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课后习题答案2.pdf
工程材料课后习题答案 工程材料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1.解释下列名词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亚晶粒,亚晶界,刃型位错,单晶体,多晶体,过冷度,自发形核,非自发形核,变质处理,变质剂。答:点缺陷:原子排列不规则的区域在空间三个方向尺寸都很小,主要指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等。线缺陷:原子排列的不规则区域在空间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而在其余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小。如位错。面缺陷:原子排列不规则的区域在空间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而另一方向上的尺寸很小。如晶界和亚晶界。亚晶粒:在多晶体的每一个晶粒内,晶格位向也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存在着许多尺寸很小、位向差很小的小晶块,它们相互镶嵌而成晶粒,称亚晶粒。亚晶界:两相邻亚晶粒间的边界称为亚晶界。刃型位错:位错可认为是晶格中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的局部滑移而造成。滑移部分与未滑移部分的交界线即为位错线。如果相对滑移的结果上半部分多出一半原子面,多余半原子面的边缘好像插入晶体中的把刀的刃口,故 称“刃型位错”。单晶体:如果一块晶体,其内部的晶格位向完全一致,则称这块晶体为单晶体。多晶体:由多种晶粒组成的晶体结构称为“多晶体”。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自发形核:在一定条件下,从液态金属中直接产生,原子呈规则排列的结晶核心。非自发形核:是液态金属依附在一些未溶颗粒表面所形成的晶核。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特意加入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了形核率,细化晶粒,这种处理方法即为变质处理。变质剂:在浇注前所加入的难熔杂质称为变质剂。2.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哪儿种?a-F e、Y-F e、A l、C u、N i、P b、C r、V、Mg、Z n各属何种晶体结构?答:常见金属晶体结构: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a-F e、Cr、V属于体心立方晶格;y-F e、Al、Cu、Ni、Pb属于面心立方晶格;Mg、Zn属于密排六方晶格;3.配位数和致密度可以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答:用来说明晶体中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晶体中配位数和致密度越大,则晶体中原子排列越紧密。4.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有什么不同?答:晶向是指晶格中各种原子列的位向,用晶向指数来表示,形 式 为;晶面是指晶格中不同方位上的原子面,用晶面指数来表示,形 式 为。5.实际晶体中的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对金属性能有何影响?答:如果金属中无晶体缺陷时.,通过理论计算具有极高的强度,随着晶体中缺陷的增加,金属的强度迅速卜降,当缺陷增加到一定值后,金属的强度又随晶体缺陷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无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都会造成晶格崎变,从而使晶体强度增加。同时晶体缺陷的存在还会增加金属的电阻,降低金属的抗腐蚀性能。6.为何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在一般情况下不显示出各向异性?答:因为单晶体内各个方向上原子排列密度不同,造成原子间结合力不同,因而表现出各向异性;而多晶体是由很多个单晶体所组成,它在各个方向上的力相互抵消平衡,因而表现各向同性。7.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何关系?它对金属结晶过程有何影响?对铸件晶粒大小有何影响?答:冷却速度越大,则过冷度也越大。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则晶体内形核率和长大速度都加快,加速结晶过程的进行,但当冷速达到一定值以后则结晶过程将减慢,因为这时原子的扩散能力减弱。过冷度增大,A F大,结晶驱动力大,形核率和长大速度都大,且N的增加比G增加得快,提高了 N与G的比值,晶粒变细,但过冷度过大,对晶粒细化不利,结晶发生困难。8.金属结晶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晶核的形成率和成长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答:金属结晶的基本规律是形核和核长大。受到过冷度的影响,随着过冷度的增大,晶核的形成率和成长率都增大,但形成率的增长比成长率的增长快;同时外来难熔杂质以及振动和搅拌的方法也会增大形核率。9.在铸造生产中,采用哪些措施控制晶粒大小?在生产中如何应用变质处理?答:采用的方法:变质处理,钢模铸造以及在砂模中加冷铁以加快冷却速度的方法来控制晶粒大小。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特意加入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了形核率,细化晶粒。机械振动、搅拌。第二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1.解释下列名词:加工硬化、回复、再结晶、热加工、冷加工。答:加工硬化: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迅速增加:塑性、韧性迅速下降的现象。回复:为了消除金属的加工硬化现象,将变形金属加热到某温度,以使其组织和性能发生变化。在加热温度较低时,原子的活动能力不大,这时金属的晶粒大小和形状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在晶内发生点缺陷的消失以及位错的迁移等变化,因此,这时金属的强度、硬度和塑性等机械性能变化不大,而只是使内应力及电阻率等性能显著降低。此阶段为回复阶段。再结晶:被加热到较高的温度时,原子也具有较大的活动能力,使晶粒的外形开始变化。从破碎拉长的晶粒变成新的等轴晶粒。和变形前的晶粒形状相似,晶格类型相同,把这一阶段称 为“再结晶”。热加工:将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一定温度进行压力加工。冷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压力加工。2.产生加工硬化的原因是什么?加工硬化在金属加工中有什么利弊?答:随着变形的增加,晶粒逐渐被拉长,直至破碎,这样使各晶粒都破碎成细碎的亚晶粒,变形愈大,晶粒破碎的程度愈大,这样使位错密度显著增加;同时细碎的亚晶粒也随着晶粒的拉长而被拉长。因此,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由于晶粒破碎和位错密度的增加,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将迅速增大,即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而塑性和韧性下降产生所谓“加工硬化”现象。金属的加工硬化现象会给金属的进一步加工带来困难,如钢板在冷轧过程中会越轧越硬,以致最后轧不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加工硬化现象,来提高金属强度和硬度,如冷拔高强度钢丝就是利用冷加工变形产生的加工硬化来提高钢丝的强度的。加工硬化也是某些压力加工工艺能够实现的重要因素。如冷拉钢丝拉过模孔的部分,由于发生了加工硬化,不再继续变形而使变形转移到尚未拉过模孔的部分,这样钢丝才可以继续通过模孔而成形。3.划分冷加工和热加工的主要条件是什么?答:主要是再结晶温度。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压力加工为冷加工,产生加工硬化现象;反之为热加工,产生的加工硬化现象被再结晶所消除。4.与冷加工比较,热加工给金属件带来的益处有哪些?答:(1)通过热加工,可使铸态金属中的气孔焊合,从而使其致密度得以提高。(2)通过热加工,可使铸态金属中的枝晶和柱状晶破碎,从而使晶粒细化,机械性能提高。(3)通过热加工,可使铸态金属中的枝晶偏析和非金属夹杂分布发生改变,使它们沿着变形的方向细碎拉长,形成热压力加工“纤维组织”(流线),使纵向的强度、塑性和韧性显著大于横向。如果合理利用热加工流线,尽量使流线与零件工作时承受的最大拉应力方向一致,而与外加切应力或冲击力相垂直,可提高零件使用寿命。5.为什么细晶粒钢强度高,塑性,韧性也好?答:晶界是阻碍位错运动的,而各晶粒位向不同,互相约束,也阻碍晶粒的变形。因此,金属的晶粒愈细,其晶界总面积愈大,每个晶粒周围不同取向的晶粒数便愈多,对塑性变形的抗力也愈大。因此,金属的晶粒愈细强度愈高。同时晶粒愈细,金属单位体积中的晶粒数便越多,变形时同样的变形量便可分散在更多的晶粒中发生,产生较均匀的变形,而不致造成局部的应力集中,引起裂纹的过早产生和发展。因此,塑性,韧性也越好。6.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组织和性能发生什么变化?答:晶粒沿变形方向拉长,性能趋于各向异性,如纵向的强度和塑性远大于横向等;晶粒破碎,位错密度增加,产生加工硬化,即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而塑性和韧性下降:织构现象的产生,即随着变形的发生,不仅金属中的晶粒会被破碎拉长,而且各晶粒的晶格位向也会沿着变形的方向同时发生转动,转动结果金属中每个晶粒的晶格位向趋于大体一致,产生织构现象;冷压力加工过程中由于材料各部分的变形不均匀或晶粒内各部分和各晶粒间的变形不均匀,金属内部会形成残余的内应力,这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不利的,会引起零件尺寸不稳定。7.分析加工硬化对金属材料的强化作用?答:随着塑性变形的进行,位错密度不断增加,因此位错在运动时的相互交割、位错缠结加剧,使位错运动的阻力增大,引起变形抗力的增加。这样,金属的塑性变形就变得困难,要继续变形就必须增大外力,因此提高了金属的强度。8.已知金属鸨、铁、铅、锡的熔点分别为3380、1538、327、232,试计算这些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并分析鸨和铁在1100C下的加工、铅和锡在室温(20)下的加工各为何种加工?答:T 再=0.4T 熔;鸨 T 再=0.4*(3380+273)-273=1188.2 ;铁 T 再=0,4*(1538+273)-273=451.4 ;铅 T 再=0.4*(327+273)-273=-33 ;锡 T 再=0.4*(232+273)卜273=-71.由于鸨T再为1188.2 1100,因此属于热加工;铁T再为451.4 0.6%C(2)按质量分类:即含有杂质元素S、P的多少分类:普通碳素钢:S W0.0 5 5%P W0.0 4 5%优质碳素钢:S、P W0.0 3 5 0.0 4 0%高级优质碳素钢:S 0.0 2 0.0 3%;P 20SiMnVB等。渗碳层深度T段都在0.52.5mm钢渗碳后表面层的碳量可达到0.81.1%C范围。渗碳件渗碳后缓冷到室温的组织接近于铁碳相图所反映的平衡组织,从表层到心部依次是过共析组织,共析组织,亚共析过渡层,心部原始组织。渗碳主要用于表面受严重磨损,并在较大的冲载荷下工作的零件(受较大接触应力)如齿轮、轴类、套角等。氮化用钢通常是含Al、Cr、M o等合金元素的钢,如38CrMoAIA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氮化钢,此外还有35CrMo、18CrNiW等也经常作为氮化钢。与渗碳相比、氮化工件具有以下特点:1)氮化前需经调质处理,以便使心部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2)表面硬度可达HRC657 2,具有较高的耐磨性。3)氮化表面形成致密氮化物组成的连续薄膜,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4)氮化处理温度低,渗氮后不需再进行其它热处理。氮化处理适用于耐磨性和精度都要求较高的零件或要求抗热、抗蚀的耐磨件。如:发动机的汽缸、排气阀、高精度传动齿轮等。34.拟用T10制造形状简单的车刀,工艺路线为:锻造一热处理一机加工一热处理一磨加工(1)试写出各热处理工序的名称并指出各热处理工序的作用;(2)指出最终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及大致硬度;(3)制定最终热处理工艺规定(温度、冷却介质)答:(1)工艺路线为:锻造一退火一机加工一淬火后低温回火一磨加工。退火处理可细化组织,调整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淬火及低温回火可获得高硬度和耐磨性以及去除内应力。(2)终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大致的硬度60HRC。(3)T10车刀的淬火温度为780左右,冷却介质为水:回火温度为150C250C。35.选择下列零件的热处理方法,并编写简明的工艺路线(各零件均选用锻造毛坏,并且钢材具有足够的淬透性):(1)某机床变速箱齿轮(模 数 m=4),要求齿面耐磨,心部强度和韧性要求不高,材料选用 45钢;(2)某机床主轴,要求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轴径部分要求耐磨(HRC 50-55),材料选用 45钢;(3)镇床锤杆,在重载荷下工作,精度要求极高,并在滑动轴承中运转,要求键杆表面有极高的硬度,心部有较高的综合机械性能,材料选用38CrMoALA答:(1)下料一锻造一正火一粗加工一精加工一局部表面淬火+低温回火一精磨一成品(2)下料一锻造一正火一粗加工一调质一精加工一局部表面淬火+低温回火一精磨一成品(3)下料一锻造一退火一粗加工一调质一精加工一氮化一研磨一成品36.某型号柴油机的凸轮轴,要求凸轮表面有高的硬度(HRO50),而心部具有良好的韧性(Ak40J),原采用4 5 钢调质处理再在凸轮表面进行高频淬火,最后低温回火,现因工厂库存的45钢已用完,只剩15钢,拟 用 15钢代替。试说明:(1)原 45钢各热处理工序的作用;(2)改用15钢后,应按原热处理工序进行能否满足性能要求?为什么?(3)改用15钢后,为达到所要求的性能,在心部强度足够的前提下采用何种热处理工艺?答:(1)正火处理可细化组织,调整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调质处理可获得高的综合机械性能和疲劳强度;局部表面淬火及低温回火可获得局部高硬度和耐磨性。(2)不能。改用15钢后按原热处理工序会造成心部较软,表面硬,会造成表面脱落。(3)渗碳。37.有甲、乙两种钢,同时加热至1150,保温两小时,经金相显微组织检查,甲钢奥氏体晶粒度为3 级,乙 钢 为 6 级。山此能否得出结论:甲钢是本质粗晶粒钢,而乙钢是本质细晶粒钢?答:不能。本质晶粒度是在93019,保温38小时后测定的奥氏体晶粒大小。本质细晶粒钢在加热到临界点A d 以上直到930C晶粒并未显著长大。超过此温度后,由于阻止晶粒长大的难溶质点消失,晶粒随即迅速长大。1150 超过930,有可能晶粒随即迅速长大,所以不能的出结论甲钢是本质粗晶粒钢,而乙钢是本质细晶粒钢。38.为什么用铝脱氧的钢及加入少量Ti,Zr,V,Nb,W 等合金元素的钢都是本质细晶粒钢?奥氏体晶粒大小对转变产物的机械性能有何影响?答:铝脱氧及加入少量Ti,Zr,V,N b,W 等合金元素会形成高温难溶的合金化合物,在 93019左右抑制了晶粒的长大。所以加入以上合金元素的钢都是本质细晶粒钢。39.钢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条件是什么?与钢的珠光体相变及贝氏体相变比较,马氏体相变有何特点?答:钢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条件是:钢从奥氏体状态快速冷却,来不及发生扩散分解而发生无扩散型的相变。马氏体相变的特点为:(1)无扩散性。钢在马氏体转变前后,组织中固溶的碳浓度没有变化,马氏体和奥氏体中固溶的碳量致,仅发生晶格改变,因而马氏体的转变速度极快。(2)有共格位向关系。马氏体形成时,马氏体和奥氏体相界面上的原子是共有的,既属于马氏体,又属于奥氏体,称这种关系为共格关系。(3)在通常情况下,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开始后,必须在不断降温条件下转变才能继续进行,冷却过程中断,转变立即停止。40.说明共析钢C曲线各个区,各条线的物理意义,并指出影响C曲线形状和位置的主要因素。答: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说明:1)由过冷奥氏体开始转变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转变开始线;由转变终了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转变终了线。A 1线以右转变开始线以左的区域是过冷奥氏体区;A1线以下,转变终了线以 右 和M s点以上的区域为转变产物区;在转变开始线与转变终了线之间的区域为过冷奥氏体和转变产物共存区。2)过冷奥氏体在各个温度等温转变时,都要经过一段孕育期(它以转变开始线与纵坐标之间的水平距离来表示)。对共析碳钢来说,转变开始线在5500c出现拐弯,该处被称为C曲线的鼻尖,它所对应的温度称为鼻温。3)共析碳钢的过冷奥氏体在三个不同温度区间,可发生三种不同的转变:在C曲线鼻尖以上部分,即Al550之间过冷奥氏体发生珠光体转变,转变产物是珠光体,故又称珠光体转变;在C曲线鼻尖以下部分,即550Ms之间,过冷奥氏体发生贝氏体转变,转变产物是贝氏体,故又称贝氏体转变;在M s点:以下,过冷奥氏体发生马氏体转变,转变产物是马氏体,故又称马氏体转变。亚共析和过共析钢的等温转变C曲线,与共析钢的不同是,亚共析钢的C曲线上多条代表析出铁素体的线。过共析钢的C曲线上多一条代表二次渗碳体的析出线。影 响C曲线形状和位置的主要因素有:凡是提高奥氏体稳定性的因素,都使孕育期延长,转变减慢,因而使C曲线右移。-反之,使C曲线左移。碳钢c曲线的位置与钢的含碳量有关,在亚共析钢中,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钢的C曲线位置右移。在过共析钢中,随着含碳量的增加,c曲线又向左移。除此之外,钢的奥氏体化温度愈高,保温时间愈长,奥氏体晶粒愈粗大,则C曲线的位置愈右移。41.将2 0钢 及6 0钢同时加热至860,并保温相同时间,问哪种钢奥氏体晶粒粗大些?答:6 0钢奥氏体晶粒粗大些。第六章 合 金 钢1.为什么比较重要的大截面的结构零件如重型运输机械和矿山机器的轴类,大型发电机转子等都必须用合金钢制造?与碳钢比较,合金钢有何优缺点?答:碳钢制成的零件尺寸不能太大,否则淬不透,出现内外性能不均,对于一些大型的机械零件,(要求内外性能均匀),就不能采用碳钢制作,比较重要的大截面的结构零件如重型运输机械和矿山机器的轴类,大型发电机转子等都必须用合金钢制造。(1)如上所述合金钢的淬透性高(2)合金钢回火抗力高碳钢淬火后,只有经低温回火才能保持高硬度,若其回火温度超过200C,其硬度就显著下降。即回火抗力差,不能在较高的温度下保持高硬度,因此对于要求耐磨,切削速度较高,刃部受热超过200的刀具就不能采用碳钢制作而采用合金钢来制作。(3)合金钢能满足一些特殊性能的要求如耐热性、耐腐蚀性、耐低温性(低温下高韧性)。2.合金元素Mn、Cr、W、Mo、V、Ti、Zr、N i对钢的C曲线和MS点有何影响?将引起钢在热处理、组织和性能方面的什么变化?答:除Co以外,大多数合金元素都增加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非碳化物形成元素Al、Ni、Si,Cu等不改变C曲线的形状,只使其右移,碳化物形成元素Mn、Cr、Mo、W等除使C 曲线右移外,还 将 C 曲线分裂为珠光体转变的贝氏体转变两个C 曲线,并在此二曲线之间出现个过冷奥氏体的稳定区。除 Co、A l外,其他合金元素均使M s点降低,残余奥氏体量增多。由于合金元素的加入降低了共析点的碳含量、使 C 曲线右移,从而使退火状态组织中的珠光体的比例增大,使珠光体层片距离减小,这也使钢的强度增加,塑性下降。由于过冷奥氏体稳定性增大,合金钢在正火状态下可得到层片距离更小的珠光体,或贝氏体甚至马氏体组织,从而强度大为增加。Mn、Cr、Cu的强化作用较大,而 Si、AL V、M。等在一般含量(例如一般结构钢的实际含量)卜影响很小。合金元素都提高钢的淬透性,促进马氏体的形成,使强度大为增加但焊接性能变坏。3.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有何影响?答;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及性能的影响如下:1.产生二次硬化由于合金元素的扩散慢并阻碍碳的扩散,还阻碍碳化物的聚集和长大,因而合金钢中的碳化物在较高的回火温度时,仍能保持均匀弥散分布的细小碳化物的颗粒。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如Cr、W、Mo,V 等,在含量较高及在一定回火温度下,还将沉淀析出各自的特殊碳化物。如 Mo2C、W 2C.VC等,析出的碳化物高度弥散分布在马氏体基体上,并与马氏体保持共格关系,阻碍位错运动,使钢的硬度反而有所提高,这就形成了二次硬化。钢的硬度不仅不降低,反而再次提高。在合金钢中,当含有W、Mo、Ti、V、S i等,它们一般都推迟a 相的回复与再结晶和碳化物的聚集,从而可抑制钢的硬度、强度的降低。2.提高淬火钢的回火稳定性(耐回火性)由于合金元素阻碍马氏体分解和碳化物聚集长大过程,使回火的硬度降低过程变缓,从而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由于合金钢的回火稳定性比碳钢高,若要得到相同的回火硬度时,则合金钢的回火温度就比同样含碳量的碳钢要高,回火时间也长。而当回火温度相同时,合金钢的强度、硬度都比碳钢高。3.回火时产生第二类回火脆性在合金钢中,除了有低温回火脆性外,在含有Cr、Ni、M n等元素的钢中,在 550650回火后,又出现了冲击值的降低(如图8),称为高温回火脆性或第二类回火脆性。此高温回火脆性为可逆回火脆性,或第二类回火脆性。产生这类回火脆性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锡、磷、睇、种等有害元素沿奥氏体晶界偏聚,减弱了晶界上原子间的结合力所致。4.解释下列现象:(。在相同含碳量情况下,除了含N i和 M n的合金钢外,大多数合金钢的热处理加热温度都比碳钢高;答:在相同含碳量情况下,除了含N i和 M n的合金钢外,大多数合金钢的热处理加热温度都比碳钢高,其主要原因是合金元素的加入而改变了碳在钢中的扩散速度所致。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如Ni、Co,可降低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激活能,增加奥氏体形成速度。相反,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如v、Ti、w、M。等,与碳有较大的亲合力,增加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激活能,强烈地减缓碳在钢中的扩散,大大减慢了奥氏体化的过程。奥氏体形成后,尚未固溶的各种类型的碳化物,其稳定性各不相同。稳定性高的碳化物,要使之完全分解和固溶于奥氏体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加热温度,这类合金元素将使奥氏体化的时间增长。合金钢中奥氏体化过程还包括均匀化的过程。它不但需要碳的扩散,而且合金元素也必需要扩散。但合金元素的扩散速度很慢,即使在1000的高温下,也仅是碳扩散速度的万分之几或干分之几。因此,合金钢的奥氏体成分均匀化比碳钢更缓慢。以保证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并使之均匀化,从而充分发挥合金元素的作用。(2)在相同含碳量情况下,含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合金钢比碳钢具有较高的回火稳定性;答:当温度超过150以后,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可阻碍碳的扩散,因而提高了马氏体分解温度。与碳钢相比,合金钢中的残余奥氏体要在更高的回火温度才能转变。在高合金钢中残余奥氏体十分稳定,甚至加热到500600并保温一段时间仍不分解。合金元素的扩散慢并阻碍碳的扩散,阻碍了碳化物的聚集和长大,使回火的硬度降低过程变缓,从而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由于合金钢的回火稳定性比碳钢高,若要得到相同的回火硬度时,则合金钢的回火温度就比同样含碳量的碳钢要高,回火时间也长。而当回火温度相同时,合金钢的强度、硬度都比碳钢高。(3)含碳量20.40%、含 铝12%的铭钢属于过共析钢,而含 碳1.5%、含 铭12%的钢属于莱氏体钢;答:由于合金元素加入后显著改变了S点的位置,使它向碳含量减少的方向移动。所以含碳量0.40%、含 铭12%的铭钢属于过共析钢,而含碳1.5%、含 铝12%的钢属于莱氏体钢(4)高速钢在热锻或热轧后,经空冷获得马氏体组织。答:由于钢中含有大量的合金元素,高速钢的过冷奥氏体非常稳定,因而钢的淬透性很高。对于中、小型刃具在热锻或热轧后,经空冷可获得马氏体组织。5.何谓调质钢?为什么调质钢的含碳量均为中碳?合金调质钢中常含哪些合金元素?它们在调质钢中起什么作用?答:通常把经调质处理后才使用的钢称为调质钢。从碳含量上看,低碳钢在淬火及低温回火状态虽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但它的疲劳极限低于中碳钢,淬透性也不如中碳钢。高碳钢虽然强度高,但它的韧性及塑性很低。因此,调质钢的含碳量均为中碳。合金调质钢中常含合金元素有铭、镒、银、硅、铝、鸽、钿、铝、钛等。合金调质钢的主加元素有铭、镐、银、硅等,以增加淬透性。它们在钢中除增加淬透性外,还能强化铁素体,起固溶强化作用。辅加元素有铜、鸽、钿、铝、钛等。钥、鸽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或减轻第二类回火脆性,并增加回火稳定性;钮、钛的作用是细化晶粒;加铝能加速渗氮过程。6.W18Cr4V钢 的A c l约 为820,若以一般工具钢Acl+30-50常规方法来确定淬火加热温度,在最终热处理后能否达到高速切削力具所要求的性能?为什么?W18Cr4V钢刀具在正常淬火后都要进行560C三次回火,又是为什么?答:若以一般工具钢Acl+30-50常规方法来确定W18Cr4V钢淬火加热温度,在最终热处理后不能达到高速切削刃具所要求的性能。因为若按常规方法来确定淬火加热温度,则合金碳化物不易溶解,不能满足在高速切削时刀具应保持红硬性、高耐磨性的要求。为使奥氏体得到足够的合金化,必须加热到远远大于A c l的温度,既1280左右。18Cr4V钢刀具在正常淬火后都要进行560三次回火,这是为消除残余奥氏体。第 七 章 铸 铁1.白口铸铁、灰口铸铁和钢,这三者的成分、组织和性能有何主要区别?答:碳钢是指含碳量0.02%2.14%的铁碳合金,铸铁是指大于2.14%的铁碳合金。与钢相比,铸铁中含碳及含硅量较高。比碳钢含有较多硫、磷等杂质元素。钢的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珠光体、珠光体+二次渗碳体;钢的组织为珠光体+二次渗碳体+莱氏体、莱氏体、一次渗碳体+莱氏体。钢中低碳钢塑性韧性较好、强度和硬度较低,良好的焊接性能和冷成型性能;中碳钢有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高碳钢塑性韧性较低,但强度和硬度较高、耐磨性较好。以上钢均可进行锻造和轧制,并可经过热处理改变其组织,进而极大的提高其性能。白口铸铁组织中存在着共晶莱氏体,性能硬而脆,很难切削加工,但其耐磨性好,铸造性能优良。灰铸铁组织中碳全部或大部分以片状石墨形式存在,断口呈暗灰色。其铸造性能、切削加工性、减摩性、消震性能良好,缺口敏感性较低。2.化学成分和冷却速度对铸铁石墨化和基体组织有何影响?答:化学成分1)碳和硅。碳和硅是强烈促进石墨化元素,铸铁中碳和硅的含量越高,就越容易充分进行石墨化。由于共晶成分的铸铁具有最佳的铸造性能。因此,将灰铸铁的碳当量均配制到4%左右。2)镒。镐是阻止石墨化的元素,但镒与硫化合成硫化镒,减弱了硫的有害作用,结果又间接促进石墨化的作用。故铸铁中有适量的镒是必要的。3)硫。硫是强烈阻碍石墨化的元素,它不仅强烈地促使白口化,而且还会降低铸铁的流动性和力学性能,所以硫是有害元素,必须严格控制其含量。(2)冷却速度生产实践证明,在同一成分的铸铁件中,其表面和薄壁部分易出现白口组织,而内部和厚壁处则容易进行石墨化。由此可见,冷却速度对石墨化的影响很大。冷却速度越慢,原子扩散时间充分,也就越有利于石墨化的进行。冷却速度主要决定于浇注温度、铸件壁厚和铸型材料。4)磷。磷是弱促进石墨化的元素,同时能提高铁液的流动性,但磷的含量过高会增加铸铁的脆性,使铸铁在冷却过程中易开裂,、所以也应严格控制其含量。3.试述石墨形态对铸铁性能的影响。答:灰铸铁中石墨呈片状,片状石墨的强度、塑性、韧性儿乎为零,存在石墨地方就相当于存在孔洞、微裂纹,它不仅破坏了基体的连续性,减少了基体受力有效血积,而且在石墨片尖端处形成应为集中,使材料形成脆性断裂。石墨片的数量越多,尺寸越粗大,分布越不均匀,铸铁的抗拉强度和塑性就越低。由于灰铸铁的抗压强度、硬度与耐磨性主要取决于基体,石墨存在对其影响不大。故灰铸铁的抗压强度一般是抗拉强度的3-4倍。球墨铸铁中石墨呈球状,所以对金属基体的割裂作用较小,使得基体比较连续,在拉伸时引起应力集中的现象明显下降,从而使基体强度利用率从灰铸铁的30%50%提 高 到70%90%,这就使球墨铸铁的抗拉强度、塑性和韧性、疲劳强度不仅高于其它铸铁,而且可以与相应组织的铸钢相比。可锻铸铁中石墨呈团絮状。与灰铸铁相比对金属基体的割裂作用较小,可锻铸铁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塑性与韧性有明显的提高。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1.不同铝合金可通过哪些途径达到强化目的?答:铸造铝硅合金可通过变质处理达到强化的目的。能热处理强化的变形铝合金可利用时效强 化(固溶处理后时效处理)达到强化目的。2.何谓硅铝明?它属于哪一类铝合金?为什么硅铝明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在变质处理前后其组织及性能有何变化?这类铝合金主要用在何处?答:铝硅铸造合金又称为硅铝明,由于含硅量为17%附近的硅铝明为共晶成分合金,具有优良的铸造性能。在铸造缓冷后,其组织主要是共晶体(a十Si),其中硅晶体是硬化相,并呈粗大针状,会严重降低合金的力学性能,为了改善铝硅合金性能,可在浇注前往液体合金中加入含钠的变质剂,纳能促进硅形核,并阻碍其晶体长犬,使硅晶体成为极细粒状均匀分布在铝基体上。钠还能使相图中共晶点向右下方移动,使变质后形成亚共晶组织。变质后铝合金的力学性能显著提高。铸造铝硅合金一般用来制造质轻、耐蚀、形状复杂及有一定力学性能的铸件,如发动机缸体、手提电动或风动工具(手电钻)以及仪表外壳。同时加入镁、铜的铝硅系合金(如ZL108),在变质处理后还可进行固溶处理+时效,使其具有较好耐热性和耐磨性,是制造内燃机活塞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