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完整版)资料.doc
-
资源ID:91777045
资源大小:1.70M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完整版)资料.doc
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1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2b6|+(a+1)2=0,A、B之间的距离记作AB,定义:AB=|ab|(1)求线段AB的长(2)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x,当PAPB=2时,求x的值(3)M、N分别是PA、PB的中点,当P移动时,指出当下列结论分别成立时,x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PM÷PN的值不变,|PMPN|的值不变2如图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PA=_;PB=_(用含x的式子表示)(2)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点P以1个单位/s的速度从点D向右运动,同时点A以5个单位/s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20个单位/s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AP、OB的中点,问: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3如图1,直线AB上有一点P,点M、N分别为线段PA、PB的中点,AB=14(1)若点P在线段AB上,且AP=8,求线段MN的长度;(2)若点P在直线AB上运动,试说明线段MN的长度与点P在直线AB上的位置无关;(3)如图2,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的值不变;的值不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值4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的值(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PMPN的值不变;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5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AB=AC,点C对应的数是200(1)若BC=300,求点A对应的数;(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从A点出发向右运动,点P、Q、R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2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R的中点,点N为线段RQ的中点,多少秒时恰好满足MR=4RN(不考虑点R与点Q相遇之后的情形);(3)如图3,在(1)的条件下,若点E、D对应的数分别为800、0,动点P、Q分别从E、D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点P、Q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Q的中点,点Q在从是点D运动到点A的过程中,QCAM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不变,请说明理由6如图1,已知点A、C、F、E、B为直线l上的点,且AB=12,CE=6,F为AE的中点(1)如图1,若CF=2,则BE=_,若CF=m,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 (2)当点E沿直线l向左运动至图2的位置时,(1)中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在线段BE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BD=7,且DF=3DE?若存在,请求出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7已知:如图1,M是定长线段AB上一定点,C、D两点分别从M、B出发以1cm/s、3cm/s的速度沿直线BA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在线段AM上,D在线段BM上)(1)若AB=10cm,当点C、D运动了2s,求AC+MD的值(2)若点C、D运动时,总有MD=3AC,直接填空:AM=_AB(3)在(2)的条件下,N是直线AB上一点,且ANBN=MN,求的值8已知数轴上三点M,O,N对应的数分别为3,0,1,点P为数轴上任意一点,其对应的数为x(1)如果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那么x的值是_;(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M,点N的距离之和是5?若存在,请直接写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果点P以每分钟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O向左运动时,点M和点N分别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和每分钟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左运动,且三点同时出发,那么几分钟时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_,点P表示的数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R?(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1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_,点P表示的数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2)动点Q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P、Q、R三动点同时出发,当点P遇到点R时,立即返回向点Q运动,遇到点Q后则停止运动那么点P从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个单位长度?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10小题)1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2b6|+(a+1)2=0,A、B之间的距离记作AB,定义:AB=|ab|(1)求线段AB的长(2)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x,当PAPB=2时,求x的值(3)M、N分别是PA、PB的中点,当P移动时,指出当下列结论分别成立时,x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PM÷PN的值不变,|PMPN|的值不变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分析:(1)根据非负数的和为0,各项都为0;(2)应考虑到A、B、P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多种可能解题;(3)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得出解答:解:(1)|2b6|+(a+1)2=0,a=1,b=3,AB=|ab|=4,即线段AB的长度为4(2)当P在点A左侧时,|PA|PB|=(|PB|PA|)=|AB|=42当P在点B右侧时,|PA|PB|=|AB|=42上述两种情况的点P不存在当P在A、B之间时,1x3,|PA|=|x+1|=x+1,|PB|=|x3|=3x,|PA|PB|=2,x+1(3x)=2解得:x=2;(3)由已知可得出:PM=PA,PN=PB,当PM÷PN的值不变时,PM÷PN=PA÷PB|PMPN|的值不变成立故当P在线段AB上时,PM+PN=(PA+PB)=AB=2,当P在AB延长线上或BA延长线上时,|PMPN|=|PAPB|=|AB|=2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在今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时,要防止漏解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2如图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PA=|x+1|;PB=|x3|(用含x的式子表示)(2)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点P以1个单位/s的速度从点D向右运动,同时点A以5个单位/s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20个单位/s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AP、OB的中点,问: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求法得出PA,PB的长;(2)分三种情况:当点P在A、B之间时,当点P在B点右边时,当点P在A点左边时,分别求出即可;(3)根据题意用t表示出AB,OP,MN的长,进而求出答案解答:解:(1)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PA=|x+1|;PB=|x3|(用含x的式子表示);故答案为:|x+1|,|x3|;(2)分三种情况:当点P在A、B之间时,PA+PB=4,故舍去当点P在B点右边时,PA=x+1,PB=x3,(x+1)(x3)=5,x=3.5;当点P在A点左边时,PA=x1,PB=3x,(x1)+(3x)=5,x=1.5;(3)的值不发生变化理由:设运动时间为t分钟则OP=t,OA=5t+1,OB=20t+3,AB=OA+OB=25t+4,AP=OA+OP=6t+1,AM=AP=+3t,OM=OAAM=5t+1(+3t)=2t+,ON=OB=10t+,MN=OM+ON=12t+2,=2,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AP、OB的中点,的值不发生变化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题意利用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键3如图1,直线AB上有一点P,点M、N分别为线段PA、PB的中点,AB=14(1)若点P在线段AB上,且AP=8,求线段MN的长度;(2)若点P在直线AB上运动,试说明线段MN的长度与点P在直线AB上的位置无关;(3)如图2,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的值不变;的值不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值考点:两点间的距离分析:(1)求出MP,NP的长度,即可得出MN的长度;(2)分三种情况:点P在AB之间;点P在AB的延长线上;点P在BA的延长线上,分别表示出MN的长度即可作出判断;(3)设AC=BC=x,PB=y,分别表示出、的值,继而可作出判断解答:解:(1)AP=8,点M是AP中点,MP=AP=4,BP=ABAP=6,又点N是PB中点,PN=PB=3,MN=MP+PN=7(2)点P在AB之间;点P在AB的延长线上;点P在BA的延长线上,均有MN=AB=7(3)选择设AC=BC=x,PB=y,=(在变化);(定值)点评: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答本题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理解线段中点的定义,难度一般4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的值(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PMPN的值不变;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考点:比较线段的长短专题:数形结合分析:(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线段AB上的处;(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与AB的关系;(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解答:解:(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PD=2AC,BD+PD=2(PC+AC),即PB=2AP,点P在线段AB上的处;(2)如图:AQBQ=PQ,AQ=PQ+BQ;又AQ=AP+PQ,AP=BQ,当点Q'在AB的延长线上时AQ'AP=PQ'所以AQ'BQ'=3PQ=AB所以=;(3)理由:如图,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所以,点评: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5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AB=AC,点C对应的数是200(1)若BC=300,求点A对应的数;(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从A点出发向右运动,点P、Q、R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2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R的中点,点N为线段RQ的中点,多少秒时恰好满足MR=4RN(不考虑点R与点Q相遇之后的情形);(3)如图3,在(1)的条件下,若点E、D对应的数分别为800、0,动点P、Q分别从E、D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点P、Q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Q的中点,点Q在从是点D运动到点A的过程中,QCAM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不变,请说明理由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比较线段的长短分析:(1)根据BC=300,AB=AC,得出AC=600,利用点C对应的数是200,即可得出点A对应的数;(2)假设x秒Q在R右边时,恰好满足MR=4RN,得出等式方程求出即可;(3)假设经过的时间为y,得出PE=10y,QD=5y,进而得出+5y400=y,得出AM=y原题得证解答:解:(1)BC=300,AB=,所以AC=600,C点对应200,A点对应的数为:200600=400;(2)设x秒时,Q在R右边时,恰好满足MR=4RN,MR=(10+2)×,RN=600(5+2)x,MR=4RN,(10+2)×=4×600(5+2)x,解得:x=60;60秒时恰好满足MR=4RN;(3)设经过的时间为y,则PE=10y,QD=5y,于是PQ点为0(800)+10y5y=800+5y,一半则是,所以AM点为:+5y400=y,又QC=200+5y,所以AM=y=300为定值点评:此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已知得出各线段之间的关系等量关系是解题关键,此题阅读量较大应细心分析6如图1,已知点A、C、F、E、B为直线l上的点,且AB=12,CE=6,F为AE的中点(1)如图1,若CF=2,则BE=4,若CF=m,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 (2)当点E沿直线l向左运动至图2的位置时,(1)中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在线段BE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BD=7,且DF=3DE?若存在,请求出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点:两点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分析:(1)先根据EF=CECF求出EF,再根据中点的定义求出AE,然后根据BE=ABAE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根据BE、CF的长度写出数量关系即可;(2)根据中点定义可得AE=2EF,再根据BE=ABAE整理即可得解;(3)设DE=x,然后表示出DF、EF、CF、BE,然后代入BE=2CF求解得到x的值,再求出DF、CF,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1)CE=6,CF=2,EF=CECF=62=4,F为AE的中点,AE=2EF=2×4=8,BE=ABAE=128=4,若CF=m,则BE=2m,BE=2CF;(2)(1)中BE=2CF仍然成立理由如下:F为AE的中点,AE=2EF,BE=ABAE,=122EF,=122(CECF),=122(6CF),=2CF;(3)存在,DF=3理由如下:设DE=x,则DF=3x,EF=2x,CF=6x,BE=x+7,由(2)知:BE=2CF,x+7=2(6x),解得,x=1,DF=3,CF=5,=6点评: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中点的定义,准确识图,找出图中各线段之间的关系并准确判断出BE的表示是解题的关键7已知:如图1,M是定长线段AB上一定点,C、D两点分别从M、B出发以1cm/s、3cm/s的速度沿直线BA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在线段AM上,D在线段BM上)(1)若AB=10cm,当点C、D运动了2s,求AC+MD的值(2)若点C、D运动时,总有MD=3AC,直接填空:AM=AB(3)在(2)的条件下,N是直线AB上一点,且ANBN=MN,求的值考点:比较线段的长短专题:分类讨论分析:(1)计算出CM及BD的长,进而可得出答案;(2)根据图形即可直接解答;(3)分两种情况讨论,当点N在线段AB上时,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即可求解解答:解:(1)当点C、D运动了2s时,CM=2cm,BD=6cmAB=10cm,CM=2cm,BD=6cmAC+MD=ABCMBD=1026=2cm(2)(3)当点N在线段AB上时,如图ANBN=MN,又ANAM=MNBN=AM=AB,MN=AB,即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ANBN=MN,又ANBN=ABMN=AB,即综上所述=点评:本题考查求线段的长短的知识,有一定难度,关键是细心阅读题目,理清题意后再解答8已知数轴上三点M,O,N对应的数分别为3,0,1,点P为数轴上任意一点,其对应的数为x(1)如果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那么x的值是1;(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M,点N的距离之和是5?若存在,请直接写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果点P以每分钟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O向左运动时,点M和点N分别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和每分钟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左运动,且三点同时出发,那么几分钟时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分析:(1)根据三点M,O,N对应的数,得出NM的中点为:x=(3+1)÷2进而求出即可;(2)根据P点在N点右侧或在M点左侧分别求出即可;(3)分别根据当点M和点N在点P同侧时,当点M和点N在点P两侧时求出即可解答:解:(1)M,O,N对应的数分别为3,0,1,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x的值是1(2)存在符合题意的点P,此时x=3.5或1.5 (3)设运动t分钟时,点P对应的数是3t,点M对应的数是3t,点N对应的数是14t当点M和点N在点P同侧时,因为PM=PN,所以点M和点N重合,所以3t=14t,解得,符合题意 当点M和点N在点P两侧时,有两种情况情况1:如果点M在点N左侧,PM=3t(3t)=32tPN=(14t)(3t)=1t因为PM=PN,所以32t=1t,解得t=2此时点M对应的数是5,点N对应的数是7,点M在点N右侧,不符合题意,舍去情况2:如果点M在点N右侧,PM=(3t)(14t)=2t3PN=3t(1+4t)=t1因为PM=PN,所以2t3=t1,解得t=2此时点M对应的数是5,点N对应的数是7,点M在点N右侧,符合题意综上所述,三点同时出发,分钟或2分钟时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故答案为:1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数轴的应用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M,N位置的不同进行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键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4,点P表示的数66t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R?(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考点: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两点间的距离专题:方程思想分析:(1)B点表示的数为610=4;点P表示的数为66t;(2)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然后建立方程6x4x=10,解方程即可;(3)分类讨论: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解答:解:(1)答案为4,66t; (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如图)则AC=6x,BC=4x,ACBC=AB,6x4x=10,解得:x=5,点P运动5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5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AP+BP=(AP+BP)=AB=5;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N=MPNP=APBP=(APBP)=AB=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5点评:本题考查了数轴:数轴的三要素(正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也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1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4,点P表示的数66t(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2)动点Q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P、Q、R三动点同时出发,当点P遇到点R时,立即返回向点Q运动,遇到点Q后则停止运动那么点P从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专题:动点型分析:(1)设B点表示的数为x,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再根据数轴上点的运动就可以求出P点的坐标;分类讨论: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2)先求出P、R从A、B出发相遇时的时间,再求出P、R相遇时P、Q之间剩余的路程的相遇时间,就可以求出P一共走的时间,由P的速度就可以求出P点行驶的路程解答:解:(1)设B点表示的数为x,由题意,得6x=10,x=4B点表示的数为:4,点P表示的数为:66t; 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5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AP+BP=(AP+BP)=AB=5;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N=MPNP=APBP=(APBP)=AB=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5(2)由题意得:P、R的相遇时间为:10÷(6+)=s,P、Q剩余的路程为:10(1+)×=,P、Q相遇的时间为:÷(6+1)=s,P点走的路程为:6×()=点评:本题考查了数轴及数轴的三要素(正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的运用,行程问题中的路程=速度×时间的运用七年级地理(上)读图复习一、普通经纬网的判读 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A:80°N、140°EB:40°N、140°WC:20°N、140°ED:20°S、140°W2.A点位于C点的 正北 方向;B点位于C点的 东北 方向。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 A、B、C,位于南半球的是 D ,位于东半球的是 A、C ,位于西半球的是 B、D 。(填代号)4.A、B、C、D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 C、D ,四季分明的是 B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 。二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在右图中小清河流向的方向 正南 ;大青山主峰和小青山主峰的相对高度是 17 米;AB一线和CD一线和E处的地形分别是:AB 山脊 ,CD 山谷 ,E 鞍部 (山脊、山谷、山峰、鞍部、);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4厘米,则两地的实际水平距离为 40000 米。(5图中甲地坡度比乙地 缓 ,原因是 甲地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 。三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 (1)写出地球公转至A、B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A 夏至 ,B 冬至 。(2)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23.5°N,北极圈内有 极昼 现象。此时山东省白昼最长,这一天是在 6 月 22 日前后。(3)在公转轨道外的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4)由图可看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角度不变 ,而且它的空间指向北极指向北极星附近 。(5)由于地球的公转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 四季 变化。四读“地球上的五带”图回答(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五带的名称:A. 热带 ,B. 北温带 ,E. 南寒带 。(2)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 热带A 。(用字母表示)(3)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D和 E 。(用字母来表示)(4)在气候上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 和 B、C 。(用字母表示)(5)夏至日时,有极昼现象的是 D ,有极夜现象的是 E 。(用字母表示)(6)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 南回归线 ,D和B的分界线是 南极圈线 。五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1)填写出下列名称:大洲:A欧洲B 北美洲,C 太平洋 。大洋:D北冰洋,E大西洋,F太平洋。(2)写出大洲分界线名称:山脉:a 乌拉尔 ,e 大高加索 。河流:b 乌拉尔 。运河:f 苏伊士 ,g 巴拿马 。六读“六大板块示意”,完成下列要求:(1)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成 六 大板块。它们是:A 亚欧 板块,B 非洲 板块,C 印度洋 板块,D 太平洋 板块,E 美洲 板块,F 南极洲 板块。(2)六大板块是不断 运动 着的。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 现象。(3)板块与板块 交界 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 火山 和 地震 。七.想一想:下图表示的是非洲和南美洲海牛和鸵鸟的分布。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请你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 雾大雨阴霜冻晴冰雹 八在天气预报符号下面填注代表的天气名称雨加雪大雪大雨转晴中雪小雪闪电九 东北风8级用下列哪个符号表示( B )剖析:此题考察的是风向和风级的判定。每道风尾表示风力2级人和,A和D都在三道风尾,表示的是风力6级,所以排除A和D。B和C都是一个风旗,一个风旗表示8级,区别在于风向,垂直于风旗顶端画前头B.C.,可知:B为东北风。C为北风。十读图回答: (1)图中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区,同五带中 热 带的范围大体一致。 (2)世界上最热的地方位于 非 洲,最冷的地方位于 南极 洲。(3)亚洲中部的 青藏高原 地区,年均气温在0以下,比同纬度其它地区低10,这是为什么?地形影响,海拔高,气温低 (4)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十一.绘一绘(根据我国某地全年气温分布资料,绘出该地全年气温变化曲线),回答:月份123456789101112气温7.69.512.616.118.919.619.719.117.515.011.37.9十二。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赤道附近年降水量大多在新课标第一网 2000 毫米以上。(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 逐渐减少 。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年降水量 多 ,大陆西岸年降水量 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年降水量 少 ,沿海地区年降水量 丰富 。十三.读亚欧大陆图,完成下列要求:(1)从ABCD的气候类型,正确的组合是(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2)影响C地降水的主要因素是( )。纬度因素 海陆因素 洋流因素 地形因素(3)亚欧大陆上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与哪个地点相同( )。A点B点 C点 D点(4)这四个点都位于(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寒带十四.下图是A、B两地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和各月降水分配图,读图回答:(1)两地都位于 北 (南、北)半球(2)两地气温年较差较大的是 A 地。(3)A地的气候特点是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4)B地的气候特点是 冬季低温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十五。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出人口稠密区A 亚洲东部 ,B 亚洲南部 ,这里是人类 农业 生产发展最早的地区。(2)填出人口稠密区C 欧洲西部 ,D 北美东部 ,这里是现代 工业 生产最发达的地区。(3)下列人口稀少区的气候类型名称是:E处于 热带沙漠 气候,F处于 热带雨林 气候,G处于 温带大陆 气候,H尚未定居人口的原因是 气候极端严寒 。十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人口最多的是 C (填字母),是 中国 。(2)面积居世界第四位的国家是 D (填字母),是 美国 。(3)发展中国家有 A、C、E (填字母)(4)主要使用英语的国家有 B、D、F (填字母)。(5)以白种人为主的国家有 4 个。十七。读“两类国家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图”,判断属于B类国家的是A中国 B印度 C澳大利亚 D巴西十八。下图是四个大洲轮廓图,读图并回答问题(10分): (1).四个大洲的名称分别是:A 南美洲 B 南极洲 C 欧洲 D 大洋洲 (2).其中,有热带草原分布的大洲是 A 洲和 D 洲;发达国家最多的大洲是 B 洲,该洲人种主要是 白种人 ;世界最大的高原分布在 A 洲,除B洲外,其它三洲的居民主要信仰 基督 教. 十九。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按要求完成:(6分) (1)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名称:B 山脊 C 鞍部 E 陡崖 (2)在这幅图中,李庄位于周庄的 西南 方向。1.写出图中A、B、C各点的地理坐标。(15分)A:60°N、45°E; B:25°N、180°; C:70°S、45°W。2将下列各项的代码填写在图1-3中相应的横线上。(10分)A地轴 B经线 C北极 D赤道 E南极F北回归线 G南回归线 H北极圈 I南极圈图2-3北极圈南极赤道北极北回归线地轴南回归线经线南极圈1002003.看经纬网图,填空:(10分)(1)A在B 正西 方向;B在D 正北 方向。(2) C在A 正南 方向;C在B 西南 方向。(3)A在D 西北 方向:D在C 正东 方向。图2-4(4)B在C 东北 方向。(5)C点的经纬度 10°N、10°E。A点在 东半球 (东、西)半球4、读图分析,根据图中A、B两点的经、纬度位置填写下表。(10分)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