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学课件.ppt

    • 资源ID:91992129       资源大小:17.33MB        全文页数:20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1.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1.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学课件.ppt

    江江苏苏省省北北部部海海岸岸带带土土地地类类型型图图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本章知识点介绍:本章知识点介绍:1)土地、土地资源及其基本属性)土地、土地资源及其基本属性2)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分级(基本土地单位)、分类、分等(评价)土地分级(基本土地单位)、分类、分等(评价)4)土地结构)土地结构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其基本属性土地资源及其基本属性本节知识点介绍:本节知识点介绍:1)土地和土地资源概念)土地和土地资源概念2)土地资源的属性、功能)土地资源的属性、功能3)全球主要的土地退化方式)全球主要的土地退化方式4)土地资源学研究热点)土地资源学研究热点 掌握土地资源的概念、属性和功能掌握土地资源的概念、属性和功能1.土地的内涵(土地的内涵(Land)1.1 土地的原意土地的原意土壤土壤陆地及其水面陆地及其水面地球的纯陆地部分地球的纯陆地部分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具有生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产力的综合体1.2 概念的扩展概念的扩展土地资产土地资产土地系统土地系统景观景观地球表面的自然经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济综合体水平范围水平范围1.土地的概念(土地的概念(Land)狭义:陆地表面狭义:陆地表面广义:陆地表面广义:陆地表面+内陆水域内陆水域+滩涂滩涂+海洋海洋中义:陆地表面中义:陆地表面+内陆水域内陆水域+滩涂滩涂1.3 土地的空间范围土地的空间范围垂直范围垂直范围以伊萨钦科为代表的前苏联学者以伊萨钦科为代表的前苏联学者对流层的顶层对流层的顶层 岩石圈上部。岩石圈上部。对流层、水圈、生物圈、成层岩石圈。对流层、水圈、生物圈、成层岩石圈。陈传康:根据研究区域的水平范围确定陈传康:根据研究区域的水平范围确定1.4 土地的概念及要点土地的概念及要点土地是重要的资源土地是重要的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但人类活动可引起土地组成要素性质的变化但人类活动可引起土地组成要素性质的变化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1.土地的概念(土地的概念(Land)土地是综合体土地是综合体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经济、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土地性能(质量)土地性能(质量)的地域性的地域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特性2.1 土地的自然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属性两重性(自然、经济)两重性(自然、经济)2.2 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用途的多样性土地利用用途的多样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增值性与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增值性与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特性马克思曾指出:土地即马克思曾指出:土地即“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泉”是人类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生产生产功能功能承载承载功能功能仓储仓储功能功能景观景观功能功能为人类生存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农畜产品一切建筑物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的载体矿产资源的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仓储功能土地本身的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形态和类型具有舒适性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和美学价值3.土地的功能土地的功能储蓄和增值功能储蓄和增值功能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土地利用的历史。人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土地利用的历史。人类占有土地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土地。类占有土地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土地。4.1 几个基本概念几个基本概念什么是土地利用?什么是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4.土地利用(土地利用(Land use)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土地利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的各类用地的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的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空间分布。土地利用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土地利用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一定地域的土地一定地域的土地的某种利用方式的结果对其周边土地产生有利的积极的影响,的某种利用方式的结果对其周边土地产生有利的积极的影响,称为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反之称为外部不经济。称为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反之称为外部不经济。4.土地利用(土地利用(Land use)4.1 几个基本概念几个基本概念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外部经济土土地地利利用用外外部部不不经经济济 土地生产性利用与非生产性利用土地生产性利用与非生产性利用把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料或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把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料或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或矿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称或矿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称生产性利用生产性利用;主要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把土地作为活动场所和主要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把土地作为活动场所和建筑物的承载场所,而不以生产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建筑物的承载场所,而不以生产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称为用称为非生产性利用非生产性利用。4.土地利用(土地利用(Land use)4.1 几个基本概念几个基本概念生产性利用生产性利用技术问题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问题土地利用需要对土地生产要素加土地利用需要对土地生产要素加以认识,如温度、水分、土壤质以认识,如温度、水分、土壤质地等,要凭借科学技术水平地等,要凭借科学技术水平土地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生产要土地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相结合后,才能素与其他要素相结合后,才能进入生产过程进入生产过程土地利用需要协调土地的权土地利用需要协调土地的权属、利益分配等生产关系问题属、利益分配等生产关系问题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或区域环境的影响全球或区域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的综合性土地利用的综合性五、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五、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 土地资源退化:由于人类利用不当或自然影响造成的土地土地资源退化:由于人类利用不当或自然影响造成的土地资源质量下降。表现为土地生物生产能力逐渐减退和产品质量资源质量下降。表现为土地生物生产能力逐渐减退和产品质量降低的过程。降低的过程。土地退化的成因有: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沙化;土地退化的成因有: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沙化;土壤肥力下降;工业废弃物的污染;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工业废弃物的污染;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土地资源衰退与破坏的后果: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资源衰退与破坏的后果: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其基本属性土地资源及其基本属性(一)土壤侵(一)土壤侵蚀定定义:在水和:在水和风的作用下,地表土壤被分离、运移、沉的作用下,地表土壤被分离、运移、沉积的的过程,分程,分风蚀和水和水蚀两大两大类。现状:全球土壤侵状:全球土壤侵蚀量量250250亿t,t,大于土壤形成数量(世界大于土壤形成数量(世界观察察学会)。全球每年学会)。全球每年损失耕地失耕地5-75-7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联合国开合国开发计划暑)划暑)水土流失影响因素:水土流失影响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降雨量、降雨气候: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度、降雨类型、型、风速、速、风向、气温向、气温地形:坡度、坡地形:坡度、坡长、坡型、坡型土壤:土壤:质地、地、结构、透水性、土构、透水性、土层厚度、含水量厚度、含水量植被:植被植被: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型、植被覆盖度人人为因素:开荒、因素:开荒、过度放牧、耕作度放牧、耕作 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其基本属性土地资源及其基本属性五、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五、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二)土壤沙化(二)土壤沙化概念:概念:发生在沙漠和沙地周生在沙漠和沙地周围,由于干旱和,由于干旱和风蚀原因引原因引起土地向沙漠起土地向沙漠转变的的过程。程。现状:全球荒漠化土地状:全球荒漠化土地35.935.9亿公公顷,每年增加,每年增加500500万公万公顷,每年每年损失耕地失耕地300-400300-400万公万公顷.原因:自然因素和人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因素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其基本属性土地资源及其基本属性五、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五、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三)土壤(三)土壤盐碱化碱化概念:土壤中概念:土壤中盐分和分和钠离子含量增加,离子含量增加,pHpH上升,上升,导致致土壤物理和化学性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恶化的化的过程。程。现状:分布在状:分布在8383个国家,面个国家,面积9 9亿公公顷,主要国家有,主要国家有澳大利澳大利亚、俄、俄罗斯、阿根廷和中国斯、阿根廷和中国原因:原因:盐化化过程(生物地球大循程(生物地球大循环,水,水盐垂直运垂直运动)碱化碱化过程(生物学程(生物学过程理程理论、生物化学、生物化学过程理程理论、胶体化学、胶体化学过程理程理论)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其基本属性土地资源及其基本属性五、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五、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全球全球资源源态势总结:悲悲观主主义者者认为:我我们将在将在5050年内耗尽年内耗尽许多重要多重要资源;全球的形源;全球的形势和人和人类处境境继续恶化,而且速度加快;目前人口和化,而且速度加快;目前人口和经济发展如同癌症展如同癌症扩散,散,他他们已已经超出了地球在超出了地球在稳定状定状态下所能承担的能力。下所能承担的能力。经济和人口和人口的的进一步增一步增长,将加,将加剧今后所今后所发生的悲生的悲剧的的严重程度。重程度。乐观主主义者者认为:人人类在面在面临困困难时总能能够应付自如。付自如。经济发展能增展能增强国家解国家解决决资源源问题的能力;地球上有足的能力;地球上有足够的土地和的土地和资源供源供经济发展之所展之所需,而且人需,而且人类“将最将最终导致在太阳系即基本上无限的空致在太阳系即基本上无限的空间建立基建立基地地”问题:全球土地到底能全球土地到底能够养活多少人?养活多少人?卫星拍摄到的中国地貌图卫星拍摄到的中国地貌图 中国沙化土地已中国沙化土地已达万平方达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公里,占国土面积的的沙化面沙化面积每年仍每年仍以平方以平方公里的速度公里的速度扩展。展。0140280420560700840981121261401541681821960130270691111531671950120260681101521661801940110250671091511651791930100240661081501641781920090230651071491631771910080220641061481621761900070210631051471611751890060200611041461601741880050190611031451591731870040180601021441581721860030170591011431571711850020160581001421561701840010150290430570710850991131271411551691831414=196回旋余地知多少 东南沿海至西北内陆东南沿海至西北内陆 经度 南方水田区南方水田区 经度 北方旱作区北方旱作区 经度 西部高原盆地区西部高原盆地区 纬度利用等别利用等别利用等别利用等别利用等别 东部平原区东部平原区 纬度东莞城市用地面积过大威胁生态安全http:/2007年年04月月18日日15:18 金羊网金羊网-羊城晚报羊城晚报 本报讯记者文聪、通讯员赖锦文报道:昨日,记者从东莞本报讯记者文聪、通讯员赖锦文报道:昨日,记者从东莞市环保局获悉,由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编制的东莞市生市环保局获悉,由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编制的东莞市生态保护规划(评审稿)(以下简称规划)已通过评态保护规划(评审稿)(以下简称规划)已通过评审。众多专家在评审会上指出,东莞原生生态系统审。众多专家在评审会上指出,东莞原生生态系统“破碎破碎化化”严重,正呈现出一种严重,正呈现出一种“城市沙漠城市沙漠”状况;但可通过实状况;但可通过实施施15项总投资为项总投资为88.5亿元的重点工程来改变现状。亿元的重点工程来改变现状。长江江汉江江湘阴县里城县长沙株洲市株洲县湘潭县湘潭市湖北江汉平原表层土壤湖北江汉平原表层土壤CdCd地球化学图地球化学图 0.65 mg/kg 40.0 20.0 10.05.00 2.00 1.20 0.60 0.30 0.15 0.09mg/kg土地科学:土地自然科学、土地交叉科学、土地社会科学土地科学:土地自然科学、土地交叉科学、土地社会科学规划的基本要素规划的基本要素方案方案目的目的决策者决策者对象对象手段手段规划规划(planning)构成构成规划的本质规划的本质规划的本质:规划的本质:规划的本质:规划的本质:对未来的导向性对未来的导向性(未来学)(未来学)理性思考过程(系统学)理性思考过程(系统学)综合协调过程(管理学)综合协调过程(管理学)为人类创造良好环境的过程(环境学)为人类创造良好环境的过程(环境学)辩护的过程(法学)辩护的过程(法学)学习的过程(新技术)学习的过程(新技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建筑学)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建筑学)实施政策的过程(政策学)实施政策的过程(政策学)规划的主导思想规划的主导思想绿图规划绿图规划(克拉伯尔斯,庶普;(克拉伯尔斯,庶普;1987)是对一定区域土地利用进行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是对一定区域土地利用进行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1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政策性政策性 整体性整体性 兼容性兼容性 折衷性折衷性 动态性动态性2 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协调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寻求最优土地利用方案。协调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寻求最优土地利用方案。3 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是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龙头,决定着土是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龙头,决定着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管理的空间。地利用和土地利用管理的空间。什么是土地的合理利用?什么是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合理利用的标志合理利用的标志 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衡量标准衡量标准1)是否从环境资源的利用中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否从环境资源的利用中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2)是否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环境并保护好环境资源;)是否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环境并保护好环境资源;3)是否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是否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途径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途径基本途径基本途径 加强土地管理,对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综合的管加强土地管理,对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综合的管理、控制、调节。理、控制、调节。加强地权管理:主要包括地权分配,监控地权转移和调解加强地权管理:主要包括地权分配,监控地权转移和调解地权纠纷等内容。地权纠纷等内容。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和土地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和土地利用效果进行控制、规划、监督。利用效果进行控制、规划、监督。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管理的科学化、具体化、法制化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管理的科学化、具体化、法制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亦是土地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亦是土地管理的最基本依据和手段。的最基本依据和手段。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途径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途径土地资源学的几个热点问题土地资源学的几个热点问题1 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LUCC)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LUCC分析分析LUCC驱动力分析驱动力分析LUCC模拟模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全球变化 土地资源学的几个热点问题土地资源学的几个热点问题 2 可持续土地利用可持续土地利用可持续土地利用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保证土地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益和社会效益,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土地资源学的几个热点问题土地资源学的几个热点问题 3 土地信息系统时空数据表达与分析问题时空数据表达与分析问题网络化空间数据管理问题网络化空间数据管理问题异构、多精度数据复合问题异构、多精度数据复合问题元数据问题元数据问题海量数据管理问题海量数据管理问题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问题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问题 土地资源学的几个热点问题土地资源学的几个热点问题 4 尺度与尺度转换 尺度尺度所研究客体或所研究客体或过程的程的时间维和空和空间维,通常指,通常指某一某一现象或象或过程在空程在空间和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和发生的生的频率。可以用粒度(率。可以用粒度(GrainGrain)和幅)和幅度(度(ExtentExtent)来描述。)来描述。ABC 尺度转换尺度转换基于一个尺度的信息来获取基于一个尺度的信息来获取另一个尺度信息的过程,是另一个尺度信息的过程,是跨越不同尺度的辨识、推断、跨越不同尺度的辨识、推断、预测或推绎预测或推绎 主要问题:理论基础、基本主要问题:理论基础、基本特点、关键问题、研究思路、特点、关键问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数学模型等 土地资源学的几个热点问题土地资源学的几个热点问题 4 尺度与尺度转换地块地块坡面坡面小流域小流域集水区集水区流域流域区域区域 土地资源学的几个热点问题土地资源学的几个热点问题 5 其它有关问题3S3S技术在土地资源学中的应用技术在土地资源学中的应用土地退化与恢复机制土地退化与恢复机制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开发、整理土地生态土地生态(格局过程尺度)(格局过程尺度)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资源类型体系土地资源类型体系本节知识点介绍:本节知识点介绍:四种土地分类体系四种土地分类体系土地利用信息分类1 1、从、从土地利用角度土地利用角度对对土地信息分土地信息分类类: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的全面反映。的全面反映。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过人类的劳动所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过人类的劳动所形成的产物;形成的产物;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条件,在地域分布上不一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条件,在地域分布上不一定连成片;定连成片;种类、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进步而变化。种类、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进步而变化。按不同按不同对对象象设计设计的分的分类类系系统统:城市城市:主要是考主要是考虑虑高密度的土地利用和配置高密度的土地利用和配置,并并侧侧重于重于经济经济要素和人文要素;要素和人文要素;农农村村:则则主要是研究大量的自然主要是研究大量的自然资资源信息及利用源信息及利用问题问题。2 2、从信息系从信息系统统开开发应发应用角度用角度对对土地信息分土地信息分类类(1)、)、基基础础地理信息:基地理信息:基础础地理信息是指空地理信息是指空间间参考坐参考坐标标系、系、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和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和线线状道路等基状道路等基础础信息;信息;(2)、)、专题图专题图形信息:指在建立土地信息系形信息:指在建立土地信息系统时统时涉及有关涉及有关土地方面的土地方面的专题专题信息信息图层图层:地籍、:地籍、规规划、估价等;划、估价等;(3)、)、专题专题属性信息:包括反映特定地属性信息:包括反映特定地块块最基本属性的信最基本属性的信息:面息:面积积、权权属、地属、地类类等;等;(4)、)、土地相关属性信息:与土地相关的其他属性信息包土地相关属性信息:与土地相关的其他属性信息包括:人口、古迹、植被、水文等。括:人口、古迹、植被、水文等。二、土地利用信息分类土地分类因目的不同,差异显著,形成不同的土地分类系统:土地分类因目的不同,差异显著,形成不同的土地分类系统: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土地评价分类系统 土地综合分类系统土地综合分类系统重点阐述:重点阐述:从从土地利用角度对土地信息分类的方法土地利用角度对土地信息分类的方法方方 法法依依 据据具体标志具体标志目目 的的土地自土地自然分类然分类系统系统 土地自然属土地自然属性的相同性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和差异性 以地貌、土壤、以地貌、土壤、植被为具体标志植被为具体标志 揭示土地类型的分异和揭示土地类型的分异和演替规律,遵循土地构演替规律,遵循土地构成要素的自然规律,最成要素的自然规律,最佳、最有效地挖掘土地佳、最有效地挖掘土地生产力生产力 土地评土地评价分类价分类系统系统 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的相同性和差相同性和差异性异性 以土地生产力水以土地生产力水平、土地质量、平、土地质量、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土地适宜性等为土地适宜性等为具体标志具体标志 为开展土地条件调查和为开展土地条件调查和适宜性调查服务,为实适宜性调查服务,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服务服务 土地综土地综合分类合分类系统系统 土地的自然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经济特性、管理特性及管理特性及其他因素其他因素 以土地的覆盖特以土地的覆盖特征、利用方式、征、利用方式、用途、经营特点、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效果等为具利用效果等为具体标志体标志 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反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反映国家各项管理措施的映国家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为国执行情况和效果,为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管理和家和地区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服务调控服务 三种分三种分类中,中,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状分类即土地即土地综合分合分类,在土地,在土地资源管理中源管理中应用最用最为广泛。掌广泛。掌握土地利用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国家制定国民状是国家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划和有关政策,关政策,发挥土地宏土地宏观调控作用,加控作用,加强土地管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源,切实保保护耕地的重要耕地的重要依据。依据。四种土地分类体系四种土地分类体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土地利用现状调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查技术规程,1984;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城镇地籍调查规程,1989;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全国土地分类(试行)200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标准2007.81984年,我国颁布的年,我国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定了中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采用两级。采用两级分类体系,其中一级类分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分类体系,其中一级类分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8类,二级类分类,二级类分46类。类。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就是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就是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从类。从1984年颁布开始,一直沿用到年颁布开始,一直沿用到2001年年12月。月。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1 1 耕地耕地11 11 灌溉水田灌溉水田12 12 望天田望天田13 13 水浇地水浇地14 14 旱地旱地15 15 菜地菜地2 2 园地园地 21 21 果园果园22 22 桑园桑园23 23 茶园茶园24 24 橡胶园橡胶园25 25 其他园地其他园地3 3 林地林地31 31 林地林地32 32 灌木林灌木林33 33 疏林地疏林地34 34 未成林造林地未成林造林地35 35 迹地迹地36 36 苗圃苗圃4 4 牧草地牧草地 41 41 天然草地天然草地42 42 改良草地改良草地43 43 人工草地人工草地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5 5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1 51 城镇城镇52 52 农村居民点农村居民点53 53 独立工矿用地独立工矿用地54 54 盐田盐田55 55 特殊用地特殊用地6 6 交通用地交通用地 61 61 铁路铁路62 62 公路公路63 63 农村道路农村道路64 64 民用机场民用机场65 65 港口、码头港口、码头 7 7 水域水域71 71 河流水面河流水面72 72 湖泊水面湖泊水面73 73 水库水面水库水面74 74 坑塘水面坑塘水面75 75 苇地苇地76 76 滩涂滩涂77 77 沟渠沟渠78 78 水工建筑物水工建筑物79 79 冰川及永久积雪冰川及永久积雪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8 8 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81 81 荒草地荒草地82 82 盐碱地盐碱地83 83 沼泽地沼泽地84 84 沙地沙地85 85 裸土地裸土地86 86 裸岩、石砾地裸岩、石砾地87 87 田坎田坎88 88 其它其它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1989年年9月,我国颁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定月,我国颁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定了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镇土地分类)。城镇土地分类主要根据主要根据土地资源的经济用途的差异土地资源的经济用途的差异,采用,采用大类、中类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将城镇土地分为商业金融的分类体系,将城镇土地分为商业金融业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市政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业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市政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特殊用地,水域用地,农用地及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特殊用地,水域用地,农用地及其他用地等其他用地等10大类、大类、46中类和中类和73小类。小类。城镇土地分类用于城镇地籍调查和城镇地籍变更调查。城镇土地分类用于城镇地籍调查和城镇地籍变更调查。从从1989年发布开始,一直沿用到年发布开始,一直沿用到2001年年12月月。全国城镇土地分类系统全国城镇土地分类系统R R 居住用地居住用地 C C 公共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 M M 工业用地工业用地 W W 仓储用地仓储用地 T T 对外交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 S S 道路广场用地道路广场用地 U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G G 绿地绿地 D D 特殊用地特殊用地 E E 水域和其它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 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标准: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标准:居住用地居住用地 18.028.0 m 18.028.0 m2 2/人人 工业用地工业用地 10.025.0 m 10.025.0 m2 2/人人 道路广场用地道路广场用地 7.015.0 m 7.015.0 m2 2/人人 绿地绿地 9.0 m9.0 m2 2/人人 其中:公共绿地其中:公共绿地 7.0 m 7.0 m2 2/人人0000规划建设用地结构:规划建设用地结构:各项用地站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各项用地站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 居住用地居住用地 2032 2032 工业用地工业用地 1525 1525 道路广场用地道路广场用地 815 815 绿地绿地 815 815四大类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四大类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60756075。为了满足土地用途管理的需要,科学实施全国土地和为了满足土地用途管理的需要,科学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扩大调查成果的应用,在研究、城乡地政统一管理,扩大调查成果的应用,在研究、分析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和和“城镇土地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类及含义”两个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制定了两个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全国土地分类”;“全国土地分类全国土地分类”自自2002年年1月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试日起,在全国范围试行行。自。自2002年以来年以来,有效地应用于土地变更调查及,有效地应用于土地变更调查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全国土地分类全国土地分类“全国土地分类全国土地分类”包括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和包括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和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是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分类,全国土地分类(试行)是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分类,适用于适用于城镇和村庄大比例尺地籍调查城镇和村庄大比例尺地籍调查;针对全国针对全国城镇与村庄地籍调查尚未全面完成城镇与村庄地籍调查尚未全面完成的现实情的现实情况,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基础上,况,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基础上,制定了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适用于制定了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适用于土地变更调查和更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更新调查。全国土地分类全国土地分类全国土地分类(试行)采用三级分类。全国土地分类(试行)采用三级分类。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的整体框架与全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的整体框架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相同,采用国土地分类(试行)相同,采用三级分类三级分类。其中农用。其中农用地和未利用地部分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完全相地和未利用地部分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完全相同,同,建设用地部分进行了适当归并建设用地部分进行了适当归并。将商服用地、工矿。将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特殊用地特殊用地6个二级类和交通运输用地中的三级类街巷,合个二级类和交通运输用地中的三级类街巷,合并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作为二级类,在其下划分城市、并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作为二级类,在其下划分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盐田和特殊用地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盐田和特殊用地6个三个三级类。级类。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采用土地综合分类方法,根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和采用土地综合分类方法,根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和覆盖特征,对城乡用地进行统一分类。覆盖特征,对城乡用地进行统一分类。两级分类体系两级分类体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编制工作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编制工作2000年开始筹备;年开始筹备;2002年列入国家标准计划正式启动;年列入国家标准计划正式启动;2005年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查;年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查;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召开土地分类协调会议,各部门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召开土地分类协调会议,各部门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于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于8月月10日发布并实施;日发布并实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土地分类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土地分类标准从过去的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全国各地各部门、准从过去的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全国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各单位都应遵守国家标准。各行业、各企业、各单位都应遵守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出台的前期背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出台的前期背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个,二级类二级类57个个 一级类一级类的设定主要以的设定主要以土地用途、利用方式和经营特点土地用途、利用方式和经营特点为依为依据,据,二级类二级类的设定是以的设定是以自然属性、覆盖特征、用途和经营自然属性、覆盖特征、用途和经营目的目的等方面的土地利用差异为依据,尽可能使土地利用现等方面的土地利用差异为依据,尽可能使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统计部门和业务生产部门的名称、概念和含义相状分类与统计部门和业务生产部门的名称、概念和含义相一致,以便各部门使用和相互衔接。一致,以便各部门使用和相互衔接。各省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可在全国统一的二级分类基础各省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可在全国统一的二级分类基础上,根据从属关系续分三级类,并进行编码排列,但不能上,根据从属关系续分三级类,并进行编码排列,但不能打乱全国统一的编码排序及其所代表的地类及含义。打乱全国统一的编码排序及其所代表的地类及含义。分类基本框架分类基本框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类基本框架一级类设定一级类设定依据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考虑到农、林、水、交通等依据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考虑到农、林、水、交通等有关部门需求,设定有关部门需求,设定“耕地耕地”、“园地园地”、“林地林地”、“草地草地”、“水域水域”、“交通运输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经营特点,考虑到城市管理等有关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经营特点,考虑到城市管理等有关部门的需求,设定部门的需求,设定“商服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为了保证地类的完整性,对上述一级类中未包含的地类,为了保证地类的完整性,对上述一级类中未包含的地类,设定设定“其他土地其他土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级类是依据自然属性、覆盖特征、用途和经营目的二级类是依据自然属性、覆盖特征、用途和经营目的等方面的土地利用差异,对一级类进行具体细化。等方面的土地利用差异,对一级类进行具体细化。分类基本框架二级类设定二级类设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类一级类 二级类二级类 含义含义 编码编码 名称名称 编码编码 名称名称 01 耕地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地坎(埂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011 水田水田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的耕地。012 水浇地水浇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耕地。包括种植蔬菜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013 旱地旱地 指无灌溉设施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包

    注意事项

    本文(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wuy****n9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