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姓名:_班级:_一、课后巩固练习1.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 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2.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瘟疫,他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闻说三年医好病人千人以上,得到朝廷的承认,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病坊的日常支出。后来,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权 B.确立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C.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 D.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3.17世纪中叶,荷兰商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19世纪70年代,法国大学教授巴斯德证实了“微生物致病论”;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素并在后来用于微生物感染的治疗。这说明微生物学的发展()A.源于多个阶层参与 B.在继承中有创新C.需要各国政府合作 D.取决于经济水平4.2020“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引发全社会对疫病原因的关注。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据史料统计,中国两宋时期发生的90多次疫病中,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两宋首都地区疫病频发( )A.可能与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 B.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城市C.说明市坊制打破后环境问题严重 D.民众崇信佛教而放任疫情造成5.中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只记载药物365种,后来便“代有增附”,梁朝的名医别录,唐朝的唐本草,北宋的开宝本草,元朝的本草衍义补遗等,都次第有所增加,到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录的药物达到1892种。这表明中医药业()A.理论体系规范严谨 B.研究方法科学先进C.传承发展前代药学 D.独步世界医学之林6.晚清时期的点石斋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其中一幅图画西医治病画中字为:都中施医院之西医某君,初次莅华,未谙语言。而治病给药必须详询,方知病之原委。有西女某,教中人,亦好善为怀者,愿代某君喉舌之司赴院病人日以百计。这反映了()A.中医中药渐趋衰弱 B.西医西药广泛传播C.报刊商业功能增强 D.西学东渐有所发展7.1917年,绥远疫病蔓延至山西省时,山西省长阎锡山设立防疫总局,聘请20多位外国医生协同中医专家检疫正太路铁路沿线客货运输,并派人以分发白话文广告小册、演讲等方式深入农村宣传防疫知识。此举( )A阻碍铁路的正常运营 B缓和了各军阀之间的矛盾C遏制疫情在山西扩散 D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8撰写于1642年的中医名著温疫论提出传染病源“疠气”致病的学说,接近现代人的认识。16至17世纪意大利爆发三次大鼠疫,导致人口锐减、国内市场萎缩,意大利北部国家率先发展出公共卫生体系。材料揭示出( )“疠气”致病学说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意大利爆发的疫病给当地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中医和西医对人体病理的解释基于相同理论疫病在客观上促进了医学和公共卫生的进步A B C D9.中医有一种认识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其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该过程体现的原则是( )A天人感应 B药食同源C辨证施治 D望闻问切1018351949年,欧美各教会在华共设有两万五千张病床,投资五千万美元,年均约四百名外国医护人员在华工作;英国传教士医生合信1850年在广州编译出版了较系统的西方医学著作全体新论。这些资料说明( )A.教会医院是文化侵略的先锋 B.欧洲宗教改革浪潮传播到中国C.在华传教士的活动有客观积极作用 D.近代中国的反洋教斗争高涨11黄勇在汉末魏晋时期的瘟疫与道教一文中认为在瘟疫日益严重的时期,民间道教运动就会活跃起来,当瘟疫之灾有所缓解的时候,道教运动就会变得相对温和起来。下列对道教与瘟疫之间的关系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A瘟疫与道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B道教为战胜瘟疫提供信仰支持C瘟疫与道教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D道教与瘟疫是同生同灭的关系12.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二、经典透析13.(2016·江苏高考·2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代表着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 材料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现代新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纲目的优点。(7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3分)【答案】1.C 2.C 3.B 4.B 5.C 6.D 7.C 8.B 9.C 10.C 11.B 12.B13.(1)特点: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优点: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多门学科(分类细致);收集的药物品种丰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2)特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整体性。地位: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