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辅导资料.pdf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冀教版)辅导讲座(一年级上册)义 务 教 育 课 程 标 准 实 验 教 材 数学(冀 教 版)一年级上册是供义务教育阶段一年级学生上学期使用的,下面分三部分对本册教材进行 辅 导。一、教材内容安排本 册 教 材 共 安 排 了 十 个 单 元(包 括“走进数学”隐单元),“数与 代 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等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一)数 与 代 数(共7个 单 元)走进数学创设师生、生生交往的情境和空间,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在认识同学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前、后、左、右。了解学生的认数情况。第二单元认 识10以内的数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和事物,使 学 生 认 识10以内各数,认识、=、等数学符号的含义。知 道1 0以内各数的顺序,并会表示物体的个数以及事物的顺序和位置。第四单元一 一 合与分通过操作,感知合与分的方法,体 会 把 一 组 物 品“分”成两部分和 把 两 部 分“合”起来的含义,知 道10以内各数的组成。第五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结合熟悉的情境和问题,通过操作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认识十和 一,会 计 算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认 识11-20各数通 过 熟 悉 的 事 物 认 识11-2 0各 数,能 用2 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能用、=、和 词 语 描 述20以内的数的大小,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表,知道钟面上表示的整时、半 时、大约几时。第九单元20以内的加法。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在操作、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 习20以内的加法,会正确地进行口算。(二)空间与图形(共1个单元)第三单元认识物体通过身边熟悉的实物,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他们的名称。能用眼、手等感官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三)统计与概率(共2个单元)第一单元 比较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第六单元分类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了解分类的意义,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事物进行分类。在比较、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四)实 践 活 动(共5个活动)有趣的数字结 合“认 识10以内的数”设计介绍印刷体、手写体、中国数字、方块字等,丰富学生对数字知识的了解,体验数字的有趣和学习数学的乐趣。搭积木结 合“认识物体”设计在摆、推、搭积木等游戏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初步感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一些特征。玩泥巴结 合“认识物体”设计在“玩泥巴”、“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动手和想象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动物乐园结 合“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设计通过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写出算式表示。投球游戏结 合”20以内的加法”设计指导学生记录游戏中的数据,使学生发现游戏中也有许多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学习数学的信心。最后安排了整理与自评,为学生对本册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以及进行自我目标评价提供素材一。在教育部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比例”中,数学占总课时数的1 3%1 5%,每学期可安排6 8-7 9课时。本教材编写1 0个单元,共5 1课时,机动课至少1 7课时。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灵活使用。二、教材分析隐 单 元 走 进 数 学本单元是儿童从幼儿园、家庭进入学校后,开始数学学习的第一课。学生的学习体验如何,不但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学生是否喜欢数学、是否愿意学数学),而且还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否愉快以及学习的态度等。站在儿童的角度想一想,他们怀着兴奋的、期 待 的(据了解有不少儿童上学的前一天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美好的心情来到学校,但面对他们的是生疏的生活环境,陌生的同学、老师,有纪律要求、时间规定的课堂学习;再看一下我们过去的教材中的准备课,虽然多数教材设计了校园图,但那是与学生现实生活完全不一样的图画,更何况教材关注的是图中的事物与1 1 0各数的联系以及礼貌教育等,再加上把实物图、点子图与数字对应起来让学生认识1 1 0各数、写字姿势等,学生没有体验到学校生活的快乐,更多的是不适应、约束和枯燥(过去不少老师和家长讲,有的孩子刚上学没几天,对学习就没兴趣了)。本单元教材从儿童的心理、生活、学习需要出发,把过去教材的知识学习“准备”改为引领儿童愉快地“走进数学”学习。可用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师生交流活动。教材设计的情境只是个交流活动案例,实际组织教学时,要以师生的真实谈话、对话进行。情境中教师说:“我们相互认识一下。”提示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要以大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互相交流,了解对方的一些情况。如:自己的年龄,家中有几口人,今年几岁了等。教师可适时提示说明:今 年7岁了,7岁就是数学。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在与教师、同学亲切的交流中,消除刚入学的陌生感,了解老师,认识同学,愉快地、不知不觉地开始数学课的学习,同时,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已经知道了许多数学知识。在充分对话交流的基础上,通 过“认识一下你周围的同学”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前、后、左、右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回家后,把在学校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自己的爸爸、妈妈,以增强学生积极、愉快的心理体验。第二课时,教材设计了一幅儿童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动物园的情境图。教师用书中还配备了动画课件。喜欢小动物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学生在看动画、观察图的过程中,用大头蛙的话“啊!好多的动物啊!”引导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数一数每种动物各有多少等。本节课的目标只是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数出每种动物的只数(如按一定的顺序数),但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全部说出来,学生能数多少算多少。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喜欢小动物的思想感情。本单元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1、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是现代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理念。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讲,特别是第一节课,就更为重要。师生交往中,要以大朋友的身份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学生回答得对与错、语言是否完整可以延缓评价;要尽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多发言的机会,要注意倾听,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关爱,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进而喜欢数学老师,喜欢上数学课,喜欢学数学。2、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题,现在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应该成为数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另外,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要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3、要注意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帮助、指导的基础。对刚入学的学生教师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包括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学前接受教育的状况、思维特点、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在这几个方面刚入学的儿童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方法进行了解,做出客观的评价,并记录下来,作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评价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础。第 一 单 元 比 较“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初步的比较的思想方法是学习分类、进行数量比较的基础。本 单 元 安 排 了 比 较“多、少、同样多”,“高、矮”,“大、小”,“轻、重”等 内容。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第一单元基于两个原因:第 一,这些内容学生比较熟悉,与生活联系密切,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第 二,学习这些内容,没有计算要求,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积极体验,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信心,可以为本学期学习创造 一 个 良好的开端。在内容设计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 考 虑,采 取 先 比 较“多少”,再 比 较“高矮、长 短”,最后安排比较“大小和轻 重”的顺 序。这是因为相比较而 言,认 识“多、少、同样 多”要简单一 些,放在第一课 时。“高、矮”和“长、短”学生生活经验丰富,且 内容上有一些联 系。如:一枝铅笔和一枝粉笔,横着放在桌面上可以比长、短,竖着立在桌面上就可以比高、矮。所以把它们放在同一个课时进行学习。最 后 安 排“大小和轻 重”的比较。大小和轻重是关于物体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大 小”是关于物体占空间大小的认识,是直接的感觉;轻重是关于物体质量的描 述,在没认识质量单位之 前,是个体的体验和感受。重要的是,有些物体大小和轻重的认识是一 致 的(如:一个大西瓜和一个 小 西 瓜),有些物体大小和轻重的认识是不一 致 的(如,一个大气球和一个 小 皮 球),这样编排,既能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背景下学习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对事物进行比较能力的不断提高,还体现了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 程。即观察一个事物由从一个角度进行比较逐步扩大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本单元教育目标如下:1、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2、了 解“同样多、多些、少 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 物。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4、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本单元共安排了 3课 时。第 一 课 时(P4-P5)学 习“多、少、同样多”。教材设计了小朋友“找座位”的游戏。先拿出5 把椅子,请 出 6个小朋友,提出:“每人坐在一把椅子上”的要求,让 学 生“找”座位。做完后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会发现,有一个小朋友没有椅子坐,椅子不够的问题,从而知道小朋友多,椅子少,认识多和少。这个游戏,学生既有兴趣,又有挑战性,又让学生在自身的活动中体验小朋友多,椅子少,理解多和少的含义。接着,老师又搬来一把椅子,让6个小朋友再来做一次。这个活动,既满足了学生“做游戏”的心理需求,又让学生体验到,这回都有座位了,因为小朋友和椅子同样多。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做游戏,而不是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要让学生充分表达游戏中发生的情况,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不要急于呈现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的结语。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 1 题设计了摆花片的内容,教师要说清楚要求:先 摆 5 个红色花片,再摆黄色花片。摆黄色花片的个数要与红色花片同样多。学生摆好后,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进一步体会“同样多”。第 2题,看图比较梨、苹果和菠萝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最少?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比较方法,如,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图比较;有的数出各有几个比较。还可以补充练习,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如铅笔、书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第 二 课 时(P 6 P?)学 习“高、矮”和“长、短”。教材选择了师生真实的、现实的素材进行对话、比较活动。素材上呈现的情境是教师与学生比高矮、铅笔与粉笔比长短的典型事例。这样的情境和事例是学生身边的,学生看得见、有体验、说得出来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请一名同学与自己比一比,问同学们“老 师 和 X X 同学比,谁高?谁矮?”还可以请两个同学比一比,谁高?谁矮?或同桌两人比一比。然后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老师的粉笔比较,说一说哪个长,哪个短。通 过“还可以把什么进行比较”的讨论,使学生从教室内、校园里、自己了解和熟悉的环境中,发现可以进行高矮和长短比较的事物。“做一做”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具体感受高和矮,结合排成一队的小朋友,知 道 XX比前面的同学高,比后面的同学矮,了解高、矮是相比较而言的。练一练第1 题,可以两座房子比,也可以三座房子比。第 3 题,如果学生直接回答有困难,可以找三根线绳演示一下。让学生体会,中间挽了一个圈的绳子最长,直绳最短。第 5题是一个综合性题目。两棵树可以比高矮,也可以比粗细,树的影子可以比长短。教师还可以提示:什么时候才有树影呀?启发学生联想,把数学课引向学生的生活中。第 三 课 时(P8P9)学 习“大、小”和“轻、重”。首 先 通 过“大汽车和小汽车”、“饼干筒和魔方”这两组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认识大、小,接 着 通 过“大象和小松鼠”,由大小比较引出轻重。又选择了“一听较小的饮料和一个较大的面包”、“一个西瓜和一个苹果”、“一个苹果和一个羽毛球”等三组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来认识轻重。关于轻重的内容,不 像“大 小”那么直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大象和小松鼠”谁 轻 谁 重,一听饮料和一个面包,谁轻谁重。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如苹果和羽毛球、饮料和面包都可以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体验一下轻和重的感觉。练一练第4题,两组图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是一个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进行比较。如气球比篮球大,气球比篮球轻;床头柜和写字台可以比较高矮、长短、大 小、轻重等等。第二单元 认 识10以内的数10以 内 数 的 认 识 是 课程标准中13年级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的内容,是 大纲和 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的基本知 识。课程标准13年 级 学 段 关 于 数 与 代 数 的 具 体 目 标 阐 述 为3条: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3、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还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 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本 套 教 材 第 一 学 段“认识万以内的数”的内容主要安排在四个学期。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 识10以内的数;第七单元认 识11 20各数;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 识100以内的数;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 识1000以内的数;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生活中的大数(10000以内的数)。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学习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开始,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基础知识和技能。传统教材中,多数是采取把数的认识、大小比较、加减穿插编排的方式。如,认 识6 时,除呈现6 的具体情境外,还特别强调5 凑 上 1 是 6,6 大 于 5,然后接着学习6 的加减法。这样编排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体系完整,重视的是计算,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及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经历数的抽象过程。本套教材,首先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体系,把 1 0 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分别编排为两个单元,本单元只认识1 0 以内的数,第五单元才安排10以内的加减法。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10以内各数,认识、=、等数学符号,10以内数的顺序等内容。具体分为:“1 序、“0”、“6 9”、“10”、“、=、”、“顺序”等儿个知识板块,单元最后安排了“有趣的数字”的实践活动。在内容选择和活动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如根据动物园中各种小动物的情境“看图说话”经 历 1 5 各数的抽象过程;通 过“熊猫请客”的故事,“给小动物分水果”,“小兔和萝卜同样多”等情境,让学生认识、=、号,使学生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符号的过程等。本单元教育目标如下: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以内数的过程。2、能认、读、写 1 0 以内的数,能正确地数出1 0 以内物体的个数,会 用 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以及事物的顺序与位置。3、认识、=、等数学符号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 0 以内数的大小。4、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本单元共安排了 8 课时。首先用4 课时学习数数、认数、写数、读数,然后用3 课时学习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以及数的顺序。最后安排了一节实践活动课”有趣的数学”。1 5各数的认识(Pw-P12)o 教材呈现了一幅优美的、非常有情趣的动物乐园的画面,设计了“看图说话”这一儿童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在“图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的导语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情境图中包含的1 5 各数信息,即:有 1 只熊猫在吹口琴,有 4只小鸭在跳舞等。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通 过“1 只熊猫可以计作1,4只小鸭可以计作4”等,让学生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讨论,”在 图 中1可以表示什么?2可以表示什么?”使学生了解15各数的意义。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15各数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哪些事物。一方面丰富课程资源,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这个活动,了解、考查学生对15各数的认识水平。练一练第1题是写数练习。必要的话要先教给学生写字的笔顺,再按照练习格来书写。第2题让学生先数一数各个图中有几个物体,再和相应的数连起来。这里注意学生可能把五环图和一只手 与5连线,也可能与1连线,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是对的。0的 认 识(P13P。教材呈现了生活中儿童喜闻乐见的、充满童趣的小鸟长大飞离巢穴的动态情境和“鸟窝里有儿只鸟?”的问题,教师用书中,配备了动画课件,让孩子知道“看到鸟窝里的鸟一只一只地飞走了,最后一只也没有了”用0表示。接着通过“想一想”的问题和常用的尺子、电视、温度计等物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的含义。最后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 0,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教师重点要引导学生用数表示鸟窝里的只数,讨论:最后一个鸟窝里一只小鸟也没有,用数怎样表示?进而告诉学生“一个也没有 用0表示,还可以让学生举一些其他的例子体会0的意义。如:篮子里一个鸡蛋也没有,可以说“篮子里的鸡蛋数是0”等。关于教材中想一想“下面的0表示什么?”的问题,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指导。使学生了解尺子上的。表示的是起点,气 温。摄氏度表示的是一种状态,电视机上的。表示频道的位置。然后,师生共同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如,门牌号、比赛场的记分牌等,使学生初步了解,0不但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些事物和现象。6 10各数的认识,教材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认识6-9各数(Pi6P”)教材选取了 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6-9各数形似的物品,如葫芦(8)、口 哨 、汤勺(9)、小刀等实物图片,让学生认识6 9各数,再 通 过“说一说6、7、8、9还可以表示什么”的交流活动,加深学生对6 9各数的理解,经历各数的抽象过程。教学时一,除利用教材提供的实物让学生认识6-9各数外,重点启发学生说一说6、7、8、9还可以表示什么。如,6可以表示6个皮球,可以表示6名同学等。第 二 课 时1 0的 认 识(P1 8-P1 9)O教材呈现的是一幅儿童玩气球的情境图,图中反映了很多数学信息。如,有5个黄气球、3个蓝气球、2个红气球,有1 0个气球,1 0盆鲜花,1 0个小朋友等。教学时,要在学生充分交流发现信息的过程中认识1 0,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1 0还可以表示什么?二 练 一 练,第2题,只要学生会读出直尺上的数即可,不要求学生理解直尺上数字表示的意义。第3题 渗 透“1 0个一是一个十”。只要求学生知道1捆 是1 0根就可以了。第4题,注意让学生交流数的方法,可以从左向右数,也可以从右向左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地数,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认识、=、(P20P2i)o本课内容是在第一单元 认 识“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基础上学习的,重点是由“同样多、多、少”这些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符号。教材呈现了一幅熊猫请客的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讲故事,通过儿童熟悉的、乐于从事的分发“吃的食物”的事,经 历 把“同样多、多些、少些”等概念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渗 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编”故事,讲给大家听,以调动学习的兴趣。通过说一说熊猫家来了哪些客人?各是哪几个?熊猫准备了哪些食物等,了解故事中的信息,然后结合熊猫给小动物分食物的活动认识等号。小兔子爱吃萝卜,1只小 兔1个萝卜,把小兔子和萝卜的一一对应图展示出来,让学生看明白4个萝卜和4只小兔同样多,告 诉 学 生 可 以 用 号,写 成4=4,然 后 可 指 导 号 的 书 写 和 算 式 的 读 法,接着给小猴子分桃,并认识 和,认 识10以内数的顺序,教材安排了 2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几个和第几个(P2 2-P2 3)o即大家说的基数和序数,不过现在不出现这些概念,只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首先通过数萝卜的事情引出了几个和第儿个的概念。在这个活动中,圈里有4个萝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可通过让学生看图写数进行。重点让学生通过具体数,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初步感知4个和第4个的不同意义。让学生知道4不仅可以表示4个萝卜,还可以表示第4个萝卜。第二个活动,设 计“动物赛跑”的情境图和“谁跑第一,小兔子跑第儿?”的问话,进一步了解第一、第儿的含义,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其他动物跑第几。第三个活动是一个开放性、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先让学生把 1 个黄色花片和7 个红色花片任意摆成一排,为学生提供“玩”中学数学的机会,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把黄花片摆在了第几。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第几的含义。由于每个人摆的方式不一样,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创造更多的素材使学生体会“第儿”的含义。第二课时认识10以内各数的顺序和把事物排序。(P24P25)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设计了摆数字卡片的操作活动,让学 生 把 1 10各数从小到大排列。这是一个学生喜欢的、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学生自主操作、交流的过程中,了 解 1 0 以内各数的顺序。并通过启发式问题“观 察 110各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的讨论,使学生发现、了 解 1 10数列的一些特征。如,2 比 1 多 1,3比 2 多 1,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少1,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1 等。第二个活动,给大小不同的各种球排队,并编上顺序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综合大小、顺序、用数表示事物等知识性的、挑战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如,关于球的名称,学生不知道的教师要给予介绍,黄色的是网球,白色的是棒球。“按球的大小排队”就是说可以把球从小到大排,也可以把球从大到小排。学生做完后,重点进行“说一说”几个问题的交流。这几个问题由于学生排序的方法不一样,所以答案也不一样。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不同做法。最后,通 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的讨论,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学生可提出的问题很多,如,气球最大,乒乓球最小,从小往大编号,篮球是第2 号等。结合本单元内容,教材设计了“有趣的数字”这一实践活动。这个活动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介绍了各种有趣的数字,包括印刷体、手写数字、中国汉字、计算器上的数字以及古代石块和结绳计数等内容,以丰富学生关于数字、计数等方面的知识。课前,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搜集资料,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数字,带到学校来,在数学课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如:温度计、台历、电子表、计数器,还有报纸、书刊杂志上的期号等,让学生了解印刷体上的数字与人们手写数字的不同点。“知识窗”的内容,教师可讲解,也可看教师用书提供的资料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现代文明和社会的进步。第二个活动,安排了用小棒(或火柴棒)拼“方框字”的游戏,通过交流各自摆出的数字和用小棒变化数字的方法,体会方框字的特点,感受数字的有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第 三 单 元 认 识 物 体“认识物体”是 课程标准1 3年级学段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图形的认识”部分的内容。用大家熟悉的话说,就 是“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第一课。有人会问:过去教材都是先认识平面图,再认识立体图形,现在为什么这样安排?本人认为,这种不同主要反映课程理念和价值观的不同。传统教材先认识平面图,再认识立体图,课程理念是由平面到立体,强调的是知识的体系。新教材先认识立体(物体),再认识平面图形,课程理念是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标准中具体目标是这样描述的: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要求通过多种实物和模型辨认几何体。这也是本单元为什么叫“认识物体”的原因所在,即 通 过“物”认 识“体”。本单元教育目标如下:1、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形体的过程。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2、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本单元共安排了 3课时。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P28-P30)o教材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实物如:饼干盒、魔方、茶桶、球等,并 按 照“把样子相像的东西放在一起”的要求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模型及名称。然后再通过“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球与圆柱的?”的讨论和交流,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了解、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尽量让学生充分发言,只要所举出物体的形状接近所学的形体即可。另外,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生活物品,丰富课程资源,使学生形成对有关几何体的直观感受,建立起名称与形状相对应的表象。P3。的数学游戏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很有挑战性的活动,要摸的物体可以摆在桌子上,蒙上学生的眼睛去摸,也可以把物体放在书包里或袋子里,把手伸到其中去摸。让学生仅凭触觉就能说出物体的形状。通过此类活动丰富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形体的认识。结合本单元内容,设计了两个实践活动。一个是搭积木(P31P33),一个是玩 泥 巴(P34)。这两个实践活动都是学生特别喜欢“玩”的事情。有条件的学校两个活动都要搞,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选其中的一个活动,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体验立体图形的一些特征。组织搭积木活动时,可先让学生辨认一下所玩积木是什么形状的,再按教材设计的活动进行。“摆一摆”可采取老师提要求,同桌合作的方式进行。考查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简单的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和合作情况。“推一推”可采取小组合作,或老师指导几个同学用大一点的教具,让学生初步体验几何体的特点,但不要求总结。搭一搭让学生自主地搭,体验怎样搭的又高又稳。从而感知这些形体的特征。最后可安排学生自主地搭出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介绍给同学们。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玩泥巴”,可以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经历和泥、捏形体、搭成(或粘成)作品,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的过程。课后还可以举办作品展。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经历“搭积木”、“玩泥巴”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理念,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快乐情感体验,而不要过多的注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第 四 单 元 合 与 分本单元是在学习了 1 0 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体验合与分的方法、10以内数的组成。“合与分”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在过去传统教材中是与1 0 以内加减计算穿插安排的,每认识一个数,接着学习这个数的合与分,然后学习这个数的加减法。即把合与分看成是加减计算的算理,即因为 3 和 4 组 成 7,所 以 3+4等 于 7 o 这个算理是讲不通的。我们认为3和 4 组 成 7 与 3+4=7时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本教科书把合与分放在1 0 以内数的认识之后,10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前,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通过具体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0以内各数的意义;二是 通 过“儿和儿合起来是多少”的操作和指导,为学习加法增加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如,3 和 4 合起来是7,2 和 5合起来也是7 等。所以,教学合与分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合与分的思想方法,在操作的活动中,理解数的含义。本单元教育目标如下:1、初 步 感 知“合”与“分”的思想方法,知 道“把两部分合起来”和“把一个整体分成两部分”的含义。2、知 道 10以内数的组成,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3、在按规律填数等数学活动中,培养初步的数学思考。4、通过动手操作和游戏等,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使每个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本单元共安排了 4 课时。第一课时,体会合与分的方法,学 习 4 和 5 的组成。(P35P36)。教材首先设计了三个摆花片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体验合与分的方法。让学生拿出红色和蓝色花片各若干朵,放在桌上,然后将两种颜色的花片合起来;(2)让学生在有红色、黄色、蓝色三种颜色的一堆花片中,将其中的一种颜色的花片分出来。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合与分的方法;(3)拿 出 3 个蓝色花片和3 个红色花片,数一数合起来有几个花片?这是一个简单的、具体的把两个数合起来的活动;然后设计了拿出两种颜色的花片,使它们合起来是5 个这样一个既具体又开放的自主学习活动。通过动手摆和互相交流,使学生了解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做法,进而再讨论“儿和儿合成5”,了解5 的组成。然后再让学生试一试、摆一摆4、3、2 的组成。教师要特别注意,本课是一节学生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千万不要让学生看书上的图回答问题,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5 以内数的组成。第二课时,学习6、7 的 组 成(P37)。教材设计思路与5 的组成相同,教师提出要求“拿出两种颜色的花片,使它们合起来是7 个”,让学生进一步经历把两个数合在一起的过程。然后交流各自的做法。进而再讨论几和几组成7O 6 的组成可以让学生试做。本节教材最后设计了一个同桌“凑数”的数学游戏,让学生通过这种喜欢做的游戏,在玩中练习7 以内数的组成。第三课时,学习8、9 的 组 成(P38P39)O操作方法与前面不同。9的组成,操作要求是“同桌两人分9 个黄色花片,可以怎样分?”鼓励同桌探索多种分的方法,在交流学生多种分法的基础上,通过议一议“几和儿合成9 呢?”让学生了解9 的组成。这里的分是为了合;8 的组成方法与9 一样。这样设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不断提高操作和思考的要求。练一练第 2 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每一小题都有不同的填法。不要求学生全部写出,但通过交流,要让学生了解所有答案。数学游戏是一个开放性的练习,它涵盖了 29的数的组成与分解,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玩,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掌握所学知识。第四课时,学 习 1 0 的 组 成(P,bPQ。本节课设计了 3 个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十个手指边操作边说,如,一共有 10根手指,弯下一根还能看到9 根等,亲身感受10可以分成几和儿。第二个活动“观察下面的图,找规律涂色”。让学生先观察图,发现涂色的圆的规律,第一行涂1 个,第 2 行 涂 2 个,第 3 行 涂 3 个,再按规律给第四、五行的圆涂色。涂完之后让学生继续观察图,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会发现,一 行 有 1 0 个圆圈,第一行涂色的有1个,没有涂色的有9 个,第二行涂色的有2 个,没有涂色的有8 个,再次感受10的组成。第三个活动“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即写出10的分解式。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填写已是水到渠成。教师注意个别指导。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1 0 的组成的全部结果。数学游戏。教材通过对话的情境给出了游戏规则。教师要给以指导,可先找几个同学示范一下(教师可以参与进去),用这种方式可以练习10以内数的组成的全部内容。第五单元 1 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已有10以内各数的认识和10以内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计算和日常生活中需要的重要知识和技能。课程标准和原 大纲都非常重视这些内容,那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与原 大纲教材相比较主要有哪些不同呢?第一,内容编排不同。前面已经谈到,大纲教材都是把认数和计算穿插编排;新教材采取把认数和计算分单元安排。这样编排,不但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还减少了数学课时。就冀教版教材比较,大纲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就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共 28课 时(学生一上学就学计算,而且时间长达一个月,学生的学习体验可想而知)。课标新教材把有关内容安排了三个单元,合起来才23个课时。第二单元认 识 10以内的数(加实践活动8 课时);第四单元合 与 分(4 课时);第五单元1 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加综合应用11课时)。第二,课程理念不同。大纲教材侧重的是计算,重计算结果。例题的呈现形式是以用实物表示数,以实物插图的形式呈现,用实物图说明加减法的意义。先学计算方法,待计算方法掌握之后,再学习应用问题。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结合具体情况,符合加减法的意义。“情境加问题”的形式呈现学生熟悉的反映多种信息的情景和问题,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学习计算。符合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三,呈现方式不同。大纲教材学习计算时,插图信息单一,一般是一图一式、一图二式或一图四式,是专门为学生学习计算而设计的,信息单纯,解题方法单一,计算练习单调乏味。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兴趣索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呈现的是反映多种信息的熟悉情境和问题,或是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信息提出问题。练习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一幅情景图可以提出多个问题,列出多种算式。另外,本单元教材还设计了四个数学游戏和一次实践活动课”动物乐园”使学生在与同伴合作玩游戏的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口算能力。本单元教育目标如下:1、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读写加、减法算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2、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熟悉情境中的问题,能用算式表示简单的加减问题。3、能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主动地参加小组合作学习,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本单元共安排了 11课时。具体编排是:5 以内的加、减 法 4 课时,610的加、减 法 4 课时,加法、减法算式整理2 课时,实 践 活 动(也可以说是综合运用)1 课时。第一课时,5 以内的加法(P42P43)。5 以内的加、减法是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开始。教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3 个(2 男 1 女)小朋友做纸花的情境图,并提出“一共做了几朵花”这个儿童能够理解的问题。在“用花片摆一摆,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一自主操作和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加号和加法算式,初步符合加法的意义。教学时,师生先一起观察图,说一说有儿个人、他们在做什么,再 提 出“一共做了几朵花?”的问题和“用花片摆一摆,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的要求,让学生用花片代替纸花亲自动手摆一摆,体会把两个数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然后师生交流自己是怎样摆的,在学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3 个红色花片和2 个黄色花片合在一起一共有5 个花片,可以写成加法算式3+2=5。再告诉学生加号和算式的读法,让学生读一读。利用情境中的信息,还可以提出:“一共有几个同学?”的问题,让学生试着列出算式。第 七的算一算,可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再写出算式,也可以让学生先用花片摆一摆再写出算式。第 二 课 时(P44P45)o 继续学习5 以内的加法,初步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列出不同的算式。教材呈现了一幅“兔子一家”的情景图和“一共有几只兔子”的问题,情景图中反映了多种信息。如有4 只灰兔、1 只白兔,或 2 只大兔、3 只小兔,2 个大兔笼、3 个小兔笼,2 个红萝卜、2 个绿萝卜,或 2 个长在地里的萝卜、2 个拔出来的萝卜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现情景图中的信息,然后再提出“有几只兔子”的问题,并注意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2 只大兔和3 只小兔合起来是5 只兔子”可以写出两个加法算式2+3=5或 3+2=5;如果按兔子毛的颜色计算可以写成4+1=5或 1+4=5。使同学们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用的算法,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完成以上计算之后,让学生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