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浅谈《古诗十九首》对唐宋文学的论文.doc
-
资源ID:91602030
资源大小:47.5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本科毕业设计--浅谈《古诗十九首》对唐宋文学的论文.doc
浅谈古诗十九首对 唐宋文学的影响目录摘要.1关键词.1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对唐宋文学的影响.3古诗十九首的特点对唐宋文学的影响.5古诗十九首的意象对唐宋文学的影响.8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技法对唐宋文学的影响.10注释.12摘要:古诗十九首以其丰硕的内在和熟练的艺术手法受到儿女的高度赞誉,尤其影响了唐宋文学的成长。它的抒情艺术,好比善用比兴、情景交融、意象选择,以及曲笔传情等,这些都为唐宋抒情诗词艺术成长带来诸多启迪,影响深远。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语言;意象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一向占有着主流地位,我国号称“诗之国”,而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创下了双峰并峙的历史辉煌。究其原因,唐诗宋词是在担任前人的基本上,慢慢达到艺术的“美丽绝伦”的。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古诗十九首阐扬了主要的影响。所谓“古诗”,一般指汉代乐府中未曾入乐,或原曾入乐而失去标题,并脱离了音乐的歌辞,在社会上流传已久,无专门名词,因此泛称为“古诗”,古诗十九首就是如此,它是由无名诗人创作的五言抒情短诗,也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最早见于文选,因其年代久远,大都散佚,具体篇数不能详考,人世难详,萧统文选只著录了十九首,后人便以十九首称之。其作者与所作时代为西汉还是东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处不作详述。这十九首无名氏短诗自问世以后,就一直备受诗论家推崇,而且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钟蝾的诗品称其“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评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古诗十九首是各自独立之篇章,但都有配合的思惟倾向,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主要内容大致反映了汉末的下层人士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一类是描写游子归妇的相思离别之情,一类是写追求功名富贵的强烈愿望与仕途失意的苦闷哀愁,其情感一以贯之,即以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的描写,表现出浓重的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这种情绪虽然是消极没落的,但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着现实的意义,亦是当时政治黑暗的一种反映。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非常突出的,概言之,一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如明月姣夜光,诗人有感于深秋季节见物换星移,时序转变而产生朋友相交不终,世态炎凉的感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增强诗歌抒情性;二是通过生活细节抒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如迢迢牵牛星,叙织女的神话故事,表现诗人脉脉不得语的相思之苦,又如西北有高楼,以描写女子高楼抚琴,抒发作者知音难遇的感慨;三是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其衬映烘托,语短情长,含蓄蕴籍,几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型的如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等;四是语言不饰雕琢,浅近自然而又精练丰富,情味隽永。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下开建安诗歌,乃至唐诗。接下来,本文试图通过对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的展示,分析与唐诗宋词的密切联系,以此探寻出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方面对唐宋文学的巨大影响。 一、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对唐宋文学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主要反映的是汉代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情景交融,善用比兴,语言平淡真淳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朴素自然,简短凝练,语短情长。这使得古诗十九首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明代谢榛评价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这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正是由于善用比兴,而达到了言近旨远的韵味。古诗十九首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比兴传统,创作了成熟的文人五言诗的体式,这种抒情诗的艺术典范为唐诗宋词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奠定了基础。如冉冉孤生竹: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以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此诗为女子新婚后夫有远行,妻子怨别之作。然细玩诗意,恐不然。或许是写一对男女已有成约而尚未成婚,男方迟迟不来迎娶,女方遂有种种疑虑哀伤,作出这首感情细腻曲折有诗。用瘦弱、孤凄的竹子起兴,采用“比”的手法表现思妇性格之温柔,形貌之美丽以及相会难期顾影自怜,珍惜青春之心境。在题材上给杜甫的新婚别的创作以直接影响。可以说,比兴手法使诗歌的意境与情感浑然一体。古诗十九首的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唐宋文人或直接或间接地有所继承。如晚唐李商隐善用比兴,含蓄蕴藉,形成了他诗歌的显著特色。比兴手法的成熟运用,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二、古诗十九首的特点对唐宋文学的影响古诗十九首最首要的特点是善于抒情,善于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其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运用尤为突出,堪称“百代而下,当无继者。”情与景恰到好处的结合好,使得情景和写景完美统一,达到了自然和谐的境地。诗人借景抒情,传达内心里的情感,好比其代表诗作,通篇全是写景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在三字。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这首诗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神色,现实上是一首思妇的秋夜即景之作。诗人从想象出发,借天上的牛女双星写人世分袂之感。诗人把景、事、情巧妙地融合起来,布满浓密的浪漫气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写的既是天上的悲哀,也是人世的遭遇,两者连系起来,凝成了诗的美妙形象。 诗人又以乐景写衷情。“乐景写哀”源于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这种表现手法脱胎于诗经,在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得更加细腻,不仅经常使用,而且日趋完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以乐景写哀,倍增其裒,”回车驾言迈就是这样的鲜明诗例: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这是一乎哲理性的杂诗,但读来却非但不觉枯索,反感到富于情韵。这一方面固然因为他的思索切近生活,自然可亲,与后来玄言诗之过度抽象异趣,由四个层次的思索中,能感到诗人由抑而扬,由扬又以抑,再抑而再扬的感情节奏变化。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这位诗人已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接触到了诗歌之境主于美的道理,在景物的营构,情景的交融上,达到了前人所未有的新境地。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说:“宋玉悲秋,秋固悲也。此诗写的是一片艳阳天气,写得衰飒如秋,给人以冷寂悲凉的感觉。草为东风所摇,新者日新,则故者日故,时光如此,人怎能不老?老得怎能不速?”此种描写和抒情,其手法和含义多为后人所模仿。例如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盂郊杂怨:“树有百度花,人无一定颜。花送人老尽,人悲花自开。”宋代舒直一落索“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欧阳修的渔家傲“料得明年秋色在。香可爱。其如镜里花颜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唐诗宋词的显著特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使唐诗宋词创出了分歧平常的诗境、词境,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唐宋文人适当地处理了诗歌情与景与事的关系,而对古诗十九首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唐诗宋词创下了中国诗歌的辉煌成就而光照千古,影响深远。 三、古诗十九首的意象对唐宋文学的影响 意象不是外在于主体的物象,它融合了创作主体丰富而复杂的情感,是与主体心灵世界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诗人抒发的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明月”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古诗十九首中,常于明月之下,走出一个游子或者一位思妇,长吁短叹,发其幽情,多为忧愤、思乡、怀人。明月何皎皎就是典型的例子: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此诗写闺怨离愁,诗中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其愁由明月引起。这也是一首典型的游子思乡诗,以明亮的月光笼罩整个诗境,造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感氛围。诗中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夜阑人静之时,一轮明月是最易引起乡愁的。游子忧愁不寐,望月兴叹等一系列动作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的痛苦,让人不免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孤凄的思乡之情,恰与眼前的景致完全融合。月亮的温馨静谧象征女性也象征母性,所以当游子浓浓思乡情结找不到寄托时便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月亮。明月的意象与思乡怀人的情感发生固定的联系,就是从这酋诗开始的。后来的许多诗人都反复到说此意,王维山居秋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般月亮是用来传达思念的,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亮又是永恒的象征,从而引起人们对生命有限、国运无常的感叹,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朱光潜先生说“中国古诗坛的上空,悬挂着一轮永恒的月亮”关于月亮与中国的话题是说不完的,含义也日趋丰富,而古诗十九首则是开启者。另外,古诗十九首的意象与作品的感伤、怨愤的感情基调是统一的。诗人用一些代表死亡,孤凄。瘦弱,阴郁的意象,表达他们真实的心灵世界。如“秋蝉”“蝼蛄”这种生命短促的意象就能传达对人生短促的慨叹。意象的精心选择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真切感人。在唐代韩盂诗派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尤其是孟郊多以充满幽僻、清冷、苦涩意象入诗,渲染凄冷寒寂、幽僻萧索的氛围,表现凄怆寒苦的生活就彰显了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影响。四、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技法对唐宋文学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也典型的体现了曲笔传情的艺术技法。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综合概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的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十九首”的语言,篇篇都表现出文人诗的特色。其中的思妇词不可能是本人所作,也还是出于游子的虚拟,这是诗人们以曲笔传情之法,在穷困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来,更加真切感人。如庭中有奇树就是非常鲜明的例证。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篇是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展现了折芳寄远的形象。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无人观赏,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而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一个终日盼望心上人在身旁而不可得,又强打精神攀条折荣的女子精神世界。“奇树”在她花事最盛的时候采摘,要把花儿送给心上人;那么,也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献出去,竟连向自己的心上人献出最珍贵的感情都无法叫对方得知,内心受到的压抑和摧残是多么深重和巨大。这些都是诗人在孤独的他乡想念家中妻子时,站在妻子的角度去设想的一切。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 这种曲笔更形成了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曲笔传情的艺术手法在唐诗中也有运用,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彼见我,更显意境高远。而后的白居易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因未“曲笔”便稍显直白,缺乏韵味了。 总之,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歌形式已经从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它在民歌的基础上经文人加工,使其更臻于完美,把五言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如刘勰称誉“五言之冠冕”,为五言新诗体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古诗十九首所创造的独特艺术手法,为后人所喜爱和习用。自隋唐始,继承发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作,始终绵绵不绝,特别是对唐宋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启迪,为诗词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注释: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胡应牌.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谢糠.四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杜,1961.朱光潜.谈美书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1.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陕西z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发布时间:2011-0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