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模板(共8篇).docx
-
资源ID:91649264
资源大小:58.20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模板(共8篇).docx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模板(共8篇)篇:教师资格证小学教案设计设计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学习_,学生能够_(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_,学生能够_(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_,学生能够_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发展/提高学生·····教学方法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课主要采用:故事导入/直接导入/游戏导入/情景导入等等(具体怎么导,需简单阐述)这种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课题。(二)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时,为了突出本节课的第一维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初步感知,学习完成后,会对重要生词(语文,其他科目视具体情况而定)进行讲解,具体过程如下:(讲授第一维目标)通过这种方法,既体现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部分讲授完成后,开始讲解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先进行探究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方法,然后,结合实例,对··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具体过程如下:(讲授第二维目标)通过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方法,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三)巩固练习根据各科目自行设计。(四)小结(五)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以基础算式为主,选做题会选用一些开放性较高,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思考的问题,以满足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难点,彰显文章主题。第2篇:小学教师资格证教案教案范例一、课题:立定跳远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和了解立定跳远,熟记动作要领。2能力目标:通过老师引导讲解,小组讨论练习,掌握立定跳远这一技术动作。3情感目标: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立定跳远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其中的乐趣,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果断、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学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进行安全教育,安排见习生。(2)青蛙跳。2新课讲授(1)讲解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示范练习动作。动作方法:第一部分预备姿势:两脚平行自然开立,上体稍前倾,两腿屈膝,两臂后举。第二部分起跳:两臂向前上方用力摆起,同时两脚用力蹬、展开,迅速向前跳出。第三部分腾空:起跳后充分挺胸、伸髋,使身体尽量伸展。第四部分落地:两腿屈膝举起,两臂摆至体前,小腿尽力前伸,最后两脚跟着地,达到屈膝缓冲,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带领学生集体进行立定跳远的分解动作的练习,针对重难点着重练习。集中纠正,个别辅导,观察和鼓励学生多练习。将学生进行分为人数相等的四组,每组安排小组长进行组织管理,练习完整动作,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自由结伴练习,让学生相互交流帮助指出对方的不足。(2)游戏练习: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在规定的起跳线后,每组派出一名成员用立定式跳远来完成“立定跳远接力赛”,后面的队员在前面队员落点上跳跃接力,以累计成绩评出优胜队。(3)结束部分整理放松总结讲评师生再见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3、通过小组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1、复习师:在“认物体”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4个好朋友,它们分别是:(教师出示模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2、引入师:今天,我们要通过活动继续研究这些形体,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征。全班分为4组进行活动,每组选一种形体作为本组的代表。哪个小组爱动脑、合作好,就从老师的智慧袋里摸出代表这组的一个形体,记一分,最后比一比哪组得分最多。上海华图这里将教材中“摸一摸”这一教学环节贯穿于整节课中,在学生发言或小组活动评价后都可以进行摸一摸,增强了教学的整体性。在“摸一摸”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将习得的形体表象与手中能触摸到的形体进行一一对应,才能将所需要摸的一种形体从众多形体中挑选出来,因此一个学生虽然只摸一种形体,事实上对四种形体都进行了识别。二、活动安排1、滚一滚师:老师这儿有个滚板,如果让这4种形体同时从上滚下来,小朋友们猜猜看,哪个会滚得快些?哪个会滚得慢些?不管学生预想的是什么样的结果,教师先不给予评价,让各小组进行活动,学生通过滚一滚、看一看可以发现:球和圆柱滚得快一些,长方体、正方体滚不起来,只能从滚板上慢慢滑下来。再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说一说为什么球和圆柱滚得比较快,而长方体、正方体却不行呢?通过滚一滚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曲面与平面的不同:曲面可以滚动,而平面却不可以。从而感知了球、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2、堆一堆发给每组10个相同的形体,堆一堆,看哪组堆得稳、堆得好。活动后,对堆的结果进行评讲:正方体组与长方体组堆得比较顺利,而圆柱组与小球组未能堆成功。师:正方体组与长方体组堆得好,而圆柱组与小球组堆得不好,所以我们要给正方体、长方体组各加一分,同意吗?上海华图这时会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辩:圆柱组与小球组之所以没能堆好,不是小组合作得不好,而是材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教师用这种方式很自然引导学生在思考: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能堆得好,而球与圆柱不容易堆得好,从而体会到曲面的不稳定性与平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再让小球组、圆柱组分别与长方体组、正方体组交换材料,再次进行活动体验。3、说一说通过滚一滚、堆一堆的活动,学生已初步感知了四种形体的特点,再让学生说说这四种形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得到了运用。如:汽车轮子的形状近似圆柱,为什么不把轮子做成正方体呢?盖房子的砖头是长方体的,为什么不做成球的形状呢?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可以加强学生对各种形体特征的认识,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4、猜一猜让这四种形体中的一种从窗口中露出它的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这会是哪种形体,如图:(长方体)(正方体或长方体)(圆柱)(圆柱)这样的练习不做统一要求,目前,学生是通过完整的观察来识别形体,而这里是通过局部的观察识别形体。一部分学生有困难是正常的,但大部分学生可以进行正确的判断。对于第2种情况,如果学生认为可能是正方体,也有可能是长方体,要给予表扬。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思想。5、搭一搭上海华图学生分小组搭一搭,比比哪组搭的快搭得好。评讲时,可以让学生说说选择积木的理由。如房子为什么选择长方体或正方体,车轮为什么选择圆柱体等等。6、数一数如图P29数一数。这三幅图的出现是按由易难的层次安排的。在数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如从左往右,从上到下地数。三、课堂小结统计各组得分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综合性评价:是否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是否敢于与老师进行辩论;是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课前准备1、4快滚板,4套积木;2、完全一样的长方体积木、正方体木快、乒乓球、圆柱各10个;3、4种形体模具;4、准备一个智慧袋,里面装有4种形体各10个;5、一个挖空的木版;上海华图第4篇: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教案:周长(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1、周长的认识。2、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难点: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树叶图片。(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三)教学过程: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用多媒体演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步路线,让学生观察跑步路线是否相同,分小组讨论不同在哪里,在矛盾形成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而涨,当学生观察得出结果:一次沿着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一点。在此同时教师揭示周长的概念:刚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的比较,学生的脑中形成了周长完整的表象。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合作交流,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感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长的概念。二、动手操作,落实概念。在学生的具体观察,比较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多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了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三、因势利导,探索发现。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在学生对周长有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组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用绳子量套在图形上,在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把图形简下来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滚动剪下来的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形的周长。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这时再出示图形中较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2厘米3厘米让学生求出他们的周长,这对于计算出以上具体图形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信手拈来的简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以下几种做法:长方形的周长:4+2+4+2=12(厘米)4×2+2×2=12(厘米)(4+2)×2=12(厘米)正方形的周长:3+3+3+3=12(厘米)3×4=12(厘米)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法,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四、解决实际问题。1、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A、B、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测量移动等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边线移动的过程,直观地说明每组题中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2、伍校长想在咱们学校周围修上一堵新围墙,你能帮伍校长算算围墙要修多长吗?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求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5篇: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位置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位置【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点,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升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过程】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1.谈话引入。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老师们都很想理解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能够吗?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能够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能够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行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画图的方法: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么放?(课件)把座位图转过来,班长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没变,还是第四列第三行,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2)探究新知。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我的,我的位置在第五列,第4个)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板书:(2,5)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3)巩固新知。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板书出来。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对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1,5)(4,2)(3,3)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C、小游戏:接龙。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对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先让学生在心中想好你想叫得同学的位置。D、寻找新位置。同学们都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了吗?下面这个环节要检验你们每一个同学是否真的会了。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学生的数对里有两个特殊设计:(3,)和(,3)二、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你能看懂这张图吗?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用数对说出飞禽馆和南门的位置。请你写出狮虎山,猴山,大象馆的位置。观察这三个地点在图中的位置和他们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请你设计一条路线:(1)从南门进,从北门出。(2)经过所有的景点。(3)不走重复路线。用数对写出路线方案。2.老师的礼物。老师相送给每位同学一份礼物,但是只有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的同学才能看到这份礼物。学生按照数对涂色。介绍经验:这么多数对,你是怎么做到不丢不重,又准确的找到位置的。看来这些同学取得成功时有方法的,老师真心祝贺你们,没有成功的同学也别气馁,老师把信心送给你们,只要吸取好的经验,下次一定会成功。思考:在这幅图中,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和之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方法一样,一组数对表示一个方格,而不是一个点)3.第5页第4题第(2)小题:描出下列各点并按字母顺序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这道题的构图方式和刚才的心行构图有什么不同?三、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四、小结五、小小设计师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构图方式,用数对确定位置,设计一个图案。把设计方案和效果图都记录在图表纸上。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2、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3圆锥有什么特征?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3)学生分组做实验。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它组也是这样的吗?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经过比较你发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重复叙述公式。)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A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B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C教师板书:×19×12=76(立方厘米)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3练习题。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1.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四、巩固练习: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立方米3a立方米9立方米(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立方米(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2、学生操作: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六、作业:书本44页第3、4、5.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例1:×19×12=76(立方厘米)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例2:(1)麦堆的体积:3.14×()=12.56(平方米)12.56××1.2=5.024(平方米)(2)小麦的重量:5.024×735=3692.64(平方米)3693(平方米)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第7篇: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推荐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2、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3圆锥有什么特征?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三)进行新课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等高)(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3)学生分组做实验。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三)巩固反馈1口答。填空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A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B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C教师板书:×19×12=76(立方厘米)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3练习题。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1.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四、巩固练习: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立方米3a立方米9立方米(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立方米(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2、学生操作: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作业:书本44页第3、4、5.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例1:×19×12=76(立方厘米)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例2:(1)麦堆的体积:3.14×()=12.56(平方米)12.56××1.2=5.024(平方米)(2)小麦的重量:5.024×735=3692.64(平方米)3693(平方米)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教师招聘面试数学试讲高分技能在教师招聘考试的数学试讲中,当教学内容和其他条件确定后,教学方法将是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也就意味着试讲过程能否打动评委,因此优选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就十分必要了。在过去五年的教学活动中,我细心研究了新课程的评价标准,发现新课标较侧重考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另外数学课程的学习更加注重解法多样性,目的是要加强学生的思维广度。教学过程一改以往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求数学课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认识到这些以后,我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一些建议。1注重指导学生对数学资料的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到数学能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它是最基础的能力。在试讲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巡视中逐一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看懂例题,完成练习;随后,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因此,在数学课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自主学习,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注重知识生成和发展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众所周知,数学的概念、公式和定理是十分重要的,但这绝不能只让学生简单的背熟。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建议教师不要片面追求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做法,结合教学内容,认真设计出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剖析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案例:认识角教师拿出两个角,一个是边很长的角(角大),另一个是边相对很短的角。(角小)师:我手中的两个角大小怎样?生:边长长的那个大。师立即把张口调的很小。生:跟边长没有关系。所以角的大小只跟什么有关?师:这两个角大小区别很明显我们可以一眼就看出来,如果两个角的大小区别不是很明显,又怎么比较大小呢?学生通过努力找到不同的方法,比较后得出用顶点先重合,两个角的同一侧边也重合比较张口大小。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学生既认识了决定角的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3.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新课程十分注重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要求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试讲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概念公式或方法原理告诉学生,而是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自我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的解法:解不等式3(1+x)3x-x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时代在飞速地发展,教师们必须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新课程下的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创造能力,最终将他们培养成为时代需要的学习型和创造型人才。因此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能够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应用在试讲的过程中的考生们更能获得评委的认可。关于理论如何指导实践,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还应多多练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年级上册第-单元的内容,探究学生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掌握-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把-作为本节课重点,把-作为难点三教法学法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理解能力,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讲授引导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学法上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法,于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四教学过程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节课设计如下环节: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我通过情景导入的方法引入新课,孩子们,请认真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可能会说-,在学生纷纷发言的基础上,我适时总结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入新课,出示课题。(这样的设计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出处处有数学,为探究新知埋下伏笔)环节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把学生看成重要的学习资源。因此本环节,我大胆放手,把学生分成小组,结合本节课知识特点,我设计以下步骤:1自主学习,独立动手2小组合作,质疑探究。3选派代表总结发言。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也会及时走入学生中,发现问题,适时引导。对代表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结合学生的发言,正确概括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