回观察。2、讨论观察方法。(1)我们需要观察什么?(2)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对比观察材料的变化,与“种”在地下之前的样子进行比较;按对比组反别对比观察“种”在不同环境中的材料有没有差异。)3、对比观察。(1)分小组观察材料的变化情况。(2)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在表中,如设计的阳光对材料的影响记录表。4、交流、整理。(1)这些材料“种”到地下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2)自然环境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材料的变化?阳 光(温度)、水分、土壤的肥沃程度(主要是微生物和土壤中的酸碱度)对很多材料都有影响。(3)根据研究结果,把材料按容易变化的和不容易变化的进行分类。(4)哪些材料在自然环境中容易变化?自然界中哪些因素影响着材料的变化?哪些废弃材料对环境会造成破坏?5、“播种”信息。(1)材料埋在地下100年后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讨论、预测:哪些材料埋在地下,随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更大程度的变化?哪些材料在我们实验时没有发生变化,埋在地下时间增长后也会发生变化,甚至变化会更大?(3)把预测写成一封信,信中也可以写下不同的意见。(4)讨论:这封信要埋在地下100年不腐烂,应选用什么材料来写或者要用什么样的物体来包装?(5)这封信埋在什么地方,100年后人们才容易发现它?(6)什么时候把我们的信息播种下去?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选地方把信埋好。教学后记:第五课时材料的选择教学目标:1.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选择材料;2.能把物品的功能与材料的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3.意识到只有使用合适的材料制作物品才能够发挥物品的正常功能;4.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用处;5.知道人们选择材料时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6.认识到一种材料可以做成多种物品。教学重点:知道一种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教学难点:能制作可多次使用的“草稿本二教学准备:材料:车轮图片、接线板、电烫斗、眼镜,保鲜薄膜、塑料水杯、牙刷、拖鞋、电线、塑料尺子,塑料片、铁片、合成纤维、荧光纸、胶合板。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前面我们研究了材料的许多特征,那你知道人们在选择使用材料的依据是什么吗?我们这节课来了解一下人们的选材料的依据。”二、探究内容:1.研究物体的不同部分要用不同的材料。出示车轮的图片、接线板、电烫斗、眼镜。问:“这些物体分别是由哪儿部分构成的?”它们分别用了些什么材料?用这些材料制作有什么好处?(做车轮轮胎的橡胶有弹性,做车辎的金属很结实;接线板内部使用的是金属,可以导电,接线板外部使用的是塑料,它是绝缘体,可以防止人们触电;做电烫斗底部的是金属,可以很快传热给衣服,做电烫斗手把的是塑料,它不容易传热,能防止手把过热烫人;做眼镜镜片的是玻璃,很透明,能让人眼通过它看清周围的物体,做镜架的是金属或塑料,能把眼镜固定在人面部的中央,它也比较美观、轻巧。)2.研究一种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我们知道塑料具有哪些特征?(出示物品)利用塑料可以制作保鲜薄膜、水杯、牙刷、拖鞋、电线、塑料尺子。师:”这些物品分别利用了塑料哪些方面的特征?”保 鲜 薄 膜(不透气)、水 杯(不渗水)、牙 刷(弹性)、拖 鞋(轻巧有弹性)、电 线(绝缘)、塑 料 尺 子(透明)。塑料还可以制作哪些物品?它们又分别利用了塑料哪方面的特征?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制作不同的物品?它分别可以制作哪些物品?这些物品又利用它们哪方面的特征?(选择布料、玻璃、木料、铁等材料让学生讨论。)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一种材料可以做成多种物品,人们可以根据材料的不同特征来充分利用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征,材料的不同特征有不同的用途。3.研究物品用了不合适材料的后果。有的人不小心使用了下面的材料制作了这些物品,请你们认真观 察(出示装水的不袋、切肉的塑料刀具、橡皮榔头等。)这些物品用起来方便吗?会出现什么问题?这些物品为什么不好使?在制作物品时没有考虑材料的特征,选择了不合适的材料,物品就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4.讨 论:人们在选择材料制作物品时,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这件物品是用来干什么的?我们希望它有些什么性能?某种材料有哪些特征?如果用它去做这件物品能不能使物品具备我们所期望的这些性能?应该考虑的其他因素:这种材料的成本高不高?加工的难易程度如何?寻找或购买的难易程度以及材料做成物品后的外观,等等。交流总结:选择材料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物品的性能,材料的特征和加工成本。5.制作可多次使用的草稿本。调查:你一个学期用了多少草稿纸?大量使草稿纸,会造成材料的浪费。能不能对草稿纸进行改进?我们来创制一种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草稿本。我们希望这种草稿本有哪些特征?留下字迹要清晰、擦拭要方便、可以反复使用。什么材料能满足这些要求?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制作一本多次使用的“草稿本”。教学后记:第六课时保护鸡蛋教学目标:1.能动手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2.尝试根据材料的特征进行创造性地运用;3.能画出表达明确的设计示意图;4.体验到选择合适的材料对制作物品的重要性;5.意识到用科学知识能解决很多问题;6.知道要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相适应的材料。教学重点:研究如何保护鸡蛋。教学难点:设计保护鸡蛋的示意图。教学准备:材料:鸡 蛋(或其他易碎物品)、铜片、细铁丝51。根、铝片、塑料、玻璃片、陶瓷片、石头块、木 条48根、报纸、边 长50cm左右的方布1块、细 线1卷等。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在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很容易摔坏。你们知道哪些物品很容易摔坏吗?”“那我们怎样保护它们不被摔坏呢?”二、探究内容:1.提出研究问题。教师把一个鸡蛋举过头顶,准备让它落地。问:“老师把鸡蛋这样放下来,你想会怎样?”问:“假设我们想让鸡蛋从高处落下,又不想让鸡蛋摔坏,应该怎样保护它呢?”2.选择材料用来制作鸡蛋保护器。选用什么材料、采用什么方法来制作鸡蛋保护器呢?让学生选材料:铜片、铁丝、铝片、塑料、玻璃片、陶瓷片、石头块、木条、报纸、方布、细线。师:“请你们设计制作一个鸡蛋保护器。”画出鸡蛋保护器的示意图。交流每个组的鸡蛋保护器方案,说 说“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3.制作鸡蛋保护器。分组制作,教师巡视。4.用鸡蛋保护器做保护鸡蛋的实验。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提示:用比较柔软的纸或布、泡沫塑料把鸡蛋包裹起来,装进鸡蛋保护器里。实验时可以先让鸡蛋在较低处降落,逐步提高鸡蛋落地的高度,当打到一人高时,实验算成功了。5.设计鸡蛋保护装置。师:”有时我们需要运送儿十只鸡蛋,请你设计一个轻巧的手提装置,能方便安全地运送这些鸡蛋。”用汽车送成批的鸡蛋时也要保证鸡蛋的安全,请你设计一个用汽车运送成批鸡蛋的装置。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设计一个用汽车运送成批鸡蛋的装置。教学后记:第七课时材料进步的历程教学目标:1.能对提供的材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2.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3.能按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给材料分类;4.了解材料的进步历程;教学重点:知道人们对布料进行了怎样的改进。教学难点: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的区别。教学准备:材料:眼镜、雨鞋、剪刀、棉衣、磨刀石、泡沫塑料、木凳子。教师准备:衣服发展过程、玻璃、钢铁用途的挂图或幻灯片、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师:“我们见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都是自然界里原本就有的吗?”二、探究内容:1.建立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的概念。认真观察下面的物品:眼镜、雨鞋、剪刀、棉衣、磨刀石、泡沫塑料、木凳子。“它们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制作眼镜的玻璃哪里来?在自然环境中能找到玻璃吗?制作木凳子的树木哪里来?在自然环境中能找到树木吗?”天然材料的概念:像棉花、树 木 那 样“可以直接制作物品”的材料叫天然材料。人造材料的概念:像钢铁、塑料那样地球本身没有,而是由人类制造、合成加工而来的材料叫人造材料。2.找找生活中的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在教室里、家庭里找一找,哪些物品是由天然材料制成的,哪些是用人造材料制成的?师:“你还见过哪些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3.理解使用人造材料的好处。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大量使用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有什么好处?4.布料进步的历程。从远古时期到现代,人们的穿着经过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分小组讨论:(1)原始人一般只能穿什么材料做的衣服?用兽皮、树叶做衣服有什么不好?(2)古代人穿的衣服一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和原始人穿的衣服相比,有什么进步?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3)现代人做衣服的布料有哪些?这些衣服具有哪些功能?(4)特种场合对衣服有特殊的需要,在太空环境中穿的宇航服有什么特点?(5)人们对布料进行了怎样的改进?交流。小结:布料的进步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新的布料不断被开发出来,人们所选择、使用布料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供选择的布料数量很多,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5.“玻璃、钢铁与生活”讨论会。学生分小组讨论下面问题,然后交流。你知道玻璃是怎样做成的?我们的生活中哪里用到了玻璃?假如没有玻璃,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假如没有钢铁,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猜测未来布料的发展。教学后记:第八课时材料的再利用教学目标:1.能根据废旧物品材料的特点制订材料的再利用计划;2.培养动手制作能力;3.初步形成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4,感受到有些废旧材料具有很大的再利用价值;5.知道人造材料在加工过程中都有复杂的工序,会产生一些废物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6.知道大量使用方便的一次性包装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教学重点:了解一个饮料罐生产的过程。教学难点:利用废旧材料制自己喜欢的作品。教学准备:材料:收集铝制易拉罐加工生产过程的资料和其他一至二种物品加工生产过程的资料。收集一次性包装和废旧物品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资料。收集人们利用废旧材料的事例和制作的物品。收集各种常见废旧材料,包括易拉罐。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的工具:剪刀、尺子、砂布、老虎钳等。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一易拉罐)师:“老师手上拿着这是什么罐?大家平时喝完饮料就会把这罐扔掉了,你们知道这一个易拉罐的来历吗?想不想知道?”二、探究内容:1.饮料罐的故事。问:“谁能说说自己对易拉罐生产的故事?”师生共同整理数据:铝矿的开采过程。怎样才能开采到1 吨铝矿。从铝矿中提炼氧化铝的过程。1 吨铝矿最多能生产0.5吨氧化铝。熔炼氧化铝提炼铝材的过程。0.5吨氧化铝最多能生产0.25吨铝。铝材加工成铝材薄片的过程铝材薄片冲压成易拉罐的过程。易拉罐的装饰过程。2.讨论生产铝罐的过程中会带来的各种问题。在生产铝罐的过程中,会消耗哪些宝贵的资源?师生共同讨论。(从各种原料、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来讨论:要消耗铝土矿、汽油、钢铁、电力、煤炭、颜料等资源,需要各种工人、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等人力资源,需要采矿机、熔炼炉、冷轧机、冲压机、汽车等物力资源。)在生产铝罐的过程中,会造成哪些环境问题?(生产的废气、废渣和废水。)3.讨论会:我对材料过度使用的看法。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材料的事例?现在的商品包装越来越漂亮,使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多。一旦其中的物品拿出后,这些包装就会被扔掉,成为垃圾。对商品在包装上大量使用材料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4.我们要利用废旧材料。讲述人们利用废旧材料的事例。欣赏人们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物品。5.怎样利用废旧材料。这种废旧材料有什么特点。哪些特点可以供我们来利用?我准备利用这种废旧材料制作什么物品。6.用废旧材料制作我们的物品。制订我们的制作计划。动手制作,如果课上没完成的,可以在课后继续制作。试试看,我们制作的物品好不好用。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在班上举办变废为宝展览会。教学后记:第九课时新材料的畅想教学目标:1.发展动手制作能力;2,感受到新材料的发现能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3.意识到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来研究、发明新材料;4.在感受新材料、畅想新材料的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5.认识儿种新材料;6,了解周围的材料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改变它们的性能。教学重点:对未来材料的大胆畅想并能记录下来。教学难点:会改善白纸的性能。教学准备:材料:白纸、锡纸、塑料薄膜、胶水、牛奶纸盒、茶叶包装盒。铝合金门窗、汽车防弹玻璃、隐身飞机、高楼玻璃幕墙、纳米材料的图片和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师:“我们前儿节课研究过材料,那你们关心未来材料的发展吗?这节课我们来说说、想想,好吗?”二、探究内容:1.寻找白纸的缺点。问:“白纸是我们很熟悉的物品,你认为它有哪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白纸与锡纸、塑料薄膜相比,有什么缺点?(白纸容易被撕破、容易吸水、漏水。)怎样克服白纸的这些缺点呢?2.制作符合我们要求的复合纸。把白纸和锡纸和塑料薄膜粘连在一起来制作复合纸。讨论制作过程中摊平、上浆、粘锡纸、粘薄膜、压平待干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学生动手制作复合纸。用实验来检验一下我们制作的这张复合纸的防水性和结实长度。看一看我们自己制作的这张复合纸具有怎样的特性。根据复合纸的这些特性,讨论它可以成为制作哪些物品的合适材料?3.寻找生活中的复合纸物品。生活中在哪里可以找到用复合纸制作的物品?拆开牛奶纸盒、茶叶包装盒,研究这些复合纸有什么特点。讨论:牛奶纸盒、茶叶包装盒所用的复合纸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有什么用?4.认识儿种新材料。师:“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研制开发出了许多新型材料。你知道哪些?”分别认识儿种新材料(铝合金、防弹玻璃、隐身材料、有色玻璃、纳米材料)。先让学生讲述,教师补充。要弄清每种材料的主要特性和主要用途,展示相关的图片或穿插小故事效果更好。新材料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5.感受新材料的发明过程。阅读可调光玻璃的发明过程。可调光玻璃的发明过程对你有什么启发?6.我对新材料的畅想。师:“你对未来的材料有什么设想?(提示:要根据人们的需求来对新材料进行设想。如恒温衣料。)大胆畅想,把你的设想用图画出来或写出来。交流。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查找新材料的资料。教学后记:第四单元健康生活第一课时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或查阅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功能,培养学生通过间接的手段获取有关人体内部器官知识的能力、查阅资料进行对照的能力;2.使学生懂得保护消化器官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怎样爱护消化器官,促使学生自觉地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3.初步认识人体消化器官及功能,能在自己身上指出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过程。教学重点:认识消化器官。教学难点: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消化过程。教学准备:每人一小块馒头。做消化器官模型需要的纸(挂历纸、卫生纸等)及剪刀、胶水等。有关人体消化器官及作用的资料。挂图或多媒体课件一一人体的消化器官。教学过程:一、引入: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健康的认识,包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及自己对健康的理解。2.在讨论的基础上,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对健康的理解进行整理,并记录在书上。3.“健康从饮食开始。吃下的食物要靠我们的消化器官消化后人体才能吸收,我们首先来学习有关人体消化器官的知识。”二、探究内容:1.认识消化器官。体验活动:把一小块馒头放进嘴里,咀嚼后慢慢咽下。根据我们的感觉和经验,说说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会经过哪些地方?我们的消化器官有哪些?交流: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教师板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到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小组活动:制作一个消化道模型。对照人体消化系统的挂图,检查连接是否正确。2.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人体的消化过程。刚才咽下的馒头在我们身体里是怎样被消化的?用文字和箭头表示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的路线。在这个过程中,消化器官的各部分起什么作用?对照图写出各部分的作用。看课件了解消化器官各部分的作用。思考:人体的消化道大约长9 米,食物在人体中停留的时间大约 为24小 时 一,这些数字使你产生了什么想法,和你原来的想法一致吗?3.理解使用人造材料的好处。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大量使用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有什么好处?4.保护消化器官。(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都要靠我们的消化器官,怎样保护我们的各个消化器官呢?(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吃食物要细嚼慢咽。不用开水或汤泡食物吃。不能边吃边看电视。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不偏食,少吃零食。不吃腐烂变质和不清洁的食物。饭后不做剧烈运动。(3)我们有过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吗?原因是什么?5.小 结。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向家里人讲述你学习的知识。教学后记:第二课时饮食和健康教学目标:1.知道食物是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维护人体正常活动中的作用;2.通过计算我们每天需要的能量和实际摄入的能量,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判断自己每天摄入的能量是否适当;3.试用科学的标准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做到热量分配合理,营养均衡;4.对照检查自己的饮食习惯,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教学重点:知道摄入的能量要适当。教学难点:研究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适当吗。教学准备:有关各种食品能量的资料,可以把它们做成图片。让学生课前记录自己一天当中的食物种类及数量。教学过程:一、引入:1.人为什么要吃食物?人的哪些活动需要能量?2.人体维持呼吸、心跳、一定的体温需要能量;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及废物的排泄需要能量;学习、工作、劳动、锻炼等活动也需要能量。这三种能量消耗的比例大致50%、40%和 10%。二、探究内容:1.摄入能量要适当。(1)食物中的哪些营养素能够给我们提供能量?能量的摄入是不是越多越好?(2)计算我们每天大致需要多少能量。2.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适当吗?(1)拿出自己一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的记录,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食物能量表,计算自己一天摄入的能量。(2)对照标准检查自己一天饮食的能量符合标准吗?差不多或超过多少?(3)统计小组、全班同学中,某一天摄入的能量基本正常的有多少,不足和超过的同学有多少?(4)讨论:如果长期摄入的能量相差太多或超过太多有什么不好?3.我们的饮食科学吗?(1)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造成营养不良或能量过剩的主要原因,对照检查自己是否有不好的饮食习惯。(2)这些不好的饮食习惯为什么会早成能量摄入过多或不足,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使能量摄入适当?。5.活动。根据能量摄入的标准和一日早、中、晚三餐能量的分配比例,试着给自己安排一周营养丰富的早餐或某一天的膳食。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自己安排一周营养丰富的早餐或一天的膳食。教学后记:第三课时选择健康食品教学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交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食品、食品受污染的途径,以及如何选择健康食品;2.增强学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关擦黑能力、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和调查、交流的能力;4.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对有毒有害食品进行抵制和投诉举报,使学生养成尊重和维护法律法规的意识和习惯;5,用科学知识指导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教学重点: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挑选绿色食品。教学准备: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被污染的蔬菜、水果、肉、鱼等食品的实物或照片。有关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包装袋。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如果一个人能活到7 0岁,按每天吃3 0 0克粮食、500克蔬菜、250毫升牛奶、一个鸡蛋来计算,那他这一生分别要吃掉多少食物?如果所吃的这些食物中含有对人体有毒害的成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2.讲述一个因长期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而导致人生病致死的真实事例。20世 纪50年代初在日本水俣(雨)湾附近的小渔村中发生的奇闻。1953年,也是在水俣湾,有个人起初口齿不清,面部痴呆,后来耳朵聋了,眼睛瞎了,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高声号叫而死。当 时 一,人们不知道这是什么病。直 到1956年,又 有96人得了同样的病,其 中1 8人死亡。此后,以熊本大学为主组成医学研究所,开展流行病学研究,并把猫死人病的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终于找到了致病的根源。原来,这是由于摄入富集在鱼类、贝类中甲基汞而引起的中枢神经性疾病。如果短时间内摄入甲基汞1000毫克,就可出现急性症状(如痉挛、麻痹等),并很快死亡;如果短期内连续摄入500毫克以上的甲基汞,就可相继出现肢端感觉麻木、中心性视野缩小,语言和听力障碍,运动失调等症状。那么,甲基汞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建在水俣镇附近的一家氮肥厂,在三四十年代相继采用汞催化剂生产醋酸乙烯和氯乙烯,大量含有甲基汞的废水、废渣排到水俣湾。这些废水、废渣进入水体后,靠水体自净难以消除,就使鱼、贝类体内富集了甲基汞。人或猫吃了含油甲基汞的鱼和贝类,就生病死亡。3.为了身体健康,我们的饮食除了营养均衡、摄入适当的能量外,还要注意食品中是否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要吃健康的食品。二、探究内容:L什么是对健康有利的食品?(1)说说自己判断健康食品的标准。(2)看教材或自己搜集的资料,读读什么是健康食品并相互交流。(3)健康食品是对人体健康有利的食品,具体的标准是安全、无污染、优质、有营养。(4)讨论、交流。“哪些我们不能吃?哪些要少吃?为什么?”(教师可在课前做调查。)(5)小结:以上食品中“无检疫标志的肉类、霉变的粮食、酸败变质的油”绝对不能吃,其余食品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长期食用对身体有害,不要经常吃。(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2.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1)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到商品周转快的商店购买?怎样辨认食物的新鲜程度?)(2)讨论、交流:可以从哪些方面选择我们放心的健康食品,为什么?如果有儿种不同的保质期的食品,我们选择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3)教师小结。(4)指导学生认识绿色食品标志,介绍了解常见的绿色食品。(5)调查:让学生在课余到商店看看哪些是绿色食品,问问买这些食品的人多不多。留意家长买来的食品中有没有绿色食品,记下食品名称、商家、产地等信息。3.报 告 会(或调查、走访):请有经验的人谈谈怎样选择蔬菜、水果、鱼、虾、肉,怎样有效地除掉蔬菜、水果上的残留农药。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调查自己家里买的食品中有哪些是绿色食品。教学后记:第四课时水一一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实验、计算、观察剖开的动物等途径了解水在人体内无处不在,提升学生关于水对于人体生命活动重要性的认识;2.通过观察剖开的鱼、鸡体内哪些地方有水,推测人体哪些地方有水,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3.通过实验认识水在消化食物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食物被消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以及实验中应有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生命活动中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剖开的鱼和鸡观察它们体内哪些地方有水。教学准备:小组活动材料:每 组 1 条小鱼或1 块肉,植物全株或部分;放大镜、大小相同的馒头、盘子、稀释的碘酒、滴管。展示食物在胃、小肠中的消化过程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你们还记得种过凤仙花吗?做过绿豆种子发芽时需要水量,谁说说水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你自己如果半天或一天喝不到水的感觉。2.人在饥饿或无法进食的情况下,只要提供足够的水就可以勉强维持生命。但如果体内水分损失超过2 0%,生命就无法维持,所以水对人来说是粉肠重要的。身体健康仅仅靠食物来保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水。二、探究内容:1.我们身体里哪里有水?有多少水?(1)讨论:喝下去的水到哪里去了?(2)观察活动:剖开的鱼或鸡,看看鱼或鸡的哪些地方有水。(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或借助放大镜观察。)(3)提问:猜测一下我们的身体中哪些地方有水?(4)教师小结:水不仅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而且是生命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就人类而言,构成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大致如下:蛋白质占1 7%,脂 肪1 4%,碳水化合物1.5%,钙等矿物质6%,剩下的61.5%为水,也就是说,体 重 的 羽 为 水。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也大都由水来支持,人体器官组织的含水量大致如下:血液90%左右,肌 肉7 6%,肺、心 脏8 0%,肾8 3%,肝6 8%,脑7 5%,就连骨骼也含水 1 0%2 2%o(5)计算自己身体中有多少水。2.水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1)体验、思考:慢慢咀嚼一块馒头,它有什么变化,是谁使它发生变化的。(2)对比实验:把馒头放在嘴里,嚼不同的时间,仁厚滴上碘酒,观察馒头糊的变化。分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变化?唾液的作用是什么?(3)食物的消化还要经过哪些器官和过程?其中有哪些消化液参与消化?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1、查阅资料:人体还有哪些生命活动离不开水?2、观察统计:自己一昼夜大约排出多少尿液。教学后记:第五课时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怎样科学饮水,即必须保证每天吃进身体里的水量和排除的水量保持基本平衡;要饮用优质水;要注意饮水卫生;2 .通过统计自己一昼夜中排出水量的多少,计算食物中的含水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统计、记录、测量、计算的科学探究技能;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饮水习惯。教学重点:统计我们每天排出多少水,得出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教学难点:学习计算从食物中吃进多少水。教学准备:西红柿、小碗、小棒、纱布、量筒等。食物含水量情况表。教学过程:一、引入:L师:“你们知道自己一天喝了多少水吗?知道自己一天喝的水够不够吗?”2.“我们每天喝的水量必须和排出的水量基本平衡。”二、探究内容:1.我们一天应该喝多少水?(1)怎样知道我们一天应该喝多少水?(要统计计算自己每天排出多少水)(2)怎样统计计算每天排出多少水?(3)统计计算每天的排水量。(全班只要有儿个学生统计了就行。)(4)汇报、小结:我们每天应该补充多少水?(我们每天应该补 充1 8 0 0毫升 2 5 0 0毫升水)(5)讲解:水通过两个渠道进入我们的身体,一是食物,二是喝水。我们要知道每天喝的水够不够,必须知道通过进食吃进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