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pdf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低渗性脱水(dehydration):失 Na+多于失水,血清 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150mmol/L,血浆渗透压13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3.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水钠成比例丢失,但血清 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内。4.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血清 Na+浓度 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5.水肿(edema):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6.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引起代谢性碱中毒,肾小管上皮细胞内 K+浓度下降,H+浓度上升,使肾小管 K+_Na+交换减少,而 H+_Na+交换增多,排 H+增多使尿液呈酸性。7.反常性碱性尿:高钾血症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肾小管上皮细胞内 K+浓度上升,H+浓度下降,使肾小管 K+_Na+交换增多,而 H+_Na+交换减少,排 H+减少使尿液呈碱性。8.脱水热:由于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影响,导致体温升高。9.动脉血 CO2分压(PaCO2):指血浆中呈物理溶解状态的 CO2分子产生的张力,正常值为 3346mmHg,平均值为 40mmHg。10.标准碳酸氢盐(SB):指全血在标准条件(PaCO2为 40mmHg、温度 38,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100%)下,测得的血浆中 HCO3-的量。11.实际碳酸氢盐(AB):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在实际 PaCO2、体温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测得的血浆 HCO3-浓度。12.缓冲碱(BB):指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碱的总和。13.碱剩余(BE):指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滴定全血标本至 PH7.40 时所需的酸或碱的量,正常值为-3.0+3.0mmol/L。14.阴离子间隙(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正常值为 122mmol/L。15.代谢性酸中毒(ma,metabolic acidosis):指细胞外液 H+增加和(或)HCO3-丢失,以血浆 HCO3-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16.呼吸性酸中毒(ra,respiratory acidosis):指 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PH下降,以血浆 H2CO3原发性增多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17.代谢性碱中毒(ma,metabolic alkalosis):指细胞外液碱增多和(或)H+丢失引起的 PH 升高,以血浆 HCO3-原发性增多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18.呼吸性碱中毒(ra,respiratory alkalosis):指肺通气过度引起的 PaCO2降低、PH上升,以血浆 H2CO3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19.缺氧(hypoxia):指组织氧供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20.低张性缺氧(hy hy,hypotonic hypoxia/hypoxic hypoxia):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为基本特征的缺氧。21.血液性缺氧(he hy,hemic hypoxia):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引起的缺氧。22.肠源性发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皮肤、粘膜呈棕褐色或类似发绀的颜色的现象。23.循环型缺氧(ch,circulatory hypoxia):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24.组织性缺氧(hi hy,histogenous hypoxia):在组织供氧正常时,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25.血氧分压(P02):指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26.血氧容量(CO2):指 100ml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充分氧合后的最大携氧量。27.血氧含量(CO2 max):指 100ml 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28.血红蛋白氧饱和度(SO2):指血液中氧含 Hb 占总 Hb 的百分比。29.发热(fever):体温调节功能正常,由于调定点上移,使体温调节到较高水平。30.过热: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的被动性体温升高。31.发热激活物:指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释放内生致热原,再经一些后续环节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32.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是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33.应激(stress):指机体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应激原作用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34.急性期反应蛋白(AP/APP):由肝细胞合成的,在急性期反应的血浆中浓度迅速变化的蛋白质。35.热休克蛋白(HSP):热应激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蛋白质。36.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在经历了重大事件后延迟出现和(或)长期持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精神障碍。37.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异常为特征的肠功能紊乱性综合征,其发生与心理性应急密切相关。38.应激性溃疡:典型应激性疾病,是机体在遭受严重刺激时,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39.缺血再灌注损伤:指在缺血的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40.自由基:是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41.休克(shock):指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微循环血液灌流严重不足,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病理过程。42.低血容量性休克:由于血容量减少引起的休克。(三低一高)43.心源性休克: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心排出量急剧减少,使有效循环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显著下降所引起的休克。44.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指机体在严重感染、创伤、烧伤及休克或休克复苏后,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45.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指严重的感染或肺感染因素作用于机体,刺激炎症细胞的活化,导致各种炎症介质的大量产生而引起的一种难以控制的全身性瀑布式炎症反应。4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机体出现以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47.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指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产生的各种片段,FDP 的形成可使患者的出血倾向进一步加重。48.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 FDP 结合,使血浆中原有的 FDP 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而凝固。49.心力衰竭: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导致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50.心脏紧张源性扩张:伴有心肌收缩力增强的心腔扩大。51.心脏肌源性扩张:心肌过度拉长并伴有心肌收缩力减弱的心腔扩大。52.心肌重塑:心室在长期容量和压力负荷增加时,通过改变心室的结构、代谢和功能而发生的慢性代偿适应性反应。53.心肌肥大:心机体积增大,长度增加,重量增加。54.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夜间入睡后,因突感胸闷、气急而惊醒,被迫坐起,可伴有咳嗽或泡沫样痰,发作较轻者在坐起后有所缓解,经一段时间后自行消失。55.端坐呼吸:患者在静息时已出现呼吸困难,平卧时加重,故需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坐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程度。56.呼吸衰竭: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在海平面、静息呼吸状态下,出现Pa02降低伴有或不伴有 PaCO2增高的病理过程。57.等压点:外周性气道阻塞的患者呼气时,气道内压与胸内压相等的气道部位。58.功能性分流(静脉血掺杂):部分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液未相应减少,使VA/Q 显著降低,以致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化便掺入动脉血内。59.死腔样通气:部分肺泡血流减少,VA/Q 显著大于正常,肺泡通气不能被充分利用。60.解剖分流: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的肺内动静脉交通支,不经过气体交换直接流入肺静脉。61.真性分流:解剖分流的血液完全未经过交换过程。62.急性呼吸性窘迫综合症(ARDS):由急性肺损伤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衰竭。6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指由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引起的慢性气道阻塞。64.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可累及心脏,主要引起右心肥大与衰竭。65.CO2麻醉:当 PaCO2超过 80mmHg 时,可引起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言语不清、扑翼样震颤、精神错乱、嗜睡、抽搐、呼吸抑制等现象。66.肺性脑病: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67.肝功能不全(hepatic insufficiency):各种致肝损伤因素损害肝脏细胞,使其代谢、合成、解毒、分泌、生物转化及免疫等功能眼中障碍,机体可出现黄疸、出血、感染、肾功能障碍及肝性脑病等临床综合征。68.肝功能衰竭:肝功能不全的晚期,由于肝脏细胞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69.肝性脑病(he,hepatic encephalopathy):指在排除其他已知脑疾病前提下,继发于肝功能障碍的一系列眼中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可表现为人格改变、智力减退、意识障碍等可逆性特征。70.肝肾综合征(HRS,hepatorenal syndrome):由于严重肝脏疾病引起的可逆性肾功能衰竭,可致功能性肾衰竭或器质性肾衰。71.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指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双肾泌尿功能急剧降低,导致机体内环境发生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主要为氮质血症、水中毒、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72.原尿回漏:在持续肾缺血和肾毒物作用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原尿通过受损肾小管壁回漏入周围肾间质。73.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引起肾单位慢性进行性、不可逆性破坏,以致残存的肾单位不足以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导致代谢废物和毒物在体内聚集,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并伴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理过程。74.氮质血症:CRF 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含氮的代谢终产物在体内蓄积,进而引起血中非蛋白氮含量增高。75.尿毒症:终末期肾功能衰竭,除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肾脏内分泌功能失调外,还出现内源性毒性物质蓄积而引起的一系列自身中毒症状。76.肾性高血压:因肾实质病变引起的高血压。77.肾性骨营养不良:指慢性肾功能不全时,由于钙磷及维生素 D 代谢障碍、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酸中毒和铝积聚等所引起的骨病。