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doc

    • 资源ID:91599717       资源大小:233.50KB        全文页数:5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doc

    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370号)要求,结合“两大平原”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前言 在“两大平原”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目前国家开展的唯一涉及农业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和变革,也是我省经济建设史上唯一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重大发展战略。国家确定在我省开展先行先试,量身定做重大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将我省推上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契机,为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搭建了平台,为提升整体影响、增强竞争实力创造了条件。 通过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可以进一步释放资源要素潜能,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能够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新体制、新机制,引领和推动农村改革实现第二次飞跃;也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从而把“两大平原”建成国家商品粮基地核心区、绿色食品生产样板区、高效生态农业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先导区,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加强改革试验的统筹规划,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规划、政策的衔接,有序推进重点领域配套改革,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改革试验局面。 尊重民意,广泛参与。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和基层首创精神,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先行先试,规范运行。对改革试验的重点难点问题,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积累经验,逐步推开。 保护环境,合理开发。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改革措施,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和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主要目标: 发展方式转变明显加快。形成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走上生产与生态平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道路。 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巩固粮食生产第一大省、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第一大省、畜牧生产大省地位,对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农民实现由生产者向生产经营者转变,构建起从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增收长效机制。表1:“两大平原”现代农业改革试验主要目标指标名称单位2012年2015年2020年耕地质量等级提高1个等级1.5个等级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560.580.6粮食总产量万吨521568007650肉蛋奶类总产量万吨129915822216农产品精深加工率33405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8603.8109001755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万个121715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万亩3815730010000森林覆盖率13.431414.5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市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应用先进科技,建设高产稳产田,提高装备水平和优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促进生产、加工、流通有机衔接,推动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发展优质高效种养业 种植业。 粮食作物。保持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强化田间工程建设。以第一、二、三积温带的39个县(市、区)和农垦8个管理局为重点,建设玉米生产带(含青贮玉米);以松花江、嫩江干流沿岸、东部三江平原的37个县(市、区)和农垦6个管理局为重点,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带;以30个主产县(市、区)和农垦5个管理局为重点,建设大豆生产带;以西部、北部的7个县(市、区)和农垦2个管理局为重点,建设专用小麦生产带;以西部、北部、大中城市周边的18个县(市、区)和农垦2个管理局为重点,建设优质马铃薯生产带;以西部、中部、东部的29个县(市、区)和农垦3个管理局为重点,建设杂粮杂豆生产带。在边境口岸地区和内陆重点县(市)加快推进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果蔬作物。重点发展蔬菜,兼顾发展瓜果。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等地重点发展城郊蔬菜生产区;在佳木斯、鹤岗、鸡西等地重点发展沿边出口蔬菜生产区;在哈尔滨、绥化、大庆等地重点发展夏秋菜南销生产区。2020年前建设蔬菜生产基地68个。 经济作物。以现有优势区域为主,扩大甜菜、苜蓿、亚麻、烤烟、向日葵、白瓜子、中药材、食用菌等生产规模。2020年前建设高效经济作物标准化生产基地32个;集约化育苗中心60个。表2:“两大平原”种植业面积和产量品种种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2012年2015年2020年2012年2015年2020年合计162701628016295小计154001534015355521568007650玉米759176007535302238754440水稻4468.747004800171323602550大豆238023552335224355425马铃薯336.831531585105120小麦365270270908595杂粮杂豆258.5100100812020小计870940940173620402190蔬菜430500500112014001500苜蓿及其它作物440440440616640690 养殖业。重点发展“两牛一猪”,兼顾发展其它畜禽和水产养殖业,同步推进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奶牛,以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为主的29个奶牛主产县(市、区)和农垦6个管理局为重点,建设奶牛生产带。肉牛,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双鸭山为主的17个县(市、区)和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为重点,建设肉牛生产带。生猪,以哈尔滨、绥化、佳木斯、齐齐哈尔为主的22个产粮大县(市、区)和农垦宝泉岭、红兴隆、齐齐哈尔管理局为重点,建设生猪生产带。水产,以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沿岸县(市)为重点,建设鲟鳇鱼、大白鱼、野鲤等优势特色水产生产基地。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到2015年提高到50;到2020年提高到70。表3:“两大平原”两牛一猪养殖量和鲜奶、肉产量品种存(出)栏量(万头)鲜奶及肉产量(万吨)2012年2015年2020年2012年2015年2020年奶 牛26431642884310681584肉 牛280306354566171生 猪304735274501229265338 2.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延伸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乳品、肉类、山特产品、果蔬、甜菜等产业链条,建设一批精深加工项目,打造全国最大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基地。扩大玉米加工量,以2009年玉米原粮外销量为基数,新增玉米产量用于就地转化加工。粮食和畜产品加工量、精深加工率、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到2015年分别达到5000万吨、40以上和4500亿元;到2020年分别达到7000万吨、50左右和11200亿元。表4:“两大平原”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项目建设布局品种产业项目建设布局加工量(万吨)主营业务收入(亿元)201220152020201220152020玉米1、加工能力。到2020年形成2800万吨,其中新增1430万吨。 2、项目布局。新建24个60万吨加工项目,其中哈尔滨4个、齐齐哈尔5个、佳木斯3个、大庆2个、黑河1个、绥化5个、农垦4个。3、发展重点。健康食品系列、玉米油、淀粉糖、变性淀粉、生物发酵及饲料产品。763140022202275501200水稻1、加工能力。到2020年整合形成2600万吨,其中:整合建设20个30万吨加工园区,新增180万吨。2、项目布局。新建6个30万吨加工项目,其中齐齐哈尔2个、佳木斯2个、大庆1个、农垦1个。3、发展重点。精制大米、米糠深加工、米糠精炼油、稻壳综合利用、碎米深加工等。1812189021006388801930品种产业项目建设布局加工量(万吨)主营业务收入(亿元)201220152020201220152020大豆1、加工能力。到2020年,整合形成 380万吨。2、项目布局。依托现有油脂加工龙头企业新建小包装食用油加工线,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绥化、黑河和农垦等地新建植物奶、休闲食品、功能性蛋白产品和传统豆制品生产线。3、发展重点。小包装食用油、植物奶、休闲食品、功能性蛋白产品、大豆磷脂、大豆异黄酮、低聚糖、维生素E及传统豆制品。2782102954987301090马铃薯(未折粮)1、加工能力。到2020年,形成420万吨,其中新增70万吨。2、项目布局。在齐齐哈尔、佳木斯、黑河、绥化等地新建一批精深加工项目。3、发展重点。淀粉、变性淀粉系列、传统粉丝系列、营养休闲系列产品。26426033046.55095鲜奶1、加工能力。到2020年,形成1650万吨,其中新增900万吨。 2、项目布局。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农垦等地新建、改扩建30个30万吨鲜奶加工项目。3、发展重点。乳饮料、酸奶、灭菌鲜奶等液态奶,乳珍、奶油、奶酪、功能性乳粉等产品,浓缩牛乳蛋白粉、高端配方粉。45096014302936251520肉类1、加工能力。到2020年,形成520万吨,其中新增130万吨。 2、项目布局。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大庆、七台河、绥化、农垦等地新建一批屠宰及综合利用精深加工项目。3、发展重点。分割冷鲜肉,熟食、速食肉制品、肉灌制品、餐厨用肉制品,血液蛋白粉、皮、毛、骨等综合利用产品。1002404402827102110 注:大豆加工主营业务收入含农垦九三粮油集团省外收入。 壮大企业集团。依托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或战略合作,做大企业集团。鼓励和支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制定与产业链配套系列技术标准或联盟标准。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超100亿元、超5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到2015年分别达到1户、3户和15户;到2020年分别达到2户、10户和30户。健全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到2015年订单种植面积发展到1亿亩,股份合作、利益分红等紧密联结形式超过20。 培育整合品牌。推进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大县提档升级,扩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规模,强化质量监管,巩固提升全国绿色食品种植大省地位。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和种植面积、实物总量到2015年分别达到6500万亩、3200万吨;到2020年分别达到8000万亩、4000万吨。实施品牌战略,打造龙江农产品品牌。支持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加快整合同区域、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提高品牌集中度。加强品牌营销策划,集中宣传推介区域品牌和品种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知名农产品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到2015年分别达到210个、40个和40个;到2020年分别达到240个、60个和60个。 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省级产业园区重点抓好肇东、富锦2个园区,专业园区重点抓好宾西、肇州、农垦九三等9个园区。再选择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北安、兰西、海伦、望奎、讷河、佳木斯市郊区等地建设7个以食品加工为主的专业园区,改善园区软硬件环境。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制定“飞地经济”政策,建立园区税收分成、绩效分计、成果共享机制。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进入绿色食品产业园区。18个产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到2015年达到1300亿元;到2020年达到3400亿元。 3.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产业 发展农业投入品产业。 化肥。重点发展生物有机肥,建立复合肥和掺混肥料加工、集散、分销服务体系。加快大型氮肥项目建设和现有企业改造,提高氮肥生产能力和质量。到2015年全省氮肥产量基本满足省内需求。 农药。加快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研发、制造和营销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农药,积极发展高效、安全、环保杀虫剂、除草剂,推动农药剂型向水基化、无尘化、控制释放等高效安全方向发展。农药自给率到2015年提高到50;到2020年提高到70以上。 种子。加强区域性、抗逆性品种培育,提高优质种子应用和储备能力。分区域、分作物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种子生产基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种子加工仓储中心。在依兰、依安、望奎等地建设玉米杂交种子生产基地,在五常、庆安、桦南和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等地建设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在宾县、海伦、萝北等地建设大豆种子生产基地。做精做强种业集团,逐步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建立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育繁推一体大型种业集团、市场占有率到2015年分别达到5家、30;到2020年分别达到7家、45以上。建成2个省级水产苗种繁育中心和21个县级水产良种场。 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产业。以佳木斯农机产业园区为重点,发展联合收获机械,水田拖拉机及农机具,粮食前处理机械等;以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农机产业园区为重点,发展农机动力机械产业集群,带动大型农机具和零部件产业发展,推进畜牧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产业化;以七台河、农垦松花江农场农机产业园区为重点,发展配套农具和零部件。农机装备省内配套率到2015年达到10;到2020年达到40。 发展粮食物流仓储产业。以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双鸭山、绥化等主产区为重点,建设发运能力100万吨以上的大型控制性综合粮食产业园区和50万吨以上的大型粮食集散中心。以县(市、农垦管理局)为重点,建设20万吨以上的主产区中心粮库、骨干收纳粮库和粮食烘干设施。粮食铁路发运能力、仓容能力、烘干能力到2015年分别达到3250万吨、3775万吨和4100万吨;到2020年分别达到3500万吨、4200万吨和4550万吨,基本实现仓容、烘干能力与主产地粮食生产能力相匹配。表5:“两大平原”粮食物流集散中心区域布局市 地2015年2020年100万吨以上大型控制性综合粮食产业园(个)50万吨以上大型粮食集散中心(个)发运能力(万吨) 100万吨以上大型控制性综合粮食产业园(个)50万吨以上大型粮食集散中心(个)发运能力(万吨) 合 计5365011272450哈尔滨市15013250齐齐哈尔市15022300牡丹江市150佳木斯市2100大庆市110012200鸡西市11001100双鸭山市12200七台河市150鹤岗市2100黑河市15013250绥化市13250抚远县150农垦总局11001100金谷集团110013250直属粮库管理公司11001100新粮集团2100 发展信息服务业。整合农业、科技、粮食、农垦和其他涉农信息化系统,在哈尔滨建立省级农业公共数据中心,实行信息统一采集、发布。到2015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农产品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和网络交易平台,实现农产品信息化服务全覆盖。 完善农技推广服务。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中心(站)标准化建设,提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公共服务能力。先进农业技术入户率、标准化率到2015年分别达到100、95以上。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业。主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网点覆盖到所有乡村,促进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业务协调发展,建立多形式经营、多渠道支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服务方式多样化,提高服务到位率和实效性。到2015年涉农贷款余额达到5700亿元。 (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培育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等四种经营主体,逐步建立起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两翼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到2015年覆盖面达到80以上。 1.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发展合作组织。通过企业带动、能人领办、政策引导、依法管理等措施,培育壮大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互助合作组织、经营合作组织、股份经济合作组织到2015年分别发展到4万个(其中新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800个)、0.6万个、0.5万个和0.9万个;到2020年分别发展到8万个(其中新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4300个)、0.8万个、0.7万个和1万个。 鼓励发展专业大户。在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培植种养加销等各类专业大户,加快农户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促进合理分工分业。农村专业大户到2015年发展到4.5万个;通过扶持政策吸引,推进专业大户组织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向家庭农场和合作组织转化。到2020年专业大户实力不断提升,总量达到1.1万个。 支持发展家庭农场。选择土地户均规模大、地处边远的粮食主产县(市、区、农场)开展家庭农场试点,支持其扩大规模,开发产品、打造品牌、开拓市场,逐步在适宜区域推开。家庭农场到2015年发展到6.5万个;适应市场需求,推进部分家庭农场走向合作化经营道路,另一部分提升自身经营规模。到2020年家庭农场经营规模逐步扩大,总量达到3.5万个。 扶持发展农业企业。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民承包地准入和监管制度,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业。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培育品牌。支持农业企业产品深度开发。大力推广订单保底、入股分红等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农业企业到2015年发展到400户;到2020年发展到650户。 2.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制度。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试点,研究新增耕地使用和解决土地承包细碎化的途径和办法,把承包地块、面积、合同、权属证书落实到户。在阿城、克山、北安、海伦、庆安、嫩江6个县(市、区)开展试点的基础上,2015年前全部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和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信息和价格定期发布等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依托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合同签订等服务。2015年底完成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和纠纷调处机制。在克山县开展试点,逐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加强纠纷仲裁条件建设。到 2015年形成完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和健全的调解仲裁工作机制。 引导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通过建立土地流转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土地流转步伐,促进土地向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表6:“两大平原”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现状及发展趋势单位:万个/万亩 经营主体类型2012年未来发展趋势年均增速2015年2020年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数量2.5748合作组织数量年均增长13.8,规模经营面积年均增长25.5。入社农户数26.5100200规模经营面积100031007000互助合作组织数量0.230.60.8入社农户数2.779规模经营面积100150200经营合作组织数量0.330.50.7入社农户数3.668规模经营面积100150200股份合作组织数量0.610.91入社农户数7.22030规模经营面积1829001100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381573001000012.8 (三)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加强土地整理和耕地保护,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创新土地利用管理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调整机制。对于确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市、县,经评估后可依法进行规划调整。到2015年完成10个县(市)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到2020年全部完成县(市)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创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对区域内农村建设用地年度计划实行单列管理。优先保障具有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县(市)建设用地。实施土地利用支持政策。对已通过用地预审、项目批准立项并完成初步设计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属于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以及因工期紧或受季节影响确需动工建设的其它工程,可以向国土部门申请办理先行用地。晾晒场、农机具停放场等农业生产附属设施建设用地情况特殊、确需突破规定标准的,可以向国土部门申请调整。优先安排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推进土地整治。细化实施土地整治规划,统筹田、水、路、林、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到2015年建成3200万亩;到2020年建成6000万亩。 推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全面推进集体建设用地登记发证工作。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制度,在自愿有偿前提下,实行村集体建设用地整合流转。采取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方式,将集体建设用地用于产业项目建设。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绥化等城市周边地区,边境口岸和旅游名镇,建立公益性集体建设用地、新增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 加强土地征用管理。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措施,足额落实征地补偿费用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严格落实征地补偿安置政策,加强征地批后实施监管,落实批后实施责任。建立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在全面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的基础上,鼓励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有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对腾出的宅基地,能够复垦的优先复垦,整理出的集体用地指标用于增减挂钩;不能复垦整理的,优先保障农业建设用地使用。 2.创新耕地保护制度 创新耕地总量保护制度。完善基本农田管理制度。开展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行年度变更调查,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创新耕地占补平衡机制。允许区域内县(市)在省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建立我省为其它省份国家重点项目实施异地占补平衡机制。扩大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试点。在全面推进哈尔滨市呼兰区、大庆市红岗区、肇东市、安达市国家试点的基础上,将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县(市、区)逐步纳入国家试点范围。 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以建设促保护机制。在三江平原14个灌区和松嫩平原尼尔基水利枢纽下游灌区的部分县(市),重点开展土地整治,促进耕地保护。建立耕地质量保护保障机制。实施“保护耕地数量”与“提升耕地质量”相统一目标管理,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建立水土保持责任目标制度。完善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健全考核奖惩制度。 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健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统计制度,建立省市县三级耕地质量等级数据库。完善耕地肥力及土壤环境检测体系,逐步实现土壤监测全覆盖。建立水土保持信息化系统,形成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共享技术平台。 (四)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货币和资本市场功能,提高融资能力和规模,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1.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增加金融机构。引进埠外各类别金融机构。通过政策吸引、环境改善等措施,引进省外及境外金融机构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到2015年每个县大型商业银行数量力争不少于4家;到2020年力争各类涉农金融业务实现县域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制。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到2015年区域内农村信用社达到农村商业银行准入标准;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实现较大突破。建立新型金融机构。探索在农村地区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依托农业发展银行等法人银行机构,组建金融租赁公司。鼓励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企业财务公司。优先批准在县以下农村地区设立涉农小额贷款公司,已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业务要达到贷款总额的15以上。鼓励省内外法人银行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发起或增资扩股,到2015年村镇银行实现县域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组织规范开展内部资金互助业务。 开发金融产品。货币市场。运用金融租赁、票据融资、集合贷款等方式创新金融产品,每年实现至少一个种类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发展与订单、保单和农业全产业链相结合的金融产品,开展特色贷款模式试点,创新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模式。制定适合农业生产需求的信贷政策,根据农业生产周期特点合理调整贷款期限,并实行一定的利率优惠政策,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涉农贷款利率在现行利率水平上下调0.5-1个百分点。到2015年涉农贷款保持年均18以上增长;2015年至2020年涉农贷款保持年均17以上增长。资本市场。集中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引导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涉农企业依托场外交易市场加快发展,2015年力争新增上市涉农企业3家;到2020年上市涉农企业数量有较大增加。引导涉农企业扩大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融资规模,直接债务融资规模到2015年实现较大突破。 改善金融服务。放宽抵押物范围。出台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办法,推动区域内各银行面向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贷款业务。到2015年土地承包经营权贷款业务实现全覆盖。开展林地承包经营权和补贴款、租赁费及股权、债权质押贷款试点。创新便捷支付服务。到2015年将助农取款服务行政村覆盖率提高到100。推广信用卡、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非现金便捷支付服务。完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开展民间资本登记服务中心、民间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试点。健全农村融资担保体系,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主体,吸纳其它资本,组建主要为农村地区服务的担保公司,通过担保资金杠杆效应放大涉农贷款授信额度。开展金融与科技结合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等业务。到2015年财政支持的涉农担保公司业务实现区域全覆盖。 优化金融环境。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加强涉农信贷风险管理,探索差别化农村金融监管制度。到2015年完善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金融市场主体的监管机制,完成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地方立法;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农村金融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农户和农业企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力度,多渠道整合社会信用信息,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增强金融机构支农意愿,支持信誉度高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到2015年基本形成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框架。 2.创新农业保险服务 拓宽保险形式。稳步推进互助式保险发展,建立与农民利益挂钩的互助合作制保险新机制,使农民在支出保费的同时,也在互助制保险中得到收益。鼓励公司制农业保险发展,推进政策性保险商业化运作,构建公司制、互助制等多种保险形式并存、良性竞争的格局。鼓励保险机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经营农业保险,推动养殖业保险与畜牧兽医防疫能力相结合。鼓励开展涉农保险,选择部分县开展有政策支持的涉农保险试点。 增加保险机构。通过引进或新设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互助组织,以及现有省内财险公司申请农业保险经营资格等多种方式,到2015年引进、设立不少于6家不同类型的保险机构。引进农业保险经纪公司,建立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农业保险招标承保机制,保期至少3年以上。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农业保险经营行为。 开发保险产品。设定以农作物物化成本、农作物产量、农民收益为保险金额,开发种植业和养殖业多元化保险产品,供农户自主选择。鼓励保险机构与银行机构合作,开展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政策性种植业保险面积到2015年实现1.2亿亩;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 改善保险服务。建立适应农业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基层服务体系,完善保险网点 ,增加协保员,及时查勘定损赔付,通过良好服务调动农民投保积极性。完善农业再保险保障体系,建立并完善财政支持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 加大保险补贴。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依法享受税收优惠。争取中央将种植业政策性保险补贴比例提高到65,养殖业补贴比例提高到80;将我省马铃薯、育肥猪、森林、甜菜等险种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开展有地方财政补贴的特色农业保险试点。 (五)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 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搭建农业科技平台,重点推进种业等领域科技创新,建设集聚科技资源的高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1.创新农业科技攻关机制 整合涉农科研机构等资源,实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开展联合攻关、协同攻关。重点突破良种繁育、作物栽培、农机装备、农业信息化管理、畜禽养殖、农田灌溉和生态保护等关键问题和核心技术,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形式,支持产学研合作、利益共享、协同创新。构建竞争择优机制,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技术路线和项目招投标机制。 2.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创新农业生物技术。加强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重点研发耐低温、抗逆性强水稻新品种,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高油、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畜禽新品系;主要疫病防治生物制品、新型生物饲料新技术。到2020年,育成和开发新品种数量较大增加。 创新农业生产技术。重点研发适宜机械收获的栽培新技术;畜牧规模化饲养配套养殖技术;水稻节水灌溉、黑土带地力提升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循环经济技术。到2015年基本建成旱作和水田节水灌溉示范区;到2020年示范区全面完善。 创新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开发和引进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水稻快速插秧机、玉米收获机械、高效节能大中型水泵、智能农机装备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农业装备。 创新农业加工技术。重点研发速食营养食品、特色食品、功能饮品等,并不断向医药、精细化工、饲料、肥料、生物质能源等领域延伸;肉蛋奶非同质化深加工产品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新产品和新技术,动物产品保鲜、质量安全及溯源新技术。发挥省级重点食品加工园区作用,形成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农业科技合作组织集聚区。 3.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载体。采取专利许可、科技成果入股、科技单位与生产经营主体直接衔接等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到2015年达到70;到2020年达到85。 农业科技园区示范。以市场为导向,以园区为基地,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建设高标准科技示范园区。重点支持2个国家级和18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成果转化落地能力建设。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坚持公益性和经营性技术推广相结合,促进农业科技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支持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民合作组织实施农技推广项目。探索创新以农业大专院校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到乡镇、合作经济组织从事农技推广普及工作。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参与农业科技推广。 农民科技培训。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农民培训投入保障机制和统一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扶持并优选认定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扩大新型农民培训规模。抓好农业大学和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训和创业。建立覆盖县乡村的农民转移服务平台,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建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人才认证、技能准入制度和人才库,率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考核评定工作。培训新型农民到2015年达到16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50万人;到2020年达到24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 4.创新农业科技服务 服务手段信息化。推进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加快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智能化农业设施推广。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科学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加强生物预警与控制网络体系建设,对农作物生物灾害和外来重大疫情实现全面监测和科学有效防控。加大各类农用传感器及远程监控设备研发力度,建立对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现代信息采集和远程控制信息系统。 服务方式社会化。推动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开展服务性收费,直接用于科技服务发展。通过政府购买和实体经营公共服务,开展科工贸一体化农业科技服务试点。 技术承包专业化。在切实履行公益性服务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科研部门、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科研推广人员,以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分红等形式开展经营性服务和科技创新创业。 (六)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 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健全农产品物流网络,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交易方式,形成大市场带动大流通、大流通带动大生产的良性互动格局。 1.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培育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支持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集团扩大经营规模和领域,发挥流通主渠道作用;鼓励经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向规范化企业转变,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向生产、加工领域延伸;推动大型超市成为重点流通主体,支持开展农超对接,创新流通模式;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流通领域延伸;加快全省供销系统农资连锁网络建设,保证农业生产用肥供应。销售终端覆盖乡镇和较大规模行

    注意事项

    本文(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doc)为本站会员(知****量)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