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4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91611414
资源大小:1.27M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a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4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学设计.docx
a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4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将引导学生在前一节课观察白醋和小苏打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通过观察白砂糖加热后的状态、颜色、气味等,以及借助烧杯和勺子底部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现象,进一步认识到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产生了新物质。通过资料阅读,了解生活中有很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研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分析】学生在前两节课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已经关注到物质变化的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等,并且已经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产生了新物质。但学生对于“改变颜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等问题存在疑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2.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3.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的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2.体会到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物质变化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难点:对物质变化产生的物质进行实验、观察与考证分析,进一步明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蜡烛、蜡烛台、打火机(火柴)、钢勺、白砂糖、锡箔纸(包裹钢勺)、烧杯2个、水、钥匙、塑料杯(放白砂糖)、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 聚焦1.谈话:在本单元的第1课我们讲到厨房里物质的变化。厨房里的物质变化能给我们带来丰富多样的食物,其中我非常喜欢一种甜品,你来看看。(出示焦糖布丁)2.提问:你知道上面的焦糖是怎么来的吗?白砂糖变成焦糖,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预设:如学生能说出焦糖的制作过程,就顺着学生说说,我们今天用蜡烛进行加热,看能不能制作出焦糖。设计意图:以焦糖布丁为切入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加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能与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相呼应。二、探索(一)观察白砂糖加热的变化1.介绍白砂糖加热所需的材料。2.出示观察要点:(1)取一勺白砂糖,放在勺子里。(2)手握勺柄最外端,用蜡烛火焰的外焰加热。(3)仔细观察白砂糖的变化,并及时记录每一种变化现象。(4)观察结束后,将勺子放在有水的烧杯中。(5)不要离得太近,注意安全,避免烫伤。3.汇报:说说白砂糖加热过程中的现象,不同同学之间进行补充。并说说这些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预设:白砂糖熔化成液体白砂糖属于物理变化;颜色变深、变黑,产生气味属于化学变化。我们可以发现,放在水里的炭是不溶于水的。(可以增加一个演示实验)4.通过一个视频,再来看一下白砂糖加热的整个过程。得出结论:白砂糖加热之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过渡:其实,刚才在加热白砂糖的过程中,我们使用的蜡烛也在发生变化。设计意图:白砂糖加热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提醒学生从状态、颜色、气味等方面进行观察,可以使观察更具目的性。如加热后的白砂糖还是不是白砂糖,学生对此有强烈的质疑,可以用溶解实验来证明它已经不是白砂糖,寻找更多的证据。视频的呈现可以加深学生对加热白砂糖的认识。 (二)观察蜡烛的变化1.提问:蜡烛在燃烧过程中有哪些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2.学生实验。(1)用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加热5秒,然后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用手摸一摸)(2)将勺子放在蜡烛的火焰上方,加热5秒,然后观察勺子底部的变化。图一图二3.研讨:通过实验现象,说说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证据是什么。(尝试让学生使用这样的语言来回答:我发现了现象,它产生等物质,它是一种新物质,所以我判断它属于化学变化。)预设:蜡烛燃烧产生水分的实验比较抽象,如学生难以解释该现象,可以增加一个演示的对比实验用白炽灯加热烧杯,烧杯内壁不起雾。4总结:蜡烛燃烧产生了水分、炭黑等新物质,所以蜡烛的燃烧是化学变化。设计意图:使用加热过后的勺子底部观察炭黑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避免玻璃加热破裂。用干冷烧杯观察蜡烛燃烧会产生水分,是为了向学生传达科学的观察有时需要借助一些工具进行辅助。使用白炽灯进行对比实验,更容易促进学生理解蜡烛燃烧会产生水分。 (三)发现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谈话:请大家看图,从资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说说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的证据是什么。请用“这个变化产生等新物质,所以我判断它属于化学变化”来回答。1.钢铁生锈。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反应,会生成氧化铁,这就是铁锈。铁锈是一种棕红色的物质,它不像铁那么坚硬,很容易脱落。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如果不除去铁锈,海绵状的铁锈特别容易吸收水分,铁也就腐蚀得更快了。2.用酵母发面。酵母中存在转化酶、麦芽糖酶和酒化酶等多种酶菌。在用面粉烘制蛋糕的过程中,酵母菌和酶将面团中的淀粉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并产生各种糖、氨基酸、有机酸和脂类等。脂类使面团具有一定的芬芳气味,二氧化碳使面团变得蓬松、多孔、柔软、有韧性。淀粉在发酵过程中被分解为麦芽糖,所以面粉在发酵后有糖化或液化的现象。各种有机酸以乳酸为主,使面团呈现酸性。发酵温度越高,糖分越多,乳酸发酵越快。3.虾煮熟后变红。虾具有的颜色,主要是它们甲壳下面真皮层中的色素细胞在起作用。在高温蒸煮下,原来的色素受到破坏而分解,只有红色素尚存,所以虾煮熟后变成红色。设计意图:资料的呈现可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让学生了解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本环节也可以将阅读后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三、研讨生活中哪些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对我们是有利的?哪些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对我们是有害的?请举例说明。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使学生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与生活的关系,有些变化对我们是有利的,而有些变化对我们是有害的,在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并记录这些变化。【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手册对教科书的两个探究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第一个活动,观察蜡烛燃烧,能看到蜡烛发光,感受到蜡烛发热,烧杯内壁有雾,勺子底部产生黑色物质。产生的新物质是水和炭黑等。第二个活动,观察加热白砂糖,能看到白砂糖颜色逐渐加深、变黑;状态由固态变成液态,又变成固态;产生大量气泡;能闻到气味。产生的新物质有二氧化碳、焦糖等。多余空格可以根据学生的拓展活动进行观察记录。c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6浩瀚的宇宙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6课。从本课开始,学生将了解更为广阔的宇宙空间。银河系是比太阳系层次更高的天体系统。它是由恒星和其他各种天体组成的巨大天体集团,其中包括太阳在内的上千亿颗恒星和各种类似的星云以及星际物质。但是人们在长期的观测中发现,银河系以外更广阔的宇宙空间里,还有许许多多像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星系。这种河外星系,目前已发现约10亿个。本课学生将通过制作银河系模型了解银河系的结构,并通过观察、评价自己制作的银河系模型,提出一些对于宇宙有价值的问题。探索宇宙的结构及其运动是天文学家们的主要课题之一,教科书利用形象的资料展示科学家的一些重要探索成果:1.宇宙是由许多庞大的星系组成的,而且至今未发现其边界;2.宇宙还在不断地膨胀;3.恒星有一个较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通过这些知识,学生对宇宙的结构和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概念。如宇宙是浩大深邃的,是由许多庞大的星系组成的,星系奇异亮丽,恒星多彩变化,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总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宇宙有着无穷的魅力。【学生分析】学生上节课学习了星座的相关知识,接着会思考天空中还有什么,这使得他们对于宇宙充满了探索欲望。可能有些学生已经通过阅读课外科技类书籍或是观看网络视频资料,了解了一些关于宇宙的知识,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们对宇宙的探索欲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2.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膨胀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科学探究目标1.制作银河系模型,对模型进行评价和改进。2.根据模型,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和变化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越来越多。【教学重难点】重点: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膨胀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难点:制作银河系模型,对模型进行评价和改进。【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陀螺、纸片、米粒、胶水、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语:天空中的每一颗恒星都类似太阳一样发光发热,也有很多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我们的太阳系属于一个恒星集团银河系,那么,银河系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星系呢?学生自由分享。2.提出问题:宇宙中还有类似的星系吗?宇宙有多大?预设:宇宙的结构浩大而有序,第一级是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第二级是包含太阳系在内的银河系;第三级是银河系外和银河系一样大的星系集合河外星系;最后一级是宇宙,包含已知和未知的星系。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宇宙。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从广阔无垠的宇宙聚焦到银河系,使探究问题更明确,更有针对性。二、探索1.认识银河系。(1)教师介绍银河系的基本情况和数据,出示银河系的“侧视图”和“结构图”,标记出太阳在银河系中的大致位置。(2)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银河系像什么?你能描述银河系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2.建立银河系模型。(1)出示制作银河系模型的材料:陀螺、纸片、米粒、胶水。(2)讲解银河系模型的制作方法。在纸片上模拟画出银河系的“核球”和几条“旋臂”,画好后剪下来。把一些米粒粘在纸片上,模拟银河系的“恒星”。最后把纸片固定在陀螺上旋转。(3)学生制作并观察旋转的“银河系”模型。预设:学生会发现高速旋转过程中的“银河系”比静止状态下的“银河系”更接近银河系的“侧视图”。(4)教师引导学生对照银河系的“侧视图”,对我们制作的模型进行评价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设计意图:通过制作“银河系”模型,将银河系可视化,直观探究与银河系相关的内容,引发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更多有关银河系的问题。3.河外星系。教师讲解: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很多,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同时,教师出示一些典型的河外星系的资料和图片。提问:我们宇宙空间有多大?预设:不论对于地球、太阳还是整个太阳系来说,银河系都是一个无可比拟的巨大天体系统。但是,通过空间望远镜,人类发现了银河系以外的星系,例如仙女座星系、猎犬座星系等,它们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都在高速运动着。预设:宇宙还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设计意图:通过对河外星系的了解,学生认识到银河系并非宇宙的边界,银河系外还有广阔的宇宙空间,体会到宇宙的浩瀚及无穷魅力。三、研讨1.提问:银河系是怎样的一个星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银河系。预设:引导学生参照银河系模型,说出“巨大”“运动”等关键词。2.思考:宇宙有多大?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回答?学生自由分享他们知道的宇宙。预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1光年到底等于多少千米,当学生不能顺利读出那一长串零的时候,可能就会领悟到这个数字代表的距离之大,也可能会领悟到宇宙之大。3.设置情境,布置任务: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和河外星系的“外星人”有了联系,你能用中文格式写下我们的通信地址的吗?预设:在书写具体的通信地址时,我们需要考虑到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中国等之间的层级关系。设计意图:通过给外星人写信的方式,拉近学生与宇宙探索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宇宙探究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四、拓展组织学生观看恒星变化相关的视频资料。教师总结:宇宙充满着活力,组成宇宙的主要天体在不断地高速运动着,恒星还在发生着变化。【板书设计】【学生活动手册说明】本课的活动手册需要学生根据银河系的“侧视图”和“结构图”对自己制作的银河系模型进行评价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制作模型是“地球与宇宙领域”的重要学习方法,本课的模型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学生只需要照着示意图模仿即可。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评价,如外观是否与教科书中给出的“侧视图”相符合;米粒分布是否符合事实形状;米粒粘贴情况以及能否快速转动,等等。学生根据评价及建议可对模型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这里的制作模型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希望学生能够根据模型进行推理和想象,从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学的重点应是让学生去思考并提出有意思的问题,并不是让学生去解决所有问题。通过问题的交流和分享,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深层次激起学生探求宇宙的欲望。b教科版(2022秋)六年级科学下册4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通过对“厨房中的各种物质”的观察、特征的描述、用途及其发生变化的了解,使学生认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从而引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形成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学生分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吃的各种食物,它们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种动物、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学生对“物体”一词的概念比较熟悉,但对“物质”一词的概念比较生疏,二者的区别在于物体是学生可见的、可感受到的具体东西,而物质是客观的实在,不受人的意志的影响。学生能够看到很多物质变化的现象,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对水、食盐、铁锅等厨房中的物质特征进行观察描述。2.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科学态度目标初步养成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受身边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难点:有些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它叫做化学变化。【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水、玻璃杯、刚切开的苹果、金属勺、记录单、活动手册。为教师准备: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播放一段厨房视频,引出厨房里有很多物质。2.提问:你家厨房里都有哪些物质呢?学生讲讲自己家厨房里有哪些物质。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厨房里的物质。(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厨房导入,在视频中学生能快速找到自己平时所熟悉的厨房中的物质,再来谈谈自己家的厨房,从而引出今天的研究重点厨房里的物质及其变化。二、探索活动一:观察、描述厨房中的物质1.过渡:(PPT出示材料图片)请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厨房里常见的一些物质。介绍材料:水、玻璃、金属勺、苹果。2.PPT出示观察要求:(1)仔细观察,描述这一类物质的特征。(2)思考与讨论这一类物质有哪些用途,并记录下来。(3)一位同学仔细观察并描述一种物质,再轮流交换补充。注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3.小组内观察、记录。4.汇总:选取班内一个小组的记录,分工汇报,全班补充。5.小结:原来,生活中很常见的物体有着这么多的特征和用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根据前面科学课的学习,对厨房中常见的水、玻璃、金属勺、苹果等物质从感官上和物质特点上进行观察和描述,从而进一步认识这一类物质的特征和用途。活动二:厨房中的变化1.过渡:这些物质是一成不变的吗?2.进一步引导:生活中,你们观察过这些物质发生过哪些变化呢?请学生示范说一下。3.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并补充完整。4.汇报:选取一个小组的记录,分工汇报,全班补充。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学生脑洞大开的环节,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中可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的认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概括出物质都在变化,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较快,有些物质变化较慢。学生在大量的实例中对物质变化的不同有所感触,从而发现并提出物质变化有哪些不同。活动三:不同的变化1.过渡:这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变化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提出,教师总结规律:颜色变化、形状变化、大小变化、形态变化2.提问: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吗?水变成水蒸气后,还是同一物质吗?铁刀生锈后,铁锈和铁还是同一种物质吗?苹果切开后变黄了,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呢?玻璃摔碎后,和摔碎之前是同一种物质吗?边研讨边板书:苹果氧化、铁生锈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水变成水蒸气、水结冰、玻璃摔碎不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3.举例:生活中,你的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它们分别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验证:播放出示高清慢镜头视频,让学生在高清视频下看清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设计意图:本活动要求学生比较归纳两种物质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通过水的三态变化、苹果氧化、玻璃摔碎、铁生锈这四个典型变化,对有没有产生新物质进行讨论,使学生的思考方向更集中。最终,学生认识到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进而提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三、集体研讨1.分别出示铜狮、泡沫灭火器和烟花的图片,请学生说说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2.出示视频解答。设计意图:学生了解物质变化后,再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图片,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本节课所学内容,解释它们分别发生了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再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用视频的方式加以补充和完善,明确这些物质的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即发生了化学变化。【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本课记录的是厨房里各种各样物质的特征、用途及其发生的变化。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并结合已有的科学知识对厨房中的各种物质进行描述、记录。1.记录厨房里各种物质的名称,这里要注意提醒学生区别“物体”和“物质”,可以在学生记录前给予示范指导。2.通过感官观察描述各种物质的特征,描述趋向于物质的科学性描述,如固体形状、材料特征等。3.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各种物质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答案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