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专题资料(2021-2022年)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年2030年.docx

    • 资源ID:91618449       资源大小:129KB        全文页数:6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专题资料(2021-2022年)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年2030年.docx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引 言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要求,紧抓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大历史机遇,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向“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迈进的新阶段。尤其是新东城成立之后,迫切需要按照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科学确定新东城发展定位,制定未来的长远发展目标,推动新东城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经区委、区政府决定,特编制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本规划明确了未来20年东城区的发展定位、目标和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问题,是未来20年指导东城区科学发展,推进“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范围为东城区行政辖区,总面积为41.84平方公里。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关于大力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等。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30年。III目 录第一部分 回顾与审视:站在历史新起点1一、良好的发展基础1二、独特的优势条件3三、肩负的时代使命4四、面临的困难挑战6第二部分 定位与谋划:描绘未来新蓝图7一、发展定位7二、发展目标8三、总体战略10第三部分 任务与路径:实现发展新跨越12一、核心力再造提升文化软实力12(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12(二)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15(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17(四)提高全体市民文明素质17二、高端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17(一)做强两大优势产业18(二)做优四大支柱产业19(三)做大三大新兴产业20三、幸福感倍增共建共享和谐社会21(一)实现人口均衡发展21(二)打造国际化教育强区23(三)建设高品质健康城区24(四)构筑科技服务体系26(五)构建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27(六)创建平安和谐城区29(七)健全社会管理新格局30四、承载力提升打造宜居生活环境31(一)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32(二)完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33(三)创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34(四)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35五、国际化提速全方位融入世界37(一)大力提升对外合作与交流水平37(二)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发展环境38(三)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38第四部分 优化与拓展:构建空间新格局40一、整体空间格局40二、重点功能区建设41(一)一轴:打造文化传承发展主脉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轴41(二)两带:实现南北经济贯通联动王府井商业发展带41(三)五区:构筑东城经济多点支撑和平里商务新区43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45(一)构建地下空间总体格局45(二)推动地下空间综合利用46第五部分 实施与保障:健全规划新机制47一、组织保障47二、政策保障48三、资金保障49四、人才保障50五、规划调整50附件一:指标体系52附件二:名词解释55第一部分 回顾与审视:站在历史新起点一、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东城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的认识,逐步明确区域发展思路,深入实施“二三六三”核心发展战略和“天坛文化圈”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效显著,人文魅力更加彰显。探索形成“四个百分之百”保护经验和“保护风貌、改善民生、疏散人口、发展产业”四位一体的保护模式,完成了孔庙、国子监、钟鼓楼、普度寺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前门大街、南锣鼓巷、玉河、南池子等区域修缮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出台了关于保护和振兴老字号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手工艺)之乡”称号。开展了“皇城文化旅游节”、“前门历史文化节”、“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北京民族文化艺术博览园”等特色文化活动,使古都文化得以有效传承。 服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功能区建设积极推进。2005-2009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2.35亿元;人均GDP达1.9万美元,位列全市第二。产业服务化特征明显,第三产业比重达到95.3%,是全市三产比重唯一超过90%的城区。王府井现代化商业中心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南中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成功举办了“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商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区”称号。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全国领先,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等称号;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被评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成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不断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打造了“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明城墙文化体育节”等一批特色活动;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达到28277元,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实现“无社会救助盲点”目标。 城市管理逐步完善,城市品质显著提升。首创“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模式”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模式”,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各部门各尽其责、协调配合的城市管理格局,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奖”和“中国和谐管理城市奖”等荣誉,成为我国华北地区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国际花园城市”的城市(区)。城市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打造出皇城根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北二环城市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等一批环境建设精品工程,获得“国家卫生区”称号,城市环境品质和形象显著提升。二、独特的优势条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东城区作为中心城区,是首都功能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是国家和北京市行政、事业机构的主要集中地,集中体现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辖区内拥有全国重要铁路枢纽北京站和全市重要的综合换乘枢纽东直门交通枢纽;南部毗邻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北京南站;已建成的地铁1、2、5、13号线、机场线和即将建成的6、7、8、14号线贯穿东城或有节点相连。丰厚的多元文化资源。东城区有着丰富的以皇家文化、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全市历史文化遗存、胡同四合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密集的地区。旧城仅有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天坛均坐落在东城,从永定门到钟鼓楼7.8公里的传统中轴线“文脉”纵贯南北。拥有历史文化街区18.5片,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65处,挂牌保护院落413处,国家级及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区域融合了皇室、佛教、儒家、国学、会馆等传统文化,荟萃了奥运文化、演艺博览文化、出版文化、商业文化、体育文化等近现代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东城区未来发展最独特、最突出的优势。较强的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东城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均在全市位于前列,是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区和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地区。创建了学区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数字化社会救助体系、三级“信访代理”工作机制、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等一批特色服务与管理模式。率先提出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和城市综合执法模式。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高效的城市管理以及良好的政府服务,为区域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肩负的时代使命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上升。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北京顺应我国国情国力变化和国际地位提高的客观要求,在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之后,提出建设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在此背景下,区划调整后的新东城,在北京及国家发展中肩负着新的重要使命:一是要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大力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东城区作为首都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城区,承担着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重大责任,未来应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第一任务,保护好北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展现首都文化魅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东城区成为北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重要依托。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探索适应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发展的有效模式。东城区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大都市中心城区,未来应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探索一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着力提升区域的集约发展水平,推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类似城区发挥示范作用。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功能建设,提升区域综合服务水平。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将更加注重功能建设,不断增强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东城区要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四个服务”职能,坚持高端化发展方向,集聚各类高端要素,以高端要素强化高端功能,显著提升区域国际影响力。四是要坚持低碳、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东城区要积极顺应全球低碳化发展趋势,按照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走低碳型经济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低碳城区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人民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内容。东城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等发展,显著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努力建设有东城特色的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四、面临的困难挑战未来东城区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和挑战,发展环境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区域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文化资源为代表的区域资源优势尚未形成具有东城特色且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主导品牌形象,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旧城整体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任务仍十分艰巨,面临着体制机制相对滞后、人口疏散难度加大等难题。风貌保护、民生改善、人口疏散和产业发展等相互促进的有效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新要求。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公众对于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愿望越发强烈,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区域均衡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区域发展相对不均衡,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还不完善,难以很好地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发展活力有待提升。空间资源约束与可持续发展矛盾凸显。土地资源有限,人口过度聚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空间约束;土地利用结构还不尽合理,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部分 定位与谋划:描绘未来新蓝图一、发展定位东城区总体发展定位是: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立足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五个之都”的要求,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优势,加快“人文东城”建设,不断提升“首都文化”国际影响力,将东城区建设成为彰显首都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首都文化中心区;成为体现北京“世界城市”最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成为代表北京“世界城市”公共服务发展先进水平的重要窗口;成为能够体现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综合经济实力强劲的重要窗口;成为北京“世界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综合发展的集中代表和窗口城区。主要承担以下6项职能:首都政务服务重要承载区。切实为中央和北京市党政军领导机关创造一流的政务环境,把做好“四个服务”与促进区域发展相结合,进一步强化首都政治中心功能及国际国内交往功能。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第一任务,使东城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古都风貌的集中展示区;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模式,破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难题,在北京、全国乃至全球类似区域发展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区。统筹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内涵,打造皇家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核心品牌,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国际化水平,将东城区建设成为形象鲜明、特色突出、服务优质的国际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商业中心。坚持以文兴商、商旅结合,大力集聚国际、国内顶级商业品牌,不断提升“老字号”等本土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将东城区建设成为民族与国际融合、古老商业文明与现代时尚魅力交相辉映的国际一流商业中心,成为北京“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北京高端服务业重要集聚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金融、商务服务、体育等高端服务业,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国际知名机构、要素交易市场、高端人才等高端要素聚集,成为北京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宜居宜业文明城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创造公平公正、平安和谐、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将东城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质、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文明城区。二、发展目标按照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总体部署,“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分三步走:到2015年,在北京率先全面实现现代化,构建起“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基本框架,成为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名区”。到2020年左右,基本形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国际城市中心城区。到2030年左右,具有鲜明特色的“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基本建成,成为“文化软实力强劲、服务经济发达、公共服务优质、城市运行高效、人居环境和谐”的国际化、现代化中心城区。文化软实力强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区”,享有与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等世界级文化中心同等重要的地位。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整体全面保护,人文魅力充分彰显,发展活力显著提升;塑造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明素质显著提升。服务经济发达。文化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商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对区域发展支撑作用更加强劲;低碳服务、中医药产业、体育产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到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万美元。公共服务优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公共安全等社会公共服务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与“世界城市窗口区”相适应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服务优质和管理高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格局。城市运行高效。“智能城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市运行人性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水、电、气、热等生命线运行平稳,城市交通安全顺畅,城市环境优美舒适,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显著提升。人居环境和谐。区域人口规模适度,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不断向更高水准、更高品质迈进,到203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万元;“低碳城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三、总体战略未来20年,大力实施“两新四化”发展战略:打造文化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发展高端化、公共服务优质化、城市运行智能化、区域发展均衡化。打造文化新引擎。进一步强化“文化强区”理念,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方位探索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的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以体现文化价值、激发文化活力为核心,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确立“文化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化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服务支撑能力、对市民素质的提升作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显著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旧城内有机更新与旧城外集约利用相结合,大力优化地上空间格局,积极推动旧城内“保护风貌、改善民生、疏散人口、发展产业”四位一体发展;加强旧城外空间资源整合和用地功能置换;积极拓展地下发展空间,构建系统化、现代化的地下空间体系,促进城市部分功能由地上转入地下;大力发展总部、交易、电子商务等具有空间张力的高端产业,拓展虚拟空间;通过人口疏散以及行政办公、公共服务等功能疏解,积极寻求与其他区县协同发展。产业发展高端化。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体育等知识含量高、附加价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研发、设计、交易等高端环节,加快高端要素聚集,显著提升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公共服务优质化。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公共服务的“标准化”、“社会化”、“信息化”建设,建立惠及全民、优质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城市运行智能化。树立“智慧城市”理念,不断完善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智能楼宇、智能交通、智能社会服务管理、智能城市管理、智能生活等建设,显著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能城区”。区域发展均衡化。统筹兼顾,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加强重点产业功能区及各类产业资源联动发展;显著改善旧城生活工作环境质量,提升旧城发展活力,提高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58第三部分 任务与路径:实现发展新跨越一、核心力再造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积极融合世界文化精髓,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显著提高文化的竞争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使文化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第一任务,按照“整体保护,全面保护”要求,坚持“四个百分之百”原则,采取“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多元突破、品质提升”发展思路,加强旧城整体风貌保护,加快人口疏散、居民住房改善及综合环境整治,积极引入适宜旧城发展的高端产业,显著提升区域环境品质,形成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实现科学发展的格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成为“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最富魅力的区域。加强旧城整体风貌保护。坚持整体保护原则,延续旧城平缓开阔、轴线突出、东西对称、标志点缀、水系穿插的传统空间形态。重点保护传统中轴线区域的历史空间形态和传统风貌特征,恢复中轴线上标志性建筑,加强钟鼓楼、皇城、前门、天坛、永定门等节点的保护,集中打造“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轴”;保护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和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廓;恢复玉河、前三门护城河等水系,创建滨水生态化景观;以故宫、皇城、传统中轴线为中心,综合考虑文物及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的空间控制要求以及城市节点、特色街道和特色街区的城市设计要求,组织编制分区域建筑高度、体量、形态及色彩控制规划,保护旧城平缓开阔的传统空间尺度和形态特征。实现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按照“有利于保护传统风貌、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部完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改造,完成对现存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四合院的保护和修缮,保护特有的“胡同-四合院”居住形态与空间特征,对不符合传统风貌保护要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加以整治、改建或拆除。综合考虑区域文化资源特色、现有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分类引导。皇城、东交民巷等历史文化街区,未来以强化首都政务、文化功能为主,按照“做好四个服务、构建和谐宜居街区”的高标准要求,优化区域人居环境,为北京市及国家政务办公创造良好环境,适度发展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等产业。钟鼓楼、雍和宫-国子监、北锣鼓巷、南锣鼓巷、前门等历史文化街区,未来应积极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潜力,植入适于保护区发展的特色产业,并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区域人口疏散、基础设施完善以及居住环境改善。张自忠路北、东四三条至八条、东四南等历史文化街区,未来以居住功能为主,在加强居住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采取“散点式开发、多路径发展”的模式,促进文物保护单位、挂牌四合院等的利用。推进文保单位及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与利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普查、升级和保护,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分类保护,完成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修缮工作;加大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建设控制地带的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对地下文物的勘探、鉴定和保护工作。积极鼓励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逐步实现向社会开放,引导社会力量加强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挖掘利用,打造若干特色文化传播、展示、交流中心,积极拓展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功能。制定和完善挂牌保护院落的评定标准、保护措施及管理规定,完成有文化价值和利用价值的挂牌保护院落的保护修缮;支持和引导产权单位、私房主以及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四合院的开发利用,发展特色商业、文化创意、商务办公等产业。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力度,重点保护戏剧、音乐、字画、中医针灸、服饰、庙会、老字号、传统手工艺、传统地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集中展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适合产业化运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组织文化研究机构、市场营销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传承开发,形成新的传承活力。推动老字号企业商业化、品牌化发展,增强老字号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市场化运作能力。(二)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挖掘文化价值为核心,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促进特色文化与旅游、创意设计、商业商务等多领域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壮大文化经济规模,将文化经济打造成为东城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加强一批特色文化产业街区建设。以“彰显特色文化、聚集特色产业、实现特色化发展”为目标,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街区,使之成为东城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挖掘国子监、孔庙等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建设国学文化交流中心,吸引一批国学文化展示、国学教育培训、国学创意设计等企业和机构聚集,打造国子监国学文化产业特色街区;推动钟鼓楼时间文化广场建设,积极发展时间文化展示以及融合时间文化要素的创意设计、民俗体验等产业,打造时间文化产业特色街区;加快南锣鼓巷业态优化提升,形成集创意设计、文化演艺、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文化休闲街区;充分挖掘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的建筑文化、商贾文化、梨园文化、会馆文化等传统历史文化,打造集中展示老北京居住、饮食、娱乐于一体的民俗文化展示区;以新太仓东部、雍和宫南部、中医科学院等为核心,共同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区,发展中医药文化展示交流、研发服务、养生保健、中介服务等产业;以“大隆福”理念,整合区域资源,构筑高端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品创作与交易中心;实施南新仓北延南扩,建设高端文化休闲街区。培育壮大文化要素市场。进一步提升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建设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打造集文化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文化产权交易于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业、文化团体、文化市场中介机构等之间的关系,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促进文化市场的有序发展。加快区属国有文化生产经营单位改革,发挥区属国有文化单位的引导作用,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推动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利用。推动设立各种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繁荣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文化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高端人才聚集,提升文化要素的国际化配置能力。促进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国学、国医、国粹等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主题旅游活动,做大做强“皇城文化国际旅游节”品牌,以旅游推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发展质量。推动文化与商业融合发展,打造“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前门历史文化节”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业文化活动,开发一批具有东城文化元素的特色旅游商品,形成“以文兴商、以商养文”的发展格局。积极促进文化与创意设计、商务服务、中医药、体育、教育培训等其他领域融合发展,打造“国学文化节”、“戏剧文化节”、“中医药文化节”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新型文化产业业态,增强文化经济发展活力。(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打破“区属”范畴,深度挖掘、整合区域内各类文化资源,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国家、市、区三级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深度共享共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全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构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企业市场化供给”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针对不同群体差异化地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打造一批特色性公共文化活动,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四)提高全体市民文明素质坚持以文化人,充分利用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市民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文明引导行动,倡导人们养成文明生活理念,努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二、高端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坚持“高端化、低碳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导、以文化经济为特色、以总部经济为支撑的经济高端发展格局,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和商业服务业两大优势产业,做优旅游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四大支柱产业,做大中医药产业、低碳服务业和体育产业三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向总部、创意设计、交易等高端环节提升,不断壮大东城经济规模,显著提升产业集约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一)做强两大优势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整合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资源利用途径,以发展文化艺术、文化版权、文化传媒为重点,聚集关联资源,壮大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增强东城在北京乃至全国文化产品和服务领域的影响力,使之成为东城区最具活力、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力争到2030年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8%。大力发展以文化演艺、工艺美术、艺术品交易为核心的文化艺术产业,聚集和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品牌剧目、文化演艺运作机构、艺术大师等,努力将东城区建设成为中外文化演艺荟萃之地、国际工艺美术中心和世界级艺术品交易中心。依托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壮大版权交易规模,加快版权评估、版权投融资、版权代理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聚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版权交易和服务中心。推动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升级拓展,围绕出版产业上下游环节,逐步形成创意设计、出版、发行、运营、技术支持、衍生产品等融合发展的“大出版”格局;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数字新媒体产业,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传媒产业集群。商业服务业。以王府井商业发展带为核心,促进王府井大街、崇雍大街(银街)、金宝街、祈年大街、崇外大街等联动发展,培育和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商业业态升级,大力引进国际高端品牌,重点发展商业综合体、旗舰店、品牌店、商业连锁、高档会所等业态;积极培育本土民族品牌,保护和提升老字号品牌价值,扶持大型民族企业集团发展,使民族商业成为东城区商业的金名片和重要支撑;组织策划一批商业文化活动,促进商业与文化创意、旅游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体系,推进服务方式的现代化、网络化、规范化,努力形成“高端商业发达、特色商业彰显、社区商业便利、市场环境优化”的商业发展格局。(二)做优四大支柱产业旅游业。整合旅游资源,以特色文化为灵魂,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品牌塑造为核心,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抓手,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策划一批特色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发一批文化旅游主题项目,形成以文化体验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以国际高端商务旅游市场为目标,大力发展会议旅游、奖励旅游等形式的商务旅游,加强国际旅游交流合作,构筑文化、商贸、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大旅游”格局,努力把东城区建设成为文化氛围浓厚、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服务优质、配套设施完善的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金融业。稳步推进传统金融发展,重点吸引私募基金、风险投资、信托、担保等新型金融企业或机构聚集,加快期货、产权等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以绿色金融和文化金融为核心的产业金融,积极培育消费金融,进一步提升在北京金融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在东城区设立区域性总部或营销、结算、运营等职能型总部以及投资性公司;着力推动会议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咨询调查、广告、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业,形成功能完善、服务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业。巩固发展电信业,大力发展移动增值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影视、电子商务等领域业务;围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积极培育发展信息安全、系统集成、网络服务、监测服务等新型业态,不断提升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水平。(三)做大三大新兴产业中医药产业。以中医药文化品牌塑造和高端中医药产业资源汇聚为切入点,重点发展中医药研发服务、中医药展示交易、中医药保健养生及中医药中介服务等领域,大力吸引一批国际知名的中医药企业总部、中医药研发机构、中医服务机构和中医药交易中心,聚集一批中医药养生会所、中医药教育培训、中医药知识产权交易、中医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等机构或企业,促进中医药产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全面提升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低碳服务业。大力发展碳金融,积极培育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服务体系,推动企业碳管理咨询服务、CDM咨询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发展;加快节能环保监测诊断服务、节能环保咨询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和机构聚集;加强与区内大型能源央企的战略合作,推动建立低碳产业园、低碳产业融资平台、低碳产品认证中心、低碳城市技术研发中心等,不断壮大低碳服务业规模。体育产业。以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为龙头,整合区域体育产业资源,大力引进体育企业总部,着力推进体育品牌赛事组织与策划、高科技含量的体育产品研发与展示、专业化的体育中介、高附加值的运动休闲等领域发展;推动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产权交易中心、体育产业投融资平台,形成有利于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要素市场,着力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三、幸福感倍增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国家及北京市社会领域各项改革与发展要求,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加强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多层次、高水平”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服务优质、多元参与、管理高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格局,显著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优质均等发展水平,建设有东城特色的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一)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建立人口发展与调控长效机制,积极调控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素质全面提升,逐步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有效控制常住人口规模。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通过与郊区县建立疏散人口安置合作机制、以行政办公和公共服务等城市功能疏解引导人口外迁等途径加快旧城人口疏散力度;通过拆除私搭乱建建筑、加强对腾退四合院的功能引导、推动产业高端化升级等降低旧城流动人口规模;严格控制高密度住宅项目建设,防止出现因二次改造带来的大量居住人口涌入;坚决贯彻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区级、部门、街道、社区、企业等多主体、多层次、跨部门的人口调控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公安、流管、人口计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部门合作,建立健全可量化、可评估、可监测的人口动态管理预警机制。力争到2030年,全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65万人左右,旧城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40万人左右。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倡导“健康生育”理念,开展科学婚孕检,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就业人口结构优化;营造育才、聚才、用才、留才的良好环境,吸引高素质人口进入;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全面提升区域就业人口职业技能素质;建立健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口健康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引导流动人口有序流动,调控流动人口过快增长;建立流动人口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实施流动人口契约式、社区化管理,实现流动人口的及时动态管理;做好流动人口的就业服务、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工作,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实现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统一管理、统一服务。(二)打造国际化教育强区坚持“教育优先、全面育人”的发展理念,着眼于“促进每个社会成员的终身发展”,构建惠及全民、功能完善、优质资源丰富且布局合理的现代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形成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协调充足发展的新局面,充分满足群众对公平教育、个性化教育和优质教育的需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教育强区,使东城教育成为“首都文化中心区”的重要内涵、“世界城市窗口区”的鲜明亮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的典型示范。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面开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动态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创新小学、初中优质资源共享制度,推进学校标准化和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学生全面个性成长。创新办学模式,实现高中多元特色发展,健全拔尖人才和特色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校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拓展校外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充满活力、校内外融通的科技、人文、体育教育体系。实现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与中学、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积极支持民族教育,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充分重视特殊教育。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推动教育国际化。建立开放便捷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广泛开展以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为重点的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更新继续教育理念,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到203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以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95%以上。加强学习型街道、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建设,以学校、学区(社区)学习基地和中心为载体,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休闲教育,全面提升居民素质。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文化休闲教育相融通的机制,全日制与业余学习互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开放便捷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教育人才队伍。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

    注意事项

    本文(专题资料(2021-2022年)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年2030年.docx)为本站会员(可****阿)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