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ppt
第八章第八章第八章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尿的生成和排出尿的生成和排出尿的生成和排出肾脏的主要功能:肾脏的主要功能:排泄功能:排泄功能:排出机体代谢终产物和异物,排出机体代谢终产物和异物,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调节体液渗透压、体液量和电解质浓度,调节体液渗透压、体液量和电解质浓度,调节酸碱平衡。调节酸碱平衡。尿生成基本过程:尿生成基本过程:肾小球的肾小球的滤过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选择性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分泌内分泌功能:内分泌功能:A.肾素:肾素:参与动脉血压调节参与动脉血压调节B.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参与骨髓参与骨髓RBC生成生成C.25-羟羟VD3在近端小管在近端小管1-羟化酶羟化酶作用下转作用下转 化成化成1,25-二羟二羟VD3,调节钙的吸收和,调节钙的吸收和 血钙水平血钙水平D.激肽、前列腺素:激肽、前列腺素:调节局部或全身血管调节局部或全身血管 活动及机体的其他活动活动及机体的其他活动 第一节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一、肾的功能解剖一、肾的功能解剖 皮皮皮皮 质质质质 肾肾肾肾 单单单单 位位位位 近近近近 髓髓髓髓 肾肾肾肾 单单单单 位位位位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的特点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的特点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的特点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的特点皮质肾单位皮质肾单位皮质肾单位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近髓肾单位近髓肾单位近髓肾单位肾小体分布肾小体分布肾小体分布肾小体分布外皮质和中皮质层外皮质和中皮质层外皮质和中皮质层外皮质和中皮质层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数数数数 量量量量80%80%80%80%90%90%90%90%10%10%10%10%15%15%15%15%肾小体体积肾小体体积肾小体体积肾小体体积较小较小较小较小较大较大较大较大髓髓髓髓 袢袢袢袢短,只达外髓质层,短,只达外髓质层,短,只达外髓质层,短,只达外髓质层,甚至不到髓质甚至不到髓质甚至不到髓质甚至不到髓质长,深入到内髓质层,长,深入到内髓质层,长,深入到内髓质层,长,深入到内髓质层,可达肾乳头部可达肾乳头部可达肾乳头部可达肾乳头部入、出球小入、出球小入、出球小入、出球小A A A A口径比口径比口径比口径比2 2 2 2:1 1 1 11 1 1 1:1 1 1 1出球小出球小出球小出球小A A A A分支分支分支分支小管周围的小管周围的小管周围的小管周围的Cap.Cap.Cap.Cap.网网网网1.1.1.1.网状小血管网状小血管网状小血管网状小血管2.U2.U2.U2.U形直小血管形直小血管形直小血管形直小血管(二二二二)球旁器球旁器球旁器球旁器 1.1.球旁细胞球旁细胞球旁细胞球旁细胞 合成、储存和释放肾素合成、储存和释放肾素合成、储存和释放肾素合成、储存和释放肾素 2.2.球外系膜细胞球外系膜细胞球外系膜细胞球外系膜细胞 吞噬、收缩吞噬、收缩吞噬、收缩吞噬、收缩 3.3.致密斑致密斑致密斑致密斑 感受小管液中感受小管液中感受小管液中感受小管液中NaClNaCl的浓度,调节的浓度,调节的浓度,调节的浓度,调节 肾素的分泌肾素的分泌肾素的分泌肾素的分泌 2 2.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膜的通透性机械屏障机械屏障:(分子大小)(分子大小)分子量分子量7 7万不能通过;直径万不能通过;直径4.2nm不能通过不能通过 清清蛋白蛋白电学屏障:电学屏障:(所带电荷)(所带电荷)带负电荷不通过带负电荷不通过 (四四四四)肾脏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肾脏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肾脏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肾脏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 1.1.肾交感神经肾交感神经肾交感神经肾交感神经 肾动脉肾动脉肾动脉肾动脉 肾小管肾小管肾小管肾小管 球旁细胞球旁细胞球旁细胞球旁细胞 调节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调节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调节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调节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调节肾小管的重吸收调节肾小管的重吸收调节肾小管的重吸收调节肾小管的重吸收 调节肾素的释放调节肾素的释放调节肾素的释放调节肾素的释放NENE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 特点:特点:特点:特点:1.1.血供丰富血供丰富血供丰富血供丰富 1200ml/min 1200ml/min 占心输出量占心输出量占心输出量占心输出量1/51/51/41/4 2.2.分布不均分布不均分布不均分布不均 皮质:皮质:皮质:皮质:94%94%分布分布分布分布 外髓:外髓:外髓:外髓:5%5%内髓:内髓:内髓:内髓:1%1%2.2.神经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紧急状态下发挥作用。:紧急状态下发挥作用。肾交感神经兴奋肾交感神经兴奋肾血流量肾血流量 NE、E、ADH、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肾血流量肾血流量 PG、NO肾血流量肾血流量管球反馈管球反馈:小管液流量的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小管液流量的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第二节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衡量肾滤过功能的指标衡量肾滤过功能的指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单位时间单位时间(每每min)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值:正常值:125ml/min滤过分数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FF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值:正常值:125/660100%19%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囊内压)肾小囊内压)入球端入球端入球端入球端 出球端出球端出球端出球端 肾小球肾小球肾小球肾小球Cap.Cap.Cap.Cap.压压压压 45 mmHg 45 mmHg45 mmHg 45 mmHg45 mmHg 45 mmHg45 mmHg 45 mmHg 血浆胶渗压血浆胶渗压血浆胶渗压血浆胶渗压 25 mmHg 35 mmHg25 mmHg 35 mmHg25 mmHg 35 mmHg25 mmHg 35 mmHg 囊内压囊内压囊内压囊内压 10 mmHg 10 mmHg10 mmHg 10 mmHg10 mmHg 10 mmHg10 mmHg 10 mmHg 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10 mmHg 0 mmHg10 mmHg 0 mmHg10 mmHg 0 mmHg10 mmHg 0 mmHg滤过平衡:有效滤过压下降为零时滤过平衡:有效滤过压下降为零时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一)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二)囊内压(二)囊内压(二)囊内压(二)囊内压(三)血浆胶体渗透压(三)血浆胶体渗透压(三)血浆胶体渗透压(三)血浆胶体渗透压(四)肾血浆流量(四)肾血浆流量(四)肾血浆流量(四)肾血浆流量(五)滤过系数(五)滤过系数(五)滤过系数(五)滤过系数 滤过膜的面积滤过膜的面积滤过膜的面积滤过膜的面积 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膜的通透性 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物质转运方式一、物质转运方式一、物质转运方式一、物质转运方式(一)物质转运功能:(一)物质转运功能:(一)物质转运功能:(一)物质转运功能:1.1.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物质从肾小管液物质从肾小管液物质从肾小管液物质从肾小管液(原尿原尿原尿原尿)中转运至中转运至中转运至中转运至 血液中的过程。血液中的过程。血液中的过程。血液中的过程。2.2.分泌分泌分泌分泌: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或血液中的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或血液中的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或血液中的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或血液中的 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的过程。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的过程。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的过程。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的过程。(二)物质转运方式(二)物质转运方式1.1.被动转运被动转运:渗透;扩散;易化扩散;溶剂拖曳渗透;扩散;易化扩散;溶剂拖曳2.2.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原发性:原发性:离子泵离子泵 继发性:继发性:Na+:K+:2Cl-、Na+-葡萄糖、葡萄糖、Na+-氨基酸氨基酸同向转运;同向转运;Na+-H+、Na+-K+逆向转运;逆向转运;入胞(小分子蛋白质)入胞(小分子蛋白质)(三)转运的途径:(三)转运的途径:1.1.跨细胞转运途径跨细胞转运途径 2.2.细胞旁途径细胞旁途径近端小管后半段近端小管后半段 跨上皮细胞途径跨上皮细胞途径:细胞旁路途径细胞旁路途径:水重吸收:(渗透作用)水重吸收:(渗透作用)2.髓袢髓袢 重吸收重吸收20%的的NaCl;15%的水。的水。A.降支细段:降支细段:对对水水通透通透 B.升支细段:升支细段:对对Na+、Cl-通透通透 C.升支粗段: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主动重吸收NaCl。水、盐重吸收分离,水、盐重吸收分离,形成髓质高渗。形成髓质高渗。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A.重吸收重吸收12%的的Na+、Cl-,不同量的水,不同量的水,分泌不同量的分泌不同量的K+和和H+;B.对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量根据体内和水的重吸收量根据体内 水盐平衡状况调节;水盐平衡状况调节;C.水重吸收受水重吸收受ADH调节;调节;D.Na+、K+的转运受醛固酮的调节。的转运受醛固酮的调节。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主细胞主细胞:重吸收重吸收Na+和水,分泌和水,分泌K+。闰细胞闰细胞:与泌与泌H+有关。有关。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取决于取决于主细胞主细胞顶端膜上的顶端膜上的水孔蛋白水孔蛋白 (aquaporin,AQP-2)的多寡,而其的多寡,而其 受受ADH调控。调控。(三三)NH3的分泌与的分泌与H+、HCO3-的转运关系的转运关系 近端小管,髓袢升支粗段和远端小管:近端小管,髓袢升支粗段和远端小管:谷氨酰胺谷氨酰胺 谷氨酸根谷氨酸根+NH+4;-酮戊二酸酮戊二酸+NH+4;2 HCO3-集合管集合管:对对NH3高度通透高度通透,对,对NH4+通透性低通透性低 每排出每排出1个个NH4+,回收,回收1个个HCO3-。NH3分泌与分泌与H+分泌的关系:分泌的关系:H+分泌受抑制,分泌受抑制,NH4+的排出减少。的排出减少。慢性酸中毒时,刺激肾小管谷氨酰胺代谢,慢性酸中毒时,刺激肾小管谷氨酰胺代谢,增加增加NH4+、NH3排泄和排泄和HCO3-生成。生成。排酸保碱排酸保碱(四)(四)(四)(四)KK+重吸收和分泌重吸收和分泌重吸收和分泌重吸收和分泌:1.1.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6570%6570%在近端小管,在近端小管,在近端小管,在近端小管,25 30%25 30%在在在在 髓袢重吸收,且比例固定。髓袢重吸收,且比例固定。髓袢重吸收,且比例固定。髓袢重吸收,且比例固定。2.2.分泌:分泌:分泌:分泌:(1 1)部位:)部位:)部位:)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的主细胞。远曲小管、集合管的主细胞。远曲小管、集合管的主细胞。远曲小管、集合管的主细胞。摄多排多,摄少排少,不摄也排。摄多排多,摄少排少,不摄也排。摄多排多,摄少排少,不摄也排。摄多排多,摄少排少,不摄也排。(2 2)动力:)动力:)动力:)动力:NaNa+重吸收造成小管液的负电位重吸收造成小管液的负电位重吸收造成小管液的负电位重吸收造成小管液的负电位;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的主细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的主细胞内胞内 K+高于胞外高于胞外K+;基侧膜基侧膜 Na+泵泵活动提高了胞内活动提高了胞内K+。刺激刺激K+分泌因素:分泌因素:细胞外液细胞外液K+升高升高;醛固酮分泌增加醛固酮分泌增加;小管液流量增加。小管液流量增加。(五)钙的重吸收和分泌(五)钙的重吸收和分泌(六)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六)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1.葡萄糖重吸收:葡萄糖重吸收:100%在近端小管由在近端小管由Na+-葡萄糖转运体继发主葡萄糖转运体继发主动重吸收。动重吸收。肾糖阈: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血液)时,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时,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 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血浆葡萄糖浓度称此时血浆葡萄糖浓度称。2.2.氨基酸重吸收:氨基酸重吸收:机制同机制同glucose。(七七)一些代谢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一些代谢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 的排泄:的排泄:肌酐;青霉素、酚红、利尿剂肌酐;青霉素、酚红、利尿剂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图8-11 肾小管各段小管液渗透压和流量的变化 低渗尿低渗尿高渗尿高渗尿每日尿量每日尿量多尿多尿少尿少尿无尿无尿一、尿液的稀释一、尿液的稀释水多水多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管升血管升压素(压素(ADH)释放)释放 远曲小管和集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小管液的渗透小管液的渗透浓度进一步浓度进一步 低渗尿。低渗尿。饮大量清水后,尿的变化及机制?饮大量清水后,尿的变化及机制?尿崩症尿崩症?二、尿液的浓缩二、尿液的浓缩 缺水缺水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ADH远曲小管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尿量尿液浓缩。尿液浓缩。肾髓质的渗透梯度现象肾髓质的渗透梯度现象沙鼠沙鼠逆流系统模式图逆流系统模式图逆流交换作用示意图逆流交换作用示意图(一)逆流倍增(一)逆流倍增(二)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过程和机制(二)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过程和机制外髓渗透梯度:外髓渗透梯度: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形成的;形成的;内髓渗透梯度:内髓渗透梯度:内髓部集合管扩散出的内髓部集合管扩散出的尿素尿素和髓袢升支细段扩散出的和髓袢升支细段扩散出的NaCl共同形成的;共同形成的;三、直小血管在维持髓质高渗中的作用三、直小血管在维持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降支渗透压低于髓质:降支渗透压低于髓质:NaCl、尿素进入降支,、尿素进入降支,水进入髓质。水进入髓质。升支渗透压高于髓质:升支渗透压高于髓质:NaCl、尿素进入髓质,、尿素进入髓质,水进入水进入升支。升支。意义:意义:只带走髓质中多余的溶质和水,从而维只带走髓质中多余的溶质和水,从而维 持髓质的渗透梯度持髓质的渗透梯度。一、肾内自身调节一、肾内自身调节(一一)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 溶质浓度溶质浓度 渗透压渗透压 肾小管对水和肾小管对水和 Na+重吸收重吸收 尿量尿量。用可被肾小球滤过而不被肾小管重吸收的用可被肾小球滤过而不被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增加肾小管溶质浓度,达到利尿和消除水物质增加肾小管溶质浓度,达到利尿和消除水肿的目的,称为肿的目的,称为 渗透性利尿。渗透性利尿。例:例:糖尿病患者尿多;甘露醇利尿。糖尿病患者尿多;甘露醇利尿。第五节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尿生成的调节(二二)球管平衡球管平衡1.近端小管对近端小管对Na+定比重吸收定比重吸收:近端小管对溶质近端小管对溶质(特别是特别是Na+)和水的重吸收随和水的重吸收随 肾小球滤过率变化而改变,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变化而改变,肾小球滤过率,近端小管近端小管对对Na+和水的重吸收和水的重吸收;反之亦然,;反之亦然,这种现象称为这种现象称为球球-管平衡。管平衡。近端小管中近端小管中Na+和水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和水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 滤过的滤过的65%70%,称为,称为近端小管的定比重吸收。近端小管的定比重吸收。2.2.机制机制: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小管旁小管旁Cap.Cap.网血流量网血流量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BpBp,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间组织间液进入液进入Cap.Cap.间隙静水压间隙静水压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重吸收3.3.生理意义:生理意义:在于使尿中排出的在于使尿中排出的Na+和水不会随肾小球和水不会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化,从而保持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化,从而保持尿量和尿钠的相对稳定。尿量和尿钠的相对稳定。二、神经和体液调节二、神经和体液调节二、神经和体液调节二、神经和体液调节(一一一一)肾交感神经的作用肾交感神经的作用肾交感神经的作用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激活肾血管激活肾血管激活肾血管激活肾血管 受体受体受体受体肾血管肾血管肾血管肾血管收缩收缩收缩收缩血浆流血浆流血浆流血浆流 量量量量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 激活激活激活激活 受体受体受体受体球旁细胞球旁细胞球旁细胞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分泌肾素分泌肾素分泌肾素angang、醛固酮醛固酮醛固酮醛固酮 促进促进促进促进NaClNaCl和水重吸收和水重吸收和水重吸收和水重吸收 和和和和KK+的分泌。的分泌。的分泌。的分泌。直接刺激直接刺激直接刺激直接刺激近端小管和髓袢近端小管和髓袢近端小管和髓袢近端小管和髓袢增加增加增加增加NaNa+、ClCl-和水的重吸收。和水的重吸收。和水的重吸收。和水的重吸收。(二二)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VP (ADH)来源:来源: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神经垂体贮存、释放。神经垂体贮存、释放。作用:作用:升高血压(升高血压(V1受体)受体)提高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提高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机制:机制:ADHADH分泌的调节:分泌的调节:分泌的调节:分泌的调节:1.1.体液渗透压(体液渗透压(体液渗透压(体液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 兴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ADHADHADH分泌分泌分泌分泌分泌分泌 (如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泻)(如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泻)(如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泻)(如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泻)(如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泻)(如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泻)大量饮清水大量饮清水大量饮清水大量饮清水大量饮清水大量饮清水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 ADHADHADH 水重水重水重水重水重水重 吸收吸收吸收吸收吸收吸收 尿量尿量尿量尿量尿量尿量 饮用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饮用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饮用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饮用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饮用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饮用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称为称为称为称为称为称为水利尿水利尿水利尿水利尿水利尿水利尿。一次饮一次饮一次饮一次饮1L1L清水清水清水清水和饮和饮和饮和饮1L1L等渗盐水等渗盐水等渗盐水等渗盐水后的排尿率后的排尿率后的排尿率后的排尿率2.2.2.2.血容量血容量血容量血容量 血量过多血量过多血量过多血量过多 心肺感受器心肺感受器心肺感受器心肺感受器(+)迷走神经迷走神经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ADHADH 尿多尿多尿多尿多 BpBp正常正常正常正常压力感受器压力感受器压力感受器压力感受器ADHADH 尿少尿少尿少尿少3.3.3.3.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其他因素 恶心、疼痛、应激刺激、低血糖、恶心、疼痛、应激刺激、低血糖、恶心、疼痛、应激刺激、低血糖、恶心、疼痛、应激刺激、低血糖、Ang IIAng II ADH ADH 尿少尿少尿少尿少 尼古丁、吗啡尼古丁、吗啡尼古丁、吗啡尼古丁、吗啡 ADHADH 乙醇乙醇乙醇乙醇ADHADH 尿多尿多尿多尿多 下丘脑病变下丘脑病变下丘脑病变下丘脑病变垂体垂体垂体垂体ADHADH(尿崩症尿崩症尿崩症尿崩症)(三三)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系统 1.1.组成:组成: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原AngI AngI AngII AngIIIAngII AngIII 肾素肾素肾素肾素 ACE ACE 醛固酮醛固酮醛固酮醛固酮 2.2.AngII的功能:的功能:对尿生成的调节对尿生成的调节 刺激近端小管对刺激近端小管对Na+的重吸收;的重吸收;改变肾小球滤过率;改变肾小球滤过率;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刺激神经垂体释放刺激神经垂体释放ADH。3.3.3.3.醛固酮的功能醛固酮的功能醛固酮的功能醛固酮的功能 来源:来源:来源:来源: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作用:作用:作用:作用:促进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促进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促进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促进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保胞保胞保胞保 NaNa+、保水和排保水和排保水和排保水和排KK+。机制:基因调控机制:基因调控机制:基因调控机制:基因调控醛固酮诱导蛋白醛固酮诱导蛋白醛固酮诱导蛋白醛固酮诱导蛋白 生成管腔膜生成管腔膜生成管腔膜生成管腔膜NaNa+通道通道通道通道,增加,增加,增加,增加NaNa+通道数目通道数目通道数目通道数目,有利于有利于有利于有利于 小管液中小管液中小管液中小管液中NaNa+向胞内扩散;向胞内扩散;向胞内扩散;向胞内扩散;线粒体中线粒体中线粒体中线粒体中合成合成合成合成ATPATP的酶的酶的酶的酶,增加,增加,增加,增加ATPATP,为基底侧膜,为基底侧膜,为基底侧膜,为基底侧膜 NaNa+泵提供能量;泵提供能量;泵提供能量;泵提供能量;基底侧膜上的基底侧膜上的基底侧膜上的基底侧膜上的钠泵钠泵钠泵钠泵,加速,加速,加速,加速NaNa+泵出,泵出,泵出,泵出,KK+泵入,增泵入,增泵入,增泵入,增 大胞内与小管液之间的大胞内与小管液之间的大胞内与小管液之间的大胞内与小管液之间的KK+浓度差,有利于浓度差,有利于浓度差,有利于浓度差,有利于KK+分泌。分泌。分泌。分泌。4.4.肾素分泌的调节肾素分泌的调节:入球小入球小入球小入球小A A牵张刺激牵张刺激牵张刺激牵张刺激 到达致密斑到达致密斑到达致密斑到达致密斑NaNa+近球细胞近球细胞近球细胞近球细胞肾素肾素肾素肾素 肾交感神经兴奋肾交感神经兴奋肾交感神经兴奋肾交感神经兴奋 NENE、E E、PGEPGE2 2、PGIPGI2 2 AngIIAngII、VPVP、ANPANP、内皮素内皮素内皮素内皮素、NO NO-(四四四四)心房钠尿肽心房钠尿肽心房钠尿肽心房钠尿肽(ANP)(ANP)(1 1)分泌部位)分泌部位)分泌部位)分泌部位: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肽类激素。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肽类激素。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肽类激素。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肽类激素。(2 2)作用作用作用作用:使血管舒张、促进肾脏排钠、排水。使血管舒张、促进肾脏排钠、排水。使血管舒张、促进肾脏排钠、排水。使血管舒张、促进肾脏排钠、排水。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使血管平滑肌胞质使血管平滑肌胞质使血管平滑肌胞质使血管平滑肌胞质 CaCa2+2+,使入球小使入球小使入球小使入球小A A舒张,滤过率舒张,滤过率舒张,滤过率舒张,滤过率。通过通过通过通过cGMPcGMP使使使使集合管管周膜集合管管周膜集合管管周膜集合管管周膜NaNaNa+通道关闭,抑制通道关闭,抑制通道关闭,抑制通道关闭,抑制 NaClNaCl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抑制肾素、醛固酮、抑制肾素、醛固酮、抑制肾素、醛固酮、抑制肾素、醛固酮、ADHADH的分泌的分泌的分泌的分泌;第六节第六节第六节第六节 清除率清除率清除率清除率一、定义和计算方法一、定义和计算方法一、定义和计算方法一、定义和计算方法 两肾在单位时间两肾在单位时间两肾在单位时间两肾在单位时间(1 min1 min)内,能将内,能将内,能将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称为该物质的毫升数,称为该物质的毫升数,称为该物质的毫升数,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清除率清除率清除率(clearance,C)clearance,C)。CxCx=Ux(尿中浓度尿中浓度)V(每分尿量每分尿量)Px(Px(血浆中浓度血浆中浓度血浆中浓度血浆中浓度)Ux(尿中浓度尿中浓度)V(每分尿量每分尿量)=Px(血中浓度血中浓度)Cx Ux:mg/100ml V:ml/min Px:mg/100mlUx:mg/100ml V:ml/min Px:mg/100ml二、测定清除率的意义二、测定清除率的意义二、测定清除率的意义二、测定清除率的意义(一一一一)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GFR)1 1.菊粉菊粉菊粉菊粉(inulininulin)既不重吸收,也不分泌。既不重吸收,也不分泌。既不重吸收,也不分泌。既不重吸收,也不分泌。U UInInV=GFR PV=GFR PInIn UInVPInGFR=CIn=125ml/min2.内生肌酐清除率:内生肌酐清除率:(1)(1)组织代谢所产生的肌酐为内生肌酐。组织代谢所产生的肌酐为内生肌酐。(2)(2)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值很接近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值很接近GFR,临,临 床上常用其推测床上常用其推测GFR。(3)(3)测定前,禁食肉类;避免剧烈运动。测定前,禁食肉类;避免剧烈运动。尿肌酐浓度尿肌酐浓度(mg/L)尿量尿量(L/24h)=血浆肌酐浓度血浆肌酐浓度(mg/L)内生肌酐内生肌酐 清除率清除率(二二二二)测定肾血流量测定肾血流量测定肾血流量测定肾血流量 选定经肾循环一周可被选定经肾循环一周可被选定经肾循环一周可被选定经肾循环一周可被完全清除完全清除完全清除完全清除(滤过和分泌滤过和分泌滤过和分泌滤过和分泌),在肾静脉中浓度接近为零,在肾静脉中浓度接近为零,在肾静脉中浓度接近为零,在肾静脉中浓度接近为零的物质的物质的物质的物质:碘锐特碘锐特碘锐特碘锐特diodrastdiodrast对氨基马尿酸对氨基马尿酸对氨基马尿酸对氨基马尿酸para-aminohippuric acidpara-aminohippuric acid,PAHPAH的钠盐的钠盐的钠盐的钠盐UxUxV=V=RPFRPF(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PxPx 肾血流量肾血流量肾血流量肾血流量 =X55%1200ml/min=X55%1200ml/min RPFRPF =C C RPF=660ml/minRPF=660ml/min UxVUxVPx(三三三三)推测肾小管的功能推测肾小管的功能推测肾小管的功能推测肾小管的功能 1.1.清除率清除率清除率清除率=0=0,说明该物质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说明该物质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说明该物质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说明该物质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如,葡萄糖。如,葡萄糖。如,葡萄糖。如,葡萄糖。2 2.清除率清除率清除率清除率GFRGFR ,该物质被重吸收,但不排除该物质被重吸收,但不排除该物质被重吸收,但不排除该物质被重吸收,但不排除 分泌。如,尿素。分泌。如,尿素。分泌。如,尿素。分泌。如,尿素。3 3.清除率清除率清除率清除率GFRGFR,该物质被分泌,但不排除该物质被分泌,但不排除该物质被分泌,但不排除该物质被分泌,但不排除 吸收。如,碘锐特。吸收。如,碘锐特。吸收。如,碘锐特。吸收。如,碘锐特。C=F C=0 CFC=F C=0 CF 全部滤过全部滤过全部滤过全部滤过 全部全部全部全部 部分部分部分部分 滤过滤过滤过滤过+分泌分泌分泌分泌 不不不不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 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 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 (不排除重吸收不排除重吸收不排除重吸收不排除重吸收)不分泌不分泌不分泌不分泌 (不排除分泌不排除分泌不排除分泌不排除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