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管沟施工工艺标准【实用文档】doc.doc
电缆管沟施工工艺标准【实用文档】doc文档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电缆管沟施工工艺标准本施工工艺标准是根据济南供电公司生技部生配(2005)022号关于下发电缆管沟“四防”工作有关措施的通知,由电缆工区工程科等单位共同编制完成。 本施工工艺标准在编制过程中,编制人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借鉴了建筑工程中相关的施工工艺标准,结合电缆管沟工程的实际管理经验,坚持了“严把工艺关,投产即达标"的指导思想,并广泛征求了各有关单位的意见,由电缆工区工程科编制完成。 本标准的编制是将有关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与电力管沟施工经验相结合,形成新的电力电缆管沟施工工艺标准,以统一济南供电公司电缆管沟工程施工的质量标准和程序。本标准规定了电缆管沟施工中各分部工程的施工工艺;提出了各分部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本标准结合其他有关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使用. 为了提高标准质量,请各单位在执行本工艺标准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反馈给电缆工区工程科,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参考规范: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1 GB5002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2 GB50009-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3 GB50003-200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4 DL/T5161.15161.17-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5 GB50168-92 范 6 GB50303-2002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7 GB5 8-2002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8 GB5 42002 9 GB5 32002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10 GY1021996 机械挖土工艺标准 11 GY105-1996 机械回填土工艺标准 12 GY2091996 素混凝土基础施工工艺标准 砖混、外砖内模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13 GY4071996 绑扎工艺标准 14 GY6021996 一般砖砌体砌筑工艺标准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施工15 GY420-1996 工艺标准 16 GY902-1996 抹水泥砂浆工艺标准 17 GY904-1996 混凝土内墙、顶抹灰工艺标准 18 GY3011996 防水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 一、机械挖土施工工艺标准 1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电力管沟等机械挖土。 2 施工准备 2.1 土方开挖前,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上障碍物清除和处理完毕,地下管线情况勘查清楚。直埋管沟槽开挖必须以完整井段进行。 2。2 场地的定位控制线(桩),标准水平桩及基槽的灰线尺寸,必须经过现场监理检验合格;并办完分部报验手续。 2.3 夜间施工时,应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应设置明显标志,并要合理安排开挖顺序,防止错挖或超挖。 2.4 开挖有地下水位的基坑槽、管沟时,应根据当地工程地质资料,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一般要降至开挖面以下0.5m,然后才能开挖。 2.5 施工机械进入现场所经过的道路、桥梁和卸车设施等,应事先经过检查,必要时要进行加固或加宽等准备工作。 2。6 在机械施工无法作业的部位和修整边坡坡度、清理槽底等,均应配备人工进行。 2。7 熟悉图纸,做好技术交底。 3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确定开挖的顺序和坡度 分段分层平均下挖 修边和清底 3.2 坡度的确定: 3。2.1 位于现状快车道下进行刨掘开挖的不允许放坡。遇到地下水位较高、土质较差地段可提前上报降水、抽水、支护方案,经现场监理、业主批准后方可实施 3.2.2 挖深不超过1。5米的沟槽原则上不允许放坡,具体视土质、地下水位等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3.2。3 挖深在1.5米以上的沟槽根据土质情况,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进行坡度确定,并由现场监理测量现场实际工程量 3。2。4 挖方经过不同类别土(岩)层或深度超过10m时,其边坡可做成折线形或台阶形. 3。3 开挖基坑(槽)或管沟时,应合理确定开挖顺序、路线及开挖深度. 3.3。1 采用推土机开挖大型基坑(槽)时,一般应从两端或顶端开始(纵向)推土,把土堆向中部或顶端,暂时堆积,然后再横向将土推离基坑(槽)的两侧。 3。3。2 采用铲运机开挖大型基坑(槽)时,应纵向分行、分层按照坡度线向下铲挖,但每层的中心线地段应比两边稍高一些,以防积水。 3。3.3 采用反铲、拉铲挖土机开挖基坑(槽)或管沟时,其施工方法有两种; 3。3.3.1 端头挖土法:挖土机从基坑(槽)或管沟的端头以倒退行驶的方法进行开挖。自卸汽车配置在挖土机的两侧装运土。 3。3.3.2 侧向挖土法:挖土机一面沿着基坑(槽)或管沟的一侧移动,自卸汽车在另一侧装运土. 3。3.4 挖土机沿挖方边缘移动时,机械距离边坡上缘的宽度不得小于基坑(槽)或管沟深度的1/2。如挖土深度超过5m时,应按专业性施工方案来确定。 3.4 土方开挖宜从上到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随时作成一定坡势,以利泄水。 3.4.1 在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槽壁和边坡的状态.深度大于1。5m时,根据土质变化情况,应做好基坑(槽)或管沟的支撑准备,以防坍陷. 3。4。2 开挖基坑(槽)和管沟,不得挖至设计标高以下,如不能准确地挖至设计基底标高时,可在设计标高以上暂留一层土不挖,以便在抄平后,由人工挖出。 暂留土层:一般铲运机、推土机挖土时,为20cm左右;挖土机用反铲、正铲和拉铲挖土时,为30cm左右为宜。 3.4。3 在机械施工挖不到的土方,应配合人工随时进行挖掘,并用手推车把土运到机械挖到的地方,以便及时用机械挖走。 3.5 修帮和清底.在距槽底设计标高50cm槽帮处,抄出水平线,钉上小木橛,然后用人工将暂留土层挖走。同时由两端轴线(中心线)引桩拉通线(用小线或铅丝),检查距槽边尺寸,确定槽宽标准,以此修整槽边.最后清除槽底土方。 3.5。1 槽底修理铲平后,进行质量检查验收。 3。5.2 开挖基坑(槽)的土方,在场地有条件堆放时,一定留足回填需用的好土;多余的土方,应一次运走,避免二次搬运。 3.6 雨、冬期施工: 3。6。1 土方开挖一般不宜在雨季进行,否则工作面不宜过大,应逐段、逐片分期完成. 3。6。2 雨期施工在开挖基坑(槽)或管沟时,应注意边坡稳定.必要时可适当放缓边坡坡度,或设置支撑。同时应在坑(槽)外侧围以土堤或开挖水沟,防止地面水流入.经常对边坡、支撑、土堤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3.6。3 土方开挖不宜在冬期施工.如必须在冬期施工时,期施工方法应按冬施方案进行. 3.6.4 采用防止冻结法开挖土方时,可在冻结以前,用保温材料覆盖或将表层土翻耕耙松,其翻耕深度应根据当地气温条件确定。一般不小于30cm。 3。6。5 开挖基坑(槽)或管沟时,必须防止基础下基土受冻。应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适当厚度的松土。或用其他保温材料覆盖.如遇开挖土方引起领近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地基和基础暴露时,应采取防冻措施,以防产生冻结破坏。 4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4.1.1 柱基、基坑、基槽、管沟和场地的基土土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严禁扰动。 4.2 允许偏差项目,见下表。 土方工程的挖方和场地平整允许偏差值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用水准仪检查 表面标高 +0,50 1 用经纬仪、拉线和尺量检查 长度、宽度 2 0 观察或用坡度尺检查 边坡偏陡 不允许 3 5 成品保护 5。1 对定位标准桩、轴线引桩、标准水准点、龙门板等,挖运土时不得撞碰,也不得在龙门板上休息。并应经常测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和边坡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定位标准桩和标准水准点也应定期复测和检查是否正确。 5。2 土方开挖时,应防止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道路、管线等发生下沉和变形。必要时应与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协商,采取防护措施,并在施工中进行沉降或位移观测。 5。3 施工中如发现有文物或古墓等,应妥善保护,并应及时报请当地有关部门处理,方可继续施工。如发现有测量用的永久性标桩或地质、地震部门设置的长期观测点等,应加以保护。在敷设地上或地下管道、电缆的地段进行土方施工时,应事先取得有关管理部门的书面同意,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以防损坏管线,造成严重事故。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基底超挖:开挖基坑(槽)管沟不得超过基底标高。如个别地方超挖时,其自理方法应取得设计单位的同意,不得私自处理。 6。2 基底未保护:基坑(槽)开挖后应尽量减少对基土的扰动.如遇基础不能及时施工时,可在基底标高以上留出30cm土层不挖,待做基础时再挖. 6.3 施工顺序不合理:应严格按施工方案规定的施工顺序进行土方开挖施工,应注意宜先从低处开挖,分层、分段依次进行,形成一定坡度,以利排水。 6。4 施工机械下沉:施工时必须了解土质和地下水位情况。推土机、铲运机一般需要在地下水位0.5m以上推铲土;挖土机一般需要在地下水位0.8m以上挖土,以防机械自重下沉。正铲挖土机挖方的台阶高度,不得超过最大挖掘高度的1。2倍。 6.5 开挖尺寸不足,边坡过陡:基坑(槽)或管沟底部的开挖宽度和坡度,除应考虑结构尺寸要求外,应根据施工需要增加工作面宽度,如排水设施、支撑结构等所需的宽度。 6。6 雨季施工时,基槽、坑底应预留30cm土层,在打混凝土垫层前再挖至设计标高。 7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7.2 工程定位测量记录。 7.3 工序质量评定表。 7.4 监理分部验收记录。 二、素砼基础施工工艺 1 范围:本工艺标准适用电缆沟、井素混凝土基础垫层和埋管施工的素混凝土包封.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要求全部使用商品混凝土,如个别部位特殊情况少量使用时,经现场监理同意后可以自行搅拌,材料必须满足下述要求,并提供相关试验记录 2。1。1 水泥:宜用325号,425号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2。1.2 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2。1。3 石子:卵石或碎石,粒径5,32mm,含泥量不大于2%,且无杂物。 2。1.4 水:应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2.1.5 外加剂、掺合料:其品种及掺量,应根据需要通过试验确定。 2.1.6 主要机具:搅拌机、磅秤、手推车或翻斗车、铁锹(平头和尖头)、振捣器(插入式和平板式)、刮杠、木抹子、胶皮管、串桶或溜槽等。 2.2 作业条件: 2。2。1 基础轴线尺寸、基底标高和地质情况均经过检查,并应办完隐检手续。 2。2。2 安装的模板已经过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办完预检。 2.2。3 在槽帮、墙面或模板上做好混凝土上平的标志,大面积浇筑的基础每隔3m左右钉上水平桩。 2.2.4 校核混凝土配合比,检查后台磅秤,进行技术交底。准备好混凝土试模 3.1 工艺流程: 槽底或模板内清理?混凝土拌制?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混凝土养护 3.2 清理:在地基或基土上清除淤泥和杂物,并应有防水和排水措施。对于干燥土应用水润湿,表面不得留有积水。在支模的板内清除垃圾、泥土等杂物,并浇水润湿木模板,堵塞板缝和孔洞。 3.3 混凝土拌制:后台要认真按混凝土的配合比投料:每盘投料顺序为石子?水泥?砂子(掺合料)?水(外加剂)。严格控制用水量,搅拌要均匀,最短时间不少于90s。 3.4 混凝土的浇筑 3。4。1 混凝土的下料口距离所浇筑的混凝土表面高度不得超过2m.如自由倾落超过2m时,应采用串桶或溜槽。 3.4.2 混凝土的浇筑应分层连续进行,一般分层厚度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不超过50cm。 3.4。3 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应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振捣密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cm,以清除两层间的接缝。平板振捣器的移动间距,应能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捣的边缘。 3。4。4 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时,一般超过2h,应按施工缝处理。 3.4.5 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注意观察模板、支架、管道和预留孔、预埋件有无走动情况。当发现有变形、位移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处理好,再继续浇筑。 3.4。6 混凝土振捣密实后,表面应用木抹子搓平. 3。4。7 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h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润湿状态。养护期一般不少于7昼夜。 3。4.8 雨、冬期施工时,露天浇筑混凝土应编制季节性施工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4.1 保证项目: 4。1。1 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水、骨料、外加剂等必须符合施工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4。1.2 混凝土的配合比、原材料计量、搅拌、养护和施工缝处理,必须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4。1。3 评定混凝土强度的试块,必须按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7)的规定取样、制作、养护和试验.其强度必须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4.1。4 对设计不允许有裂缝的结构,严禁出现裂缝;设计允许出现裂缝的结构,其裂缝宽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4。2 基础项目: 4。2.1 混凝土应振捣密实,蜂窝面积一处不大于200cm2,累计不大于400cm2,无孔洞. 4。2.2 无缝隙无夹渣层. 4。3 允许偏差项目,见下表。 素混凝土基础允许偏差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检验方法 1 标 高 ?10 用水准仪或拉线尺量检查 2 表面平整度 8 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3 基础轴线位移 15 用经纬仪或拉线尺量检查 4 基础截面尺寸 +15 -10 尺量检查 5 预留洞中心线位移 5 尺量检查 5。1 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损坏时,方可拆除侧面模板 。 5。2 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后,方可在其上来往行人和进行上部施工。 5.3 在施工中,应保护好暖卫、电气暗管以及预留洞口,不得碰撞。 5.4 基础内应根据设计要求预留孔洞或安置螺栓和预埋件,以避免后凿混凝土。 5.5 冬期施工混凝土表面应覆盖保温材料,防止混凝土受冻。 6。1 混凝土不密实,有蜂窝麻面:主要由于振捣不好、漏振、配合比不准或模板缝隙漏浆等原因造成. 6.2 表面不平、标高不准、尺寸增大:由于水平标志的线或木橛不准,操作时未认真找平,或模板支撑不牢等原因造成。 6。3 缝隙夹渣:施工缝处混凝土结合不好,有杂物。主要是未认真清理而造成。 6。4 不规则裂缝:基础过长而收缩,上下层混凝土结合不好,养护不够,或拆模过早而造成。 7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 水泥的出厂证明及复验证明. 7.2 模板的标高、轴线、尺寸的预检记录. 7。3 结构用混凝土应有试配申请单和试验室签发的配合比通知单. 7。4 混凝土试块28d标养抗压强度试验报告。商品混凝土应有出厂合格证. 7.5 监理分部验收记录 三、砖墙砌筑工艺标准 1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电力管沟砖墙砌筑工程.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砖:品种、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有出厂合格证、试验单。清水墙的砖应色泽均匀,边角整齐. 2。1。2 水泥:品种及标号应根据砌体部位及所处环境条件选择,一般宜采用3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 2.1.3 砂:用中砂,配制M5以下砂浆所用砂的含泥量不超过10,M5及其以上砂浆的砂含泥量不超过5,使用前用5mm孔径的筛子过筛。 2。1。4 掺合料:白灰熟化时间不少于7d,或采用粉煤灰等; 2。1。5 其它材料:墙体拉结筋及预埋件、木砖应刷防腐剂等。 2。1。6 主要机具;应备有大铲、刨锛、瓦刀、扇子、托线板、线坠、小白线、卷尺、铁水平尺、皮数杆、小水桶、灰槽、砖夹子、扫帚等。 2.2 作业条件: 2.2。1 完成室外及房心回填土,安装好沟盖板。 2.2。2 办完地基、基础工程隐检手续。 2.2.3 按标高抹好水泥砂浆防潮层。 2。2。4 弹好轴线墙身线,根据进场砖的实际规格尺寸,经验线符合设计要求,办完预检手续。 2.2.5 按设计标高要求立好应数杆,皮数杆的间距以15,20m为宜。 2。2.6 砂浆由试验室做好试配,准备好砂浆试模(6块为一组)。 3。1 工艺流程: 砂浆搅拌 ? 作业准备 ? 砖浇水 ? 砌砖墙 ? 验评 3。2 砖浇水:粘土砖必须在砌筑前一天浇水湿润,一般以水浸入砖四边1。5m为宜,含水率为10,15,常温施工不得用干砖上墙;雨季不得使用含水率达饱和状态的砖砌墙;冬期浇水有困难,必须适当增大砂浆稠度。 3。3 砂浆搅拌:砂浆配合比应采用重量比,计量精度水泥为?2%,砂、灰膏控制在?5%以内。宜用机械搅拌,搅拌时间不少于1.5min。 3。4 砌砖墙: 3.4。1 组砌方法:砌体一般采用一顺一丁(满丁、满条)、梅花丁或三顺一丁砌法.砖柱不得采用先砌四周后填心的包心砌法. 3。4.2 排砖撂底(干摆砖):认真核对尺寸,其长度是否符合排砖模数。排砖时必须做全盘考虑。 3.4。3 选砖:砌清水墙应选择棱角整齐,无弯曲、裂纹,颜色均匀,规格基本一致的砖.敲击时声音响亮,焙烧过火变色,变形的砖可用在基础及不影响外观的内墙上. 3.4。4 盘角:砌砖前应先盘角,每次盘角不要超过五层,新盘的大角,及时进行吊、靠.如有偏差要及时修整。盘角时要仔细对照皮数杆的砖层和标高,控制好灰缝大小,使水平灰缝均匀一致。大角盘好后再复查一次,平整和垂直完全符合要求后,再挂线砌墙。 3.4。5 挂线:砌筑一砖半墙必须双面挂线,如果长墙几个人均使用一根通线,中间应设几个支线点,小线要拉紧,每层砖都要穿线看平,使水平缝均匀一致,平直通顺;砌一砖厚混水墙时宜采用外手挂线,可照顾砖墙两面平整,为下道工序控制抹灰厚度奠定基础。 3。4。6 砌砖:砌砖宜采用一铲灰、一块砖、一挤揉的“三一”砌砖法,即满铺、满挤操作法。砌砖时砖要放平。里手高,墙面就要张;里手低,墙面就要背。砌砖一定要跟线,“上跟线,下跟棱,左右相邻要对平”。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一般为10mm,但不应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为保证清水墙面主缝垂直,不游丁走缝,当砌完一步架高时,宜每隔2m水平间距,在丁砖立楞位置弹两道垂直立线,可以分段控制游丁走缝。在操作过程中,要认真进行自检,如出现有偏差,应随时纠正。严禁事后砸墙。清水墙不允许有三分头,木得在上部任意变活、乱缝.砌筑砂浆应随搅拌随使用,一般水泥砂浆必须在3h内用完,水泥混合砂浆必须在4h内用完,不得使用过夜砂浆.砌清水墙应随砌、 随划缝,划缝深度为8,10mm,深浅一致,墙面清扫干净。混水墙应随砌随将舌头灰刮尽。 3。4。7 留槎:外墙转角处应同时砌筑。内外墙交接处必须留斜槎,槎子长度不应小于墙体高度的2/3,槎子必须平直、通顺。分段位置应在变形缝或门窗口角处,隔墙与墙或柱不同时砌筑时,可留阳槎加预埋拉结筋。沿墙高按设计要求每50cm预埋6钢筋2根,其理入长度从墙的留槎处算起,一般每边均不小于50cm,末端应加90?弯钩。施工洞口也应按以上要求留水平拉结筋。隔墙顶应用立砖斜砌挤紧。 3.4.8 木砖预留孔洞和墙体拉结筋:木砖预埋时应小头在外,大头在内,数量按洞口高度决定。洞口高在1。2m以内,每边放2块;高l。2,2m,每边放3块;高2,3m,每边放4块,预埋木砖的部位一般在洞口上边或下边四皮砖,中间均匀分布。木砖要提前做好防腐处理.墙体拉结筋的位置、规格、数量、间距均应按设计要求留置,不应错放、漏放。 3.4.9 安装过梁、梁垫:安装过梁、梁垫时,其标高、位置及型号必须准确,坐灰饱满。如坐灰厚度超过2cm时,要用豆石混凝土铺垫,过梁安装时,两端支承点的长度应一致。 3。4.10 构造柱做法:凡没有构造柱的工程,在砌砖前,先根据设计图纸将构造柱位置进行弹线,并把构造柱插筋处理顺直。砌砖墙时,与构造柱连接处砌成马牙槎。每一个马牙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宜超过30cm(即五皮砖).马牙槎应先退后进。拉结筋按设计要求放置,设计无要求时,一般沿墙高50cm设置2根6水平拉结筋,每边深入墙内不应小于1m。 3。5 冬期施工:在预计连续10d由平均气温低于+5?或当日最低温度低于3?时即进入冬期施工.冬期使用的砖,要求在砌筑前清除冰霜。水泥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灰膏要防冻,如已受冻要融化后方能使用。砂中不得含有大于1cm的冻块,材料加热时,水加热不超过80?砂加热不超过40?.砖正温度时适当浇水,负温即应停止.可适当增大砂浆稠度。冬期不应使用无水泥的砂浆。砂浆中掺盐时,应用波美比重计检查盐溶液浓度。但对绝缘、保温或装饰有特殊要求的工程不得掺盐,砂浆使用温度不应低于+5?,掺盐量应符合冬施方案的规定。采用掺盐砂浆砌筑时,砌体中的钢筋应预先做防腐处理,一般涂防锈漆两道。 4。1 保证项目: 4。1.1 砖的品种、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4.1。2 砂浆品种及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同品种、同强度等级砂浆各组试块抗压强度平均值不小于设计强度值,任一组试块的强度最低值不小于设计强度的75%. 4。1.3 砌体砂浆必须密实饱满,实心砖砌体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小于80%。 4。1.4 外墙转角处严禁留直槎,其它临时间断处留槎做法必须符合规定. 4。2 基本项目: 4.2.1 砌体上下错缝,砖柱、垛元包心砌法:窗间墙及清水墙面无通缝;混水墙每间(处)无4皮砖的通缝(通缝指上下二皮砖搭接长度小于25mm). 4.2.2 砖砌体接槎处灰浆应密实,缝、砖平直,每处接槎部位水平灰缝厚度小于5mm或透亮的缺陷不超过5个. 4。2。3 预埋拉筋的数量、长度均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留置间距偏差不超过一皮砖; 4。2.4 构造柱留置正确,大马牙槎先退后进、上下顺直;残留砂浆清理干净。 4。2.5 清水墙组砌正确,坚缝通顺,刮缝深度适宜、一致,楞角整齐,墙面清洁美观。 4.3 允许偏差项目,见下表。 项次 顶 目 允许偏差 (mm) 检查方法 1 轴线位置偏移 10 用经纬仪或拉线和尺量检查 2 基础和墙砌体顶面标高 ?15 用水准仪和尺量检查 3 垂直度 10 用经纬仪或吊线和尺量检查 4 水泥、灰缝厚度 (10皮砖累计数) ?8 与皮数杆比较尺量检查 5 清水墙游丁走缝 20 吊线和尺量检查,以底层第一皮砖为准 5 成品保护 5.1 墙体拉结筋、抗震构造柱钢筋、大模板混凝土墙体钢筋及各种预埋件,暖卫、电气管线等,均应注意保护,不得任意拆改或损坏. 5.2 砂浆稠度应适宜,砌墙时应防止砂浆溅脏墙面。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基础墙与上部墙错台:基础砖撂底要正确,收退大放角两边要相等,退到墙身之前要检查轴线和边线是否正确,如偏差较小可在基础部位纠正,不得在防潮层以上退台或出沿。 6。2 清水墙游丁走缝:排砖时必须把立缝排匀,砌完一步架高度,每隔2m间距在丁砖立楞处用托线板吊直弹线,二步架往上继续吊直弹粉线,由底柱上所有七分头的长度应保持一致. 6.3 灰缝大小不匀:立皮数杆要保证标高一致,盘角时灰缝要掌握均匀,砌砖时小线要拉紧,防止一层线松,一层线紧。 6。4 砖墙鼓胀:混凝土要分层浇筑,振捣棒不可直接触及外墙。如在振捣时发现砖墙已鼓胀,则应及时拆掉重砌。 6.5 混水墙粗糙:舌头灰未刮尽,半头砖集中使用,造成通缝;一砖厚墙背面偏差较大;砖墙错层造成螺丝墙.半头砖应分散使用在墙体较大的面上。首层或楼层的第一皮砖要查对皮数杆的标高及层高,防止到顶砌成螺丝墙。一砖厚墙应外手挂线。 6.6 构造柱处砌筑不符合要求:构造柱砖墙应砌成大马牙槎,设置好拉结筋,从柱脚开始两侧都应先退后进,当凿深12cm时,宜上口一皮进6cm,再上一皮进12cm,以保证混凝土浇筑时上角密实构造柱内的落地灰、砖渣杂物必须清理干净,防止混凝土内夹渣。 7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 材料(砖、水泥、砂、钢筋等)的出厂合格证及复试报告. 7.2 砂浆试决试验报告. 7.3 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 7。4 隐检、预检记录。 7.5 冬期施工记录. 7.6 设计变更及洽商记录。 7。7 监理分部验收记录。 四、 台帽、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工艺标准 1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电缆沟、井的台帽、圈梁、板缝钢筋绑扎。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钢筋:应有出厂合格证,按规定作力学性能复试,当加工过程中发生脆断等特殊情况,还需作化学成分检验。钢筋应无老锈及油污. 2。1。2 铁丝:可采用20,22号铁丝(火烧丝)或镀锌铁丝(铅丝)。 2.1.3 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的砂浆垫块、塑料卡。 2。1.4 工具:钢筋钩子、撬棍、钢筋扳子、绑扎架、钢丝刷子、手推车、粉笔,尺子等。 2。2 作业条件: 2。2。1 按施工现场平面图规定的位置,将钢筋堆放场地进行清理、平整。准备好垫木。按不同规格型号堆放并垫好垫木。 2。2。2 核对钢筋的级别,型号、形状、尺寸及数量,是否与设计图纸及加工配料单相同。 2.2.3 弹好标高水平线及构造柱、外砖内模混凝土墙的外皮线。 2.2。4 圈梁及板缝模板已做完预检,并将模内清理干净。 2。2。5 预应力圆孔板的端孔已按标准图(96G44)的要求堵好. 3 操作工艺 3。1 构造柱钢筋绑扎: 3.1.1 工艺流程: 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搭接筋?安装构造柱钢筋骨架?绑扎搭接部位箍筋 3。1.2 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 3.1。2.1 先将两根竖向受力钢筋平放在绑扎架上,并在钢筋上画出箍筋间距。 3。1.2。2 根据画线位置,将箍筋套在受力筋上逐上绑扎,要预留出搭接部位的长度.为防止骨架变形,宜采用反十字扣或套扣绑扎.箍筋应与受力钢筋保持垂直;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放置。 3.1。2。3 穿另外二根受力钢筋,并与箍筋绑扎牢固,箍筋端头平直长度不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弯钩角度不小于135?. 3。1.2.4 在柱顶、柱脚与圈梁钢筋交接的部位,应按设计要求加密柱的箍筋,加密范围一般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六分之一层高或45c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cm(柱脚加密区箍筋待柱骨架立起搭接后再绑扎)。 3.1。3 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搭接筋:根据已放好的构造柱位置线,检查搭接筋位置及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底层构造柱竖筋与基础圈梁锚固;无基础圈梁时,埋设在柱根部混凝土座内;当墙体附有管沟时,构造柱埋设深度应大于沟深。 3。1.4 安装构造柱钢筋骨架:先在搭接处钢筋上套上箍筋,然后再将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立起来,对正伸出的搭接筋,搭接倍数不低于35d,对好标高线,在竖筋搭接部位各绑3个扣。骨架调整后,可以绑根部加密区箍筋。 3。1。5 绑扎搭接部位钢筋: 3.1。5。1 构造柱钢筋必须与各层纵横墙的圈梁钢筋绑扎连接,形成一个封闭框架。 3。1。5.2 在砌砖墙大马牙槎时,沿墙高每50cm埋设两根6水平拉结筋,与构造柱钢筋绑扎连接. 3。1.5。3 当构造柱设置在无横墙的外墙处时,构造柱钢筋与现浇或预制横梁梁端连接绑扎构造,要符合多层砖混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抗震设计与施工规范(JGJ1382)第3.2。5条的规定. 3.1.5.4 砌完砖墙后,应对构造柱钢筋进行修整,以保证钢筋位置及间距准确. 3.2 圈梁钢筋的绑扎: 3.2.1 工艺流程: 画钢筋位置线?放箍筋?穿圈梁受力筋?绑扎箍筋 3.2。2 支完圈梁模板并做完预检,即可绑扎圈梁钢筋,如果采用预制骨架时,可将骨架按编号吊装就位进行组装.如在模内绑扎时,按设计图纸要求间距,在模板侧帮画箍筋位置线.放箍筋后穿受力钢筋。箍筋搭接处应沿受力钢筋互相错开。 3。2.3 圈梁与构造柱钢筋交叉处,圈梁钢筋宜放在构造柱受力钢筋内侧。圈梁钢筋在构造柱部位搭接时,其搭接倍数或锚入柱内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3。2.4 圈梁钢筋的搭接长度要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 4-92)对钢筋搭接的有关要求。 3.2.5 圈梁钢筋应互相交圈,在内墙交接处、墙大角转角处的锚固长度,均要符合设计要求. 3.2。6 标高不同的高低圈梁钢筋,应按设计要求搭接或连接。 3.2.7 圈梁钢筋绑完后,应加水泥砂浆垫块,以控制受力钢筋的保护层。 3。3 板缝钢筋绑扎 3。3.1 工艺流程 支板缝模板?预制板端头预应力锚固筋弯成45??放通长水平构造筋?与板端锚固筋绑扎 3。3.2 支完缝模板作完预检,将预制圆孔板外露预应力筋(即胡子筋)弯成弧形,两块4。 板的预应力外露筋互相交叉,然后绑通长6水平构造筋和竖向拉结筋,见图43。3.3 长向板在中间支座上钢筋连接构造见图4-5. 3。3。4 墙两边高低不同时的钢筋构造见图4-6。 3.3.5 预制板纵向缝钢筋绑扎见图4-7。 3。3。6 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完之后,均要求做隐蔽工程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4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4。1。1 钢筋的品种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口钢筋焊接前必须进行化学成分检验的焊接试验,符合有关规定后方可焊接。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和试验报告单。 4。1.2 钢筋表面必须清洁,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经除锈后仍有麻点的钢筋,严格按原规格使用. 4。1.3 钢筋对焊或电弧焊焊接接头,按规定取试件,其机械性能试验结果必须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4.2 基本项目: 4.2。1 钢筋的绑扎、缺扣、松扣的数量不得超过绑扣数的10%,且不应集中。 4。2.2 弯钩朝向正确,绑扎接头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其中搭接长度均不少于规定值。 4。2.3 用?级钢或冷拔低碳钢丝制作的箍筋,其数量、弯钩角度和平直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4.2。4 对焊接头无横向裂纹和烧伤,焊包均匀。接头弯折不大于4?,轴线位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2mm.电弧焊接头,焊缝表面平整,无凹陷,无焊瘤,接头处无裂纹、气孔、夹渣及咬边。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钢筋轴线位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3mm.焊缝厚度不大于0.05d,宽不小于0.1d,长不小于0.5d。 4。3 允许偏差项目,见下表。 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允许偏差 项允许偏项目 检验方法 次 差 (mm) 骨架的宽度、高度 ?5 尺量检查 1 骨架的长度 ?10 尺量检查 2 间距 ?10 尺量两端、中间各一点, 受力钢筋 3 取其最大值 排距 ?5 箍筋、构造筋间距 ?20 尺量连续三档,取其最大值 4 中心线位焊接预埋5 移 尺量检查 5 件 水平高差 +3,0 受力钢筋保护层 ?5 尺量检查 6 5 成品保护 5.1 构造柱、圈梁钢筋如采用预制骨架时,应在指定地点垫平码放整齐。 5.2 吊运钢筋存放时,应清理好存放地点,以免变形。 5。3 不得踩踏已绑好的钢筋,绑圈梁钢筋时不得将梁底砖碰松动。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钢筋变形:钢筋骨架绑扎时应注意绑扣方法,宜采用十字扣或套扣绑扎。 6.2 箍筋间距不符合要求:多为放置砖墙拉结筋时碰动所致.应在砌完后合模前修整一次。 6.3 构造柱伸出钢筋位移:除将构造柱伸出筋与圈梁钢筋绑牢外,并在伸出筋处绑一道定位箍筋,浇筑完混凝土后,应立即修整。 6.4 板缝筋处露:纵向板缝筋应绑好砂浆垫块,横向板缝要把钢筋绑在板端头外露预应力筋上. 7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 钢筋出厂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 7。2 钢筋机械性能试验报告。 7.3 进口钢筋应有化学成分检验报告和可焊性试验报告。国产钢筋在加工过程中发生胞断、焊接性能不良和机械性能显著不正常的,应有化学成分检验报告。 7.4 钢筋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资料。 7。5 钢筋分项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7.6 监理分部验收记录 五、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等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 1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电缆沟、井、台帽、圈梁、板等钢筋混凝土浇筑工艺。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水泥:用325,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1.2 砂:用粗砂或中砂,当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5. 2.1.3 石子:构造柱、圈梁用粒径:0。5,3。2cm卵石或碎石;板缝用粗径0。5,1.2cm细石,当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2%。 2.1.4 水:用不含杂质的洁净水。 2。1.5 外加剂:根据要求选用早强剂、减水剂等,掺入量由试验室确定. 2。2 作业条件: 2.2.1 混凝土配合比经试验室确定,配合比通知单与现场使用材料相符。 2.2.2 模板牢固、稳定、标高、尺寸等符合设计要求,模板缝隙超过规定时,要堵塞严密,并办完预检手续。 2。2。3 钢筋办完隐检手续。 2。2。4 构造柱、圈梁接槎处的松散混凝土和砂浆应剔除,模板内杂物要清理干净。 2.2.5 常温时,混凝土浇筑前,砖墙、木模应提前适量浇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3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作业准备?混凝土搅拌?混凝土运输?混凝土浇筑、振捣?混凝土养护 3。2 混凝土搅拌: 3.2。1 根据测定的砂、石含水率,调整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雨天应增加测定次数. 3。2.2 根据搅拌机每盘各种材料用量及车皮重量,分别固定好水泥(散装)、砂、石各个磅秤的标量。磅秤应定期检验、维护,以保证计量的准确。计量精度:水泥及掺合料为?2,骨料为?3,水、外加剂为?2%.搅拌机棚应设置混凝土配合比标牌。 3.2.3 正式搅拌前搅拌机先空车试运转,正常后方可正式装料搅拌。 3.2。4 砂、石、水泥(散装)必须严格按需用量分别过秤,加水也必须严格计量. 3.2.5 投料顺序:一般先倒石子,再倒水泥,后倒砂子,最后加水。掺合料在倒水泥时一并加入。掺外加剂与水同时加入. 3。2.6 搅拌第一盘混凝土,可在装料时适当少装一些石子或适当增加水泥和水量。 3.2。7 混凝土搅拌时间,400L自落式搅拌机一般不应少于1.5min. 3。2.8 混凝土坍落度,一般控制在5,7cm,每台班应测两次。 3.3 混凝土运输: 3。3。1 混凝土自搅拌机卸出后,应及时用翻斗车、手推车或吊斗运至浇筑地点.运送混凝土时,应防止水泥浆流失.若有离析现象,应在浇筑地点进行人工二次拌合。 3.3.2 混凝土以搅拌机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当混凝土为C30,及其以下,气温高于25?时不得大于90min,C30以上时不得大于60min 3。4 混凝土浇筑、振捣: 3.4.1 构造柱根部施工缝处,在浇筑前宜先铺5cm厚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水泥砂浆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