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材料成型测试技术》课后习题及实验指导书.pdf

    • 资源ID:91535609       资源大小:6.42M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材料成型测试技术》课后习题及实验指导书.pdf

    材料成型测试技术课后习题及实验指导书传感器实验指南 1 实 验 目 录实验一.传感器综合实验(1)实验1 金属箔式应变片一一单臂电桥性能实验.2 实验2 金属箔式应变片一一半桥性能实验.4 实验3金属箔式应变片一一全桥性能实验.5 实验4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性能比较实验.7 实验5 直流应变全桥的应用 电子秤实验.8 实验6 金属箔式应变片一一温度影响实验.9 实验7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测量实验.10实验二.传感器综合实验实验8 差动变压器的性能实验.11实验 9差动变压器零点残余电压补偿实验.14实验10差动变压器的应用一 一振动测量实验.15实验三传感器综合实验实验11 电容式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实验.17实验12直流激励时线性霍尔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实验.19实验13 交流激励时线性霍尔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实验.20实验14 压电式传感器测振动实验.21实验 15 电涡流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实验.23实验16光纤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实验.24实验四传感器综合实验实验17 温度源的温度控制、调节实验.25实验18PtlOO钳电阻测温特性实验.29实验19Cu50铜电阻测温特性实验31实验20 K热电偶测温特性实验.32实 验21 K热电偶冷端温度补偿实验.342 传感器实验指南实 验 一 金属箔式应变片一一单臂电桥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二、基本原理: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A R/R=K 式中:A R/R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K为应变灵敏系数,=ZL/L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元件,通过它转换被测部位受力状态变化。电桥的作用完成电阻到电压的比例变化,电桥的输出电压反映了相应的受力状态。对单臂电桥 输 出电压Uol=EK E/4o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4V、15V、电压表)、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托盘、祛码、41位数显万用表(自备)。图1 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安装、接线示意图传感器实验指南 3四、实验步骤: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说明:实验模板中的R I、R2、R3、R4为应变片,没有文字标记的5 个电阻符号下面是空的,其中4 个组成电桥模型是为实验者组成电桥方便而设,图中的粗黑曲线表示连接线。1、根据图1(应变式传感器(电子秤传感器)已装于应变传感器模板 o 传感器中4 片应变片和加热电阻已连接在实验模板左上方的R I、R2、R3、R4和加热器上。传感器左下角应变片为R1;右下角为R2;右上角为R3;左上角为R4。当传感器托盘支点受压时,R I、R3阻值增加,R2、R4阻值减小,可用四位半数显万用进行测量判别。常态时应变片阻值为350Q,加热丝电阻值为 50 Q左右。)安装接线。2、放大器输出调零:将图1 实验模板上放大器的两输入端口引线暂时脱开,再用导线将两输入端短接(Vi=0);调节放大器的增益电位器RW3大约到中间位置(先逆时针旋到底,再顺时针旋转2 圈);将主机箱电压表的量程切换开关打到2V档,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调节实验模板放大器的调零电位器RW 4,使电压表显示为零。3、应变片单臂电桥实验:拆去放大器输入端口的短接线,将暂时脱开的引线复原(见图1 接线图)。调节实验模板上的桥路平衡电位器RW1,使主机箱电压表显示为零;在应变传感器的托盘上放置一只祛码,读取数显表数值,依次增加祛码和读取相应的数显表值,直到200g(或 500 g)祛码加完。记下实验结果填入表1 画出实验曲线。表 14、根据表1计算系统灵敏度$=/11/A川(A U输出电压变化量,W重量变化量)和非线性误差3,8=A m/yFS X 100%式中A m为输出值(多次测量时为平均值)与拟合直线的最大偏差:yFS满量程输出平均值,此处为200g(或500g)。实验完毕,关闭电源。五、思考题:单臂电桥时,作为桥臂电阻应变片应选用:(1)正(受拉)应变片(2)负(受压)应 变 片(3)正、负应变片均可以。4 传感器实验指南实验二金属箔式应变片一半桥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比较半桥与单臂电桥的不同性能、了解其特点。二、基本原理:不同受力方向的两只应变片接入电桥作为邻边,电桥输出灵敏度提高,非线性得到改善。当应变片阻值和应变量相同时,其桥路输出电压UO2=EK/2o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托盘、祛码。四、实验步骤:1、将托盘安装到应变传感器的托盘支点上。将实验模板差动放大器调零:用导线将实验模板上的15v、_L插口与主机箱电源土 15v、,分别相连,再将实验模板中的放大器的两输入口短接(Vi=0);调节放大器的增益电位器RW3大约到中间位置(先逆时针旋到底,再顺时针旋转2圈);将主机箱电压表的量程切换开关打到2V档,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调节实验模板放大器的调零电位器RW 4,使电压表显示为零。图2应变式传感器半桥接线图2、拆去放大器输入端口的短接线,根据图2接线。注 意R2应 和R3受力状态相反,即将传感器中两片受力相反(一片受拉、一片受压)的电阻应变片作为电桥的相邻边。调节实验模板上的桥路平衡电位器RW 1,使主机箱电压表显示为零;在应变传感器的托盘上放置一只祛码,读取数显表数值,依次增加祛码和读取相应的数显表值,直 到200g(或500 g)祛码加完。记下实验数据填入表2画出实验曲线,计算灵敏度S2=U/W,非线性误差3。实验完毕,关闭电源。表2传感器实验指南 5 三、思考题:1、半桥测量时两片不同受力状态的电阻应变片接入电桥时,应放在:(1)对 边(2)邻边。2、桥 路(差动电桥)测量时存在非线性误差,是因为:(1)电桥测量原理上存在非线性(2)应变片应变效应是非线性的(3)调零值不是真正为零。实 验 三 金属箔式应变片一全桥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全桥测量电路的优点。二、基本原理:全桥测量电路中,将受力方向相同的两应变片接入电桥对边,相反的应变片接入电桥邻边。当应变片初始阻值:R1=R2=R3=R 4,其变化值 R l=R2=R3=R4时,,其桥路输出电压U03=KE。其输出灵敏度比半桥又提高了一倍,非线性误差和温度误差均得到改善。三、需用器件和单元:同实验二。四、实验步骤:1、将托盘安装到应变传感器的托盘支点上。将实验模板差动放大器调零:用导线将实验模板上的15v、_L插口与主机箱电源15v、_L分别相连,再将实验模板中的放大器的两输入口短接(Vi=O);调节放大器的增益电位器RW3大约到中间位置恍逆时针旋到底,再顺时针旋转2 圈);将主机箱电压表的量程切换开关打到2V档,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调节实验模板放大器的调零电位器RW 4,使电压表显示为零。6 传感器实验指南图31全桥性能实验接线图2、拆去放大器输入端口的短接线,根据图31 接线。实验方法与实验二相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3 画出实验曲线;进行灵敏度和非线性误差计算。实验完毕,关闭电源。表 3五、思考题:1、测量中,当两组对边(RI、R3为对边)电阻值R 相同时,即 Rl=R3,R2=R 4,而 R1WR2时,是否可以组成全桥:(1)可 以(2)不可以。2 某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材料拉力测试时在棒材上贴了两组应变片,如图32,如何利用这四片应变片组成电桥,是否需要外加电阻。传感器实验指南 7图3-2 应变式传感器受拉时传感器圆周面展开图实验四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性能比较一、实验目的:比较单臂、半桥、全桥输出时的灵敏度和非线性度,得出相应的结论。二、基本原理:如图4(a)、(b)、(c)(a)单臂(b)半桥(c)全桥图4 应变电桥(a)、UO=U一U=(R1+AR1)/(R1+AR1+R2)R4/(R3+R4)E=(1+AR1/R I)/(1+AR1/R1+R2/R2)一(R4/R3)/(1+R 4/R3)E8 传感器实验指南设 R1=R2=R3=R 4,且R 1/R 1 V 1。UO(1/4)(AR1/R1)E所以电桥的电压灵敏度:S=UO/(A R I/R1产kE=(l/4)E(b)、同理:U0-(1/2)(zRl/R)ES=(l/2)E(C)、同理:U O-(RI/R1)ES=E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托盘、硅码。四、实验步骤:根据实验一、二、三所得的单臂、半桥和全桥输出时的灵敏度和非线性度,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比较。阐述理由(注意:实验一、二、三中的放大器增益必须相同)。实验完毕,关闭电源。实验五直流全桥的应用一电子秤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应变直流全桥的应用及电路的标定。二、基本原理:数字电子秤实验原理如图5,全桥测量原理。本实验只做放大器输出U 0实验,通过对电路调节使电路输出的电压值为重量对应值,电压量纲(V)改为重量量纲(g)即成为一台原始电子秤。图5数字电子称原理框图传感器实验指南 9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祛码。四、实验步骤:1、实验模板差动放大器调零:将实验模板上的土 15v、_L插口与主机箱电源15v、_L分别相连。用导线将实验模板中的放大器两输入口短接(Vi=0);调节放大器的增益电位器RW3大约到中间位置(先逆时针旋到底,再顺时针旋转2圈);将主机箱电压表的量程切换开关打到2V档,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调节实验模板放大器的调零电位器R W 4,使电压表显示为零。按图3 1直流全桥接线,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调节电桥平衡电位R W 1,使数显表显示0.00V。2、将10只祛码全部置于传感器的托盘上,调节电位器RW3(增益即满量程调节)使数显表显示为0.200V(2V档测量)或一0.200V。3、拿去托盘上的所有祛码,调节电位器RW4(零位调节)使数显表显示为O.OOVo4、重复2、3步骤的标定过程,一直到精确为止,把电压量纲V改为重量纲g,就可以称重。成为一台原始的电子秤。5、把祛码依次放在托盘上,并依次记录重量和电压数据填入下表6。6、根据数据画出实验曲线,计算误差与线性度。实验完毕,关闭电源。表6实验六金属箔式应变片的温度影响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温度对应变片测试系统的影响。二、基本原理:电阻应变片的温度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敏感栅丝的温度系数,应变栅的线膨胀系数与弹性体(或被测试件)的线膨胀系数不一致会产生附加应变。因此当温度变化时,在被测体受力状态不变时,输出会有变化。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托盘、硅码、加 热 器(在实验模板上,已粘贴在应变传感器左下角底部)。四、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三。2、将200g祛码放在祛码盘上,在数显表上读取数值UO1。3、将主机箱中直流稳压电源+5v、,接于实验模板的加热器+6v、!插孔上,数分钟后待数显表电压显示基本稳定后,记下读数Uot,Uot-U01即为温度变化的影响。计算这一温度变化产生的相对误差:10 传感器实验指南实验完毕,关闭电源。??Uot?Uol?100%U01五、思考题:金属箔式应变片温度影响有哪些消除方法?实验七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扩散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的原理和方法。二、基本原理:扩散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在单晶硅的基片上扩散出P型 或N型电阻条,接成电桥。在压力作用下根据半导体的压阻效应,基片产生应力,电阻条的电阻率产生很大变化,引起电阻的变化,我们把这一变化引入测量电路,则其输出电压的变化反映了所受到的压力变化。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实验模板、引压胶管。四、实验步骤:1、将压力传感器安装在实验模板的支架上,根据图7连接管路和电路(主机箱内的气源部分,压缩泵、贮气箱、流量计已接好)。引压胶管一端插入主机箱面板上气源的快速接口中(注意管子拆卸时请用双指按住气源快速接口边缘往内压,则可轻松拉出),另一端口与压力传感器相连。压力传感器引线为4芯线:1端接地线,2端 为U0+,3端接+4 V电源,4端 为U o-,接线见图8。图7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测压实验安装、接线图2、实验模板上RW2用于调节放大器零位,RW1调节放大器增益。按图7将实验模板的放大器输出V02接到主机箱(电压表)的Vin插孔,将主机箱中的显示选择开关拨到2V档,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RW1旋到满度的1/3位置(即逆时针旋到底再顺时针旋2圈),仔细调节RW2使主机箱电压表显示为零。传感器实验指南113、合上主机箱上的气源开关,启动压缩泵,逆时针旋转转子流量计下端调压阀的旋钮,此时可看到流量计中的滚珠在向上浮起悬于玻璃管中,同时观察气压表和电压表的变化。4、调节流量计旋钮,使气压表显示某一值,观察电压表显示的数值。5、仔细地逐步调节流量计旋钮,使压力在2 18KPa之间变化,每上升IKPa气压分别读取电压表读数,将数值列于表7。表71、画出实验曲线计算本系统的灵敏度和非线性误差。2、如果本实验装置要成为一个压力计,则必须对电路进行标定,方法采用逼近法:输 入4KPa气压,调 节Rw2(低限调节),使电压表显示0.25V(有意偏小),当输入16KPa气压,调 节Rwl(高限调节)使电压表显示1.2V(有意偏小);再调气压为4KPa,调 节Rw2(低限调节),使电压表显示0.3V(有意偏小),调气压为16KPa,调 节Rwl(高限调节)使电压表显示L3V(有意偏小);这个过程反复调节直到逼近自己的要求(4KPa0.4V,16KPa1.6V)即可。实验完毕,关闭电源。实 验 八 差动变压器的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差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二、基本原理:差动变压器由一只初级线圈和二只次线圈及一个铁芯组成,根据内外层排列不同,有二段式和三段式,本实验采用三段式结构。当差动变压器随着被测体移动时差动变压器的铁芯也随着轴向位移,从而使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之间的互感发生变化促使次级线圈感应电势产生变化,一只次级感应电势增加,另一只感应电势则减少,将两只次级反向串接(同名端连接),就引出差动电势输出。其输出电势反映出被测体的移动量。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差动变压器、差动变压器实验模板、测微头、双踪示波器。四、实验步骤:附:测微头的组成与使用12 传感器实验指南测微头组成和读数如图8-1测微头读数图图8-1 测位头组成与读数测微头组成:测微头由不可动部分安装套、轴套和可动部分测杆、微分筒、微调钮组成。测微头读数与使用:测微头的安装套便于在支架座上固定安装,轴套上的主尺有两排刻度线,标有数字的是整毫米刻线(1m m/格),另一排是半毫米刻线(0.5 m m/格);微分筒前部圆周表面上刻有50等分的刻线(0.0 1 mm/格)。用手旋转微分筒或微调钮时,测杆就沿轴线方向进退。微分筒每转过1格,测杆沿轴方向移动微小位移0.0 1毫米,这也叫测微头的分度值。测微头的读数方法是先读轴套主尺上露出的刻度数值,注意半毫米刻线;再读与主尺横线对准微分筒上的数值、可以估读1/10分度,如图81 甲读数为3.6 7 8 m m,不是3.1 7 8 mm;遇到微分筒边缘前端与主尺上某条刻线重合时,应看微分筒的示值是否过零,如图91 乙已过零则读2.5 1 4 mm;如图81丙未过零,则不应读为2 mm,读数应为 1 .9 8 0 m mo测微头使用:测微头在实验中是用来产生位移并指示出位移量的工具。一般测微头在使用前,首先转动微分筒到1 0 m m处(为了保留测杆轴向前、后位移的余量),再将测微头轴套上的主尺横线面向自己安装到专用支架座上,移动测微头的安装套(测微头整体移动)使测杆与被测体连接并使被测体处于合适位置(视具体实验而定)时再拧紧支架座上的紧固螺钉。当转动测微头的微分筒时,被测体就会随测杆而位移。1、将差动变压器和测微头(参照附:测微头使用)安装在实验模板的支架座上,差动变压器的原理图已印刷在实验模板上,L1为初级线圈;L2、L3为次级线圈;*号为同名端,如下图8 2。2、按 图82接线,差动变压器的原边L 1的激励电压必须从主机箱中音频振荡器的Lv端子引入,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总电源开关,调节音频振荡器的频率为45KHz(可用主机箱的频率表输入Fin来监测);调节输出幅度峰峰值为Vp-p=2V(可用示波器监测:X轴 为0.2ms/div)。3、松开测微头的安装紧固螺钉,移动测微头的安装套使示波器第二通道显示的波形Vp-p为较小值(变压器铁芯大约处在中间位置),拧紧紧固螺钉,仔细调节测微头的微分筒使示波器第二通道显示的波形Vp-p为最小值(零点残余电压)并定为位移的相对零点。这时可以左右位移,假设其中一个方向为正位移,另一传感器实验指南 13个方向位移为负,从Vp-p最小开始旋动测微头的微分筒,每隔(Umm(可 取1025点)从示波器上读出输出电压Vp-p值,填入下表8,再将测位头退回到Vp-p最小处开始反方向做相同的位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请注意:从Vp-p最小处决定位移方向后,测微头只能按所定方向调节位移,中途不允许回调,否则,由于测微头存在机械回差而引起位移误差;所以,实验时每点位移量须仔细调节,绝对不能调节过量,如过量则只好剔除这一点继续做下一点实验或者回到零点重新做实验。当一个方向行程实验结束,做另一方向时,测微头回到Vp-p最小处时它的位移读数有变化(没有回到原来起始位置)是正常的,做实验时位移取相对变化量4 X为定值,只要中途测微头不回调就不会引起位移误差。图82差动变压器性能实验安装、接线图4、实验过程中注意差动变压器输出的最小值即为差动变压器的零点残余电压大小。根据表8画出Vop-pX曲线,作出位移为土 1mm、3mm时的灵敏度和非线性误差。实验完毕,关闭电源。表8五、思考题:1、用差动变压器测量振动频率的上限受什么影响?2、试分析差动变压器与一般电源变压器的异同?14 传感器实验指南实 验 九 差动变压器零点残余电压补偿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差动变压器零点残余电压补偿方法。二、基本原理:由于差动变压器二只次级线圈的等效参数不对称,初级线圈的纵向排列的不均匀性,二次级的不均匀、不一致,铁 芯B H特性的非线性等,因此在铁芯处于差动线圈中间位置时其输出电压并不为零,称其为零点残余电压。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测微头、差动变压器、差动变压器实验模板、示波器。四、实验步骤:1、参阅实验八附:测微头的组成与使用。根据图9接线,差动变压器原边激励电压从音频振荡器的LV插口引入,实验模板中的R I、C 1、R W 1、RW2为电桥单元中调平衡网络。2、用示波器和频率表监测并调节主机箱音频振荡器输出频率为4-5KHz、幅值为2V峰峰值的激励电压。3、调整测微头,使差动放大器输出电压最小。4、依次交替调整RW l、R W 2,使输出电压降至最小。图9零点残余电压补偿实验接线图5、将示波器第二通道的灵敏度提高,观察零点残余电压的波形,注意与激励电压相比较。6、从示波器上观察,差动变压器的零点残余电压值(峰峰值)。(注:这时的零点残余电压是经放大后的零点残余电压,所以经补偿后的零点残余电压:V零 点p-p=关闭电源。VOK,K是放大倍数约为7倍左右。)实验完毕,传感器实验指南 15五、思考题:零点残余电压是什么波形?实 验 十 差动变压器的应用一振动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差动变压器测量振动的方法。二、基本原理:由实验八差动变压器性能实验基本原理可知,当差动变压器的铁芯连接杆与被测体连接时就能检测到被测体的位移或振动。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差动变压器、差动变压器实验模板、移相器/相敏检波器/滤波器模板、振动源、示波器。四、实验步骤:1、将差动变压器按图10卡在传感器安装支架的U型槽上并拧紧差动变压器的夹紧螺母,调整传感器安装支架使差动变压器的铁芯连杆与振动台中心点磁钢吸合并拧紧传感器安装支架压紧螺帽,再调节升降杆使差动变压器铁芯大约处于线圈的中心位置。图1 0差动变压器振动测量安装、接线图16 传感器实验指南1、按 图10接线,并调整好有关部分,调整如下:(1)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用频率表、示波器监测音频振荡器LV的频率和幅值,调节音频振荡器的频率、幅度旋钮使Lv输 出45KHz、Vop-p=2V的激励电压。(2)用示波器观察相敏检波器输出(图中低通滤波器输出中接的示波器改接到相敏检波器输出),调节升降杆(松开锁紧螺钉转动升降杆的铜套)的高度,使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幅值为最小。(3)仔细调节差动变压器实验模板的RW1和RW2(交替调节)使示波器(相敏检波器输出)显示的波形幅值更小,基本为零点。(4)用手按住振动平台(让传感器产生一个大位移)仔细调节移相器和相敏检波器的旋钮,使示波器显示的波形为一个接近全波整流波形。(5)松手,整流波形消失变为一条接近零点线(否则再调节RW1和 RW2)O(6)振动源的低频输入接上主机箱的低频振荡器,调节低频振荡器幅度旋钮和频率旋钮,使振动平台振荡较为明显。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相敏检波器Vo及低通滤波器的Vo波形。2、保持低频振荡器的幅度不变,改变振荡频率(频率与输出电压Vp-p的监测方法与实验十相同)用示波器观察低通滤波器的输出,读出峰一峰电压值,记下实验数据,填入下表10。表 103、根据实验结果作出梁的振幅一频率特性曲线,指出自振频率的大致值,并与实验七用应变片测出的结果相比较。4、保持低频振荡器频率不变,改变振荡幅度,同样实验可得到振幅与电压峰峰值Vp-p曲线(定性)。注意事项:低频激振电压幅值不要过大,以免梁在自振频率附近振幅过大。实验完毕,关闭电源。五、思考题:1、如果用直流电压表来读数,需增加哪些测量单元,测量线路该如何?2、利用差动变压器测量振动,在应用上有些什么限制?传感器实验指南 17实验H电容式传感器的位移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电容式传感器结构及其特点。二、基本原理:利用电容C=A/d 和其它结构的关系式通过相应的结构和测量电路可以选择、A、d 中三个参数中,保持二个参数不变,而只改变其中一个参数,则可以有测谷物干燥度(变)、测位移(d 变)和测量液位(A变)等多种电容传感器。本实验采用的传感器为圆筒式变面积差动结构的电容式位移传感器,如下图所示:它是有二个圆筒和一个圆柱组成的。设圆筒的半径为R;圆柱的半径为r;圆柱的长为x,则电容量为C=2?x/ln(R/r)0图中C l、C2是差动连接,当图中的圆柱产生?X位移时,电容量的变化量为?C=C1 C2=2?2?X/ln(R/r),式中 2?、ln(R/r)为常数,说明?C与位移?X成正比,配上配套测量电路就能测量位移。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电容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实验模板、测微头。四、实验步骤:1、测微头的使用和安装参阅实验九。按图11将电容传感器装于电容传感器实验模板上并按图示意接线(实验模板的输出V 0 1接主机箱电压表的V i n)o2、将实验模板上的Rw调节到中间位置(方法:逆时针转到底再顺时传3圈)。3、将主机箱上的电压表量程(显示选择)开关打到2 v档,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旋转测微头改变电容传感器的动极板位置使电压表显示0 v,再转动测微头(同一个方向)5圈,记录此时的测微头读数和电压表显示值为实验起点值。以后,反方向每转动测微头1圈即4 X=0.5 m m位移读取电压表读数(这样转10圈读取相应的电压表读数),将数据填入表11并作出X V实验曲线(这样单行程位移方向做实验可以消除测微头的回差)。4、根据表11数据计算电容传感器的系统灵敏度S和非线性误差8。实验完毕,关闭电源。18 传感器实验指南图 11 电容传感器位移实验安装、接线图表 1 1 电容传感器位移与输出电压值传感器实验指南 19实验十二直流激励时霍尔式传感器位移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霍尔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二、基本原理:根据霍尔效应,霍尔电势UH=KHIB,当霍尔元件处在梯度磁场中运动时,它的电势会发生变化,利用这一性质可以进行位移测量。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霍尔传感器实验模板、霍尔传感器、测微头。四、实验步骤:1、霍尔传感器和测微头的安装、使用参阅实验八。按 图 12示意图接线(实验模板的输出VO 1 接主机箱电压表的V i n),将主机箱上的电压表量程(显示选择)开关打到2 V档。2、检查接线无误后,开启电源,调节测微头使霍尔片处在两磁钢的中间位置,再调节RW1使数显表指示为零。图 1 2 霍尔传感器(直流激励)位移实验接线示意图3、以某个方向调节测微头2m m 位移,记录电压表读数作为实验起始点;再反方向调节测微头每增加0.2mm记下一个读数(建议做4m m 位移),将读数填入表12 o表 12作出V X 曲线,计算不同测量范围时的灵敏度和非线性误差。实验完毕,关闭电源。五、思考题:本实验中霍尔元件位移的线性度实际上反映的是什么量的变化?20 传感器实验指南实验 十 三 交流激励时霍尔式传感器的位移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交流激励时霍尔式传感器的特性。二、基本原理:交流激励时霍尔式传感器与直流激励一样,基本工作原理相同,不同之处是测量电路。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测微头、霍尔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实验模板、移相器/相敏检波器/低通滤波器模板、双线示波器。四、实验步骤:1、传感器、测微头安装使用同实验八。实验模板接线见图13(千万注意:暂时不要将主机箱中的音频振荡器L v接入实验模板)。图13 交流激励时霍尔传感器位移实验接线图2、首先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机箱总电源开关,调节主机箱音频振动器的频率和幅度旋钮,用示波器、频率表监测LV输出频率为1KHZ,幅值为4V的峰一峰值;关闭主机箱电源,再 将LV输出电压(lK H z、4V、)作为传感器的激励电压接入图1 3的实验模板中(注意电压幅值过大会烧坏传感器)。传感器实验指南 213、合上主机箱电源,调节测微头使霍尔传感器的霍尔片处于两磁钢中点,先用示波器观察使霍尔元件不等位电势为最小,然后从数显表上观察,调节电位器RW1、RW2使显示为零。4、调节测微头使霍尔传感器产生一个较大位移,利用示波器观察相敏检波器输出,旋转移相单元电位器Rw和相敏检波电位器R w,使示波器显示全波整流波形,且数显表显示相对值。5、使数显表显示为零,然后旋动测微头记下每转动0.2mm时表头读数,填入表13。表13交流激励时输出电压和位移数据实验十四压电式传感器测振动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压电传感器的测量振动的原理和方法。二、基本原理:压电式传感器由惯性质量块和受压的压电片等组成。(观察实验用压电加速度计结构)工作时传感器感受与试件相同频率的振动,质量块便有正比于加速度的交变力作用在晶片上,由于压电效应,压电晶片上产生正比于运动加速度的表面电荷。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差动变压器实验模板、振动源、示波器。四、实验步骤:1、按 图14所示将压电传感器安装在振动台面上(与振动台面中心的磁钢吸合),振动源的低频输入接主机箱中的低频振荡器,其它连线按图示意接线。22 传感器实验指南图14 压电传感器振动实验安装、接线示意图2、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调节低频振荡器的频率和幅度旋钮使振动台振动,观察低通滤波器输出的波形。3、用示波器的两个通道同时观察低通滤波器输入端和输出端波形;在振动台正常振动时用手指敲击振动台同时观察输出波形变化。4、改变振动源的振荡频率(调节主机箱低频振荡器的频率),观察输出波形变化。实验完毕,关闭电源。传感器实验指南 23实验十五电涡流传感器位移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电涡流传感器测量位移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二、基本原理:通过交变电流的线圈产生交变磁场,当金属体处在交变磁场时,根据电磁感应原理,金属体内产生电流,该电流在金属体内自行闭合,并呈旋涡状,故称为涡流。涡流的大小与金属导体的电阻率、导磁率、厚度、线圈激磁电流频率及线圈与金属体表面的距离x 等参数有关。电涡流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部分磁场能量,从而改变激磁线线圈阻抗,涡流传感器就是基于这种涡流效应制成的。电涡流工作在非接触状态(线圈与金属体表面不接触),当线圈与金属体表面的距离x 以外的所有参数一定时可以进行位移测量。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电涡流传感器实验模板、电涡流传感器、测微头、被测体(铁圆片)。四、实验步骤:1、观察传感器结构,这是一个平绕线圈。测微头的读数与使用可参阅实验八;根据图15安装测 微头、被测体、电涡流传感器并接线。图 15 电涡流传感器安装、按线示意图2、调节测微头使被测体与传感器端部接触,将电压表显示选择开关切换到20V档,检查接线无误后开启主机箱电源开关,记下电压表读数,然后每隔0.1mm读一个数,直到输出几乎不变为止。将数据列入表15。3、根据表19数据,画出V X曲线,根据曲线找出线性区域及进行正、负位移测量时的最佳工作点(即24 传感器实验指南曲线线性段的中点),试计算测量范围为1mm与3 mm时的灵敏度和线 性 度(可以用端基法或其它拟合直线)。实验完毕,关闭电源。五、思考题:1、电涡流传感器的量程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果需要测量5m m的量程应如何设计传感器?2、用电涡流传感器进行非接触位移测量时,如何根据量程使用选用传感器。实验十六光纤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光纤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二、基本原理:本实验采用的是传光型光纤,它由两束光纤混合后,组成Y型光纤,半园分布即双D分布,一束光纤端部与光源相接发射光束,另一束端部与光电转换器相接接收光束。两光束混合后的端部是工作端亦称探头,它与被测体相距X,由光源发出的光纤传到端部出射后再经被测体反射回来,另一束光纤接收光信号由光电转换器转换成电量,而光电转换器转换的电量大小与间距X有关,因此可用于测量位移。三、器件与单元:主机箱、光纤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实验模板、测微头、反射面。四、实验步骤:1、根据图16示意安装光纤位移传感器和测微头,二束光纤分别插入实验模板上的光电座(其内部有发光管D和光电三极管T)中;测微头的安装、使用可参阅实验八附:测微头的组成与使用。其它接线接图16。图1 6光纤传感器位移实验接线图2、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调节测微头,使光反射面与Y型光纤头轻触;再调实验传感器实验指南 25模板上的RW、使主机箱中的电压表(显示选择开关打到20 V档)显示为0 V。3、旋转测微头,被测体离开探头,每隔0.1mm读取电压表显示值,将数据填入表16o根据表16数据画出实验曲线,计算测量范围1m m时的灵敏度和非线性误差。实验完毕,关闭电源。表16光纤位移传感器输出电压与位移数据五、思考题:光纤位移传感器测位移时对被测体的表面有些什么要求?实验十七温度源的温度控制调节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温度控制的基本原理及熟悉温度源的温度调节过程。二、基本原理:当温度源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温度源中的PtlOO热电阻(温度传感器)的阻值发生变化,将电阻变化量作为温度的反馈信号输给智能调节仪,经智能调节仪的电阻一一电压转换后与温度设定值比较再进行数字PID运算输出可控硅触发信号(加热)或继电器触发信号(冷却),使温度源的温度趋近温度设定值。温度控制原理框图如图17 1所示。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温度源、PtlOO温度传感器。图17 1温度控制原理框图26 传感器实验指南四、实验步骤:温度源简介:温度源是一个小铁箱子,内部装有加热器和冷却风扇;加热器上有二个测温孔,加热器的电源引线与外壳插座(外壳背面装有保险丝座和加热电源插座)相连;冷却风扇电源为+24 v D C,它的电源引线与外壳正面实验插孔相连。温度源外壳正面装有电源开关、指示灯和冷却风扇电源+24 v DC插孔;顶面有二个温度传感器的引入孔,它们与内部加热器的测温孔相对,其中一个为控制加热器加热的传感器PtlOO的插孔,另一个是温度实验传感器的插孔;背面有保险丝座和加热器电源插座。使用时将电源开关打开(0为关,-为开)。从安全性、经济性即具有高的性价比考虑且不影响学生掌握原理的前提下温度源设计温度W200。1、调节仪的简介及调节仪的面板按键说明参阅实验附言。2、设置调节仪温度控制参数:合上主机箱上的电源开关;再合上主机箱上的调节仪电源开关,仪表上电后,仪表的上显示窗口(PV)显示随机数;下显示窗口(SV)显示控制给定值或交替闪烁显示控制给定值和“orAL”。按SET键并保持约3秒钟,即进入参数设置状态。在参数设置状态下按SET键,仪表将依次显示各参数,例如上限报警值HIAL、参数锁Loc等等,对于配置好并锁上参数锁的仪表,用、?(A/M)等键可修改参数值。按?(A/M)键并保持不放,可返回显示上一参数。先按?(A/M)键不放接着再按SET键可退出设置参数状态。如果没有按键操作,约30秒钟后会自动退出设置参数状态。如果参数被锁上,则只能显示被EP参数定义的参数(可由用户定义的,工作现场经常需要使用的参数及程序),而无法看到其它的参数。不过,至少能看到Loc参数显示出来。具体设置温度控制参数方法步骤如下:、按SET键并保持约3秒钟,仪表进入参数设置状态;PV窗显示HIAL(上限),用、?键可修改参数值,使SV窗显示实验温度(室温),如50 o(2)、再按SET键,PV窗显示LoAL(下限),用、?键可修改参数值,使SV窗显示所设置的温度值50。(3)、再按SET键,PV窗显示dHAL(正偏差报警),长按键,使SV窗显示9999(消除报警功能)后释放键。(4)、再按SET键,PV窗显示dLAL(负偏差报警),长按键,使SV窗显示9999(消除报警功能)后释放键。(5)、再按SET键,PV窗显示dF(回差、死区、滞环),用、?键修改参数值,使SV窗显示0.1。(6)、再按SET键,PV窗显示CtrL(控制方式),用、?键修改参数值,使SV窗显示1。(7)、再按SET键,PV窗显示M50(保持参数),用、?键修改参数值,使SV窗显示300。(8)、再按SET键,PV窗显示P(速率参数),用、?键修改参数值,使SV窗显示350。(9)、再按SET键,PV窗显示t(滞后时间),用、?键修改参数值,使SV窗显示153。(10)、再按SET键,PV窗显示Ctl(输出周期),用、?键修改参数值,使SV窗显示1。(11)、再按SET键,PV窗显示Sn(输入规格),用、?键修改参数值,使SV窗显示21。传感器实验指南 27(12)、再按SET键,PV窗显示dIP(小数点位置),用、?键修改参数值,使SV窗显示1。(13)、再按SET键,PV窗显示dlL,不按键,SV窗显示默认值。(14)、再按SET键,PV窗显示d IH,不按键,SV窗显示默认值。(15)、再按SET键,PV窗显示CJC(热电偶冷端补偿温度),不按键,SV窗显示默认冷端补偿温度值。(16)、再按SET键,PV窗显示SC(主输入平移修正),用、?键修改参数值,使SV窗显示00。(17)、再按SET键,PV窗显示OP1(输出方式),用、?键修改参数值,使SV窗显示2。(18)、再按SET键,PV窗显示OPL(输出下限),长按键,使SV窗显示0后释放键。(19)、再按SET键,PV窗显示oPH(输出上限),长按键,使SV窗显示 100释放键(用、?键修改参数值为100)。(20)、再按SET键,PV窗显示CF(系统功能选择),用、?键修改参数值,使 SV窗显示2。(21)、再按SET键,PV窗显示bAud(通讯波特率/报警定义),用、?键修改参数值,使 SV窗显示17。(22)、再按SET键,PV窗显示Addr(通讯地址/打印时间),不按键,SV窗显示默认值。(23)、再按SET键,PV窗显示dL(输入数字滤波),用、?键修改参数值,使 SV窗显示1。(24)、再按SET键,PV窗显示run(运行状态及上电信号处理),用、?键修改参数值,使 SV窗显示2。(25)、再按SET键,PV窗显示Loc(参数修改级别),不按键,SV窗显示默认值808。如果,SV窗不显示8 0 8,则用、?键修改参数值,使SV窗显示808。(26)、再按SET键,PV窗显示EP1(现场参数定义),不按键,SV窗显示默认值。(27)(3 3).与(26)相同,重复按SET键七次。到此,调节仪的控制参数设置完成。3、关闭主机箱总电源开关,按图172 示意接线;将主机箱上的

    注意事项

    本文(《材料成型测试技术》课后习题及实验指导书.pdf)为本站会员(奔***)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