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pdf
高二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区域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I 外界环境|生 养)内赢I2 养料-国 面-C O,等废物 C()2等废物-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还包括免疫调至)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殓要条件。(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包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 的作用,使输出信息通窗的调节。二、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及、旦整、睡亮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 骼肌(另还有立毛肌)散热器官:皮 肤(与皮肤中应查、注腹的活动有关)4、体温调节过程:(1)寒冷环境一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学 器 官 产 热 她: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增加,另肾上朦激素分泌增加施 器 官 散 热逋龙: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f退堂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器 官 散 热 姬:皮肤血管告张、汗液分泌增多金跟器官产热遨之: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减少一体温维持相对恒定。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三、水平衡的调节1、水的来源和去路: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怵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邀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鹿和大座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食,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是 更 f c 便。2、调节水平衡的激素: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3、水平衡调节的过程:(负反馈)饮水小足、央水a*、细恻外液浮透质升高卜丘*海透)h随受器 r r体卜”腼蓼细舞泌沏 厄 外 或 出 谈 小 卜 降W小管、集合管对水分噫吸收际联小结: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暨感完成。四、无机盐平衡的调节I、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经食,通过尿灌、左逶、差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2、调节无机盐平衡的激素:融固酮,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吸钠排钾。3、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负反馈)过程:血钠降低、血钾升高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吸钠、增加排钾一血钠升高、血钾降低(反之则相反)小结: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主要是在虫金逶系缝的调节下,通过置腔完成。五、血糖调节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消化_ _ _ _ _ _ _ 勉化食物中檐类肝蒸原非糖物质吸收血糖分解分解合成转化转化COz+H/H 能量 乳眩+健)肝裱原、肌穗原等肪肪酶等非糖物质3、调节血糖的激素:(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 岛B细胞作用机理: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标元、转变成脂血等非糖物质。(抑 制2个来源,促 进4个去路)(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腴 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4、血糖平衡的调节:(鱼反馈)血糖升高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一血糖降低血糖降低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 糖升高5、血糖不平衡:过低T 3 t 病:过高T尿6、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芟空、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六、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淋 窜 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 巨M细胞树 息 细 胞I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2、免疫类型:r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 的,对左批病原体有防疫作用)J 第 防 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第三道防线: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恃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一第三道防线3、特异性免疫(D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是B淋已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在直越中发育为B淋巴细胞,在胸鹿中发育为T淋巴细胞。(2)类型:体液免疫:由效相B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1 -L 记忆B细 胞(同样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B 细胞)抗原-B 淋巴细胞学 乎 效应B细 胞 抗 体 消灭抗原(浆细胞)细胞免疫:通过T淋已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靶 细 胞 T淋巴细胞(被抗原入侵的细胞)f 记忆T细 胞(同样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T 细胞)f 效应T细 胞 f 靶细胞裂解死亡 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可增强有关免疫细脆的效应)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区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作用对象抗原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2、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6、艾滋病:(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经陷综合征(简称AIDS)(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续陷病毒(简称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比的(3)发病机理:HI 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已细匏,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4)传播途径:曲逡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考题回顾】1.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指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体液 D.组织液2 .人体成熟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A.细胞内液 B.血浆 C,淋巴 D.组织液3 .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葡萄糖 B.血红蛋白 C.呼吸酶 D.解旋酶4 .在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A.神经细胞 B.内分泌细胞 C.上皮细胞 D.淋巴细胞5 .免疫对于防御疾病、维持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在细胞免疫中,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A.记忆细胞 B.效应T细胞 C.浆细胞 D.吞噬细胞6 .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效应T细胞能产生抗体 B.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记忆细胞C.体液免疫具有特异性,细胞免疫则没有 D.病毒侵入机体后,只依靠体液免疫将其消灭7 .某人接种了“甲型H1 N1流感”疫苗,一段时间后体内出现了相应的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A.吞(巨)噬细胞 B.效应T细胞 C.浆细胞 D.记忆细胞8 .2 0 0 6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会议在我国天津市举行,会议的主题为:行动起来,遏制艾滋。关于艾滋病的说法塔送的是A.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 B.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C.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染 D.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9、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下列组织细胞中,属于免疫细胞的是A.红细胞 B.效应T细胞 C.肌细胞 D.神经细胞1 0、艾滋病患者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下列行为中,不会传染艾滋病的是A.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 B.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拥抱C.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 D.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1 1.(6分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中写字母,在“一”上写名称。)DC(1)图中A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I,血 液 中 的 氧 进 入 细 胞 的 途 径 是(用字母和箭头表示)。(2汩常生活中,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 _ _ _ _ _ _,但机体能通过体液和 的共同调节,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3)如果不吃早餐或早餐吃的很少,则不利于身体健康。此时机体会处于饥饿状态,但一般情况下,体内的血糖仍能维持相对稳定,请从体液调节的角度分析原因:012、(6分)人体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卜.图表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生理过程,请分析回答:(1)图中甲代表的激素是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需要通过 的运输,才能到达肝细胞等细胞发挥调节作用。(2)正常人空腹时血糖浓度为3.9-6.1m m o l/L。经多次检测,某空腹时血糖浓度均高于9.8 m m o l/L,此人可能患有病。(3)与胰裔血糖素合成和分泌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线粒体。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稳定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3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人体的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丝工。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三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遇控效应。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 突(短)、轴 突(长)构成。后2者合称为神经纤维神经末梢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传入神经,突触传出神经平 器:感觉神经末稍,感受刺激产生兴奋4人神经组成,经 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出神经心 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兴奋是以电管爰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f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f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一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f未兴奋部位)一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局部电流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传递结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括、突触后膜(2)传递过程:突触前膜(电信号)一突 触 间 隙(化学信号)一突触后膜(电信号)(3)传递方向:单向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池内,所以只能是上个神经元的轴的一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星叁的。(4)结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6、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W区(此区发生V区(此区发生障S区(此区发生 H区(此区发生障障碍,不能讲话)碍,不能听懂话)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禺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重中根、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性语言中枢f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I运动性语言中枢f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I近裳性语言中枢一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一 视觉性语言中枢一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二、人体的激素调节1、体液调节中,冬麦调节起主要作用。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激素分泌部位激素名称主要作用下丘脑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垂体生长激素促进 白质合成,促进生长多种促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含I)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多:患甲亢。患者血压升高、心搏加快、多汗、情绪激动、眼球突出等。不足: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发育受影响(婴儿时缺乏会患呆小症)缺 碘:患甲状腺肿,俗 称“大脖子病”胸腺胸腺激素促进T淋巴细胞的更直,增强T淋巴细胞的咳能肾上腺肾上腺激素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胰岛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调节期幢动态平衡卵巢雌激素等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睾丸雄激素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J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苹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离血糖如 下 丘 脑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U、-皿 促 甲 状 腺 激 素 杼 放 激 素:(1)调节过程(如右图)口(.)(2)调节方式:负反馈 垂 体 .5促 甲 状 腺 激 素(+)!甲 状 腺 :瓜+)i甲 状 腺 激 素.: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神经调节反射弧迅速准确、比较局限短暂激素调节体液运输较缓慢较广范较长(2)联系 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反过来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第三节 动物激素的调节一、动物激素的类型 内激素:由昆虫的内分泌器官或某些细胞分泌到住通中,对昆虫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包括:1)保幼激素:保持昆虫幼生性状2)蜕皮激素:调节昆虫地质3)脑激素:调 节 随 激素 和 蜒 激素的的分泌 外激素:一般是指由昆虫体表腺体分泌到住处的一类挥发性化学物质。包括:性外激外、聚集外激素、告普外激激、追踪外激素等。二、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1、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3、3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4、人工合成冤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考题回顾】1.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该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A.外正内负 B.外负内正 C.外负内负 D.外正内正2 .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A.():)():;)B.()三三)-+-C.Q:)()三三)D():;:)一+3 .右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是从处释放的B.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C.兴奋可以在和之间双向传递I).由、构成突触 神经递质4.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是A.小脑 B.下丘脑 C.脑干 D.大脑皮层5.在进行人工淡水鱼养殖过程中,为了促进雌鱼排卵,多产鱼苗提高产量,可以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这主要是因为提取液中含有垂体细胞合成的A.甲状腺激素 B.蜕皮激素 C.胰岛素 D.促性腺激素6.环境中一些化学物质可使雄性动物精子数量减少、运动能力低下、畸形率上升,并逐渐雌性化。由此可推测这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可能类似于A.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 C.雌性激素 D.抗利尿激素7.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是双向的 B.反射活动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C.体温调节与神经系统无关 D.反馈调节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8.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兴奋在反射弧上都是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B.激素有选择地被血液运动到靶器官、靶细胞C.脑干内有呼吸中枢、体温调节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都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9、反射是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A.反射弧 B.感受器 C.神经中枢 D.效应器10、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外环境的变化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A.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 触 后 膜B.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前膜C.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突 触 小 泡D.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后膜12.(6分)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 中填序号,在 上填名称):(1)在A图中,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 oA图B图(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 o(3)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6 结构中,信号的传递是单一方向的,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_ _ _ _ _ _ _ _ _ _第四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实验过程:思考:实验(与黑暗情况下对照)说明什么?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实验与对照说明什么?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实验与对照说明什么?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达尔文的推论是:胚芽鞘的尖端不仅具有感光作用,而且可能会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并从顶端向下传送,在单侧光的黑射手?导致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不均匀,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2)温特的试验:思考:该实验说明了什么?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向下运输,促使胚芽鞘下部某些部位的生长。(3)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叫味乙酸,命名为生长素3个试验结论小结: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立 向 光 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便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宣包光速生长。3、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J 均匀:直立生长 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吐、发直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一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T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 输)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娈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 包,既能退进植物生长,又能控制植物生长。(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的年龄有关)一般来说,低渔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促进生长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见右图)顶端优势是反 优 先 生长而鳍 受 到 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生长。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打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控制性别分化(促进花芽向雌花分化,从而提高产量)7、实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杆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原理: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同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不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不同。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也不同。蔡 乙 酸(NAA)是科学家通过化学的方法合成和筛选的在结构和生理作用方面与生长素相似的物质,其生理作用也与浓度密切相关,探究蔡乙酸(NAA)对杆插枝条生根作用的最佳浓度范围,在农业生产的应用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验方法:(1)制作插条。(2)分组处理:将插条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1 (药物浓度、浸泡时间等可分成多组。如可分别在NAA中浸泡1、2、4、12、24h 等)蒸谯水10根插条8-12h1 OOmg/I.蔡乙酸10根插条8-12h3300m g/I,茶乙酸10根插条8-12h500mg/1,700mg/L茶乙酸 蔡乙酸1Q根 插 条10根插条8-12h 8-12h蔡乙酸浓度/mgL3)进行实验:图 1图 2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七)(4)小组分工,观察记录。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如图2结果分析:3 0果5 0 0 m q/L蒸乙酸是促进山茶花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1)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杆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的生长。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2)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温度要一致。(减少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设置重复组。既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N A A促进托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8、其他植物激素名称主要作用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 高,促进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金裂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注意: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考题回顾】1 .为验证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理,某同学按下图进行了实验。其实验结果应为A.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 B.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C.胚芽鞘直立生长 D.胚芽鞘不生长2 .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单侧光照射下,植物茎尖背光侧比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B.植物顶端优势与生长素的作用无关C.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相同I).生长素浓度越高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越强3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防止植物落花落果 B.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杆插枝条生根C.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有关 D.胚芽鞘中的生长素可以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4 .农民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麦田中的杂草,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A.较低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生长 B.较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生长C.过低浓度的生长素能够抑制植物生长 D.过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抑制植物生长5 .在桃花盛开的季节,低温阴雨的天气会导致桃花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这时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于花上,其目的是促进桃花的A.基因突变 B.染色体加倍 C.果实发育 D.种子发育6 .在盛有狒猴桃的袋子里放几只成熟的苹果,能促进较硬的物猴桃很快成熟变软,这期间起重要作用的激素是A.生长素 B.赤霉素 C.乙烯 D.脱落酸7、小麦的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如下图所示),段时间后,胚芽鞘将A.弯向光源生长臧 二 卜 屈 靠讣箝B.背向光源生长C.停止生长D.直立生长8、下列叙述中,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摘除棉花的顶芽,促进侧芽的生长发育B.打插时,保留芽或者幼叶的插条容易成活C.将成熟的木瓜放入未熟的的柿子中,有利于柿子成熟D.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定浓度的2,4-D溶液,获得无子果实【实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杆插枝条生根的作用为研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一实验小组按下表进行了实验:组别步A 组B 组C 组D 组E 组F 组配制溶液蒸储水2(N)mg/L2,4-D 溶液400mg/L2,4-D 溶液600mg/L2,4-D 溶液?1000nig/L2,4-D 溶液选择插条选取该植物生长时期、带芽数目等相同的事宜插条若干支,随机分成六等分,并编号浸泡插条分别用等量蒸像水、相应浓度2,4-D溶液浸泡插条12小时托插及培养浸泡后的插条杆插在潮湿沙土中,培养时间及其他条件均一且相同实验结果生B|1I1一11A 8 CD E F 卸别请分析回答:(1)E 组实验配制的2,4-D 溶液浓度是 o(2)设置A 组实验的目的是 o(3)实验结果说明 o(4)该实验进一步探究2,4-D 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请简要写出实验的主要思路。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一种群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二、种群中的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三、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泮 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数量簟征(核问题)空间特征出生率和况亡率迁入率和总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最直接 因素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依据年龄结构)遗传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以其汝递度估算种群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适用于植物)例:在调查某种植物的密度时,共选取了 k 个样方,每个样方的个体数分别为n l,n 2,n 3.n k 株,每个样方的面积均为s 平方米,则该种群的密度为(n l+n 2+n 3+n k)+/(k s).标志重捕法:(适用于动物)N=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标记个体数)XM(标记个体数)注意: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 的 蚯 相等。标记技术: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 辘 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疾、感染等;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能过分醒目。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指种群在空位时间内蚯生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指种群在里性时间内生二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里住时间迁入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出率:年位时间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4、年龄结构(1)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2)类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蚯,老年个体较 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在一段时间内越来越 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比例相当,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校务,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5、性别比例:种群中峰单个体数量的比例。四、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林(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肿群数成,u”型曲线种群数量型曲线时间(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Mt)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应2时增速最快,K时为。(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 K 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 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 值。五、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六、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计划制定: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一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 天内1 0 血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一计算平均值一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实验方法:(1)将 1 0 m L 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2)将酵母菌菌种接入试管中的培养液内混合均匀。(3)将试管在2 84c 条件下连续培养7 天。(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5)分析所取得数值并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图形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充裕的情况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型增长。在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刚接种到培养基上,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第二个阶段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第三个阶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并处于稳定状态,即达到K 值:第四个阶段种群数量显著下降。【实验】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中,属于本实验需要的是A.琼脂块 B.双缩朦试剂 C,放大镜 D.显微镜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一、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二、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勺响互助:互利共生热词斗争:包括竞争、捕食、塞生三、生物群落的结构: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 在 跳 过程中通过相互隹坦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域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殳层现象。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一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遨磁不同。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燮、幽、暹度、人与动物影响等。四、群落形成一定结构的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二、群落演替的特点: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三、群落演替的类型:包括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原生演替(又称初生演替)(1)定义: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2)过程:地衣、苔葬阶段一基本植物阶段一灌木阶段一森林阶段(3)举例:如在火山岩、冰川海、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1)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2)举例:如在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考题回顾】1.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B.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D.一块农田里的全部绿色植物2 .右面为某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将是A.逐渐增加B.逐渐减少C.保持稳定D.无法确定3 .下列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表示衰退型种群的是肿忖个体故料群个体数种群个体数0 年龄 碓龄0 年的 0 年龄ABC D4 .下列有关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J”型增长的种群都有K值 B.J”型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C.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型增长 D.“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一定不断增加5 .“S”型曲线和型曲线是反映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下列属于“S”型曲线形成条件的是A.食物(养料)充足 B.没有敌害 C.没有竞争 D.资源、空间有限6 .下图表示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32.5CA.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湿度的影响B.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温度的影响C.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D.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与温度和湿度无关,只和种群大小有关7 .下列各组生物中,种间关系属于竞争的是A.玉米和杂草 B.狼和羊 C.青蛙和昆虫 D.豆科植物和根瘤菌8.从裸露的岩石上长出森林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发生在裸露岩石上的群落演替顺序正确的是A.地衣、苔葬阶段一草本阶段一灌木阶段一森林阶段B.地衣、苔葬阶段一灌木阶段一草本阶段一森林阶段C.草本阶段一地衣、苔薛阶段一灌木阶段一森林阶段D.地衣、苔 碎 阶 段 草 本 阶 段 森 林 阶 段 一灌木阶段9.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干涸的池塘蓄水后的演替B.森林砍伐后的恢复演替 C.火山岩上的演替 D.弃耕农田上的演替10.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 B.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树林C.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初(原)生演替 D.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11、诗 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描绘的现象,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水平结构 B.垂直结构 C.初生演替 D.次生演替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群 落)和非生物 成 分(无机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态系统类型:可分为水域生态系志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灌枣生态系统和维 生 态 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速原生态系统、芨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毒捶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些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毓。三、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 等 生物成分生产产:主要是绿色 植 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渔 费 於 主要是各种动物分解卜: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 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营养关系而形成的结构。如:草-虫 食虫吗-肉食性鸟-生产者 一(初)级消费者 二(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第 一 营 养 级 第 二 营 养 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更为复杂的叫 食 物 关系。注意:1)绿 色 植 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2)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3)食物网中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箜巴营养级。例:观察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2)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猫头鹰是第三、四五营养级,二、三、四级消费者.(3)该食物网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绿色植物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回(4)该食物网再加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5)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了该生态系的营养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捡、传递和散失的过程。2、能量流动的过程分呼吸呼吸/吸I 生产者 J初级消费者 匚二 次级消费者11/(第 菅养级)/(第二管养级)(第三代养级)分 解 者呼吸作用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皴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财 强 的 利用。(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4、注意:1)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其中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所以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二)碳循环1、过程:大气中CO2燃烧T 分脑者|化石燃料|一 小结: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 蛤 隹 坦;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 莓 隹 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 Q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 以 四 和碳酸拉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 6形式循环。2、温室效应 成因:大气中C 0 2含量增加。对策:保护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