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pdf

    • 资源ID:91536402       资源大小:18.50MB        全文页数:16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pdf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1单元四则运算第 1课时 力 口、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2.使学生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算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重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教 学 过 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思教学环IJ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入一、复习铺垫5 分钟的加减法算练习。学习新知环节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1、理解加法的意义。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 木 的 铁 路 长 814 k 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o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路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环节2、理解减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 示 例1 (2)(3)小题,并要求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环-Hp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加 数+加 数=和被 减 数 一 减 数=差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14+1142=1956814=1956-11421142=1956-814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和=加数+加数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00-350=450800=450+350350=800-450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差=被减数一减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一差6.练习“做一做”四、总结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板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一减数加数=和 一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一差【教 学反思】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让学生由始至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学生在小组交流当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之我及时的指正,使学生慢慢地从加法的意义过渡到减法的意义。随后我适时推出关于加、减法各组成部分名称的知识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的认识。最后在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当中,点明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加、减法的概念。练习中,我安排了相应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认识,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单元四则运算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教 学 过 程】课堂教学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1、乘法的意义(1)出示例2(1)过程设计思路学习新知环-+4j-用加法算:3+3+3+3=1 2用乘法算:3 X 4=1 2(2)师:为什么用乘法呢?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3)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4)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2、理解除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出示例2 (2)(3)(1)问:与 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列式计算:1 2 4-3=4 1 2 4-4=3(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4)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5)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引导学生观察:第、与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了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环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积=因数X 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4、引导学生观察第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乂除数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5、完成课本第6 页做一做。三、总结板书设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 数X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 除 数+除 数 除 数=被 除 数+商 被 除 数=商*除 数【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乘、除法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学时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以及一步步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条件下运用不同的方法。除了教材上给出的解决鲜花与花瓶数量关系的事例以外,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问题用到了乘、除法,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身边常见的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乘、除法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第1单元四则运算第3课 时 有 关0的运算【教学目标】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2.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教 学 过 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 入新课一、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100+0=0+568=0X78=04-23=128-128=04-76=235+0=36-0=99-0=49-49=0+319=0X29=学习新知环节二、探究新知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4-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o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o四、课堂测评1.计算(1)36+0=(2)0+68=(3)0X68=(4)54-0=(5)04-28=(6)128-0=(7)04-36=(8)25+0=(9)99-0=(10)49-49=(11)0+39=(12)0X9=五、归纳反思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教 学 反 思】使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计算的结果。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并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展示多样性的解决方法,并且积极讨论,为接下来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奠定基础。第1单元四则运算第4课 时 括 号【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一、复习引入: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导教师举例,学生根据例子回答课入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新的顺序计算?堂课举例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教举例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学则运算呢?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过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程设计思路学习新知环二、新知探究出示例 4:964-12+4X21、说说运算顺序。2、如果在96+12+4X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X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964-(12+4)X2=964-16X2=6X2=123、如果在96+(12+4)X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X 2 ,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964-(12+4)X2=964-16X2=964-32=34、阅读“你知道吗?”5、总结: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环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2、选择题:(1)47与 33的和,除以36与 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A、47+334-36-16B、(47+33);(36-16)C、(36-16)+(47+33)(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A、(750-25)X(20+13)B、(20+13)X(750-25)C、750-25X20+13四、课堂总结【教学反思】本节课首先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适当回顾,唤起学生对四则运算的回忆,有意识地对算式的运算顺序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括号的新知做好准备。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注重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小组讨论,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促使学生间的互动,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第1单元四则运算第5课 时 租 船【教学目标】1 .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 .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 学 过 程】课堂教学过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联 系 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划船一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 习 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1、出示例5:(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程设计学习新知环-Hj-现了什么信息呢?(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出示问题)怎样租船最省钱?2、解决问题分析:大船每个座位3 0 +6=5 (元),小船每个座位2 4+4=6 (元),5 元6元,租大船便宜。3 2 4-6=5 (条).2 (人)5 条大船,1 条小船:3 0 X 5+2 4 X 1=1 7 4 (元)租 5 条大船,1 条小船,小船会空空出2 个座位。如果不空座位,会不会更省钱?把小船上的2 人和1 条大船上的6 人都安排坐2条小船:4条大船:3 0 X 4=1 2 0 (元)2 条小船:2 4 X 2=4 8 (元)1 2 0+4 8=1 6 8 (元)1 6 8 2,所 以3.0 5是最大的。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2.8 4、2.8 8、2.9 3整数部分都相同,则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9 8,所以 2.9 3 2,8 8 2.8 4;十分位相同,再比较百分位,8 4,所以 2.8 8 2.8 4 o最后比较结果:3.0 5 2.9 3 2.8 8 2,8 42、根据刚才的比较,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概括: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3、练习:P 4 1做一做三、巩固练习:练习十四、课堂总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是每位教师都希望的。为此我创设了多种教学情境,安排教学活动,精心设计了课堂提问。在这节课上,为了让孩子们自己总结出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跳远的情境,并给出了跳远的成绩表。先引导学生依次说一说每位同学的跳远成绩;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给他们排名;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排名次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最后得出结论。第4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5课时 小数点移动【教学目标】L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2.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归 纳“规律”的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 学 过 程】课堂教学过程设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 入新 课一、复习导入:板书:3 5.6 7 3.5 6 7 3 5 6.7 3 5 6 7 比较大小。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环二、新知探究从上题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1、例1 把0.0 0 9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计 学习新知(1)0.009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米=9毫米)(2)师移动0.009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0.09米=90毫米,原数扩大10倍)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板书:0.9 米=900毫米,原数扩大100倍)向右移动三位,原数又变成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9 米=9000毫米,原数扩大1000倍)小数点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师:所以我们要在移动位数和扩大倍数的后边点上省略号。(3)从这一例子看,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你能总结出规律来吗?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2.刚才是由上往下观察(画(),如果我们由下往上观察(板 书t),小数点相当于往哪边移动?(向左移动),小数点向左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会有怎样的变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板书)3.引导学生完整地概括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在书上补充完整)4.强调: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1000倍.5.练习:P44上面的做一做6.小 结: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1000倍.【教学反思】这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他们往往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的处理方法难以掌握。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和实践应用的意识。第4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6课时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牢固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并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教学重点: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教学重难点】1.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2.向右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右边添“0”,前面最高位的零必须去掉;向左移动时,位数不够时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教 学 过 程】课堂教学过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 入新 课一、复习引入:1、小 数 点 向 左 移 动 三 位,原 数 就()。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o3、5.2 4 要扩大到原来的1 0 倍,小数点向()移动()位,得()。4、把 42.7 写 成 0.4 2 7,小数点向()移动()位。5、说说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6、如果把3 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应怎样列式?得多少?7、如果把5000缩小到原来的,,,匚应10 100 1000程怎样计算?各得多少?二、新知学习设师: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数扩大倍数要用乘法计算,把一个数缩小倍数用除法计算,我们今天应计用学过的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要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或缩小到思原来的,,-L,L,只要移动小数点的位置10 100 1000就可以了。怎样移动呢?(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路学移动规律的应用)习1、教学例2(1):把 0.07分别扩大到原来的新知环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提问:(1)把一个数扩大倍数用什么方法计算?(用乘法计算)(2)怎样列式?(把0.08分别乘以10,100,1000)板书:0.07X10=0.70.07X 100=70.07X 1000=70(3)根据学过的规律,应怎样移动小数点?启发学生分别说出移动的位数及得数。(4)为什么 0.07X1000 W 70?(因为要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需向右移动三位,而原数只有两位小数,还差一位,所以要在右边添一个0,补足数位。)(5)0.07X100=7,为什么向右移动两位后得7,而不写成007?引导学生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后,不是零的最高位前面的零必须去掉,如 0.07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得7 0,而不能得0070。小结式提问:根据上面的计算,要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怎样就可以了?(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就可以了)(6)练习:P44做一做1环-H-节2、教学例2(2):把 3.2 分别缩小到原来的看、-、一匚,各是多少?100 1000(1)思考一下,把一个数缩小倍数应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应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解决?板书:3.24-10=0.323.24-100=0.0323.24-1000=0.0032(2)说明:3.2 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后,整数部分没有了,用 0 表示,所以在小数左边还首先让学生独立试算,然后二 人 议论,最后全 班 交流。【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自主观察,合作讨论,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向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互相得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启 发 学 生 说 一 说,为 什 么 3.2-10 0 0 =0.0 0 32?从而强调,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左边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左边用“0”补足,缺几位就补几个“0”,再点上小数点,左边整数部分也没有了,因此小数点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所以3.2缩小到原来的一得 0.0 0 32o1000(3)练习:P 44做一做第2 题3、总结性提问:小 数 点 向 左 或 右 移 动 的 方 向 根 据 什么?小 数 点 位 置 移 动 的 位 数 由 什 么 来 决定?(3)应用小数点移位规律时应注意什么?4、教学例3(1)阅读课文,自学(2)做一做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一其余题目到补充,共同提高。让每一位学生都积 极动眼,动口,动脑,参与学习讨论总结规律的全过程,充分激发了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第4单 元 小 数 的 意 义 和 性 质第7课 时 小数与单位换算(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2.理解单名数互化的理由。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难点: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方法。【教 学 过 程】课堂教学过程设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 入新课一、创设情境1、提问:四(1)班选了 4 名同学参加学校的舞蹈比赛,他们需要根据身高排成一队,下面是他们的身高,你们能给他们排排队吗?2、学生试着排一排,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排的?有什么感受?3、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二、自主探究1、教师:为了解决按身高排队的问题,有些组把这些数据统一成用米作单位,那 80 厘米用米计学习新知环节做单位应该怎样改写呢?学生以小组讨论完成。汇报。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尽量让方法不同的小组发言。教师同时分类板书)(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方法一:80 c m=m=0.8m1 0 0方法二:l m=1 0 0 c m 80 c m=80-r 1 0 0=0.8m方法三:80 +1 0 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2、提问:将 80 厘米改写成米数是什么样的变换?(低级单位的数到高级单位的数)应该怎样算?(除以进率1 0 0)进而归纳出:厘米数改写成米数是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 0 0,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可以了。教师小结: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将小数点向左移动。【教学反思】2、教师提问:1米45厘米以米为单位应该是多少 呢?让学生想一想:80厘 米 和1米45厘米改写为米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问:应该怎样改写?(启发学生进一步总结改写的方法)1米45厘米,1米已经是用米作单位了,只要将45厘米改为米作单位,再 将1米作整数部分,45厘米化成米的小数作小数部分就可以了,45厘 米=0.45米,因 此1米45厘米=1.45米。三、实践应用第49页 上 面 的“做 一 做”(1)先引导学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2)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练习。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本节课,在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将小单位的数改写成大单位的数的方法。通过设置综合考查的练习题,对该方法进行运用与比较,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与好奇,进而教授学生掌握将小单位的数换算成大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该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多动脑;要加强教学组织能力,其中要注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还要注意教师语言的规范性,从而引导学生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第4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 8 课时 小数与单位换算(2)【教学目标】1.掌握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2.进行单位改写的对比,学会区分.3.形成一种程序性的思维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难点:使学生形成一种程序性思维方法.【教 学 过 程】课堂教学过程设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 入新 课一、生成情境我们可以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那么也应该可以将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我们先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8 0厘米=80+100=0.80 米=0.8 米或者:80厘米=弛 米=0.80米=0.8米100环-Hj-二、自主探究1、请说一说你是怎样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2、揭示课题: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计学习新知3、从左至右是低级化高级,那么从右至左呢?90厘米=0.9 米,0.9 米=90厘米。4、0.9 米=90厘米是怎样换算出来的呢?(1)学生独立思考。(2)交流。0.9 米化成多少厘米,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应该是乘以进率1 00,因为1米=100厘米,也就是说1米相当于100厘米,那么0.9 米是100厘米的段,因此,0.9 米=90厘100米。5、学习例2。(1)学生独立阅读.(2)0.95米=()厘米,你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3)0.95米的意义可以理解为9 分米加5 厘米,合起来就是95厘米。也可以用0.95X100=95厘米,计算时直接移动小数点。6、想一想:1.32米=()厘米(1)学生独立思考,策划自己的表现方案。(2)全班交流。【教学反思】(3)1.32米=132厘米,你能用几种方法去理解?7、对比总结:对单位的改写,我觉得首先判断两个单位名称相对而言,谁是高级单位,谁是低级单位,然后掌握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要乘以进率.是通过移动小数点来实现的。三、实践应用:第49页下面的“做一做”.四、课堂总结本节课,在将小单位的数换算成大单位的数的知识基础上,学习将大单位的数换算成小单位的数的方法。学生在学习换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关于换算的进率问题,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此熟悉起来,使学生切实掌握、辨析清楚相邻单位间和不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以确保单位转化的正确。另外,教师应强调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即大单位的数转化成小单位的数要乘相应的进率;小单位的数转化成大单位的数要除以相应的进率等。经过尝试,我发现通过实施以上的教学策略后,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准确率明显提高。第4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9课时小数的近似数(1)【教学目标】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重难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 学 过 程】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 入新 课一、复习导入:根据要求改写成近似数。2 4 5 6 0 0 9 8 5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省略百万位后面的尾数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四舍五入到百位是()师: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用的是“四舍五入”法。在实际应用小数的时候,往往没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够了。例如,量得小明身高是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准确,只说大约0.98米 或1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与求整数的近似数相似,我们今天来研究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数。设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二、学习新知计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出示例1:0.9 8 4 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和整数,它的近似数各是多少?(1)首先要理解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还可以怎样表述?引导学生理解,保留整数就是省略整数后面的尾学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习或者说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新环百分位,也就是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知数。(2)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仍然采用“四舍五入”法,看省略部分的最高位,是 5以上的数,省去后在前一位加1,是 4以下的数舍去。在明确上述两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试算,得出:0.9 8 4 0.9 8 0.9 8 4 仁 1.0 0.9 8 4 1引导学生分别说明省略的方法。注意: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 不能去掉。小结: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教 学 反 思】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2、P52做一做三、巩固练习四、课堂总结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为了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了解教材内容体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要选择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教材知识内容的实际问题作为情境。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关于我国人口数量的生活情境中引入,在讨论、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学习“小数 的 近 似 数”是生活所趋,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和学好数学的信心。第4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 1 0 课时小数的近似数(2)【教学目标】学会把较大的整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教学重难点】重点: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难点: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容易丢掉计数单位或单位名称。【教 学 过 程】课堂教学过程设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 入新 课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 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学习新知环-Hj-二、学习新知1、学习例2:出示数据和问题: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是多少万千米?(1)提问:把3 8 4 4 0 0 k m改写成用“万千米”作单位的数,应该用多少来除?(2)应该把3 8 4 4 0 0缩小多少倍?(3)小数点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几位?说明:为了简便只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末尾的0板书:3 8 4 4 0 0千米=3 8.4 4万千米计思路(4)启发提问:既然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再写上 单 位“万”,那么要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应该怎么办?2、学习例3出示数据和问题: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保留一位小数)?(1)独立完成,并说出改写方法。7 7 8 3 3 0 0 0 0 k m=7.7 8 3 3 亿千米(2)如果要求保留一位小数怎么办?说出保留一位小数的方法7.7 8 3 3亿千米=7.8亿千米3、完成做一做4、区别对比。例2、例3的学习中,有的数需要把它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的则还需要保留位数求近似数,它们有什么区别?应该注意什么?5、小结:(1)求近似数需要省略某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要看十分位是几,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求出的是近似数,应 用“心”表示,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最后要注意别忘记写单位“万”或“亿”,遇有单位名称的要写上单位名称。(2)把 一 个 数 改 写 成 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求的是准确数,就 在“万”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小 数 末 尾 的0要去掉,遇有单位名称的要写上单位名称,应 用“=”表 示,并写上单 位“万”或“亿”。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三四、课堂总结【教 学 反 思】本 节 课 中 关 于 数 的 改 写 是 把 较 大 的 数 分 别 改 写 成 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然后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学生容易将改写和保留相应小数位数两个概念混淆,作业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因为我在教学时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新知的全过程。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在互相交流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观点。第5单 元 三 角 形第1课时三角形的特性【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性。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 入新 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找 出P59图中的三角形。2、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3、导入新课。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程设计学习新知环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儿种情况:(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出示教材第6 0 页上的三角形。提问: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P 6 0 做一做4、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 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 A B C。5、例 2:用 3 根小棒围三角形,用4 根小棒围四边形,看看各能围出几个。(小棒的长度都一样。)你发现了什么?环-44-节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1、提出问题。出示教材第6 1 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2、实验解疑。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1、2、3题。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板书设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特性:稳定性【教学反思】本 课 让 学 生 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 属 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在 第 一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pdf)为本站会员(文***)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