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
-
资源ID:91706980
资源大小:44.08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扁鹊见蔡桓公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
扁鹊见蔡桓公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扁鹊见蔡桓公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2、了解本文运用对话发展情节,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人物的情态的特点。3、领会故事的寓意,能联系生活懂得讳疾忌医的危害和防微杜渐的重要。二、教学重点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三、教学难点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四、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二、解题本课文书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家。“扁鹊”是什么人?(秦越人)为什么人们用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医术高明)蔡桓公是什么人?(蔡国国君)“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会见”“拜见”的意思)(-)明确目标(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确。2、出示幻灯片,给知识目标点中的多音字注音组词,给群形注音的字加拼音并辨别字形。3、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文言文一定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才能确切了解句意。教师示例,辨析下面各句中的停顿是否划得正确,不正确的要改正过来。君有疾/在腠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4、通假字:还(xuán)走“还”同“旋”。汤“汤”同“烫”火齐(jì)“齐”同“剂”。4、翻译全文。然后结合练习三概括主要内容,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5、教师订正并小结。本文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三、课后背诵全文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试读课文,要求出声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四人小组结合练习一展开讨论。教师点拨,本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顽固、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着“有疾”“无疾”这一尖锐的矛盾展开争论。二、学生讨论(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价的?预设: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教师小结,“立有间”,“立”动词,站立,“有间”,时间副词,有一会儿。“立有间”,说明扁鹊站着仔细地作了观察(中医称为“望诊”)之后,才下断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诊断是准确的,而并非信口开河,也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病情恶化、扁鹊拒医作了铺垫。而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则形象地刻画了讳疾忌医的无知和偏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现代汉语中“疾病”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两个词,其含义不同,小病为“疾”,大病为“病”。“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2)、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严重?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预设: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指出这是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经历了十天。“复见”再一次见。“益深”更加严重,更加厉害。“不应”不理睬。这两次会见,在短短20天内,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肤”到“肠胃”。(3)、“还走”该怎样解释?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预设:“还(xuán)走”,还,同“旋”,回转,掉转,走,古代汉语为“跑”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扁鹊”望桓而“还走”,“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扁鹊从远处看了桓侯一眼,并不说话就赶紧转身跑了。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这是情节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情节的发展上给读者造成了“悬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问扁鹊,以及点出“还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对蔡桓公的病已无力无法挽救了。扁鹊的“还走”,既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伏笔。三、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复述课文训练。1、根据以上讨论以及以下提示,默读一遍课文,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提示桓公不听扁鹊的忠告。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桓公病死。学生回答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第三层,居五日结尾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时间顺序)学生根据“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复述课文。注意,汤(同烫)、齐(同剂),复述提倡创造性,而不仅仅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可以加上扁鹊、蔡桓公两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2、复述后评论文章结尾,也是复述的升华。教师提问,自“居五日”到结尾是文章的第三层次。前面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为什么这里却用“居五日”,日期骤然缩短意味着什么?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清?预设:日期骤然缩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而“还走”,实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极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3、学生试背课文,指导背诵课文。四、总结、扩展在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背诵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分析。教师提问,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短短30余天就出现无法医治,以至“遂死”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应是哪个成语?预设:“讳疾忌医”,本文按什么顺序,以什么线索,层层深入地记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教师订正学生回答并总结。按时间的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写扁鹊四次拜见桓公,没有一个具体日期,作者动用了三个“居十日”,又用了一个“居五日”,简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发展过程,层层相连,逐层深入,条理十分清楚,同时使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加密切,增强了说服力。叙事简练、生动、准确,是本文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本文主要写了扁鹊和桓公两个人物,写扁鹊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君有病在肠胃”“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等一些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来说明他对桓公病情的精确判断和高明医术。同时,也写了扁鹊的动作,如“立有间”,说明他观察快而准,“望桓侯而还走”、“说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无法挽救。写桓公的态度,用语也非常简练准确,开始用“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说明他盲目自信和对医生的偏见;接着又以“不应”“不悦”的神情,进一步表现他的顽固不化。而扁鹊答桓公使者问,几句话言简意赅,哲理隽永,深刻地总结了医治疾病必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道理。扁鹊见蔡桓公课堂实录师:我们常常用哪些语言来形容一个人医术高明?生甲:妙手回春。生乙:华佗在世。生丙:扁鹊在世。师: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随扁鹊一起去进见蔡桓公!(板书课题)师:抢答(1)、说出文中的三个通假字的意义。生:文中一共有三个通假字,“齐”通“剂”,“汤”通“烫”,“还”通“旋”。师:抢答(2)说出词语“走”“故”“索”“居”“益”“深”的古今异义。生:“走“的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故”的古义是特意,今义是所以。“索”的古义是找,今义是探索。“居”的古义是过了,今义是居住。“益”的古义是更加,今义是利益。“深”的古义是严重,今义是与浅相对。师:掌握得非常好。那么老师再检查一下预习情况。(3)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语言简洁,不超过15个字。生1:本文写了扁鹊进见蔡桓公的事。生2: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事。生3:本文写了蔡桓公拒绝治病而死的事师:看来同学们站在不同角度就有不同的概括法,非常好!今天我们有三个问题要同学们探讨。(1)这里有一组数据5、4、3、2、1,你能说说它们分别代表课文的什么吗?(2)你对文中的哪一情节特有感触,你能用你的语言、表情或者动作给精彩的表演表演吗?(3)学了本文,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呢?能用“我从-明白了-”的句式概括吗?(学生合作学习)(学生交流展示)师:第一个问题,文中的“5、4、3、2、1”分别代表什么?生:5代表5个场景。师:哪5个场景?生1:三次进谏和转身跑以及桓侯死的场景。“4”代表扁鹊4次进见蔡桓公,“3”代表3种治疗方法,“2”代表文中2个人,“1”代表1种结局。师:非常好!还有其它意见吗?生2:我觉得其中的“4”还代表蔡桓公病的四种程度。师:他说得有道理吗?学生回答:有道理!师:你对文中哪个情节特有感触?能表演表演吗?生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指出他有病时,蔡桓公一边摇头,一边摆手说:“寡人一无一疾。”(作摆手状)生2:我想桓侯应该是非常生气,满脸怒色,使劲地拍一下桌子,说:“寡人无疾!”(作拍案状,师生大笑)生3:他当时可能正在看奏折,会把奏折使劲一摔,说:“寡人无疾!”师:当时的奏折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用麻绳或皮条串起来,叫“策(册)”。这一摔,声音很大,群臣俱惊。生4:他还会说:“我没有病。不信咱们就比试比试。”(双手作格斗状,众生大笑)师:(笑)这样做未免有失一国之君的风度吧!生5:还会把正在批奏折的笔一扔,说“寡人无疾!”(作掷笔状)生6:他当时正坐在桌子边,一生气,把桌子掀了。师:噢,很有可能,他还可能把长袍的大袖子一拂,说:“寡人无疾!”还可能扭过脸不看扁鹊,一点也不客气。(板书:一见无疾).师:学了本文你有何启示?生1:我从文中蔡桓公不听扁鹊劝告最终而死明白了有了缺点就要改正,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生2:我从文中蔡桓公有了小病不医治导致不治而丧命懂得了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生3:我从扁鹊多次劝谏蔡桓公不听启示了我们对别人提建议或意见要讲究方式方法的。生4:.师:看来同学们受到的启示可深刻,那你们还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从中又受到哪些启示呢?生1:我读过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我从中受到的启示是做人不能太狂妄自大!生2:我读过浓烟和烟囱我明白了做人要实在,踏踏实实。生3:.师: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正是通过一则小故事阐述了一个人生的哲理。请大家看下面这则小寓言北人啖菱,它寄托了什么意思呢?生:(自己阅读、翻译,教师个别指点)师:(手执菱角)大家见过菱角吗?吃过吗?怎么吃?生:剥了皮吃。师:剥了皮,吃里面的果肉。最后一个小问题:菱角是长在山上,还是长在水里呢?生:水里。师:可是,有个北方人却不这样认为。请一位同学把故事讲一讲。生:有个北方人,从来没见过菱角,他在南方做官。一次宴席上吃菱角,这个北方人连壳一起吃到嘴里了。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这个北方人却掩饰说:“我并不是不知道,把壳一起吃进去,为的是想清火解热呀厂问话的人又说:“你们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广这个北方人说:“前山后山,哪个地方没有呢?”师:这个同学翻译得非常好!(鼓掌)这则寓言有什么含义呢?: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对一件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否则就会闹出笑话的。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是太好了!(鼓掌)这是孔子在两个多年前说过的至理名言。生:做人要诚实。生: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能装懂,要敢于承认,要接受别人的帮助。师:他说得多好啊!那么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生:有吧!有时上课老师问我们这个问题懂不懂,有些同学明明不会,也说会。师:你这样做过吗?生:做过。师:为了你的诚实,老师把这枚菱角送给你,让我们共勉。(稍停)课文中的桓侯掩饰的是自己的病,故事中的北方人掩饰的是自己的无知,而我们很多同学掩饰的是自己的缺点、错误,古今一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对待这些缺点、错误。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这样我们就会在学习中不断成熟,在老师、家长、朋友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大家说是吗?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复习1、本文仅以199个字的篇幅就包容了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为先秦的散文中的佳作。2、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思想。3、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4、课文结构:第一层:故事的发生:写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一见:“立有间”细心观察“君有疾在腠理”准确诊断病情“不治将恐深”和缓的规劝语气“寡人无疾”讳疾忌医,固执、盲目自信二见:“在肌肤”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三见:“在肠胃”病情更加严重“不治将益深”重复话语,加强肯定语气,进一步在善意的规劝中给予警告“又不应”“又不悦”讳疾忌医(文章一开头就展示了矛盾:扁鹊三次见蔡桓公,三次建议;蔡桓公不予理睬,还错怪扁鹊,矛盾逐渐加深。)第二层:故事的发展:两个人第四次见面以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望桓侯而还走”动作描写,间接写出了蔡桓公的病情严重的程度。“故使人问之”对“还走”的不解,没有觉醒“疾在腠理臣是以无请也”指出蔡桓公的病情由轻而重直至不可救药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