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概念大全.pdf
初中数学概念大全1.1 有理数1.1.1 有理数的定义:整数和分数的统称。1.1.2 有理数的分类:(1)分为整数和分数。而整数分为正整数、零和负整数;分数分为正分数和负分数。(2)分为正有理数、零和负有理数。而正有理数分为正整数和正分数;负有理数分为负整数和负分数。1.1.3 数轴1.1.3.1 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1.1.3.2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1.1.3.3 每个有理数都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1.1.4 相反数1.1.4.1 相反数的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就做互为相反数(注:0 的相反数为01.1.4.2 相反数的意义:离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1.1.4.3 相反数的判别(1)若 a+b=O,则 a、b 互为相反数(2)若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且符号相反,则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1.1.5 倒数1.1.5.1 倒数的定义:若两个数的乘积等于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若a b=l ,则 a、b 互为倒数)注:零没有倒数。1.1.6 绝对值1.1.6.1 绝对值的定义: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a 的绝对值记作|a|)1.1.6.2 绝对值的性质:|a|N)1.1.7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1.1.7.1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1.1.7.2 正数大于负数1.1.7.3 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这个数就大,绝对值小的这个数就小;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这个数就小,绝对值小的这个数就大。1.1.7.4 作差法:两个有理数相减。若大于0,则被减数大;若等于0,则两个数相等;若小于0,则减数大。1.1.7.5 作商法:两个有理数相除(除数或分母不为0)。若大于1,则被除数大;若等于1,则两个数相等;若小于1,则除数大。1.1.8 有理数的加法1.1.8.1 运算法则:符号相同的两个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等于0)任何有理数加0 仍等于这个数。1.1.8.2 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加法中仍然适用,即:a+b=b+a1.1.8.3 加法结合律在有理数加法中仍然适用,即:a+(b+c)=(a+b)+c1.1.9 有理数的减法1.1.9.1 运算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1.1.9.2 有理数减法一转化一有理数加法L 1.1 0 有理数的乘法1.1.1 0.1 运算法则:两个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口诀:正正得正,负负得正,正负的负,负正的负)任何有理数乘0 仍等于0 多个不等于0 的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1.1.1 0.2乘法交换律在有理数乘法中仍然适用,即a b=ba1.1.1 0.3乘法结合律在有理数乘法中仍然适用,即a(bc)=(a b)c1.1.1 0.4乘法分配律在有理数乘法中仍然适用,即a(b+c)=a b+a c1.1.1 1有理数的除法1.1.1 1.1运算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除数不能为0,否则无意义)1.1.1 1.2有理数除法一转化一有理数乘法1.1.1 2有理数的乘方1.1.1 2.1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求相同因数积的运算叫做乘方1.1.1 2.2有理数乘方的表示方法:n个相同因数a相乘表示为a n,其 中a称为底数,n称为指数,而乘方的结果叫做舞,读作“a的n次方”或“a的n次暮”(当n=2时,读作a的平方,简称a方)1.1.1 2.3运算规律:正数的任何次幕都为正数负数的奇次幕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幕是正数。的任何次嘉都等于0 (0次嘉除外)任何数的零次幕都等于1 (0次嘉除外)1.1.1 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1.1 3.1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即:三级运算),再算乘除(即:二级运算),最后算加减(即:一级运算)如果是同级运算,则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计算如果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最后算大括号。1.1.1 4科学记数法1.1.1 4.1科学记数法的定义:把一个大于1 0的有理数记成a*1 0 n的形式(其中1 4 a S 1 0)叫做科学记数法。1.1.1 5近似数1.1.1 5.1近似数的定义:接近准确数而不等于准确数的数叫做这个准确数的近似数或近似值。1.1.1 5.2求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法收尾法(进一法)去尾法。1.1.1 5.3有效数字的定义:一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从左起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这一位数字上的所有数字(包括其中的0)叫做这个近似值的有效数字。1.2实数1.2.1平方根1.2.1.1 平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这个数就叫做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即,我们就说是的平方根。1.2.1.2 平方根的表示方法:如 果(0),则 的 平 方 根 记 作,“”读作“正负根号”,其中读作“二次根号”,2叫做根指数,叫做被开方数。1.2.1.3 平方根的性质: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只有一个,就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1.2.1.4 开平方的定义: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就叫做开平方(开平方和平方互为逆运算)。1.2.2算术平方根1.2.2.1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其中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的算术平方根,记 作,读作“根号1.2.2.2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具有双重非负性,即:0,澳=a(加)=|,当X)时,=|I=;当 a 时,=I I=-1.2.3立方根1.2.3.1立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这个数就叫做的立方根(或叫做的三次方根)1.2.3.2立方根的表示方法:如 果,则x叫做a的立方根,记 作,其中叫做被开方数,3叫做根指数。1.2.3.3立方根的性质:正数有一个立方根,仍为正数,负数有一个立方根,仍为负数,0的立方根仍为0。1.2.3.4开立方的定义: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它与立方互为逆运算)1.2.4无理数1.2.4.1无理数的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1.2.4.2判断无理数的注意事项:带根号的数不一定是无理数,如是有理数,而不是无理数;无理数不一定是开方开不尽的数,如圆周率1.2.5实数1.2.5.1实数的定义: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1.2.5.2实数的性质: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实数a的相反数是-a,实数的倒数是(#)I I N),I 1=1-I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律、幕的运算法则、乘法公式,在实数范围内同样适用1.2.5.3两个实数的大小比较: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作商法:两个实数相除(除数或分母不为0)。若大于1,则被除数大;若等于1,则两个数相等;若小于1,则除数大。作差法:两个有理数相减。若大于0,则被减数大;若等于0,则两个数相等;若小于0,则减数大。1.2.6二次根式1.2.6.1二次根式的定义:式 子(0)叫做二次根式。1.2.6.2二次根式的运算性质:(K),加)(K),0)1.2.6.3最简二次根式: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1.2.6.4分母有理化定义:在分母含有根式的式子中,把分母中的根号划去的过程叫做分母有理化。1.2.6.5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应按顺序先做乘方运算,再做乘除运算,最后做加减运算;若有括号,应按小、中、大括号的顺序进行运算.二、代数式2.1 代数式2.1.1 代数式的定义:用运算符号把数或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2.1.2代数式的分类:代数式分为有理式和无理式,有理式又可以分为整式和分式,而整式又可以分为单项式和多项式。2.1.3列代数式的定义:把问题中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含有数、字母和运算符号的式子表示出来,就是列代数式。2.1.4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2.2整式2.2.1整式的概念2.2.1.1单项式:只含有数字与字母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其中,数字因式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所有的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2.2.1.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2.2.1.3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系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2.2.1.4降(升)舞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字母的指数从大(小)到 小(大)的顺序排列起来。2.2.1.5整式的定义: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2.2.1.6同类项的定义: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2.2.1.7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同类项合成一项的过程叫做合并同类项。2.2.1.8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2.2.2整式的运算2.2.2.1整式的加减法计算法则: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2.2.2.2整式的乘除法计算法则:同底数塞的乘法法则:同底数累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m,n是正整数)同底数籍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寤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是正整数,)幕的乘方法则:幕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m,n是正整数)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暮相乘,即(是正整数)。2.2.2.3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只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在计算系数时,应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当系数为T时,只须在结果的最前面写上2.2.2.4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2.2.2.5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一般地,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事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2.2.2.6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一般地,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2.2.2.7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2.2.2.8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即(注意事项:公式中 的,所代表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可以表示数字,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2.2.2.9完全平方公式:两个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 上(或减去)它们积的2倍,即:(注意事项:公式中的a,b所代表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可以表示数字,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2.2.2.1 0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两数和(或差)乘以它们的平方和与它们积的差(或和),等于这两个数的立方和(或立方差),即2.2.2.1 1其他乘法公式:2.2.3因式分解2.2.3.1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单项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2.2.3.2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因式分解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互为逆运算。2.2.3.3公因式的定义:一个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相同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2.2.3.4分解因式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因式分解叫做提取公因式法。即:运用公式法:反用乘法公式,可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常用的有:和)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将型的二次三项式分解为。2.3分式2.3.1分式的概念2.3.1.1分式的定义:a,b表示两个整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2.3.1.2有理式的定义:整式和分式的统称。2.3.1.3繁分式的定义:分式的分子或分母中含有分式,这样的分式叫做繁分式。2.3.1.4最简分式的定义:当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的时候就叫做最简分式。2.3.1.5约分的定义: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的过程就叫做约分。2.3.1.6通分的定义:把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和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的过程叫做通分。2.3.2分式的基本性质2.3.2.1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分母都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2.3.2.2分式的符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都不变,即2.3.3分式的运算2.3.2.3 分式的加减法计算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即;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成同分母的分式,再按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即.2.3.2.4 分式的乘除法计算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即;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再按分式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2.3.2.5 分式的混合运算:先算乘方(即:三级运算),再算乘除(即:二级运算),最后算加减(即:一级运算)如果是同级运算,则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计算如果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最后算大括号。三、方程与方程组3.1 方程与方程组3.1.1 基本概念3.1.1.1 等式的定义: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1.1.2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同时减去一个数或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 的数,所得结果仍为等式。3.1.1.3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3.1.1.4 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只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3.1.1.5 解方程的定义:求得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3.1.1.6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 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它的标准形式是a x+b=O,其中x 是未知数,它有唯一解,(a 和)3.1.1.7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3.1.1.8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是a x+b x+c=O,其中a x 称为二次项,b x 叫做一次项,c叫做常数项。3.1.1.9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因式分解法。3.1.1.1 1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 x+b x+c=O的判别式。3.1.1.1 2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设、是方程a x+b x+c=O(a#0)的两个根,那 么+=,=,根与系数关系的逆命题也成立。3.1.1.1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设一元二次方根a x+b x+c=O(a#)的两根为、。当 N)且 0,+0,两根同正号;当 沙,且 0,+0,两根同负号;0 时,正根的绝对值较大,+0 时,负根的绝对值较大。3.1.1.1 4 整式方程:方程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3.1.1.1 5 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3.1.1.1 6 增根: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方程的增根(使方程的分母为0 的根),因此解分式方程时要验根。验根的方法通常是把求得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使最简公分母为0 的就是增根。3.1.1.1 7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 程(注意:对于未知数来说,构成方程的代数式必须是整式)。3.1.1.1 8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3.1.1.1 9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给其中一个未知数一个确定值,解关于另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得出这个未知数的值,由此就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3.1.1.20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成一组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3.1.1.21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构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3.1.1.2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就是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消元的基本方法就是代入法和加减法。(代入法:代入法的基本思想是方程组中的同一个未知数应该表示相同的值,所以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可以用另一个方程中表示这个未知数的代数式来代替,从而就可以减少一个未知数,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加减法:加减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2,使两个方程中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然后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将两个方程相加减,从而可以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3.1.1.23三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每个方程的未知项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3.1.1.24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再按照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来解。3.2列方程(方程组)解应用题3.2.1基本概念3.2.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审题、设元、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答。3.2.1.2设未知数的方法:直接设元;间接设元;设辅助未知数。3.2.2常见的应用题3.2.2.1行程问题:行程问题可以分为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环形问题、水(风)流四类问题。基本关系式:路程=速度x时间3.2.2.2工程问题:基本关系式:工作量=工作时间x工作效率。3.2.2.3数字问题:(了解几个相关名词的概念,如连续自然数、连续整数、连续奇数、连续偶数,并懂得多位数的几种表示方法)。3.2.2.4增长率问题:基本关系式:原产量+增产量=实际产量增长率=增长数/基础数实际产量=原产量(1+增长率)3.2.2.5利润问题:基本关系式:利润=售价-进价。3.2.2.6利率问题:(了解几个相关名词的概念,如:本金、利息、本息和、期数、利率)基本关系式:本息和=本金+利息,利息=本金x利率x期数。3.2.2.7几何问题:常用的公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园的面积和周长公式。3.2.2.8浓度问题:基本关系式:浓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x l OO%3.2.2.9其他问题:比例分配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函数应用题四、不等式与不等式组4.1不等式4.1.1基本概念4.1.1.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4.1.1.2不等号:常用的不等号有:越KN4.1.1.3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若,则 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式的符号改变。4.1.1.4不等式的解:使得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4.1.1.5不等式的解集: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4.1.1.6解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4.2不等式组4.2.1基本概念4.2.1.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4.2.1.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4.2.1.3解不等式组: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五、函数5.1 平面直角坐标系变量与函数5.1.1 基本概念5.1.1.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了用一对实数表示平面内一点,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轴或者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轴或者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个数轴相交于点。,点。叫做坐标原点。5.1.1.2象限;横轴和纵轴把平面分为四个象限,其中右上角的为第一象限,左上角的为第二象限,左下角的为第三象限,右下角的为第四象限5.1.1.3 点的坐标的表示方法:按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的顺序书写,中间用逗号隔开.5.1.1.4 常量和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可以取不同值的量叫做变量5.1.1.5 函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和,如果对于x 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有惟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把叫做的函数,其中,为因变量,为自变量。5.1.1.6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如果用解析式表示函数,那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是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全体。5.1.1.7 函数值:对于自变量在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例 如=,函数有惟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叫做=时的函数值,简称函数值5.1.1.8 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法:把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列表发:把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用列表的方法表示图像法:把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用图像表示。(通常将以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5.1.1.9 由函数解析式画图像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5.2 正比例函数5.2.1 基本概念5.2.1.1 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形 如(和)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5.2.1.2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5.2.1.3 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当0 时,随的增大而增大当0 时,随的增大而减小。5.3 一次函数5.3.1 基本概念5.3.1.1 一次函数的定义:形 如(,是常数)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5.3.1.2 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与直线(邦)平行的一条直线。5.3.1.3 一次函数的性质:当 0 时,y 随 x的增大而增大当 0 时,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当 0 时,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当=0 时,为正比例函数 当 0 时,y 随 x的增大而减小。当 0 时,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当 0 时,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当=0 时,为正比例函数5.4 反比例函数5.4.1 基本概念5.4.1.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形如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5.4.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5.4.1.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0 时,在一、三象限内,随x 增大而减小当0 时,在二、四象限内,随的增大而增大。5.5 二次函数5.5.1 基本概念5.5.1.1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 如(,为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5.5.1.2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对称轴平行与轴的抛物线。5.5.1.3 二次函数的性质:抛物线(和)的顶点坐标是,对称轴是直线当0 时,在 时,函数有最小值;当 0 时,在 时,函数有最大值当时,抛 物 线(#)与x 轴有两个交点;当V 0 时,抛物线与x 轴没有交点;当=0 时,抛物线与x 轴有一个交点。当 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 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当0 时,交点在y 轴的正半轴,当 c 0 时,交点在y 轴的负半轴,当=0 时,交点在坐标原点当a、b同号时,0,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 轴的左恻,当、异号时,0,抛物线的对称轴在轴的右侧,当=0 时,抛物线的对称轴就是轴。5.5.1.4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一般式;交点式;顶点式。六、相交线与平行线6.1 相交线6.1.1 基本概念6.1.1.1 对等角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其中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6.1.1.2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6.1.1.3 对顶角的定义与性质的关系:对顶角的定义揭示了两个角的关系,而对顶角的性质揭示了对顶角的数量关系。只有用定义判定出两个角是对顶角才能根据角的性质得出这两个角相等。6.1.1.4 邻补角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公共顶点,还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6.1.1.5 互余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相加等于9 0。,那么这两个角互余。(注意:这两个角可以没有公共边和公共顶点)6.1.1.6 互补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相加等于1 8 0。,那么这两个角互补。(注意:这两个角可以没有公共边和公共顶点)6.1.1.7 垂直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外一条的垂线,交点叫做垂足。6.1.1.8 垂直的表示方法:若直线a b 垂直直线c d,可以记作.6.1.1.9 垂线段的定义: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做垂线,这个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叫做这个点到直线的垂线段。6.1.1.1 0 垂线的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直线外一点与直线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6.1.1.1 1 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距离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6.1.1.1 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中垂线)的定义: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中垂线。6.1.1.1 3 垂直平分线(中垂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中垂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6.1.1.1 4 三线八角的定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了八个角,通常称为三线八角。6.1.1.1 5 同位角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既在两条直线的同侧,又在截线同侧的一对角称为同位角。6.1.1.1 6 内错角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直线的内部且在截线的两侧,位置相错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6.1.1.1 7 同旁内角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前两条直线的内部并且在截线的同侧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6.2 平行线6.2.1基本概念6.2.1.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6.2.1.2平行线的表示方法:若直线平行直线,则记作.6.2.1.3平行线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于这条直线平行。6.2.1.4平行线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简说成: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即 若 ,则 .6.2.1.5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6.2.1.6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七、三角形7.1三角形7.1.1基本概念7.1.1.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7.1.1.2三角形的边的定义: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7.1.1.3三角形周长的定义:三角形三条边之和叫做三角形的周长。7.1.1.4三角形顶点的定义: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7.1.1.5三角形内角的定义:三角形相邻两边所组成小于1 8 0。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7.1.1.6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7.1.1.7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三角形用“”来表示。7.1.1.8三角形的读法:/X a b c”读作“三角形a b c”.7.1.2三角形的分类7.1.2.1分类1:按照三角形的边分,可以分为三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7.1.2.2分类2:按照三角形的角分,可以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7.1.3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7.1.3.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7.1.3.2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7.1.3.3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到三角形两边距离相等的点,一定在这两条边为边的角的平分线上。7.1.3.4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八、四边形九、圆十、多边形十一、尺规作图十二、视图与投影十三、图形与变化1 4.1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1 4.2图形的相似十四、图形与坐标十五、图形与证明1 7.1命题、定理和证明1 7.2证明十六、统计与概率1 8.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 8.2 数据的描述1 8.3 数据的分析1 8.4 概率第一章实数重点 实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实数的运算内容提要一、重要概念1 .数的分类及概念数系表: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 称(不重、不漏)2)有标准2 .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 0)常见的非负数有: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3 .倒 数:定义及表示法性质:a.a#l/a(#1);b.l/a 中,a#);c.0 a l;a l 时,l/a 0时,0;a 0(n是偶数),0)(正用、逆用)1 0 .根式运算法则:加 法 法 则(合并同类二次根式);乘、除法法则;分母有理化:a.;b.;c.1 1 .科学记数法:(1 9 1 0,n是整数=三、应 用 举 例(略)四、数 式 综 合 运 算(略)第三章统计初步重点内容提要众一、重要概念1 .总体:考察对象的全体。2.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3.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5.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6.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二、计算方法1.样本平均数:;若,则1 常数,接近较整的常数a);加权平均数:;(4)平均数是刻划数据的集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通常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样本容量越大,估计越准确。2.样本方差:;若.则(a T近.的平均数的较“整”的常数);若.较“小,较,整”,则;样本方差是刻划数据的离散程度(波动大小)的特征数,当样本容量较大时,样本方差非常接近总体方差,通常用样本方差去估计总体方差。3.样本标准差:三、应用举例(略)第四章直线形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判定、性质。内容提要众一、直线、相交线、平行线1 .线段、射线、直线三者的区别与联系从“图形”、“表示法”、“界限”、“端点个数”、“基本性质”等方面加以分析。2.线段的中点及表示3.直线、线段的基本性质(用“线段的基本性质”论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4.两点间的距离(三个距离:点一点;点-线;线-线)5.角(平角、周角、直角、锐角、钝角)6.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及表示方法7 .角的平分线及其表示8 .垂线及基本性质(利用它证明“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9 .对顶角及性质1 0 .平行线及判定与性质(互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1 1 .常用定理:同平行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传递性);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1 2.定义、命题、命题的组成1 3.公理、定理1 4.逆命题二、三角形分类:按边分;按角分1 .定 义(包括内、外角)2.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角与角:内角和及推论;外角和;n边形内角和;n边形外角和。边与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角与边:在同一三角形中,3.三角形的主要线段讨论:定义x x线的交点一三角形的x心性质高线中线角平分线中垂线中位线一般三角形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4.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5.全等三角形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 s、a sa、a a s、sss)特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般方法专用方法6.三角形的面积一般计算公式性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7 .重要辅助线中点配中点构成中位线;加倍中线;添加辅助平行线8 .证明方法直接证法:综合法、分析法间接证法一反证法:反设归谬结论证线段相等、角相等常通过证三角形全等证线段倍分关系:加倍法、折半法证线段和差关系:延结法、截余法证面积关系:将面积表示出来三、四边形分类表:1.一般性质(角)内角和:360 顺次连结各边中点得平行四边形。推论1: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菱形。推论2: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矩形。外角和:360 2.特殊四边形研究它们的一般方法: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判定步骤:四边形T平行四边形T矩形T正方形L 一菱形T对角线的纽带作用:3.对称图形轴对称(定义及性质)*2)中心对称(定义及性质)4.有关定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其推论1、2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如,找下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5.重要辅助线:常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梯形中常“平移一腰”、“平移对角线”、“作高”、“连结顶点和对腰中点并延长与底边相交”转化为三角形。6 .作图:任意等分线段。四、应用举例(略)第 五 章 方 程(组)重点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方程的有关应用题(特别是行程、工程问题)内容提要仝一、基本概念1 .方程、方程的解(根)、方程组的解、解方程(组)2 .分类:二、解方程的依据一等式性质1.a=b a+c=b+c2.a=b a c=b c (c O)三、解法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分母T去括号一移项-合并同类项一系 数 化 成 解。2.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基本思想:“消元”方法:代入法加减法四、一元二次方程1.定义及一般形式:2.解法:直接开平方法(注意特征)配方法(注意步骤一推倒求根公式)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特征:左边=0)3.根的判别式:4.根与系数顶的关系:逆定理:若,则以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5.常用等式:五、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1.分式方程定义基本思想:基本解法:去分母法换元法(如,)验根及方法2.无理方程定义基本思想:基本解法:乘方法(注意技巧!)换 元 法(例,)验根及方法3.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都可用代入法解。六、列 方 程(组)解应用题一概述列 方 程(组)解应用题是中学数学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具体步骤是: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问题给出和涉及的相等关系是什么。设 元(未知数)。直接未知数间接未知数(往往二者兼用)。一般来说,未知数越多,方程越易列,但越难解。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的量。寻找相等关系(有的由题目给出,有的由该问题所涉及的等量关系给出),列方程。一般地,未知数个数与方程个数是相同的。解方程及检验。答案。综上所述,列 方 程(组)解应用题实质是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设元、列方程),在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导致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列方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列方程是解应用题的关键。二常用的相等关系1 .行 程 问 题(匀速运动)基本关系:s=v t相遇问题(同时出发):追及问题(同时出发):若甲出发t小时后,乙才出发,而后在b处追上甲,则水中航行:;2 .配料问题:溶质=溶液x浓度溶液=溶质+溶剂3 .增长率问题:4 .工程问题:基本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x工 作 时 间(常把工作量看着单位“1”)。5 .几何问题:常用勾股定理,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公式,相似形及有关比例性质等。三注意语言与解析式的互化如,“多”、“少”、“增加了”、“增 加 为(到)”、“同时”、“扩 大 为(到)”、“扩大了”、又如,一个三位数,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个位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为:1 0 0 a+1 0 b+c,而不是a b c o四注意从语言叙述中写出相等关系。如,x比y大3,则*-丫=3或x=y+3或x-3=y。又如,x与y的差为3,则x-y=3。五注意单位换算如,“小时”“分钟”的换算;s、v、t单位的一致等。七、应用举例(略)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解法 内容提要众1.定义:a b、a b a a b 2.一元一次不等式:a x b、a x b a x S b、a x r b(a#)。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4.不等式的性质:(D a b b+cab a cb c (c 0)a b a c b c(c b,b c a ca b,cd a+cb+d.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数轴上表示解集)7.应 用 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