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秀1900字范文(8篇).docx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秀1900字范文(8篇)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秀1900字范文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秀1900字范文1教学目标:1、学习四个名词sunglasses,gloves,umbrella,scarf。2、在a部分对话的基础上,运用本课时及a部分学过内容进行实际的交际活动。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自己搭配不同的服饰。教具准备:ppt课件、单词卡片。教学重点:本课时的四个单词。教学难点: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词汇,根据不同的天气选择正确的服饰并交流。教学过程:一、warmingup1、letssing.(尽快将学生从课间拉到英语学习中来。)2、review.(复习第五单元一组“clothes”单词,用旧知来引出新知。)3、letsgroup.(将复习过的单词进行分类,有利于之后更好地开展对话。)二、presentation1、a.通过两个对话完成购物。b.shoppingboughtapairofshoesandahat.now,shewantstogobackhome.引出“umbrella”教c.放“umbrella”于对话中的操练。2、晴天引出“sunglasses”教学,然后对话操练。3、下雪引出“scarf”和“gloves”教学,通过对话操练。三、consolidation1、takeatrip.(通过百度查找天气,最终shopping选择newyork去旅游。)shopping:itshot.soiputonmyt-shirt.(让学生明白旅游前如何做好准备,不同的天气要穿不同的衣服。)2、groupwork.(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了解7、8月份各地的天气情况并做选择,最后根据选择的城市准备不同的服饰。)四、布置作业1、听录音,熟读p59.2、完成p59的表格,并说一说。3.、(自选)和父母亲讨论暑假旅行安排,说说需要的物品。五、板书设计pep4unit6aletslearnumbrellascarfglovessunglasses六、教学反思在进行groupwork的时候对学生的要求并不是很清楚,有些同学不太清楚课堂学习的要求。课堂人提供了表达自己新教学理念的平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秀1900字范文2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又寓于现实,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这一观念既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同时说明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比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的教学导入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周来本班的积分统计表(表中的得分用正数表示,失分用负数表示,)让学生观察:星期一二三四五六合计积分+3-2-4-2+2+4然后提出问题:“谁能帮我们班算出这一周的总积分呢?”结果我发现大多数同学能用“抵消”的方法统计出这一周本班的总积分。然后我出了一道算式题:“(+3)+(-2)+(-4)+(-2)=?”发现学生不知道该怎样算。当学生产生这样的认知冲突时我便引入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最后我用表中的数据分成了几种类型,如正数加正数、负数加负数、正数加负数等,展开新知学习,教学效果较以前有明显改观。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1)导入的情境问题贴近学生的现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情境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当然,情境问题的创设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比如,在函数一节的教学时,我用游乐园中的摩天轮引入,当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当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我发现学生几乎没有反应,只是偶尔听到:“摩天轮?”“很危险”本来是一个很典型的函数问题,只因为农村学生对该情境的认识模糊,一时没有进入到虚拟情境中来,导致课堂开端出现“僵局”,也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工作的胜利开展。2、教学重点、难点处的问题设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重点与难点的处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设计好的问题串可以强化重点与突破难点。例如,结识抛物线一节的教学重点就是做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并根据图像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性质。而作图过程又是一个难点问题,要从所画的图像中发现并归纳性质,首先得画出较准确的函数图像。在学生画图像的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的几种错误画法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1)根据你画的图像,给自变量x任取一个值,函数y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吗?(2)自变量x的范围是什么?(3)在03、例题或课堂练习中的问题设计例题教学具有及时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双重功能,随堂练习是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之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优选例题,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练习,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获得问题解决的成就感和快乐感。例如笔者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问题:已知a(-2,y1)、b(-1,y2)、c(2,y3)三点都在反比例函数y=k/x(k>0)图像上,(1)比较y1、y2、y3的大小关系。(2)若d(a,y1)、e(b,y2)、f(c,y3)三点也在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像上,其中a0判断y1、y2、y3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对问题(1)采用了直接代入计算的方法得到结果,对问题(2)显然用代入法难以得到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小组讨论来解决。经过讨论后,学生a回答:“因为k>0时,反比例函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而ay3.”学生b回答:“我们组用特殊值检验得出y20,所以y3>y1>y2.”学生c回答:“我们组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得到: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由此可得y3>y1>y2.”经过对以上不同做法的比较和鉴别,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中“在每一个象限内”这一条件有了彻底的理解。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例题或练习问题,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了解决问题后的快乐感和成就感。4、在学习反思中的问题设计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相对欠缺,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较普遍,对学习结果的反思意识淡薄,自我评价不彻底,做错的题目一错再错。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彻底分析错因,让学生在错题中有反思的机会。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解含有分母的方程时很容易出错,针对学生做错的题目,我设计了如的表格:通过引导学生对错因彻底分析与校正,学生明白了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我出了几道解方程的练习,结果发现,学生确实重视了错误,效果明显有所好转。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秀1900字范文3教材分析?爱莲说是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能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已有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反译并熟背课文;2、了解衬托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二)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映衬手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1、情景导入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初步感受“莲”的形象2、诱思导学教师出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点拨指导。1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2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4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3、合作探究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1、什么是“说”?2、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3、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4、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5、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6、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7、莲花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8、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学习合。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注和积累,成绩略差的同学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理。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内涵。4、朗读背诵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5、拓展延伸1与莲花有关的诗歌2写几句关于莲花的话可以是对莲花的描写,学习本文的感受,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6、课文总结1归纳主题(找出中心句)2了解本文衬托的写法本文中,作者除了写莲,还提到了什么花?几次提到?作用是什么?衬托的两种类型正衬,反衬(1)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与众不同)予爱莲(2)菊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衬托,表现莲的品格高出百花)莲花之君子者(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何人(衬托,感慨世风恶浊,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牡丹之爱众全面掌握文章内板书设计爱莲说周敦颐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媚于世体态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香气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托物喻人菊花牡丹对比烘托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共同进步。教学反思一、内容太多,课堂太紧张。可以考虑减去课堂环节的“2、口语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变之为课外练习;补充资料可以再精简,或只是提到即可,不必全诗朗诵或板书。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二、课堂朗诵不足,在课内完成背诵任务有点难。利用下午自习完成背诵任务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秀1900字范文4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生:有着不同的回答。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师:你们说的都对。师:最后反馈小结。教师做到了: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生:吃过。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然后按照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得到分数的加法规律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秀1900字范文5一、教材分析:?用连除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六册解决问题中的例2和练习十三中的部分内容,前面的例1是用连乘解决问题,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成两组,每组5个小圈,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来引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要解决这个略经验,所以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其它方法来解决。二、教学目标:1、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四、教学过程:1、创境激趣:多媒体播放运动会场景,听到了熟悉的音乐,你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开运动会),上节课我们问题)设计意图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2、自主探究:(1)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只出示下面的图片)(站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教师根据学生所叙述的贴信息。(2)你能依据这两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一共有多少个小圈?)(3)现在老师再给你一条信息。(多媒体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现在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4)(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多媒体课件上出示,)每个大圈有多少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5)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小圈?你会列式计算吗?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表示2个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那也就是说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必须要用到哪些信息?(6)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每个大圈有多少人?要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必须要用到的信息有哪些?你会列式吗?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表示把60人平均分成2份,求其中的1份是多少)(7)解决第三个问题,将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板书到黑板上。(8)那这个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试着做一做吗?学生做完后,让最快完成的学生上台板书。教师板书算理。方法二:先求出共有多少个小圈:25=10个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6010=6人综合算式:60(25)=6人方法一:先求出每个大圈的人数:602=30人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305=6人综合算式:(教学方法如下:)方法一教学:让讲台上写完的学生讲一讲你是怎么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哪些同学与他的列式是一样的呢?谁再来说一说?教师板书算理。方法二教学:让板书的学生先讲一讲每一步求的什么?你们听懂了没有啊?谁能像他这样再说说?教师板书算理。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地自主性,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自己说算理,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提醒说明:6010=6(人)60里面有6个10。所以6010=6(人)如果学生出现了6052=6人的算式,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学生说不出来。教师指出:这种算式虽然答案一样,但是我们不能说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所以一般不列这种算式。(9)教师小结:同学们,请看打屏幕:刚才这位同学是这样解答的:60人站成了2个大圈,所以每个大圈就站602=30人,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要求一个小圈有多少人,就用305=6人。这个同学呢,是根据有2个大圈,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一共就有52=10个小圈,再依据这10个小圈总共有60人,求出每个小圈就站6010=6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方法解决问题。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回顾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明白解题思路的不同,才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灵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10)学生自主解决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我会做)学生独立看图获取信息,教师指名说出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打开书本独立解决。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1至2名学生回答)设计意图巩固强化新知,教师半扶半放,让优生找出信息,再让所有学生自主的解答,并让学3、交互反馈:(1)我会说:(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分析: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又是什么意思?有几辆车?现在要求1辆车1次运多少千克?怎么列式呢?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明回答:方法一:960042=1200(千克);方法二:960024=1200(千克)。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你们认为这样列式合理吗?方法三:9600(24)=1200(千克)让学生分步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其他学生补充、评价。(2)我会连(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学生直接连线,注重说明连除算式的算理。除以2的2是什么意思,除以3的3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问题是两步计算呢?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了部分题目的难度,练习体现多样化,注重学生讲清算理。4、全课总结(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2)回顾这几题,你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仔细看图,完整地收集信息。特别注意隐藏的信息。要明确问题,确定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根据每一步要求什么,选择相关的信息列式计算。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和答。(3)课堂作业:(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15题。)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概况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们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五、教学反思:解读教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不是放在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也不是由分步算式到综合算式的过渡教学,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白解决问题的思路。新课标对于解决问题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自己说出算理。让下面的学生仔细的倾听算理,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追问:谁和他的方法是一样的完善。达到让其他学生逐步内化地目的。从而学生才能从一种解题方法发展到两种,三种。不足之处:1、教师在引导、帮助学生梳理两种算法的过程中,图文没有结合好,教师要充分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2、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用的综合法解答的,梳理时可以用分析法来梳理,不仅让学生在今后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更好地找到中间量提供基础。还让学生学会了用分析法或综合法来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秀1900字范文6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反思标签:分类:教学设计苏教版六数上教案含反思第七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6页的例9、例10,以及随后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资源:学生按小组分别准备30个左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1出示萝卜或橡皮泥做成的长方体。说明:这个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2厘米。提问:我们刚刚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引导学生想到:关键是看这个长方体中包含多少个1立方厘米,也就是可以将它切成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演示切的过程。切完后让学生数一数,明确长方体的体积是包含多少1立方厘米。2设疑:萝卜(或橡皮泥)是可以切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都是可以切开的。那么又该如何去求那些物体的体积呢?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二、教学例91、操作准备。(1)提出操作要求: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要求四人小组内每人摆出的长方体各不相同。(2)将摆出的长方体放在桌上,并编号。2观察思考。(1)提问:你能看出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然后将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依次记录在表格中。(2)启发: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引导学生依次去数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中。(3)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核对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选择一些长方体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数出它们所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3分析推想。提问: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才数出它们体积的过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长方体的体积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三、教学例10宽、高的乘积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2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提问: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启发:看着图想一想,你能根据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来思考上面的问题吗?学生动手操作。4组织交流: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追问:如果再给你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想像出怎样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来吗?摆出这个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四、概括公式1提问:根据刚才操作过程中的发现,你能说说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通过交流得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2继续提问: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长方体的直观图),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学生尝试后,交流得出:3启发: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交流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二棱长×棱长×棱长进一步启发: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但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公式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教材第26页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请你打开课本看一看。让学生阅读后说说正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并重点追问每个a3的含义,进一步明确a3的读、写方五、应用拓展1做“试一试”。先让学生说说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注意让学生先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再说说分别是怎样列式的。2做“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关注学生是怎样得到每个几何体的体积的。如果有学生仍旧是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要引导学生与用公式计算的方法相比较,强调用公式计算更简便。3做“练一练”第2题。选择几个式子让学生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式子的得数。4做练习六第2题。先让学生自主读题,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车厢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六、全课小结(略)七、课堂作业:做练习六第1、3题。教学后记:一、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在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的单位以后教学的,教师通过切开一个拼摆长方体的实验,引导学生找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教师考虑到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实践上升到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二、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给了学生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要摆几排,摆几层,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正是教师正确把握了本册教材的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拆拼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三、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观念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要改变传统观念就要实现三个转变:教学目标,由以知识传授为主改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气氛,由以严格遵守常规改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本节课中大胆地实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热情让每个听课老师都能感受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第八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教学内容:第28页的练习六48题。教材简析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已经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的意义,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在探索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直棱柱体积的通用公式。“练一练”和练习六第48题,先直观看图计算,再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与前面所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不同和联系,在比较中巩固上述公式的推理过程,然后在练习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较、讨论、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体积计算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秀1900字范文7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得以提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问题设计的策略及反思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秀1900字范文8活动四:归还拾物索要报酬该不该设计意图:力求设计开放的情境,围绕“归还拾物索要报酬该不该”的认知冲突,采用网上跟帖的形式,引发思想碰撞,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2.学生对三位网友的观点进行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3.指导学生围绕“归还拾物索要报酬该不该”展开课堂小辩论。提示: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也是良好社会风气的一个方面;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捡到失物要归还,否则丢失东西的人该多么着急呀!捡到失物及时归还原主是一种法律义务,不归还有可能构成违法犯罪。知识链接:中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做出的行为还有:爱护公共财产;已被确诊为恶性传染病患者公民必须遵守社会公德活动五:抢劫财物做不得2.小斌等人因触犯刑法身陷牢狱,我们从中得到怎样的警示?提示:中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公民实施某些行为。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案例分析:2023年6月2日,依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的若干问题的意见(简称意见),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人民法院作出裁决:支持申请人蚌埠市救助管理站的申请,撤销湖南省道县村民何某、李某夫妇对女儿妞妞的监护权,这也是全国首例异地撤销监护权的案例。为何异地撤销亲生父母的监护权?原来,被发现时年仅8岁的未成年人妞妞被亲生父母以每年5万元的租金“出租”给某盗窃团伙,被犯罪嫌疑人何某带往全国各地行窃。思考:湖南省道县村民何某、李某夫妇对女儿妞妞的监护权为什么被撤销?提示: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