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回家的路.docx
散文:回家的路回乡的路,严格意义上是回外婆老屋的路。外婆走了13年,但老屋还在。在祁连山下的一个小村庄里,老屋如同飘拂着灰发、眼神沉默坚定的外婆那样,一直矗立在那里。在回外外婆老屋的路上,留下了我们太多的记忆。在以前没有公路、更没有公交车的年代,去一趟外婆的乡下,要走四五个小时。我们那时都还小,但都必须帮助家里大人做事。哥哥小时候,总是要去帮外婆从屋后的树林里,扫一些树叶给外婆当柴烧。记得外公讲起,他们那个时候也会拾柴草、牲畜粪便当柴火烧饭。粮食不够吃时,便随他的母亲一起,去乡下捡拾生产队在地边地角漏掉的红薯,以补充饥荒。每次拾荒回来,脚掌上都会打好几个血泡,疼得钻心。为赶几十里土路,常常天不亮起身,走得精疲力尽,累得不行时就在路边歇息。最恐惧的是晚上夜路,常常从路边不远处的树林里,传来大鸟凄厉的叫声,那声音总让人毛骨悚然。外公当过民勤教师,后来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也就不当了。腊月里,外公给生产队拉煤块,场河滩的冰凌道子割破脚血流了一路。也不知最终怎样拐着脚、拉着煤块拖着板车又走了几十里。许多年里,山里人肩挑背驮、翻山越岭,进趟城好比登天。也常有下乡收猪崽的卡车,在狭窄不平的山垭处翻车,连人带几十头猪一起栽到路下.路变得如此好走后,有时候不知为什么,我们反倒常常忆起过去年代路上的艰辛。每走在回乡下老屋的路上,我都在用目光努力搜寻当年的小路,却已经找不到了。家乡巨变,新生活已如路边的杨柳、花草,摇曳着迷人的风景。白墙红瓦的一栋栋房屋,如盛开在青山绿野里的白蔷薇。最令人震撼的是在党的政策下,正在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扶贫小区。这几年,家乡的政府做了重大决策,将六坝开发区的荒滩余地开发建设,将十个乡镇的易地扶贫搬迁的农民落户到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集中安置几百户。又开垦建设出孵化园、西部药都、企业工厂等,让那些原本生活在“发展容量不足、产业无法配套、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难以养活-方人”的打工人,易地搬迁到“统一规划,集中安置”的六坝工业园区,同时集约配套发展各类产业和服务业,从而实现搬迁户安居乐业,稳定脱贫。这无疑是一项扶贫富民的大举措,好的政策资源是人民的福祉啊!试想,荒滩变绿洲,谈何容易?这需要决策者怎样的决心和勇气?怎样的韬略和实干精神?但是,在新时代的引领下,梦想已经变为现实了。看着改革发展带来的大变化,环望山清水美的家园,我便有深深的感慨:虽然外婆、外公都去世了,但他们的老屋,却一直在我的情感深处,回荡着一种特别的气息,思念、依恋、伤心、温暖.仿佛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唤我回老屋看看,仿佛总有一只手,牵拉着我走回乡下的老屋。每每回乡下的老屋,我都在努力辨认曾经的来路和去路,我都在回忆路上过往的岁月。回乡下老屋的路,成为我心中情分最深重的路。由此,路边发生的一切都时时在牵动着我的心,这也是小时候在这里留下的足迹甚多的缘故吧。现在,路边崛起的苗木花草,无疑将成为我回乡路上最壮美的风景。这些年,中国改革开放最辉煌壮丽的景色之一,便是遍及城乡、四通八达的公路了!省道国道高速路,路面越来越宽,等级越来越高。即使再偏远的山村也有硬化的乡村路。加上铁路的快车、动车、高铁,一个崭新壮美的“路网”让世界震惊,把中国带进全速发展时期。现在自驾车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老家了,一条壮美的国道227线,一直通到老百姓致富的心里深处。如今,一张张纯朴的笑脸,一条条平坦的柏油路,一座座功能齐全的客货运站,一幅幅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流动场景如同优美的诗画,折射出我县交通跨越式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化,铸就了民乐交通改革发展的一座又一座丰碑,使党和政府与百姓的心息息相通,这也是我县交通事业里程碑跨越式发展大戏中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